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庶子风流-第3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朱厚照连忙转移了话题,似乎生怕叶春秋继续追问下去。
叶春秋心里反而觉得不太自在了,不过提到了会面巴图蒙克这事,他认真地道:“陛下放心,臣绝不辱使命。”
朱厚照则是朝他眨眼道:“朕也不辱使命。”
叶春秋奇怪地道:“陛下为何不辱使命?”
朱厚照总算正经起来了,道:“你可还记得兴王父子吗?”
兴王父子?难不成他们又在背后使什么诡计?
叶春秋自然是不喜那两父子的,便道:“怎么,这二人不是一直都在京中吗?”
朱厚照摇了摇头,道:“他们上了一道奏疏,说是请朕加封你为郡王,噢,这不只是他的意思,连带着周王人等也都上书了,不过这些奏疏,却是通过宗令府上奏的,没有经过内阁,朕觉得这事儿现在不宜示人,所以并没有透露出来,你劳苦功高,又是朕的兄弟,封王也没什么不好啊,朕现在先不宣张,只是暗中预备筹措这件事。”
听到这个,叶春秋先是感到意外,而后来了精神。
封王?
而且还是宗室们一致暗中上书的?
周王乃是诸王的领袖,兴王府虽然绝俸,可他们乃是成化皇帝一系的宗亲,属于宫中的近亲,这两脉亲王,可以算得上代表了绝大多数宗室了。
叶春秋现在是镇国公,要封王,几乎是没有可能的,因为这涉及到的是祖宗之法,异性不能在生前封王,倒是叶春秋若是死了,却是有机会追封一个郡王的,可现在……
叶春秋第一个想到的是……宗室们这是要干什么?
勐地,叶春秋醒悟了什么。
宗室们反击了。
显而易见的,当李东阳所代表的官宦集团开始针对宗亲们进行改革的时候,宗亲们怎么可能坐以待毙呢?可是宗亲毕竟远离庙堂,除了喊冤叫屈,或者施加一点压力,拿出了祖宗牌位,还能做什么?
他们毕竟没有直接插手朝政的能力啊。
可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愿意做待宰的鱼肉!
(未完待续。。)
第一千四百七十章:没一个省油的灯
宗室们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可是……不能正面撕破脸,又想要保住自己的恩禄,于是这些宗亲们就选择了这个方法。
你李东阳利用叶春秋来弄我们是吧,你当我们姓朱的就好惹的吗?好,那就索性把叶春秋一道儿的拉进咱们宗亲的队伍里来,对付敌人,除了**消灭之外,办法有很多,比如把敌人拉到自己的身边,成为自己人。
如此一来,叶春秋这个郡王也就成了宗亲,成为了宗室利益集团中的一份子了。
你李东阳要改革,不但得问我们姓朱的答应不答应,你还得问镇国公答应不答应啊。
宗室们占据着祖宗之法的大义,也拥有不少的影响力,可是他们并没有实质的权利,而叶春秋有镇国府,而且近在天子的跟前,却与宗亲们的权利形成了互补。
你想改革我,我还想改革你们读书人呢,你要让宗室绝俸,那我们就拉了叶春秋,再拉一点宫里的人,咱们来改革读书人不纳粮。
聪明如叶春秋,自然是一下子就想到了这里面的关系,却真真是哭笑不得。
卧槽,这些朱家的人还真是……没一个省油的灯啊。
兴王府被绝俸后,这显然是一个不好的兆头,宗室门又怎么可能察觉不出来?
难怪周王虽然明知道要出事了,满大街的都在骂宗亲,他却还沉得住气,分散在各地的亲王、郡王、宗室们,也一个个乖宝宝一般的不做声,原来是早就做好了准备。
经了那么多事,他们还怎么看不出叶春秋在朱厚照心目中的地位吗?所以他们想到了这个绝佳的办法,而后不露声色地跟朱厚照暗中提起了这个。
朱厚照怎么能不动心呢?
叶春秋和他朱厚照拜了兄弟,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却遇到了一个麻烦,虽然表面上,这个兄弟名义是有了,可是外头人未必认啊,也就是说,没有坐实!陛下的兄弟,封王是理所应当的啊,这似乎和祖法也未必就相悖。
只要陛下动心,宗亲们一个个拍手称快,很愉快地将叶春秋拉入了朱家的大家庭里,并且手拉着手,摆出一副咱们自己人休戚与共的姿态。那么无论叶春秋愿意不愿意,都算是上了他们的贼船了,因为官僚集团要抨击的就是叶春秋这样的‘食利者’,这不但分化了镇国府与文武百官,而且还可能连陛下都拉到了宗亲这边来。
叶春秋对这些平时混吃等死的王爷们,也算是佩服到了五体投地的地步。显然,绝俸对他们来说也算是一场劫难,这危难之间,想到了这一手,还真是够绝了,可比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和朝廷撕逼要阴险得多了。
只是,这个郡王之位就在眼前,叶春秋肯不肯接受呢?
此时,叶春秋的心里也不禁矛盾起来了。
他明知道这些宗室们如此做,其实是因为在落水时,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打算全心全意地和官僚集团大干一场,先用釜底抽薪,接着进行反攻倒算,另一方面,封王对于叶春秋来说,又何尝不是一道门槛?
叶春秋就算不在乎自己的功名利禄,难道就不在乎自己的子孙吗?
封王的好处就在于,叶家的子子孙孙都可以得到朝廷的供养,即便是几代之后,儿孙们有的成不了王爷,至不济的,也有一个靖国将军和靖国中尉,真正的金饭碗,一辈子足够混吃等死了。
何况,身份上的差别也是极大的,这可绝不是你说割舍就轻易割舍的。
朱厚照看着表情带着震惊的叶春秋,笑嘻嘻地道:“哈,你难道不信?那你来,随朕来暖阁,朕让你亲眼瞧一瞧。”
说着,朱厚照为了赶时间,又回到了龙车上,到了暖阁,立马命人取来了一叠奏疏。
指了指那叠奏疏,朱厚照对叶春秋道:“你自己看吧,这是周王的,这是兴王的,这是赵王的,噢,还有这里,这是辽王的奏疏,这是郑王……”
叶春秋看着这叠奏疏,不禁目瞪口呆,这些家伙,简直就是敲锣打鼓的欢迎啊。
其实封王的事,说起来还真和朝廷没关系,封王的权利既在宫中,其实也在宗室,宗室认可你,宫里又点头,这件事也就水到渠成了,若是宗室不认可,就算你有天大的功劳也是白搭的,因为,王爷是朱家人的特权。
叶春秋忍不住手贱,拿起了辽王的奏疏。
说起这辽王,其先祖乃是太祖皇帝的庶十五子,先是封为了卫王,接着便转封为辽王,如今在位的名曰朱宠,弘治十年袭的王爵,辽王的封地在荆州,传闻之中,此人人品并不太好,宗室的臭毛病该有的,他都有,比如不爱读书,比如煳里煳涂,比如喜欢美女,比如欺善怕恶,大抵也就是个没出息的纨绔子弟罢了。
不过人家的奏疏,倒是说得让叶春秋头皮发麻,可谓是鸡皮疙瘩都掉了一地,大致的意思是,陛下之弟,便是臣之叔父也,他比朱厚照小一辈,按理,朱厚照该是他的叔父,不过现在这厮,却是舔着老脸,竟也口口声声地说叶春秋是他叔。
而后,就是各种对叶春秋肉麻的吹捧,最后开始痛心疾首了,叔父与陛下亲如手足,与臣侄何尝不是近亲呢?何以只封国公,哎呀呀,我心里好难受啊,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了,心里不痛快了啊,请陛下赶紧名正言顺地给予叶叔应得的待遇,以安宗室之心吧。
当然,为了显示自己很有宗室群众的基础,表现出宗室们对此的热烈欢迎姿态,他还说到辽王府上千宗室子弟,个个想到叶春秋竟还是国公,便个个都捶胸跌足。
这种奏疏,很是浮夸,可话又说回来,人家也只会这个了,你让人家有点文化涵养,装出一手好bi,多半也是痴人说梦。
叶春秋又看了其他几份奏疏,大多也是雷同,没有什么分别,可他的表情却是愈发古怪起来了。
………………
还有六天这月就结束了,顺道求点票儿,希望大家支持一下哈,说起来,很快就新年了,大家回家的感觉很好吧,在家好好陪陪家人,对亲人,陪伴才是最重要的!(未完待续。。)
第一千四百七十一章:死中求活
其实叶春秋感到震惊是正常的,因为这件事发生得太突然了,他完全没有预料到这个情况。
事实上,在这复杂的朝堂里混了那么多年,叶春秋见识过不少的老狐狸,可是连他自己都想不到,此次,这些一向只会吃喝玩乐的宗室们,竟然玩出了这么一个釜底抽薪之策。
从宗法上来说,叶春秋的身份确实是十分微妙的,毕竟太祖皇帝也没想到后世的子孙会认亲戚,若只是一个人来,比如天子,尚且还可以说是娱乐,可若是满天下的宗室都赶着来认叶春秋这个亲戚呢?
好吧,礼法上来说,也不是没有可能,何况叶春秋已是国公,此前又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
既然官僚集团想要拉拢叶春秋来对付宗室,宗室们则采取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
叶春秋是读书人出身没有错,曾经是翰林也没有错,可你以为他就是官僚了吗?不对,他现在是皇亲国戚了,你们要打压宗室,你看,京师里就有一个最大的宗室,这位仁兄厉害了,他掌着镇国府,这是有实权的,他和陛下走得很近,可算是天子跟前最大的宠臣,你有本事,就折腾他去啊!什么,你不愿意?你不先打压他,却来打压我们,我不服啊。
叶春秋震惊完后的一个感觉就是哭笑不得了,不得不说,这个还真是死中求活的好办法啊。
叶春秋抬眸道:“陛下,不知李公的意思是什么?”
“唔,朕还没说。”朱厚照道:“朕觉得应当先暗中准备,且不必急,省得还未册封,就已经满城风雨了,朕这次要保准不会节外生枝。”
向来倨傲的朱厚照,居然也学会谨慎了?
而事实上,这一条‘计谋’最厉害之处就在于,当宗室们哭着喊着要给叶春秋封王的时候,内阁也就随之分化了。
李东阳心里肯定是不情愿的,可是面子上,他真能义正言辞地反对,坏了叶春秋的好事吗?就算叶春秋面上不会怪罪,难道心里不会起疙瘩?这样就更好了,叶春秋连王都没有封,就已经和李东阳离心离德了,李东阳一面打压宗室,一面提防宫中和镇国府的明枪暗箭,实力将大为削弱。
更致命的是,叶春秋的泰山乃是王华,王华心里难道不希望叶氏一族从此成为天下一等一的权贵,世世代代,享受恩荣,与国同休?难道会不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王妃,不希望自己的外孙成为王子?
在这点上,李东阳若是措词强烈地反对,还将导致整个内阁的分裂,李东阳固然是内阁首辅,外有宗亲和镇国府虎狼环伺,内里却又祸起萧墙之内,那他还能办成什么事?
所以,他无法拒绝,既不能拒绝,又不愿意叶氏为王,这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叶春秋不禁深深佩服起来,他不禁有些感慨,别看这些宗室平时的时候煳里煳涂的,可是真到了关键时刻,竟也如此给力,成事可能不足,可是要败你的事,却是有余了。
叶春秋沉默了片刻,道:“陛下,这件事确实该先压一压,臣弟觉得,此事非同小可,这牵涉到的,是祖法的争议,现在若是贸然抛出来,臣弟恐怕会惹来争议,眼下巴图蒙克将要抵达大同,与我大明斗智斗勇之际,实在不宜节外生枝。”
朱厚照笑吟吟地道:“自然,朕可不蠢的,本来这事儿是想等到你从大同回来,再做计较的,不过朕终究没有憋住啊,一切,都等你回京再说。”
叶春秋颌首点头,朝朱厚照行了个礼,才道:“陛下的知遇之恩,以令臣弟汗颜了,而今又起心动念为臣弟谋划,臣弟感激涕零。”
朱厚照却是板起了脸来,难得正经地道:“这是什么话,朕和你是兄弟,结拜了的,苍天在上,且不说这个,你功勋卓着,封王又如何?朕可不拘泥于祖宗之法,而且太祖皇帝定下这样的规矩,也未必就是怀着非朱氏不王的规矩,或许只是害怕王爵泛滥也是未必。何况现在宫中和宗室都是一个意思,连他们都认你这个亲了,朕这做兄长的,难道还不顾念这个?”
朱厚照抿了抿嘴,接着道:“你忘了朕对你说过的话了吗,你不负朕,朕不负卿,这是朕的承诺,朕虽然煳涂,有时说话也是稀里煳涂的,偶尔也会满口扯谎,可是对你说的这句话,却是发自朕的肺腑,好啦,你少在这嗦这些了,朕是天子,当然有自己的主见,而且我为兄,你为弟,弟听兄的就是,这是朕要谋划的事,你好好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成了。”
他板着面孔,不容叶春秋客气,双手背在身后,道:“去吧,要小心些,朕等着你回来。”
“是。”叶春秋也就不再惺惺作态了。
叶春秋很清楚,自己已到了一个外臣的顶峰,必须予以突破,而一旦突破了这个身份上的障碍带给自己的,绝不只是一个爵位这样简单,他深深地看了朱厚照一眼,心里有了许多的温暖,拼命压抑住心里的感动,朝朱厚照长身作揖,才告辞而出。
事情……看来起了变化。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竟令素来淡定自若的叶春秋,到现在还是感到有些适应不来。
自己还是小看了那些混吃等死的宗室了,为了保障自己的地位,这些家伙,在智谋上,即便是面对足智多谋的李东阳,也可谓是不遑多让啊。
自己不该去多想这些事,好生做好自己的使命吧。
巴图蒙克,我来了。
叶春秋其心里其他的心思收起来,他很清楚这个来自于大漠的枭雄有多难缠,对于即将要见的这个人,他心里提了一万分的小心。
出了午门,他出奇地没有登上外头已经等候他的车驾,而是选择了步行,一步步的将身后金碧辉煌的紫禁城抛在身后,朝着幽深的内城走去。
(未完待续。。)
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会面巴图蒙克
京师距离大同并不远,也不过两日功夫,若是从前的官人,因为沿途颠簸,若是坐轿,没有六七天是抵达不了大同的。
这便是仙鹤车的好处,因为有了减震的功能,再加上车中配置了沙发,使得舒适度大大地提高,而畜力代替了人力,长途的旅程更加便捷,无论是速度还是持久,都远超轿子。
正因为如此,现在仙鹤车已成了官家们的标配,各色的车马行走于官道,蔚为壮观。
也因为如此,从而导致人们对于道路的要求更加高了起来,地方的官府已经开始组织起人对道路进行夯实修缮,毕竟官人们经常要往来。
何况供应边军的粮饷,现在也开始大多用镇国府的运载车辆运输,这种车辆载重大,运输的速度也大大地高于人力,户部曾有过计算,一车粮运到大同,若是所费的人力是二十人,这二十人挑着担子走,足足需要走十天,即便这是徭役,不需给付薪水,可是沿途的人需要吃喝,这便是二十人十天的口粮,表面上是免费的劳力,实际上花销也是不小,反而若是用上载重的车辆,可能三日就可抵达,只需一匹马一个民夫即可,方便快捷,车辆的成本虽然高了一些,却也勉强能够接受。
事实上,整个大明的社会生态,自镇国府出现之后,就已悄然地开始发生了改变。
尤其是马车的大量运用,开始大规模的民夫从徭役中解脱出来,愿意去镇国府里做工,而做工就有了薪俸,薪俸总是要花销出去,这便带动了更多的生产活动,而在乡间,从前的佃户,也开始有了出路了,从前你只能种地,可是你没有地,那么只好租种,而维系乡间的士绅们,往往是一个联合体,尤其是那些大士绅,早就通过联姻的方式联合了起来,他们把持着官府的包税权,掌握着土地,拥有巨大的能耐。
在此之前,一个个佃户便是一个独立体,他们租种土地几乎是没有任何议价权的,因为他们的选择并不多,毕竟是在乡下,你即便租种土地,也只能在本地,而这个时候,能租的土地也不过是方圆几里之内的几个士绅罢了,租税多少,自是人家说了算。
可现在不同了,真要没有出路,大不了去做工,又大不了携家带口到关外去,据说关外不但薪俸高,而且伙食好,顿顿有肉吃,天气虽是恶劣一些,日子却比在关内要好不少的。
这时候,地方的乡绅就不得不降低租税了,只是很快,他们就意识到,若是降低了租税,自己的利益就遭受了严重的损害,几十亩地租给人家,一年也收不来多少粮,当到处都是人力,且人力一钱不值的时候,他们自然愿意雇许多人来给自己种地,而一旦人力日贵,乡绅们就不得不用畜力去取代人力,宁愿花价钱多买牛马。
拉车要马,耕地要牛,且需求已经越来越大,关外的牛马自然也就畅销起来了,这就使出关放牧的人拥有了巨大的收益,只要你肯去放牧,就不愁牛马没有销路,当关外的牧场有了收益保证,那些出关的牧民在关外的条件,便日益得到了改善。
想当初,刚建立牧场的时候,是百废待兴,连安全的问题都不能得到保障,甚至面临着缺医少药的问题,现在牧场是愈来愈多,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基建和公共的设施,比如一些大牧场,因为收益不错,便愿意在关内雇佣一些大夫和教书先生到牧场里去。
这种改变,身处其中的人或许无法察觉,可若是站在一个高度去看,却能感觉到这种巨大的力量汇聚起来,宛如滔滔洪水,已经势不可挡。
而叶春秋在经过后两天的赶路后,到了大同的时候,当地的知府姚文治亲自带了本地的官员前来迎接,本地的士绅也来了不少,都是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
叶春秋下车,带着唐伯虎与他们寒暄了几句,再次来到大同,别有一番心境,叶春秋没有忘记自己此来的目的,一心急着去解决巴图蒙克的问题,因此先与那姚知府细谈了一番。
那姚文治大致明白了叶春秋的意思,自是不敢怠慢,将叶春秋引到了大同北城的城楼。
从城楼上往下眺望,便是许多的关塞,而在这城下,一眼就看到了一个大帐,宛如蒙古包。
姚文治手指着那大帐道:“那巴图蒙克汗便在那里,自来了此地,也不肯入城,只说了要与镇国公叙话之后,便自行离开了,来者是客,此人虽是我大明的心腹大患,可是下官还是让人备了水酒送了去,又调了一支人马在左近保护,镇国公,下官之前已派人试探过,却还是不知他在打什么主意。镇国公若是去见他,大同的边军也可随时抽调,随镇国公前往。”
叶春秋眯着眼,看着城楼下那孤零零的十几个帐篷,料来那里头也不过百来人。
听到姚文治说抽调大同边军随行,叶春秋深知姚文治也是为了他的安危着想,但他却不想这样大动干戈,何况,那巴图蒙克敢带那么点人来此,自己若是带了太多卫队去,反而会被那鞑靼人嘲笑,届时,被看不起的不单是自己,还有这大明的国威。
叶春秋更是想到,自己有武功在身,再带几个护卫,暗藏骑枪,想来也是足够了,即便不能做到在事发突然时击败对方,可是自保想必是足够的。
叶春秋便将目光从那城楼下收回来,看着姚文治,含笑道:“姚大人好意,叶某心领,不必如此大动干戈了,派个人去向巴图蒙克知会一下,夜里我会去拜访。一个时辰之后开关门,我带十几个护卫前去,这样就够了。”
姚文治却是显得很踟蹰,他觉得这位镇国公显然有些冒险了,他自然是深知这位镇国公在朝廷里的地位,假若镇国公稍有任何的闪失,自己可担当不了这后果的啊……
(未完待续。。)
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斩尽杀绝
姚文治自是不赞同叶春秋只带着那么点护卫去与巴图蒙克会面,可是叶春秋既然发了话,他也不敢多说什么,只好带着忧心地赶紧去准备。
大同的夜晚尤其的冷,这种冷风刮面的感觉,宛如刀子在面上划动,不过叶春秋在关外也经过寒风刺骨的日子,倒没有很大的不适,换了衣衫,便连夜出了城,朝着那灯火冉冉的大帐去。
到了大帐外头,早有人在此迎接了,来人朝叶春秋行了个礼,用汉话道:“大汉久侯镇国公多时,请镇国公里面走吧。”
叶春秋颌首点头,便徐步步入了大帐。
大帐里闪着幽光,叶春秋发现,这竟是镇国府的生产,用玻璃罩上设了排烟小孔的马灯,想不到这镇国府竟是连鞑靼人都已开始影响了。
一个个头不高的身影,此时正坐在虎皮的椅上,从叶春秋进帐开始,便一直注视着叶春秋。
叶春秋扫视了这大帐里头一眼,只看到一个人,他抬眸,竟发现巴图蒙克比上一次会面的时候,显得苍老了许多。
只见巴图蒙克头上所扎的辫子上已多了不少的银发,眼角处,更是生出了褶皱。
帐子的正中放置了炭火,木炭被烧得通红,也使帐中的温度与账外的寒冷隔绝开。
“你来了。”巴图蒙克动了动嘴,居然笑了笑,而后又道:“我准备了酒,专候你来,不知你吃得习惯不习惯。”
叶春秋想了想,还是朝巴图蒙克行了个礼,道:“见过大汗。”
巴图蒙克莞尔一笑,语气竟是温柔地道:“我当初还是小看了你啊,想不到我的两个儿子都死在你的手上。”
叶春秋眼睛微眯,手不禁靠向腰间,只要有一丁点的异动,叶春秋会毫不犹豫地拔剑。
巴图蒙克却是又笑了,道:“好了,不必拘泥了,坐下吧。”
叶春秋并没有因此而放松下来,倒是安静地跪坐在毛毯上。
巴图蒙克接着道:“杀子之仇,不共戴天,可是这对本汗来说,其实并不算什么。”
叶春秋不由抬眸,他很想知道巴图蒙克接下来想说什么。
“哈,生死的事,本汗早就看淡了,本汗有很多儿子,也有很多女儿,你们汉人常说舔犊之情,我们鞑靼人也有,可是……本汗乃是成吉思汗的子孙,我的儿女也是如此,他们从出生开始,本就该做好随时为了鞑靼,为了蒙古,为了大元去死的准备,死了……也就死了吧,死了之后便可回到祖宗们那里去了。”说着,巴图蒙克用手指了指帐篷顶,接着道:“就像鹰一样,在天上。”
这种豁达的口吻,却是让叶春秋反而更加戒备了起来。
一个将自己儿女性命都不放在心里的人,会是什么人呢?
在这个时候,叶春秋仿佛感觉到,人类的感情,根本就不曾出现在巴图蒙克身上过,固然他时而有微笑,时而有沉眉的忧伤表情,可叶春秋觉得这个人,从没有太多人类的情感。
不过……一个在混乱而条件苛刻的大漠之中,能够重新统一大漠的人,本就该如此吧。
一个有感情的人,怎么可能一直保持着冷静,去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意图呢?这就如关内的中原王朝之中,所谓的天家无情,是一样的道理。若是感情过于丰富,有着太多的牵挂,那做任何事,只会畏首畏尾,也绝不会是一个好皇帝,中原史上,无论是秦始皇,是唐太宗,大多都是绝情之人。
这个人……可能放在北京城里,或许会是一个好皇帝。
这就如,朱厚照虽然情感丰富,对待太后算是孝顺,对待叶春秋可谓是有情有义,可绝对不会和好皇帝沾边一样。
巴图蒙克在这个时候却是叹了口气,又道:“你杀了本汗的儿子,本汗不会计较,甚至,若有可能,本汗本一直在经略西域,重心也不在南方,甚至可以和你和你的皇帝,化干戈为玉帛。”
“可是……”他语气突然一转,面色也突然冷了下来,仿佛方才的叹息,和那老人理应有的蹉跎之感,从未出现过在这个人身上似的。
因为此刻,他焕然一新一般,虎目四顾,那目光锐利得犹如草原上的鹰,道:“可是你们却是逼得本汗非要南顾不可啊。关外和关内有别,这是很早很早时就有的事,你们汉人擅长农耕,而我们擅长放牧,其实……这才是大漠各部的根本,我们的子孙能够在这片苦寒之地里繁衍,靠的就是牧马,靠的也是你们中原人只知农耕,可是现在,真是料不到啊,你们南人竟也开始放牧起来了,这……是要将本汗和本汗的族人斩尽杀绝吗?”
说着,巴图蒙克冷冷地看着叶春秋。
叶春秋甚至能从巴图蒙克的目中看到了那种要除之而后快的杀意,于是叶春秋嘴唇相抿,笑道:“哪里的话,在大漠之中,从来没有理所当然的事,这即所谓有能者居之,谁有本领,这里就是谁的,谁拳头更硬,谁就是这里的主人,大汗,想必我说的没有错吧,这是你们的规则,而我能做的,不过是遵守你们的规则而已。”
巴图蒙克居然点头,道:“你说的没错,草原上的规矩是有能者居之,可就因为如此,所以当知道土谢部在你们汉人的手下覆没后,本汗感觉到了心冷,真是冷到了心底深处,至今噩梦连连。饿狼去扑杀羊群,这是上天的主意,可是现在,你们这些羊群,居然也成了狼,也会露出獠牙,本汗怎么能不害怕呢?从前的时候,你们汉军即便打败了我们,我们尚且也不害怕,胜败乃兵家常事,输了就输了,回到大漠之中,舔舐了伤口,几年、十年、二十年之后,我们还可以卷土重来,可是现在……本汗很清楚,到了今天,当你们能来到我们那大漠里,灭族之祸就在眼前了,眼下,大漠诸部只剩下唯一的一次机会了。”(未完待续。。)
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倾国而来
巴图蒙克说罢,叶春秋并没有回话,依旧依然淡然安静的样子。
而事实上,巴图蒙克的话,说得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或许许多浑浑噩噩的人,并不知道南人出关意味着什么,可是在鞑靼部中,若是只有一人知道这件事的严重,那么就必定是巴图蒙克。
巴图蒙克很清楚,当无数的汉人蜂拥出关,而人口百倍于大漠诸部人口的汉人一旦蜂拥而出,即便出来的只是百分之一,他们背后得到了大明朝廷的支持,与大漠诸部一样的逐草而居,一样的熟悉弓马,十年、二十年之后,就不会再存在所谓的鞑靼人了,那时候,在关内关外,只会有牧马和农耕的汉人之分。
巴图蒙克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