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将门-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太君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她伸手抓住了杨曦的手臂,格外用力,厉声道:“他做到了吗?做不到,不许嫁给他!”

    杨曦柔声道:“老祖宗,二郎做到了,他打败了辽兵,高祖的尸体回来了!”

    老太君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叹道:“这一天,等了70年啊!!!”

第374章 折老太君走了(四更)

    从欧阳修进入大宋境内,王宁安就凑了过来,作为杨家的女婿,理当护送老将军一程。

    “唉,二郎,老夫心中有愧啊,王老将军的遗体没有带回来,我对不起你!”

    王宁安叹口气,他轻轻摇头,不以为意。

    “身为王家子孙,我会亲手拿回来!如果找不到他老人家的尸体,左右一定在辽国境内,我就把辽国拿回来!”

    欧阳修愣了一下,朗声大笑,“好气魄!要的就是这股子心气!”

    欧阳修很高兴,他和王宁安谈了很多,尤其是岁币的事情。去之前谁能想到,辽国居然会接受岁币,那不是弱者无可奈何的时候,才会双手奉上金银,祈求和平吗?难道辽国已经自认不敌大宋了?

    几十年的功夫,辽国居然也堕落到这个程度?

    欧阳修很不敢相信,而事实就是如此!

    当他提出每年三十万贯,可以用货币或商品结算的时候,辽国上下居然是欣然接受,仿佛是他们占了便宜一般!

    唾面自干的本事,可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一个强悍,骄傲,富有进取心的辽国已经消失了,如今盘踞在广阔土地上的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徒有其表!

    就算不亡于大宋,也会亡在其他人手里。

    这是欧阳修给辽国下的诊断。

    王宁安是赞同的,历史就是那么写的,没什么可质疑的,问题是如果不能抓紧强国,即便是辽国完蛋了,换上来一个更加强悍,更加野蛮的国度,大宋依旧要倒霉。

    说到底,打铁要靠自身硬。

    借着这股浪潮,扩军,强军,成了必须要走的一步!

    下面就看赵祯能拿出多大的决心了。

    ……

    护送杨无敌的人马过了黄河之后,已经到了8000人,而且外围还有更多的士子,百姓,商贾,他们远远跟随着,想要见证最重要的时刻!

    当人马来到距离东京三十里的地方,前面出现了一座完全是白色的席棚,以贾昌朝为首,两府相公,一个不少,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北海郡王赵允弼,济阴郡王赵宗景等人率领的宗室,在他们的后面,在京将门,所有台面上的人物倾巢出动,一个不少,全都整齐排列,翘首以盼。

    在之后,有京城的官吏,皇家书院的学生,三千太学生,在京的商贾,士绅,百姓,工匠,甚至好多外国的客商,黑压压望不到尽头。

    贾昌朝面色凝重,他走了上来,先向马车拜了三次,然后再向欧阳修拜了三次。

    汉家礼节,一拜再拜就是最隆重不过,平时见皇帝,也只需要一次而已,这次却连着拜了三次,拜过了杨业,又拜欧阳修,足见朝廷对此事的重视。

    贾昌朝拜过之后,对着欧阳修道:“永叔此行,大涨国威,迎回老将军遗骨,功莫大焉!”

    欧阳修立刻还礼,“辽国狼子野心,残暴不仁,畏威而不怀德。能迎回遗体,非修之功,乃是将士奋死力战的结果。”

    贾昌朝深以为然,“陛下在城门恭候杨老将军,清把老将军交给我们吧!”

    说完,贾昌朝主动向前,有人准备好了木杆,将棺材放好,从贾昌朝开始,狄青,曾公亮,富弼,韩琦,唐介,王拱辰,包拯……几位相公一起用力,将棺材稳稳抬了起来。

    王宁安扫视了一下所有人,缺少了一位,就是那个王尧臣!

    据说他不是瞧不起王家军吗,还在金殿上攻击王宁安,说一些不三不四的话……王宁安本想着这次回来,好好羞辱一番,出口胸中的恶气,可是这王尧臣跑哪去了?

    王宁安不知道,就在两天之前,王尧臣已经被贬出京城。

    这位金殿议事除了尖酸刻薄,冷嘲热讽,一点有用的东西拿不出来,赵祯已经忍受够了。

    直接一道命令,让他去成都府当知府……虽然级别没变,但是蜀道难行,王尧臣年纪也不小了,此去四川,也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了。

    与此同时,赵祯把原来的益州知府张方平调进了京城。

    这位张大人入仕也有20年,一步一个脚印,政绩扎扎实实,官声极好。赵祯把他调进京城,是有意执掌御史台。

    而原来的御史中丞,也就是咱们的醉翁,宣麻拜相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诸位相公一起抬着棺材,不远不近,走出来10里,像狄青这种身体好的,再走几十里也没事,而其他人却全都跟断了腰似的,只能忍着。

    下一个十里,是赵宋的宗室抬着,赵允弼,赵宗景爷俩走在最前面。

    尤其是赵宗景,他抿着嘴唇,一句话都不说,眼泪在眼圈里不停打转。

    他是宗室当中,唯一去过辽国的,当初他和王宁安一起到了辽国,未尝不想去拜祭杨无敌,只是他们没有脸面见杨老将军,毕竟那一次是去和谈的……没想到,几年的功夫,杨老将军的遗骸能光明正大回归大宋,赵宗景实在是很激动。

    等着瞧吧,不光是杨无敌,还有燕云十六州,也都要拿回来!

    他们走了十里,最后十里却要交给将门子弟,杨文广已经从岭南回来,身上的伤也养好了,他作为杨家的长男,从赵允弼手里接过了沉甸甸的木杠。杨怀玉,还有其他几个将门的子弟也都走了出来,接过棺材。

    这时候,从人群当中又走出一个人。

    他默默来到了棺材的面前,双膝一软,扑通跪在了地上,用力给杨无敌磕头。此人正是潘夙,眼下潘家的当家人,潘肃的叔父。

    不管怎么说,当年杨无敌之死,潘美要承担罪责的,如今老将军遗体回归,潘家人不能没有表示!

    磕过了头,潘夙没有起来,而是跪爬到一旁,恭恭敬敬趴在地上,以示谢罪。

    “潘兄,杠子有点沉,你可愿意帮忙?”

    潘夙一愣,杨文广正冲他微笑,潘夙迟愣一下,连忙爬起来,声音颤抖,疑问道:“我,我……”

    “过去的就过去吧!”

    杨文广笑道:“曾祖是北伐辽国时候战死的,如今七十年过去了,他老人家的遗愿还没有完成,我们这些人真该惭愧,哪里还能纠缠细枝末节了……”

    潘夙用力点头,“杨兄见识,小弟佩服!我在这里对天盟誓,从此往后,潘家子孙人人要视杨家后人为兄弟姐妹!要立志光复燕云,报仇雪恨!”

    “光复燕云,报仇雪恨!”

    “光复燕云,报仇雪恨!”

    ……

    无数人跟着呐喊,声音惊天动地。

    就连平日最矜持的人都忘情了,扯着嗓子大吼,要把淤积的怒气都抒发出来。

    杨文广和潘肃肩并着肩,把杨无敌抬到了城门口。

    而此时,一驾宽大的马车正等在这里,包括赵祯的御辇都给让路了,因为车中的老人,才是今天当之无愧的主角!

    折老太君穿着当年的凤冠霞帔,自从杨业战死之后,老太君的衣服只有蓝、白、黑三色,如此艳丽的衣服,还是头一次穿。

    女儿和孙媳妇搀扶着老太君,从马车上下来。

    难得,今天折老太君非常听话,甚至没有嚷着去30里外迎接丈夫,她只是默默等着,等到大家抬着丈夫的灵柩到了城门口。

    老太君的眼中,珠泪滚滚,她再也不用忍耐了。

    年过百岁的老人,她其实生怕自己耍脾气,过度激动,一口气过去,就看不到自己的丈夫了……折老太君踉跄着到了棺材的前面,伸出枯瘦的手,抚摸着冰冷的阴沉木。

    这一刹那,所有人的眼圈都湿润了,更有人泣不成声!

    折老太君,堪称人瑞,可是谁又能体会她的苦,近七十年,苦守着杨家门庭,眼看着一代代后人死去,一次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她心里苦啊,可是她舍不得离开这个世界,她要等着,等着她的丈夫回来,不然,就算是死了,也是孤零零的,她太害怕寂寞了……七十年的光阴,足以把任何人都逼疯了。

    折老太君伏在棺材上面,轻轻摩挲着,嘴里不停念叨着,诉说着这些年的种种事情,说一阵,笑一阵,笑一阵,哭一阵……哪怕是大宋的至尊,赵祯都不忍打扰这位老夫人,只能静静看着。

    到了最后,杨九妹凑到了母亲耳边,低声说了两句。

    老太君含笑点头,“咱们的家事哪能比得上国家大事,别让人家说杨家人不懂规矩,把他抬回去吧。”

    杨文广他们过来,想要把老将军抬走,却不想老太君手死死扒着棺材,不肯离开。

    穆桂英含泪道:“奶奶想念爷爷,想念了七十年,还能分开他们吗?把奶奶一起抬走吧!就让他们老两口永远在一起!”

    杨家人悲伤心碎,找来了软垫,把老太君安放好,幸亏杨家的子孙不少,几十个人一起动手,把老夫妻一同抬回了杨家。

    从这一天开始,折老太君就陪在了丈夫身边,一刻也不离开,吃饭准备两个碗,两双筷子,睡觉准备两个枕头……清醒的时候,折老太君就和丈夫念叨以往的经历,糊涂的时候,老人就痴痴笑着。

    整整二十天,折老太君没有了眼泪,只剩下笑容,直到一天清晨,杨九妹和穆桂英前来问安,发现老太君已经离开了人世,她的嘴角,依旧挂着甜甜的微笑在天上,他们的生活幸福而安详……

第375章 军功奖励之法

    迎回了杨无敌的遗体,迫使辽国缴纳岁币,对于大宋来说,绝对是一场空前的胜利,立国百年,君臣百姓,还从来没有如此开怀兴奋过。

    赵祯在大庆殿款待有功之臣,包括章敦和吕惠卿,虽然还是白身,也能参与其中,品尝到丰盛的御膳。

    赵祯喝了几杯酒之后,脸色涨得通红,他情绪高昂,居然玩起了猜谜的游戏。伸出了三根手指,笑着问群臣是什么意思。王宁安在低头啃羊腿,赵宗景促狭着一笑,故意高声道:“王大人,你知道圣人是什么意思吗?”

    王宁安眨了眨眼睛,恶狠狠瞪了赵宗景一眼,你丫的能别坑我不!

    王宁安想了半天,灵机一动道:“当然知道了,陛下这是有求必应的意思。”

    赵祯不解,问道:“王卿,你怎么猜出来的?”

    “庙里的观音菩萨都是这个手势,臣说的没错吧?”

    大殿上所有人都是一愣,而后爆笑。

    赵祯指着王宁安,更是笑得咳嗽起来。

    “王卿,枉你那么精明,居然连这个都看不出来。宗景,你可知道?”

    赵宗景站起来,傲然说道:“臣猜测圣人应该是指30万贯的岁币。”

    “嗯,你比王卿强,再说说,朕为何重视这三十万的岁币?”赵祯笑眯眯问道。

    赵宗景沉吟一阵道:“启奏圣人,说起这30万岁币,起源还是五代,当年石敬瑭勾结勾结契丹,除了让出燕云十六州之外,还要每年奉送30万匹布帛,石氏灭国之后,自然不了了之……直到澶渊之盟,我朝许给辽国10万两白银,20万匹绢,凑在一起,又是30万之数……前些年,靠着宋辽通商,废除了岁币,如今又迫使辽国每年缴纳30万贯岁币或商货……这个数字纠缠了一两百年,背后的心酸和血泪实在是难以言说!我汉家儿郎的耻辱都在其中。如今我大宋振衰起弊,正是一血耻辱之时!”

    “说得好!”

    赵祯抚掌大笑,“的确,朕心里很是高兴,我们打败了辽国的入寇,迎回了杨无敌的遗体,又迫使辽国缴纳岁币……曾经强加在我们头上的耻辱正在一件件消失,朕希望众卿能够力同心,中兴大宋,等到将燕云十六州拿回来,我们才能有脸面去见祖宗,才能不被子孙后代耻笑!”

    赵祯面色凝重,颇有威严,在每个人的身旁走过。

    “诸位爱卿具是一时人杰,才华盖世,智略超群。祖宗把江山社稷交给了朕,朕又把黎民百姓交给了你们,诸卿肩负朕之信任,百姓之仰望。理当匡扶社稷,洗雪耻辱。从今往后,朕要扩充人马,练兵,备战,囤积粮草军械,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要打仗,要把失去的都拿回来!”

    赵祯如此毫无顾忌,袒露心声,实在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大宋朝真的要变了,这一番话,不亚于当年汉武帝决定北伐匈奴,不亚于唐太宗决定反击突厥……大宋庞大的国家机器开始转向了战争轨道,可以想见,很快就会有滚滚铁骑北上,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这种决策一旦下达,就会被执行几十年,上百年,绵绵不绝,不死不休!

    首相贾昌朝老泪横流,主动跪在地上,“吾皇圣明,老臣必定一心辅佐陛下,恢复燕云,扫平四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枢密使狄青也站了出来,跪在地上,“臣愿意肝脑涂地,报效陛下!”

    其他的诸位大臣宗室也都跪了下来,包括王宁安在内,虽然他不喜欢下跪,但是这一次他跪得心甘情愿!

    这是大宋君臣的集体发誓,从此开始,一个恢宏的时代即将到来……虽然还有太多的困难要克服,至少大家的目标确定了,那就是燕云,就是契丹,就是西夏!

    赵祯亲自举杯,和所有人一同饮了杯中酒,是日,君臣尽欢。

    三天之后,赵祯就调整了政事堂的班子,贾昌朝依旧出任首相,富弼为次相,升欧阳修为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和韩琦同为副相,如此一来,东府就形成了二对二的格局,而贾昌朝身为首相,联合欧阳修,足以压制剩下的两位,可以贯彻变法图强的意志。

    相对重要的是西府,赵祯任用两位枢密使,曾公亮和狄青。

    按理说弄两个枢密使,肯定要争权夺利,闹个鸡犬不宁,可是这两位却不一样。

    曾公亮是个技术官僚,彻头彻尾的循吏,能做事,会做事,人品宽厚,无可挑剔,他主抓军需粮饷,军械制造,选拔考评将领,军事教育等等内容,而狄青则是专心训练静塞军,扩充铁骑,积蓄力量,择机北伐。这两位是井水不犯河水,相得益彰。

    除此之外,赵祯又任命唐介和王拱辰担任枢密副使,显然,皇帝是把东西府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至于三司,依旧是包拯担任三司使,为国理财。

    御史台那边,换成了张方平担任御史中丞,另外,又把苏洵调进京城,成为侍御史,作为张方平的助手……

    面对赵祯的安排,王宁安只有竖起大拇指!

    不愧是当了几十年的老皇帝,做事就是老辣!

    如果换成毛头小子,就像后来神宗那样的,要变法就一味任用王安石,用吕惠卿,把文彦博,富弼等一帮老家伙都赶出来京城,结果这帮人靠着强大的威望,横加阻挠,新法根本推不下去。弄来弄去,变成新党柄政,尽数罢黜旧党,旧党掌权,打压新党,整个朝廷,都陷入了无休止的党争之中,再也不能集中精力去改革变法。

    赵祯呢?

    他的策略完全不同,他没有罢黜太多的旧派人物,仅仅是赶走了一个王尧臣,但是他通过娴熟的人事安排,让倾向革新的一派势力占优势,保守的力量被边缘化……但是呢,双方还存在一个制约,不至于彻底失控。

    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

    不管怎么说,两府八位相公,加上三司使,御史中丞,还有判皇家银行事,这十一个决定大宋命运的人物全数就位,摆在大家面前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如何赏赐有功之臣。

    “此次大胜,乃是几十年未有的壮举,一扫颓势,提振民心士气,如何如何重赏,都不为过。”赵祯道:“但是眼下府库空虚,又要扩充人马,花钱的地方太多,能拿出多少来赏赐,大家伙都议议吧!”

    王宁安因为战功,重新成为判皇家银行事,还兼任三司副使,财权在握,皇帝一下子就把目光落到他的身上。

    眼神充满了鼓励和希望,还带着那么一丝笑意。

    给老赵家当官不容易,自己是小长工掉到地主手里了。

    王宁安只好开口,“启奏陛下,欲士兵舍生忘死,奋勇作战,必须赏罚公平,让人心服口服。昔日商鞅变法,耕战立国,以军功授爵授田……故此士兵奋勇作战,悍不畏死,方有一扫六国,平吞天下之盛举。汉唐沿袭秦法,激励士气,所以士兵敢战能战,才能扫平蛮夷,铸就赫赫天威。”

    唐介在一旁沉着脸问道:“王大人,你说的固然有理,可是我大宋子民亿兆,四海之内,并无闲田,而且朝廷冗官众多,哪能随意赏赐爵位,老夫以为断然不能效仿秦朝之举。”

    “哈哈哈,唐相公这话也对,也不对……按照军功授爵,授田,断然行不通,但是这个精髓却可以把握,只需要换成别的东西即可。”

    赵祯好奇道:“什么?”

    “这个!”

    王宁安说着,拿出一张存单,让人送到了赵祯的面前。

    赵祯接过来,仔细看了半晌,不解其意。

    “王卿,你是怎么打算的?”

    “启奏陛下,先假定一个士兵,阵前立功,可以得到100贯的赏赐,这100贯并不直接发给士兵,而是要存在银行当中。眼下大宋的基准利率在一成五,针对士兵的优惠利率可以提高到三成,也就是说,存100贯,每年可以领30贯。”

    赵祯一愣,“王卿,这样一来,岂不是三四年的功夫,就把钱领光了吗?”

    “不然!”

    王宁安笑道:“陛下,银行有了这笔存款,是可以拿来投资的。就比如这一次皇家银行承担了400万贯的军费债券,我大宋打赢了,各种红利,皇家银行回报丰厚,远超三成获利,故此可以负担士兵的奖励。”

    王宁安继续道:“这样做的好处不少,首先,士兵除了军饷之外,还能拿到一笔利息,立功越多,本金基数就越大,每年拿到的利息就越丰厚……故此,和授田授爵一样,都能激励士兵,奋勇作战!而且这笔利息是终身有效,哪怕士兵老病了,离开军营,一样不用担心后顾之忧,臣估算过,只要能斩杀3到5个敌人,本金积累到200贯以上,每年60贯利息,除了在京城,其他的地方,都能衣食无忧……很多百姓对军中避之唯恐不及,不单是武人地位低下,更是离开了军营之后,很多老兵一身病痛,娶不起媳妇,孤苦伶仃,也没有存钱,晚景凄凉。假如按照这个办法,朝廷出资不多,却能让老兵永享安康幸福,自然能激励士气,吸引更多的好汉子投身军营!”

第376章 知耻而后勇

    王宁安把他的想法说出来,所有人都惊得目瞪口呆,仔细咂摸了一番,不得不说奇思妙想,十分厉害。

    要说文贵武贱,也不尽然,毕竟一个指挥使和普通的草民百姓还是有差距的,大宋朝虽然读书的人不少,但是每四年就那么几百个进士,远远不够分的,还有太多人没有出路。

    正像王宁安分析的那样,军人升迁无门,粮饷被克扣,生活困难,晚景凄凉,种种不好都看在百姓的眼里,再加上士绅集团的宣扬,人人厌恶从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大宋的经济非常繁荣,风气也算开放,在这种环境当中,挣钱就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如果真正建功立业的好汉子能过得舒服,让人羡慕,自然会有年轻人从军。

    想通了这些,再去看王宁安的办法,那就顺理成章了。

    每一战,根据士兵的表现,还有杀敌的人数,作为记功标准,赏赐从30贯起步,最高可以达到1万贯,这笔钱累积存入皇家银行,每年发放三成利息,作为将士的津贴,一直到死,都可以领到,假如为国捐躯,累积的赏赐要增加一倍,作为抚恤金,交给家人。

    这么安排,对士兵的激励作用是不用怀疑的,每个人绝对嗷嗷拼命。

    朝廷也没有什么坏处,毕竟很大一部分的负担交给了银行,他们可以支出很少,就取得成倍的激励效果。

    对银行来说呢?

    貌似也是好事,虽然大宋的钱荒得到缓解,但是毕竟货币还是相对紧缺的,如果能经营这笔奖励基金,每年获得三成以上的报酬,是不难的,甚至能赚更多……

    士兵赚钱,朝廷减负,银行获利……又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哪怕对王宁安满肚子意见的富弼和韩琦心里头也给这小子竖起了大拇指,论起玩金钱游戏,这天底下就没有胜过王宁安的!

    可是你小子也别得意,正所谓百密一疏,这个计划有最大的漏洞,那就是银行!

    万一银行经营不善,或者投资失败,岂不是发不出津贴?

    到了那时候,一大帮丘八去找朝廷闹事,又该如何处置?

    “韩相公,你到底是什么意思,不妨直说!”

    韩琦呵呵一笑,“王大人,你派人到三司盯着,朝廷每一笔的账目你们都要插手,皇家银行也不能成为化外之地,政事堂一样要派员监督,不能让你们胡来!你们的投资都要上报朝廷,接受监督,不然绝对不能让你们经营这笔赏金!”

    不得不说,韩琦进步也是飞快,学会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他还以为王宁安不会答应呢!

    哪知道王宁安痛快点头,“陛下,臣以为让皇家银行拟一个会计办法出来,政事堂那边拟一个金融运营规范,等圣裁通过,一体施行。”

    赵祯含笑,他很满意,这就是保留新旧两派的真正用意,他们互相监督牵制,才不至于一家独大,闹得不可收拾。

    经过了商讨,最终奖励军功的方略出来了,这一次有功将士也都得到了丰厚的赏赐。

    王宁安继续执掌他的皇家银行,还混了一个三司副使,继续当他的财相。

    王老爹作为破辽兵的第一功臣,升任为沧州防御使,天雄军副军统制。

    老将王德用加封太尉,燕国公,继续坐镇大名府,担任河北东西路经略安抚使。

    狄大帅哥虽然没有亲自参战,但是运筹帷幄,训练士兵做了贡献很大,从护**节度使加同平章事,枢密使,判皇家武学院!

    赵祯履行了之前的承诺,他要在天下广设武学,培养人才。

    狄青是欣然领命,他见识过王宁安的骑墙战术小册子,对狄青的震动很大。

    历代都是选拔将领,往往忽视了练兵。

    其实真正的战场,哪有那么多的奇谋妙计可以施展,就是实打实,硬碰硬……哪怕将领弱一些,平庸一些,只要士兵顽强,遵守纪律,就不会败得很惨。

    从这本骑兵的小册子发展下去,步兵可以这么练,水师也可以这么练……皇家武学院的教学方向一下子就明确了。

    很多东西就是一层窗户纸,王宁安给捅破了,剩下的让这帮人杰去做,只会比他干得更好。

    王宁安忙里偷闲,抽出功夫,陪着媳妇,眼看着杨曦的肚子越来越大,里面的小生命不时拳打脚踢,王宁安趴在媳妇的肚皮边上,能听好一阵子,口水都流下来了。

    “咱孩子跟你一样,都是个好动的。”

    王宁安笑嘻嘻道,抬头却发现杨曦托着腮,出神地看着一株盆景,久久不语。王宁安拢住她的肩头,站在了背后,柔声道:“你又想老祖宗了?”

    “嗯!”

    杨曦轻声道:“老祖宗为了一家人,苦了一辈子,守了一辈子,她太不容易了。老祖宗活着的时候,常说瓦罐难离井口破,做大将不免阵前亡,我……”杨曦的喉咙堵住,说不下去了。

    “你也怕我出事不成?”

    “别瞎说,不会的,不会的!”杨曦拼命摇着头,可慌张的神色却暴露了她的心思,王宁安多精明啊,哪能看不出来!

    伸手刮了刮妻子小巧的鼻子。

    “都说一孕傻三年,你这是刚刚开始。咱家老祖宗是被文官给坑了,你丈夫是那种笨人吗?文官敢欺负我,做梦去吧?我不坑他们就不错了!”

    “也是……”杨曦露出了笑脸,可下一秒小妮子就怒了。

    “好你个王宁安,敢说高祖是笨蛋,快道歉!不然我找姑太去评理!”

    “可别!”

    王宁安吓得连忙摆手,“你就饶了我吧,你家的母老虎太可怕了!”

    “你!”

    杨曦气得咬着贝齿,小腮帮鼓鼓的,“你是不是瞧不起我们家人?”

    王宁安这个懊恼啊,面对那些相公,他能侃侃而谈,可面对媳妇,总是拙嘴笨腮。

    “这样成不,我去老祖宗的坟前烧香祭拜,给他们赔罪,两位老人家想来不会和我一般见识的。”

    杨曦点了点头,终于露出了笑脸,“这还差不多,我也要去!”

    “你?还是别折腾了!”

    “不行,没有我看着,谁知道你会不会偷偷跑去喝花酒了。”

    王宁安实在是无语了,没办法,只能让人准备马车,铺了五层垫子,弄得跟棉花包似的,他陪着媳妇,一路出了开封。

    来到了位于城东的杨家祖坟,这里依山傍水,风水极好,已经埋了几代杨家人,在坟地的正中间,刚刚立好了一座硕大的新坟,埋葬的正是杨无敌和他的夫人折老太君。

    夫妻两个,合葬在一起,墓地周围,苍松翠柏,风光秀丽,想来他们能过神仙一般的日子吧!

    ……

    自从他们安葬在这里,就不断有人前来祭拜,有仰慕杨无敌的士人,有昔日杨家将的故旧,大家纷纷在坟前拜祭,香火不绝……不愧是大宋的无敌战神,丝毫没有因为时间流逝,而被人们遗忘。

    王宁安怀着崇敬的心情,在坟前烧了一炷香,他这些日子已经来了不止一次,但每一次都让他感慨不已。

    这不,今天居然又有人跪在墓道的入口处,每逢人来祭奠,就用力磕头,把脑门都磕破了。

    王宁安有些惊讶,走了过来。

    “请问你是杨老将军的什么人?为何在这里磕头?”

    那个人浑身一颤,急忙抬起头,发现王宁安站在面前,虽然一身普遍的布衣,但是难掩贵气,在他的身后,有不少护卫的士兵。

    这个人立刻情绪激动,大声说道:“大人成全,求大人成全!”

    “你让我成全什么?”

    “小的要投军!”

    王宁安更是皱眉了,“你要投军,只管去报名就是,何必求我?莫非你不知道报名的地方?”

    这人满脸的凄苦,“小的知道,可是他们不要小的,从保定到京城,他们都不要小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