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庶子风流-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一个人高马大的叶春秋,身披金甲,手提一把长剑,左冲右杀,一言不合就特么的斩了三十多个倭寇啊。

    比朕厉害多了,朕也自幼习武,弓马的功夫嘛……嗯……也还过的去,前些日子,朕一个人,打败了十几个侍卫呢。

    不过现在看来,朕从前总觉得自己已经打遍天下无敌手,还是不太谦虚呀,这叶春秋……似乎比朕还厉害那么一些些。

    等看到叶春秋一剑封喉,只一招便直接刺死了鬼岛三雄。

    朱厚照激动的颤抖,拍案叫好:“虎将,这是虎将啊,呀,刘伴伴你看,那倭酋鬼岛三雄大喝一声:‘某纵横天下,不知杀了不知多少好汉,尔乃何人,敢来送死。’他话音落下,那叶春秋手中刀剑已是快如闪电,一剑封喉,倭酋鬼岛三雄,就此殒命,一剑穿喉,啧啧……厉害,厉害,朕从前总是自满,自觉地自己很厉害,现在观来……”他挥挥手,赶走了身后给自己梳头的宦官,很是感慨的道:“天下英雄,唯春秋与朕耳。”

    刘瑾听着有些耳熟,心里就不免开始酸酸的了,不由在想,若咱有jj,只怕也不比那春秋差……哎……一想到这个,又开始惆怅了……很忧伤。

    朱厚照越看,越是激动,看到精彩地地方,便兴奋的搓手,不禁道:“朕真想见一见,真想见一见他,刘伴伴,咱们去江南吧,去会一会这叶春秋,哎……朕待不住了,朕要与他煮酒论英雄,哎……哎……你答应不答应……”

    刘瑾吓得缩起脖子,立即道:“陛下……不可啊……万万不可,这若是去了,又不知……”

    朱厚照便显得不耐烦了,恶狠狠道:“你这胆小如鼠的鼠辈,朕的好处,你学不到一样,哼!”

    刘瑾哭笑不得:“外头危险的很,谁晓得有多少乱臣贼子,陛下在宫中才安全。”

    朱厚照已经不理他了,他在心里汹涌澎湃啊,便背着手,来回走动,口里喃喃念:“哎……真想见一见,和他比试比试,多半是不如他的,请他教授几招也好,这样的大英雄,不见了真可惜,刘伴伴,不妨将他召入宫中,给朕做侍卫。”

    刘瑾听着想哭:“陛下,这……也不成……他是读书人,是举子,当初他还是个小童生的时候,奴婢就想让他来京师里,谁晓得……”往事不堪回事,刘瑾话音一转:“谁晓得他不肯来,说是读书是他的志向,他要好好读书,光耀门楣。”

    “这是什么话。做侍卫就不能光耀门楣么,连刘伴伴都能光耀门楣,哎……人各有志,举人……举人……你的意思是说,他若是中了进士,就可以进京来了?”朱厚照猛地眼眸一亮。

    刘瑾却是道:“陛下,这倒是实话,中了进士就得来京师参加殿试了,不过这会试春闱,得等到后年……”

    “后年……”朱厚照抚额……还有一年半载啊,这可怎么等得及,他便气恼道:“那朕就加恩科,今年就考,让他赶紧中了进士,赶紧来京师,朕心里有许多想法,都是韬略上的事,要和他讨论……”

    刘瑾吓得脖子都缩了缩,开恩科……这开恩科只怕比跑出宫去还不容易呢?刘瑾只好道:“陛下,开恩科只怕不易,奴婢思虑再三,觉得也不是完全没有法子。”

    朱厚照又是气恼,心里又留存着一线希望,他很不耐烦道:“快说,快说。”

    刘瑾道:“不如……陛下给他修书吧。”

    修书……

    朱厚照抬起了眸来……这个法儿好,他沉吟片刻,道:“修书?修书没意思,何况朕九五之尊,他不修书给朕,朕为何修书给他,朕即便去江南寻他,大抵也是假装恰巧相识而已,怎么能攀着他,这样太跌份了。”他便阖目:“刘伴伴,你来修书,和他交个朋友。”

    “啊……”刘瑾愣住了,这样也可以:“陛下……”

    朱厚照很没耐心的道:“就这样定了,休要啰嗦,再啰嗦,朕可不饶你。你来,朕想了个好玩的。”

    朱厚照一面小心翼翼的收了这份奏报,显然还打算有空再拿出来温习一下,然后吩咐宦官道:“来,去尚宝监里寻一柄倭刀来,朕要赐给刘伴伴。”

    一听说陛下赏赐,刘瑾倒是打起了精神,陛下就是这样,高兴了就该赏赐。

    嗯……一柄倭刀,好似没有用处啊,不过无妨,陛下最爱刀剑和骏马,这些东西在陛下心里意义非凡。

    (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一章:封赏(第八更)

    刘瑾现在的心里是喜滋滋的,陛下肯赏赐自己,岂不正是说明自己简在帝心?

    刘瑾连忙感激涕零的样子,道:“陛下……奴婢蒙受圣恩,已是感激不尽,陛下又三番赏赐奴婢,奴婢真真不知该怎么说才好,奴婢何德何能啊……陛下如此厚爱,奴婢便是为陛下上刀山、下火海也不皱一下眉头,奴婢……奴婢的忠心,天日可鉴。”

    朱厚照连说:“朕知道你的忠心,嗯,不在叶春秋之下,不要如此,起来吧。”接着他呷了一口茶,显得精神奕奕。

    等到有宦官从尚宝监带来一柄倭国上贡的宝刀,朱厚照先是拿在手里,好生观摩一番,禁不住感慨:“好刀,好刀,倭人的刀……倒是很像样子啊,刘伴伴,来,赠你了。”

    刘瑾感激不尽的样子接过了刀,不过他身子瘦小,又长久的佝偻着身子,拿着这么一柄霸道的长刃,显得有些滑稽。

    心里还得意呢,怎么叫做圣宠,这就是圣宠啊,陛下无论喜欢谁,因为什么事高兴,赏赐最后都是落在咱的身上,嘿嘿……张永、谷大用、马永成这些家伙若是知道,还不知如何羡慕。

    却听到朱厚照豪气干云道:“来,取朕的剑。”

    刘瑾愣了一下,见有宦官自暖阁的剑架子上取了宝剑送到朱厚照手里,朱厚照将这剑抽拉出来,看着双刃的剑身,连连点头:“剑也是好剑,却是不知,和叶春秋的剑相比如何。刘伴伴,你离朕远一些,嗯,再远一点,好了,就在这儿,把刀举起来,现在你就是鬼岛三雄,朕呢,就是叶春秋,不要怕,站直一些,你既然是大名鼎鼎地倭寇匪首,自然而然要有霸气,你想想看,现在的你,正见叶春秋割麦子一样在宰杀你的部众,你愤怒不愤怒,来,眼里吐出一些火来,而朕呢,自然忠心为国,心里正想着要报君恩,一见到你这贼倭寇,自然而然也是怒发冲冠,怒火冲天的不能自己,好啦,你现在举刀来劈朕,不必客气,朕是叶春秋,叶春秋当然只有斩了鬼岛三雄的份……自然不会被你这区区倭寇给伤了,来……”

    “……”刘瑾的脸一片蜡黄,战战兢兢的举着刀,这刀在手里有千斤重,两条腿晃悠悠的打着摆子,他期期艾艾的道:“陛……陛……陛下…奴婢是刘瑾啊……”

    朱厚照已经举剑跃跃欲试,皱眉道:“可是现在你是鬼岛三雄,大胆鬼岛三雄,你竟敢犯我大明疆界,屠戮我家正德天子子民,当今天子圣明的很哪,又聪明又熟谙文韬武略,早就猜测出了你的诡计,你蒙在鼓里,尚且不知,竟还洋洋自得,今日我叶春秋,便要用剑刺破的咽喉,教你死无葬身之地。”

    刘瑾崩溃了,双股之间有腥臭的液体流出来,然后哐当一下,倭刀落地,一下子趴在地上,撅起了屁股,号丧一行的扯着嗓子道:“陛下,陛下……奴婢胆小,奴婢怕死,陛下饶命,饶命哪……”

    朱厚照暴怒,道:“狗贼鬼岛三雄,饶命有什么用,且看我叶春秋手段如何。”

    一言不合,提剑就冲上去,刘瑾一看不对,卧槽,来真的,也顾不得什么了,爬起来撒丫子就跑,一面口里道:“我鬼岛三雄服了,叶英雄武功盖世,天下第一。”

    …………………………

    内阁里头却还对暖阁那儿的胡闹蒙在鼓里。

    不过对于那位不太省心的陛下,阁老们到了今儿这个地步,也是懒得管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能有什么法子?该说的都说了,该劝的也劝了,只求能那位正德天子当着外人面,保持一点君王的样子。

    邓健的奏报已经送来,那邓御史也已经清点了杭州那边倭人俘虏的数目,一百三十三人,一点差错都没有,按这样的俘虏量,说是全歼倭寇,也没什么可怀疑的。

    既然如此,那么礼部的论功行赏就势在必行,所谓赏罚分明,本就是惩罚和激励的手段。

    四位阁老对此也颇为看重,刘健高居上首,其次便是李东阳和谢迁,至于焦芳,因为是新近入阁的,所以只好忝居末席,今日倒是焦芳先开了口,焦芳是河南人,口音有些重,他慢悠悠的道:“平倭是大功,既然要论功行赏,首先这海宁卫,自然都该涉及,那些死伤了的不但要抚恤,也要让子弟递补宫中,其余武官,也都需官加一等,这件事,大可以让礼部列个章程出来,若没什么遗漏,内阁这边批准即可。至于那指挥钱谦……噢,此人既是主官,功劳也是不小,报捷的奏疏里,说他身先士卒,备倭各卫,已经很少有这样的人了,不妨如此,就拨入南京,在五军营中担任职务吧,他本是世袭千户,而今,赐他一个伯爵,倒也说的过去,诸公以为呢?”

    众人点头,那世袭的千户、百户,在大明虽然比较泛滥,不过这伯爵,却是不轻易赏赐的,除了洪武年间一次开国功臣的受封潮,接着便是文皇帝靖难而敕了一群辅运功臣,在此之后,这爵位就轻易不授予人了。

    刘健颌首:“平倭振奋人心,钦赐钱谦伯爵,调入五军府亦无不可,至于封号,则由礼部来断就好了。那么那举人叶春秋呢?此战叶春秋功劳可是不小啊,宾之,你曾在礼部之中坐过堂,不妨来说说看。”‘

    李东阳颌首点头,他沉吟道:“叶春秋文武双全,确实是个人才,小小年纪,有此大功,很是不易了。”

    这算是先给叶春秋定了性,他环顾四周,见无人反对,便又捋须,呵呵笑道:“此子救宁波于危难,立的又是首功,按理,是该赠个世袭官,而后入亲军的,不过他是举人啊,诸公,难道就甘心让他废了举业吗?他立的是武功,可终究,走的还是仕途……所以以老夫之间,还是赐文勋吧。”

    一听到文勋,众人面面相觑。

    (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二章:恩典(第九更)

    明朝的勋位很复杂,不过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抵都是武勋的职位,毕竟只有武人才有这方面的需求吧,他们杀敌立功,当然理应授予武勋。可问题在于,明朝确实也有文勋,只不过嘛……到了后来,就不太吃香了,毕竟天下承平,文人立什么功?难道还能上阵杀敌么?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叶春秋立的是战功,偏偏不能授武勋,除非你不想让他继续科举了。

    若是如此,这就几乎形同于是将叶春秋打入了地狱。

    在这个时代,文武殊途,武官或者是武勋,就算是再如何显赫,即便是位列一品二品,那也是遭人歧视的,更有甚者,朝中二品的武官,照样可以被七品的御史骂个狗血淋头,你还不准还嘴,还嘴你就死定了。

    甚至发展到了最后,在地方上,一个三四品的武官,几乎可以像头一样的被地方的六七品官员使唤。

    当然,若是入了亲军的武职,显然比寻常的武职要好一些,却还是地位卑微,不太被人瞧得起。

    现在你给叶春秋武勋,就等于是断了叶春秋的科举之路。而这叶春秋已是浙江解元,将来会试中榜,大有希望,人家怎么肯接受武职,除非脑子里进水了。

    李东阳又笑吟吟的道:“既如此,就赐一个修正庶伊吧,爵位嘛,自该封一个伯爵,他毕竟年轻,伯爵也是恰如其分,大抵……就是如此了,诸公认为呢?”

    一个举人立了战功,确实是很让人头痛的事,那修正庶伊,只是个文勋官,属于正五品,似乎很不起眼,不过却颇为清贵,算是一种荣耀。而至于封个伯爵,这大明朝到了而今,外姓的爵位只有三等,无非是公侯伯而已,伯爵最低等,却等于是有了旱涝保收的收益。

    这就意味着,叶春秋现在就算是五体不勤,也能靠着这个文勋和伯爵混口饭吃,当然……若是叶春秋能再进一步,那么就成为了天下第一个中了进士的贵族,单单这一份得天独厚的荣耀,对于他将来的仕途,可就是如虎添翼了。

    大明的贵族,大抵都是混吃等死型的,而以伯爵入仕,绝对算是破天荒的事。

    刘健笑着点了点头,道:“好是好,不过就怕害了他。既然如此,就这样吧,报入宫中,请陛下核准就是了。”

    刘健的这一句害了他,却也是实话,一个读书人,成了伯爵,多半科举也没多大指望,即便再有才,可是慢慢荒废了下来,沉湎于享受,没有了那种急迫的心情,能考中那就怪了,毕竟这大明,还没有一个有爵位的人中进士的先例,放在历朝历代,那也是凤毛麟角,简直就是稀有动物。

    众人见刘健发了话,也都莞尔,只是不封,说不过去,封了,虽然觉得可惜,可这毕竟是人家的造化,也不好说什么。

    甚至连谢迁也懒散地说了一句:“老夫看了那奏疏,那叶春秋……并不像读书人。”

    不像读书人,这句话自谢阁老口中说出来,这等于是形同于骂人了,这就好像,他们自认为,某人像读书人,那就大抵是很重的夸奖。

    诸公皆笑,唯有李东阳捋须若有所思,并没有去附和。

    一番议论之后,众人各自散去。

    那个举子,虽然立了平倭的功劳,可是对于内阁中的大臣们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平倭的本身和影响,至于是谁平定的倭寇,这人有什么武略,就不是他们所关注的了,行军打仗,毕竟是‘术’,登不上大雅之堂。

    …………………………

    圣命抵达的时候,前来颁布旨意的竟是曹公公,年曹公公显然对于叶春秋很感兴趣,很愿意与叶春秋多多接触,所以自告奋勇。

    叶景父子早知会有圣旨来,忙是摆了香案接旨,曹公公笑吟吟的念着圣旨,等听到敕‘修正庶伊’的时候,叶景皱眉,伊很好理解,自然是官名,可是上头加了个庶,其实也很好理解,无非……就等于告诉你,你不是嫡,是庶罢了,当然没有讽刺叶春秋是庶子的意思,只不嘛,这就相当于是副、右、同知、赐同之类的官职一样,叶景多半是觉得不太吉利。

    而至于这个文勋,固然很清贵,对于叶春秋和叶景来说,其实算不得什么很了不起的事,叶春秋是举人,一旦高中进士,一个文勋又算什么呢?

    不过真正的重头戏是接下来的奉化伯。

    一个奉化伯念出来,曹公公眼睛就放光了,啧啧,一个奉化伯,可够吃一辈子了,这春秋当真是造化啊。

    他念完了旨意,最后拖长了尾音:“叶春秋,接旨意吧。”

    叶春秋站起身来,面带微笑的看着曹公公,道:“学生不接旨。”

    曹公公本来还打算着将旨意交给叶春秋之后,恭喜几句来着,谁料到叶春秋来了这么多一句,曹公公吓得脸色发青:“怎么,圣旨可有问题,春秋啊,你这是何意?咱没听说过不接旨的啊?”

    叶景也是呆住,禁不住看向叶春秋,道:“春秋,这是何故,这是朝廷恩典。”

    叶景也是呆住,禁不住看向叶春秋,道:“春秋,这是何故,这是朝廷恩典。”

    对于这个所谓封赏,叶春秋先是从惊喜,转而变成了淡定。

    封爵?

    嗯,确实是很有好处,可是自己已是解元,又还年轻,就算下次会试不中,可是下下次,难道还会马失前蹄?

    这个封赏自己对于来说……虽然也算是丰厚,可是大明朝的异姓爵爷,可不是这么容易当的,尤其是在土木堡之变后,功勋几乎灭顶,文官集团正式走上舞台,这些爵爷们几乎都成了御史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一言不合就弹劾啊,放个屁都可能遭罪,历来大明的公侯伯,就没几个有好下场的。

    而自己,终究还年轻,不过是个小小的举人,拿着这个爵位,就好似一个孩子捧着金元宝夜行。

    (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三章:破釜沉舟(第十更)

    叶春秋只是略略沉吟,却是毫不犹豫道:“陛下恩典,朝廷洪恩,学生感激涕零,学生所立的不过是微末的功劳,倭寇能得以剿灭,既仰赖天子的圣德,所仗着的也是海宁卫官兵的英雄,学生何德何能,哪敢居功,还望曹公公回禀朝廷,这份恩旨,重若如山,学生万万不敢承认。”

    曹公公起初还当他是客气,心里还在笑,嘿……这读书人就是有意思,做什么事都是扭扭捏捏地。谁晓得这小子居然是玩真的,一时也是愣住了。

    自己是堂堂杭州织造的太监啊,若是连这个小事都办砸了,这可怎么是好?何况这叶春秋好大的胆子,居然敢抗旨不尊,这抗旨不尊的罪名可大可小,往大里说是死罪。他嚅嗫了一下,正待要出口。、

    叶春秋道:“倒是辛苦了公公,学生自知这让公公为难,不妨如此,学生修书一封,恳求公公代学生转达,抱歉的很,也有劳公公。”

    态度很是恭谦,让曹公公想恼羞成怒都说不出口,还想再劝,叶春秋已是回到了自己地卧房,取了文房四宝,稍稍沉吟,便下了笔。

    过不多时,落了笔,小心翼翼将笔搁在笔架,叶春秋封了书信,将书信送回这曹公公手里,满是歉意的道:“公公要不要坐一坐走,学生不识抬举,还请见谅。”

    曹公公也是无言,这辈子还没遇到过这种事,见过这样的人,明明这个家伙不按常理出牌,偏偏这家伙年纪小,自己若是说什么太重的话,显得有点以大欺小的嫌疑,而且人家的态度不卑不亢,谦谦有礼,有火也没处发啊,他只好干笑:“有意思,有点意思,哈哈……好吧,这既是你的主意,咱家也只好拿这封书信去复命了,叶小英雄,咱也不是说你,你啊……”然后摇头,很为他可惜,这若是换做别人,早就欢喜无限,拿着恩旨去宗祠里告祭自己的祖宗了,哪里……像他这样的。

    曹公公一面收了信,一面道:“这茶水就不喝了,咱家也承你的情,就这么着吧,告辞。”

    叶景父子将这曹公公送出去,曹公公要钻进轿子的时候,还怕叶春秋后悔,禁不住道:“叶小英雄,你是不是觉得很不好意思,当真是觉得无功不受禄?可是你……”

    叶春秋抿嘴一笑,朝他拱拱手。

    曹公公便明白了,入轿而去。

    …………

    目送这曹公公离开,叶春秋松口气,回眸看了叶景一眼,叶景若有所思,叶春秋道:“爹……”

    叶景摆摆手,深深看他一眼:“好好读书,你既有破釜沉舟的打算,立下志向也是很好,为父,也要努力了。”

    呃……

    他多半是认为叶春秋辞了这个封赏,是因为自己想要破釜沉舟?

    好吧,这样似乎也解释我的通。

    很多时候,叶春秋不喜读书,即便是读,那也不过是在光脑中一目十行的看过去,并不求透彻,却只需能够大致有所了解罢了。

    四书五经,其实他大抵已经了然于胸了,而程朱两位夫子对于四书五经地理解,也大抵有了印象,叶春秋更愿意看一些这个时代的杂记,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文章,其实有时坐在那儿冥想,而后去吸收各种知识,对于叶春秋来说,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过了两日,陈蓉兴冲冲的来,一见他‘卑躬屈膝’的样子,叶春秋便晓得,这位陈兄多半是想求稿来的。

    上次那一次诗,已经引起了士林不少的议论,太白集的销量也是节节攀高,本来这风潮过去也就过去,慢慢的,太白集开始用规模优势开始碾压对手,不过在陈蓉和那位王书商心里,叶春秋可是提振销量的香饽饽,第五版的太白集这一次想冲击六万销量,因而也是卯足了劲在鼓动和宣传。

    而眼下,那宁波平倭,却是将叶春秋又推到了风口浪尖。

    倭寇虽然从来没有袭击过杭州,不过这杭州本就处于倭患最严重的腹地,这一百多年来,谁家里没有同乡、亲友遭受过倭寇的残害,这叶解元一举平倭,顿时名声大噪。

    而今这街头巷尾,早已传开了。

    陈蓉和王方,就想借着这一股东风,大肆宣传一番。

    “春秋啊。”陈蓉在外是谦谦如玉的君子,不过而今和叶春秋关系熟稔了,也就不在乎什么形象了,架着腿斜靠着椅上,一面吹着叶春秋给他上着茶,一面道:“这一次你要帮诗社一把,哎……你不晓得,现在大家都翘首盼着此次平倭的心得呢,从前哪,你的诗还只是读书人在议论,而如今,却连许多不太读书的人也都议论着你,咱们太白集第六版要冲高销量,销量越高,到时候书价越低,自然而然也就有越多人买,王书商现在到处在雇人,还特意去了南京寻了雕版的名匠来,就指着将这书制作的更精美,印刷量也要增加;现在可都指望在你的身上了,春秋,哎哎……我知道你在宁波走了一遭鬼门关,该好好歇一歇,我也是没法子啊,诗社里头,都怂恿着我,说是都盼着春秋说两句,说两句就好,春秋若是不肯说,那么也无妨,那我就来代笔了。”

    叶春秋一面吹着茶沫,一面也觉得为难,诗社他也有一份,本心上他也愿意为诗社好,可是话说回来,平倭的事是很不好写的。

    若是如实的写,就显得不太谦虚。

    可若是谦虚的过了,又显得矫揉造作。

    这时代的读书人最看重的是风骨,又讲究谦逊,当然因为总有人谦虚的太过,所以显得虚假,前些日子,总有人想要求名,不免低调的想要装逼,结果硬生生被人揭出来,反而被人嘲笑,叶春秋可不想步他们的后尘。

    叶春秋不由苦笑,做人难,做这读书人,似乎更难。

    好吧,叶春秋倒也没有扭捏,道:“我得好好想一想,陈兄,你也不要把心思都扑在太白诗社里,你现在是举人,后年的春闱才最紧要。”

    (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四章:讨厌鬼来了(第一更)

    虽说是后年,可现在已要入冬,实际上考试的时间,也不过一年半而已,叶春秋怕陈蓉因为诗社的事沾沾自喜,而把心思都放在这里头,反而害了自己。

    陈蓉听见叶春秋答应,眼眸已经一亮,叶春秋的告诫,他现在是一丁点都听不进去,满心思都放在那茁壮成长的诗社上。

    陈蓉只是应道:“这就好极了,嗯嗯,多谢春秋教诲,嗯嗯,我过两日,要去南京一趟,寻一些名儒求稿,春秋是知道的,他们不比别人,别人是求着来递稿,他们呢,虽也想写两篇文章给人瞧瞧,偏偏又拉不下脸来,只能亲自拜访一趟才好,免得说我们这些后辈礼数不周。”

    叶春秋不禁失笑,却又为陈蓉心里摇头,这家伙……似乎已经完全乐在其中,几头牛都拉不回了。

    过不多时,张晋便寻了来,大叫道:“陈兄,春秋,真是让我好找,正想请你们去聚宝楼吃饭,本想邀陈兄来叫春秋,谁晓得陈兄居然自个儿来了,也不叫我,真是人情凉薄,我张举人心已凉透了。”

    一见到张晋,叶春秋和陈蓉都笑了,陈蓉道:“正好,中午吃一顿,为我践行,我要去南京。”

    叶春秋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没法儿,脸皮薄啊,便道:“这一趟我请,免得张举人再寒心。”

    张晋叉着手,瞪大眼睛,怒气冲冲地道:“张举人花自己老子的钱,你来装什么阔气?噢,叶世叔呢,叫他一起同去。”

    叶春秋不由一笑,随之道:“家父去找同行请益,怕是夜里才回来。”

    旋即三人动了身,照旧还是那聚宝楼,因为是熟客,所以店伙殷勤无比,不必三人点菜,便大抵晓得三人的胃口,招呼他们到雅室里,大吃了一顿之后,酒足饭饱,陈蓉有些微醉,不禁得意洋洋,他是个尾巴藏不住的人,一旦有了得色,就巴不得广而告之:“春秋,你是不知道,而今这诗社,已有千人规模了,说是江浙第一诗社也不为过,自然,还有太白集,这太白集销量节节攀高,已是名噪一时,想不到啊,哈哈……”

    叶春秋能看出陈蓉的少年得意,心里也有些自得,便笑吟吟地道:“多亏了陈兄的经营有方。”

    陈蓉摇头道:“其实要多亏了春秋才是,没有春秋的名气,如何打得开局面。”

    张晋已是大醉,捋起袖子便要动手,一副要揍陈蓉的样子:“这是什么话,张举人就没出力吗?”

    陈蓉吓得咋舌,猥亵大叔可是孔武有力的,忙是说:“张举人自然是出力最大的人,没有张举人,我和春秋都要饿死了,哪里来的诗社。”

    张晋才心满意足地坐下,翻了碗碟,弄得汤汁到处都是,用筷子敲击着道:“来来来,我们来玩词令。”

    …………

    到了申时的时候,叶春秋才晃悠悠地雇了顶藤轿回去,近来吃的酒席太多,酒量倒是练出了一些,胃也撑大了不小,现在的生活,他很是满足,打着酒嗝,打开了柴门,进入庭院,便听到一个声音道:“呀,春秋回来了,春秋啊,你大父一直记挂你,叫我来看看你呢!”

    有其他人……

    叶春秋抬眸,朝着声源的方向看去,只见二叔叶松正一脸带笑地看着自己。

    他怎么来了?

    叶春秋微微一愣,心里生出疑窦,却是警惕地看着他。

    叶松笑呵呵地道:“不是家中无事吗?你大父也惦念着你,怕你和大兄在杭州住的不好,无人照料,恰好我在家中清闲,便受你大父所托,来看一看,哎呀呀,而今你们是得意了,两个举人老爷,二叔要在这小住几日……嗯……”

    叶春秋看着叶松,一脸羡慕又有点儿失落的样子。

    听了他的话,叶春秋明白了,这二叔自从家里失了权利,多半日子也难熬,大抵是跑去寻大父那儿悔过,终究还是自己儿子,大父就算心再硬,又能说什么,只是这一次他来杭州做什么?

    对这个二叔,叶春秋是很讨厌的,实在热情不起来,随即发现老爹已经在檐下看着自己和二叔,叶春秋才不咸不淡地朝叶松行个礼:“二叔。”

    叶松笑吟吟地道:“嗯,越发的知书达理了,我和你爹喝茶,正说到你,你是不知,你在宁波已经出名了,许多人都感念你平了倭寇,保了乡里呢,咱们奉化,也算是出了一个有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