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将门-第2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益州出发,沿着直道北上,10天就能赶到京兆府,再从京兆府赶到洛阳,也不过是10天光景。

    不到一个月,就能把蜀地的物产,送到京城,比起东南要快得多!

    虽然陆运比水运要贵很多,但是由于运河压力太大,经常出现延误,整船整船的货物押着,迟迟不能变现,要是货物发霉了,死的心都有了。

    直道就不同了,拥堵的情况很少,速度快,资金周转方便,京城有什么需求,能迅速拿出商品。

    尤其是随着青唐到蒲昌海的商路打通,曾经早就蜀锦辉煌的丝绸之路出现了!

    蜀锦干不过江南丝绸,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大宋失去了西域,最近的商路断绝,东西方不得不通过海上贸易,东南近水楼台,巴蜀追之不及。

    这回好了,一切都解决了。

    丝绸之路通了,直道也通了!

    从益州直接到京兆府,再从京兆府,或是西进青唐,或是东下洛阳,四通八达,畅通无阻。

    “这个臭小子,还是做了些事情的!”

    苏老泉心心念念,一路上不知道说了多少次。在他的旁边,正是老朋友陈希亮,这两位都是蜀人。

    听闻直道开通,特意从洛阳跑到了京兆府,就为了赶这个新鲜。

    “老泉兄是有个好女婿,只是王相公当初规划川陕直道,那是为了朝廷,为了天下苍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言下之意,和你苏老泉没有关系,你这最多就是蹭热度,往自己脸上贴金!

    苏洵翻了翻白眼,“我高兴不行啊?有本事你要找个好女婿!”

    陈希亮笑道:“我们家连个耗子都是公的,女婿是找不到了,但是儿媳妇倒是有一个,柳家的姑娘下嫁给了我们家四郎,老泉兄,你还欠一份贺礼呢!”

    “啊……啊……”苏洵听到贺礼脑袋都大了。

    “公弼啊,你看着外面多热闹,还有咱们巴蜀的老腊肉哩!回头买几十斤拿家去,算我送你的。”

    陈希亮都无语了,你们三苏名扬天下,怎么就这么抠门啊?苏洵暗暗撇了撇嘴,老夫的那点钱都拿去买直道债券了,为了这条直道,差点把老夫也卖了,我上哪给你送礼去!

    ……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两个小家伙,也在一群人的保护之下,溜到了京兆府看热闹。

    赵宗被各地来的商人都吓坏了。

    “乖乖,不就是一条直道吗?至于吗?”

    狗牙儿得意笑道:“殿下,你看到了一条路,可是在人家商人眼里,这就是财源!你说吧,光是运河,就多少人指着发财!直道的作用不比运河差,从此巴蜀和西北要有大发展了。”

    赵宗吸了口气,“直道和运河一样?那,那运河劳民伤财,消耗国力,可不是好东西,不然大隋就不会二世而亡了!”

    赵宗想起有关运河的介绍,还是心有余悸。狗牙儿更加撇嘴了,先生提到这些的时候,通常他都会睡觉,或者在桌上刻王八!

    “殿下,你想想好不好?要是运河不好,怎么不让人填平了?那帮师父先生的,哪个没吃运河的漕粮?他们都欠着杨广一份情呢!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说的就是这帮无耻的文人!”

    狗牙儿的疯劲又上来了,赵宗只是默默低头,心里不断盘质问莫非杨广是个好皇帝?

第669章 川兵北上

    一条直道,带来的变化,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巴蜀休养生息几十年,物阜民丰,随着交子危机化解,最大的货币短缺的问题也解决了,简直就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飞冲天。

    西北市面上,原本只有两三成的巴蜀货物,瞬间丰富起来。

    百万蜀锦,不但京城和京兆府选购的百姓众多,就连许多西域商人也都赶来了。

    这帮人和大宋的商人不同,一个个都捧着真金白银,直接扫货,连看都不看,那个疯狂的劲儿,简直让人目瞪口呆。

    除了蜀锦之外,还有漆器、竹器、陶器、桐油、猪鬃刷子、井盐、腊肉、茶叶、巴蜀的药材……另外前几年王宁安打通了巴蜀和大理的商路,按照常识,大理走东南的海路,速度不慢,而且运量大,运费低。

    但是别忘了,大理国不临海,出货必须经过交趾,这两国之间,矛盾不小,动不动交趾就会扣押大理的货物,弄得大理国非常郁闷。

    走巴蜀虽然道路艰难,但是好在直接进入大宋腹地,没有刁难。

    因此大理的商人也把他们的牲畜,铜矿,木材,孔雀翎,犀角等货物贩运到益州,再通过直道,运到京兆府。

    有了大理的铜锭之后,益州,京兆府,川南一共增设了三个钱监,就地铸造铜钱。

    虽然交子大行其道,但是还要有金属货币作为支撑,至少起到一个定心丸的作用。直接的后果就是吐蕃,青唐的部落,也开始接受交子,他们驱赶着牛羊,拿着毛毡,工艺品,宝石,来到益州等地,换成丝绸井盐,周而复始。

    说到了这里,其实整个西部的商路全都通了。

    蜀地作为西部最大的市场和最大的生产基地,在这一轮的大发展之中,获益最大。

    所以京兆府,洛阳等地,全都充斥着喜笑颜开的巴蜀商人。

    苏洵和苏轼父子,还有陈希亮等在京巴蜀官员,纷纷前来观看,共襄盛举。另外大儒王方,也携带着不少弟子出川,要进京游学,寻找机会,增加见闻。

    双方在京兆府碰面,一见面之后,便高谈阔论,欢欣鼓舞。

    “这条路修得好啊,从益州出川,往常最少要走两个月,如今快马加鞭,半个月之内,就能赶到京城……想想咱们当初,为了出川求学,要走水路,坐船摇晃的,肠子都要吐出来了。”王方笑呵呵道:“老泉兄,公弼兄,或许你们还不知道,近两年种桑养蚕的人越来越多,少者四五百亩,多者几千亩,甚至有上万亩的……直道一通,丝绸之路再打通,只怕种桑树的还要翻倍,蜀地算是繁荣起来了。”

    陈希亮有些担忧,忍不住道:“要是人人都种桑养蚕,无人耕种田地,老百姓没吃的,那该怎么办?”

    他这话一出,顿时引来了苏洵的白眼。

    “怎么,老泉兄,莫非我说的有错?”

    “放在以前当然没错,可是如今不一样了。”苏洵道:“老夫这几年可是观察过了,海外土地肥沃,就拿交趾来说,居然一年三熟,这些年京城漕粮,有三分之一来自交趾,粮食不够,外调就是了!只要保证粮道安全,没什么可怕的,”

    “不对劲儿!”

    陈希亮来了倔脾气,争辩道:“粮食有了,可兼并土地,百姓无田,沦为流民,一样要出乱子的。”

    这时候王方却捻着胡须,摇头笑道:“公弼兄,这事我们中岩书院早就想过了,还给王相公送了一份调查报告。土地兼并是不得不为,老百姓失去田地,可以进城务工,这条直道两边,不都是店铺仓库吗!经贸越是繁荣,需要的人就越多,工作越多,当然了,还会有老百姓无立锥之地,其实大可以让他们去海外,去西域,那里土地辽阔,人口稀少,可是很缺汉人啊!”

    陈希亮又摇头道:“不成,还是不成!背井离乡,亲人分别,何其残忍啊!”

    苏洵呵呵一笑,“公弼啊,话虽如此,可是我问你,陈家那么多孩子,你怎么舍得让他们四处求学?外出辛苦拼搏。”

    “这,这不是为了他们好吗?”

    苏洵把话接过来,笑道:“朝廷这么做,也是为了巴蜀的百姓好啊!”

    陈希亮顿时被问得哑口无言,他扭过头,看着外面繁华的街道,来往不断的人群,忍不住迷茫了,或许真的是自己错了?

    ……

    “修直道,挖运河,其实都是一样的。”苏轼坐在了赵宗和狗牙儿的对面,一边大啃着肘子,一边说道:“都是基建,都要花很多钱,动用很多人工,建成之后,好处多多,一样,一样的!”

    赵宗不服气,“那,那为什么隋炀帝挖了运河亡国了,而我大宋修了直道,反而商贸兴旺,百姓拍手叫好?”

    “这个……当然很简单了。”苏轼嬉笑道:“殿下,你知道隋炀帝打过高丽吧?”

    “嗯,他都打败了,损耗国力,弄得民怨沸腾,到处都是造反的义兵,隋朝二世而亡,他可是罪魁祸首。”

    “哈哈哈。殿下睿智,那臣再斗胆请殿下好好想一想,如果杨广打胜了,他把高丽的俘虏弄到了中原,负责修运河。把他们都累死,用这些人的白骨,堆出来一条运河,不损大隋民力,天下又会如何?”

    “这……”

    赵宗瞬间陷入了迷茫,他想反驳,可是骤然想起,修直道就用了很多青唐俘虏。甚至从河北还送来了好几批倭国和高丽的人,他们都是被海商带过来,说是给大宋打工赚大钱的,结果全都送到了巴蜀修路,其中一大半都累死了。

    赵宗在西北的时候,还见到过一些幸存的倭国人,被拉去充当民夫,向横山运粮。

    太子殿下,骤然发现,他最尊敬的师父,主持修川陕直道的王宁安,就是像苏轼说的那么做的。

    和那位暴君杨广的作为,几乎没有差别。

    如果说差别,那就是大宋在青唐开边赢了,而杨广远征高丽惨败……怎么会,怎么会?赵宗越发凌乱了,他过去以为历来昏君、暴君、亡国之君,都是从里往外,坏透了,无药可救了,做出来的都是残民害民之事,一颗心更是黑得和墨汁似的。

    可骤然发现,隋炀帝或许和师父是一样的想法,只是他运气不好而已。

    师父是坏蛋吗?

    肯定不是。

    那杨广呢!

    他当真是明君?

    可为什么史书要那么写?

    难道真是成王败寇,不问是非,只问成败?

    但是,那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算什么?孔孟二圣不讲成功,只讲成仁取义,他们不是坑人吗?

    赵宗痛苦地抱着脑袋,又陷入了纠结。

    ……

    苏轼啃完了肘子,悄悄退出了雅间,狗牙儿跟在他的后面,嘟着腮帮,怒道:“舅,你的鬼话也就偏偏殿下!大运河从隋文帝就动工了,而隋炀帝大业元年,就征调民夫修运河,至于征高丽,那是大业八年的事情!如果隋炀帝不是好大喜功,真能像我爹一样,利用俘虏和蛮夷,循序渐进,把大运河修好,然后再集中兵力,施压高丽,鲸吞蚕食,没准大隋盛世可期,他也不用身死国灭了!”

    苏轼眨巴眨巴眼睛,然后拿油乎乎的手,抓了抓狗牙儿的脑袋。

    “这不愧是我教出来的,就是聪明!”

    狗牙儿黑着脸,一副要吃了他的模样。

    苏轼浑不在意,他笑道:“你既然知道,为什么不拆穿我?”

    “我,我不想殿下被那些大头巾忽悠了,光是当好人有用吗?能修出直道吗?”

    “聪明!”苏轼给狗牙儿比了一个大拇指,“不过啊,你这话千万别让你爹听到,不然岂不是说他是坏人了!”

    大苏说完,转身下了楼梯,一溜烟儿去拍岳父的马屁了。

    狗牙儿冲着他的背影吐了吐舌头。

    “还说我爹呢,你这个才子也是骗鬼的,坏蛋,一样都是坏蛋!”

    等狗牙儿回到雅间的时候,赵宗不再抱着脑袋发愁了。

    而是站在窗口,向外面望着。

    “殿下,你看什么呢?”

    狗牙儿快步走过来,赵宗用手指了指。

    “快看,是巴蜀的步兵!”

    狗牙儿探身,果然,在大街上,有一支人马快速通过。他们个子普遍不高,但是身体很强壮,尤其是胳膊腿力量十足,每个人手里都提着一条长枪,在枪尾带着一个铁钩子,可以在攀登山地的时候,勾住山石树木。

    “哈哈!”

    狗牙儿抚掌大笑,眉飞色舞,“这回好了,让西夏的山跋子嚣张,他们的克星来了!”

    赵宗惊问道:“他们能打得过山跋子?”

    “那是自然!”

    狗牙儿笑道:“殿下知道羁縻之策吧?我朝沿袭汉唐的旧制,在鄂西川东,乃至岭南施行羁縻制度,当地的土兵生活在山地中间,骁勇善战,不惧生死。是顶好顶好的兵,我爹和狄帅都赞不绝口。”

    “以往巴蜀道路艰难,人马调不出来。如今直道修好了,川兵北上,西夏的苦日子到了!”

    狗牙儿的话并不准确,以往的困难是兵能外调,但是粮饷给养不足,如今直道修通,等于给西北的人马多了一个大粮仓,能供应更多的士兵了。

    看着街道上一队接一队的兵丁,无穷无尽,赵宗忍不住惊叹起来,“直道真是不错!”

第670章 最倒霉的征西大将军

    川陕直道畅通,每年能从蜀中调出300万石粮食,足以支应几十万大军之用,目前从巴蜀抽出了3万步兵。

    这三万生力军加入横山一线的战团,就能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

    狄青和西夏互相拼杀,双方都到了很疲惫的时候,几个月的鏖战下来,大宋不舒服,西夏也要吐血。

    三万川兵,就是压垮骆驼的一捆稻草。

    “臣已经下令河北调拨山地装备过来,另外王韶也从青唐派过来两千精通山地作战的士兵,稍加磨合,两个月之后,就能对西夏发动总攻,在今年秋天之前,务必打通河西走廊,斩断西夏一臂!”

    看着王宁安在沙盘上指点乾坤,赵祯最大的感受就是爽!

    以势压人,泰山压顶,这感觉太妙了。

    一条直道,把大宋的动员能力提升了好几个台阶。以往大宋和北方作战,依靠的无非是河北军团和西北军团,其他地方最多提供一点粮食民夫而已,如今整个帝国如臂指使,力量能全部发挥出来。

    面对小国,完全是一边倒的蹂躏!

    赵祯突然明白过来,为什么秦国的人口不到大宋的十分之一,结果一打仗就能动员几十万人,想想始皇帝都热衷干什么吧!

    修直道,挖灵渠,建长城……全都是基础建设,这玩意真有用啊!

    王宁安对基础设施的认识,当然比赵大叔深刻多了,就拿元首来说吧,许多人都热衷谈闪电战如何了得,可是却很少人关心,元首用了几年的时间,修建起世界第一套高速公路网,这才是闪电战的基础,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兵员和物资集中到帝国的边境任何一处。

    别看账面上计算,或许元首的兵力兵器不占优势,但实际上物资充裕,准备充分,士气高昂,好整以暇,远不是那些缺枪少弹,呼呼喘气的敌人能比的。

    大宋的直道,放在这个时代,那就是高速公路,堪称作弊神器。

    “景平。”

    心情不错的赵祯拿出了一封信,塞给了王宁安。

    “这是宗刚刚送来的,你是他的师父,也看看吧。”

    王宁安抽出信纸,快速浏览起来。

    赵宗的字迹很漂亮,至少比王宁安好看多了,没办法,写字是他们老赵家的本事,骨子里带的,羡慕不来。

    把内容看完,王宁安也是大吃一惊。

    在书信当中,赵宗详细写了许多直道的好处,盛赞朝廷英明,这倒是寻常,只是在后面,赵宗居然提议要多修几条直道,而修直道的人工可以从西夏等地获取。这位太子殿下更是露骨地表示,要用日后西夏的俘虏,完成大宋的基础设施。

    不管是道路,还有长城,水渠等等。

    另外赵宗还见了不少西域来的商人,他还查阅了唐代的史料。

    认为打通西域之后,要在河西走廊修建一连串的城堡。

    这些城堡能囤积人马,为商路提供保护。

    往来的商队在这里休息,补充,进行交易。

    再有,城堡的周围,还要发展农牧产业,供应当地驻军需要。

    总而言之,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

    赵宗预估,修这一条丝绸之路,付出的代价应该是川陕直道的十倍不止,不利用俘虏和蛮夷,就会虚耗大宋国力,激起民变,得不偿失,但是路不能不修,机会只有一个,请朝廷早做准备!

    这个计划如果是别人弄出来的,王宁安一点不意外,可从赵宗嘴里说出来,他可就傻眼了。

    这还是自己的徒弟吗?

    莫非是别人告诉他的?

    是狗牙儿,还是苏轼?

    看起来又不像,这封信完全是家书的口吻,就是他们赵家父子沟通感情,交流心得的,写得很随意,不像是精心准备的。

    王宁安的瞳孔猛然紧缩,莫非自己这个徒弟出师了?

    其实说实话,王宁安教赵宗的时间不算长,只是打了一个基础,在王宁安这里,赵宗只是学会了要博采众长,要多思考,不迷信,不固执,凡是知行合一,以实践作为标准……

    进入了皇家小学之后,有太多人想要抹除王宁安的印记,真正去左右影响太子,他们对赵宗灌输了太多的孔孟之道,给他讲解仁恕爱民的故事,尤其是把历代的得失,告诉给小太子。

    很多人都喜欢追究历史真实。

    可历史怎么可能有真实!

    首先历代的史官就是不客观的,尤其是独尊儒术之后,修史大权都落在文官手里,任何一个传记,都没法把一个人所有的事情都记录下来,只能捡一些重要的记载。

    那如何确定重要不重要?

    自然是根据史官的价值观进行判断取舍。

    美其名曰,春秋笔法,为尊者讳。

    后人看到的传记只能是一部分,错把这一部分当成了全部,就好像练功只学了一半,自以为是太极宗师,结果连10秒都撑不住。

    这一套东西,王宁安是很清楚的。但是他没法去告诉小太子什么,悟性只能靠着自己。

    幸运的是,王宁安给赵宗打了很不错的底子儿。

    小家伙的脑袋没有僵住,凝固。

    他到了西北,眼见的和书本上的东西都不相同,自然会思索,会揣度,渐渐的有了想法,就不断和他爹交流。

    赵大叔很欣慰,欣慰的是儿子会自己思考,有了主见。

    这就是好事!

    天大的好事!

    身为皇帝,不需要太聪明,不需要去具体做什么事情。

    但是一个好皇帝绝对不能被别人骗了!

    自己年过不惑,才领悟的道理,赵宗十岁出头,就开始明白了。

    好,真是好!

    “景平,你这个师父很不错的!”

    王宁安谦逊道:“是殿下聪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殿下好学不倦,常在地方走走,多看多问,自然会成为一代英主,臣要提前恭喜陛下了。”

    赵祯含笑,“宗能支撑祖宗基业,朕就能安心了。对了,西域可有消息传来了?两个月后,这边要攻击横山,他们能不能抽调人马配合,一鼓作气,拿下西夏?”

    王宁安的脸色一沉,“陛下,恐怕是不成了。臣刚刚得到消息,喀喇汗国动兵了。”

    “哦?”

    赵祯见王宁安面色严峻,忍不住担忧道:“景平,他们的人马很多?”

    “嗯!根据臣所知,应该不下十万,当然其中多数是临时征召的,但是精锐也应该有3万,据说还有不少大食武士。”

    “什么?”

    提到大食武士,赵祯的脸色变了。

    哪怕过了几年,赵祯依旧对那一次的刺杀记忆犹新。

    尤其是那些大食武士,居然净身,割去舌头,斩断所有想法,一心一意,充当一件兵器,虽然百死而不回头,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

    这是人间啊,怎么会有那么可怕的人?

    到底是谁,创造了这种战争机器,他的心肠该多硬?

    连赵祯都不得不佩服,天外有天,哪怕中原最残暴的君主,比起某些地方,还是要仁慈多了。

    “景平,这下子东平郡王他们会不会有麻烦?”

    王宁安思量道:“仗不会好打,但是胜算还是有的!毕竟臣已经派遣了慕容轻尘,他此刻应该到西域了。”

    “慕容轻尘?”

    赵祯立刻想起了当初幽州之战,那个狠辣无情,铁血果决的年轻将领!

    是啊,也只有他能横下一条心,不顾一切,争取胜利。

    “王卿,你知人善任,慕容是很不错的人选,但愿他能为大宋打赢这关键的一仗!”

    ……

    “哈哈,这就是西域的味道啊!”

    慕容轻尘深深吸了一口气,口鼻之中,满是黄沙,他咳嗽了两声,随后脸上又露出了笑容。

    自从收复幽州之后,差不多有五六年的时间,他一直在长城一线,没有大战,简直就是浪费自己的生命。

    慕容轻尘特别苦恼,他几次给王宁安写信,希望能西北军前效力。

    奈何王宁安一直不答应,慕容轻尘只能忍着。

    等来等去,没等到西北,倒是等来了西域。

    慕容轻尘得到消息之后,简直喜出望外。

    越是天高皇帝远就越好,越是辽阔无垠就越好,西域那才是男儿建功立业的好地方。古有班定远,今有我慕容轻尘!

    这家伙也够有趣的,他没有跟着大军进西域,而是乔装改扮,从辽国那边出发,越过大漠,走天山以北,通过西州回鹘的地界,来到了蒲昌海。

    走了这么一大圈,慕容轻尘可不是闲的没事干。

    他已经把契丹,还有回鹘的情况摸透了。

    西域大战,契丹是没有本事掺和的,他们的领土已经够大了,失去了幽州之后,没有了几百万人供养,辽国实际的控制范围正在缩小当中,他们已经从西域退了出来。

    一个明显的铁证,就是西州回鹘已经不给辽国进贡了。

    至于西州回鹘,他们四分五裂,完全就是墙头草,最多是等待战斗结束,跑过来给胜利者扇扇子送拥抱罢了。

    所以这次他们需要对付的只是喀喇汗国的国王希志,还有他的十万大军!

    慕容轻尘一身破烂的兽皮,身上还一堆跳蚤虱子,乌漆墨黑,跟小鬼似的,只剩下一双眼睛格外明亮。

    踌躇满志,得意洋洋。

    慕容站在大宋军营的前面,攒足了力气大喊,“快去通禀,就是大宋征西大将军,西域都护到了!”

    他连喊了三遍,结果却是被看守的士兵当成了疯子,给抓起来,塞进大牢了……

第671章 不怕天谴的人

    “黑云压城啊!”赵宗景暗自感叹着。

    一旁的王宁宣纠正道:“还没修好呢!”

    赵宗景道:“都这时候了,就别较真了,赶快想主意吧!实不相瞒,我一听十几万大军,都好些日子睡不着了。”

    赵王爷等着两颗滚滚眼,无力地哀嚎着。

    王宁宣满不在乎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王家谁也不怕!”

    狄咏沉着脸道:“死倒是没有什么,问题是朝廷的托付,好不容易在西域扎根,如果蒲昌海丢了,我们无颜回去见朝廷诸公啊!”

    赵宗缋道:“要不这样,先把老弱妇孺撤到青唐,我们留下来放手一搏。”

    “这倒是个办法,只是要问问吕惠卿和章敦。”赵宗景立刻吩咐人,把这两位请来。

    他们一直负责民政工作,这些日子吕惠卿督修城池,建立黄册,编户齐民。至于章敦,则是安排就业,让手下的百姓人尽其才,或是耕田,或是放牧,或是捕鱼,还有各种工匠作坊,总而言之,就是提升自给自足的能力。

    这两位正忙着呢,结果却听说要把人撤走。

    “开什么玩笑,人都没了,让我们怎么经营西域?王相公可不是这么交代的!”

    赵宗景不好意思,“这不是没有办法吗!我们只有两万人,对方十几万人,他们要是把人马撒开,不停袭扰,我们没本事保护所有人周全。”

    章敦哼了一声,“王爷,你们商量半天,就商量出这么个结果?未免太辜负我师父的信任了吧?”

    “这个……我本就不擅长打仗。”

    “那你找擅长的人啊!”

    “擅长?谁?”

    赵宗景下意识往两旁看了看,突然之间他一拍脑门。

    “对了,景平说过,他会给我安排一个作战的帮手,他,他人呢?”

    吕惠卿没好气道:“我们都来了这么久,他会没到?王爷,是你们疏忽了吧?”

    “不可能的,我告诉下面了,要多注意的。你们说,他会不会出意外?”

    章敦哼了一声,“师父看中的人,会出意外?我才不信呢,王爷,你还是赶快找人吧!”

    赵宗景也着急了,立刻下令,让所有人撒出去,他控制的蒲昌海边,方圆几十里而已,仔细排查了一遍儿,愣是没有找到丝毫线索。

    赵宗景都要抓狂了,王宁安给自己派来的王牌,居然没了下落,这不是要命吗?

    一天之间,赵宗景在城门口来回走了五六次。

    最后一趟回来的时候,突然有几个西域的汉子,跑过来,跪在地上,用笨拙的汉语说,他们是于阗人,请求收留。

    赵宗景还没说话呢,看门的士兵就跑过来。

    “滚蛋,都是骗子,你们才不是于阗人呢!”

    把人轰走之后,门官跑了过来。

    “王爷,不要管他们,每天都有好些人跑来,有的说是于阗人,有的说是汉民,还有说什么征西大将军,都是疯子,卑职都给赶走了。”

    “你干的不错。”

    赵宗景圈马刚要离开,突然猛地一颤,急忙回头,把门官揪了过来。

    “你说有个自称征西大将军的?”

    “没错!那家伙还说他是西域都护,跟个要饭的似的,我赶他也不走,只好给送到大牢里了。”

    赵宗景的手哆嗦起来,声音都变了,“那家伙什么模样?口音如何?”

    “模样?三十来岁吧,挺年轻的,汉话说的挺溜的,他要说是普通汉人我就信了,他居然说是大将军,哪来的大将军?”

    “啊!”

    赵宗景是听不下去了,“快,快带着我去大牢!”

    ……

    “我说那个啥……慕容兄弟,这么多年,你可好啊?”

    慕容轻尘枕着一卷苇席,只把后背给了赵宗景!

    “好,可好了!只是没有王爷威风罢了!”

    赵宗景更不好意思了,“误会,都是误会!”

    “没有误会。”慕容轻尘伸了个懒腰,意兴阑珊道:“我本来就是国舅府的奴才,住到这黑牢里面,还真找到了当年的感觉,王爷,你去忙军国大事吧!让我好好歇歇,多睡一会儿。”

    赵宗景都哭了,丫的把你弄出去就是最大的军国大事!

    他没注意,正在这时候,王宁宣和章敦赶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