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朝之梦-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一指海上的舰队:“可以让舰队载一团陆师和东江镇的水师去袭海城、盖平、牛庄、金州等地,破其城、逐其民、毁其家园!如此北清要么弃地北退。要么厚集大军与我决战……”

    彭玉麟的话还没说完,远处突然传来了隆隆的马蹄声音。战场上的镶蓝旗马队开始沿着五里河向北运动了。

    “看来清鞑沉不住气了,丽川,能一战而破之吗?”彭玉麟笑吟吟地问刘丽川。

    刘丽川冷冷一笑:“只要他们敢来,保管杀个片甲不留!”

    ……

    公元1849年6月25日清晨。辽西五里河西岸,直到辽西丘陵边缘的旷野之上,两支各有6000人左右的大军正在摆开战阵。

    官文其实是带着些侥幸心理头皮下令渡过五里河的。五里河对岸的宁远前寨已经被明军包围了,再向东南30华里就是那座曾经让袁崇焕出名的宁远城,那里更靠近太平军控制的山海关,是满清对抗太平军的前哨,所以没有部署心服的满八旗和蒙八旗,而是摆了5000“回八旗”。其实也不是八旗军制,只是从北京跟着恭王跑出关的回民(北京城里是有不少回民的)所组成的,由道光27年的进士马新贻指挥。

    之所以用他们守宁远老城,就是因为他们回民和太平天国在宗教信仰上的对立。回民不似寻常的汉民,只有有田分有饭吃,拜上帝就拜上帝吧,宗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神圣的事情。所以不必担心他们在打太平天国的时候不卖力气。

    可是回民和明朝的关系一直不错,历史上还有“十回保一汉”的传说,那一汉就是朱元璋。现在朱明已经登陆辽东,宁远老城的5000“回八旗”可难保没有投明的心思。因而之前官文派了塘马去命令马新贻撤兵往朝阳而去,可是马新贻却回报说准备带队出宁远老城东进,打算和官文东西夹击登陆的明军。

    官文得知这个消息,觉得有些机会,也不求歼灭登陆的一万多明军,但求能暂解宁远前寨之围,把困在宁远前寨里面的一万多旗人接去锦州城。正是抱定了这样的心思,在部下列阵完毕之后,官文也不下令进攻,只是和对方遥向对峙,实际上是在等马新贻兵到。

    “师长,鞑子似乎不打算进攻,和咱们隔着有五六里地就列阵了,看来是在等援兵过来吧?”第四师的参谋长站在马背上,用望远镜观察了半天,才坐回马背上对刘丽川说道。

    刘丽川哼笑一声:“有援兵好啊!要是能把整个辽地的兵马都吸引到宁远,一战全打光了,辽土不就恢复了?”

    参谋长点点头:“师长,既然鞑子不攻,咱们不如挖壕据守……用壕沟把五里河同龙背山连起来,彻底围死宁远前寨。”

    刘丽川望了望四下的战场,对宁远前寨的包围只是初成,登陆的一万多大军还没有个巩固的据点,的确需要构筑阵地。于是下令道:“去把铁丝网拿出来布置好……这东西对付骑兵应该还有点用。”

    铁丝网是朱济世在百忙之中“发明”的,其实就是说了个设想,让兰芳行的洋人工程师去弄的。这个东西虽然大名鼎鼎,但是并没有多少难度,历史上是个美国牧童在1867年前后发明的,一开始就是用来圈养牲畜的,拿来对付八旗的马队倒挺合适的。

    “遵命!”参谋长行礼而退。

    刘丽川则将指挥权交给副师长李文茂,自己策马上了龙背山,再和彭玉麟商量军情。

    “总镇,清鞑马队不肯接战,似乎在等援兵,我已下令构筑阵地,预备用一个团围困宁远前寨,一个团封锁北线和清鞑马队对峙,一个团在龙背山下构筑一道防御阵地。”

    “你是担心宁远老城的清兵过来?”彭玉麟掏出纸扇子,打开后轻轻摇了摇,扇去几分暑意,道:“没想到围了一个宁远前寨,就把宁锦的鞑子都引来了,这是要打宁锦大战啊。”

    “对,就是打宁锦大战!”刘丽川仰起下巴,一脸肃然,“而且还是咱们大明的宁锦大捷!比当年袁督师打出来的宁锦大捷还要大上十倍!”

    龙背山下,大约一万二千名大明官兵全都开动起来,三道由铁丝网和壕沟构成的防线同时开工。由于贝色麦来复枪、铵油手榴弹、铵油开花弹和铁丝网这四种跨时代武器的先后出现。大明陆军的作战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排队枪毙流的打法渐渐开始退居二线,战壕加上铁丝网的战术渐渐成为主流——当然,同样的变化也出现在西方国家的军队,即便是靠“灰色牲口拼刺刀打“乌拉突击”的沙俄陆军,也不得不咬着牙花大价钱换装来复枪、手榴弹和铵油开花弹这三件套了。(未完待续。。)

第466章 大捷,战宁锦 二 不得不战

    求月票,求推荐,求订阅

    “彭总镇,刘师长,清军回八旗前哨马队约500人,已经过了韩家沟,正窥视我军阵地!”

    “彭总镇,刘师长,清军大队正在韩家沟立寨,人数约有3000,拥有最少2门大炮。”

    一个个骑兵飞也似的策马而来,匆匆地汇报军情。彭玉麟和刘丽川并排坐在刚刚立起的军帐外面。面前放着大幅的地图,都是大明陆军总参谋部绘制的辽西大比例尺的地图。上面的一条条等高线看得彭玉麟一阵阵眼晕,他可不像刘丽川是鸭脷洲军校科班出身的将领,只是熟读过中国传统兵书而已。

    在6月25日黄昏,在龙背山下的防线刚刚部署好之后,在龙背山以西张开威力搜索幕的第四师直属骑兵大军就已经发现了从宁远老城方向开来的回八旗大队。不过这些回八旗好像并不打算随随便便来送死,大队人马到了韩家沟就不肯前进,也开始扎硬寨了。同时还派出马队骚扰明军前沿,但是没有硬冲明军防线的意思。

    枪声已经零星响起,都是贝色麦来复枪的声音。随着佛山冶金业的发展,朱明陆军已经开始淘汰滑膛枪,如第四师这样的一线精锐的步枪兵,全部配以贝色麦来复枪,即使是新组建的二线师,也都装备了用滑膛枪改造的来复枪。

    彭玉麟看看远处,听听枪声,又看看地图。微微摇头:“看来鞑子还在打立硬寨打呆仗的主意……”

    他低声问:“王上现在打到哪里了?”

    一个麾下的参谋回答:“上午收到的通报,23日已经到水原了!”

    刘丽川接过话题道:“23日到水原,今天该到汉城了吧?也不知道有没有和清鞑恭亲王开仗?要是开了仗就赢定了……”

    彭玉麟点了点头,然后又摇了摇头。

    留守辽土的八旗兵不是清鞑精锐,精锐都让恭亲王带去朝鲜撒野了。如果现在清鞑精锐和明军在汉城开仗,那么形势就太有利了。因为一旦接战,恭亲王的大队想要退下去就难了,战场上可没有喊暂停的道理。而恭王的大军被牢绊朝鲜,清鞑在宁锦又能投入多少军队?三万?五万?顶多就是这个数了。而朱明预备投入辽土的陆军却有第四军的两个师,有两万多人。如有必要可以把第四军全军都调来辽西。这样宁锦大捷还不是囊中之物?宁锦这边一胜,恭王的清鞑主力也就不得不狼狈退回,这样朝鲜也是大捷。两次惨败之下,恭亲王肯定不敢再把老巢放在盛京。不是迁吉林就是迁黑龙江。如此一来。复辽大业就算成功了。

    不过这个如意算盘实在太好了。大概没有实现的可能。这恭亲王入侵朝鲜就是想刮一票,现在目的已经达到,他还留在朝鲜做什么?

    “丽川。看来得把第五师也运过来,还要让工兵修建一个临时码头,要不然打久了粮饷器械就来不及运了。”彭玉麟的拧着眉毛对刘丽川道,“清鞑已经在宁锦投入上万人了,不出意外,还会增兵的……搞不好恭王的兵也会从朝鲜过来,到时候就是空前大战啊!”

    ……

    枪声在明军阵地前回荡,子弹咻咻而过,不时还伴随着一声声惨叫的声音。

    马新贻举着望远镜,坐在马上,死死地看着对面明军阵地的状况。

    明军阵地依着龙背山而建,扼住了通往宁远前寨的官道,但是这个阵地构筑的非常奇怪。地上插着好些木桩,不大密集,稀稀拉拉的也不像是能防住骑兵的样子。而这些木桩之间好像有银线连接,不知道是什么妖蛾子?这些木桩后面也没有矮墙,只有一道壕沟,明军官兵就散布在壕沟里面。

    这样一道防线单薄的简直不像话,似乎只要一阵冲锋就能突破了。马新贻麾下的将佐在从宁远老城出发的时候一个个都愁眉苦脸好像要去赴死,现在却一个个跃跃欲试,纷纷来向马新贻请战。不过全都被马新贻驳回,反常必有妖!明军敢如此布置一定有诈,没有探明虚实之前,无论如何都不能把自己带来的这三千多人马往战场上送!

    “马大人,官都统有请。”官文派出的塘马找到了马新贻的将旗,高声道:“官督统的中军在地藏寺,请大人过去一会。”

    马新贻的正式官职是辽西兵备道,理论上可以监督辽西诸军兵事,不过实际上只能管宁远老城的回营,官文的八旗兵可不鸟他。现在官文请他过去那是客气,实际上是在向他下命令。

    而马新贻也不敢不奉命,连忙交代部下抓紧时间立寨,自己骑着快马就到了地藏寺的官文中军。

    “谷山,明逆又在闹妖蛾子了,你怎么看,能打吗?”见到马新贻过来,官文也没心思寒暄,就直接入了主题。

    马新贻摇摇头:“打不过,秀帅(官文字秀峰),明逆至少有一万人,咱们合兵不过九千多,加上宁远前寨的兵不过一万一,只在伯仲间啊!”

    这话的意思是,在兵力差不多的情况下,清兵要是能赢现在的明军,大清朝也不会落到现在这地步了。

    “那怎么办?”官文的眉头紧皱,两手一摊,“镶蓝旗的兵差不多都在这儿了,还有一个步协半个炮协守锦州,总不能都调来吧?就是都调来,该打不过还是打不过啊!”

    “可向盛京告急?”马新贻又问。

    “当然告急了,快马已经出去了一天,五王爷肯定已经收到消息了。”官文答道。

    马新贻点了点头:“要不就等着王爷决断吧,咱们现在只管立寨坚守。秀帅,您觉得怎么样?”

    五王爷是惇亲王奕誴,名义上的盛京留守。不过实际上掌权的是奕欣的老师卓秉恬和奕欣的母亲静皇贵妃。其实这两个人也是没主意的,得到辽西的急报之后便立即用八百里加急飞报给了还在朝鲜平壤的恭亲王奕欣。

    “王爷!现在不能决战啊,没有把握的……”

    原平壤府衙,现在的恭亲王中军之内,赛尚阿和耆英、桂良等人叩头喊着,形极惶恐。

    “本王也不想决战,可辽西……总之,祖宗之土已危,满洲根基已危,已经是不得不战了!”

    奕欣如一尊泥菩萨一样,坐在御座上机械地应着。

    接到盛京送来的八百里加急,得知辽西警讯,他就知道大难已经临头了。明军真的跨海而来,直接在辽西宁远州地方上登陆了。而且一次就投入了上万大军,可谓是来势汹汹!

    看起来,朱济世这一步棋,就是要挖大清的根基!如果恭王现在不敢应战,放弃辽西,让朱明在辽西有了立足之地,朱明的后续部队一定会源源不断泛海而来,若是有三五万,还不直接攻打盛京?况且朱明可不是一路攻辽。朱济世亲征朝鲜,现在更是兼领朝鲜国王,估计就是要以朝鲜为基地攻打辽东的。另外,吉林将军衙门的辖地海参崴又被明军所据,这大概又是朱明的一路兵。如果等三路伐辽之兵同时发力,这大清的龙兴之地还有吗?

    至于放弃辽东、辽西之地,退到吉林、黑龙江去的可能性,恭亲王不是没有考虑过。可问题是,吉林、黑龙江两块地盘是几乎没有被开发过的荒地。加上这次从朝鲜掠来的人口,二百多万大清之民来年的肚皮拿什么去填?

    所以奕欣根本没有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在辽西同立足未稳的明军一战了!(未完待续。。)

第467章 大捷,战宁锦 三 王对王

    月票榜上的位置天天掉,罗罗好着急,能厚颜无耻地求票票吗?

    就在奕欣预备回师辽西去和朱明大军决战的时候,我们的朱大天子已经到了朝鲜首都汉城府,以大明天子兼摄朝鲜国王的名义。

    大半个朝鲜国现在已经被朱济世控制了,几乎是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之下就得到了。可是若说这朝鲜平得轻松,也不是那么回事儿。因为现在落到他手中的朝鲜,算是被奕欣的清兵掠过一遍的,朝鲜的中枢也基本瘫痪,汉城府更是遭了劫火,里里外外被掠了个干净。连朝鲜王宫昌德宫和景福宫都被一把火烧了,特别是景福宫已经是第二次被烧,彻底成了白地。

    所以朱大天子这个朝鲜国王,只能住进了金左根原来宅邸。而且还集中精神干几天朝鲜国王的事情。比如重建朝鲜政府,恢复这个国家的秩序,四下安民,还要同一帮子两班豪门接触,说服他们支持自己兼任朝鲜国王。两国共君在欧洲没什么,在亚洲可就多少有些出格了,好多人都以为朱济世想要吞并朝鲜国。

    不过留在汉城迎候朱济世大驾的两班豪门在一定程度上,都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否则就该跟谁恭亲王奕欣立的朝鲜国王李昰应去平壤了。可是谁都知道,大清已经是穷途末路,跟随李昰应去平壤的下场只有一个,就是为李朝陪葬!而且就算不死在保卫平壤的战斗中,也就是跟随李昰应流亡满洲。这满清已经被朱明和太平天国打成了北清,这次面对步步逼近的朱明大军。连一战的勇气都没有。跟随这样的“上国”。还会有什么好下场?

    所以在恭亲王大军北走的时候,能躲的两班豪门全都躲了起来,连原来的领议政赵寅永也躲藏起来,当朱济世大军抵达汉城的时候,又带着一票丰壤赵氏的子侄党羽出来恭迎,态度极为谦恭。

    不过赵寅永的态度虽然不错,但和金左根不一样,似乎对李朝还抱有最后一丁点的忠心。今天来朱天子行在拜见的时候。居然斗胆提出了另立李朝国君的建议。

    赵老头子从袖子里面掏出个折本,恭敬地双手奉上,又退了回来,叩拜道:“圣上,这份是汉城府一百二十二位有名的儒林士大夫联合向您提出的请愿书,希望您可以保全李朝国祚,朝鲜一国,愿意永世铭记大明的三造之恩……至于朝鲜的铸币、发钞之权,还有外贸垄断之权,都悉听陛下安排。朝鲜不敢有丝毫异议。”

    这老头子年轻时曾经多次出使大清,所以中文说得比金左根要流利多了。不过这要求。朱济世却不大想答应。要是朝鲜国早一点有这样的觉悟,何至有今日之祸?可是现在……

    朱济世笑着把玩那份折本,还没有说话,就听见外面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还有一连串的卫兵行礼的声音。不用说也知道是有紧急军务,朱济世挥挥手就让赵寅永乖乖的退在一旁。

    “王上,辽东镇的军报,23日,我大军在辽西宁远州葫芦岛附近海滩成功登陆了!”

    进来的是罗泽南,一个鞠躬,就双手将一份军报递给朱济世:“第四师已经包围了宁远前寨,还同来援的清鞑满洲镶蓝旗和回八旗总归万余兵马对峙。”

    “只是对峙吗?”朱济世神色中透出一丝不满,追问了一句。不过万余清兵而已,一个师的明军竟然不能摧破,真是有点古怪。

    罗泽南道:“只是对峙……彭总兵在军报上解释,他欲以宁远前寨为饵,诱使清鞑在宁锦一带厚集兵力,一战而重创之。”

    朱济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围点打援,想法是不错。可是……奕欣会上钩?”

    “会!”罗泽南好像是变戏法一样,又取出一份军报:“这是李少荃的军报,清鞑主力胁迫朝鲜男女约一百五万余口,一天前已经离开平壤北上了。”

    听到罗泽南的这话,一旁的赵寅永的嘴角就是一阵抽搐,一百五十余万口……而且俱是青壮年的男女,这一回朝鲜真是元气大伤了!

    朱济世并没有留神赵寅永脸上细微的表情变化,他的心思都已经飞到辽西去了。“奕欣退了……没准真有宁锦大战啊,要是这样,孤王要不了几个月就能入盛京了。”他顿了一下,又道:“夺下辽西、辽东之地应该就算复辽功成了吧?”

    “算,当然算了!臣下恭祝王上报大仇,逐鞑虏。”罗泽南赶紧接着话题往下说。复了辽土,掘了清鞑的龙兴之地和祖宗陵寝,朱济世就算报了大明200年亡国之恨,灭掉了清朝,自然可以登基称帝了。至于满清最后的残余,早晚也是会被消灭的。

    “好啊,那宁锦大战可要打好了!军师,你看彭玉麟和刘丽川行不行?不行的话,从南京把老皮尔调过去?”

    “这倒不必,臣下以为,还是王上亲自去一趟辽西。”

    “亲自去,王对王?”

    罗泽南点点头:“王上,北京城是杨秀清打下来的,这盛京无论如何该由陛下督军攻取。”

    朱济世一想也对,自己不能落在杨秀清之后吧?他点点头道:“那就依军师之言,等孤王安排好了朝鲜善后,就督锦衣近卫军赴辽西和清鞑一战!”

    说着他就把目光投向了赵寅永,笑嘻嘻地道:“赵卿家,恢复李朝果是你的本意?”

    赵寅永一愣,好像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接着又恭谨地奉上了一份礼单,道:“大皇帝陛下,近日来陛下为敝国奔波操劳,敝国上下无不感恩在心。小小礼物,只能略表寸心,若大皇帝能全李朝社稷,敝国还将竭诚厚报。”

    说完,老头子又是三拜九叩行了大礼,朱济世则笑着将礼单递给身边秘书官。摇摇头道:“赵卿,你还是不明白孤王的意思……赵卿是儒生,可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赵寅永微微皱眉,这儒家的道理,他可自认天下第一,真不怕和朱济世辩论。

    朱济世却不等他回答,笑着又道:“赵卿,你摸着良心说话,这李朝国王像是一国之君吗?这李朝王室像是一国贵胄吗?区区一个景福宫,居然200多年都无钱修缮,一国之君所居的昌德宫比之我大明的侯府都不如。而李朝王室子孙也都穷困潦倒,远远比不得你们这些两班豪门。赵卿,孤王且问你,在朝鲜,谁才是君,谁才是臣?”

    赵寅永一时无语,他没有想到朱济世居然会问这样的问题。

    朱济世笑了笑,接着道:“赵卿,若尔等两班豪门,真想复李朝社稷也可。但是李朝之王忠是孤王之臣,孤王绝不容许他为家臣所欺!尔等两班豪门,若不能严守君臣纲常,胆敢夺君之利,孤王就要替朝鲜国王做主,尽诛乱臣国贼了!”

    朱济世的意思是明摆着的,要恢复李朝,那就该恢复李朝国君的威严、财富和权力。让李朝之君真正为一国之主,而不是之前那样君不君,臣不臣。一国之君成为傀儡,李朝贵胄任人欺凌。要是那样,朱大天子是要来主持公道的!

    这也就是说,两班豪门得把装到口袋里面的利益掏出来还给国王!这可不是两班豪门想要的结果。

    朱济世见赵寅永不说话,就沉声又道:“赵卿,孤王和李朝之君是不一样的,自有取利之道。若孤王兼摄朝鲜国王,是不会同两班豪门争利的。而且孤王也不会在汉城理政,朝鲜国事都交由议政府管理,孤王只做个虚君……而你赵寅永和丰壤赵氏则可以同安东金氏共掌议政府。”(未完待续。。)

第468章 大捷,战宁锦 四 威恩并施

    大罗罗携小萝莉弱弱地呼唤月票,还有月票吗?

    大明光复2年,7月上旬,朝鲜之战尾声已至,但是从头到尾明清两军之间就没有发生过一次大战,只有小规模的交锋,结果当然是明方取得全胜。此次出兵虽然歼敌不多,但是收获却不小,至少在大明国中舆论看来就是这样,朱济世兼摄朝鲜国王意味着大明对外的开疆辟土。

    不过朱济世却没有太把朝鲜国王这个名分当回事儿,更没有为朝鲜国内一大堆破事操心,全都推给了金左根和赵寅永两个领议政。还吩咐李鸿章现在不要插手朝鲜内政,专心扫北和经营海参崴即可。然后便准备乘上大明号战列舰前往辽西前敌了。

    宁锦前敌,菊花儿岛。这座同宁远旧城隔海相望的岛屿,现在是亲临宁锦的朱济世的中军所在。包括辽东镇总兵官彭玉麟、第四军军长刘炯、东江镇总兵官崔阿圃、北洋水师提督沙吴仔、南洋水师提督薛定粤等一众将领,也都会聚到了菊花儿岛之上。

    “宁锦必胜!现在的关键是如何重创清虏,满蒙辽阔,北清还有很多迂回的余地,明清之战不会因为复辽成功而告终,必然还会旷日持久。如果能在宁锦多杀一个清虏,将来就会少一个敌人。但是能杀多少,却还是个问题。”

    朱济世的判断是如此肯定,让陪伴朱济世前往辽西前线的诸将都对宁锦大捷充满信心,同时又有些担心未来旷日持久的明清交战。

    朱济世沉吟着道:“东胡、北虏,素来是中原巨患。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真是连绵不绝。中原之民有几日安宁?何况如今还有一个俄罗斯!”

    他再沉声道:“真是胡虏难灭。中原难安啊!即便北清覆灭,只要我大明无力掌控大漠草原,要不了多久,必然会有新的胡虏崛起,恐怕这新胡犹胜旧虏吧?”

    朱济世的这问题太难回答,众人皆皱眉不语,心中闪过无数的历史兴亡,朱济世目光悠远。话语里深含着感慨:“现在中原强盛,想来是会四夷拱手八方宾服。可将来中原稍弱,大概又要胡虏不敬,北疆不安,年年入寇,月月犯边……若是中原再遭逢什么奇变,这些胡虏又该出什么一代天骄和天命大汗了吧?”

    说完这话,他把目光投向军师罗泽南,罗泽南拱手道:“昔日魏征曾谏唐太宗曰: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臣下也以为。以德服人,以教化人,才是我华夏之正统。如今天下离乱,百姓凄苦,即使中国得安,还是要与民休息,先复元气,而后远图。”

    听了罗泽南的建议,朱济世冷笑:“我们要以德服人,北清恐怕不能以德服之的吧?”

    虽然大清已经和太平天国议和,但是谁都知道,这个“和”只是为了换取重整旗鼓的时间,同时还想坐观朱明和太平天国的大战,等待反攻的时机。所以北清是虎,终有吃人之心,绝不能纵之归山。对于这一点,朱明上下是有一致意见的。说句难听点的,如果换个别的什么胡虏打进来,朱明的臣子们还有当汉奸的可能。可要是让北清打回来,大家伙可就都没下场了。

    至于北清还有没有打回来的可能,谁都不敢打包票说没有,因为有朱济世这个大明海外天子的例子,谁敢说将来不会有一个大清海外天子?

    “昔日匡皇帝远走缅甸,清鞑犹使吴三桂攻缅……”

    朱济世一脸悲愤,一字一顿地道:“今日,哪怕清鞑逃漠北,遁西域,大明天兵也要追杀不休!”

    众人知道,这番话就是在为明清之战定调了。明清之战绝不会止于辽土,哪怕北清逃亡到西域,朱明也要追过去把他们全部剿灭!这也就是说,追剿满清残余的战争,真不知道要打到哪一天了?

    彭玉麟微微皱了下眉,道:“王上,满清所恃者乃是满蒙同盟,而蒙古者又有内外之分,不过只有内蒙科尔沁部同爱新觉罗家世代联姻,是其死党。其余蒙古诸部,与满洲貌合神离,若施以恩德或可揽为我用。”

    朱济世摸了摸胡子:“揽为我用?有可能吗?”

    彭玉麟点头:“满洲羁绊蒙古,一是靠联姻,二是靠黄教。以联姻控内蒙,用黄教和外蒙。而黄教者……关键在西藏。所以欲尽灭满洲,先控蒙古,欲控蒙古,须得西藏。”

    “原来如此……”朱济世若有所思,“那欲得西藏,大概还得以德服人吧?”

    彭玉麟躬身道:“王上圣明,威服远人之策,素来是威恩并施,一味用强不行,一味用德同样不成。”

    ……

    “军师,您说王上今儿招我们上菊花儿岛说得那些话是什么意思?”

    菊花儿岛码头,彭玉麟望着一艘正在靠近的广船,低声问前来送行的军师罗泽南道。

    罗泽南听到这话,笑道:“圣上的意思不是明摆着吗,威恩并施,尽服远人……自古当圣上的,没有不想四海宾服的,咱们这位圣上自幼游历欧洲,是见识过英吉利、俄罗斯之盛之强的。这心里面只怕是羡慕得不行,要不他怎么会想到要兼摄朝鲜国王呢?”

    彭玉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圣上是想效仿汉武帝……可是却没有文景之治的积累,怕国内反对者太多,所以才想借着追剿北清的名义行事吧?”

    罗泽南、彭玉麟终究是儒生,如今的大明官员也是以儒生为主,对于征西域、伐漠北这样“空耗国力”的事情,这些儒生士大夫一般都是比较反感的。所以朱济世干脆找了个追剿北清的名义,让那些在心底里反感穷兵黩武的儒生无话可说。

    罗泽南叹道:“的确是这样,追剿北清是报国仇家恨,又是永绝后患之举。有后金崛起的先例,谁还敢说女真不会第三次复起!而且北清现在又一心投靠俄罗斯想当儿皇帝……”

    彭玉麟哼道:“所以……除恶必须务尽,最好能在宁锦、辽东重创北清,纵然不能尽灭,也要使其无力再犯中原。”

    罗泽南摇着头,脸上露出一丝苦笑:“重创?咱们的骑兵太少,可破敌,难灭敌。可不能指望清鞑自己往咱们的枪口上撞。而且这清鞑要是重创过头到了漠北让蒙古人灭了,圣上还用什么理由讨漠北,征西域呢?”

    彭玉麟一怔,细细一想也觉得罗泽南言之有理。朱济世没准真想留下北清当成朱明北伐西征的借口!

    “可是中国还没有安定,太平天国仍然窃据中原啊!”彭玉麟拧起了眉毛,“军师,您说咱们这圣上是不是想得太远,算盘打得太好了?”

    原来依着彭玉麟的意思,最好在辽东、辽西就掘了满洲的根,打断满洲的脊梁,有几个余孽跑了也不要紧,想办法拉拢一下喀尔喀蒙古的酋长,花银子买清鞑的人头就是!

    可是朱济世似乎还想让清鞑保持一定的力量,让他们能在俄国人的支持下压制蒙古诸部,好维持明清之间的战争状态,好给为来平灭太平天国后再向北向西用兵留个借口。但问题是,太平天国哪里是那么好灭掉的?

    这个时候,广船已经靠上了码头,这是送彭玉麟返回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