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将门-第2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益州出发,沿着直道北上,10天就能赶到京兆府,再从京兆府赶到洛阳,也不过是10天光景。
不到一个月,就能把蜀地的物产,送到京城,比起东南要快得多!
虽然陆运比水运要贵很多,但是由于运河压力太大,经常出现延误,整船整船的货物押着,迟迟不能变现,要是货物发霉了,死的心都有了。
直道就不同了,拥堵的情况很少,速度快,资金周转方便,京城有什么需求,能迅速拿出商品。
尤其是随着青唐到蒲昌海的商路打通,曾经早就蜀锦辉煌的丝绸之路出现了!
蜀锦干不过江南丝绸,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大宋失去了西域,最近的商路断绝,东西方不得不通过海上贸易,东南近水楼台,巴蜀追之不及。
这回好了,一切都解决了。
丝绸之路通了,直道也通了!
从益州直接到京兆府,再从京兆府,或是西进青唐,或是东下洛阳,四通八达,畅通无阻。
“这个臭小子,还是做了些事情的!”
苏老泉心心念念,一路上不知道说了多少次。在他的旁边,正是老朋友陈希亮,这两位都是蜀人。
听闻直道开通,特意从洛阳跑到了京兆府,就为了赶这个新鲜。
“老泉兄是有个好女婿,只是王相公当初规划川陕直道,那是为了朝廷,为了天下苍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言下之意,和你苏老泉没有关系,你这最多就是蹭热度,往自己脸上贴金!
苏洵翻了翻白眼,“我高兴不行啊?有本事你要找个好女婿!”
陈希亮笑道:“我们家连个耗子都是公的,女婿是找不到了,但是儿媳妇倒是有一个,柳家的姑娘下嫁给了我们家四郎,老泉兄,你还欠一份贺礼呢!”
“啊……啊……”苏洵听到贺礼脑袋都大了。
“公弼啊,你看着外面多热闹,还有咱们巴蜀的老腊肉哩!回头买几十斤拿家去,算我送你的。”
陈希亮都无语了,你们三苏名扬天下,怎么就这么抠门啊?苏洵暗暗撇了撇嘴,老夫的那点钱都拿去买直道债券了,为了这条直道,差点把老夫也卖了,我上哪给你送礼去!
……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两个小家伙,也在一群人的保护之下,溜到了京兆府看热闹。
赵宗被各地来的商人都吓坏了。
“乖乖,不就是一条直道吗?至于吗?”
狗牙儿得意笑道:“殿下,你看到了一条路,可是在人家商人眼里,这就是财源!你说吧,光是运河,就多少人指着发财!直道的作用不比运河差,从此巴蜀和西北要有大发展了。”
赵宗吸了口气,“直道和运河一样?那,那运河劳民伤财,消耗国力,可不是好东西,不然大隋就不会二世而亡了!”
赵宗想起有关运河的介绍,还是心有余悸。狗牙儿更加撇嘴了,先生提到这些的时候,通常他都会睡觉,或者在桌上刻王八!
“殿下,你想想好不好?要是运河不好,怎么不让人填平了?那帮师父先生的,哪个没吃运河的漕粮?他们都欠着杨广一份情呢!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说的就是这帮无耻的文人!”
狗牙儿的疯劲又上来了,赵宗只是默默低头,心里不断盘质问莫非杨广是个好皇帝?
第669章 川兵北上
一条直道,带来的变化,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巴蜀休养生息几十年,物阜民丰,随着交子危机化解,最大的货币短缺的问题也解决了,简直就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飞冲天。
西北市面上,原本只有两三成的巴蜀货物,瞬间丰富起来。
百万蜀锦,不但京城和京兆府选购的百姓众多,就连许多西域商人也都赶来了。
这帮人和大宋的商人不同,一个个都捧着真金白银,直接扫货,连看都不看,那个疯狂的劲儿,简直让人目瞪口呆。
除了蜀锦之外,还有漆器、竹器、陶器、桐油、猪鬃刷子、井盐、腊肉、茶叶、巴蜀的药材……另外前几年王宁安打通了巴蜀和大理的商路,按照常识,大理走东南的海路,速度不慢,而且运量大,运费低。
但是别忘了,大理国不临海,出货必须经过交趾,这两国之间,矛盾不小,动不动交趾就会扣押大理的货物,弄得大理国非常郁闷。
走巴蜀虽然道路艰难,但是好在直接进入大宋腹地,没有刁难。
因此大理的商人也把他们的牲畜,铜矿,木材,孔雀翎,犀角等货物贩运到益州,再通过直道,运到京兆府。
有了大理的铜锭之后,益州,京兆府,川南一共增设了三个钱监,就地铸造铜钱。
虽然交子大行其道,但是还要有金属货币作为支撑,至少起到一个定心丸的作用。直接的后果就是吐蕃,青唐的部落,也开始接受交子,他们驱赶着牛羊,拿着毛毡,工艺品,宝石,来到益州等地,换成丝绸井盐,周而复始。
说到了这里,其实整个西部的商路全都通了。
蜀地作为西部最大的市场和最大的生产基地,在这一轮的大发展之中,获益最大。
所以京兆府,洛阳等地,全都充斥着喜笑颜开的巴蜀商人。
苏洵和苏轼父子,还有陈希亮等在京巴蜀官员,纷纷前来观看,共襄盛举。另外大儒王方,也携带着不少弟子出川,要进京游学,寻找机会,增加见闻。
双方在京兆府碰面,一见面之后,便高谈阔论,欢欣鼓舞。
“这条路修得好啊,从益州出川,往常最少要走两个月,如今快马加鞭,半个月之内,就能赶到京城……想想咱们当初,为了出川求学,要走水路,坐船摇晃的,肠子都要吐出来了。”王方笑呵呵道:“老泉兄,公弼兄,或许你们还不知道,近两年种桑养蚕的人越来越多,少者四五百亩,多者几千亩,甚至有上万亩的……直道一通,丝绸之路再打通,只怕种桑树的还要翻倍,蜀地算是繁荣起来了。”
陈希亮有些担忧,忍不住道:“要是人人都种桑养蚕,无人耕种田地,老百姓没吃的,那该怎么办?”
他这话一出,顿时引来了苏洵的白眼。
“怎么,老泉兄,莫非我说的有错?”
“放在以前当然没错,可是如今不一样了。”苏洵道:“老夫这几年可是观察过了,海外土地肥沃,就拿交趾来说,居然一年三熟,这些年京城漕粮,有三分之一来自交趾,粮食不够,外调就是了!只要保证粮道安全,没什么可怕的,”
“不对劲儿!”
陈希亮来了倔脾气,争辩道:“粮食有了,可兼并土地,百姓无田,沦为流民,一样要出乱子的。”
这时候王方却捻着胡须,摇头笑道:“公弼兄,这事我们中岩书院早就想过了,还给王相公送了一份调查报告。土地兼并是不得不为,老百姓失去田地,可以进城务工,这条直道两边,不都是店铺仓库吗!经贸越是繁荣,需要的人就越多,工作越多,当然了,还会有老百姓无立锥之地,其实大可以让他们去海外,去西域,那里土地辽阔,人口稀少,可是很缺汉人啊!”
陈希亮又摇头道:“不成,还是不成!背井离乡,亲人分别,何其残忍啊!”
苏洵呵呵一笑,“公弼啊,话虽如此,可是我问你,陈家那么多孩子,你怎么舍得让他们四处求学?外出辛苦拼搏。”
“这,这不是为了他们好吗?”
苏洵把话接过来,笑道:“朝廷这么做,也是为了巴蜀的百姓好啊!”
陈希亮顿时被问得哑口无言,他扭过头,看着外面繁华的街道,来往不断的人群,忍不住迷茫了,或许真的是自己错了?
……
“修直道,挖运河,其实都是一样的。”苏轼坐在了赵宗和狗牙儿的对面,一边大啃着肘子,一边说道:“都是基建,都要花很多钱,动用很多人工,建成之后,好处多多,一样,一样的!”
赵宗不服气,“那,那为什么隋炀帝挖了运河亡国了,而我大宋修了直道,反而商贸兴旺,百姓拍手叫好?”
“这个……当然很简单了。”苏轼嬉笑道:“殿下,你知道隋炀帝打过高丽吧?”
“嗯,他都打败了,损耗国力,弄得民怨沸腾,到处都是造反的义兵,隋朝二世而亡,他可是罪魁祸首。”
“哈哈哈。殿下睿智,那臣再斗胆请殿下好好想一想,如果杨广打胜了,他把高丽的俘虏弄到了中原,负责修运河。把他们都累死,用这些人的白骨,堆出来一条运河,不损大隋民力,天下又会如何?”
“这……”
赵宗瞬间陷入了迷茫,他想反驳,可是骤然想起,修直道就用了很多青唐俘虏。甚至从河北还送来了好几批倭国和高丽的人,他们都是被海商带过来,说是给大宋打工赚大钱的,结果全都送到了巴蜀修路,其中一大半都累死了。
赵宗在西北的时候,还见到过一些幸存的倭国人,被拉去充当民夫,向横山运粮。
太子殿下,骤然发现,他最尊敬的师父,主持修川陕直道的王宁安,就是像苏轼说的那么做的。
和那位暴君杨广的作为,几乎没有差别。
如果说差别,那就是大宋在青唐开边赢了,而杨广远征高丽惨败……怎么会,怎么会?赵宗越发凌乱了,他过去以为历来昏君、暴君、亡国之君,都是从里往外,坏透了,无药可救了,做出来的都是残民害民之事,一颗心更是黑得和墨汁似的。
可骤然发现,隋炀帝或许和师父是一样的想法,只是他运气不好而已。
师父是坏蛋吗?
肯定不是。
那杨广呢!
他当真是明君?
可为什么史书要那么写?
难道真是成王败寇,不问是非,只问成败?
但是,那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算什么?孔孟二圣不讲成功,只讲成仁取义,他们不是坑人吗?
赵宗痛苦地抱着脑袋,又陷入了纠结。
……
苏轼啃完了肘子,悄悄退出了雅间,狗牙儿跟在他的后面,嘟着腮帮,怒道:“舅,你的鬼话也就偏偏殿下!大运河从隋文帝就动工了,而隋炀帝大业元年,就征调民夫修运河,至于征高丽,那是大业八年的事情!如果隋炀帝不是好大喜功,真能像我爹一样,利用俘虏和蛮夷,循序渐进,把大运河修好,然后再集中兵力,施压高丽,鲸吞蚕食,没准大隋盛世可期,他也不用身死国灭了!”
苏轼眨巴眨巴眼睛,然后拿油乎乎的手,抓了抓狗牙儿的脑袋。
“这不愧是我教出来的,就是聪明!”
狗牙儿黑着脸,一副要吃了他的模样。
苏轼浑不在意,他笑道:“你既然知道,为什么不拆穿我?”
“我,我不想殿下被那些大头巾忽悠了,光是当好人有用吗?能修出直道吗?”
“聪明!”苏轼给狗牙儿比了一个大拇指,“不过啊,你这话千万别让你爹听到,不然岂不是说他是坏人了!”
大苏说完,转身下了楼梯,一溜烟儿去拍岳父的马屁了。
狗牙儿冲着他的背影吐了吐舌头。
“还说我爹呢,你这个才子也是骗鬼的,坏蛋,一样都是坏蛋!”
等狗牙儿回到雅间的时候,赵宗不再抱着脑袋发愁了。
而是站在窗口,向外面望着。
“殿下,你看什么呢?”
狗牙儿快步走过来,赵宗用手指了指。
“快看,是巴蜀的步兵!”
狗牙儿探身,果然,在大街上,有一支人马快速通过。他们个子普遍不高,但是身体很强壮,尤其是胳膊腿力量十足,每个人手里都提着一条长枪,在枪尾带着一个铁钩子,可以在攀登山地的时候,勾住山石树木。
“哈哈!”
狗牙儿抚掌大笑,眉飞色舞,“这回好了,让西夏的山跋子嚣张,他们的克星来了!”
赵宗惊问道:“他们能打得过山跋子?”
“那是自然!”
狗牙儿笑道:“殿下知道羁縻之策吧?我朝沿袭汉唐的旧制,在鄂西川东,乃至岭南施行羁縻制度,当地的土兵生活在山地中间,骁勇善战,不惧生死。是顶好顶好的兵,我爹和狄帅都赞不绝口。”
“以往巴蜀道路艰难,人马调不出来。如今直道修好了,川兵北上,西夏的苦日子到了!”
狗牙儿的话并不准确,以往的困难是兵能外调,但是粮饷给养不足,如今直道修通,等于给西北的人马多了一个大粮仓,能供应更多的士兵了。
看着街道上一队接一队的兵丁,无穷无尽,赵宗忍不住惊叹起来,“直道真是不错!”
第670章 最倒霉的征西大将军
川陕直道畅通,每年能从蜀中调出300万石粮食,足以支应几十万大军之用,目前从巴蜀抽出了3万步兵。
这三万生力军加入横山一线的战团,就能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
狄青和西夏互相拼杀,双方都到了很疲惫的时候,几个月的鏖战下来,大宋不舒服,西夏也要吐血。
三万川兵,就是压垮骆驼的一捆稻草。
“臣已经下令河北调拨山地装备过来,另外王韶也从青唐派过来两千精通山地作战的士兵,稍加磨合,两个月之后,就能对西夏发动总攻,在今年秋天之前,务必打通河西走廊,斩断西夏一臂!”
看着王宁安在沙盘上指点乾坤,赵祯最大的感受就是爽!
以势压人,泰山压顶,这感觉太妙了。
一条直道,把大宋的动员能力提升了好几个台阶。以往大宋和北方作战,依靠的无非是河北军团和西北军团,其他地方最多提供一点粮食民夫而已,如今整个帝国如臂指使,力量能全部发挥出来。
面对小国,完全是一边倒的蹂躏!
赵祯突然明白过来,为什么秦国的人口不到大宋的十分之一,结果一打仗就能动员几十万人,想想始皇帝都热衷干什么吧!
修直道,挖灵渠,建长城……全都是基础建设,这玩意真有用啊!
王宁安对基础设施的认识,当然比赵大叔深刻多了,就拿元首来说吧,许多人都热衷谈闪电战如何了得,可是却很少人关心,元首用了几年的时间,修建起世界第一套高速公路网,这才是闪电战的基础,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兵员和物资集中到帝国的边境任何一处。
别看账面上计算,或许元首的兵力兵器不占优势,但实际上物资充裕,准备充分,士气高昂,好整以暇,远不是那些缺枪少弹,呼呼喘气的敌人能比的。
大宋的直道,放在这个时代,那就是高速公路,堪称作弊神器。
“景平。”
心情不错的赵祯拿出了一封信,塞给了王宁安。
“这是宗刚刚送来的,你是他的师父,也看看吧。”
王宁安抽出信纸,快速浏览起来。
赵宗的字迹很漂亮,至少比王宁安好看多了,没办法,写字是他们老赵家的本事,骨子里带的,羡慕不来。
把内容看完,王宁安也是大吃一惊。
在书信当中,赵宗详细写了许多直道的好处,盛赞朝廷英明,这倒是寻常,只是在后面,赵宗居然提议要多修几条直道,而修直道的人工可以从西夏等地获取。这位太子殿下更是露骨地表示,要用日后西夏的俘虏,完成大宋的基础设施。
不管是道路,还有长城,水渠等等。
另外赵宗还见了不少西域来的商人,他还查阅了唐代的史料。
认为打通西域之后,要在河西走廊修建一连串的城堡。
这些城堡能囤积人马,为商路提供保护。
往来的商队在这里休息,补充,进行交易。
再有,城堡的周围,还要发展农牧产业,供应当地驻军需要。
总而言之,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
赵宗预估,修这一条丝绸之路,付出的代价应该是川陕直道的十倍不止,不利用俘虏和蛮夷,就会虚耗大宋国力,激起民变,得不偿失,但是路不能不修,机会只有一个,请朝廷早做准备!
这个计划如果是别人弄出来的,王宁安一点不意外,可从赵宗嘴里说出来,他可就傻眼了。
这还是自己的徒弟吗?
莫非是别人告诉他的?
是狗牙儿,还是苏轼?
看起来又不像,这封信完全是家书的口吻,就是他们赵家父子沟通感情,交流心得的,写得很随意,不像是精心准备的。
王宁安的瞳孔猛然紧缩,莫非自己这个徒弟出师了?
其实说实话,王宁安教赵宗的时间不算长,只是打了一个基础,在王宁安这里,赵宗只是学会了要博采众长,要多思考,不迷信,不固执,凡是知行合一,以实践作为标准……
进入了皇家小学之后,有太多人想要抹除王宁安的印记,真正去左右影响太子,他们对赵宗灌输了太多的孔孟之道,给他讲解仁恕爱民的故事,尤其是把历代的得失,告诉给小太子。
很多人都喜欢追究历史真实。
可历史怎么可能有真实!
首先历代的史官就是不客观的,尤其是独尊儒术之后,修史大权都落在文官手里,任何一个传记,都没法把一个人所有的事情都记录下来,只能捡一些重要的记载。
那如何确定重要不重要?
自然是根据史官的价值观进行判断取舍。
美其名曰,春秋笔法,为尊者讳。
后人看到的传记只能是一部分,错把这一部分当成了全部,就好像练功只学了一半,自以为是太极宗师,结果连10秒都撑不住。
这一套东西,王宁安是很清楚的。但是他没法去告诉小太子什么,悟性只能靠着自己。
幸运的是,王宁安给赵宗打了很不错的底子儿。
小家伙的脑袋没有僵住,凝固。
他到了西北,眼见的和书本上的东西都不相同,自然会思索,会揣度,渐渐的有了想法,就不断和他爹交流。
赵大叔很欣慰,欣慰的是儿子会自己思考,有了主见。
这就是好事!
天大的好事!
身为皇帝,不需要太聪明,不需要去具体做什么事情。
但是一个好皇帝绝对不能被别人骗了!
自己年过不惑,才领悟的道理,赵宗十岁出头,就开始明白了。
好,真是好!
“景平,你这个师父很不错的!”
王宁安谦逊道:“是殿下聪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殿下好学不倦,常在地方走走,多看多问,自然会成为一代英主,臣要提前恭喜陛下了。”
赵祯含笑,“宗能支撑祖宗基业,朕就能安心了。对了,西域可有消息传来了?两个月后,这边要攻击横山,他们能不能抽调人马配合,一鼓作气,拿下西夏?”
王宁安的脸色一沉,“陛下,恐怕是不成了。臣刚刚得到消息,喀喇汗国动兵了。”
“哦?”
赵祯见王宁安面色严峻,忍不住担忧道:“景平,他们的人马很多?”
“嗯!根据臣所知,应该不下十万,当然其中多数是临时征召的,但是精锐也应该有3万,据说还有不少大食武士。”
“什么?”
提到大食武士,赵祯的脸色变了。
哪怕过了几年,赵祯依旧对那一次的刺杀记忆犹新。
尤其是那些大食武士,居然净身,割去舌头,斩断所有想法,一心一意,充当一件兵器,虽然百死而不回头,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
这是人间啊,怎么会有那么可怕的人?
到底是谁,创造了这种战争机器,他的心肠该多硬?
连赵祯都不得不佩服,天外有天,哪怕中原最残暴的君主,比起某些地方,还是要仁慈多了。
“景平,这下子东平郡王他们会不会有麻烦?”
王宁安思量道:“仗不会好打,但是胜算还是有的!毕竟臣已经派遣了慕容轻尘,他此刻应该到西域了。”
“慕容轻尘?”
赵祯立刻想起了当初幽州之战,那个狠辣无情,铁血果决的年轻将领!
是啊,也只有他能横下一条心,不顾一切,争取胜利。
“王卿,你知人善任,慕容是很不错的人选,但愿他能为大宋打赢这关键的一仗!”
……
“哈哈,这就是西域的味道啊!”
慕容轻尘深深吸了一口气,口鼻之中,满是黄沙,他咳嗽了两声,随后脸上又露出了笑容。
自从收复幽州之后,差不多有五六年的时间,他一直在长城一线,没有大战,简直就是浪费自己的生命。
慕容轻尘特别苦恼,他几次给王宁安写信,希望能西北军前效力。
奈何王宁安一直不答应,慕容轻尘只能忍着。
等来等去,没等到西北,倒是等来了西域。
慕容轻尘得到消息之后,简直喜出望外。
越是天高皇帝远就越好,越是辽阔无垠就越好,西域那才是男儿建功立业的好地方。古有班定远,今有我慕容轻尘!
这家伙也够有趣的,他没有跟着大军进西域,而是乔装改扮,从辽国那边出发,越过大漠,走天山以北,通过西州回鹘的地界,来到了蒲昌海。
走了这么一大圈,慕容轻尘可不是闲的没事干。
他已经把契丹,还有回鹘的情况摸透了。
西域大战,契丹是没有本事掺和的,他们的领土已经够大了,失去了幽州之后,没有了几百万人供养,辽国实际的控制范围正在缩小当中,他们已经从西域退了出来。
一个明显的铁证,就是西州回鹘已经不给辽国进贡了。
至于西州回鹘,他们四分五裂,完全就是墙头草,最多是等待战斗结束,跑过来给胜利者扇扇子送拥抱罢了。
所以这次他们需要对付的只是喀喇汗国的国王希志,还有他的十万大军!
慕容轻尘一身破烂的兽皮,身上还一堆跳蚤虱子,乌漆墨黑,跟小鬼似的,只剩下一双眼睛格外明亮。
踌躇满志,得意洋洋。
慕容站在大宋军营的前面,攒足了力气大喊,“快去通禀,就是大宋征西大将军,西域都护到了!”
他连喊了三遍,结果却是被看守的士兵当成了疯子,给抓起来,塞进大牢了……
第671章 不怕天谴的人
“黑云压城啊!”赵宗景暗自感叹着。
一旁的王宁宣纠正道:“还没修好呢!”
赵宗景道:“都这时候了,就别较真了,赶快想主意吧!实不相瞒,我一听十几万大军,都好些日子睡不着了。”
赵王爷等着两颗滚滚眼,无力地哀嚎着。
王宁宣满不在乎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王家谁也不怕!”
狄咏沉着脸道:“死倒是没有什么,问题是朝廷的托付,好不容易在西域扎根,如果蒲昌海丢了,我们无颜回去见朝廷诸公啊!”
赵宗缋道:“要不这样,先把老弱妇孺撤到青唐,我们留下来放手一搏。”
“这倒是个办法,只是要问问吕惠卿和章敦。”赵宗景立刻吩咐人,把这两位请来。
他们一直负责民政工作,这些日子吕惠卿督修城池,建立黄册,编户齐民。至于章敦,则是安排就业,让手下的百姓人尽其才,或是耕田,或是放牧,或是捕鱼,还有各种工匠作坊,总而言之,就是提升自给自足的能力。
这两位正忙着呢,结果却听说要把人撤走。
“开什么玩笑,人都没了,让我们怎么经营西域?王相公可不是这么交代的!”
赵宗景不好意思,“这不是没有办法吗!我们只有两万人,对方十几万人,他们要是把人马撒开,不停袭扰,我们没本事保护所有人周全。”
章敦哼了一声,“王爷,你们商量半天,就商量出这么个结果?未免太辜负我师父的信任了吧?”
“这个……我本就不擅长打仗。”
“那你找擅长的人啊!”
“擅长?谁?”
赵宗景下意识往两旁看了看,突然之间他一拍脑门。
“对了,景平说过,他会给我安排一个作战的帮手,他,他人呢?”
吕惠卿没好气道:“我们都来了这么久,他会没到?王爷,是你们疏忽了吧?”
“不可能的,我告诉下面了,要多注意的。你们说,他会不会出意外?”
章敦哼了一声,“师父看中的人,会出意外?我才不信呢,王爷,你还是赶快找人吧!”
赵宗景也着急了,立刻下令,让所有人撒出去,他控制的蒲昌海边,方圆几十里而已,仔细排查了一遍儿,愣是没有找到丝毫线索。
赵宗景都要抓狂了,王宁安给自己派来的王牌,居然没了下落,这不是要命吗?
一天之间,赵宗景在城门口来回走了五六次。
最后一趟回来的时候,突然有几个西域的汉子,跑过来,跪在地上,用笨拙的汉语说,他们是于阗人,请求收留。
赵宗景还没说话呢,看门的士兵就跑过来。
“滚蛋,都是骗子,你们才不是于阗人呢!”
把人轰走之后,门官跑了过来。
“王爷,不要管他们,每天都有好些人跑来,有的说是于阗人,有的说是汉民,还有说什么征西大将军,都是疯子,卑职都给赶走了。”
“你干的不错。”
赵宗景圈马刚要离开,突然猛地一颤,急忙回头,把门官揪了过来。
“你说有个自称征西大将军的?”
“没错!那家伙还说他是西域都护,跟个要饭的似的,我赶他也不走,只好给送到大牢里了。”
赵宗景的手哆嗦起来,声音都变了,“那家伙什么模样?口音如何?”
“模样?三十来岁吧,挺年轻的,汉话说的挺溜的,他要说是普通汉人我就信了,他居然说是大将军,哪来的大将军?”
“啊!”
赵宗景是听不下去了,“快,快带着我去大牢!”
……
“我说那个啥……慕容兄弟,这么多年,你可好啊?”
慕容轻尘枕着一卷苇席,只把后背给了赵宗景!
“好,可好了!只是没有王爷威风罢了!”
赵宗景更不好意思了,“误会,都是误会!”
“没有误会。”慕容轻尘伸了个懒腰,意兴阑珊道:“我本来就是国舅府的奴才,住到这黑牢里面,还真找到了当年的感觉,王爷,你去忙军国大事吧!让我好好歇歇,多睡一会儿。”
赵宗景都哭了,丫的把你弄出去就是最大的军国大事!
他没注意,正在这时候,王宁宣和章敦赶来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