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将门-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怀玉最见不得妹妹哭泣,急得手足无措,来回踱步。
“曦儿,你,你不是也有意思吗,干嘛哭啊?”
杨曦抬起小脸,挂满了泪痕,犹如梨花带雨,让人心疼,心碎。
“哥,现在还能提亲事吗?”
“这,这为什么不能?”
杨曦痛苦万分道:“咱们求人家帮忙,然后再谈什么亲事,成了什么样子?让别人怎么看,是,是他挟恩图报,还是咱们杨家的姑娘不值钱,要去巴结人家?哥你要是心疼我,就再也别提什么亲事,我,我这辈子也不嫁人了!”
……
从曹家回来,王宁安就接到了旨意,说是让他次日进宫面圣。王宁安吓了一跳,见皇上啊,九五至尊,一举一动,都要讲究规矩,什么三跪九叩,言谈话语,错了一个字就要掉脑袋的……好吧,那是别的朝代。
太监只是简单交代了几句,然后让王宁安一切照着流程走就是了。
不过王宁安还多了一个心眼,见皇帝的时候,谁知道要多长时间,总不能见到了一半就尿急吧!对了,饭也要少吃,干脆,就别吃了!
他手上有几颗人参滋补丸,龙眼大小,吃一颗能顶一天。
到了次日,有小太监带着,王宁安步入了传说中的大内皇宫。
进了皇宫,王宁安就笑了,难怪有五鼠闹东京,还跑到皇宫偷宝贝,折腾天翻地覆,这大宋的皇宫也太不讲究了。
代的皇宫几乎都是推到重建,务求辉煌大气,尽显皇家威仪,倒是赵宋的宫殿,是沿袭五代的旧宫扩建出来的。
拿旧房子翻修,哪能比得上新建来的气派,只能务求功能完备,勉强应付也就是了。
当然了,赵宋的皇宫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许多细节上面,匠心独具,汉白玉的雕刻,细腻华美,让人叹为观止。
王宁安一直微低着头,也无暇观看太多的东西,他被领到了垂拱殿,这里是赵祯平时听政的地方,小太监进去禀报,很快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太监走了出来。
“果然是年少有为,一表人才,王知县,快随着咱家去见圣人吧!”
王宁安这才抬头,扫了眼对方,连忙笑道:“有劳陈公公了。”
“嗯!”陈琳呵呵笑着:“圣人昨天晚上就念叨你了,这么多地方官吏,你可是头一份。”
“多谢陛下关心,唯有竭尽心力,效忠陛下,不敢丝毫怠慢。”
陈琳见王宁安彬彬有礼,丝毫没有少年得志的轻狂,也很是满意,至少自己的眼光还不差。
进入大殿之中,王宁安连忙躬身施礼,半天没有动静,王宁安就这么撅着,虽说年轻人腰好,也不能这么玩人啊!
正在王宁安迟疑的时候,一个爽朗的声音传来。
“快免礼吧,抬起头来,让朕好好看看你。”
王宁安抬头,见对方是个中年男子,四方大脸,很有福相,也十分和蔼,就好像邻家大叔一般,没错,这就是大宋的九五至尊,皇帝陛下赵祯。
王宁安只敢看了一眼,就有低下了头。
“哈哈哈,早就听说你的胆子很大,都能跑到辽国杀一个七进七出,怎么到了朕这儿,反倒拘谨了?”
王宁安心说能不怕吗,你老是天子啊,一言定生死,听说过哪个员工不怕大老板的吗?其实王宁安也是多余,大宋的皇帝不是面,而是真面!
多少次被喷得满脸吐沫星子,甚至龙袍都被扯碎了,也不敢把大臣怎么样。那些下场很惨的大臣多数都是被政敌弄的,才狼狈不堪。文人发起狠,那才叫生不如死呢!
赵祯笑呵呵道:“以后咱们君臣见得多了,你也就不用这么谨慎了……要说起来,朕还要谢谢你啊!”
说着,赵祯指了指崭新的家具,笑道:“这些东西都是你给朕挣来的,眼下和辽国的贸易如何,榷场怎么样了?”
王宁安连忙说道:“启禀陛下,榷场一切都在草创,微臣也不敢说成绩如何,倒是那几家钱庄不错,微臣离开的时候,已经接受了500万贯存款。”
“哈哈哈,不少啊!”赵祯更加高兴了,他想仔细询问,却发现王宁安站着,个子很高,和他说话要仰着脸,很不舒服。
“陈伴伴,给他搬个墩子。”
嚯,不但不用下跪,还有座位,诸位想要穿越的筒子们可要注意了,能来大宋可千万别去大清……
王宁安坐在了绣墩上,和赵祯距离很近。
“陛下,微臣以为我大宋物阜民丰,商贸繁荣,正是对付四方蛮夷的最有力武器。与其用兵锋加之,不如以利诱之。钱庄一开,存款有息,交易方便,有此两条,足以吸纳辽国的货币,纾解我大宋钱荒之局,等于以辽国的血肉,滋养我大宋之国力,不出一二十年,辽国必定国力大衰,民生凋敝,沦为大宋附庸,不值一提。”
赵祯笑道:“很有志气,朕也看了你的扎子,还有些东西尚不甚清楚,既然钱庄有此功用,若是辽国也学了去,又该如何?”
“陛下,微臣斗胆比喻,钱如水,水就下,这是天地规律,辽国人改不了的。”王宁安笑道:“存款有息的前提是有人贷款,而且这个贷款还能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就拿平县来说,过去的数月之间,地价就攀升了十倍不止,正因为如此,商人才敢借贷,钱庄才敢放贷,有了收入才能派发利息。试问辽国有什么投资价值?牛羊?还是牧场?即便是值得投钱,最后还要把产出卖到大宋,如果没有大宋这个市场接着,投资辽国只会血本无归……总而言之,微臣斗胆请陛下对大宋的百姓有信心,论起挣钱存钱的本事,没有人能赢过大宋,是吧?”
赵祯听到这里,开怀大笑,十分满意。
“朕果然没看错,年轻人就是有朝气,敢想敢做,好,好得很!”
赵祯走到了王宁安身边,拍了拍他的肩头,虽然赵宋的皇帝亲民,但是如此亲密的举动,还是让陈琳暗暗咋舌。
“你说的很好,可奈何许多人都害怕辽国,尤其是这一次岭南大乱,侬智高那个贼竟然登基称帝,和朕分庭抗礼!辽国使者多半会趁机勒索,朕十分忧心,你有什么看法。”
王宁安早就做了腹案,赵祯问起,毫不犹豫。
“启禀陛下,侬智高之乱,不过是疥癣之疾,主要是距离遥远,如果朝廷还拿对付辽国和西夏的规矩,往来奏请圣旨,难免贻误战机,给了宵小可乘之机。假如陛下能够大胆授权,择良将,选强兵,不过几个月的功夫,就能荡平侬智高。至于辽国吗,他们已经败了一次,还敢再来,那是自取其辱,我大宋也不用客气,只管打脸就是。”
赵祯听着,只觉得十分提气,和那些只会哭穷叫苦的相公们完全不同,这才是大国该有的气度,被欺负了这么多年,大宋上下的腰杆都硬不起来了,真是可悲可叹!
“你说选一个良将,那令尊算不算良将?”
“那是自然,如果陛下能将岭南交给家父,一定半年之内,早奏凯歌,把侬智高的脑袋献给陛下!”
这回轮到赵祯吃惊了,王家刚刚立了功,在河北站稳了脚跟,按理说谁愿意放弃基业,大老远跑到烟瘴之乡受苦啊?
“你们真的愿意?”
“回陛下,微臣和家父都是陛下手里的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未完待续。。)
第199章 给皇帝的当头棒喝
赵祯当了几十年的皇帝,见过各种各样的臣子,可就是没有见过王宁安这样的。
岭南那是什么地方,来都是犯了大罪,出了大错,或者政治斗争的落败者,才会去的地方。
哪怕是再忠诚的臣子,一听说要去岭南,也都是哭天抢地,好像生死决别一般,可小小的王宁安,不但不怕,更没有犹豫,假若大宋的臣子都能这样勇于任事,不避艰险,何愁不能中兴啊!
赵祯感叹了半天,却又想起辽使马上要来了,还有平县的榷场,再有王家军战力不俗,把他们调走了,谁去对付辽国?
想到这里,赵祯又犹豫了,还是不能放王宁安南下啊!
“卿之忠诚,朕心甚慰,不过你,还有令尊,入仕时间太短,资浅薄,恐怕你们有心杀敌,也未必能够服众。岭南一团乱麻,朕的心也纷乱得很啊!”
听着赵祯的感叹,王宁安暗暗出口气,他是有心插手海上,最好能打通前往南洋的商路,但是平县的一摊刚刚起步,百废待兴,谁都知道根据地的重要,王宁安不过是冒险一试,所幸是虚惊一场。
平叛的方略他可以散漫着谈,但是涉及到具体用人,那是皇帝和宰相的权力,王宁安一个字也不会多说。
大殿沉默了一会儿,赵祯突然笑道:“朕让你做知县,朝中有不少的非议,朕问你,治下百姓如何?”
王宁安顿了顿道:“微臣不敢隐瞒,平县的百姓过得很苦,却也很充实。”
“哦?”
赵祯又吃了一惊,哪个地方官吏不是拼着命地夸自己,王宁安竟然主动承认百姓过得很苦,当真是奇葩啊!
“你和朕说说,为什么苦?是不是你做的不好?”
“回禀陛下,平县本是从沧州分离出来的,所辖百姓三十五万有余,其中三分之二是穷苦灾民,一无所有。平县地狭人稠,土地盐碱,产出有限,禀赋如此,一时过得苦一些,也是理所当然。”
赵祯点头,小家伙挺坦诚的。
“朕听你的话,似乎有把握让治下百姓过得好起来,有什么法子说出来朕听听。”
“无他,卖力干活而已。”王宁安道:“微臣在治下建作坊,修道路,拓展海贸,积极通商……百姓起五更,爬半夜,一年到头不休息,从外面运进木材,木匠们制成家具,再贩卖出去;购进皮草,做成大衣,卖到东京……凡此种种,挣一个辛苦钱而已。”
赵祯眯缝着眼睛,叹道:“民生多艰,朕感同身受。对了,平县不是靠着海吗,朕准你们煮海贩盐如何?”
这个礼包可够大的!
王宁安稍微思量一下,勐地摇头,“微臣多谢陛下厚爱,只是微臣以为大可不必。”
“哦?”赵祯更加吃惊了,别人都争抢不到的东西,这个小家伙怎么给拒绝了,真是让人费解。
王宁安当然有自己的算盘,他不是没想过食盐的生意,可是来盐业都盘根错节,以他眼下的实力,还惹不起那些人。
更何况晒盐能干什么?无非就是多一条财路而已,可王宁安已经握着烈酒,蔗糖,榷场,钱庄,他最缺的不是钱,而是一群拥有着强悍生产能力的工匠师傅。
晒盐普通的力巴就能干,最多再用一些算账的,运输的,也就可以了,能延伸的产业链非常有限。
但是其他的产业呢?以捕鲸为例,首先就需要造船,需要武器,运回来之后,提炼鲸油,制造肥皂蜡烛,做饲料,做盔甲,加工咸肉……能发展出一个庞大的产业群,每个环节都需要非常多的工人。
从农夫到工人,其实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农民很辛苦不假,可是春种秋收,完全是自己负责,不用受别人管制约束,而且每年还有很长的农闲时间。
当了工人,从早到晚,几乎没有休息,要被老板压榨,提心吊胆,一旦丢失了工作,就要挨饿,战战兢兢的滋味真是不好受……即便是工业革命的早期,工人也受尽了压榨,很多人三十几岁就死了,还有十几岁的童工,辛苦一天,不过挣两片面包几个土豆的钱,能活到成年就算是幸运了……
凤凰涅,很苦很累很无奈,可就是要走这一步,不走不成!
王宁安好容易得到了几十万一无所有的劳动力,只要培养好了,这里面会出最好的船工,最好的铁匠,最好的皮匠,最好裁缝,最好的酿酒师……拥有无限的可能,只要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没准平县就会成为大宋工业的摇篮……如果这时候去晒盐,做比较容易的事,挣容易的钱,就把平县给毁了。
只是这个谋划太大了,连赵祯都不能多说。
“启奏陛下,平县百姓虽苦,但是却知道在做什么,饭要一口一口吃,钱要一个铜板一个铜板挣。煮盐虽然暴利,但富的不过是少数盐商而已,大多数的盐工还是填不饱肚子。微臣有把握,在三年之内,让所有平县的百姓安居乐业,五年之内,成为河北最富庶的所在!”王宁安自信道:“陛下提起食盐,微臣倒是有个建议。”
“讲。”
“微臣希望陛下能准许辽盐进入大宋。”
“不行!”
赵祯断然拒绝道:“食盐乃是民生根本,朝廷的重要财源,我大宋海疆万里,有海盐、池盐、井盐。用不着辽国的盐,朕不能把大宋的命脉送给辽国!“
王宁安暗暗苦笑,果然观念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陛下,微臣以为采购辽盐,反而是把辽国命脉攥在大宋的手里,有百利而无一害。”
赵祯不解,还是摇头。
王宁安继续道:“其实就算不进口辽盐,辽国也私下里大量走私,他们从盐湖直接取盐,成本地,质量好,这是挡不住的。”
“微臣刚刚拒绝了陛下的好意,并非微臣不爱护治下的百姓。父母之爱儿,有悉心呵护,也有棍棒相加……至于为政治民,也应该如此,不能光为了百姓眼前好,也要考虑长远。就拿微臣来说,家父就逼着我练武,从来不手软。微臣不想让百姓制盐,就是不想让他们养成懒惰的习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总是挣容易钱,有几个人能富裕起来?微臣更希望治下的百姓能有一技之长,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能凭着真本事挣饭吃,而不是出苦力,求别人赏饭吃!”
王宁安的这番话,真的是颠覆了赵祯几十年的认识。
一直以来,所有人都告诉赵祯要爱护百姓,轻徭薄赋,于民休息,有一点不对的地方,就有无数人跳出来喷吐沫星子……赵祯这几十年,也的确是时刻把百姓放在心头。可王宁安的话,却抛出了一个赵祯从来没想过的问题。
对百姓好,怎么才算是对百姓好?
他想到了盐利,王宁安想到了培养百姓一技之长,煮海水制盐,显然容易多了,来钱也快。相比之下,学手艺,练技能,付出很大,要吃苦受累,流汗流泪,非常人能忍受。但是,只要学成了手艺,一个工匠师傅,绝对比一个煮盐的力巴赚得多,过得轻松!
父母爱孩子,可以为了长远,十年寒窗,熬尽心血,可朝廷治理百姓,稍微吃点苦,就有人跳出来指手画脚,有的是对的,但有的也未必经得起推敲……想当好一个父母官不容易,要当好几千万人的君父,貌似就更难了。
赵祯越想越觉得脑子纷乱,千头万绪的,理不清楚,他甩甩头,还是说说辽盐吧!
“朕没猜错,你是想让辽国人习惯挣容易钱?朕说的没错吧?”
“回禀陛下,的确如此,辽国不过千万丁口,消费的食盐有限,如果我大宋敞开门户,多进口辽盐,有利可图,辽国必定增加开采贩运食盐的人数,假使辽盐能养活20万辽人,牛羊生意能养活50万辽人,其余木材、皮草、药材、珠宝等等,又养活几十万人,加起来怕是有上百万人,算上他们的家人亲戚,这个数字就非常吓人。陛下试想,如果辽国的人口当中,有两三成是靠着和大宋贸易活着,辽国还敢轻易对大宋动兵吗?只怕连禁绝贸易的本钱都没有了,这就叫经济捆绑,我大宋可以给辽国活路,也可以突然断绝贸易,让辽国陷入内乱,彻底摧毁辽国经济!虽然我们也会受损,但大宋的底子厚,人口多,市场大,我们能拼得起!”
此刻的赵祯,不只是震惊那么简单,简直是目瞪口呆。
一个小小的辽盐,竟然能被王宁安玩到这种程度!
赵祯想了半天,突然看到了桌上的《管子》,这不就是管仲的办法吗!只是让王宁安稍加改变,从辽盐下手而已。
思前想后,十分可行,还真是好主意!
赵祯宽厚的手掌,按在了王宁安的肩头。
“卿真是朕的管仲啊!”
王宁安脸都发烧了,“微臣不过是雕虫小技,上不得台面,更当不得陛下的夸奖。”
“不!”赵祯顽固坚持道:“你当得起,满朝文臣,谈古论今,诗词歌赋,都是一肚子学问,只能遇到了国计民生,内忧外患,就一个个束手无策。”赵祯一扭头,对着陈琳说道:“去,准备御膳,朕要请客。”(未完待续。。)
第200章 皇帝当媒人
传说中的御膳啊,还不一定多丰盛!
王宁安满怀期待,可是真正摆上来,顿时就失望了,只有区区八个菜,其中六个还是炒青菜一类,相比王家都差了一大截。王宁安估算了一下,都填进他的肚子也未必能饱。
见王宁安有些迟疑,陈琳满脸痛惜,感慨道:“王大人,这还是你来了,陛下特意加了四道菜,平时圣人一餐只有四道菜,比起一般的殷实人家尚且不如,圣人宵衣旰食,省吃俭用,为的都是大宋的江山社稷,黎民苍生,只是我们这些做奴婢的,看在眼睛里,是朕心疼啊!王大人,你谈起生意,头头是道,也不知道有没有别的法子,充实国用,让圣人过得舒心一点。”
陈琳这话明着是替赵祯抱不平,可暗中却是给王宁安做球,小子,你要是有本事,把陛下也拉过去,你可就有大靠山了。
赵祯没有察觉陈琳的私心,说实话,皇帝这两年的日子的确不好过,一来是灾害不断,府库亏空,王宁安帮着弄来的那点钱几乎都捐出去了;再有赵祯年纪越来越大,可膝下无子,倒不是生不出来,而是净生闺女,之前也生过三个皇子,很小就夭折了。赵祯这几年频频选秀,充实后宫,没有别的要求,只有一条,那就是能生产。
宫中一下子增加了许多秀女,各种开支不断膨胀,文官那边卡得又死,赵祯这个皇帝啊,还真够憋屈的。
王宁安陪笑道:“陈公公,为君解忧,乃是臣子的本分,不过皇家要增加进项可非同小可,其一不能扰民,其二不能与户部争利,其三,还不能有辱圣上仁慈之名,必须利国利民,方可施行。”
陈琳呵呵一笑,“王大人,听你的意思,是有办法了?”
“还真有一个,只是不太成熟。”
这俩人一唱一和,把赵祯说的心都痒了,他笑道:“你就说说吧,哪怕不行,朕也不会责怪。”
“陛下,既然如此,微臣就斗胆说了,臣提议创办榷场,就有很多人质疑,说是会造成铜钱外流,微臣苦心焦思,设置了钱庄,想要把铜钱留住。但微臣也有些担心,万一辽国威逼那些贵胄商人突然从钱庄提走存款,岂不是一下子打垮了钱庄。所以微臣以为,还要有一条稳定的铜矿来源。”
听到王宁安的话,赵祯惊得都放下了筷子,从大宋立国开始,有一个词就频频出现,那就是:钱荒!
中国地大物博不假,可偏偏缺少贵金属,金,银,铜,哪一样都不丰富,每个王朝建立起来,天下太平,商品丰富,都会面临着货币缺少,到了商贸最繁荣的大宋,问题就更突出了。
逼得大宋朝廷不得不弄铁钱,更惨的蜀地干脆推出了“交子”。
这个难题已经困扰了大宋几十年,从赵祯登基就年年有人说,到了现在头发都快白了,也拿不出办法。
如今小小的王宁安又提了出来,让赵祯大为震惊。
“卿可有办法,解决钱荒?”
王宁安道:“微臣可不敢夸口,但微臣觉得所谓钱荒,根本在于铜矿,只要找到了铜矿,什么都迎刃而解了。”
“呵呵,这话有理,可我大宋偏偏就缺铜矿,天意如此,如之奈何啊!”
“陛下,我大宋虽然缺铜,可其他地方却未必,微臣已经请一些海商四处找寻,据他们所说,倭国,南洋似乎都有铜矿,微臣手里还有一柄海商送的青铜宝剑,据说产自南洋土人……当然,南洋毕竟鞭长莫及,想要见到成果,至少要十年之功。但是微臣却知道一个地方,盛产铜矿,想要拿到也不难!”
“哦,是哪里?”
“大理!”
王宁安可不是胡说八道,当文彦博等人以钱荒为名,试图阻挠榷场建立的时候,王宁安就下过功夫,查阅古籍,寻找可以开采的铜矿。
其中最容易的,就要数云南东川的铜矿,翻阅古籍的时候,王宁安就发现早在汉代就有云南产铜的记录,青铜的兵器,乐器,礼器,数量都不少,还有商人携带云南的铜器到中原贩卖。
只是云南路途遥远,中原王朝一直没法有效控制,滇铜就一直被耽搁下来。
直到那位被无数穿越女士盯上的四爷登基,国内钱荒严重,才大规模开发滇铜……既然四爷都能做到,大宋没有理由不行。
如今统治云南的是大理国,也就是那位蠢萌的段公子的先人,应该很好对付。可是赵祯却眉头皱起,非常不以为然。
“大理国承袭南诏国,当年唐太宗扶持南诏,一统云南,可南诏国主狼子野心,凶残暴虐,背叛大唐,勾结吐蕃,前后有几十万唐军折损在南诏,而且南诏又屡次攻击大唐国土,屠杀百姓军民无算,如此凶残之国,如何可以打交道?”
王宁安一愣,他没想到赵祯对大理竟然有这么深的芥蒂,看起来还是太缺乏了解了。
“启奏陛下,据微臣所知,大理和南诏还是不同的,段氏笃信佛法,几代国主都提前退位,避居寺院,潜心修佛。风尚如此,又仰慕中原上国,想来是可以做生意的。不过陛下担忧也是对的。微臣以为,这一次讨伐侬智高,能不能把大理、安南,整个都纳入全局考量。借着侬智高,试探两国态度,如果可以,把这两国也拿下,这样滇铜就可以出云南,走安南,从海路运回大宋,既能充实国库,又能解陛下之忧。”
小小的王宁安,给赵祯的惊讶一个接着一个,从南到北,从平叛安民到经济民生,这小子全都装在心里。
更为重要的是他站得足够高,看得足够远,想得足够深!
相比之下,朝中的诸位相公倒是显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差了很大一截啊!
赵祯越看王宁安,就越喜欢,唯一的遗憾就是这小子太年轻人,哪怕他有二三十岁,自己也能破格提拔,此子之才,绝不在管仲之下,只要好好磨练一番,不失为国之良相。
王宁安丝毫不知道赵祯把他提高到了如此高度,相反他聊了半天,觉得皇帝也没有那么可怕,比起邻家大叔还要和蔼可亲,他的胆子也大了。
顺带着王宁安又给赵祯出来个建议,六塔河失败之后,朝廷究竟该怎么治理黄河,一直没有决断。
王宁安主动揽下了职责,他愿意带着人在沧州以北,白沟河以南,修出一条二百里的河道,把黄河导入大海,彻底解决水患问题。顺带着王宁安又向赵祯提议,这次南下剿灭侬智高,可以狠狠抓一些民夫,尤其是那些土着,都送过来修河,哪怕累死了,也不用在乎。
赵祯听完,心里头砰砰乱跳,这小子是真敢说敢想敢干,虽然顶着仁慈爱民的名声,赵祯到底是个皇帝,对于那些土着,他还是下得去手的。
与其让自己的百姓受苦,倒不如苦一苦外人……只是王宁安这小子胆子太大,想法太多,是该给他加上一道绳索了,不能由着性子胡来。
赵祯想到这里,突然笑道:“王卿,你还没定亲吧?”
王宁安愣了一下,和他有纠缠的女人不多,只有白家的表姐,还有杨曦而已。老娘听说近亲结婚的危害之后,已经把表姐排除在外。
算来算去,只剩下一个杨曦。
原来王宁安还真是没想过,可是自从听说杨曦要定亲,他突然觉得心里头很疼,仿佛失去了什么一般。尤其是见到了王素,见识了杨家的长辈之后,王宁安更觉得不舍,那么好的一个姑娘,眼睁睁看着她被推到火坑,成为别人的妻子,实在是接受不了……
看到王宁安的纠结和迟疑,赵祯哈哈一笑,“朕是过来人,年轻的时候也总想着,要找一个贴心的,合意的,没有毛病的,跟天仙一样的姑娘!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看人啊,尤其是看女人,不要总盯着缺点,要会欣赏优点……看卿的意思,只怕是心中有人选了,说出来,朕给你出出主意。”
王宁安红着脸,只能说道:“是,是杨家的姑娘,叫杨曦,比,比微臣大三岁。”
“好!”
赵祯立刻笑道:“老百姓常说女大三,抱金砖。你们王家和杨家,又是几代人的交情,能结为夫妻,再好也不过了。而且成家立业,本就是男儿大丈夫的责任,你看看天下的父母官,有哪个还是单身?你这样如何给治下百姓做个表率啊?朕就给你当一次媒人,尽快把亲事办了这是圣旨,不许违抗!”(未完待续。。)
第201章 小女婿上门
王宁安承认他有点选择恐惧症,一想到满世界的好姑娘,就傻了眼,不知道选哪个才好,所以才推三阻四……可是经赵祯点播,豁然开朗,一鸟在手,胜过百鸟在林,先弄到一个再说,反正大宋又不是不让纳妾,更何况就算不让纳妾,有本事的人不一样莺莺燕燕……
俗话说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熘。
显然赵祯这个大坏蛋教出了一个小坏蛋,王宁安从皇宫出来,立刻让人给置办一份厚礼,再度前往杨家拜会。
话说起来,自从上次来过之后,杨家就感到了王宁安的威力。
当天夜里,国舅曹佾就登门拜访,大包大揽,说什么大家都是将门出身同气连枝,断然不会让那些文官们欺负杨文广的,他还说已经派人送信,一定会照顾好的,出了事情,找他算账。
从头到尾,曹佾都没说王宁安,但是杨家的人清楚,堂堂国舅爷,炙手可热,平时可从来不登杨家的门。
这王宁安一出面,他就跳出来了,谁的面子大,那还不是一目了然。
要说起尴尬,当然莫过于杨宗瑛这几个人了,他们一直琢磨着取代长房,说起来长房也够惨的,杨宗保早早死了,杨文广不算争气,四十好几,混了个小官,刚上任就吃了败仗。
至于杨怀玉之前是个纨绔,最近几年虽然有些变化,但老辈儿还是看不上他。
整个长房一支,就剩下穆桂英一个女人撑着,其他人能不心动吗?别说他们这种豪门大户,哪怕是王家落魄了,不也一样,都是狗屁倒灶的事情。
不过自从王宁安横空出世之后,杨家的纷乱一下子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