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洋枭雄-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

    不过袁世凯之所以向日‘本购买火炮,也不是因为日‘本火炮性能有多好,而是因为它够便宜。

    历史上北洋新军早期向日‘本大批量购买的数百门火炮基本都是日‘本用过的二手货三十一年式野炮和山炮,一门只有几千两银子而已,也只有这些老式架退炮才那么便宜,贵的管退炮随便都是上万两银子呢。

    目前北洋新军里,只有极少一部分格鲁森火炮是管退火炮,其他的清一色是架退炮,真正让北洋新军进入管退炮时代的还是向德国克虏伯厂大规模购买火炮以后。

    自从因为东北局势紧张而无法向日‘本购买火炮后,袁世凯虽然心里还是想要架退炮那种便宜货,但是想买也没地方可以买了,所以只能咬紧牙关向德国克虏伯厂订购新式火炮,也就是1903式75毫米野战炮,这种火炮虽然在后人看来还不能算是完全版的管退速射炮,但也勉强算是管退炮家族里的一员了。

    这一系列火炮也是德国克虏伯厂二十世纪初的主打出口产品,罗马尼亚、日‘本、中国等国都大批量购买过,除了德国原产的外,各国还大量仿制,比如大名鼎鼎的日‘本三十八年式野炮,就是克虏伯1903型75毫米野战炮的专利授权日‘产版本,而历史上中国的汉阳兵工厂也进行过仿制生产,奉天兵工厂也曾经根据日‘本三十八年式野战炮进行仿制生产此炮。

    可以说1903式系列的火炮虽然性能不算顶尖,但凭借简单易用,性能勉强又过得去,加上德国人颇为大方的授权生产,当然更重要的是一战之前德国克虏伯火炮可是响当当的招牌,大家都喜欢买,各种加起来也导致这款火炮销往全球,算得上是火炮史上的一个经典型号了。

    今年夏天为了解决第二镇所需的火炮,袁世凯向德国克虏伯厂订购了数十门火炮,其中主要是1903型75毫米野战炮,剩下的是75毫米短身管过山炮。不过这些新式火炮可都是准备给第二镇用的,没赵东云第三混成协的份,他只能继续用日造的三十一年式七十五毫米野战炮。

    这三十一年式野战炮由于是架退炮,性能自然无法和新式的管退炮相提并论,最大射速不过一分钟三发而已,然而赵东云发现手下的炮兵竟然连标准射速都没能打出来,不免有些不爽了。

    看见赵东云的脸色有些不爽,刘廷贵也是心中暗道不好,但是也是颇感无奈,他手下的这个炮营虽然从开始组建到现在也有小半年时间了,但是前期一直都是处于人员招募中,一直到五月下旬才把新兵给招齐。

    那个时候,由于向日‘本订购的火炮还没有抵达,所以他们只能用几门老旧的国产架退炮进行前期训练,一直到来锦州前夕,他们才从第一镇接过了十六门火炮,然后又是一路上奔赴锦州,等到了锦州安顿下来后,他的炮兵营才算是开始进行适应性训练。

    训练时间这么短,而他刘廷贵也不是那种带有猪脚光环的人,可没本事随便吼几句就让手下的士兵们从新兵一下子变成精锐炮兵了,这能够让炮兵们顺利进行操练就已经不容易了,至于射速就别指望能有多快了。

    赵东云身为当家人,自然也是知道自家部队详细情况的,虽然心中知道此事刘廷贵已经经历了,但是他依旧感到不满。

    当然了,他的这种不满也不会公然说出来,他只是皱了皱眉头就是继续看今天的这场演练。

    随着炮兵们陆续开炮,进行了一场不能称之为‘急速射’的炮火覆盖后,步兵们也是开始行动了,身穿青灰色的步兵们在各级军官的指挥下,开始从挖掘的战壕里跃出发起冲锋。

    今天的演练主体是步炮协同,这后方的炮兵们自然还在继续炮击,不过炮击的范围已经开始向后延伸,以阻挡敌军的后方增援,同时避免给己方进攻的步兵们带来误伤,眼开着炮击的范围开始延伸,而且延伸进行的缓慢有序,让观看演练的赵东云以及一大群军官们齐齐点头。

    虽然手下炮兵的速射不堪入目,但是仅仅凭借这一手配合步兵的延伸渐进炮击,就足以证明刘廷贵的这个炮兵营的骨干军官素质是过硬的,欠缺的只是训练士兵的时间而已。

    再看步兵那边,随着各级军官们吹响铜哨,挥舞着指挥刀,士兵们端着已经插上刺刀的步枪开始爬出战壕,在模拟出来的硝烟中散开队形,猫着腰开始向前发起冲锋。

    同时部署在战线的数挺重机枪也已经开火进行火力压制,虽然打出的都是训练的空包弹,但是重机枪特有的嗒嗒声依旧能够让人感受到重机枪的密集火力。

    在火炮掩护、机枪火力压制下,两个排近百名步兵们开始对预定的敌军阵地发起冲锋,在赵东云的望远镜中,这两个排的步兵从战线的两侧迂回进攻时,队形散的非常开,和当今流行的步兵战术是差距非常大的。

    当进攻方发起进攻的时候,扮演防守方的另外一个步兵队也是开始行动,配属的两挺重机枪同样部署在战线两侧,而且还是前凸的机枪堡垒,等对面的步兵发起冲锋后,两挺机枪也是开始进行射击。

    当然了,因为这只是演练,自然不可能出现一开火就倒下一大片士兵的情况,所以进攻方的士兵们只是趴下身体,然后采用跳跃、爬行利用部分掩体继续前进,而部分士兵则是趴着用步枪进行压制射击。

    随着时间慢慢过去,迂回进攻的士兵们已经靠近防守方的战线不足三十米,很快进攻士兵们就是扔出了手榴弹,虽然扔出的手榴弹只是个木头不可能爆炸,但是防守方的军官也很自觉的看见手榴弹后就开始装死……

    不过防守方的士兵们也是同样开始扔出一片一片的手榴弹!

    当战局出现僵持的时候,进攻方往右翼投入了一个队的预备队,结果嘛自然是根据提前商定好的结果,进攻方花费了极大代价后攻克了敌军阵地。

    由于这场演练规模不大,而且也不是什么实弹演习,甚至为了省钱连空包弹都舍不得多打,只让几挺机枪打了一阵听个声响而已,扔出去的手榴弹干脆就是一个木头包铁的假手榴弹。

    从视觉效果而言是远远没有后世国产抗日剧那么好看的,甚至称得上是枯燥无聊的,就连参与其中的士兵们都是懒洋洋的。

    但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此枯燥的演练台上的一群观演的军官们却是看的聚精会神,少数几个人更是直接当场拿出了纸币一边写写画画一边苦思冥想。

    “陈统带,今天的这两个队表现的可谓是深得我北洋新式步兵战术的精髓啊,看那迂回进攻的队形简直就跟统领大人写的冲锋战术一摸一样嘛!”林永权看罢大叹,尽管他和陈光远关系不算多好,但是对他练兵的本事还是挺佩服的。

    赵东云去年就在北洋内部提出的新式步兵战术,当时赵东云借口德国陆军已经采用最新式的步兵战术以应对机枪所带来的火力压制,而袁世凯他们在见识过机枪的庞大威力后,也是有极大感触,不过袁世凯到底是没答应在全军推广新式的散兵进攻战术,而是有限度的进一步扩大散兵进攻时的间隔距离。

    不过这第三混成协是赵东云的部队,所以赵东云要怎么训练部队其他人自然是管不着的。这种新式步兵战术虽然还没有完全抛却以前的那种线列散兵思想,但是士兵与士兵之间的间隔更大,而且层次更厚,同时加入了手榴弹的训练内容。战术的核心已经不是和对方的士兵对拼,新式战术的核心是尽可能的避免敌人机枪火力的杀伤。

    而防守的话,自然是尽可能的利用机枪杀伤敌军冲锋士兵了。

    第三混成协采用新式的步兵战术进行训练,而赵东云更是有事没事就亲自给自己兼任统带的第十标进行训练,但是虽然这些新书战术是赵东云提出来并完善的,但真正根据这种战术把士兵训练的最好的却是陈光远,而不是赵东云的一大票嫡系军官。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林永权佩服陈光远的练兵能力也正是因为这个。

    陈光远对此却是不以为意,他就是靠练兵这手本事吃饭的,打仗他兴许干不过那些历史名将,但是单纯的练兵他还是有些本事的,要不然当初他也不能越过众多翘首以盼的北洋名将们担任第五标统带了。

    林永权佩服陈光远,其实陈光远更加佩服赵东云,除了佩服赵东云的升官本事外,他更佩服的那些具有远瞻性的战略眼光,偌大一个中国里,知道机枪速射快、威力大的人多了去,但是能够根据机枪发展出一系列机枪战术来,甚至根据机枪进一步延伸制定出新式步兵战术来的人却是屈指可数。

第八十二章 吴佩孚的激动

    其他的不说,单凭一个机枪交叉射击这一战术,就足以让赵东云名列当今北洋的战术大家行列,更别说还有手榴弹的具体应用,机枪压制掩护步兵冲锋等等。

    这些东西在后世人看来也许是寻常的,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是代表了当代最先进甚至是跨越时代的战术,最明显的还是机枪,赵东云把一战甚至二战期间的机枪战术给搬到今天来,让机枪的杀伤效果提升了至少数倍。

    而更让陈光远佩服的还不仅仅是这些,他更佩服的是赵东云不仅仅只是嘴上说,他而是的的确确在座,为北洋创办了四营机枪队,一手练出了第三混成协,并且让第三混成协进行新式战术的训练。

    这些东西可不是寻常人就能够做到的。

    不过现在的陈光远还不知道,让他感到佩服的赵东云却是依旧皱着眉头,对于刚才的步兵演练,他对进攻方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对于防守方的战术应用就是有些不满了。

    一对一的兵力对比,而且还有两挺机枪助战,竟然也会被进攻方轻易拿下阵地,如果这只是演习前商定的结果没什么好说的话,那么防守方竟然没有在战前部署防炮阵地、铁丝网或者其他障碍就是严重失职。

    虽然机枪部署的还算比较合理,但是机枪堡垒前凸之余,由于不是那种水泥的固定堡垒,非常容易遭到敌军火炮打击也就算了,竟然连掩护机枪的步兵都没有几个,导致进攻方发起迂回进攻,率先打击机枪阵地的时候,竟然给几枚手榴弹就给报销了一个机枪阵地。

    这些让赵东云感到相当不满,要知道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身处辽东的第三混成协可玩不起什么进攻,而是采取防守态势,要是防守能力不够强的话,凭什么阻挡俄军的西进啊?凭什么在日俄战争中玩武装中立啊?

    而在在日俄战争以及一战期间,那可是防守战的天下,防守比进攻划算也更容易,只要把阵地修起来,把机枪架起来,任凭对面怎么攻那可都是来多少死多少的局面啊。

    赵东云还想着将来让俄国人或者日‘本人对着自己的机枪防线发起进攻的时候,一天屠他个几千上万人呢,这要是防守能力不足,人家两三脚就把自己的机枪阵地废掉了,还玩什么机枪啊。

    赵东云心里头记下一个又一个问题,不过他也不会现在就大声指责说什么,在今天这种公开场合上,得给手下们留些面子,以后一个接着一个解决那些问题才是为上者的做法,那种随便看见小毛病就喝骂手下,给属下难堪的上位者通常是影视剧里的主角。

    所以你自会看见赵东云面带笑容:“不错,虽然演练还存在些许问题,不过整体上还是相当不错的,可见诸君都是花了心思的!”

    随后他转头看向刘廷贵道:“今天你的炮营发挥不错,虽然炮手还显得生疏,发炮慢了些,不过在步炮协同这点上,做的还是不错的!”

    刘廷贵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些担心赵东云会对他的炮营射速过慢而不满,现在听到赵东云没有说起也终于是放心了,口中道:“全赖大人募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炮兵军官,不然卑职也不能这么快把炮营的架子给搭起来了!”

    赵东云听罢点头,这话说的倒是不错,和步兵、骑兵编练赵东云没有投入太多精力不多,这炮兵的编练他却是从头到尾却是一直保持关注,甚至为了解决炮兵人才的稀缺,他到处挖墙脚,好不容易的才招揽了几个专业的高素质炮兵军官,其中就有留日士官生第一期炮科的陆锦、留日士官生第二期炮科龚光明,此外还有好几个武卫右军时期的老北洋炮兵军官。

    从军官来说,这个新成立的炮队第三营和第三混成协的步兵、骑兵那些营不同,里头的军官并不是清一色的北洋嫡系,而是有部分老淮军出身以及部分留日士官生出身的军官。

    由于这些军官都是赵东云亲自招揽居多,而且找到大多是专业科班出身的炮兵军官,所以从专业素质来说,也比其他部队更强。

    这说着话的时候,参演部队的一群中低级军官们也已经来到了观演台,赵东云要照例接见他们进行训话,为首的是现任炮队第三营帮办的陆锦,此人回国后先是去了测绘学堂当教习,后来被赵东云招揽,成为第三协炮营初创时期的重要军官,也是赵东云亲自招揽的第二名留日士官生,担任炮队第三营帮带的他和刘廷贵一起编练了这个炮营,刚才炮营的演练指挥官就是他了。

    此人年纪比赵东云还小一岁,早年也是北洋武备学堂的学生,虽然早年没有在北洋部队任实职的经历,但算得上是根正苗红的北洋出身了,而他的北洋学堂出身也是他获得赵东云招揽的重要因素。

    清末时期的留日士官生,基本是各省分别派遣的,一般学成回国后都是回原省任职,所以赵东云想要招揽其他省份的士官生难度比较大,除非该生在原省无法获得职位或者不满意另求出路,就跟士官生第一期骑科的华振基一样,他就是在在原省无法获得实缺,在京侯职的时候才投效了赵东云。

    此外他也和所有的北洋大佬们一样,比较排斥那些革命党,宁愿用老实平庸之辈,也不愿意用天才横溢满嘴革命的人,所以能够留给赵东云招募的留日士官生其实并不多。

    除了陆锦、华振基外,也就是一个第二期的龚光明了,这人倒不是赵东云亲自招揽的,而是走了段祺瑞的门路,本来是要去第二镇的炮队第二标任职,不过段祺瑞在争夺第二镇失利后,没办法只能把他打发到赵东云这里来了。

    此人虽然不算赵东云的嫡系,但勉强也算是同一派系,加上此人是留日士官生第二期炮科出身,先不提他打仗行不行,但是对于练炮兵应该是可以的了,不然他也不会受到段祺瑞的推荐。

    所以他来了后,赵东云就让他担任了炮营前队的队官。

    对这些年轻的中下层军官们,赵东云面带和气,亲切地走上去一个接着一个说话,回军礼,不时说一两句鼓励的话,而刘廷贵则是仅仅跟在他身边做介绍,毕竟第三混成协下级军官少说也几百号人,赵东云可记不住那么多人。

    “这位是左队所属排长吴佩孚!”刘廷贵在介绍着一个站得笔直的壮实汉子时,却是引起了赵东云的注意。

    赵东云看着吴佩孚,难得露出了一丝笑容:“你就是陆锦说的吴秀才吧,嗯,好好干,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吴佩孚听罢露出一脸的激动,这个时候的他不过是个最低级的军官而已,前不久刚从正目升到了排长,眼下见第三混成协的大佬赵东云竟然记得自己的名字,一下子竟然激动的差点说不话来,让一旁的刘廷贵狠狠的瞪了一眼后他才是恢复正常答话:“谨遵大人教导,佩孚定然不会让大人失望的!”

    赵东云听罢略微点头,脚步却已经是移开见其他军官去了,如果吴佩孚跟在他身边的话,那么就会听见赵东云同样喊出了另外一名军官的名字,那人的表现和吴佩孚一样激动。

    说实话,赵东云可记得不吴佩孚到底那个人,他之所以能够叫出包括吴佩孚在内诸多低级军官的名字,是因为刘廷贵在一边提示着呢!

    吴佩孚虽然说在后世也算是大军阀一个了,但是现今北洋体系里的大小军官们,后世哪一个不是军阀啊?袁世凯、段祺瑞这些大佬们都不用说了,曹锟、王占元、卢永祥等等几乎个个都是军阀,如果刚到这个年代的时候赵东云对这些历史上的军阀还存在有什么好奇的话,那么两年后的今天,赵东云已经是直接无视了。

    现在的情况是后世的历史名人在仰视赵东云,而不是赵东云看见什么历史名人就屁颠屁颠的跑上去求签名。

    赵东云招揽人才的时候也不会在乎什么历史名气,他更注重实际才华,事实上他现在的手下大多是名不经传,但是实际才华却是丝毫不弱于那些历史名将。

    就把这个吴佩孚和龚光明来说,前者是历史名将,后者连百度都找不到他的资料,但是前者的吴佩孚只在开平武备学堂学了一半,而且还是个没毕业的半桶水,他没有和历史上一样跑去天津当警察,而是在去年的时候投到了北洋新军第一镇,然后今年调到了赵东云手下的炮队第三营,刚调过来的时候不过是正目而已。

    说实话,没有上过测绘学堂和经过间谍生涯的吴佩孚能力有限的很,在赵东云的心中重要性远远不如龚光明这个陆士二期炮科出身的专业炮兵军官。

    历史名将是需要环境来造成的,当历史改变了后没有获得足够机遇的那些历史名将们,可能一辈子就这么默默无闻的度过了,而原本一些名不经传的小角色在获得了机遇并得到足够的锻炼后,足以成长为新的历史名将。

    当然了,是金子到那里都会发光,赵东云要做的只是给他们一个机遇而已!

    历史上吴佩孚就是测绘出身,并利用测绘的专业进军炮兵,早年可是玩炮兵的行家,所以赵东云不介意帮他一把,让他继续在炮兵部队里历练,至于能不能和历史一样成才,那就得看他自己了。

    而赵东云自己倒是觉得没所谓,要说历史名将,北洋里头一抓一大堆,少了谁多了谁没多大区别。

    而且,缔造一个名将可比收复一个名将有意思多了!

第八十三章 扩编补充标

    对于赵东云来说1903年的7月,整体算是平静的,抵达锦州后的他一边睁大了眼睛盯着日俄局势的同时,也是加紧训练第三混成协并修筑防御工事。

    然而在这略显平静地锦州之外,整个东北甚至整个远东局势却已经是越来越紧张,因为东北问题清国、俄国、日‘本、英美等国是频繁交锋,而位于风暴核心的自然是中日俄三国了。

    俄国从1903年夏天开始就是往东北地区陆续增兵,日‘本则是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战备,而中国这边,也是被迫采取相应的军事调动来应对。

    不过说是中国呢,但其实就是北洋,就和当年的甲午战争一样,现在假如和日俄在东北爆发战争,那也是北洋一家的战争,和中国的大部分南方省份都没啥关系,甚至和慈禧光绪也没什么直接关系,胜利也好败也好甚至中立也好,那都是北洋的事情。

    这说上去兴许是过了,但实际上就是如此!

    要不然偌大一个中国数十万各种军队内,为什么只有北洋的一个第三混成成被派往了东北呢?为什么大家都叫嚷着收复东北,但是谁都不肯掏哪怕一两银子用来备战扩军呢?说白了他们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后头吹吹牛就算了,真要让他们派兵或者支援军费那是不可能的。

    张之洞,岑春煊等人一个个都叫嚷着进军东北,但他们一个在湖北,一个在广东都躲的远远的,别说派遣手下的新军去东北了(事实他们手上也没有多少新军),他们连一两银子都不愿意拿出来支援北洋新军驻防辽东。

    赵东云的第三混成协进驻锦州,花费其实并不小,开拔费,修建营房,修筑防御工事,采购军械囤积备用,前后已经花费了数十万两银子,其中一部分是袁世凯使手段从清廷户部手里拿到的,而剩下的一部分则是北洋自家掏出来的,张之洞和岑春煊可不会好心的拔过来几十万两银子给赵东云用。

    所以说,1903年东北局势紧张之际,别看整个中国群情汹涌,但就跟后世的愤青五毛美分一样,多数是只说不做的货色,让他们后头叫唤那是响亮了,但要让他们真的去做些什么,大多是会高喊:“凭别人不去做,要我们去做啊?”

    所以希特勒的那句话还是非常对的:敢于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的永远都是少数人。

    真正面对东北局势紧张做出反应的,还是北洋,派遣赵东云进驻锦州只是其中之一,而后袁世凯又是因为东北局势紧张,继续大规模扩军,以防备局势败坏。

    好吧,这听起来太过光伟正了,其实这也是扯淡!袁世凯之所以扩军,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增加手下的军力以掌控更多的权势,至于应对东北局势,只是个借口而已,没有东北局势的紧张,袁世凯怎么可能从清廷手里抠出足够的银子来扩军,没有这些钱,他的北洋军怎么可能扩编到后世的北洋六镇啊。

    不过这些真正高层的事情和赵东云没什么关系,他虽然已经是属于北洋高层之一了,但没有到达可以影响国内政局甚至远东局势的地步,现在赵东云能够做的就是把第三混成协牢牢的抓在手里,然后走一步看三步,未来的日俄战争时期里继续壮大自己。

    在赵东云的心中甚至在第三混成协的诸多军官心中,继续壮大的最好途径就是把第三混成协变成第三镇,然而这说上去简单了,但实际上做起来难度非常大。

    最主要的还是钱的问题!

    袁世凯手里的钱有限,在清廷没有拔下来大规模军费之前,他不可能支撑两个镇的同时扩编,这就好比上半年的时候,北洋上下早就想要编练第四协了,但是因为那个时候傲编练赵东云的第三协,导致第四协的编练计划一拖再拖。

    一直等到五月份赵东云的第三协初步成军后,才正式展开第四协的编练工作,后来北洋常备军成立两镇一协,北洋上下的主要经费也就投入了第二镇的编练上头,对已经编练成军的第三混成协只是保持了维持经费的投入,短时间内不可能再投入几百万两银子把第三混成协扩编为镇了。

    所以第三混成协要变成第三镇,难度不小!

    不过话这是从整个北洋新军角度考虑的,对于赵东云来说如果上头不给他正式编制以及扩军的经费,那么他就得自己想办法了。

    要扩军嘛,也不是非得有正式编制和朝廷经费的,也可以采用其他办法,比方说整编那些旧军,收编土匪等等,办法多了去。

    而这个时候,赵东云再一次觉得北洋体系里头各部队自主招兵、训练,甚至自己解决经费对于任何一个军阀来说都是好处多多的,因为这代表着即便上头不给编制和经费,赵东云也可以自己想办法扩军。

    “锦州巡防营里的两千多旧军已经整编的七七八八了,裁汰了大约半数,剩余千人目前由教育科正在进行新兵训练!”林永权站在赵东云的办公房内,向赵东云报告旧军整编事务。

    锦州巡防营也算是新生事务了,六月赵东云刚抵达锦州的时候就向袁世凯诉苦请求援兵,但是袁世凯那里有援兵派遣给他啊,但是一点援兵不给也说不过去,最后只好从永平、通州等地东拼西凑给凑齐了一千多直隶练军派往锦州。

    与此同时盛京将军增祺在得知赵东云率兵进驻锦州后,并且有意整顿当地旧军时提高当地防军部队战斗力后,就是和袁世凯那边一合计,把锦州当地的一千多锦州防军和增援而来的一千多直隶练军合编为锦州巡防营,以协同第三混成协担任锦州防务。

    并责成第三混成协统领、候补知府赵东云进行整训。

    这个锦州巡防营虽然有两千多人的人数,但是实际战斗力连土匪都不如,比如说紧随锦州巡防营成立的奉天省巡防营马步游击队,嗯,就是被增祺收编的张作霖的那支土匪,人家虽然只有五百人,但好歹也是兵强马壮,虽然不如正规军,但是打起其他土匪来可是得心应手。

    不过赵东云也没指望这个锦州巡防营能够有什么战斗力,他要的只是一个名义、编制而已,毕竟有了锦州巡防营这个编制,朝廷就会支付军费。

    现在可不是军阀混战时期,赵东云可没办法直接在当地收取税赋养军,现在不管是扩军还是养军,大部分都是需要朝廷、北洋支付,现在嘛,还得加上奉天。

    赵东云手下的军队所需的军费来源是比较多种多样的,半数来自直隶省拨款,一部分来之于清廷户部的拨款,还有一部分则是来自盛京将军府的拨款。当然这说的只是笼统来源,而在这三大项下面又细分诸多,比如从某海关每年截取多少,又每年挪用原肃毅亲军、元字营经费等乱七八糟的。

    当然这些细节东西是不用赵东云去操心的,反正每个月袁世凯会把这些零零碎碎的钱筹齐给他送来,奉天那一部分则是因为第三混成协进驻锦州后的部分协防费用以及锦州巡防营的费用也由锦州、奉天承担。

    关于北洋新军的经费问题,详细说起来都可以写一份硕士论文了,在此略过不提。

    赵东云手下的第三混成协是有着充足经费来源的,但是他要扩军的话就必须另外寻找经费来源了,而现在这个锦州巡防营就是给了他这个名头。

    既然这个锦州巡防营是袁世凯和增祺派来给他当援军的,并且还让他来整训该军,那么他自然是不客气的把屠刀对准了这个锦州巡防营。

    六月份开始就是派出了手下整编旧军的头号大将陈光远,借着整编的名义直接裁汰了上千号人,而剩下那些勉强过得去的青壮也是一股脑塞进教育科的新兵营。

    而这样一来,这个存在于清廷正规军编制中的锦州巡防营就只存在纸面上了,一个兵都没有剩下!

    “现在锦州巡防营那边每月大约能够挪出一万五千银子,再加上奉天这边拨付的协防费用每月五千两,虽然少了些,但是从其他方面挤一挤,挪一挪,也勉强可以让我们练一个标了。”林永权递过来一张表格,上面说的是编练一个步兵标所需的各项花费,同时还标有目前第三混成协的各项经费来源。

    “这维持一个标每月所需的费用我们可以承受,不过这建军之处购买军械,修建营房,安家费等费用怎么解决?”赵东云看着皱眉问道。

    “这方面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是我们这边先挤一挤了,前头的开拔费和弹药补充费以及营房修建费还剩余不少,挪出部分用于购买军械和安家费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