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海寇-第3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要感谢大漠笑春风兄弟的打赏!)
第七十一章 奏疏
这个时候,因为于家军攻入城中发展速度太快,以至于京师守军和朝廷都没有做好思想准备,根本没有在宫城之中陈驻多少兵马,驻守在这里的也仅仅是一些锦衣卫,总兵力不过一两千人,而且战斗力很差。
如果于孝天现在想要攻入皇城之中的话,可以说是基本上不费吹灰之力,但是于孝天却并未这么做。
因为他很清楚崇祯性格的刚烈,如果他现在攻入皇城之中,那么以崇祯的性格,肯定不会甘愿当他的俘虏,一定会自杀殉国,并且举家殉死,这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他倒是没有迂腐到怜悯崇祯的程度,任何时代在中国这片国土上,朝代的更迭,往往都是极为血腥的,新上位者,绝不会留下可以威胁到他的隐患,对于前朝的后嗣往往都是极尽可能的赶尽杀绝。
而他想要上位,肯定也少不了进行一场血腥的杀戮,这一次他攻打京师,从天津卫开始,率领麾下兵将,已经杀人盈万,起码已经有数万人被他于家军屠戮,其中既有建奴也有官军,更有一些无辜的百姓。
但是他之所以现在不攻打皇宫,并不是因为他兵力不足或者是对崇祯心存怜悯,而是有着他的需要。
大明历经二三百年的时间,现如今天下皆视大明朱家王朝为正朔,他突然之间兵行险招,悍然攻取了京师,但是天下还有太多地方,尚在大明治下。
崇祯死,那么天下各地还散落了许许多多朱家的后裔,就算是他逼死了崇祯,大明的那些各地的官员,还是可以从这些朱家后裔之中选出一个人甚至是几个人将其扶植起来登基称帝,继续和他对抗。
这么一来天下不知道会乱成什么样子,他没有这个时间,来天天应付这种事情,所以他现在需要崇祯活着。
崇祯活着,那么他就是大明的正朔,谁也不能再立一个人起来称帝,接替崇祯诏令天下兵马和他于家军对抗。
只要他控制住崇祯,那么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不管诏令是出自谁手,只要盖上了皇印,谁都不能说什么,如有人违抗,那么就是抗旨,这对于迅速稳定大明局势,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通过这个手段,可以尽量的让中国人的血少流一些,也让中国的经济少遭受一些破坏,他于孝天实在是等不起了。
现如今他已经年近四十,可是却还没有把中国人的舰队派出去,只是初步的刚派出了为数很少的海船,前往世界各地探路,他没有太多时间等下去,他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中华的稳定,才能有余力派出大批兵马战舰,去世界各地争夺地盘。
所以他必须要让崇祯活着,才能完成他的目标,至于他称帝与否,反倒并不是非常重要的,而他在有生之年之中,要引领中华民族,走上一条强大的康庄大道,为今后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巅,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得多。
这也是于孝天暗地里在和高明虎谈判之际,郑重答应高明虎,绝不加害崇祯皇帝的原因。
现如今虽然京师还未被他完全控制,但是大局已经差不多底定,接下来最快明日便可以将京师全面控制起来,只要今晚没有出什么问题,那么一切就都已经尽被他掌控,现在他估计呆在皇宫之中的崇祯,心情恐怕是非常惶恐和愤怒。
那么现在他需要做的就是先安抚住崇祯再说,想到这里,他招手叫来了这次随军前来的鲁通,低头跟他耳语了一番,刘通一边听一边点头,然后躬身接令,赶紧下去临时找了个地方,取来了文房四宝,铺开了一张宣纸,开始奋笔疾书了起来。
不多时鲁通写出了一份洋洋洒洒的奏章,吹干了墨迹之后,反复又读了一遍,然后快步呈给了于孝天过目,于孝天看罢之后点点头道:“就是这个意思,没有问题,派人给宫中送进去吧!”
不多时一个被俘的太监被拖了过来,鲁通将这份以于孝天名义写的奏章交给了这个太监,对他说道:“此乃是我们大帅呈递给圣上的奏章,想必圣上现在肯定十分惊恐,我等并无要谋害圣上的意图,不过是入京清除那些奸佞之臣罢了!你现在就带着这份奏章,速速进宫,将其呈交给圣上,请圣上莫要担心,我们大帅并无谋反的意图,对于宫中今后的一应所需,我们都将会极力供给,绝不会让圣上以及宫中之人受半点委屈!至于惊扰圣上,还望圣上多多见谅,我们大帅待京城局势稳定之后,自会前去向圣上请罪!去吧!”
那个太监战战兢兢的接过这份奏疏,连连点头称是,接着被人带了下去,朝着大明门方向走去。
把手大明门的锦衣卫看到有一个太监,挑着一个灯笼,朝着大明门走来,于是赶紧敲响了警锣,大明门城楼之上,顿时便乱了起来。
一个锦衣卫千总趴在城门楼上,厉声喝道:“来者何人!速速止步,再不报出身份,我等就要开弓放箭了!”
那个太监吓得是屁滚尿流,赶紧大叫到:“莫要放箭!莫要放箭!余乃御用监管事太监马如成,特来为圣上送奏章,速速开门,放我进去!余要立即面见圣上!要是耽搁了大事,小心尔等的脑袋!快快将我放进去!”
这家伙这个时候,还端着架子,不过这声音却带着颤音,很显然是惊恐到了极点,两条腿不停的抖动着,几乎连站都站不稳了。
大明门上驻守的锦衣卫一听,再让人仔细辨认一下,确实是御用监的管事太监,这个时候他要进宫呈交奏章,肯定是叛军那边送的,现在外面乱的是一塌糊涂,目前为止叛军并未发动对皇宫的进攻,这肯定是有原因的。
这时候要是挡住这个马如成进宫的话,弄不好会耽误大事,所以他们商量了一下之后,不敢开宫门,但是却还是从宫墙上放下了一个大筐,让马如成坐在大筐之中,用绳子把他给拔了上去。
马如成入宫之后,长长的松了一口气,也顾不上他自己的狼狈相了,掂着袍角,问清楚了圣上目前所在的位置,两条短腿紧着捯饬,风一般的奔向了御书房。
崇祯这一天可以说是度日如年,时刻都在打听着外面的动静,下午的时候他先是听到了玄武门外激烈的火铳声,接着午门和西华门外面,也传出了激烈的喊杀声和爆炸声,时刻都惊得他坐立不安,手头随时都放着一把锋利的宝剑,随时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但是从皇宫被包围到现在天色彻底黑下来,城中到处都不断的在响起火铳声和爆炸声,喊杀声也一直没停,但是在皇宫外面的激战声音,却渐渐的停息了下来,派去打听消息的太监回复,叛军在包围了皇宫之后,并未攻击皇城,现如今只是堵住了皇宫的各门,但是却并未攻打皇宫。
崇祯这个时候有一种心力憔悴的感觉,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很显然下午的时候,有官军对于家军发动了反扑,但是现在看来,官军发动的这些反扑都已经以失败而告终了,也就是说现在官军已经无力来救驾了,于家军正在逐步的控制京师,接下来等待他的命运又是什么,崇祯猜不出来。
叛军会不会明日发动对皇宫的进攻,他也不知道,现在他只觉得头顶如同悬了一把锋利的大刀一般,随时都会落下,至于什么时候落下,他却不清楚,这是让他感到最为难受的事情。
人都有最基本求生的本能,如果不到了最后时刻,就算是崇祯的性情刚烈,但是也不想就这么自裁,他总是还抱着一丝幻想,幻想这个时候能有勤王的兵马赶到京师,将这伙叛军尽数剿灭,哪怕是将其赶出京城也行,大明总算是还有一线生机。
就在他惴惴不安,等候更新的消息的时候,有太监忽然慌慌张张的从外面跑进来,对崇祯启奏道:“启奏圣上,御用监太监马如成从外面回宫了,说有一份叛将于孝天的奏章,要呈给圣上!”
崇祯一听立即叫道:“传他进来!”
马如成一身的土尘,灰头土脸的被人从外面带入了御书房之中,赶紧跪下给崇祯请安,双手捧着一份奏折,说道:“启奏圣上,刚才叛将于孝天,交给奴才一份奏章,令奴才连夜入宫,呈给圣上!请圣上过目!”
有人立即过去把奏章给崇祯送到了面前,崇祯强忍着心中的恐惧,装作镇定的样子,展开了这份奏章,借着灯光仔细的观看了起来。
当他看罢了这份于孝天呈给他的奏章之后,先是长长的松了一口气,但是接着便勃然大怒,一把便将这份奏章摔到了龙案之上。
“逆臣贼子!这于孝天果真是个逆臣贼子!他哪里是要清什么君侧,这分明就是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要谋反作乱!朕岂能容他?朕要诏令天下,共讨逆贼!将其满门抄斩!”
(趁着中午回来一会儿,赶紧交作业,有点撑不住了,小睡一会儿!还要赶去医院!)
第七十二章 山东援军
旁边那些太监,一个个都惶惶然不知所措,但是心里面却有一种滑稽的感觉,现在您老人家都已经被人家于孝天给堵在宫中了,你如何能诏令天下共讨逆贼呢?现在咱们该考虑的是自保的问题吧!恐怕还不是考虑该怎么讨贼的事情吧!
所以没有人接崇祯的茬,大家都盯着那份于孝天呈递上来的奏折,猜测奏折上写了一些什么。
其实于孝天这次呈给崇祯的所谓奏折上,根本没写太多的东西,只是在奏折之中,为自己自辩了一番,力陈朝中那些大臣们的种种不是,声称他这么做也是被逼无奈,为了大明的社稷江山,他才出此下策。
他入京只是为了清君侧,但是却无取而代之的想法,目的还是为了中兴大明,为了大明朱家的江山社稷着想。
而他现在包围皇宫,只是为了保护圣上,避免城中乱军趁乱冲入皇宫,危及宫中圣上和其他人的生命安全和财物安全。
在他稳定了京师的局势之后,他自会亲自向圣上请罪,在此期间,还请崇祯不要擅动,只需安心呆在宫中等候消息即可,至于宫中这段时间一应所需,他都会派人想办法给宫中供给,定不会让崇祯和宫里面的众人受到委屈。
崇祯之所以看罢这份奏折,第一反应是长长的松了一口气,那是因为他这一下知道,起码于孝天短时间之内,不会攻入宫中,来把他拿下,那么这段时间之内,他和宫里面的嫔妃以及皇子公主,起码人身是安全的,不用随时准备着自杀殉国,这也算是在黑暗中,让他突然间看到了一丝曙光,哪怕这厮曙光并不真实,也好歹是一种安慰。
至于他接着便勃然大怒,当然还是因为于孝天这么做,完全已经是把他置于了无视的地步,摆明了是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不给他任何再执掌天下的机会了。
崇祯看罢了奏章之后,发了一通火,立即令人拟旨,痛斥了于孝天一番,令于孝天立即悬崖勒马,放弃这种谋逆的行径,率兵撤出京师,听候发落。
然后他令马如成接着出宫,把他的这份圣旨交给于孝天,马如成一听,差点当场失声大哭,他好不容易从叛军手中被放了出来,现在倒好,圣上居然还要他出宫,去叛军那边宣旨,而且还是怒斥那于孝天,这不跟让他去送死一般吗?
但是就算是这会儿崇祯已经被叛军堵在了皇宫之中,但是好歹他还是皇帝,他的命令还是要执行的,如果他现在表态不去的话,估计当场就会被盛怒之下的崇祯下旨拖出去打死,所以不管他愿意不愿意,这趟腿他还是必须要跑的。
于是他只好哭丧着脸,不情不愿的拖拖拉拉的挪回了午门,出了午门到了大明门之后,又被锦衣卫用大筐提溜下了宫墙,将他送到了宫外。
就在后半夜的时候,于孝天刚刚躺下稍作休息,便接到了消息,说山东颜继祖率领援军,已经于昨晚天黑之前,赶到了通州,现如今已经和通州留守的于家军交了手,双方战事相当激烈。
于孝天听罢消息,微微吃了一惊,没想到这一次颜继祖居然来的这么快,原来他预计颜继祖所领山东方面的官军援军,最快也会在数日之后才能抵达通州,但是这家伙这一次居然像是吃错药了一般,日夜兼程提前了这么多赶到了通州。
通州对于他来说,是个很重要的地方,那里存放了相当多缴获的粮秣以及各种物资,一旦有失的话,会严重的打击到于家军的士气,另外也会被掐断通往天津的物资输送通道。
而且通州留守的主力兵力很少,只有区区一个营左右的兵力,剩下的那十余个新编的新营,目前还没有什么战斗力,对于他的忠诚度也很低,突然间面对三四万官军的进攻,于孝天真是心中没底。
当他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睡意顿时全无,考虑了一下之后,立即传令给第九旅旅长李同,令他留下一个步兵营,在城外守卫城外的大营,其余剩下的部下,则由其率领,立即连夜启程赶回通州城,抵住山东兵马。
对于山东方面的官军,于孝天非常了解他们的战力,他们绝对属于战五渣之中的战五渣,现在只是在颜继祖的统御之下,带了一丝血勇之气,看似很凶,但是只要给予其迎头痛击,狠敲他们一下,他们就会立即崩溃。
虽然第九旅以不满编状态回援通州,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兵力于孝天认为已经足够了,要是第九旅连这个都做不到的话,那么李同这旅长也可以不用干了。
至于京师这边,剩下的四个旅,加上两个骑兵营已经足够了,通过今天入城一天的攻击战下来,城中看似官军不少,但是真正拥有一些战斗力的,也只有杨国柱麾下的一批宣大兵马,但是其中大部分今天随着高明虎已经投降了于家军,其余的已经溃散,包括杨国柱本人在内,这会儿都已经跑的没影了,估摸着不是逃出了京城,就是现在躲在京城之中什么地方,暂时没有被发现。
另外也就只有周遇吉麾下的那批京营的兵将,可是随着今天下午午门一带的激战下来,其部也已经全军覆没,包括周遇吉本人在内,也已被他俘获,现如今京师之中,已经没有任何一支拥有较强战斗力的官军,可以对他的于家军构成足够的威胁。
虽然兵力比较分散,使得暂时控制全城有点困难,可是只要有两个营的机动兵力在手,他就相信,明天一天足以可以将城中残存的官军基本上驱逐出城,至于肃清城内官军残部,他认为这件事也不是多大的问题。
于孝天全盘考虑过之后,这才下令让第九旅立即回援通州,击退山东颜继祖所率的官军援军,而李同闻令,二话不说,当即便将已经休息的兵将们叫了起来,传达了于孝天的命令,天不亮便整军出发,朝着通州城以急行军的速度赶了过去。
而颜继祖这一次之所以会来的这么快,其实也是有原因的,他身为山东巡抚,山东守务他便是第一责任人,因为杨嗣昌的误判,着令他集中兵力陈兵于德州一带,堵截建奴大军入寇山东,结果万没有想到,建奴大军居然会虚晃一木仓,来了个声东击西,绕开了德州山东军的防线,从临清一带入寇山东腹地。
颜继祖为了堵截建奴大军,几乎抽空了山东的大部分兵力,济南府基本上没有留下多少守军,结果济南府被建奴大军一鼓而破,德王朱由枢,奉国将军朱恩赏全部被建奴大军掳去,不知所踪,济南府城中百姓大批被屠。
颜继祖听闻消息,差点当场吐出一口老血,吓得险一些尿裤子,他知道这一下麻烦大了,他作为山东巡抚,济南府老窝被人家建奴大军给掏了,把皇亲国戚都给掏走了,这事儿可算是闹大发了!
就算是此次他率军到德州御敌,是听杨嗣昌之命行事,但是他却是第一责任人,这个丢失济南府和失掉德王的责任,却只能由他来承担,现在朝廷顾不上说他的事儿,但是建奴大军出关之后,肯定少不了要那他说事儿。
所以颜继祖心知,他完蛋了,保不齐这一次脑袋估计要搬家,就算是倾其所有再怎么运动,估摸着也好不到哪儿去。
于是颜继祖心如死灰,返回了济南府收拾残局,同时也坐等朝廷的缇骑随时破门而入,将他逮起来送京查办。
但是让他又没有料到的是事情在他返回济南府之后,突然间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忽然听闻福建总兵于孝天就在济南府失守之后不久,悍然率军从福建乘船北上,直入天津卫,堵住了建奴大军北还的去路。
以颜继祖对于时局的认知,他当即便产生出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于孝天此举,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弄不好是要来兴师造反的。
但是接下来从天津卫传到山东的一系列消息,让颜继祖彻底糊涂了,按照他的猜测,于孝天弄不好是要趁着北方大乱起兵造反的,但是接下来于孝天却没有从天津卫直逼京师,反倒是率军死死的挡住了建奴北还的去路。
紧接着于家军在天津卫一带,和建奴展开了一场生死对决,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谁都没有想到于家军居然没有被建奴一举干掉,反倒是十万建奴大军居然在于家军的兵锋之前,被打的是大败亏输,连多尔衮都被阵斩。
颜继祖这就看不明白了,照于孝天这样的做法,他应该是一个忠臣才对,在朝廷危难之际,冒死抗旨领兵北上御寇,这乃是大忠之人才会做出的事情。
建奴大军的厉害颜继祖岂能不知,可是于孝天率领孤师北上,在得不到朝廷任何接济以及其他官军的配合和支援的情况下,于建奴孤师奋战,最终将建奴大军击溃,这种事实属不易。
可是朝廷对待于孝天的态度,却让颜继祖也感到有点心寒,朝廷眼看着于孝天孤军奋战,不予支援,还试图策应建奴大军来覆灭于孝天所部,这件事做的实在是让人心寒。
(几天没挨床了,闺女的病情不容乐观,肠道梗塞,三天都滴水未进,不允许吃任何东西,连水都不让喝,小脸蜡黄,可把我可怜死了!心情很不好,希望尽快改善!
顺便感谢一醉人、大漠笑春风、鹰之武、eastflowing等几位老朋友的打赏!我会想办法坚持更新的!)
第七十四章 意外收获
颜继祖被乱军裹在其中,在马背上被颠的是东倒西歪,他麾下的三千抚标,这会儿已经早被溃兵冲散,不知道都被冲到了什么地方,他身边仅剩下了最贴心的十几个亲兵,这些人都是他的家丁,要依附于他生存,所以不敢怠慢于他。
刚才他站在阵后督战,只听到前面响起了密集的火铳声,接着他还没来得及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就看到前面黑压压的山东兵如同山呼海啸一般的溃退了下来。
颜继祖气的晕头转向,当即下令发炮轰杀这些胆敢临阵退缩的溃兵,十几门各型火炮乱炮齐发,还真就射杀了不少官兵,让官军多少稳住了阵型,可是时间不久,对面于家军的火木仓便再一次爆发了起来。
这一下谁都挡不住这些山东兵的溃逃了,颜继祖再次下令发炮,可是刚刚发了一炮,溃兵便涌了回来,于是他厉声喝令抚标放箭射杀这些溃兵,可是抚标刚刚放了几箭,溃兵便冲到了面前。
抚标官兵奉命砍杀这些溃兵,可是溃兵也不甘心引颈受死,干脆有人便抄家伙和抚标的官兵干了起来,这一下抚标也乱了套了。
两万溃兵如同洪水一般猛冲到了抚标官军的阵前,三千抚标官兵仅仅是阻挡了他们一下,瞬间便被冲垮,眨巴眼的工夫,抚标也被淹没在了溃兵的人潮之中,家丁们一看大事不妙,赶紧护着颜继祖掉头就跑。
颜继祖不甘心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败了,一边被家丁们拖着跑,一边还大声疾呼:“不要跑,都给本官站住!站住!列阵,重新列阵!各部军将,速速归拢你等的兵马……不要退!站住!稳住……”
可是他的吼声在溃兵的人潮之中,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甚至于根本就没有几个人听到他的吼声,所有山东兵都如同惊弓之鸟一般,呼呼啦啦的闷头朝着远处狂奔,只恨爹娘给他们少生了两条腿。
而李同所部的第九旅兵将们,则在官军溃兵后面,不紧不慢的跟着,一路追一路恐吓,时不时的放一排冷木仓,更是加重了官军的恐惧,使之逃的速度更快。
这时候通州城之中的守军,也在看到援军击败了官军之后,开始以营为单位,呼呼啦啦的冲出了营盘和城池,迎头拦住了官军溃兵就是一通大杀。
大批山东兵为了求活,当即便跪地投降,这时候四面八方似乎都响起了于家军的吼声:“投降不杀!跪下!快点跪下,丢下你们的兵器!……”
听闻于家军的吼声,许多溃兵想都不想,就直接丢了家伙,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抱着脑袋趴在地上一动都不敢动,结果颜继祖费劲巴拉的好不容易带来的三万多山东兵马,就这么稀里糊涂的便丢了一大半。
而颜继祖本人,也没好到哪儿,他在溃兵之中,逃出了一段距离之后,突然间马失前蹄,一下子就被掀翻在地,眨巴眼的工夫便被溃兵淹没在了人群之中,任凭他的家丁如何拼命的救护,驱赶溃兵,也没能把他救走,而十几个家丁,也瞬间便被溃兵人群冲散,和颜继祖失去了联系。
最终于家军在打扫战场的时候,从一个地窝子里面,扒出一个被踩的灰头土脸鼻青脸肿的家伙,身上穿着一件脏的看不出颜色的衣袍,但是却没穿官袍,发髻散乱披在身上,整张脸都被踩的如同猪头一般。
当时谁也不知道这家伙是何许人也,简单审讯了一下,此人称他乃是随军书吏,在乱军之中被冲散,摔倒之后被踩踏受伤,险些被活活踩死。
于是这个人便被丢到了俘虏营之中,但是不多久便又有俘兵检举揭发,说这个人乃是山东巡抚颜继祖,颜继祖这才被李同赶紧从俘虏营之中揪了出来,带着返回了京师。
而就在第九旅赶往通州解围的时候,于孝天率领于家军在京师也展开了一系列的行动,一天之内,于家军便按照计划,一个个的攻取了内城剩下的几个城门。
这时候城内的官军不管是外地的客军还是本地的京营,这时候要么是投降了于家军,要么是趁乱逃出了京师,有些逃往了顺义、怀柔,有些则逃往了昌平,更有人逃往了保定府,于家军在展开剩下的行动的时候,基本上没有遭遇到太过激烈的抵抗。
仅仅两天时间,于家军便将整个京师内城全部控制,并且第一旅开始转而出崇文门、正阳门,开始对外城也发动了清、理攻势。
整个内城历时两日,全部被于家军控制在了手中,剩下的于家军兵将,开始逐街逐巷的清、理城内残存的溃兵。
这两日之中,官军的溃兵在城中可是没少作乱,趁着于家军腾不出手来收拾他们,在城中大肆洗掠,不少官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把城中不少百姓祸害的不轻。
但是他们的好日子在于家军控制了所有内城的城门之后,算是彻底到头了,不少官兵溃兵们因为太过贪财,只顾着想多抢一些财货,以至于失去了逃离京师的最佳时刻,等他们想要跑的时候,却发现一切晚矣,几个城门都被于家军控制在了手中,想跑都没地方跑了。
于是他们便纷纷躲了起来,藏身于一些民户之中,逼迫老百姓给他们提、供掩护,或者干脆脱了军服,逃回了他们在京师之中一些私宅之中。
于家军在随后展开的清、理之中,抓获了起码数千留在城中没有逃走的官兵,这些人之中不少家伙都在城中做了不少恶事,于是于孝天立即下令,将其中罪大恶极的一部分家伙,直接拉到街头,就地斩首示众。
一时间城中杀的是人头滚滚,受害的百姓为之大为拍手称快,并且检举出了不少躲在民户家中的溃兵,于家军立即派人将其擒拿归案,该杀的杀,该送到临时苦役营的送到临时苦役营,还顺带抄了不少在城中有私宅的兵将的宅子,起获了不少财货。
随后于孝天便根据情报部门提、供的一份名单,签署了一份通缉令,开始进行全城搜捕,其中包括薛国观、高起潜等人,一共开列出来了一份一百余人的名单,令部下严格按照名单进行查抄搜捕。
于孝天为了避免重蹈历史上李自成入京之后的覆辙,对于入京的兵将下达了最为严厉的禁令,禁止任何人在没有军令的情况下,擅闯民宅,私自抄没私产,更不得淫辱妇人,一旦有人违规,就立即就地处决,绝不容情。
于家军军纪本来就相当不错,再加上于孝天颁布了这么严苛的军令,于是军纪更加森然,极少出现有于家军兵将闯入民宅祸害百姓的事情,但是也存在个别的兵将,想要趁乱捞一把,可是往往他们只要一伸手,就会被纠察逮住,直接抓回兵营之中,先是痛打一顿,接着该杀的杀,该削去军职的削去军职,只用了几天时间,便彻底稳住了京师城中的局势。
而外城的战事在于家军攻入内城之后的第四天上午,也宣告结束,驻守外城的官军在得知内城全面失守之后,心知无法继续抵抗下去,要么有些军将选择了投降,要么有些军将便选择了逃离京师。
这么一来,于孝天只用了数天时间,便将京师全面控制在了他的手中,并且将城中一大批富有恶名的官吏以及勋戚抓捕了起来,一共查抄了将近二百个宅院,从这些贪官污吏家中,起获了大量的银两,其中仅仅是从薛国观家中,就起获了白银三十多万两,可见的薛国观这家伙这两年,在京师暗中收受了多少贿赂。
经过连日的搜捕,高起潜这家伙也终于落网,这厮在得知朝阳门眼看不保的时候,立即便脱去了身上的衣袍,换了一身早已准备好的便服,带着几个亲信手下,撒丫子就溜到了城中一个他早先私下里偷偷购置的小院子里面躲了起来。
高起潜这家伙很滑头,购置的这个宅子,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只有他亲信的几个手下知道这个宅子的地点,另外他在宅子里面安排有两个很贴心的小太监暗中等候他的到来,并且在宅子里面提前藏了不少的吃喝的东西。
高起潜跑到了这个宅子之后,立即关上了宅门,他自己和亲信手下们都闭门不出,每天只派一个妇人,出门打听一下消息。
原本于家军想要抓住高起潜是很有难度的事情,因为城中很混乱,没人知道高起潜到底是藏在了城中,还是已经趁乱逃离了京城。
所以于孝天在下令搜捕高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