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庶子风流-第2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负责诏狱看守的千户曾文也算是ri了狗了,这两位大爷打又打不得,骂又骂不得,而你还得尽心照料着,毕竟人家有个姐姐是天底下谁也不敢触怒的人物啊,从某种程度来说,张太后比天子还难招惹。
面对这么一对活宝,上一次好不容易地将他们礼送了出去,才刚刚松了口气,结果没多久,又给送了进来。
这一次,两位大爷的心情很糟糕,口里不停地叫着冤枉,死了娘一样地撕心裂肺,闹得人不安生。
甚至,正午准备了好菜好饭送去,结果这两兄弟都不吃,说是要绝食,以此证明自己的清白,说自己如出污泥的白莲花,给人泼了脏水,没法活了,死了干净。
曾千户真的很想揍他们,偏偏不敢。
哎,给锦衣卫丢人了啊,好歹也是人人惧怕的特务机构,来了的人,还没上刑,十有**就已经尿裤子了,这下倒是好,遇到这两位大爷,生生怕诏狱当成了窑子,特么的还耍起性子来了。
好吧,要冷静,要沉住气……曾千户陪着笑脸,领着叶春秋进诏狱去探视那两位大爷。
对于这位镇国公,曾千户当然也不敢惹,若是整个京师,非要列出一个单子,哪些人是锦衣卫不能触碰的,叶春秋绝对是名列前十,只是……
好生生的锦衣卫千户,而今成了哈巴狗,想想也是醉了。
张家两兄弟被送去了待遇较好的牢房,这牢里还算干净,两个兄弟各自跪坐在稻草堆里,此时正是一副阖目沉思的模样,放在牢门口的饭菜,早就让他们给踹翻了,汤汁流得到处都是,张延龄有点儿饿,朝张鹤龄挤眉弄眼,轻声道:“哥,你饿不饿?我饿了。”
张鹤龄一脸铁青,瞥了张延龄一眼道:“那你去吃。”(未完待续。)
第一千九十五章:加钱
听了张鹤龄的话,张延龄的眼睛便落在了那被打翻的碗上,只见那碗里似乎还剩下着小半碗饭菜。
张延龄吞了吞口水,正想要上前,此时却听张鹤龄森森然地道:“吃死你这个混账。”
张延龄吓的缩了缩脖子,脸上闪过挣扎之色,最后一副难过的样子地又跪坐下来,不敢在看那小半碗饭菜了。
只是,肚子却是饿得咕咕地叫,张延龄索性拿了个麦秆丢进口里,嚼了嚼,突然眼睛一亮道:“哥,这麦秆也挺有滋味的。”
张鹤龄哼了一声,横瞪过来,张延龄连忙低垂下头,很是泄气的样子。
就在这个时候,牢门开了。
张鹤龄猛地抬头,眼睛一张,正看到叶春秋徐徐踱步进来,而后朝那曾千户道:“有劳,烦请曾千户避一避,我与寿宁侯、建昌伯有些话要说。”
那曾千户连忙告退,等这曾千户一走,张鹤龄便一下子蹿了起来,赤红着眼睛,怒气冲冲地看着叶春秋道:“加钱,加钱!”
叶春秋见张鹤龄激动万分,却是绷起脸来,朝张鹤龄作揖行礼道:“舅父好,加钱,加什么钱?”
“我受冤枉了啊,不知道哪个天杀的又去炸人家,好端端的,说炸就炸,现在倒好,尽都怪到了我们兄弟的头上,你说要不要加钱?我们兄弟冤死了啊……”张鹤龄捶胸跌足地继续道:“平时都是我们冤枉别人,现在却被人冤枉了,你说,你说,要不要加钱?加不加,春秋,咱们即便是亲兄弟也得要明算账的,你说个准话吧。”
面对张鹤龄的气势凌人,叶春秋的脸上看不出息怒。
张延龄听了兄长的话,却是眼睛一亮,跟着在旁造势:“是啊,要加,这一次有点罩不住啊,天杀的,居然一口气炸两个,还敢炸刘太保,我的亲爹啊,这一下玩大了,咱们兄弟肯定得要脱一层皮,要加钱的,春秋啊,乖,听我哥一句话,随便意思一下嘛,我哥脾气不好,生气了要揍人的,加个十万八万两银子就好了,实在不成,要不,给个三万……两万……一万……八千……给点面子好不好,五千……”
叶春秋老半天无语地看着这一对兄弟,最终深吸一口气,道:“不加。”
听了这两个字,张鹤龄顿时暴怒了,和张延龄对视一眼,两兄弟似乎已有了默契,他正待要继续威胁。
却见叶春秋好整以暇地接着道:“我不加,不是因为不看亲戚的面上,本来是要加的,可是抱歉,你们太大逆不道了,所以我决心惩罚你们。”
“大逆不道?我们怎么大逆不道了?”张鹤龄步步紧逼,眼中倒是有了几分狐疑。
叶春秋叹了口气,道:“你们方才是不是骂天杀的?”
“是啊,天杀的,天杀的,天杀的,我骂了又怎么了?”张鹤龄气势汹汹地道。
叶春秋很悲哀地看着张鹤龄道:“舅父骂的这个天杀的,其实是陛下。你看,你们骂陛下天杀的,我能给你们银子吗?这岂不说明我和你们是一丘之貉?我现在要和你们划清界限,要去密报陛下,你们这是诽谤圣君,是天大的罪。”
张家兄弟的脸色顿时变了,面面相觑。
卧槽……这一下好像又玩大发了。
张鹤龄脸上的怒容不见了,却是尴尬一笑道:“玩笑而已,别当真嘛。”
别说张鹤龄对小皇帝惧意,胆小的张延龄更怕,小鸡啄米地点头道:“是啊,是啊,春秋,咱们是亲戚,不能这样做的,亲人之间,要友爱。”他眨了眨自己的小眼睛,似乎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加重了语气道:“对,要友好。”
叶春秋却是把手一伸。
张鹤龄看着叶春秋的动作,道:“这是什么意思?”
叶春秋不疾不徐地道;“退钱。”
张鹤龄脸色一下子白了,口里嚅嗫道:“啊……不要这样嘛,春秋啊,舅父现在是越来越欣赏你了,哎呀,莫要这样,把手收回去,我看着这手,心里发寒。”
叶春秋倒是没有继续追究了,这使这一对兄弟松了口气。
而叶春秋则是背着手,打量着这牢房,道:“现在得请你们再做一件事,这个罪,你们得认。”
两兄弟犹豫地又看了彼此一样,最后张鹤龄咬了咬牙道:“好,认了。”
“除此之外呢。”叶春秋慢悠悠地继续道:“不只要认,还要放出狠话,有人来审你,你就咬死了刘大夏是私商。”
这下子,张鹤龄不由一脸苦笑,道:“这……怕是不成吧,说了也没人信啊。”
叶春秋抿抿嘴道:“这和信不信无关,总之,这事儿得拜托你们,反正别人无论怎样问,你就这样答,其他的,一字半句都不要说。”
虽然一时间,没想明白叶春秋的用意,张鹤龄却是没有再反驳,耸耸肩道:“好吧。”
叶春秋又对张鹤龄和张延龄嘱咐了几句,最后看着一地的残羹冷炙,皱皱眉道:“待会儿吃饭吧,吃饱喝足,养足了精神,才能办好事,春秋走了,两位舅父得委屈一些日子,到时候哪,等春秋的好消息,两位舅父一看就是富贵相,将来势必要发大财的。”
丢了这么一句话,叶春秋方才出了牢房。
从诏狱出来,让叶春秋有一种重获天日的感觉,那曾千户则是在门外赔笑上前道:“镇国公还有什么吩咐?”
叶春秋打量他一眼,道:“大人有心,不必多礼,这寿宁侯和建昌伯,还请大人好生照拂。”
曾千户哭笑不得,心里说,我还想请寿宁侯和建昌伯两位老人家关照我呢,虽是像吃了苍蝇一样,曾千户却还是堆笑道:“是,是,一定,一定的。”
亲自将叶春秋送了出去,见叶春秋坐上了马车,曾千户才松了口气,过不多时,便有狱卒急匆匆地赶过来道:“大人,大人,寿宁侯和建昌伯说要吃乳猪和鸡腿。”
曾千户顿时大喜过望地道:“去买啊,我出银子,好生伺候好了。”他心里的一块大石终于落地。(未完待续。)
第一千九十六章:峰回路转
叶春秋这些日子入宫较勤。
既然已经猜测到海外可能有大行动,那么锦衣卫的密奏就不得不看了。
这锦衣卫虽然机构臃肿,却也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至少他们洒在天下各处的耳目就很有用。
刘瑾这个内行厂掌印太监,既然知道朱厚照对此有兴致,自然也不敢胡来,已是下了密令,开始搜罗从各地来的消息。
一旦这个机构开始动起来,那么在东南沿岸,甚至是辽东和朝鲜的细作亦是不敢等闲了,无数的消息如雪片一般通过急奏的方式送入宫中。
事无巨细的消息,哪一些有用,哪一些无用,却需朱厚照和叶春秋亲自排查和整理,毕竟这件事只能秘而不宣,有些可能有用的消息在别人眼里又或许没用。
今儿是廷议,朱厚照没有参加,却和叶春秋各自躲在暖阁,一份份地看着密奏。
东南那儿,瓷器和丝绸的价格跌了一些,朱厚照便会牵强附会地道:“果然如此啊,春秋,你来,快来。”
叶春秋伸过头去,便见朱厚照手里捏着一份奏报,俱言这些日子,瓷器和丝绸价格下跌的事,叶春秋不禁为锦衣卫的效率而咋舌,这些人还真是无孔不入,可是这些东西有用吗?
当然有用,无缘无故地出现跌宕,说明某一部分的需求出现了问题。
叶春秋便道:“理应是私船现在已经暂缓走私了,倒未必是魏国公打击的结果,前些日子也打击,却不见跌幅如此之大,唯一的可能,就是私船全部暂停了运输货物,或者……”
还不等叶春秋把话说完,朱厚照便一脸笑意地道:“或者是他们放下了所有的事,决心集结起来,学朕一样,想干一票大的也说不定。”
叶春秋这次反倒很慎重地点头道:“能引发时价暴跌,唯一的可能就是大量的货物积压,这样的话,大致就可以测算出他们船只的运输量,当然,只可能是大概的数值,通过船只的运量,就可以测算出私船的数量和大小了,不过这些还只是私船,他们未必没有其他的力量……”
朱厚照精神一震,兴致勃勃地道:“那我们来算。”
叶春秋不禁一笑道:“陛下会算吗?”
“呃……”朱厚照顿时有些傻眼,热情一下子给熄掉了一半,最后看着叶春秋,无奈地道:“那你来算。”
叶春秋则是在心里大致地权衡了一下,接着叫朱厚照拿了纸笔来,突然道:“私船是什么船呢?”
“什么?”朱厚照不解地看着叶春秋。
叶春秋皱眉道:“既是私船,会是什么船?以我的估计,或许……”他嚅嗫了一下,方才继续道:“或许这些船和郑和下西洋有关,说不定当年郑和下西洋的那些资料根本没有被刘大夏焚毁,而是被他偷偷保存起来,后来便拿着这些资料,以借鉴于海外造船,这样一想,臣弟倒是全部明白了,郑和的舰船,有宝船、粮船、马船、坐船种种,吃水和运载量不一……陛下且等等。”
叶春秋很不客气地捉过御案上的朱笔,摊开一张纸来,开始在纸上写写画画。
计算是一件很头痛的事,可是根据这些,从而得出准确的情报十分重要,虽然叶春秋最后测算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偏差,可一定会有一个大致的数目,通过这个,可以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
这种计算,既要考虑变量也要考虑增量,比如他们可能不只是单纯的货船,这海上凶险,一定会有大量的兵船,他们既然和倭国勾结,而且在朝鲜国的奏报之中,一直以来,都有倭寇乃至是大明的私船袭击他们的沿岸,朝鲜国不甚其扰,屡屡上书,当然,这些上书朝廷一般不予理会的,说穿了,没有船队。
朝鲜人也清楚不会理会,他们之所以跑来干嚎,其实也未必是希望朝廷能帮他们驱逐倭寇,说白了,哭惨罢了,到时遣使入贡时,可以多得一些赏赐。
因而,朝鲜人总是很夸张的说自己遭遇了巨舰的袭击,什么遮云蔽日,浩浩荡荡,大小舰船百余,倭贼、私商四五千之众,浩浩荡荡之类。
这简直就是特么的胡说八道,叶春秋看到这种奏疏都想笑,朝鲜很穷,几千人去抢劫你一处港口,你确定人家活得下去吗?
不过从中也大致地可得到一些讯息,无非就是把这群倭寇的规模缩小再缩小,根据他们的频率,以及袭击的位置,判断出倭船的规模和大小,还有他们的作战方式,他们的组织结构,诸如此类。
叶春秋拿着笔杆子写写画画,这纸上的阿拉伯数字,朱厚照也看不懂,不过叶春秋也不在乎他能不能看懂,这种数字,还有一些乘除法,叶春秋早已编成了书籍,送去研究院了,是所有研究员的至宝。
足足用了一个时辰,可是依旧还没有结果,毕竟要考虑的因素实在太多,朱厚照倒是有些耐心不足了,却还是乖乖地给叶春秋捧了茶来,亲自放到叶春秋的手边,叶春秋则是挥了挥手,一面盯着纸上无数的数据,一面道:“刘公公,多谢了。”
朱厚照不由瞪了叶春秋一眼,想要张口争辩,可是看着叶春秋的目光一直只在桌案上的那些数据上,最后还是垂头丧气地没有吭声,他晓得叶春秋的心神已经进入了忘我的境界,于是便索性坐在一旁,用手撑着脑袋,有一搭没一搭地打起了盹儿。
啪……不知道过了多久,朱笔被轻轻地丢进了檀木的笔筒,叶春秋伸了个懒腰,一旁的朱厚照如被蜜蜂扎了一样猛地张眸,伸头过去看数据,可惜……依旧看不懂啊,于是巴巴地看着叶春秋,等待叶春秋的解释。
叶春秋将手指抵在案牍上,才徐徐道:“有些麻烦,若是这里头的结果没有错,可能……我们之前还是小看了这些私商了。”
朱厚照焦急地道:“什么意思?春秋,你快给朕说明白啊,急死朕了。”(未完待续。)
第一千九十七章:臣弟佩服
叶春秋沉吟了片刻,旋即将自己所计算出来的结果大致地说了出来。
舰船大抵是在两百艘上下,当然,这是按照马船的大小和体积算出来的。
想必那些私商也绝不可能会有可以容纳千人的福船,这是郑和时代的产物,即便刘大夏有这图纸,也未必能折腾得出这个来。
听到两百,朱厚照的脸色有些变了,看起来很不好看。
叶春秋道:“自然,这其中多是货船,不过这个时代,货船与战船区别不甚大,即便是佛郎机的战舰,大抵也不过是多了几门铁炮而已,除了靠近之前射几炮,等到靠近之后,还是需近战肉搏,当然,我们的优势在于舰船的速度会比他们快,毕竟是战舰。”
说到这里,叶春秋的目光幽深起来,接着道“不过……若是有一支两百舰船的船队,单单是水手,怕是就得需两三千人的规模,若是再加上他们蓄养的武士,甚至可能还勾结了倭人,只怕……”
“到底多少。”听到这里,朱厚照皱起了眉头,表情凝重。
叶春秋想了想,才道:“应该不下五千人。”
“这样多!”朱厚照顿时倒吸了一口凉气,显然是怎么想也想不到数字会如此惊人。
叶春秋心里想,这哪里叫多,当年郑和下西洋,那规模,可是足足的两万多人,两百多艘大小船只,不过其中的福船最是厉害,可承载千余人马。
叶春秋的眼中闪过一抹精光,接着道:“陛下,这么多年来,东南诸岛,多有倭寇盘踞,现在他们来了也好,若是能凝聚一起,正好给了我们聚而歼之的机会。”
“可是太危险了。”朱厚照的眉头皱得更深了,接着怒气冲冲地道:“朕现在终于明白,他们为何总是说什么禁海、禁海的了,呵……原来只要禁海,这海中就成了化外之地,就成了他们的积蓄力量,是借此获得暴利和藏污纳垢的场所,这些人,真是可恶至极,朕今夜就出宫,这一次要将那姓卢的直接炸上天。”
叶春秋对这些私商的虚伪也深感厌恶,居然没有阻止朱厚照,只是深深地看朱厚照一眼,道:“陛下可要记得,行动之前,得先将张家兄弟放出来。”
朱厚照愣了一下,顷刻,表情变得古怪起来,目光复杂地看着带几分贼兮兮的叶春秋,突然感觉叶春秋是如此的阴险。
呃……
朱厚照的眼珠子一转,摇摇头,换上一脸垂头丧气之色,道:“罢了吧,回过头再来收拾他们也就是了,朕突然动了恻隐之心,不知怎么的,感觉于心不忍了。”
叶春秋一脸奇哉怪也的表情看着他,也不知该哭还是该笑,反而觉得自己有些‘过份’了,索性干笑起来,道:“陛下宅心仁厚,臣弟佩服,佩服。”
二人又聊了一次,叶春秋总觉得朱厚照似乎有什么心事,便没有久留,告辞而去。
其实这些日子,叶春秋的心思都放在镇国府上,他倒是想要督促水师,可惜现在水师都在外海操练,原定于去秦皇岛的事也被耽搁起来,只是七八日方才回到天津港进行补给,其余时间,便是反复地出海操练,叶春秋能做的,不过是给予他们提供好最好的后勤,其余的,便爱莫能助了。
反是镇国府,已是愈发的繁荣起来,在马车的带动下,大有井喷之势。
仙鹤车的销量节节攀高,而那平民和载货的车辆,一经推出,顿时风靡开来,寻常的人家也不是大富大贵,自然买不起仙鹤车,可又需要一个较为体面的代步工具,毕竟他们比普通的穷苦人家,不管地位或是家产,都要高一些,于是乎,平民车便适时的推出。
这种车往往不配专门的车夫,所以车夫往往是家里的男人来赶,后头虽也用的是沙发,却不是一人坐的沙发,而是相对廉价的布置沙发,可一次坐上三四人,茶几自然是没有的,密封性倒也还不错,虽有水晶窗,却并不能打开,舒适度肯定远远及不上仙鹤车,却又比寻常的马车和轿子要舒服。
其实这种平民车之所以销量巨大,不只是那些小富人家愿意购买,最重要的还是那些车行的功劳,京师很大,若要步行走上一遭,可能没有一两个时辰也未必能走完,有的人出门,未必就愿意赶路,于是路上的车行就出现了,其实这京师本就有许多凉轿来招揽生意,不过从事这一行的人并不多。
究其原因,还是太贵了,两个轿夫什么都不做,专程赶一两个时辰路,背负着你从东到西,这个价格,可是不菲的。
可马车不一样,马车的运量大,虽然马匹价格高,可是速度也快啊,一两个时辰的路,可以短缩到小半时辰,再加上车夫也轻松,因此,赶车代步的价格便大大地低廉起来,从前雇轿子去某处,没有六七十文下不来,现在同样的距离,十文就够了,坐轿子有时比走路还要慢一些,而马车既可节省时间,速度也快,价格却是原来的是三四分之一,这就使得从前吝啬的人,也肯花费一些银钱去雇车出行了。
还有一些拼凑车,车夫赶着车在城里闲逛,遇到有人要去某处的,便停下来,讲好价钱,若是中途还有客是同路,也可一并上去,毕竟里头空间大,而凉轿只能坐一人,若是一家人出行,就非得要雇几顶不可,一般人家请不起,就让女眷坐着,男眷步行,可现如今,一家人的价格,反而值当。
这就使得不少人出行雇车成了时尚,舒服、方便、快捷,再加上价格能够使人接受,单凭这些优势,许多车行便在京师乃至于附近的一些州府冒了出来,这些人吃货量大,往往一次便是几十辆车地买,打开门便可以做买卖,甚至有规模更大的车行,那都是百辆的平民车买下来,雇了车夫行走于京师各处。
(未完待续。)
第一千九十八章:独门秘籍
可以说,镇国府车坊的生意永远是最火爆的,至少暂时来说,这门别人学不来的买卖,算是镇国府的独门秘籍。
就说上月各种车辆,销量已经破了万,这个数字,是各种车辆的总销量,这就意味着,每个月这里需要无数下游作坊提供的各种配件,即便只是小小的螺丝,一月都需数十万之多。
正因为这种繁荣,所以镇国府急需大量的匠人和学徒,招募人手的招牌已经挂了出来,只是对招工的要求却显得有些苛刻,需要能够识文断字。
这是叶春秋想出来的法子,想挣钱吗?镇国府的各个作坊待遇会比那些小作坊要好上许多,可是要挣银子,你得先识文断字,起码要懂得最基础的加减乘除再说,若是连这个都不会,那么只能拒之门外了。
即便要求很过份,可依然还是阻挡不了无数人想要进入镇国府作坊的努力。
也正因为如此,于是大量的学堂在镇国府催生出来,许多人慕名而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同乡和亲戚的安排下,火速报名在学堂里读书,努力地学习几个月后,可以说是百分百能进入镇国府作坊的。
而在镇国府作坊的薪水,因为垄断所造成的高利润,一般是外头的一倍以上,而且前途可期,因为镇国府需要不断地扩大规模,所以不少人进去做学徒不过数月,便立即可升为匠人,匠人再上,再前一步就是高级匠人,再上头就是工长,正因为规模的不断扩大,所以升职的机会也是高了不少,吸引力实在太大。
京师的不少秀才,都对镇国府赞誉有加,甚至不少人,对叶春秋简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几年,但凡叶春秋被士林有所抨击,这京里的读书人,几乎是一致地站在了叶春秋的身边,为叶春秋保驾护航。
说来说去,除了那太白集的影响,便是因为这镇国府的政策了。
京师和别处不同,寻常的州县,一个秀才或者是读书人,往往算是人中龙凤,受到各种的优待。可是在这京师里,因为大量读书人涌入,再加上这儿,莫说读书人,便连爵爷、京官都比狗多,所以不少漂泊在京中的秀才,其实日子过得挺清苦的,也没什么人把你当做一回事。
可是而今不同了,而今最吃香的就是授馆的,寻常授馆,待遇好的,不过是被大户人家包养,给你提供一日三餐,给你住宿,偶尔发一点钱。若是给平民百姓教书的,显然就惨了许多,说是惨不忍睹也不为过,平时也只是得一些腊肉和桂圆什么的,生活很是困顿。
而今却是不同了,到了镇国府里,把招牌一挂,只是传授一些蒙学的知识,还有一些计算之法,便有人趋之若鹜的报名,而且给的是真金白银,一月三十堂课,直接三百钱,一班下来就是四五十人报名,这一月下来,足足十几两银子,妥妥的,收入高,可其实也就一日上一个时辰的课,清闲自在,还受人尊重。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已经入了作坊,晓得镇国府的作坊和研究院对于读书写字和计算要求甚高,也愿意继续进修,这些人在作坊里本来就有丰厚的薪水,所以也乐于花更多的钱来报名,只是要学的,就更精深罢了。
于是不少的秀才们,为了满足这个需求,也不免头痛,因为研究院对于计算和绘图的要求极高,人家要进修,想学的也是这个,总不能人家来学,你还教授他四书五经吧。
在京里混,谁都晓得这年月,银子才是真的,有的秀才开了高级进修班,一月下来,随随便便就是四五十两银子,教人眼红耳热,于是不少人也开始琢磨起高级进修班了。
所以不少人便千方百计地想去购买研究院里的一些书籍,大多都是叶春秋编写的书,如什么几何原理,什么绘图的知识,什么物理小识,这些在后世,大抵是一些粗浅的知识,可能初中生就能融会贯通,可是在这里,却成了极为精深的学问。
所以现在的情况,大多是叶春秋拿了一些知识给研究院,研究院去验证这些知识,而许多秀才则想尽办法把这些知识搞到手,努力去吸取其中的知识,再开班教授。
不需要有人去催促他们学习,也不需要叶春秋孜孜不倦地去散播什么奇谈怪论的思想,劝学在这里是多余的,可是每一个人,对于知识,尤其是这种新知识都有着一种渴望,学过之后,匠人们发现这些理论在生产中得到了验证,同时,慢慢地崭露头角,步步高升。
读书人呢,虽然暂时抛弃了四书五经,可是毕竟已经有了功名,举业无望之下,安身立命要紧,至少这衣食住行还是得要钱的,那敲门砖只好放到一边去,专心地去研究这些几何、奇数、偶数、绘图、重力诸如此类的古怪学问,也好多一个专业技能,有了这个,过富足的日子也不难。
整个镇国府,都弥漫着这种学习的热潮,越来越多人涌入,又有越来越多人去索取营养,甚至不少匠人和读书人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叶春秋不需用手里的鞭子,他只是偶尔搜寻一些简单的数理化摘抄出来罢了。
现在的镇国府,已是连栋的建筑覆盖,不知容纳了多少人,哪里都热闹非凡,三六九等,俱都在此开始着崭新的生活,渐渐的,人们发现,出行非要坐上车行的车不可了,因为时间就是银子,谁也不能耽误上工,所以镇国府的车行规模最大,依附于车行的车夫就有数百人之多,他们赶着车,犹如后世的出租一样,将乘客送到目的。人们发现,宽大的袍裙不利于生产,于是短装或者是紧身的打扮成了潮流,成衣铺子,现在最时兴的便是这种较为实用的衣饰。
(未完待续。)
第一千九十九章:人上之人
镇国里除了到处都是学馆的招牌,其次较多的就是书铺,各种书都有,除了数理化,以及一些工程的原理,便是太白集。
这里的人勤于学习,自然买书的人也愈来愈多,于是在镇国府里,书铺也成了利润较为丰厚的行业。
显然,书铺其实这里其中的一个行业,可是不管是书铺,还是其他铺子,都显现着一个现象,这里的消费极为旺盛!
也正是消费旺盛,所以各种铺面的租金也愈来愈高,无论是卖成衣,吃饭喝茶的,俱都是门庭若市,无数的匠人,大量的薪水,还有无数来往的客商,腰中缠着的金银,有不少都丢在这里。
甚至别处不曾有的商品和商铺,这儿也有,以至于不少北京城的人,不得不坐车到这儿来采买。
繁荣的造就,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这样的轻易,在这里,人数可能不过十万,可这十万的消费能力,可以达到其他地方的百倍之多。
银子,成了所有人的目标,每一个人都在忙碌,便连来这儿开馆的杨秀才,见到这个场景,都不禁瞠目结舌。
不过,杨秀才并不反感,其实来这儿的秀才,大多家境都好不到哪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