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军工帝国-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朝为什么会气息奄奄呢?归根结底就是内耗严重、资金匮乏。

    现在最喜欢内斗的东林党被收拾了,可以说内耗的源头已经被掐灭了,再加上抄没江南豪族这么多资产,朝廷也有钱了,解决了这两个关键问题,大明的中兴就有望了。

    这个时候小皇帝正是最需要支持的时候,现在过去投靠等于是雪中送炭;等他把一切都理顺了,大明逐渐步入正规了,他一个海盗就算主动跑过去舔人家的脚趾头,都会被一脚踹开!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郑芝龙一旦认准的事情,便会毫不犹豫的去做,所以,他不顾一众兄弟的反对,带着一千护卫便往南京城赶去。

    这次算郑芝龙运气好,朱慈炅并不是满清朝廷那种卸磨杀驴的角色,他只是想利用郑芝龙在海上的势力跟欧洲列强争夺贸易权而已。所以朱慈炅不但不会把郑芝龙干掉,还会给他很优厚的待遇,让他心甘情愿的为大明出力。

    郑芝龙抵达南京以后,朱慈炅立马在南京故宫的临时住所接见了他,当他看见自己的儿子像个跟屁虫一样跟在朱慈炅后面时,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暗自庆幸自己赌对了。

    开玩笑呢,皇上的跟屁虫是这么好当的吗?一般人想给皇上当小弟,那简直是痴人说梦话,皇上是什么人,他需要小弟吗?皇上能把你当小弟,那简直是天大的造化!

第三卷 第二十三章 海外形势

    朱慈炅找郑芝龙来就是为了了解海外形式的,他毕竟是理科生,对国内的历史大多都是靠看小说和电视剧得来的,对国外的历史更是一点都不了解,只是隐约的知道,现在大概是西方所谓的大航海时代,海上的强国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再多的他就不知道了。

    要跟欧洲列强做生意,首先就是要把他们的虚实打探清楚,不然不但赚不到钱,一个不好人、船、货都会赔进去。

    这郑芝龙不亏为海上一霸,对欧洲列强的情况了解的详细无比,从他的描述来看,现在正是荷兰和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的时期。

    荷兰是海上新贵,几十年前才从西班牙独立出来,但凭借其强大的造船能力,很快便超越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变成拥有船只最多的国家,据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统计,世界上现在大概有两万艘左右的海船,其中荷兰最少有一万艘,也就是说荷兰的海船比其他所有国家的海船加起来还要多!

    凭借强大的舰队,荷兰渐渐垄断了海上贸易,成为现在海上的霸主。

    而西班牙据说还是很强大的,毕竟他们在人口上占据了绝对优势,荷兰屁大点地方,撑死就一百多万人,连自己的商船都要雇人来开。而西班牙就不一样了,面积是荷兰的几十倍,据说人口已经达到上千万了。

    但西班牙的国王太能惹事了,到处树敌,四面开战,据说在全世界范围内西班牙陆续跟包括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在内的十多个国家干过仗,他们从殖民地掠夺来的财富早就在一次次大战中消耗殆尽了,现在竟然在举债度日,而且已经宣布破产三次了!

    与全世界为敌,这西班牙的皇室也真是狂的没边了!

    至于老牌强国葡萄牙,据说是眼大肚小给撑死了,他们在全世界已经有五十多个殖民地了竟然还不知足,还到处开辟新的战场,要知道整个葡萄牙当时才一百来万人,能上战场的十万都不到!

    十万人抢了五十多块殖民地还不知足,还要抢,那就只能撑死了。这话一点都不夸张,要知道巴西这么大个国家也只是他们五十多块殖民地中的一块,一百多万人统治两千多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不撑死才怪。

    这个时候可以说是葡萄牙最悲惨的时候,他们空有这么多殖民地,本土却被西班牙给吞并了。据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吞并葡萄牙的理由很简单,他说他有一半葡萄牙皇室的血统,所以他应该是葡萄牙的国王,然后就把葡萄牙吞并了!

    好吧,这个理由的确很强大。

    要说欧洲的皇室之间谁跟谁又没有血缘关系呢,以这个理由去吞并别的国家,只能说这菲利普二世是真牛逼!

    剩下的英国和法国据说因为打了一百多年英法战争,现在还没缓过气来,英国还好一点,起码占据了北美。法国就惨了,刚打完英法百年战争又和神圣罗马帝国对上了,现在还在欧洲大陆打、打、打,直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压根就没精力来抢夺殖民地。

    当时海上的形势大概就是这样了,总的来说对大明还是有利的,欧洲列强正打得不亦乐乎,基本上都没有精力来针对大明。只有荷兰为了争夺东亚的制海权把宝岛台湾给占了,不过就凭那一两千军队是守不住那么大块地方的,朱慈炅迟早要去把他收回来。

    当然,现在八字还一撇呢,大明的海军可谓一片空白,连郑芝龙手下的私人武装都干不过,更不要说去跟海上霸主荷兰开战了。

    朱慈炅大概分析了一下当前的形势,对郑芝龙的定位就更高了,这个人必须好好拉拢。他手里可有南洋无数的交易点,还有和西班牙、葡萄牙、甚至是荷兰的通商渠道,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东南亚无敌的海上力量,如果把他笼络好了,大明至少可以提前十多年介入海上争霸。

    时间就是金钱,世界各地无数的财富正在向我们的小皇帝朱慈炅招手呢,就看他什么时候建立起无敌舰队,前去攫取了。

    这第一步就是要搞定郑芝龙,所以等郑芝龙把海上的情况介绍完,朱慈炅立马打出糖衣炮弹。

    第一发炮弹是郑芝龙的宝贝儿子郑森,我们朱慈炅一把搂住郑森的肩膀道:“朕和令郎颇为投缘,想认其为御弟,不知道你可愿意?”

    御弟!那不是相当于亲王!郑芝龙能不愿意吗!他立马跪到地上磕头道:“谢皇上恩典。”

    朱慈炅连忙上前将他扶起,亲切的道:“以后就是一家人了,不必如此多礼。”

    郑芝龙精明着呢,皇上这态度明显有点不对劲,肯定有什么企图。不过自己的儿子都妥妥的亲王了,这可是光宗耀祖的大荣耀,皇上再有企图又怎么样,一个亲王已经值得他用很多东西去换了。

    想到这里,他试探道:“不知皇上还有何吩咐?”

    这就是暗示:皇上您出个价吧。

    “吩咐”这个词他用的颇为精妙,意思就是说,只要不是太过分,他都不会推辞的。

    朱慈炅闻言,满意的点了点头,微笑道:“朕想和你做几个交易。”

    交易?还几个!郑芝龙有点摸不着头脑了,咱们说暗语不行吗,为什么要直接用交易这个词呢?多尴尬的!

    但人家是皇上,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谁管的着啊,他只能顺着皇上的意思小心翼翼的问道:“不知皇上想交易什么?”

    朱慈炅详细的解释道:“朕准备将所有抄没的作坊整合一下,成立江南织造、江南瓷器、江南茶业这几个大作坊,专门生产丝绸、布匹、瓷器和茶叶,另外朕在天津卫还有一个天津织造,也是专门生产布匹的。这么多大作坊产出来的东西,大明肯定是卖不完的,朕想成立一个大明西洋商贸公司,专门跟洋人做生意。把你在海外的交易点全部交给朕怎么样?我给你一成的股份。”

    郑芝龙听的都有点晕乎了,他好奇的问道:“请恕微臣愚钝,这个商贸公司何意?”

    朱慈炅一拍额头道:“就是商号,商贸公司是洋人的叫法。”

    原来就是商号啊,这意思就是说皇上准备插手和洋人的交易了,只是要用他在南洋设立的几个交易点而已。这感情好啊,江南织造、江南瓷器、江南茶业、天津织造,一听这些名字就知道那绝对是大的吓人的作坊,那利润绝对高的惊人,一成的股份怕比他现在的收入还要高。

    这有什么好犹豫的,郑芝龙直接回道:“但凭皇上做主。”

    朱慈炅点点头,又诱惑道:“不知你对镇南王感不感兴趣。”

    郑芝龙闻言,眼珠子都差点瞪出来了,开玩笑,镇南王谁不感兴趣啊!郑森能当个闲散亲王他就已经激动的不行了,没想到他自己还能当上手握大权的镇南王,再大的代价他也愿意出啊。

    他激动的连暗语都忘记说了,直接问道:“不知皇上想要什么?”

    朱慈炅微笑道:“朕不要你什么,只是想将你的水军全部纳入朝廷的正规编制,仍旧由你统领,但以后一定要听从朝廷的调遣。”

    这意思就是以后不能当海盗了,要按正规军的要求约束自己的手下,这都镇南王了,还当什么海盗啊!

    郑芝龙激动的跪到地上高呼道:“微臣谢皇上恩典。”

    朱慈炅见郑芝龙这么爽快,不由大笑道:“哈哈哈,好,从现在开始你就是镇南王,世袭罔替。朕授权你总督江南三省军务,为朕训练水军,守卫东南沿海。”

    郑芝龙没想到皇上还给他这么大的权力,总督江南三省军务,那就是真正的镇南王了,在江南谁敢不听他的。

    他一时之间激动的都语无伦次了,竟然跪到地上宣誓道:“微臣誓死效忠皇上。”

    朱慈炅见他傻乎乎的样子,不由在心里暗笑道:“嘿嘿,授权是可以收回的,再说你也当不了多久镇南王,等郑森长大了,你就该退休了,他可比你靠谱多了。”

    当然表面上他肯定不能说,他锦上添花道:“以后你就坐镇南京吧,朕看魏国公府还挺不错的,丫鬟奴仆都是现成的,就赏给你做镇南王府吧。”

    郑芝龙自然是感激涕零,连连发誓,绝对尽心尽力为他经营好江南三省。

第三卷 第二十四章 焕然一新

    十二月的京城大雪纷飞,朱慈炅出巡了将近两个月之后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紫禁城。他出宫的时候身边就秦明月和曹化淳两个人,回来的时候却多出了两个拖油瓶。

    一个是自然是新科镇南王世子郑森了,朱慈炅怕他和郑芝龙在一起呆久了会沾染商人的市侩,干脆把他带来了京城。南明那会儿郑成功虽然是名族英雄,但有些事情他还是过于考虑自己的利益了,朱慈炅想让徐光启等人好好教育他一番,让他丢掉私心,变成一个纯纯的爱国青年。

    还有一个不是王征南而是柳如是,王征南毕竟是十五六岁的小伙子了,带进宫来不合适,朱慈炅直接让他跟着秦翼明他们去京营驻地了。柳如是就不一样了,本身就是个绝色小美女,而且还被徐文爵买断了,等于是抄没而来的犯官家属,按理应该是做为奴仆处理的,朱慈炅看他可怜,干脆也把她一起带进宫了。

    当然,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朱慈炅好色,他这年纪,想色也色不起来,他主要是为郑森考虑。郑森这不才六岁吗,生活起居都需要人照顾,正好柳如是就是专门服侍人的,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让她照顾郑森再合适不过了。

    郑森这年纪正是最好动的时候,他刚从龙辇上下来,一看到漫天的雪花,便拉着朱慈炅的衣袖兴奋的道:“皇上,皇上,我们一起堆雪人玩吧!”

    他总算还知道朱慈炅的身份,不再“三哥、三哥”的叫了,但这口气哪里像是在跟皇上说话啊!

    朱慈炅倒不是很在意这个,他本身就是现代人的思维,对上下尊卑看的不是很重,在大臣面前他还勉为其难的装一下,在自己人面前他压根就懒得装。

    对郑森的建议他还是有点意动的,虽然和个小屁孩堆雪人没什么意思,但旁边有两个绝色美女就不一样了,那场面,想想都令人向往啊。

    奈何实在是没时间,他只能遗憾的道:“朕还有很多事要忙,明月你带他们去玩吧,顺便给他们安排个住所,就在东六宫选个大院吧,反正也没什么人住。”

    有时候朱慈炅的确挺寂寞的,硕大的皇宫总共就住着他和两宫皇太后三个主子,其他的都是太监和宫女,没有三宫六院,没有兄弟姐妹,更没有皇子公主,想找个玩伴都找不到,他也可以算是有史以来最孤单的皇帝了。

    现在有了秦明月,又有了郑森他总算不是那么孤独了,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朱慈炅微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向御书房走去。

    他离开京城之前虽然下旨让摄政王朱由检全权处理国事,但有些事情没有他这个真正的皇帝点头还是不行。

    比如,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韩旷请辞,朱由检敢批吗?

    又比如,太傅、中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内阁首辅孙承宗自请永镇蓟辽,朱由检敢同意吗?

    朱慈炅首先要处理的就是这两件事情,这两人可是内阁大学士,要知道内阁总共才四个人,这一下等于去了一半,如果不处理,整个朝廷都要瘫痪!

    他来到御书房,先仔细看了看韩旷的奏折,请辞的理由很简单,年老体衰,不能任仕了。好吧,韩旷也六十多了,的确年纪大了,但问题是徐光启和孙承宗年纪比他还大,这两人怎么没年老体衰呢?

    其实,朱慈炅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东林党内钱谦益等人的贪腐风波。一向标榜清正廉洁的东林党内竟然出现了贪官,而且还不是一个两个,韩旷身为东林党元老又是吏部尚书,有很多人都是他提上去的,你说这多尴尬啊,他实在没脸待下去了,这才请辞的。

    朱慈炅感觉这样也好,东林党这个吏部尚书一下台,他们提拔官员的机会就少了,朝中东林党的官员越少党争的可能性就越低,大明朝廷内耗严重这个顽疾就可以慢慢治愈了。并不是说他一定要和东林党过不去,而是他本来就反感一切结党营私的行为,任何朋党,不管是东林党还是复社,他都会想方设法打压。

    现在韩旷既然自己提出辞呈了,朱慈炅当然不会挽留,他示意朱由检批了个“准奏”,然后又让曹化淳拟了封圣旨,表彰韩旷的功绩,并赏赐白银万两,让韩旷安心回家养老去了。

    孙承宗也和韩旷一样被钱谦益他们的贪腐风波搞的无地自容,他本来也想请辞的,但他是先皇的老师,天启皇帝临终时拉着朱慈炅的手托付给他,现在小皇帝还没有长大成人他就撂挑子,那岂不是对不起先皇!

    孙承宗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他对先皇的感情尤其深厚,先皇既然托孤给他,不管怎么样,在崇正皇帝成年之前,他是不会撒手不管的。思虑再三之后,他选择了远走辽东,现在大明最大的威胁就是后金了,他准备拼了老命去跟后金周旋,尽力把后金拖在辽东,这样大明就少了一个致命的威胁,慢慢的就能恢复元气了,如果能坚持到大明中兴的那一天,他就算对得起先皇了。当然,如果在有生之年能打败后金收复辽东,那他更是死而无憾了。

    朱慈炅仔细翻阅着孙承宗的奏折,感受着他的悲苦和对大明至死不渝的忠诚,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如此忠臣良将,怎能让他在辽东悲壮的死去,朱慈炅思虑良久之后,猛然站了起来,朗声道:“拟旨,封孙承宗为镇国公,世袭罔替,辽东、山东、蓟州三地屯卫及边军皆由其统领,并赏白银一百万两,以资度用。”

    朱由检惊讶的看了朱慈炅一眼,这镇国公也就罢了,辽东、山东、蓟州三地的兵马可占了现在大明军队的一大半,全部交给一个外人统领合适吗?但他仔细回想了一下孙承宗的为人,又释然了,孙承宗的确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这种人是不可能造反的。

    处理完韩旷和孙承宗的事情,接下来就是官员的提拔了,这次江南贪腐案牵扯出来的东林党人太多了,一大帮官员落马,自然要找人出来接替。

    钱谦益那帮发配到陕西的官员就不说了,已经安排复社的人去接替了,朝廷里还有很多东林党人被牵连了,他们大多是给事中和监察御史,也就是连皇帝都敢骂的“言官”。

    朱慈炅可谓吃够了这些“言官”的苦头,动不动就是奏折如雪片般的飞过来,你不听他们的还不行,这帮人可是出了名的能折腾,你不纳谏他们就跟你闹,闹得整个朝堂上下鸡犬不宁,碍于祖制你还不能收拾他们,真是‘豆腐掉到灰里面,吹又不能吹,打又不能打。’能把人烦死。

    这次这帮‘豆腐’都腐烂了,朱慈炅自然是毫不客气的把他们踩进灰里,然后,全部换上了崇正元年的进士,这些可都是他的门生,决计是不敢跟他闹的。经过大换血之后这些言官才是真正为皇上监督百官,而不是为百官监督皇上。

    言官的问题解决了,就剩下吏部尚书的人选了,朱慈炅这次没讲客气,直接提拔现在还名不见经传都察院右佥督御史杨嗣昌出任吏部尚书!

    别看杨嗣昌现在一点名气都没有,崇祯当朝那会儿他可是顶顶有名的“杨阁老”,崇祯皇帝那么多疑的人,当朝十七年,首辅换了五十多个,唯对杨嗣昌一直信任有佳,就算他最后兵败自杀,崇祯皇帝也没责备他,而是悲叹不已,好像自己失去了手足一样的悲痛。

    不过杨嗣昌当时的名声并不好,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首领将他比喻成比秦桧还坏的大奸臣,大明朝廷也有很多官员认为他是害死卢象升的罪魁祸首。

    在明末那段混乱的历史里,还真说不清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但朱慈炅最看重他一点,那就是忠诚,在绝境之中对大明至死不渝的忠诚,面对明末那样令人绝望的形势,他没有逃避,而是迎难而上,以首辅之尊亲自领兵和敌人周旋,最后失败了,他也没有推卸责任,而是自杀谢罪。

    其实,崇祯并没有看错杨嗣昌,杨嗣昌能力是有的,不说别的,他知人善用的本事就无人能及,像孙传庭,可谓明末第一良将,还有左良玉和洪承畴虽然他们最后都投降了清朝,但不可否认他们都是将才,领兵打仗一个比一个猛。

    就算是倍受诟病熊文灿,那也是一个谈判专家,郑芝龙就是他忽悠来降的,张献忠也被他劝降过。当然像张献忠这种反复无常的小人,投降和反叛都成了家常便饭了,脸皮之厚无人能及,遇到这种货色,只能怪熊文灿点太背,不能说他能力有问题。

    经过一番调整之后,大明朝廷可谓焕然一新,内阁四位大学士,徐光启和杨嗣昌都是朱慈炅的亲信,孙承宗远在辽东,基本不再发表什么意见,来道宗又是好好先生一个,再加上东林党言官们都被他收拾的差不多了,再也不会有人跳出来跟他唱反调了,朱慈炅这个时候才真正的做到了金口玉言,一言九鼎。

    至此,大明的内耗问题算是解决了,资金匮乏的问题就更不用担心了,不算抄没而来的一亿两白银,光一年的税收就够现在朝廷所有的开销了,再加上日兴隆商号和大明西洋贸易公司的收入,扩军不再是梦想,农民起义军和后金铁骑必将被逐个收拾,大明的强国之路由此开始。

第四卷 第一章 剿贼方略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经过三年的整治,大明朝廷终于摆脱了内耗,不再争权夺利,不再党同伐异,现在所有官员都唯崇正皇帝朱慈炅马首是瞻,大明中兴,正当时也。

    正月十六,元宵佳节刚过,朱慈炅便召开廷议,商讨怎样收拾农民起义军和后金,参与人员有:

    建极殿大学士、礼部尚书、新任内阁首辅徐光启;

    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来道宗;

    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杨嗣昌;

    工部尚书毕懋康;

    刑部尚书乔允升;

    京营提督、忠贞侯秦良玉;

    五军都督府左都督、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

    司礼监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曹化淳;

    另外由于兵部尚孙承宗和兵部左侍郎袁崇焕都远在辽东,朱慈炅特意让兵部右侍郎孙元化代表兵部参加了这次会议。

    待众人到齐,朱慈炅咳嗽了一声,动议道:“西北匪患已持续三载,辽东建奴更是已欺我大明十余年,以前朝廷内耗不止,国库空虚,无力征讨。现在朝廷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是时候收拾这些反贼了,具体该怎么做,大家都议议吧。”

    众人用眼神相互谦让了一番,最后新任首辅徐光启抵不住大家催促的目光,第一个走出来,拱手道:“启奏皇上,微臣认为现在辽东兵精粮足,镇国公孙承宗久经战阵,手下袁可立、袁崇焕、满贵、祖大寿、赵率教、何可刚、毛文龙、曹文诏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反攻建奴,正其时也,至于西北的匪患,一帮乌合之众而已,只要收拾了后金,再回过头来收拾他们易如反掌。”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附和,唯有新任吏部尚书杨嗣昌低头不语。

    朱慈炅见状,鼓励道:“杨爱卿,你有什么不同的建议吗?有什么就说嘛,放心,不会有人记恨你的,现在已经不兴党同伐异了。”

    众人闻言都面露笑容,紧张的气氛为之一松,杨嗣昌这才鼓起勇气上前拱手道:“启奏皇上,微臣认为建奴已然成势,非十年八载不能下,现西北反贼方起,若朝廷大力围剿快则一两年,慢则三四年,必能剿灭。如若现在弃西北而攻建奴,等反贼成势,大明必将两面受敌,故微臣建议先剿反贼,后攻建奴。”

    这杨嗣昌说的好像也有道理,朱慈炅为难了,到底听谁的呢?

    正在此时,王承恩突然出现在大殿门口,他跪在地上小心翼翼的道:“启奏皇上,锦衣卫密探从辽东传来八百里加急文书。”

    骆养性闻言,满脸通红,尴尬不已,这下面人怎么回事,密报就密报呗,不能等我回去再呈上来吗?竟然送到皇宫里来了,没看见现在正商量军国大事吗!

    朱慈炅倒是无所谓,反正这商议也不是一下两下能商议完的,他淡淡的道:“既然是紧急文书,就呈上来吧。”

    王承恩这才从怀里掏出一个上了火漆的信封,猫着腰走进大殿,双手呈到骆养性面前。

    骆养性接过信封一看,大吃一惊,上面竟然写着:“急急急急急,请速呈小骆大人亲阅。”

    一连五个急字,已经是最紧急的情报了,难怪一刻都不能等,都送到皇宫里面来了,小骆大人的称呼证明是他父亲以前留下来的精锐,是什么事情让他们急成这样呢?

    他匆匆的检查了一下封口,便迫不及待的撕开信封,取出里面的信纸看起来,密报写道:

    禀告指挥使大人:建奴盛京突然安装八门红夷大炮,小人冒充建奴,潜上城墙查看,发现此炮竟为建奴自制,炮身上镌曰:天助威大将军,并有铸造年月,督造官员及铸匠、铁匠的姓名。另,此批八门大炮上面镌刻的日期均为建奴天聪五年正月。

    建奴天聪五年就是大明崇正四年,正是这个月的事情,建奴竟然会造红夷大炮了,而且一造就是八门!骆养性看完,脸色都变了,他小心翼翼的将密报呈给朱慈炅,看皇上怎么说。

    朱慈炅接过密报一看,我靠,红夷大炮!这下麻烦了,后金也会造炮了,攻城难度直线上升,看样子辽东暂时是不用指望了。

    他将密报交还给骆养性,示意他传阅一圈,等所有人都看完了,朱慈炅这才无奈的道:“看样子辽东暂时是不能攻了,等我大明的新式火炮研制出来再做打算吧。现在只能先对付西北的反贼了,这反贼怎么剿,大家议议吧。”

    拿人肉去硬扛大炮,开玩笑呢,努尔哈赤就不信这个邪,结果他挂了。大明的官员自然不会冒这个傻气,大家都认为朱慈炅说的有道理,建奴还是放放吧,先把西北平定了再说。

    众人纷纷献计献策,有主张招抚的,有主张围剿的,有主张放回原籍的,有主张杀光屠尽的,其中杨嗣昌的建议最为中肯。

    他的建议概括起来就八个字:“四正六偶,十面张网。”

    四正指的是现在农民起义军活动的四个省份,分别是:陕西、山西、河南、四川,这四个省的巡抚主剿,主动去围剿境内的起义军,消灭他们的有生力量。

    六偶指的是周边的六个省份,分别是:北直隶、山东、南直隶、湖广、江西、贵州,这六个省的巡抚协剿,严防死守,防止起义军到处逃窜。

    最后再设总督一名,领着朝廷大军追剿起义军的主力,让他们无处可逃。

    他这一招在崇祯朝的时候也用过,开始的时候的确起到了奇效,追的张献忠没有办法,只有投降大明;剿的李自成溃不成军,只剩下十八骑逃亡山林。但后面张献忠出尔反尔,降而复判,并针对他的战术和明军主力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害的杨嗣昌疲于奔命。

    最后李自成攻破洛阳,处死皇叔福王朱常询;张献忠攻破襄阳,杀了襄王朱翊铭,杨嗣昌在惊忧交加中自杀谢罪。

    朱慈炅自然不会再犯崇祯皇帝的错误,他把众人的建议综合了一下,再结合崇祯朝失败的教训,提出了一个新的战略,那就是:守株待兔,逐步蚕食。

    总体意思就是要招抚也要围剿,但不用去追剿,起义军总要吃饭的,现在灾区有粮的地方基本上都有城池,只要在各重要的州府派驻重兵把守就行了,一旦起义军攻击城池,临近的朝廷军队立马围过去,愿意投降的就缴了他们的械,不愿意投降的就打到他们投降为止。

    其实这些都不是重点,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投降后的处理,崇祯朝败就败在这点上,包括李自成、张献忠在内的起义军其实都投降过,他们一投降崇祯皇帝就把他们发回原籍,结果他们回去不久又反了,有的甚至还没到家,在半路上就反了!

    这样周而复始,等于一直在白做工。

    朱慈炅针对这一点想了个绝妙的主意,这个主意是什么呢?

    杀当然不能杀,那可都是自己的子民。

    具体怎么处置,且看下回分解。

第四卷 第二章 征兵计划

    要解决农民起义军降而复判的问题,首先要分析他们为什么要复判,投降了又反叛有很多原因。

    有的人是实在找不到谋生手段,不继续造反就要饿死,这种人在起义军中占了一大半,西北到处都闹旱灾,没点关系的压根就混不到饭吃,不造反干什么?

    有的人是讲义气,昔日的首领一旦号召,他们便毫不犹豫的跟着继续造反。

    有的人则是天生反骨,投降是形势所迫,一旦缓过气来便会继续造反,比如张献忠就是个典型。

    知道了降而复判的原因,就能想出相应的对策了。

    对第一种,给他们饭吃就行了,只要能混个温饱,有几个人会闲的蛋疼,把脑袋别裤腰带上去造反啊。

    对第二种,不让他们和那些造反头子有交集就行了,没人号召他们自然不会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