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官人-第4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东西,蒙古人通通都没有,原先是靠掠夺内地来获取。被朱棣打残了之后,只能老老实实的通边互市,用珍贵的皮毛换取这些廉价的生活必需品。但也不是哪个部落都有资格跟大明互市,得是一贯恭顺,对大明没有威胁的中小部落。像阿鲁台那种实力强大、野心勃勃,总想着一统蒙古,恢复蒙元昔日荣光的家伙,自然始终被排除在外。
阿鲁台不是不想低头,他派自己的儿子数次到宣府求和请封,但朱棣已经认定他是个喂不熟的狼崽子,坚决不为所动。阿鲁台的鞑靼部始终得不到急需得物资,生活已是惨不忍睹。据说他们整个部落,只有阿鲁台和他的几个儿子有铁锅用,其余人只能用兽皮做成袋子烧水煮肉。因为没有布匹和棉花,他们只能不论男女贵贱,通通都穿兽皮缝制的衣服。到了夏天穿不得兽皮,男女便近乎赤身**,给他们的成吉思汗丢尽了脸。
在朱棣的军事打击和经济封锁之下,不少依附于鞑靼部的小部族偷偷内迁,投靠河套的博尔济吉特部。若非阿鲁台父子的强力镇压,整个鞑靼部早就分崩离析了……
就在阿鲁台也快要撑不住,准备向大明无条件投降时,永乐皇帝驾崩了。消息传到草原的当天,鞑靼各部就像过节一样,所有人纵情欢歌,喝的酩酊大醉,庆祝压在蒙古各族头上二十多年的巨石,一朝化为乌有!
随后,阿鲁台贼心复燃,开始试探着进攻那些归附大明的蒙古部落。劫掠一番便率众远遁大漠,躲了许久也不见大明的军队前来惩戒。阿鲁台的胆子便越来越大,不满足于劫掠没什么油水的蒙古部落,开始打起大明百姓的主意。
永乐年间,许多内地百姓或是逃难的或是跟随军队,迁徙到边境地区,建立村镇,开荒种田,已经很成规模。这些边地的百姓已经淡忘了蒙古强盗的威胁,很多村镇都建在远离军队驻防的区域……这年代可没什么军民情深,大明的边军劫掠起百姓来,跟强盗没什么区别。
当阿鲁台率军闯入这些村镇时,根本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便可以肆意的烧杀抢掠,等他们满载而归离开好几天,大明的军队才姗姗来迟。这其实也不完全是朱棣一死,大明的边军就撂挑子,而是宣府、大同的将领,都响应朱高炽的号召,带着大军进京勤王去了。留守的副将兵力不足,又不愿担责任,哪会贸然出击呢?
边境遭到频繁骚扰的消息,很快传到京城。但当时,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争夺皇位上,暂理朝政的太孙殿下,只是把消息传达给勤王的将领。而那些将领也不以为意,这么多年,蒙古人早被他们打成了兔子,只要一带兵回去,保准阿鲁台吓破胆子,有多远躲多远。
等到转过年来,那些勤王的将领,得到皇上的封赏,心满意足的带着军队回来。便撸起袖子,准备好好教训一下阿鲁台这个趁火打劫的龟孙。
于是在下一次接到阿鲁台寇边的消息之后,宣府和大同的总兵官分别点起一万骑兵,气势汹汹的朝阿鲁台扑去。果然不出所料,阿鲁台的军队一发现明军赶到,就丢下劫掠的战利品,没命的落荒而逃了。
明军见状,气势更盛,在后头紧追不放,一气赶到了草原深处,并发现了一小股敌兵。明军把火气全都撒在这几百号敌兵身上,转眼就将其围歼。审问俘虏得知,原来这些蒙古人是不敢和大明交战,偷偷逃离鞑靼军队的。
这些蒙古人还告诉明军,阿鲁台的军队已经被追得跑不动了,军中士气涣散,就在北边三十里外的特鲁河边休整,此时进攻必可大获全胜。
许是自信太足,明军将领居然毫不怀疑,还让那些个蒙古人做向导,带领他们去偷袭前头的鞑靼军队。
在蒙古人的带领下,明军来到特鲁河边,果然找到了鞑靼人的军营,但里头只有满营的物资和几百鞑靼兵。明军轻易击溃了这些鞑靼兵,审问俘虏得知阿鲁台刚刚接到斥侯来报,仓皇带着军队逃走,这会儿应该刚刚渡河。
明军追了半个月,终于抓到鞑靼军的尾巴,将士们振奋无比,便嗷嗷叫着冲到河边,果然看到还有不少鞑靼军队正在渡河。被冲昏头脑的明军将领想也不想,便带着军队冲了上去。
那些正在渡河的鞑靼骑兵见状慌乱不堪,拼命催动战马往对岸游去。明军骑兵像下饺子一样冲到河中,才发现那平静的河面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安全,水位奇高不说,还暗流湍急。战马一不小心,就失足被淹没在河中,马上的骑兵也被掀翻在水里。
不过这会儿,已经不管不顾的明军,根本不在乎这点麻烦了,转眼之间,大半军队进入河中,宽阔的河面上,密密麻麻全是明军官兵的身影!
先头部队一上岸,也不等后头的军队,便径直朝着逃窜的蒙古人冲去。虽然前头烟尘滚滚,一看就有大量的敌军。但按照往常的经验,不管蒙古人有多少兵,大明的军队一到,通通就会屁滚尿流而逃。
然而这次,他们猜错了……当烟尘散去,明军先头部队看到的是一支严阵以待、弓箭上弦的蒙古大军!
率领这支军队的阿鲁台,刷得抽出长刀,冷冷看着上当的明军,朝身后咆哮起来:“成吉思汗的后裔们,向敌人讨还血债,洗刷你们多年来耻辱的时候到了!”
说着长刀向前一指,一马当先冲了出去:“杀啊!”
“杀啊!”鞑靼骑兵潮水般冲了上来,纷纷张弓射箭,登时箭如雨下,朝明军射了过去!
明军将士纷纷中箭,惨叫着落马,看一看敌我之间,悬殊的兵力对比,他们忍不住回头,想看看后面的军队何时能跟上来。
谁知这一看,登时魂飞魄散!只见身后的军队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原来阿鲁台还在河对岸埋伏了军队,蒙古骑兵趁着明军半数渡河,兵荒马乱之际,突然横空而出,从背后攻击明军将士!
到这时,就是傻子也明白过来,他们落入了蒙古人精心编制的陷阱中。那些之前抓到的蒙古溃兵,是阿鲁台故意放出来,引诱他们一步步上钩的诱饵!当他们终于上当,开始横渡特鲁河时,早就埋伏在河两岸的鞑靼大军这才杀了出来,半渡击之!
这一仗,明军败得极惨,虽然他们还保持着朱棣时代的勇武和无畏,但之前实在是太轻敌了,草率的置己身于绝地,结果在敌人发动突袭之后,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只能无头苍蝇一样各自为战……
而鞑靼人的士气则如日中天,终于一扫永乐年代的阴霾,依稀看到恢复昔日荣光的希望,让他们爆发出极强的战斗力,向两岸的明军发起一波又一波的冲击!
很快,率先过河的明军先头部队,便在十分于己的敌军冲击下死伤殆尽。河里的将士们陆续登岸,根本不够鞑靼军队塞牙缝!
明军将士见状,不敢再过河,不少人马纷纷调转回头!却犯了兵家大忌——调转回头的人马和正在前进的明军撞在一起,场面彻底失去控制,战斗终于不可避免的沦为了一边倒的屠杀!
此役,两万精锐明军,一万余人死在了特鲁河畔,鲜血把河水染成了红色,一直到下游百里处,都能看到死难明军的尸体。
剩下的**千明军拼死突围,却被彻底疯狂起来的鞑靼军队穷追猛打,半个月后逃回宣府的不过两千余人,其余的要么被杀,要么沦为鞑靼人的俘虏……
这是永乐七年邱福之败后,大明朝最惨重的一次失败,消息传回京城,朝野震惊!(未完待续。)
请假一天
十分抱歉,从泰国回来后一直感冒,脑袋实在是转不动,只能先请假一天,明天身体好些再接上。抱歉。(未完待续。)
抱歉 还没好。。。
还是喷嚏连天头昏脑涨,下午支撑着坐在电脑前几个小时就是写不出来,写出来的也面目可憎……只能继续请假了,容我将养两天,然后一鼓作气写完这本书。(未完待续。)
第一一九零章 河套危矣
第一一九零章
明军惨败的消息传回京城,震惊了大明朝野,也让刚刚赢得与勋贵斗争胜利的皇帝和镇国公,陷入了措手不及的境地!
自洪武皇帝以来,从来都是汉人压着蒙古人打,打得他们妈妈都认不出来!大明的无敌军队,多少年没吃过这种亏了?!朝野上下的群情激愤自然可想而知,那些原先还打得你死我活的文臣武将,突然都成了一个调门,一个个在朝堂上捶胸顿足,声嘶力竭的高喊着,要立即教训那些不知死活的蒙古人!让他们血债血偿,百倍奉还!
然而作为这个朝廷的决策者,洪熙皇帝朱高炽和镇国公王贤,在这个节骨眼上,却难以开口言战……大明朝如今正处在极度虚弱,国力极度空虚的危机时期,迫切需要的是与民休息、养精蓄锐,而不是与鞑靼人开启战端……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打得军需、是钱粮。尤其是深入草原与蒙古人作战,需要的军需钱粮更是不计其数。特鲁河一战败得太惨了,近两万明军精锐阵亡,大批的粮秣辎重被鞑靼人夺去。鞑靼人无论是兵力还是士气,全都处于巅峰状态。朱高炽在和王贤殚精竭虑的合计了三天之后,也没有推翻之前的结论——眼下实在没有能力出兵。只能先加强九边防御,同时号令内附的蒙古各部结盟互保,防止鞑靼人继续为祸而已……
不出所料,这个决定一公布,洪熙皇帝和镇国公就被朝野的口水淹没了。朝堂上的文官武将还好些,慑于王贤的淫威,只敢上演哭天抢地的苦情戏码,还不敢直接对皇帝和王贤开喷。
市井老百姓可没那么多顾虑,茶馆中、酒楼里、街头巷尾上,到处是义愤填膺的喝骂声。他们把洪熙皇帝骂成是宋朝皇帝那样丧权辱国的柔弱之主,是能把太祖太宗皇帝气活过来的不肖子孙。
连素来备受爱戴的洪熙皇帝都能给骂的这么惨,王贤会遭到何种程度的詈骂也就可想而知了。他原先在百姓心中的那点良好形象,一下子全都崩溃了,再加上有心人暗中推波助澜,他在百姓口中,成了秦桧贾似道之流,对内阴险狠毒、对外懦弱卖国的大奸臣、大反派。
对此王贤和皇帝虽然委屈无奈,却不能开口辩解。他们知道,这种情况下,说什么都是白费,只有用行动证明自己,才能洗刷冤屈,重立自己声誉。
战胜而强立。
所以三年以来,这对君臣一直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发展生产、整军习武,以求尽快回复国力,尽早与越来越嚣张跋扈的鞑靼人一战!
是的,三年都没等到明军的复仇,鞑靼人对大明的恐惧之心已经彻底烟消云散,他们在大明边境的劫掠越来越肆无忌惮,强迫已经内附的部落归附于他们。那些部落稍有不从,便遭到阖族屠杀。那些部落向朝廷求救无门,只能屈服在鞑靼人的淫威下,成为他们的属族。
自然,很多蒙古人其实是乐见鞑靼人重新强盛起来的,虽然鞑靼人根本不是黄金家族的后代,但能恢复一些蒙古人昔日的荣光,总是聊胜于无的。
于是鞑靼人的部族迅速膨胀,短短两年时间,就恢复到十几年前的鼎盛时期,阿鲁台父子的野心自然也迅速随之膨胀,洪熙二年冬,他们拥立黄金家族的后裔阿台王子即蒙古大汗位,号称阿岱可汗。
然后名为可汗实为傀儡的阿岱,封阿鲁台为丞相加太师衔,命他统帅蒙古各部,早日恢复蒙元!
有了阿岱可汗这面大旗,阿鲁台更加可以放开手脚,征服蒙古各部了,在统一了大漠南北后,他又盯上了河套地区。
河套,乃是黄河的‘几’字弯及其周边流域,乃是黄河冲击而成的大片平原,由‘西套’银川平原,和‘东套’河套平原组成。‘东套’河套平原,通常又被分为‘前套’土默川平原和‘后套’巴彦淖尔平原,占地极其广阔,更重要的是水草丰美、土地肥沃,堪称塞上江南。
自古就有所谓‘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黄河及其众多支流环绕着广袤的河套平原,在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的西北地区、造就了这个宜耕宜牧的鱼米之乡。
永乐十三年,朱棣将河套赐给了千里南归的博尔济吉特部在河套定居,距今已整整十年了。十年时间里,和顺长公主宝音琪琪格背靠大明朝廷的支持,尤其是王贤的全力相助,博尔济吉特部自然迅速发展壮大,如今已从当初的两三万人,增长到二十余万之众。再加上不断吸引蒙古各部来归,和顺长公主宝音旗下的蒙古人已经有四十余万。
更重要的是,在王贤的协助下,宝音分别在土默川和昆都仑建造了两座城市‘大王城’和‘宝音城’,宣布在这两座城市中经商做买卖,免征一切赋税。并将百万亩适宜耕种的土地分给愿意前来河套定居的汉人,还免费提供给他们耕牛和种子。
这在民生艰难的永乐末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许多在内地活不下去的百姓,纷纷携家带口迁到河套定居。在确定宝音没有撒谎后,有些人甚至又返回内地,将整村整族的乡亲都一起带了过来。
短短五六年时间,河套地区的汉人已经有四五十万之重,大王城和宝音城的常住人口都已经超过十万,赶得上汉地一般的县城了。
而且到了每年秋天的贸易旺季,从口外涌来的客商,还有随之而来讨生活的形形色色,各类人等,更是高达二三十万之众。那时节宝音驻跸的大王城,真叫个商旅云集、百业兴旺,南腔北调、摩肩接踵,比起内地的商贸城市也不遑多让。
兴盛的商贸带来了丰富的物资,而且很多内地迁来河套的汉人,本身就是木匠、铁匠、大夫、兽医之类出身。他们在大王城和宝音城中开设商铺,自然不会只服务汉人,套内的蒙古人也可以向他们求医问药,从他们那里买到日用百货。
所以,与套外蒙古人穷困潦倒的生活天差地别,套内的蒙古人吃得饱、穿得暖、有铁锅做饭、有茶砖解腻、得了病也有人瞧。而且家里头牛羊成群,过得十分滋润。
这只是普通蒙古人的生活,那些大大小小的贵族头领,平时穿的是丝绸,用的是瓷器,妇女脸上的水粉和头上的首饰,全都是江南制造,由内地商人们运到口外的。这种生活,哪怕放在内地,都可以称得上富裕了。
言而总之,河套就像一朵奇葩,在这里蒙古人和汉人和谐相处,两族人都过得十分安定舒适,富裕程度甚至超过了大明的边地。更不要提那些喝风吃土、忍饥挨饿的蒙古各部了。
宝音琪琪格自然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她十分清楚,那些饿狼似的蒙古各部,早就对河套的富饶丰腴垂涎三尺了。为了保卫河套、保卫家园,她将套内的人民分为蒙汉两部,分驻东西而套,又分东西南北四路共十旗四万余兵马,命各旗旗主、各路将军,一年四季定时操练,切不可荒废军备。
套内看上去兵强马壮、严阵以待的样子,果然镇住了那些想打他们注意的蒙古各部,多少年都没人敢进犯河套,这让套内的蒙古人,可以更加放心的过他们的好日子了……
直到去年,阿鲁台拥立阿岱可汗,建立蒙元朝廷,意图统一蒙古各部,自然盯上了河套这块肥肉。阿鲁台首先派人给宝音送信,要求她向阿岱可汗称臣,并到忽兰忽失温朝拜可汗。
宝音对此自然毫不理会,反而将来使扭送北京。这给了阿鲁台对河套用兵的借口……虽然蒙古人打仗向来不需要什么借口……洪熙三年二月,阿鲁台尽起所部以及附庸四万骑兵,号称十五万兵马,由他和两个儿子分别统领,分三路浩浩荡荡杀向河套。
宝音这边接到鞑靼来犯的消息,马上召集四部十旗的兵马,亲率三万骑兵于土默川迎敌。双方一场恶战互有胜负,正难分难解之际,归顺宝音多年的瓦剌人突然造反,令博尔济吉特部措手不及,兵败如山倒。
原来老奸巨猾的阿鲁台,早就偷偷联系瓦剌人,许诺只要他们肯臣服大汗,配合他们干掉宝音,就把河套赐给他们放牧。虽然宝音一直对瓦剌人不薄,但人心向来不足蛇吞象,瓦剌人根本禁不住诱惑……
而且还有一层,瓦剌人一直把博尔济吉特人当成他们的奴隶,这些年却要仰昔日奴隶的鼻息过火,这让他们分外不爽。哪怕博尔济吉特人对他们多好,他们都还是一样不爽……
最终瓦剌人临阵倒戈,让宝音的军队吃了大败仗……
见势不好,宝音只好收拾残兵,退回到大王城,又下令各族各部全都退回大王、宝音二城中,据城坚守,并向北京朝廷求援。
消息传到北京,自然引起轩然大波,这也是杨士奇为什么会来晚的原因……(未完待续。)
第一一九一章 挂帅
太孙府书堂中。
听到鞑靼人进攻河套,大败宝音的消息,朱瞻基只是神情微动,语气平淡道:“这下镇国公应该急了吧?”
“呵呵,未见他御前表态,但想来心里应该是急坏了。”杨士奇露出了然的笑容道:“这件事上他比较尴尬,纵使想出兵河套,也得假他人之口。”
“嗯。”朱瞻基应一声,问道:“学士是怎么想的?”
“以下官愚见,这兵是一定要出的。”杨士奇显然早有定计,缓缓道:“鞑靼人这几年发展太快,如果再让他们得到河套,他们将具备一统东西蒙古各部的能力。届时我大明如芒在背,再想对付他们恐怕会难上加难啊!”
“是这个理,”朱瞻基目光深邃的看着杨士奇道:“那学士以为,谁来当这个统帅好呢?”
“镇国公。”杨士奇一字一顿。
“王贤?”朱瞻基登时皱眉道:“他已经权势过天了,要是再让他领大军出征,立下击败蒙古人的功勋,朝廷是不是该给他封王爵、加九锡了?”
“殿下所虑甚是,”杨士奇神情依旧平淡,轻声对朱瞻基道:“但皇上的龙体,随时都会倒下……”
“这……”朱瞻基闻言先是一惊,眼里的光芒转瞬即逝,然后便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紫禁城,乾清宫御堂中。
朱高炽和王贤这对君臣正相对而坐。比起三年前,洪熙皇帝苍老了许多,看上去面色黑沉、气息虚弱,右手甚至忍不住的微微颤抖……这三年里,洪熙皇帝勤民听政,旰衣宵食,可谓是日理万机。这对本就病弱不堪的龙体,自然是极大的损害,结果就是,三年里皇帝中风了两次,虽然每次都恢复过来,但还是难免留下了后遗症。
除了身体开始不听使唤,更严重的是,皇帝的记忆和思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时候记不起大臣的名字,有时候下达的旨意前后矛盾,好在有王贤和内阁一直帮着补锅,倒也没闹出什么乱子来。
但皇帝的健康状况,自然是帝国的最高机密,目前为止,知道朱高炽真实状况的,不过是王贤和内阁大学士,以及近侍太监,总共不到十人而已。
王贤则看不出太大变化,除了气度更加沉稳,目光更加平静之外,容颜相貌一如三年之前。不过这也正常,他毕竟和朱瞻基一样,都在自己最好的年纪上。
“仲德,河套之事,你之前并未表态,现在可以说说了吧?”朱高炽咳嗽两声,问王贤道。
“回皇上,臣以为,河套必救。”王贤沉声道:“河套一旦丢失,鞑靼人的实力将大大增强。更严重的是,大同、宣化一线长城将变成为前线,距离京城不到百里,我大明京师将处于鞑靼铁骑的威胁之下,大明将永无宁日啊!”
“是。”朱高炽深以为然的点点头,叹气道:“当初父皇迁都北京,朕就十分反对,担心的就是这种状况。”
“先帝是想将北京作为北进的大本营,自然距离前线越近越好。”王贤点点头,继续沉声道:“既然国都定在北京,我们就必须要以攻代守,决不能丢掉河套!”
“哎……”朱高炽又叹口气,然后神情木讷的陷入了沉默。王贤知道,皇帝这是又出现思维障碍了,只好静等他回过神来。
好一会儿,朱高炽的目光才重新聚焦,却没有落在王贤身上,而是投入了幽深的虚空,仿佛自言自语道:“还都南京刻不容缓了。”
王贤闻言,不禁暗叹一声,心说皇上已经让还都的念头给弄魔怔了。其实朱高炽一登基,就有还都南京的念头,只是因为迁都一次的花费何止千万,彼时的朝廷根本负担不起。加之还有更多迫在眉睫的事情千头万绪,急需解决,才不得不压住而已。
随后几年中,皇帝数次想要提起此事,都被内阁大学士以社稷初定,禁不起再度折腾给劝住了。然而随着皇帝的龙体每况愈下,尤其是两次中风之后,这个念头已经变得越加强烈,已经要压都压不住了。
对还都南京之事,当年王贤和太子意见一致,都不希望迁都北京。但如今,他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
见皇帝又旧事重提,王贤只好轻咳一声,提醒道:“皇上,此时迁都,岂不是平白助涨了蒙古人的气焰?整个北方都会陷入危机的。”
“哎,朕也不过是随口说说……”朱高炽这才回过神来,自嘲的笑笑道:“朕不过是随口说说,你不必放在心上。”说着看向王贤,迟疑一下道:“说到哪了?”
“皇上方才问为臣,要不要救河套。”王贤轻声道:“为臣回皇上,河套必救。”
“嗯……”朱高炽点点头道:“朕也是这个意思,河套必救,而且这洪熙朝的头一战,许胜不许败。”
“是。”王贤认同的颔首,这一仗一旦失利,皇帝好容易建立起来的权威将轰然倒塌,那些在改革中利益受损的王公贵族,必然会趁机反扑,把洪熙改革的局面砸个稀巴烂!
“所以朕不放心别人去,”朱高炽深深的望着王贤道:“只能让你来统兵才行。”
“这……”王贤稍一沉吟,便接受了皇帝的任命道:“为臣遵旨。”
“好!”朱高炽没想到王贤接受的这么痛快,还以为要费一番口舌,才能劝他接受这个差事呢……毕竟以王贤今时今日的地位和处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才是最符合他利益的选择。皇帝忍不住调笑一句道:“看来你把那位红颜知己很是放在心上啊。”
“皇上说笑了。”王贤却正色道:“为臣愿意率兵出征河套,非是为了私情私利,而是纯粹为了江山社稷考虑。”
“呵呵……是朕失言了。”朱高炽笑着摆下手道:“朕现在就是这样,有时候说话不太着调,你不要放在心上。”
“臣惶恐。”王贤低下头,轻声道。
“你预计需要多少军队?”朱高炽突然又急促的咳嗽起来,脸上的灰败之色愈加明显,一旁太监赶忙给皇帝奉上汤药。皇帝喝了几口,才压下咳嗽,又用糖水漱了漱口,拿白巾擦擦嘴。
“皇上,要不改日再议吧?”待皇帝平复下来,王贤轻声道。
“不必,军情不等人啊。”朱高炽摆摆手,回到正题道:“你需要多少军队?”
“军队自然是多多益善。”王贤沉声答道:“我大明历次北伐,没有一次兵力少于十万。这次亦然,步骑十万以上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十万,太多了……”朱高炽眉头紧皱道:“这几年国库虽然有些积余,但用钱的地方更多,不能一仗就打光了家底。”朱高炽对国库的状况了若指掌,很清楚大明朝如今虽然能负担起十万大军的远征,但谁也不能保证这种大战会如期结束,一旦战事迁延,花费会成倍增长,很可能将是朝廷不能承受的。
而且朱高炽一心想要还都南京,自然不想把本钱都用在打仗上……
“最少也要八万,五万骑兵,三万步兵。”王贤叹了口气,只能退一步。
“朕可以给你五万骑兵。”朱高炽沉吟许久,方点头道:“三万步兵的话,出兵草原应该用不到吧?”
“步兵要用来押运粮草辎重。”王贤轻声解释道:“战线一旦深入草原,补给线将十分漫长,必须要重兵保护。”
“是这样啊……”朱高炽寻思好一会,试探着问道:“那要是不深入草原呢?把鞑靼人撵出河套,让他们不敢再来也就成了。”
“陛下,鞑靼人狼子成性,赶跑了来年还回来了。不把他们打残了,打怕了,是没用的。”王贤却沉声道:“请问皇上,是年年出兵河套来得划算,还是一次保十年平安划算?”
“当然是后者了……”朱高炽被王贤说服了,又担心的问道:“那,八万大军要多久才能班师?”
“这,为臣没法回答皇上。”王贤缓缓摇头道:“战场瞬息万变,尤其是蒙古人来去如风,一旦让他们逃入草原深处,甚至逃入大漠,恐怕年内也不得收兵了。”
“哎呀……”朱高炽用帕子擦擦额头的汗水,苦着脸道:“仲德,千万不要拖过今年!入冬之前一定要收兵啊!不然……”皇帝本来想说,不然朕可供不起了,但又觉着这样说太不体面,便改口道:“不然到时天寒地冻,不只要冻死多少将士。”
“臣明白。”王贤点点头,面容坚毅道:“不过皇上也不必太过忧心,男儿马革裹尸,死得其所!”
“哎,你答应朕入冬前一定要班师回朝,不然朕不能出这个兵。”朱高炽却一定要王贤做这个保证。
“好吧,臣答应。”王贤只好点头道:“入冬前班师。”
“好好好。”朱高炽这才放下心来,咳嗽两声道:“你赶紧做好出兵的准备,半月后,朕亲去郊外为大军饯行。”
“臣遵旨。”王贤起身,施礼告退。(未完待续。)
第一一九二章 责任
王贤回到镇国公府,吴为、柳升等人早就焦急的等在那里。看到公爷回来,众人赶忙起身相迎,迫不及待的问道:“公爷,怎么样?”
“进屋再说。”王贤示意众人随自己入内,坐定后方缓缓道:“圣意是,命我带八万兵马增援河套。不过还没有在朝堂上决议……”
王贤这二年说话愈发谨慎,但一众手下却不会把他最后一句话当真,只要王贤想挂帅出征,那些文官还敢反对不成?
“公爷,俺自告奋勇,愿为先锋!”柳升摩拳擦掌道。
“少不了仰仗侯爷!”王贤笑着对柳升道。
“公爷,侯爷不能离京,少了四卫营坐镇京城,我们会后方不稳的!”吴为却皱眉道。
“诶,小吴,没有四卫营的精骑,公爷此去胜算会小很多!”柳升看着吴为,倚老卖老的笑道:“至于京城,就算没有四卫营,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