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我当皇帝-第1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骑在绝尘身上,左手牵着马缰,右手对百姓挥舞着,以示回应。

    这一次的进城,赵风又‘炫耀’了一次,自己的兵强马壮。

    在这个动乱的年代,没什么比兵强马壮,更能让百姓拥有安全感的了。

    七万余大军是什么概念?

    就是整个元氏城内的百姓加起来,也完全比不上。

    还需要把元氏周边的一些乡里的百姓,加进来,才差不多持平。

    这还是元氏是都城,人口略多的缘故,如果是高邑,就算把周边的乡里人口都算进来,也没这么多人。

    整个常山郡目前的人口,赵风估计也就五十来万的样子。

    这还算很不错了。

    起码远远高于中山国和巨鹿郡。

    至于太原郡,等张燕把黑山军民迁移走后,保证二十万人口都没有。

    而且只会少,不会多。

    甚至可能连十五万人口都没有!

    平均到每个县城,估计就只有一万人口的样子,这还是算是周边的乡里百姓。

    在百姓的欢呼声中,赵风率领大军来到了相府。

    这里就是原常山相,藩鸿办公的地方,现在应该改成太守府了。

    这些地方,都是按照朝廷的要求的规格置办的,跟赵风在中山国卢奴的相府差不多。

    所以没什么好看的。

    赵风率兵继续前进,一直来到城中央的王府。

    王府的规格,跟中山节王住的王府,也是一样的。

    光围墙的高度,就高达两丈半,俨然就是一座小城的城高。

    赵风一挥手:“把‘俊王府’的牌匾,拆了!”

    赵风旁边的亲卫,一拱手:“喏!”

    说完,就招呼几个人手,往王府大门而去。

    现任常山王,乃是刘,常山节王刘豹之子。

    嗣封常山王。三十二年,遭黄巾贼,弃国而走。

    至今下落不明。

    当年何进给赵风的两个县令的选择,一个是九门县令,一个是元氏县令。

    如果当元氏县令,赵风的任务,就是寻找常山王刘,或者刘的子嗣,回来继承王位。

    这也是大功一件。

    后来藩鸿当了常山相,他的任务不用想也知道,是要寻找刘和刘的子嗣的。

    可惜找了几年,什么音讯也没找到。

    幸好赵风当时选择的是九门令,不然,现在还是一个小小的元氏令,还要被藩鸿压一头。

    也正因为没有找到刘或者刘的子嗣,所以常山国才被董卓给撤国置郡了。

    当然,就算没有赵风,在等个十来年,依然找不到刘的子嗣,常山国也会被撤国置郡的。

    至于刘,十来年后,肯定死了。

    不一会,两名亲卫,就抬着‘俊王府’的牌匾,走到了赵风身前:“启禀主公。”

    “牌匾已经拆下来了。”

    赵风点了点头:“稍后抬到议事厅。”

    说完,就翻身下马。

    往‘王府’走去。

    赵风一下马。

    张辽、田丰、典韦、赵云等人,也跟着纷纷下马,然后追随赵风,往王府走去。

    一行人,大量着‘王府’大门。

    赵风开口道:“元皓兄。”

    “你说要是把这里,作为我在常山郡的行院,如何?”

    “以后我要来到常山郡,就住在这里。”

    田丰沉吟了一下:“王府的规格,要高于刺史府很多。”

    “就算这里现在不是王府了,作为主公的行院,只怕是不妥。”

    “会受外人诟病的。”

    “比如,袁绍等人,肯定会说主公有称王的念头!”

    赵风感慨道:“这么大一个院子。”

    “总不至于就这么闲置着吧!”

    田丰干咳一声:“这可不是一个‘大院子’那么简单。”

    “这里面的建筑,都是殿一级的规格。”

    “虽然不如皇宫那么庞大,那么气派,但依然是殿一级的。”

    “主公目前,只怕是住不得!”

    赵风看了田丰一眼:“说的你见过皇宫一样。”

    田丰笑道:“我曾为侍御史,当然进过皇宫。”

    “如今,联军的各镇诸侯,怕是除了主公,都已经见过洛阳皇宫的样子了!”

第四百三十三章 进入王府

    赵风感慨道:“说的也对。”

    “前些日子,孙坚率兵打进了洛阳。”

    “各镇诸侯,肯定不会让所有功劳,都被孙坚独吞的,不管如何,他们也会率兵进入洛阳。”

    接着打量了一下周边的人,发现华雄不在场。

    笑道:“华雄那么什么情况?”

    田丰神秘一笑:“没什么表示。”

    “不过情绪比较低落。”

    “太师董卓战败的消息,对他打击还是比较大的。”

    张辽一拱手:“主公,别在王府门口闲聊了。”

    “百姓还看着呢!”

    这下赵风就为难了。

    进也不是,不进也不是。

    百姓可不懂政治那一套。

    沉吟了一下,赵风一挥手:“进府!”

    说完,就率先迈入了王府大门。

    田丰几个健步,追上赵风:“主公!”

    “刚刚不是说了……”

    话还没说完。

    赵风就打断道:“你刚刚是说住不得嘛。”

    “我就进来看看,我又不打算住这里!”

    接着小声说道:“那么多百姓看着。”

    “我要是转身就离去,对我的威望,也会有损的。”

    田丰想了想,放慢脚步,跟张辽、赵云并排,追随在赵风的后面,继续前进。

    走了不到一炷香。

    前面就出现一条人工开凿的河道。

    河道宽大约两丈的样子。

    上面搭建了三座汉白玉质地的桥梁,桥梁微微向上拱起。

    中间的桥梁最宽,差不多有八尺到一丈宽,桥梁两边的护栏,是木质雕刻的,除了最下方涂着黑漆,其余大部分,都是涂的赤漆,然后用黑漆在上面作画。

    走近后看这些画,会发现这些画是先雕刻了一遍,然后上的色,看上去很有立体感。

    两边的桥梁就只有半丈宽的样子,桥梁两边的护栏,同样是木质雕刻的,只是通体都是赤色,没有任何刻画。

    过了桥后。

    地面的地砖,也有了变化。

    桥梁前,只是用青石石料凿出的石板,铺了一条地砖路出来。

    而桥梁后,就是目光所及之处,全部都是用青石石料凿出的石板,铺设在地上,当地砖。

    光这些地砖,就价值不菲,不是一般人,能铺设的起的。

    一行人继续行进了一盏茶时间。

    赵风等人的面前,就出现了台阶,这些台阶,都是用的花岗岩凿成,每一个台阶高一尺,台阶的上方,就是王府议事用的正殿。

    根据中山节王王府来判断,这里的台阶应该也是六十六个台阶。

    众人登上台阶,就看到前方的正殿。

    正殿的大门上上,竖挂着‘高阳殿’的门匾。

    一行人走到高阳殿门前,等待了一小会。

    马上就有四名亲卫过来,推开了殿门,然后到大门的两旁站定。

    赵风回头看了一下,发现每隔两个台阶的两旁,分别有一名亲卫站定。

    转回脑袋,习惯性的稍微整理了一下衣服,以示对正殿内王爷的尊重,然后迈步走进了高阳殿。

    高阳殿的内饰,跟景曜殿差不多,都是按照大汉正殿一级的规格建造的。

    这种地方,不会有特殊的地方。

    只有王爷的寝殿,才会带有私人喜好在里面。

    王位前有六层台阶。

    赵风只是看了看,没打算坐上去。

    转头看向典韦:“典韦。”

    “你力气大,把左边第一个案己,抬到台阶处。”

    典韦喏了一声,就迅速按照赵风的要求,把案己挪移了一下。

    等典韦弄好。

    赵风才走到台阶下方的案己处,一摆衣袖:“诸位都坐吧。”

    说完,顺势就跪坐了下来。

    等众人分别跪坐下来后。

    赵风才开口道:“我们刚刚进驻元氏。”

    “估计也待不了太久。”

    “是分别派人驻守城门?还是就交给田丰的部曲去负责?”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在等对方发表意见。

    田丰行了一揖:“就算派我的部曲去驻守城门。”

    “等主公离开元氏的时候,我也会跟随离开。”

    “同样驻扎不了多久。”

    赵风沉吟了一下:“张武、黄邵听令!”

    张武和黄邵,立马站起身来,走到大殿中央,单膝跪地,一拱手:“末将在!”

    赵风点了点头:“命你二人,共同负责四面城门。”

    “张武你负责东城门和南城门。”

    “黄邵你负责西城门和北城门!”

    张武和黄邵一拱手:“得令!”

    说完,就站起身来,退出了高阳殿。

    他们一人负责两千五百人的部曲,一共就是五千人,平均一千二百五十人守卫一座城门,足够了。

    等张武和黄邵离去。

    赵风开口道:“城防有人去做了。”

    “派谁去城内巡逻?负责城内的治安?”

    这时候,赵风觉得,要在满宠在就好了。

    以满宠六级巡查特技,最适合干这事了。

    可惜满宠留在高邑当高邑令了。

    目前最高的,应该就是张辽的,四级巡查特技,也适合干巡逻这事。

    不过张辽被赵风任命为都尉,统领了五千兵马,尤其是还要训练一千骑兵。

    不管是从身份,还是从空闲情况,都不太适合。

    在次一点,就是赵云了。

    赵云的巡查特技是三级,也能做。

    不过问题也是一样的。

    身份不太合适。

    好歹也是都骑尉。

    而且总不可能派骑兵去巡城吧。

    赵风开始细细思索,还有那些人是带有巡查特技的。

    思索了良久。

    赵风映象中赵铁柱好像也有巡查的特技,只是太久没看,不记得有没有记错。

    所以只好对赵铁柱发动天赋。

    反正最近也没什么战事,不需要特别保留天赋的使用次数。

    统帅:五十九

    武力:六十五

    智力:六十三

    政治:三十四

    特技:训练一、巡查二、连战一、单挑一、农业一。

    可传授特技:巡查。

    精通兵种:???

    战法:???

    忠臣特性:???

    天赋能力:???

    看到有巡查的特技,赵风就心里有数了。

    结果看到训练和农业,这个好像是以前没有的,也不知道他怎么学会的。

    接着就是统帅、武力、智力都有显著的提升,至于政治,好像提升了,好像又没怎么变动。

    对此,赵风也懒得去计较了,反正政治也就三十四,就算涨了,也没涨几点。

    可惜,没有出现天赋能力。

第四百三十四章 王府议事

    赵风也不清楚,天赋能力到底是天生的,还是有可能后天培养。

    反正目前还没出现,突然出现天赋的人。

    一是、赵风没有回去重复查看一遍众人。

    要知道,一天就只能使用五次天赋能力。

    一年也就一千八百来此。

    赵风这么多士兵,根本看不过来。

    就更别说,回过头再看一遍,用来确认有没有突然觉醒天赋的人了。

    赵铁柱这都算是特例。

    看到众人,没有提出人选。

    赵风就开口道:“既然大家没有推荐人选。”

    “那就由我来指定了。”

    说实在的,现在确实也没什么适合的人选了。

    骑兵不合适,步兵就张辽和田丰两人,二选一。

    张辽不合适,田丰也同样不合适。

    田丰是常山太守,你让他去带兵巡逻?

    显然也不合适。

    所以大家也不知道该怎么推荐人选了。

    看到众人的眼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赵风开口道:“赵铁柱听令!”

    众人都诧异的看向赵铁柱。

    因为大家都知道,赵铁柱、裴元绍等人,是属于学院兵,赵风基本上不会安排他们去执行什么任务的,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自觉看书。

    赵铁柱尴尬了一下,立马站起身来,走到大殿中央,单膝跪地,一拱手:“学生在!”

    赵风差点笑出来。

    是在是这个自称,太违和了。

    因为赵铁柱和赵风年龄差不多,而且以前也没这么自称过。

    不过想想,也觉得合理。

    毕竟当了这么多年的学生,赵铁柱就算内心再怎么抵触,也习惯了。

    而且赵铁柱等人,不是正式编制。

    他们现在还是百夫长一级。

    称属下不合适,称在下就见外了,所以还是自称学生最好。

    而且这么一来,大家都知道,赵铁柱是赵风亲手带出来的。

    以后的仕途,自然会也不一样。

    到时候赵风给赵铁柱,做出什么特殊安排,其他人也就没什么意见了。

    赵风点了点头:“命令率领管祺、许飞、裴元绍等人,出去巡逻全城,负责城内治安!”

    赵铁柱一拱手:“喏!”

    说完,就站起身来,对许飞、裴元绍等人,使了几下眼色。

    许飞、裴元绍、管祺等人,走到大殿中央,一拱手:“学生告退!”

    有了赵铁柱带头,他们也没什么好见外的了。

    说完,一行人,就退出了大殿。

    等这些人走后。

    田丰开口道:“主公。”

    “其实从他们这几人中,挑选几人来担任县令,也是可以的。”

    “他们毕竟跟了主公这么久,又熟知官场的一些情况。”

    “而对于县令来说,能力差一点,也没关系,只要德行过关就行。”

    赵风沉吟了一下:“他们还有其他安排。”

    “即便要出仕为官,也要在等几年。”

    “而且,他们到底是当文官好,还是当武官好,暂时也不好决定。”

    田丰点了点头:“这到也是,反正他们比赵都骑也大不了多少。”

    “还可以继续学习几年。”

    赵风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转而问道:“田丰,蒲吾令、井陉令、灵寿令,观察的如何了?”

    田丰沉吟了一下:“这三人,没有直接战死,就说明不是藩鸿的亲信、嫡系一类。”

    “这些天,虽然询问、观察了他们,但时间太短,不好做出判断。”

    “不过,我们如今大量缺少县令。”

    “暂时任用他们,也没什么。”

    “不过,需要把县尉换上自己人的人。”

    “顺便也培养一下基础官员。”

    赵风点了点头:“现在你是常山太守。”

    “这些事,你处理就好了。”

    “处理好了,报备给我一下,就行了。”

    “九门令甄黍、南行唐令甄宁、和原南行唐令,安排的如何了?”

    田丰行了一揖:“九门令甄黍、南行唐令甄宁、和原南行唐令,已经发去行文了。”

    “九门令甄黍、南行唐令甄宁,这几天,应该已经上任了。”

    “原南行唐令,派去任栾城令了。”

    “原南行唐县尉,派去人房子县尉了。”

    赵风点了点头:“这么说,房子需要我们安排自己的人,去担任县令了。”

    “诸位有推荐的人选吗?”

    “对了,在推荐四名县尉人选吧。”

    “县尉人选,大家应该好推荐吧,只要是统领过兵的军侯、军司马一级的人选,都可以推荐出来。”

    县令属于文官。

    在坐的,除了田丰,基本都是武官,要他们推荐人选,还真不好推荐。

    不过县尉人选就简单了。

    张辽推荐了三个,周仓推荐了两个,田丰推荐了两个,赵云推荐了一个,典韦推荐了一个。

    赵风点了点头:“九名人选,列入备选名单。”

    “把他们的身份,再调查一遍,如果没有问题的话,就从他们九人中挑选四人吧。”

    “另外五人,依然作为备选名单,反正去了太原郡,也需要大量基础官员。”

    众人分别行了一礼:“喏!”

    这时。

    一哨骑打扮的人,快步跑进大殿,单膝跪地,一拱手:“启禀主公!”

    “高邑令派属下前来送上文书。”

    说完,就从怀里,拿出了拜帖一样的文书。

    外形跟拜帖一样,只是是用绢布包裹着木片,以示和拜帖区分开来。

    简单说,就是包裹的布料不一样。

    拜帖是用布帛包裹,文书是用绢布包裹的。

    字都是写在布上,不是写在竹简上了。

    这是赵风根据后世奏折的样子。

    临时套用过来的,算是试用阶段。

    而且有拜帖的样子在前,算不得什么新发明。

    如果好用,就推广开来。

    当然,赵风心里清楚,这东西,肯定比竹简好好用,只是造价高了一点,主要就是绢布价格比较贵。

    之所以弄这么个文书出来,是因为田丰到时候要随赵风去太原郡。

    而且又没有任命代理太守或者假太守出来。

    这也算减少了驿站的运送负担。

    现在整个大汉,基本上还是用竹简,来传替信息,运送起来比较麻烦。

    赵狗蛋站起身来,接过文书,转交给赵风。

    现在大殿里,没有侍从,只能由赵狗蛋来做了。

    赵风接过文书,直接打开看了起来。

第四百三十五章 汇集粮食

    赵风看完后,笑道:“满宠想派人回去迎接二老,来常山郡定居,沿途需要两百士兵护送。”

    田丰跟着笑道:“如此甚好。”

    赵风点了点头,看向哨骑:“回去告诉满宠。”

    “就说我准了。”

    哨骑一拱手:“喏!”

    说完,就准备站起来。

    赵风接着道:“再跟满宠说。”

    “让他派人,代我替典韦,向睢阳刘氏求亲!”

    “典韦为了刘氏,杀了刘氏的仇敌李永,此事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很容易找到刘氏的。”

    “求亲后,把刘氏一同带回常山郡,择日帮典韦完婚!”

    哨骑一拱手:“喏!”

    说完就站起身来。

    赵风看向典韦:“典韦,你有什么要交代的,就一并交代了吧。”

    典韦现在激动的傻笑不已:“没、没什么事!”

    赵风一看就知道,典韦现在就算是有事,估计也想不起来了。

    对哨骑一挥手:“你先下去吧。”

    “有事再另行通知满宠!”

    哨骑喏了一声,退出了大殿。

    等哨骑走后。

    赵风开口道:“根据原藩鸿士兵处得到的消息。”

    “元氏四面城门外,皆有一座大营。”

    “赵云,你率领所有骑兵,驻扎在南城门外的大营,我的三千亲卫步兵,也同样驻扎在那里。”

    “田丰,你率领本部和一万四千原藩鸿的士兵,进驻北城门外的大营。”

    “张辽,你率领本部,与王将军率领的一万五千的士兵,进驻西城门外的大营。”

    王将军突然站起身来,走到大殿中央,一拱手:“赵刺史就不要叫在下王将军了。”

    “以后直呼在下王平吧!”

    赵风点了点头:“现在叫你将军,确实不太合适。”

    “也罢,以后就叫你王平吧。”

    “入座!”

    王平一拱手:“喏!”

    说完,就回到了自己的位置,跪坐下来。

    等王平跪坐好。

    赵风继续开口道:“李高,你率领两万部曲,驻扎在东城门外的大营。”

    “各部就按这样驻扎吧!”

    众人分别行了一揖:“喏!”

    田丰接着说道:“主公!”

    “现在还有张校尉和黄校尉,没有安排驻地。”

    “两万民夫,也没有安排住的地方。”

    赵风沉吟了一下:“张武和黄邵、赵铁柱等人,也驻扎在南城门外的大营好了,跟赵云驻扎在一起。”

    “这样四座大营,差不多都驻扎了两万士兵。”

    “那这两万民夫,就分成四份吧,一个大营,安置五千人。”

    田丰行了一揖:“喏!”

    “这事,我去安排。”

    赵风点了点头:“想要返回家乡的民夫,可以开始发放遣送费了。”

    “然后重新征集一批民夫过来。”

    “新征集的民夫,依然是两万人!”

    田丰行了一揖:“喏!”

    事情安排的差不多。

    众人又商议了一些其他事。

    比如清点王府由谁来做,清点相府由谁来做。

    全部商议完。

    赵风才起身,带着众人,一起离开了高阳殿,走出了王府。

    出了王府后。

    大军开始分散了开来。

    各自往各自驻扎的大营而去。

    赵风则带着赵狗蛋等人,往相府而去。

    其他人都可以驻扎在大营。

    赵风则不行,赵风是刺史、是主心骨,必须要住在城内,既然王府不能住,那就只能去住相府了。

    来到相府,赵风命人把‘相府’的牌匾拆了,然后命人去准备一块‘太守府’的牌匾挂上。

    这里以后就不是相府,而是太守府了。

    一行人进入太守府,赵狗蛋等人,直接率兵接管了太守府的防务。

    五百亲卫步兵,负责站岗、巡逻太守府,五百亲卫骑兵就时刻待命,万一出现意外情况,可以带着赵风突围。

    第一天进入元氏,每个人都很忙。

    每个人遇到问题,也需要向赵风禀报,所以赵风要处理的琐事很多,也是忙的脚不沾地的。

    翌日。

    田丰来到太守府议事厅。

    对赵风行了一揖:“元氏整体接管的差不多了。”

    “昨天没有出现什么意外。”

    赵风点了点头:“元皓兄,你原本就应该住在太守府的。”

    “从今天起,你也住在太守府。”

    “这样免得下面的人,跑到太守府来,发现你不在,又要跑一趟大营。”

    田丰行了一揖:“谢主公!”

    赵风罢了罢手:“本该如此,谈什么谢不谢的。”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立业之地。”

    “也是时候,把我封地的四十万石粮食,运回来了。”

    田丰沉吟了一下:“民夫人选怎么安排?”

    “这事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还让长史和藩鸿出兵追剿了反贼,现在来看,当时围剿的应该是王平的部曲。”

    “虽然当时没有追回赋税,最后不了了之,但只要有风声传出去,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来的。”

    “就算长史、袁绍等人奈何不得主公,这样于主公的名声也不太好。”

    赵风右手食指敲打的案己:“这样。”

    “你拟一份文书,传给醉仙楼掌柜徐福。”

    “要他把各地醉仙楼囤积的所有粮食,全部运往我的封地昔阳亭。”

    “再有,我们开设的粮铺,兑换到的粮食,也一并运往昔阳亭!”

    田丰点了点头:“以这些粮食,来打掩护,虽然可以瞒天过海。”

    “不过,中山国毕竟不是主公的治下。”

    “各地醉仙楼和粮铺,囤积了两年多的粮食,只怕数额不小,运输人手和护送人手,都是一个问题。”

    “再就是,我担心,把粮食运往昔阳亭的途中,中山国长史,会动一些不好心思。”

    赵风点了点头:“财帛动人心。”

    “我们离开中山国前,卢奴醉仙楼一个月盈利四十万钱,毋级醉仙楼盈利三十余万钱,其他各地醉仙楼应该也是三十万钱左右。”

    “十五个县城的醉仙楼,一年盈利应该在五千四百余万钱以上,换成粮食,差不多就是二十四万石到二十五万石之间。”

    “以醉仙楼和粮铺两年的累积,应该会有超过七十万石的粮食。”

    赵风开的粮铺,并不是贩卖粮食,而是只兑换粮食。

    用舂好的栗米、小麦,去兑换没去壳的栗米、小麦。

    一般没有去壳的一石粮食,去壳后算上舂碎掉的损耗,就只剩六成了。

第四百三十六章 大量裁军

    这些碎掉的栗米、小麦,一般是不适合继续食用的。

    当然,灾年情况下,普通百姓有的吃就不错了,没谁会去计较碎没碎的。

    但是世家、豪强、士族,这些有身份、有地位之人,肯定是不会吃碎米的,他们圈养的家丁、护卫、婢女等,也是不会吃的。

    这些碎掉的栗米、小麦,对别人没什么用,但赵风就有用了。

    赵风只要加工一下,完全磨成粉后,栗米可以做成米粉,小麦可以做成馒头、包子。

    不但不会有什么损失,还能赚大钱,目前、包子、馒头、米粉、油条等食物,都是暴利。

    这预计中的五十万石粮食,就是这么赚来的。

    因为现在兵荒马乱,无法从百姓手中兑换到粮食,粮铺就是跟这些世家、豪强、士族之人去兑换。

    所以兑换的量,不会特别大,一年估计也就十万石的样子。

    虽然赵风利用杠杆原理,改进了舂米的过程,但对于去壳的效率,没什么提升,只是减少了一些人力而已。

    所以这方面,没有额外多出什么粮食。

    田丰点了点头:“七十万石粮食,从各地汇集到昔阳亭。”

    “中山国长史只要随便选择几个粮队,动点手脚,我们也查不出什么。”

    “即便知道是长史动的手脚,他也可以推卸给附近的山寨、贼人。”

    “按照两年屯粮,预计七十万石粮食来计算,我们需要运送的民夫,起码也是两万四千人。”

    “护送士兵,也不能太少。”

    “最起码,也要能起到震慑的作用。”

    赵风沉吟了一下:“民夫的问题好解决。”

    “现在就有两万余中山国的民夫,刚好要前去中山国,完成这次任务后,愿意回家的,顺便就发放粮饷遣返了。”

    “还缺少的民夫,直接征召,反正昨天已经颁布公告了。”

    “至于护送的士兵,我们的目的只是震慑他人,并不需要作战。”

    “我之前提到过,要合理消减掉李高、王平等人的部曲,但又不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元皓兄以为,利用这个机会怎么样?”

    田丰点了点头:“可以。”

    “主公就说,我们需要派士兵,去护送中山国的粮食回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