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晋霸天下-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谁要和本将军叙叙旧啊!”韩潜从司徒府正堂走出,看着王导身前的小兵,淡淡说道。

    “韩潜将军,你还是自己走出来了。”殷浩一见韩潜从正堂内走出,便冷笑着说道。

    “殷大人,本将跟你走,但我要见皇上,本将有破敌良策。”韩潜看着殷浩,真诚的说道。

    殷浩一听,嘴角一抹冷笑,开口答道:“那是自然,皇上正想见将军呢?”但他心里却在想:“都成了阶下囚了,还敢提条件。”

    韩潜轻轻的舒了一口气,将双手伸在身前,淡然道:“那好,我们走吧!”

    殷浩轻轻的在王导身前弯腰一揖,谄媚道:“司徒大人,下官就先告退了,得罪之处,改日再登门谢罪。”

    王导将头转向一边,一言不发,既是表示对殷浩的不满,同时也是对殷浩带走韩潜表示默许。

    其实自从殷浩闯入自己的府邸开始,王导就知道韩潜一定会被带走,他刁难殷浩除了是对殷浩不通报便闯进自己府邸的不满,更重要的是若是让殷浩轻轻松松的将人从自己府邸带走而不加干涉,那他司徒府的颜面何在,别人会认为他司徒府软弱可欺,同时韩潜以及府上的所有人都会看轻自己。

    “上枷锁,带走。”殷浩大喝一声,带领一众禁军押着韩潜离开司徒府。

    #######

    华安和李尚等人被挡在司徒府外一个多时辰,正在焦躁不安,突然司徒府的大门里涌出大批禁军,同时还有一名带着枷锁的犯人。

    华安定睛一看,这个犯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师傅韩潜,师傅为什么会被带上枷锁,他犯了什么罪,师傅是忠君为国的好人怎么会犯罪,一定是这些禁军搞错了。

    “师傅,师傅,”华安扔掉柴火,跑到韩潜的身边大声呼喊道。

    “谁家的小孩,滚开。”一个禁军一脚将华安踢开。

    华安在地上打了个滚,爬起来又向韩潜靠了过去。自然又挨了禁军一脚,华安爬起来擦了擦嘴角的血迹,愤怒的瞪着眼前的禁军。

    “华安,回去。”韩潜对着华安吼道。他见华安不顾危险一次次冲向自己,内心颇为感动,但他不忍看着自己的爱徒受伤,便用命令的口气驱赶华安。

    “不,我不走,你们为什么抓我师傅。”华安大声质问韩潜身边的禁军。

    “哪来的野小子,活得不耐烦啦!”一个禁军威胁的拔出随身佩戴的腰刀恐吓道。

    “你有本事就砍了我。”华安针锋相对地把脖子伸了过去。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为华安捏了一把汗,同时也对堂堂禁军欺负一个小孩都表示愤怒。

    “臭小子,不见棺材不落泪,那我就成全你。”那个拔出腰刀的禁军举起腰刀作势欲砍。

    “禁军杀人啦!禁军杀人啦!”刀还未落下,华安便大声的叫嚷起来。围观的人本就对禁军欺负小孩很是不满,此刻见禁军竟然要当街杀人,顿时群情激奋,众人把手里的东西胡乱的砸向禁军,顿时一众禁军人人脸上有菜叶,就连晚些出来的殷浩都未能幸免。

    殷浩止喝不住围观的群众,只得灰溜溜的押着韩潜一路小跑着离开。

    华安也是小跑着跟在他们的身后,他想知道这些禁军把自己的师傅关在了哪里。

    一群狼狈不堪的禁军在京城的天牢外停了下来。

    韩潜一见“天牢”二字顿时大惊,他回过头来,看着殷浩质问道:“殷大人不是答应本将,让本将面见皇上吗?为何带我到这里。”

    殷浩冷笑两声,阴声说道:“韩将军,皇上今年只有六岁,还不能理政,现在朝政都是国舅庾大人做主,你有什么冤屈就跟庾大人说吧!”

    “庾大人,我要见庾大人。”

    “好好好,将军先在这天牢小住几天,等过两天庾大人有空了,一定会来天牢看望将军的。”殷浩说着示意身边的禁军将韩潜押进天牢。

    韩潜无奈,暗叹一声,大步走进天牢。

    华安眼睁睁的看着韩潜被押进天牢,他伤心之余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将师傅救出天牢。

第二十章 叛军渡江

    后将军郭默率领一万大军抵达当利口南岸,尽管这里停泊了一百多条大大小小的战船,但一次最多只能运载三千士兵同时渡江。

    郭默让部将先率第一军的三千兵马过江,看着一百多条战船消失在雾蒙蒙的江面上,他的心里顿时有一丝隐隐的不安,多年的戎马生涯让他变得谨慎。

    此次朝廷让他率一万大军前往阜陵防备苏峻,原本只是为了给苏峻一点压力逼迫其就范,没想到他的大军还没到阜陵,苏峻已经起兵而且还说服了祖约助其一臂之力。

    如今叛军集结四万多人马浩浩荡荡的扑来,自己的一万人马再去阜陵城已经毫无意义,当务之急是大军尽快渡江抢占当利口北岸,凭借北岸关口狭窄不利于大军展开的优点固守。

    只要死死守住当利口,叛军就无法渡江,朝廷的大批援军一到便可展开反击。想到这里郭默稍稍心安。

    波涛汹涌的江水不断的拍打岸边的礁石,发出巨大的声响,极大的掩盖了对岸人马厮杀、刀剑相交所产生的喊杀声。

    此时,郭默部下先行渡江的三千人马刚刚下船,便遭到了埋伏在周围的苏峻两万大军的围攻,苏峻大军本就骁勇又是以逸待劳突然杀出,片刻之间郭默的三千人马便全军覆没。

    苏峻挑选麾下最精锐的三千人马,部分将士还换上了郭默大军的衣甲,他们登上战船起帆向当利口南岸驶去。

    #####

    当利口南岸,郭默显得有些焦躁,部下的三千人马算时间应该早就到了对岸,战船这时候也该回到南岸了,为什么到现在还见不到战船的影子,难道出了什么意外,不会的,苏峻昨天刚联合祖约起兵,两处兵马集结、准备粮草、会师等都需要时间,按道理不会这么快到达这里的。

    也许是江面雾气太大战船行驶不便,郭默看着白茫茫的江面暗自自我安慰。

    “将军,战船回来了。”

    郭默抬头一看,果然不远处的江面上隐隐的钻出数百条战船,战船的桅杆上飘荡着自己的战旗,这下郭默完全放心了。

    “第二军将士,准备渡江。”郭默下令道。

    第二军的三千将士闻令,起身向渡口的码头靠了过去,一时间整个当利渡口乱哄哄的,毫无阵型可言。

    战船靠岸,郭默军的将士正打算上船,突然从船舱里冲出大批士兵,他们出了船舱便如虎入羊群一般向郭默军发起进攻,第二军将士首当其冲,好多将士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就已经被砍下了脑袋。

    郭默的第二军瞬间彻底崩溃,已经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还没有丧命的将士转身便跑,溃兵很快冲散了原本阵型还算严整的第三军,郭默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大军瞬间崩溃,顿时惊得瞪大了眼睛。

    苏峻一马当先,亲自带队杀向郭默军,他抬头一眼便认出了不远处的神色慌张的郭默,他嘴里冷哼一声,下令道:“大纛下骑马的将军是郭默,斩杀郭默赏黄金千两,杀啊!”

    郭默抬头一看,苏峻的叛军都向自己的大纛杀来,顿时吓得直冒冷汗,他忙命亲兵将大纛扔掉,调转马头向姑孰城逃去。

    大纛倒下,原本还在奋力抵抗的第三军部分将士,见自己的最高统帅都逃走了,顿时土崩瓦解,诸将士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再无一人抵抗。

    苏峻大军乘胜追击,一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便攻陷姑孰,郭默率领不足五百残兵弃城逃跑,奔向不远处的慈湖城。姑孰囤积的大量军粮和物资没来得及带走,全部成了苏峻叛军的战利品。

    两天之后,苏峻的主力大军和祖约派来的两万友军已经在姑孰周围集结完毕,同时朝廷的平叛大军也已向姑孰靠拢。

    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强敌,苏峻决定擒贼先擒王,留下部分兵力守住姑孰并牵着敌人,主力大军向京城方向正面进攻,而他自己亲率五千精锐绕道“小丹杨道”从侧面像京城发起进攻,只要攻陷京城朝廷的平叛大军就会土崩瓦解,自己诛杀庾亮,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愿望就会实现。

    #####

    京城天牢外,华安站在门口的石狮子旁皱着眉思考着该如何混进去,他已经在此处观察了好几天,但却找不到丝毫能混进去的破绽,天牢的守卫实在太严谨了,别说是人就是连只鸟都飞不进去。

    华安也曾试着要去探望,但守门的狱卒见他只是个穿着寒蝉的毛孩子根本就不予理睬,甚至拳打脚踢。

    “都两天了,也不知道师傅怎么样了,师徒一场,就算不能救出师傅,也要和师傅呆在一起共患难,今天一定要进入天牢,”华安边想边大步走向天牢。

    “臭小子你怎么天天来捣乱,去去去,给我滚远点。”一个狱卒见华安走过来,不耐烦的吼道。

    “我不走,我要见我师傅。”华安一脸的倔犟。

    “天牢重地,关的都是犯了大罪的要犯,哪能让你一个小子随便进出。”狱卒大声教训。

    华安哼了一声,反驳道:“我师傅没有犯法,他是冤枉的。”

    这几日,通过各种渠道的了解,华安终于明白韩潜为何被抓,但他相信自己的师傅是个好人,试想一个一心为国为民,心系北伐的人,怎么可能没有预兆的叛变。

    况且,韩潜近期一直在京城,为了北伐中原而奔走。祖约起兵他未必知晓,,朝廷不问缘由便将师傅关在这天牢里实在是让人愤慨。

    “谁是冤枉的啊!”身后传来了一声颇有威严的质问。

    守卫天牢大门的几个狱卒立刻弯腰作揖,口中忙称:“小人参见庾国舅。”

    华安回头一看,只见身后停着一顶官轿,一个身材微胖,年龄大约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从轿子中下来,一脸威严的站在自己身后,这人身穿一件紫色的官袍,头戴官帽,看上去颇有架势。他的身后跟着十多名禁军,其中就有前几日抓捕韩潜时领军的的头目殷浩。

    “庾国舅,难道眼前这人就是东晋初把持朝政、逼反苏峻的庾亮,这个败家子长得倒很有威严啊!”华安在心里想着,嘴里答道:“我师傅韩潜为国为民,一心想着北伐,他是冤枉的。”

    华安说完,一脸不满的看着庾亮。

    一旁的殷浩见华安在自己的主子面前,既不跪拜也不作揖还一脸气鼓鼓的模样,顿时大怒道:“放肆,见了当朝国舅还不跪下。”

    “算了,一个毛孩子而已,本官不计较这些,韩潜能有这样忠心的徒弟也不枉此生了。”庾亮在部下面前故作大度的说道。

    “大人胸襟宽广,属下佩服,佩服。”殷浩自是不会错过这么好的拍马机会。

    庾亮得意的点了点头,看着华安问道:“你是韩潜的徒弟。”

    “回大人,正是。”华安回答的不卑不亢,眼睛炯炯有神。

    庾亮心里不禁暗暗吃惊,他仔细的打量华安,只见身前的这个毛孩子在自己这个当朝大臣面前居然没有显示一丝的害怕,这份从容与镇静着实难得。

    庾亮暗叹之余,也是好奇心大起,他很想知道韩潜是怎么教徒弟的,以至于教出来的徒弟在自己颇有威严的气势下能够不卑不亢,毫不退缩。

    “哦,韩潜都教你什么了。”庾亮问道。

    华安一听,几乎将拜师时韩潜教诲的话复述了一遍,他答道:“师傅,首先教会我做人的道理,第一,不许和人打架,学武是为了将来参军,报效国家而不是好勇斗狠。第二,心中要时刻牢记自己是大晋国的子民,永远不可滋生背叛之心。第三,要以收复中原为己任,将来不论有何成就,永远不要忘记中原是我大晋国的土地,要时刻准备征战沙场,为收复中原,马革裹尸万死不辞。”

    华安说完,挺起胸脯,骄傲的看着庾亮。此时,庾亮、殷浩以及身边的禁军和狱卒都被华安的话语感染了,众人都认可的点了点头。

    “好小子,说得好,大晋男儿理当如此。”庾亮捋了捋胡子赞赏道。华安说的这么慷慨激昂,即便是庾亮对韩潜心存怀疑,也不得不赞赏一番。

    庾亮夸赞自己,其实就是夸赞师傅教育自己的几句话,也就代表庾亮对自己师傅有了一些认可。

    “师傅一直如此教育我,大人,我师傅一定不会反叛朝廷的,他和叛军不是一伙的。”华安认准时机为韩潜辩解。

    庾亮“嗯”了一声,他也不能肯定韩潜是否和叛军有勾结,若是有确凿证据,他早就将韩潜就地正法了,此时见华安这么说,他对韩潜便减少了一丝怀疑,但他多疑的性格决定他不会轻易完全相信任何一个人。

    “但愿韩潜将军对朝廷是忠心的,只是国有国法,如今事实不明,本官也不能妄下断言。”庾亮悠悠说道。

    “那我能去天牢看看师傅吗?”华安怔怔的看着庾亮恳求道。

第二十一章 天牢团聚

    “天牢可不是客栈,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给你两个选择,要么乖乖回家去,要么进去就别出来了,直到你师傅无罪释放。”庾亮说到这里加重语气接着道:“或者和你师傅一起被杀头,你自己选。”

    庾亮说完看着身旁的殷浩,两人相视一笑,他们认为华安在如此恐吓之下一定会乖乖的回家去,他们正等着看华安胆怯离开的笑话。

    华安自然也看出了庾亮的意图,他淡然一笑,挺着胸脯,大声说道:“身为徒弟理应与师傅同甘苦共患难,杀头又能如何,华安愿进天牢陪伴师傅,有劳几位大爷将门打开。”

    华安说完一脸认真的看着几个狱卒,他是在赌,赌韩潜最终被释放,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师傅是不会背叛朝廷的,自己一定可以很快的从天牢走出来。

    不过,万一赌输了赔进去的可就是自己的小命,尽管华安表面毫不畏惧,但内心还是有一些忐忑的。

    几个狱卒听了心里一惊,身体不由自主的打了个颤,他们弯着腰,抬头看着庾亮,等待庾亮的命令。

    庾亮见华安居然毫不畏惧,心中也是大惊,同时也很佩服眼前的少年,但在这些禁军和狱卒的面前却故意表现的很平常,他瞟了众狱卒一眼,眯着眼点了点头。

    几个狱卒一见庾亮点头,顿时像得了圣旨一般,立刻转身屁颠屁颠的去打开一道道大门。

    华安微微侧目瞟了庾亮一眼,昂首阔步走进天牢。

    庾亮看着华安毫不畏惧昂首走进天牢,点了点头叹道:“使亮有子如华安,死复何恨!”

    殷浩听了也暗暗称是,他们带着几个禁军随后迈进天牢,他们原本就是来此见韩潜的,如今战局紧张,他们也想了解这个大晋国的北伐名将有什么破敌的好主意。

    华安走进天牢,只见黑洞洞的天牢阴冷的让人毛骨悚然,并不算很长的通道每隔几步就设了一道铁门,铁门由甘蔗粗的铁棍组成,中间用比胳膊还粗的铁链紧紧的绕上三圈,然后用大锁锁上,而且每个铁门都有两名手持兵器的狱卒看守,这么严密的看守,要想劫狱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天牢果然名不虚传。

    经过一道道铁门,华安终于来到了关押韩潜的牢房,看守的狱卒将牢门打开,华安立刻奔了进去,只见韩潜正闭着眼在干草堆上打坐,双手之间连着三尺多长的手镣,披头散发神情显得略有疲惫,但仍然不减作为沙场宿将应有的傲气。

    “师傅,师傅,我来看你了。”华安跑过去站在韩潜的身旁,他推了推韩潜叫道。

    韩潜缓缓的睁开眼,见华安站在自己的身前,他摸了摸华安的脑袋大惊道:“华安,你怎么来了。”

    “我想师傅了,所以就来了。”

    韩潜一听,内心一阵感动,但他知道天牢重地,不可久留,只聊了几句便对华安道:“天牢重地,煞气重,不是你该来的地方,师傅很好,你赶紧回去吧!”

    华安摇了摇头道:“暂时回不去了。”

    “为何”韩潜大惊。

    华安将在天牢大门外的遭遇一一禀告韩潜,韩潜听了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感动。只收了几天的徒弟居然对自己如此信赖,而自己却连累徒弟与自己一起坐牢,韩潜顿时有一种深深的自责。

    师徒二人的信赖与真情让站在牢门外庾亮颇为感慨。他稳步走进牢房,轻声叹道:“果然是师徒情深啊!”

    “末将韩潜参见庾大人,”韩潜见庾亮走进牢房,虽然身戴枷锁却仍不忘起身行礼。

    “韩将军收了个好徒弟啊!”庾亮瞟了一眼华安对韩潜说道。

    韩潜一听,以为是华安刚才顶撞了庾亮,忙解释道:“小徒生性顽劣,但是是个可造之材,顶撞大人之处,还请大人恕罪,天牢阴冷,煞气太重,还请大人高抬贵手放了小徒,韩潜求大人了。”

    韩潜说完在庾亮面前跪了下来,朝廷的事很难说清,能否活着出去都未可知,他不想让华安这么优秀的少年跟着自己枉死。

    “师傅,我不走,我会和您一起离开。”华安显得很有义气。既然已经用命在赌,他自然不会在庾亮面前有丝毫的示弱,只有坚强到底才能让这个当朝国舅刮目相看,这对自己的将来也是大有好处。

    “韩将军看到了吧!不是本官心狠,而是令徒不愿离开啊!”庾亮假惺惺的说道,既然已经有言在先,就不可能在众人面前出尔反尔,庾亮自然不会放华安离开。

    “哎”韩潜叹了口气,既然事情已经成定局,他也不好再埋怨华安,只能轻声叹息以缓解心中的压抑。

    “韩将军何必叹息,本官相信将军对朝廷是忠心的,”庾亮说完顿了顿厉声道:“只是逆贼祖约已经造反,围攻慈湖的叛军中也有将军的部下,即便将军没有反心,但部下造反,做将军的难道就没有责任吗?况且还有不少大臣怀疑将军此来京城是为了刺探情报,本官若不将你关入天牢何以服众。”

    韩潜一听,大惊道:“叛军已经攻到慈湖城下,那么姑孰囤积的大量粮草……”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刚进天牢没几天,叛军进展的居然这么快。

    殷浩冷笑道:“粮草已归叛军所有,现在叛军正集中主力攻打慈湖,攻城最骁勇的就是将军的部下陈雄。”

    韩潜又是一惊,他大声保证道:“陈雄跟随末将多年,并无反心,一定是受人挑唆,只要末将前去说服,陈雄一定倒戈相助王师。”

    殷浩一听,冷笑道:“将军嫌疑尚未洗清岂能随便离开,还是静候王师捷报比较稳妥。”

    庾亮点了点头,看着韩潜说道:“今天本官来看将军主要是想听听将军的高见,有人曾告知本官说韩将军有平叛良策,本官正想洗耳恭听。”

    “姑孰失守、慈湖告急,先机已失,还谈何良策。”韩潜连连摇头。

    “既然先机已失,那么当下该当如何呢?”庾亮接着问道。

    韩潜略做思索,反问道:“敢问大人是如何部署的,敌我态势如何。”

    庾亮信心十足的说道:“叛军大将许柳、祖涣、韩晃各率一万大军共三万大军在慈湖与我王师五万大军对垒,叛将**率五千大军留守姑孰与我一万大军周旋,贼首苏峻亲率五千精锐向石头城方向进发。吾弟庾翼已率八百精锐禁军增援石头城,如今石头城城池坚固且有五千多人马足以自守。京城尚有乌衣六营共六千精锐禁军。另外三吴方向亦有勤王之师万余多人马。

    庾亮说完得意的走来走去,王师与叛军在京城附近兵力二比一,朝廷大军占有明显的优势,胜利似乎只是时间的问题。

    韩潜邹着眉头,仔细思考了许久,连连摇头道:“大人,苏峻亲率五千精锐奔袭石头城,似乎另有玄机。”

    “愿闻其详。”

    “石头城城池坚固且有重兵守卫,苏峻即使率数万人马也未必能攻克,五千人马是万万不可能攻下石头城的,这一点苏峻一定很清楚。那么他的目标一定不是石头城。”韩潜分析道。

    庾亮笑道:“苏峻当然攻不下石头城,韩将军觉得他的目标是哪里呢?”

    “京城。”

    “京城。”庾亮和殷浩顿时都是大惊。

    殷浩反驳道:“石头城乃是京城的屏障,不攻陷石头城,怎能攻打京城,难道叛军能从石头城上空飞过来吗?”

    “殷大人此言差矣。”韩潜说道:“蒋山之中有一条极为隐蔽的“小丹杨道”可以绕过石头城直接攻击京师,所谓擒贼先擒王,苏峻此来一定是奔着京城来的,大人可派兵一支精兵伏击苏峻,苏峻一死,叛军自然胆寒,叛乱克日可平。”

    华安听到小丹杨道,也不禁插嘴道:“那条道太险峻了,若是埋伏一支人马定能让闯入者有去无回。”

    “放肆,军国大事你一个小孩插什么嘴。”殷浩斥道。

    庾亮低头略微沉思了一会,心里默默在想,十则围之、五则攻之、伏兵太少不能全歼苏峻,吾手中能调动的兵马只有京城的六营禁军和石头城的五千守军。

    若是这一万多大军设伏的确很可能全歼苏峻的五千精锐,可是那样一来京城和石头城就空虚了,万一苏峻不走小丹杨道而是直接攻打石头城,石头城一旦失守,京城不就危险了。

    况且既然韩将军能想到设伏,苏峻就想不到吗?若韩潜是内应,劝说我大军埋伏小丹杨道,必可让苏峻趁机夺取京城。此人嫌疑还在,不可不防。”

    庾亮说完看着韩潜,淡淡道:“韩将军多虑了,苏峻大军皆是来自北方的流民,怎能知晓蒋山中这么一条偏僻的小道呢?”

    韩潜见庾亮不重视小丹杨道,心中担忧京城安危,虽全力解释但庾亮不为所动,韩潜为此大为失落。

    而这一切都被庾亮看在眼里,庾亮见韩潜一副紧张担忧的模样,以为是韩潜奸计没能得逞,不禁暗自得意。

第二十二章 兵临城下

    不出韩潜所料,苏峻五千精锐在石头城下只是佯攻几次便停止进攻,大军更在夜间突然离去不知所踪。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守卫京城的禁军赫然发现东、南、北三座城门已被苏峻的叛军团团围困,顿时军心大乱。

    由于没想到叛军会突然兵临城下,所以守城的滚木、礌石等物资都没有准备充分,弓箭兵的箭支也严重不足,库存的箭支都被送往前线各军大营,此时各营校尉齐聚庾亮的府中商议退敌之策。

    庾亮在正堂中来回踱着步子,此刻他的内心是极度的后悔,他悔恨自己没有听韩潜的忠告,若是早知苏峻绕道小丹杨道,自己只要埋伏两千人马便可击破苏峻,此刻让苏峻从容包围京城,人心惶惶的可如何是好。

    “大人,叛军已经兵临城下,该如何抵挡,请大人定夺。”一营校尉请示道。

    “是啊,大人,早定大计啊!”其他各营校尉也随声附和。

    庾亮正在心烦,不禁怒道:“都闭嘴,你们身为禁军校尉,叛军兵临城下,不思破敌之计,却慌慌张张的,成何体统。”

    此时,庾亮也没了主意,这都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这些禁军校尉大多是他亲自提拔的亲信,而且大多都是士族子弟,平时身穿黑衣黑甲在老百姓面前耀武扬威,但一遇到苏峻的精锐大军便吓破了胆,各营校尉没有一个敢出城与叛军一战的。

    众校尉低着头,不敢和庾亮的目光对视。

    记室参军殷浩,上前一步,建议道:“大人,叛军与我军兵力相当,但叛军皆是亡命之徒,贸然出城决战恐怕胜算不大,但我乌衣六营装备精良,凭借城墙据守,短时间内叛军也不易攻破,大人可急招前线主力大军回援,只要援军一到,内外夹击,苏峻叛贼插翅难逃。”

    “对对对,殷大人言之有理。”众校尉连连点头称是。

    庾亮此时是火烧眉毛了,也不去细想大军贸然回援的后果,他就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忙下令道:“传令,让慈湖前线的赵胤将军急率两万大军回师京城。命吾弟庾冰率三吴之地勤王之师万余兵马从南路救援京师。”

    传令兵得令刚要离去。庾亮又下令道:“等等,让石头城的五千大军也回援京城。”

    庾亮下完命令长长的吁了一口气,接着下令道:“禁军六营校尉听令。”

    “末将在”六营校尉齐声应道。

    “一营、二营守东门,三营、四营守北门,五营、六营守南门,另外各营各抽出一队人马共六百士兵交由殷浩统领守西门。”

    “末将得令。”六营校尉与殷浩依次接令。

    庾亮下完令让六营校尉回去准备,他走到殷浩的面前说道:“叛军三面围城,唯独留下西门可谓用心歹毒,此乃围师必阙之计,目的是为了瓦解我守城将士的士气,我让你率六百禁军守卫西门就是要堵住这个缺口,任何意图逃跑的士兵不论亲疏一律格杀勿论。”

    “是,属下明白,属下这就去准备。”殷浩说完转身离开。

    殷浩走后,庾亮一个人在屋里焦躁的踱着步子,口中默念:“但愿援军能早日到来。”

    #######

    由于乌衣六营装备精良,并且依托城墙据守,苏峻叛军一日之内攻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于是将大军退到距城门十里之外扎营。

    傍晚石头城的五千援军浩浩荡荡的从西门进入城中,大军的先头一千人马刚刚入城,后续的的主力突然遭到苏峻两千兵马的南北夹击。五千大军在混乱中被冲散,仅有不到两千人马顺利进入京城,苏峻趁机攻占石头城。

    几日后,前线传来噩耗,由于庾亮将慈湖前线的五万大军贸然调回两万,导致前线兵力不足,战线出现松动,而且诸将士听闻京城被苏峻叛军围困,士气低落,甚至有传言说京城已被叛军攻破。

    叛军借此机会全力进攻,左将军司马流不幸被叛军大将韩晃击杀,慈湖失守,王师主力退守西陵,回援的两万大军被叛军一路追剿损失也过半,到达京城附近见石头城已插上苏峻的大旗,皆以为京城已被攻破,于是退后三十里结垒自守。

    三吴方向的援军被突然杀到的叛军大将韩晃所阻,未能前进一步。同时一路追击赵胤的叛军祖涣部除留下一军驻守石头城外,剩下两军人马皆向京城杀来,由于连日作战,两军人马只剩四千多,而苏峻围城的五千精锐也已损失一千,叛军围城兵力此时已达八千之众,同时守城的兵力也刚好八千。

    虽然兵力相当,但叛军多是来自北方的流民,民风彪悍且常年与凶残的胡人作战,士卒皆养成了悍不畏死的风格。

    无论战力还是战心皆不是禁军所能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