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庶子风流-第1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不到连叶春秋都让自己下不为例,朱厚照有些始料未及,不由的显得有些沮丧。
其实叶春秋也很能理解朱厚照的心态,他此举使自己受益,而自己这个最大的受益人居然泼他冷水,这显然对于朱厚照来说,是一件极为郁闷的事。
叶春秋想,若是不给陛下一个合理的解释,只怕他不知会怎样想了,于是叶春秋顿了顿,接着道:“陛下要做大事业,何必与诸公为难?所谓安内方能攘外,若是陛下处处与诸公为难,如何安内?陛下要分清主次啊。”
这话,一下子切入到了朱厚照的心底深处。
内阁诸公是你的敌人吗?不是。既然不是你的敌人,你逗比个什么?有这心思,拿这种小心思去恶心巴图蒙克那种人岂不是好?
朱厚照的脸色缓和了许多,很虚心地道:“你说的很有道理,好,朕听你的,来来来,叶爱卿,你不是说建工坊的事吗?朕已赐了地给镇国府,现在你打算用哪里的地?”
说罢,他没耐心地对身边的一个小宦官道:“来人,去取舆图来。”
那宦官不敢怠慢,忙是将京师的舆图送了来。
朱厚照对地图是最感兴趣的,此时手里拿着京师的舆图,铺在御案上,浑身显得格外的有精神气,指着舆图,对叶春秋道:“你看,这京郊多的是皇庄,你挑一个地,若是嫌不够,朕再多让几十顷也没什么问题,反正……这是朕自家的地,用得着就好。”
叶春秋精神一震,倒是来了精神,眼睛便落在了舆图上。
要搞工坊,首先就离不开水,其次要离京师近,除此之外呢,还要和运河相连,总而言之,未来叶春秋所要构造的‘经济开发区’,地理位置要尤为优越。
皇庒的分布,叶春秋只略略扫一眼,便已排除了个七七八八,倒是有几块地,却让叶春秋起了兴致,这些地大多都有优势,要嘛是与运河相连,要嘛是边上有湖,满足工业用水的需求,要嘛就是距离京师一步之遥。
只是……想要满足三个条件的地方,却是少之又少,叶春秋的目光最终落在了水晶作坊附近的一大片土地上。
叶春秋指着那块地道:“陛下,这里倒是有一块阔地,足足有一百五十顷,似乎也没种粮,却不知是谁家的。”
这个地段在正阳门之外,属于外城的范畴,与通惠河相连,这座外城门其实一开始并没什么名头,只是到了明英宗正统元年至正统四年间,为增加京师的防务,于是大规模修建京师城垣和城门,修筑了瓮城、箭楼、东、西闸楼,并疏浚城壕、建造石桥、牌楼,形成了“四门、三桥、五牌楼“的格局,并将原来所谓的丽正门改为正阳门。
这座城门,与北通州相对,按理来说,是最便捷的商路通道,只不过却因为正阳门地位特殊,所以只准通行官家车马,这也就意味着,北通州的商贾,大多得绕道往其他各门出入;再加上这里是京师驻防的禁地,所以外城并没有太多人家,显然……若是在这里建立‘经济开发区’是最好的地段,一来与京师只是一步之遥,过了门洞,就可直接进入内城,另一方面,与北通州遥遥相望,北通州和江南的南通州分别是运河的首尾之地,属于贸易的重要集散地,也是朝廷漕粮的最重要水道,经由这里,沿着运河,就可以将无数的商品集散到天下近半的行省。
最重要的是,这里很幽静,并没有太多的民居,与驻防的京营也不过是一墙之隔,这就意味着,工坊可以有一个较为安静的环境,当然……它距离镇国新军大营还有紫禁城,乃至于叶春秋在内城的住宅,也都是不过六七里的距离,这才是叶春秋最在乎的地方。
朱厚照看着这块地,沉吟了一下,才道:“噢,这里本也是皇庒,却因为在正阳门,所以并没有开辟土地,朕登基之后,就将这块地赏给寿宁侯了,叶爱卿,你晓得的,当初觉得反正这地挣不来钱粮,索性就给了国舅,免得他隔三差五的跑去母后那儿说朕凉薄,怎么,你看上了这里?”(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六章:皇恩浩荡(第三更)
当知道这块在自己眼中最为合适的地竟然在寿宁侯的名下,叶春秋是有些失望的,不过……
叶春秋深深地看着朱厚照,很是笃定地道:“陛下,这里的地理可谓得天独厚,只是可惜……”
叶春秋一句可惜,为接下来的事埋下伏笔。
其他的皇庒看不上啊,既然是要做大事业,当然要有最好的条件,毕竟将来大笔的银子砸下去了,想要再挪地方,可就难了。
叶春秋在等朱厚照表态。
朱厚照对此显得很是慎重,显然他是有所犹豫的,最后他还是咬了咬牙道;“这件事,朕会和寿宁侯打个商量。”
叶春秋心里松口气,心里却也晓得朱厚照并不喜欢寿宁侯,他忙道:“谢陛下恩典。”
朱厚照反而笑了:“朕该谢你才是,叶爱卿,朕现在就等你的工坊多建一些,多挣了银子,这镇国新军哪,得多扩建一二才好,朕已是等不及了。”
说罢,他又道:“除此之外,镇国府也得修建起来,朕已想好了,要不惜工本,户部非要拨发钱粮不可,这旨意都出了来,镇国府若是再没有,镇国公可怎么办?”
叶春秋想到他还惦记着镇国府,心里也是醉了,话说……小皇帝不作死,浑身就难受啊。
不过筹建镇国府,似乎也有道理,现在镇国府的班子已经搭了起来,从工坊到镇国新军,若是没有一个总揽的机构可不成,从前无论是新军还是工坊,其实都是各行其事,说穿了,从前没有什么名分,是野路子,可现在不同了,在这之上,肯定得有上层建筑。
虽然朱厚照乃是镇国公,可是真正办事的却是镇国府这个参事,修建了镇国府,本质上还是叶春秋来管理的。
没一个干净透亮的公房,也是遗憾。
朱厚照笑呵呵地道:“你此前提议要修建大钟,这大钟啊,就修在镇国府吧,紫禁城这儿……”他尴尬一笑,才道:“师傅们反对得太厉害,朕才提一句,他们就像号丧一样,这镇国府是朱寿的,大钟建在镇国府,就谁也反对不了,不过一切的事得你来办了,钱粮和材料以及匠人由工部拨发,镇国府若是有钱,就自己也添一些,总要气派一些才好。”
叶春秋忙是领命:“臣遵旨。”
钟塔设在镇国府,其实也有好处,这镇国府肯定是设在这块封赏的土地的,以后所有的工坊都得在正阳门郊外来建设,有个大钟在这里,匠人们知道时间,上工、下工也方便。
朱厚照提起建立钟塔的事,叶春秋才想了起这事来,又不禁开始上心起来。
钟塔改变的除了是时间观念,最重要的还是技艺的水平。
这就如叶春秋有许多的想法,船坚炮利以及诸多奇技淫巧的东西,若是没有基础,也不过是海市蜃楼而已。
这也是为何叶春秋不敢贸然制造火枪的原因,这个时候的火枪,无论是射程是精度都差的太远,叶春秋既然奉行精兵之策,一百多来杆火枪,即便能优于这个时代,又能如何?终究难以成气候,叶春秋的目标是,一旦装配火枪,至少也要将火枪的水平达到后装枪的程度,而不只是单纯的为了制造而制造。
可是一旦要大规模地生产后装枪,其中遇到的难题实在太多了,这牵涉到的是枪管的工艺问题,还需要有足够的铣床来制造出稳定的枪管膛线,膛线的作用在于赋予弹头旋转的能力,使弹头出膛之后,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射出,能极大的提高火枪的精度和射程;虽说眼下这个时代,膛线其实已经出现,不过由于制造工艺困难,直到三百多年之后,才得以普及。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要克服的难关需要叶春秋去克服,譬如弹头,譬如枪针,譬如可用的弹簧。
以现在的条件,叶春秋请许多匠人一起制造出一柄后装枪倒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若只是局限于一群人靠着手工打制出来,就显得没多大意义了,不能够大规模地投产建造,即便是有这么几个犀利的神兵利器,用处也不甚大。
想要满足一支军队进入火药时代,后勤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绝不是想当然的用锤子敲敲打打就可以出来的,后世的工业国对后发国家的碾压,其实并非是双方兵器太差,事实上后发国家勒紧裤腰带,也能在市面上买到一批又一批较为先进的军火,而事实证明,这只是然并卵,因为东西可以买,后勤体系却无法复制,一旦工业国进入了战时体制,千百万人俱都可以武装起来,源源不断的给养和弹药随时可以供应到战线的最前端,在战争过程中可以不断的得以改进武器,而后发国家这时候除了被全方面吊打之外,唯一能作出的选择就是站着挨打还是跪着而已。
材料、化工、机械诸如此类的基础,都没有打牢,与其好高骛远,不如先脚踏实地。
大钟,就是叶春秋的重要基础工业之一,它的优势在于,可以挣钱,同时通过挣钱,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匠人,在制造的过程中,让匠人们熟悉齿轮和弹簧这类机械结构的应用,同时还能提高加工的精度,能在材料学方面给人启发。
等到将来这钟表当真能渐渐风生水起起来,一旦畅销,势必有许多匠人加入钟表的制造业中,毕竟畅销就意味着会有源源不断的银子,有了银子自然会有人来做学徒,刻苦去学习制造的方法,而只要有人肯去学习,他们的技艺水平和对于机械的理解就会越发深厚,与此同时,下游供应钟表材料的行业也会催生,比如各种钢材的作坊,譬如弹簧和指针。
而这一切,先从大钟楼开始,叶春秋已经想好了,这个钟楼,首先是要气派,其次是要气派,再其次还是要气派。
若是不足够气派,如何给未来的钟表作坊做广告呢?
(未完待续。)
第七百一十七章:这人神经病(第四更)
从宫中辞出,叶春秋带着极大的使命感,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天子那儿已经为自己铺好了路,接下来就是大干一场的时候。
首先,还是得先修建镇国府,既然要修建,就势必要做到雄伟气派,这是陛下的心思,只是对叶春秋来说,实用性也是不可或缺的。
叶春秋索性这些日子都待在国史馆里,进行建筑的设计,后世有不少经典的建筑式样可以借鉴,当然,必须得是中式建筑,若是弄出个罗马或是希腊式,大致叶春秋不被人绑了去给一把火烧了,叶春秋自己也有上吊的心思,任何事都得有度,创新也是如此,必须融入进环境,而不是一拍脑袋,自以为是。
叶春秋每日趴在国史馆里,写写画画,除此之外,就是钟楼的式样了,这钟楼自然不能用欧洲修道院的风格,而是采用箭楼的形式,只是要做到四面都是钟,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能看到时间。
叶春秋甚至想到用荧光的材料来做钟表的刻度和指针,如此一来,即便是在夜里,远远眺望,亦可看到时间,不过很快这个方案被否决掉,太特么的标新立异了,少了一些严肃性,夜里报时,大可以通过钟摆的响动来确定。
他在国史馆,本就只是为暂时养伤的,算是翰林院给予他的特别照顾,可是这位破虏侯,却是每日将自己关在公房里,皓首穷经,每日鼓捣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这令国史馆的其他诸翰林都有些奇怪,戴大宾看着他,总是摇头,不过他素来了解叶春秋性子的,这家伙不安分。
这一日,叶春秋大致已经完成了大钟楼的初稿,心里松了口气,等初稿完成,就可以送给舅父,让匠人们去讨论,现在孙琦那儿已经培养了一批开了眼界的匠人,一般情况,叶春秋的设计图,他们大致能看得懂,而且能举出一些设计中的难点,而后再反馈叶春秋这里,叶春秋又可将这些反馈进行修改。
现在总算初稿完成,叶春秋感觉心情轻松了许多,便叫了书吏送茶来,顺道问:“戴编修在哪?为何今日没有见到人?”
这书吏道:“今儿戴编修告了假……”
告假……
叶春秋有些意外,不由道:“莫非病了?”
书吏沉默了一下,才道:“戴编修被御史弹劾了,据说事儿还不小,他……真是太不小心了……”
御史弹劾这种事,叶春秋是深有体会的,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于是叶春秋不由慎重起来,对这书吏问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书吏迟疑了一下,才道:“大人少待,小人去取戴编修录入的文稿来。”
他旋即走开了,过不多时,便拿着一堆文稿到叶春秋的跟前,道:“问题就出在这里,大人一看便知。”
叶春秋心里想,这修史也能修出祸来,理论上不可能吧,大明对于翰林史官,一向是宽松的态度,这士林之中弄出这么多奇闻异事,编造了这么多野史出来,也不见朝廷去管呢,像这种史官,一般是随你怎么扯淡,只要上头的总裁官把好关就可以了。
不过,修史都能修出祸端来,戴年兄果然也算奇人了。
叶春秋漫不经心地拿起稿子,细细一看,然后他徒然地虎躯一震,眼睛都直了。
卧槽……戴年兄你这是不作不死的节奏啊。
这位戴兄还真是奇人了,人家修史也就修了,他居然还发明创造历史,怎么发明呢,他居然自己亲自动手,来研究太祖皇帝和沐英的关系。
是人都知道,沐英乃是朱元璋的义子,朱元璋的义子很多,而这位沐英算是最战功赫赫的一个,此后,他被封去了云南,子子孙孙世袭黔国公,为大明世世代代镇守云南边陲之地。
大明的几大勋贵,从英国公到魏国公之后,这黔国公也算是硕果仅存的一支生力军了,因为世世代代经营云南,是朝廷在西南的定海神针,所以朝廷素来对他们极尽优渥。
而戴大宾多半也是修史修得蛋疼,所以整理了一下明实录中太祖皇帝的资料,然后通过诸般的引证和研究,居然让他有了历史的发明,他不甘心只是墨守成规的研究历史,居然还立志于做一个历史发明家,一本正经地研究朱元璋的外遇和私生子问题,然后还推论出‘则帝长于英实十七年,真龙年至十七,壮矣,外遇而生,理或有之;高皇之晚婚,亦自创业之君所无有也。’
“……”看到这个论据,叶春秋也是醉了。
他突然特想要思考一下人生,为什么自己身边都是一群神经病。
这番论据,大致的意思就是说,朱元璋晚婚,而朱元璋恰好比沐英大十七岁,正在壮年,在外勾搭几个妇女,这是理所当然的,或许应该有遗子在外,而沐英的嫌疑最大,为什么呢,太祖皇帝在时,这么多勋贵倒霉,为何沐英这个义子得以善终呢?能世镇云南,权柄与藩王无异,这岂不又是沐英乃是朱元璋儿子的铁证?
如此种种推论来看,沐英确实是朱英,他绝逼是龙子龙孙,而这个掩盖起的封尘历史,却不能掩盖皇家血脉的真相。
戴大宾不但有所研究,而且还将文稿放入太祖实录之中,这……尼玛……叶春秋心里想,自己若是姓朱,多半也得把戴大宾这个逗比干掉,这人……神经病啊。
叶春秋却还是有疑窦,毕竟翰林之中,这种一根筋的人不少,尤其是修史的翰林,多是书呆子,指望他们是正常人也不可能,这其实也不算太大的事,最多申饬一下也就是了,可这些御史为何就要盯上戴大宾呢?
见叶春秋一脸狐疑地看着自己,那书吏似是明白了叶春秋的所想,苦笑道:“大人是有所不知,其实此事,急的不是宫中,而是黔国公府啊。”
一言而出,叶春秋一下子全明白了。
(未完待续。)
第七百一十八章:环环相扣(第五更)
黔国公急了。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戴大宾这个家伙吃饱了撑着,跑去研究朱元璋外遇的问题,而事实上,研究皇帝的**,简直就是史官们的职责,明实录里,各种皇帝老子狗屁倒灶的事都有,影射的事都是不堪入目。
几乎你看过大明的史册,大致都能感受到大明皇帝的许多**,什么皇帝炼丹吃经血,什么皇帝独宠贵妃,如何御女无数,除了弘治皇帝,这是真正的难挑出什么毛病的以外,其他的天子,基本都是一个套路——生活作风有问题。
而宫中呢,似乎对于这些翰林院的翰林们虽然心里也有一些不满,却大多数并不在乎。
历朝历代得国之正者,莫过于大明,太祖皇帝是靠驱逐鞑虏而据有的天下,这便是正统,所以随你们怎么骂,我就如此,你能如何?这和满清全然不同,满清因为得国不正,属于狄夷之君的范畴,因而你一句清风不识字,人家就认为你在嘲讽他,杀你全家再说。
既然天子对此不在乎,你爱说太祖皇帝搞东搞西就说去吧,婚外情而已,不是什么大事。
可是有人吓到了。
云南的沐家世镇云南,名曰国公,实则与藩王无异,而且云南的军政几乎是沐家一手掌控,这样的家族,最害怕的就是被人误以为这件事和他们有关系,怕传出什么流言蜚语,说这是他们沐家背后做的小动作,这沐家是想当王爷了。
但凡是外臣,最害怕的就是被人猜忌他们有什么野心,何况还是拥有军队,控制了整个云南一省的沐家?
噢,你们居然敢说自己也是太祖的子孙,怎么,你们不想做国公,想做亲王还是藩王,又或者是想要反了天,拥兵自称自己是正统吗?
沐家急了,你一个史官,你研究太祖皇帝得了痔疮,或者是不是有花柳,这都和我们没关系,可你说我祖宗是太祖皇帝的私生子,你这不是坑我吗?
他们必须得有所动作……那就是把戴大宾整死,唯有如此,才能告诉别人,这和我们沐家无关,只有找人弹劾了你戴大宾,才能洗清他们的嫌疑,所以戴大宾必须完蛋,戴大宾不完蛋,云南的沐家就不安生。
叶春秋念及于此,也不禁苦笑,话说……这朝廷的生态还真是环环相扣啊,他不由为戴大宾担心起来,戴年兄也算是自己的至交好友,若是因为此事而遭了株连,这不是他所想见到的,云南沐家在朝中肯定有足够的影响力,整一个小小史官,还是轻而易举的。
当初自己遭难的时候,戴大宾可没少为自己担心,现在他遭了难,自己能够袖手旁观吗?
叶春秋这时便漫不经心地对跟前的书吏笑道:“那位弹劾戴编修的御史,想必也是云南人吧?”
书吏颌首道:“是,正是出自云南。”
一切就很清楚了,不过单凭一个云南的御史同乡,肯定是不够的,毕竟戴大宾是翰林,翰林和御史都是清流,谁怕谁来?
那么沐家在这京师,肯定还有某个势力不小的人,只是……这个人是谁呢?
只有找到这个人,才能解决问题。
叶春秋便道:“云南沐家,与谁的交情最是深厚。”
书吏的眉头轻轻地凝了一下,忙道:“小人不知。”
叶春秋只看他脸上的变化,便知道他不是不知,而是不想说,怕惹麻烦。
这很好理解,毕竟在翰林里做书吏的,其实是最灵醒的人物。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圈子,书吏也是如此,他们各自会交换一些京师里错综复杂关系的情报,甚至有的老吏,对某家大人从地方官那儿收到的冰敬炭敬都了若指掌。
叶春秋不由在心里想,这件事若是继续放任下去,戴年兄只怕真要吃不了兜着走了,非常之时,该行非常之事,叶春秋的脸拉了下来,突然将茶水朝案头一泼,案头上一沓厚厚的实录便浸了水,墨水渲染开来,顿时糊成了一片。
这书吏愕然,一时弄不明白叶修撰为何如此。
就在他愕然的时候,叶春秋便正色道:“大胆,你竟这样不小心,毁坏了如此重要的公文,王书吏,这件事,本官绝不和你干休,明日就提请国史馆侍读周学士,开革了你……”
书吏惊得瞪大了眼睛,卧槽……这明显是栽赃陷害啊,而且还作得如此的明显。
王书吏打了个冷颤,立即意识到了什么,忙是跪倒在地道:“请大人息怒,小人……小人有一件事要禀告,叶修撰,小人听说那沐家和御马监的张永张公公相交莫逆,每年的时候,沐家都有一大队的车马将许多的云南特产送去张永在京中的外宅,沐家的一些子侄到了京师来,也是张永安排他们在上四卫或者是勇士营差遣,小人就知道这么多了。”
张永……
叶春秋愣了一下,想不到还是个老熟人,只是这个家伙和自己如此不对付,若是认识的人倒还好,还可以去求一求情,现在只怕……
叶春秋的眉头深深地皱了起来,道:“沐家怎和张永勾搭上了?”
这书吏已经吃过了亏,自然对叶春秋的问话,知无不言:“但凡是外头的藩王或是领兵的将军,其实都不担心内阁那儿,只要他们不逾礼,内阁诸公也懒得理他们,各部堂的事儿多着呢,自然也不会和他们生怨。他们最担心的,反而是天子会怎么看待,所以但凡是各地的藩王,或是各镇的军将,多是要巴结宫里有权有势的宦官,若那宦官能为他们在天子面前美言几句自然是好,实在不成,随时通报一下消息,也是好的,这沐家和张公公相交甚厚,其实满京师都是知道的,小人……小人也不敢乱说,不过……不过……小人斗胆猜测,这件事应该和张公公脱不开关系。”
“张永……”叶春秋眯起眼来,看来找关系化解危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了。
(未完待续。)
第七百一十九章:你就是猪(第六更)
这就是在太监那儿没人缘的坏处啊,问题就在于,怎么让张永罢手呢?
按理来说,这张永是绝不会罢手的,若是自己不插手,云南沐家那儿请托了来,对付一个小小的翰林编修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可若是自己插了手,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依着张永的性子,还不把戴大宾往死里整?
叶春秋不禁为戴大宾而头痛,你说你修史就修史吧,却非要吃饱了撑着,跑去发明历史。
好吧,无论如何,人是要救的,若是对至交好友见死不救,叶春秋便猪狗不如了。
他想了想,旋即起身,对这书吏和颜悦色地道:“方才多有得罪,还望海涵。”
这书吏也是苦笑,现在见叶春秋对他真挚道歉,却也只好无可奈何地道:“大人,有心,不过……大人……这件事……关系到了外臣和内宦,一旦牵连上,只怕很不好收场。”他摇摇头,觉得叶春秋多管闲事了,便劝道:“大人切莫头一热,惹来什么祸端。”
叶春秋只是淡淡地道:“有劳关心。”
送走了这书吏,叶春秋还是觉得头痛,好死不死是张永,连找关系疏通的可能都没有了。
可是想到戴大宾遭难,又不免心里郁闷。
他索性在国史馆里闲坐着,脑袋里一个劲地想着办法。
到了次日,此事果然继续酝酿,又开始有人弹劾了,而弹劾的内容都是一样,说戴大宾是胆大妄为,诽谤太祖。
这种弹劾大致就是如此,一个御史弹劾,可能天子也不在乎,诽谤就诽谤吧,爱咋咋样,可问题在于,若是宫中不理,那么接下来就可能会层层加码,弹劾的人越来越多,到了那时,就算天子想要置之不理,也没有任何办法了。
因为若是继续忽视下去,这件事就可能会热议起来,天子不在乎一个翰林骂自己的祖宗没关系,可是若自己的祖宗成为了朝廷内外议论的对象,这就是另一个性质了。
若是此时,叶春秋跑去找天子求情,天子铁了心要保戴大宾呢?越是要保,依着现在大明的政治生态,可能麻烦更大,人家骂你祖宗,你还要保人家,你这是大不孝啊,何况等一旦引发了热议,接下来宗室们怕也坐不住,有些事,你越是想捂着,反而伤害越大。
唯一的办法就是解铃还须系铃人,除非张永这个时候罢手。
叶春秋心思不定,想了想,还是打算去疏通一下。
等他下了值,他便在别人的指引下到了张宅,这是张永在紫禁城置办的宅子,据说张永有时不当值的时候会出宫来闲住,当然,这种情况一个月也不会有几次,太监置办宅子,大多时候都只是把一些不方便在宫中保存的东西放在这里进行保管罢了,再就是显示一下自己的阔气。
他递了名帖,门子一看是叶春秋,脸就变了,这张公公每次回到宅子,都免不了要骂叶春秋几句烂屁股,想不到今儿,这个叶春秋居然亲自登门要来造访。
叶春秋彬彬有礼地道:“不知张公公在不在?”
门子愣着不说话,可是想到叶春秋那修撰的官衔,却还是道:“公公今夜恰好在此,不过……”
叶春秋便抿嘴道:“烦请通报。”
门子无奈,只好进去通报,过不多时,这人便气喘吁吁地回来道:“我家公公说,请叶修撰进小厅说话。”
终究还是肯见的,叶春秋颌首,便随这门子进去,这张宅端的是气派无比,雕梁画栋,与宫中都不遑多让,叶春秋只知道宫中的人有钱,却万万料不到富裕到这个地步。
他一路行至一处小厅,等进了去,便见张永绷着脸在此喝茶。
叶春秋便作揖道:“见过张公公。”
“哟。”张永摆出勉强的笑容,话语里带着些阴阳怪气:“原来是叶修撰啊,叶修撰,还真是稀客啊,怎么着,镇国新军和勇士营切磋之后,叶修撰还想找咱来切磋切磋不成?这就免了吧,咱呀,是动脑子的。”
“……”叶春秋有一种无语的感觉。
“无事不登三宝殿……”他眯着眼看着叶春秋,似乎宫里的人都喜欢眯着眼,然后徐徐地抱着手中的茶盏,淡淡地道:“说罢,到底有什么事。”
叶春秋想了想,才道:“公公可认得戴大宾吗?”
张永的脸抽搐了一下,目光更加深沉起来,拧着眉头看着叶春秋道:“嗯?”
叶春秋一脸肃然地道:“下官和戴大宾有深仇大恨,此人……”
“是吗?”张永的眼眸里掠过了一丝精光,然后冷笑道:“哎呀,叶修撰你也太欺负人了吧。”
叶春秋错愕地看着张永道:“张公公何出此言。”
张永又是冷笑一声,才道:“你莫不是以为你到咱面前说你与戴大宾有血海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