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王侯-第2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了不断更,这几天一直是走到哪里电脑背到哪里,并且白天要应酬交际,根本没有时间写小说,只能等晚上爬在炕上(没错是西北农村的那种土炕)很艰难很痛苦的码字,完了之后还没有网,是用我手机的热点连上电脑才能够上传。所以只能一更,对不住兄弟们了——————等过了初七就恢复正常了。

第五百九十章 榜下捉婿

    (非常感谢‘威虎山老八’和‘achelless’慷慨捧场和月票支持。)

    寇准和徐铉向着北塘门内的国子监行去,越靠近国子监,街上的行人就越多。到了国子监外的礼部试放榜处时,那里早已是人山人海。

    宋国自建国以来,历年礼部试放榜,有四更天开始,就跑过来坐守的士子。人数还不少,都想第一个看到自己的名字。五千多名士子引颈而望,加上更多的准备来捉女婿的豪绅、商人和富户,国子监门前的二十多步宽的大街,被车马行人堵得水泄不通。

    “这…………怎么进去?”寇准有些发楞,就算是元宵节灯会,似乎也没有这般拥挤的人群。比起前日应考时,堵在门前的人数还要多上一两倍。

    “大人,这里让小人来!”

    跟在寇准和徐铉身后,两名膀大腰圆的叶府护卫站了出来。

    这是叶府管家麻刚子知道寇准要去看榜后,又因为水儿今天进了半死迷宫,没跟着寇准,所以特意下令让他们跟着寇准一起来看榜。皆是从禁军中退下来的老兵,都有把子气力,从人群中挤过,就像战车碾过草原,风行草偃,挡在前面的,无论是士子还是其他人等,全都被硬生生的挤开。

    有人被挤到一边后,转身就要怒斥,但一看到两名壮汉身上穿的红色号衣,便立刻住了嘴。王公大臣和宰执家的仆人,尤其是拿着一份官家俸禄的元随,都是有规定制服的。比如晋王赵光义、宰相赵普和叶尘在上朝事时,被这些身穿红衣的元随护卫着,国之重鼎的气派便出来了。

    下了马,一路畅通无阻的来到金榜之下。六大张金黄色的榜单贴在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籍贯,占据了大部分的纸面空间。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礼部试头名——也就是省元的名讳——王嗣宗。

    寇准对这个名字有些印象,上次在大考那一天听那新结识的高建文说的,另外还比较有名的才子刘寅排在第三。

    至于寇准本人,排在了第九十三位,在礼部试取中的三百八十二中,排在靠前面的位置上。在榜单上瞥了一眼自己的名字之后,寇准心神也只是略有些波动。

    然而,就在这时,寇准大考那天结识的高建文不知道从什么地方钻了出来,远远的大声说道:“寇小弟,恭喜啊!你排在了第九十三位。”

    这一声喝,顿时惊动了四周十数丈之内的闲杂人等。如同一个肉包子,抛进了恶狗群,几十人一下一拥而上。

    徐铉对此好像早有预料,见势不妙,微微一笑,疾退数步,并拦住了叶府护卫,且对他们低声说道:“没事,寇准这小子太老成了一些,这等有趣的事情让他经历一下也挺好的,就当是放松心情了。你们跟在后面等寇准快被人家弄进家门时把人抢过来就是。”

    这些护卫都是开封本地人,对于眼前这等事情虽然没有见过,但却也听过不少,此时一听徐铉一说,便一脸笑意的站在一边看热闹起来。任由成了众矢之的寇准被淹没在人海中。只是他们却没有看见另一边人群中高建文眼中那一抹诡异之色。

    寇准不过十六出头,但长相也算英俊,且身材却已经颇高,按照后世计量法已经接近一米七,不算矮的。加上这两年待在叶府,跟着叶尘,气度也培养了出来,自是不差。这样的进士在三百多人中也不多见。几十双饥渴的眼神盯着高建文,仿佛久渴之身的守寡多年寡妇看着身子精壮**的汉子。

    一个仆役抢先喊了起来:“小人主人家的小姐,年方二八,貌美如花,温柔贤淑,德才兼备,正要招个可人意的郎君!不知官人意下如何?”

    这话一出口,周围人中便有不少投以鄙视的目光,心想这时候说这些空口无凭的废话有什么用。一个员外豪绅模样的中年男子挥着双手,十根肥胖的手指晾在寇准面前:“我家女儿有嫁妆两万贯!”

    同样有不少人的鄙视目光改向那名豪绅投去。捉女婿,进士是先决条件。在这之后,就要看年岁和长相了。两样都不行,陪嫁那就是万贯的最低价。再往上,两万贯则是平均数,提供给普通水准的进士还差不多。至于寇准这样一看如此年轻,前途不可限量的进士,那可不是简单的两万贯就能拿得下的。

    “我家女儿有四万贯陪嫁!”一名瘦削的富商大声喊着价码。

    另一名手戴玉扳指,腰缠金腰带,身穿极为贵重的菱花龟背竹纹蜀锦的商人,此时紧跟着便大喊道:“七万贯,在祥符县还有一百亩上好良田!”

    “十万贯,开封东城一座三进的宅子,以及城外二十顷地!”

    喊出最高价的豪绅看起来更加有气派。穿着看似普通,但腰间的黑带其实是猪婆龙皮,身上的青袍更是贡绢。只要稍有见识,就知道这是一户绝非寻常暴发户可比,应该是一些传承多年的世家大族,多半是近年来人才凋零,或者男丁稀少,所以才跑来榜下捉婿。

    在喊价的过程中,寇准被拉拉扯扯,整齐的头发也被弄乱了。平时少年老成的稳重已经荡然无存,这个时候才恢复了少年人该有的稚嫩,扯着嗓子连声叫道:“我已经订婚,我已经订婚了啊!”

    此话一出口,人群刹那间就静了下来。接着便是可惜声四起中,刚才还争得热火朝天的人们,这时各自摇头四散开去。其中那名喊价四万贯的豪绅来到人群中高建文身边,微微点了点头,高建文心中大喜,深深的看了一眼寇准的背影,转身离去。

    长长松了一口气的寇准一边整理被拉乱的一衣服,一边向徐铉走去,他感觉刚才那些人太恐怖了,他不想在这里待下去了。只是他没有注意到的是,或者说在刚才那等情况下被他忽略了一个细节————在好些人拉扯他时,期间有那么一刹那他感觉自己脖子后面好像被针扎了一下,但那疼痛一闪面逝,寇准当时注意力全部在如何摆脱那些抢亲的人上面,根本就没有注意到。

    …………

    …………

    “噫,中了!中了!”

    一声尖叫又打断了现场的安静。一个花白胡子、差不多有五十多岁的老贡生拍着手,大叫了两声,然后便咕咚一声栽倒在地上。

    这副场景,自古以来,自有了科考之后,历朝历代在金榜题名之时都会时有发生,虽然不多,但人们却已是见怪不怪。读书人十年寒窗,甚至二十年,三十年,乃至四五十年寒窗都是为了当官,对当官执着却是寻常人难以想像的,所以如这般年龄来考进士,甚至一次不中,下次考,如此这般一考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情,乃至于终于有一天熬出一个进士,当场疯了的,或者一激动直接猝死的,都是有的。

    哗的一声,一下涌上来一群人。泼水的泼水,打扇的打扇,还有一个五大三粗的壮汉,听了身前主人的吩咐,往掌心吐了两口唾沫,搓了一搓,就对着老贡生的人中死命一掐。

    对阵下药,老贡生随即悠悠醒来。

    壮汉的主人走上前,是个四十多岁的豪绅。他在老贡生身边蹲下:“官人,可是中了?”

    “三百二十三位的杨永明就是学生。”名次排行,老贡生是至死不忘,就算是刚从昏迷中醒来,照样一口报出。

    “是否婚配?”那豪绅又立刻追问了一句。此话一出,周围顿时鼓噪起来。有些人想拥上前。但却被跟着豪绅的几个壮得像头牛的伴当,死死的拦住。

    “没有。”刘永明摇头哀叹,老泪纵横,“老夫自前朝后周时期便开始求学,至今已经四十六年,一直无所成就。父母不收,兄弟弃我,哪还有人愿与我结亲。”

    “没有就好!”豪绅更不多话,一招手,几个壮汉家丁立刻回头来,横拖竖拽的将杨永明架进了马车中,转眼就冲出了人群。来去如风,这绑架的手段显然是行家里手。

    “不愧是榜下捉婿。”见着马车载着杨永明转瞬去远,寇准暗自侥幸自己刚才反应够快,灵机一动说出了订婚,否则…………

    这就是在中国历朝历代封建王朝的进士!

    能引得天下人为之疯狂的资格。

    当今天下,大宋文官之中,只有三十分之一不到是进士。一个进士出身,便是日后高官显官的基础。为了家族着想,稍微富裕一点的大户人家,都会想着一个进士女婿来支撑门面。而有了进士女婿,日后家中子侄被带契着,一族里的税赋劳役都能打个折扣。

    而且自汉唐以后,华夏中国大地便都一直在宣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数百年、近千年的洗脑,在古代中国百姓之中一榜进士所受到的尊敬和所拥有的地位,更是远远超过他们自身所拥有的真实的能力。即使当今天子以务实出名,但这一点也无法改变。

    本月第一天,诸位兄弟都有免费月票,我很想要兄弟们的月票和捧场————————

第五百九十一章 晋王招婿

    (非常感谢‘波兰不眠夜’、‘击水z三’、‘轻轻的疯子’、‘小说本’的慷慨捧场和月票支持。)

    所以,无论是现实利益,还是宣传的功劳,都让进士成了官宦富户嘴里争抢不休的肉骨头。甚至在原本历史上,二十年后来自真宗皇帝————也就是赵光义的儿子赵恒更是亲笔诗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国皇帝都如此想法,可想而知一榜进士在封建王朝地位之高难以想像。

    看着五十多岁的老头子,竟然一样被抢婚,徐铉不由长吟:“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金玉堂;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女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寇准听在耳中,微微叹了口气,他小小年纪,却已经看透这其中的世情————说白了都是功利使然。当年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度,曾有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里的彀,就是作陷阱解。不过那时候,进士人数稀少,在官场上还要与门阀世族相争。而到了宋代,赵匡胤虽然以务实治国,但同样想文治武功,对科举制度的重视比起历朝历代更是登峰造极。因为在赵匡胤看来,天子大肆提倡文事,天下才士有了晋身之阶,皆去苦读六经,当然没有心思去想着造反之事。

    为此赵匡胤还在赵普的帮助下,制定了许多类似制度,比如省试取中后,殿试便不再黜落考生,使得恩归上而怨不归上;就算中不了进士,还有特奏名、免解,等一系列将士人招入体制内的手法;灾异之后,又籍灾民中之精壮为兵。在维持国内统治的手段上,大宋已经超越了此前所有的朝代。这其中赵普居功至伟。但也由此导致军队、士兵、武人,乃至武将在社会朝廷中地位越来越低,甚至在原本历史上自赵匡胤、赵光义之后,执掌大军的都是文官,武将刚开始只有指挥打仗的权力,乃至于后来发展越来越极端,文官为了抢功升官,便在执掌大军的基础上指挥大军打仗,在原本历史上面对西夏和契丹、女真金朝,酿成了一次次的失败和残局,甚至出现了华夏历史中最为耻辱的靖康之耻。算是真正的埋下了原本历史上宋朝一代自赵匡胤、赵光义后武力积弱的弊病。

    如今的寇准虽然心智不凡,但却还想不到这一点,甚至可以说除了叶尘这个从后世而来的人之外,自赵匡胤往下,满朝文武都没有人能够想到这一点,甚至以叶尘如今的威望名声说出来,也将会有很多人质疑。

    时近正午,榜前的人群依然拥挤不堪。榜单之下,时不时的都能听到一声‘我中了’的大叫,然后那名得中的贡生,就像臭肉一般,被一群苍蝇围上。一如方才寇准的遭遇。

    推开混乱中的人群,寇准和徐铉上了马车准备回叶府。向西行不到百步,就到了路口,正要过街,就看到一辆马车打横里过来,马车周围前呼后拥足有四十多个护卫骑着马簇拥着,都是穿着徐铉借来的两名元随同样的红色袍服,好不威风。

    不等寇准问什么,徐铉已经微微一笑,低声说道:“虎子,待会那马车中的贵人不管向你提什么要求,可不要急着拒绝他。”高建文问着寇准。

    寇准心中一惊,便准备细问,但一看徐铉那故作高深莫测的样子,便知道这位徐大才子虽然一心为老师做事,但故弄玄虚的老毛病又犯了,便索性不问,看着马车开始推测马车里面人的身份。在大宋,当今天下,元随护卫能够身穿红色袍服的有晋王赵光义、魏王赵德昭、祥符王叶尘、吴越王钱志尹这四位王爷,以及宰相薛居正和两名副相卢多逊和吕馀庆,此外便是枢密院正副使曹彬和沈义伦。

    自家老师可以排除,吴越王护卫不会这么张扬,枢密院正副使护卫都是退伍的老兵,举止间有行伍铁杀气息,这些人没有,可以排除。吕馀庆和薛居正马车不会有这般华贵,而卢多逊是个异类,和后来明清时期当官的都将人当畜生使一样喜欢坐轿子。所以眼前马车中人很有可能是晋王赵光义和魏王赵德昭中的一个。

    这些推断说来话长,但在寇准心中却也只是瞬间便得出的判断,正待他进一步判断马车中到底是晋王还是魏王时,对方已经开口。

    “咦!这不是徐大人吗!”

    横过路口时,那辆马车队伍中忽然有人叫了一声,车马齐齐停步,靠到了路边上。马车中伸出一只手,威严的拜了拜,一名护卫便冲着寇准和徐铉这边招着手。

    寇准心中一动,想起前几天胡三光给他曾经说过:徐铉是受老师之命,假装投靠晋王,但他的忠心却根本不用怀疑。然后他便明白了马车中大佬的身份————晋王赵光义。同时他也明白徐铉今日一定要带自己看榜的另一个原因————徐铉一定是受了晋王赵光义的指示,特意在今天出现眼前这场偶遇,而自己也明白刚才徐铉给他说‘待会那马车中的主人不管向你提什么要求都不要急着拒绝。’的真正意思,那就是配合他在晋王面前演一场戏。

    徐铉带着寇准跳下马,走到马车近前,对车厢里面拱手行礼:“下官拜见王爷。”

    寇准在后面也跟着行礼,但没有说话。

    “徐大人可是去了国子监?”赵光义的声音从车厢里传了出来。

    “正是。”徐铉侧了侧身子,示意身后的寇准上来:“这位是祥符王殿下的弟子寇准,今日下官带他去看榜。寇准已经高中。”

    “恭喜寇兄弟了。”

    “不敢,侥幸而已。”寇准脸上一片平静淡色,没有丝毫寻常书生第一次面见晋王的紧张,“晚生寇准,拜见王爷。”

    “本王刚刚听说寇兄弟在榜下被人差点捉婿,说是已经订婚,可有此事?”赵光义却是直奔今日来见寇准的主题。

    寇准此时却已经明白赵光义是想干什么————想通过与自己联姻,准确的说是与祥符王府联姻,从而与叶尘代表的华夏卫府等一系列势力拉近关系。他想起刚才徐铉的交待,便当即点头道:“晚生不敢欺骗王爷,晚生的确尚未订婚。”

    “那就好,本王有意招你为婿,你可愿意?”

    赵光义招寇准为婿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也看了寇准礼部试的卷子,特别是看了里面的策论,赵光义虽然心胸狭窄,寡情薄意,但能力却是一点都不差,甚至在一些方面比赵匡胤还要强,所以看了寇准卷子之后,他与赵匡胤一样,同样看出了寇准的不凡。因此,才愿意下这般大的本钱在寇准身上。

    寇准闻言,状似吃了一惊,眸中深处恰到好处的浮现一抹狂喜,但嘴中却说道:“多谢王爷看重,晚生回去和父母、师娘商量一下,再给王爷答复。”

    赵光义目光如电,寇准眸中那一瞬间的喜色并没有逃过他的眼睛,所以对于寇准没有当即答应并未不悦,反而对于寇准的宠辱不惊更加高看。

    “婚姻大事自然要和父母长辈商议的。”这样说着,赵光义向二人点了点头,便当即离去,两人赶紧行礼恭送。以他亲王之尊,亲自来见寇准并且主动招婿已经大违世俗常理,若非他想当面看看寇准这个人的同时向叶尘一系势力表达一种态度,否则绝不会屈尊来做眼前这事的。

    …………

    …………

    六月初六,乃是礼部试举人参加殿试的日子。

    位于皇城内东南区域的集英殿,这时早已经打扫干净。三百八十二张桌案在大殿的东西两端排得整整齐齐,只留下殿中央空着,以供考生们进来之后叩拜天子之用。

    与礼部试大同小异,在每一张桌案的右上角都贴了纸签,上面写有姓名和籍贯,按照往年来的惯例,殿试贡生们的座位排列顺序,都是照着他们在礼部试上的名次来的。离着天子越近,这名次就越高,离得越远,自然名次就越低。这是为了防止考生混作一团,在天子面前失了体面。

    专门安排人拿着名单,一个个对照着桌上的姓名籍贯。从东头最近陛前的礼部试头名王嗣宗,一直查验到位于大殿东南、西南两个角落里的排名最后之人。

    虽然昨日已经有小黄门对照过两遍,但卢多逊以副相之尊今日特意又都一一看了一遍,因为卢多逊知道朝廷、宫廷中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自己负责此事,若是有人想要让自己难堪,故意将排名弄乱,在天子面前失态,这种可能不是没有。特别是刚刚得罪陶谷这等睚眦必报的小人,更要防着点。所以不再一次亲眼对上一边,卢多逊怎么可能放心得下来?

    用了小半个时辰,提着灯笼,领着两名小黄门将每一个桌案都对照过,卢多逊最后站在大殿门口,松了口气,点了点头。一切就绪,全都已经准备好,就等着天子和考生们来了。

    ………

    ………

    抱歉,今天更的迟了一些,是因为昨晚上一直在火车上。

第五百九十二章 科举制度

    (抱歉今天更的迟了,非常感谢‘流离de岁月’和‘波兰不眠夜’的慷慨捧场和月票支持。)

    说起殿试,在这里便要提一下华夏科举制度的发展。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

    开皇七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不过对于科举的开创,在后世的史学界一直有异议。一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唐朝开创了科举。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否认隋代有进士和进士科之说,他的理由亦有二:一是遍考《隋书》和隋代文献,虽然记载了开皇和大业中所举的众多科名,却未见进士科之名,也未见进士科考试之实;二是在唐、五代文献中所载隋进士有房玄龄、温彦博、侯君素、孙伏伽、张损之、杨纂等六人,可是经过考证、除杨纂的进士身份,因文献阙如,无从查考外,其余五人不是查无实据,就是以时制比附古制,将隋代以秀才、明经科察举为官,比附成进士科登第,唐代虽有进士科开创于隋的记载,但也有进士科开创于唐的记载,所以他认为隋代实行的仍是察举制,进士科也起源于唐。

    俞大纲对隋置进士科一条颇有疑义,他说:“若谓察举对策之法,已为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上溯两汉为权舆,若谓朝廷,开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试,始可谓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以唐为始,不可谓肇基于隋,确定于唐矣。” 提出士人“投牒自试”是科举制度起源的主要标志这一极有价值的见解。唐长孺提出了与俞大纲相似的看法,他认为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特点在于是否“准许怀牒自试”,而南北朝后期,已出现士人“怀牒自试”的个例,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正在萌芽之中。

    另有有学者著文指出:要确定科举制度起源于何时,首先要把握住它区别于其他选举制度的特殊本质,也就是解决什么是科举的问题。何忠礼在《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一文中提出,考察整个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这样三个特点:“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应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并通过多方面的论证,认为上述特点中的“投牒自进”和考试黜落法虽然在南北朝后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现却在唐代,隋代尽管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的仍然是察举制。至于史书所载隋代已有进士科的说法; 也查无实据。因此; 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的时间不是在隋代而是在唐代。

    不过有一点却是所有人公认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得到正式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科举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永制。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大宋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在原本历史上,宋代越到后期,越是“重文轻武”,所以尤为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

    赵匡胤早在建国初期便下旨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相比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名额增加数倍乃至十数倍。

    宋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