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军工帝国-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当然不能怪孙元化,孙元化和毕懋康只是去向自己禀告装甲战车的样品已经做出来了,并没有请自己来参观,只是自己忍不住硬要来看看,想到这里,朱慈炅安慰道:”没事,朕也只是一时好奇来看看,测试的地方找好了吗?“
孙元化略微有些尴尬的道:”要是东大营铸炮厂,倒是有测试火炮的地方,但是,这装甲战车运过来运过去也太麻烦了,所以微臣想在京城找个测试的地方,不过,京城里面几乎已经建满了房舍,要找块几里方圆的空地,实在是有点难,微臣正在京城附近找合适的地方。“
的确,看那火炮的炮管就知道,射程怎么也有两三里远,京城里面哪里还有这么大的空地让他们轰,要在京城里面测试,一炮开出去绝对会打到民居。
朱慈炅点头道:”恩,找到合意的地方没?“
孙元化又拱手道:”回皇上,微臣感觉京城西北角那块倒是不错,地广人稀,没什么民居,怎么轰都没关系,就是地形有点复杂,高低不平,山林众多,装甲战车要在那里测试还要修几条临时的马路出来。“
朱慈炅闻言,不由想起来前几天去看的大型实验场,他好奇的问道:”哦,你说的是长庚建实验场那边吗?“
孙元化连连点头道:”对对,微臣说的就是那边,长庚建的实验场微臣和毕大人都曾去参观过,所以对那边的情况比较熟悉。“
朱慈炅想起驾驶室里面那些阀门手把,又问道:”初阳,这装甲战车一般人怕是操控不了吧?“
孙元化闻言,点头道:”皇上英明,这装甲战车操控的确有点复杂,一般人起码得操练一两个月才能开的动。“
这又是一个大问题,光把东西做出来,没人会开也是假的,西伯利亚那边一年解封期也就五六个月,要是明年开春再把卢象升和孙传庭那边的将士调过来操练,恐怕就来不及了,而且,这东西还不能运到西伯利亚去操练,那边毕竟曾经被沙俄占领过,他们要打探情报还是比较容易的,如果把装甲战车运到那边去操练,绝对会被他们发现。
要说这装甲战车或者是坦克也并非无法破解,简单点的,在地上挖个大坑,然后垫上木板,再铺上一层土,人走过去一点事都没有,坦克一开过去,绝对全掉坑里!
朱慈炅可不想沙俄提前知道这个杀手锏,这操练还必须在京城附近进行,京城西北那边的地形倒是蛮适合操练的,他干脆直接道:”这样吧,京城西北反正也不怎么适合建城,不如用城墙围起来,建一个大型训练基地算了,以后陆军有什么新装备就在那边测试,操练,初阳,你看怎么样啊?“
孙元化不但是装甲战车的研发负责人还是兵部尚书呢,这军队操练的事情,正是由他负责的,听到皇上这个提议,他眼前一亮,激动的道:”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皇上,微臣还有个想法,不知道当不当讲。“
有想法好啊,这个孙元化,怎么还吞吞吐吐的呢,朱慈炅不由笑骂道:”初阳,你还跟朕卖关子啊,有什么想法,快说。“
孙元化闻言,尴尬的道:”皇上,是这样的,微臣这段时间主持装甲战车的研发工作之后发现,从大明各大学院出来的学子基础都很扎实,什么事情稍微跟他们解释一下,他们就明白了,这也是装甲战车能这么快研发出来的原因之一。这学院教育就是好啊,以前想要找一两个这样的专业人才都千难万难,现在就算要找一两百个都不是问题。微臣就在想啊,军队是不是也能建个专门的学院用来培养将领呢,现在的装备是越来越多样化了,就算武举状元也不一定熟知所有的装备啊,还有随着装备的多样化,战法也更加多样化了,这写都需要人去总结、研究、传授,这次正好要将京城西北建成陆军训练基地,是不是可以再在里面建上一所大明陆军军官学院呢?“
朱慈炅闻言,不由拍着孙元化的肩膀大赞道:”初阳,这个提议很好,大明是该建立正规的军官学院了,不但陆军要建,海军也要建,你写个具体的规划上来,朕给你批。“
孙元化受这一拍,不但没有吓到,反而惊喜莫名,皇上可很少拍着人肩膀夸奖,这可是个莫大的荣耀啊!
装甲战车暂时还不能测试,这次的参观也只能就此结束了,朱慈炅正要掉头离开,毕懋康却是拱手道:”皇上,请稍等片刻,初阳还研制了一种装甲战车,皇上要不要看看?“
朱慈炅闻言不由一愣,还有一种,怎么可能?自己只讲过一种啊!
第十七卷 第四十七章 战车测试急
朱慈炅努力回忆了一下,他敢肯定,自己应该只讲过一种装甲战车的结构,要让他讲再多也讲不出来了啊,因为后世的坦克型号虽然很多,结构都差不多啊,哪里来的两种样式!
他忍不住好奇道:”噢,还有一种装甲战车,在哪儿?“
毕懋康和孙元化闻言,连忙挥手引着他向一边走去,其实,在大号装甲战车的不远处还有一台跟翻地龙差不多大小的小号装甲战车,只是朱慈炅一下就被带着炮管的大号装甲车,没注意旁边还有一辆小的而已。
这个装甲战车前面并没有火炮,取而代之的是两把大到恐怖的鹤嘴锄。
我靠,挖掘机!
虽然眼前的这辆改装过后的翻地龙前面带的不是挖掘机那种挖斗,但是,朱慈炅一样就看出了它的功能,这东西绝对是用来挖掘的,而且,是向前挖的,不是向下挖的。
果然,孙元化看到皇上震惊的样子,立马献宝似的介绍道:”皇上,微臣听闻卢象升和孙传庭两位元帅都选择了挖城墙战术以避免手下将士过多伤亡,特意为他们设计了这种装甲战车,这种装甲战车的蒸汽管路可以任意转换,前进时蒸汽输送到履带的驱动系统里面,用以驱动战车前进,停在原地的时候,蒸汽又可以输入驱动鹤嘴锄的活塞中,用来挖城墙,只需扳动里面一个阀门便可完成转换,操作就跟翻地龙差不多,简单易学,如果前线将士来不及操练,完全可以从屯卫中调一批开翻地龙的好手过去,绝对不会耽误来年的大战。“
朱慈炅闻言,饶有兴致的问道:”噢,这种装甲战车测试过没有,挖掘速度怎么样?“
孙元化闻言,略带尴尬道:”这个微臣还未曾试过,不过,两把大鹤嘴锄的挖掘速度是可以通过阀门手把调节的,开始挖城墙外层的砖石时速度可能要慢点,但是,一旦挖到里面的填土层,那速度绝对飞快。“
朱慈炅闻言,忍不住再次拍着孙元化的肩膀大赞道:”很好,初阳,你这个思路很好,朕正在愁挖城墙耽误时间呢,有了这种小号的装甲战车,挖城墙的速度绝对能获得飞速提升,等训练场建好,两种装甲战车都一起试试,到时候再根据两种装甲战车的性能研讨一下战术,明年,大明绝对能拿下西伯利亚全境!“
孙元化被皇上这一通夸奖,已然晕晕乎乎,乐得都不大会说话了。
朱慈炅却是急于测试两种装甲战车的性能,因为测试完之后还要做改进,还要大批量生产,还要组织操作培训,还要进行战术改进。
这样算下来,离来年开战虽然还有大半年时间,但方方面面的事实在太多,不抓紧点还真不行。
他回到皇宫以后,立马让王承恩找来了卢象升和孙传庭近期的电报,细细分析了一下,便果断下旨道:”传旨,令秦拱明率定辽军押解二十万俘虏来京。“
现在,西域铁路和西伯利亚铁路的连接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基本就剩下叶泥河和通古斯河上的两座铁路桥没有接通了,那边已经不需要太多的人力,有藩属国的六个军团足矣,所以朱慈炅决定调二十万俘虏来修筑京城西北的城墙,建设训练基地。
至于那边的正规军团,他却不敢调动太多,虽然在西伯利亚沙俄的兵力远远少于明军,但是明军现在的防线拉的也有点长,从哈萨克汗国到北庭承宣布政使司再到喀尔喀再加上整个叶泥河主干,明军的防线加起来足有上万里长,百万大军驻守,一点都不为过,他可不敢调走太多的军团以致防线出现漏洞。
京城西北已经靠近燕山山脉,山地居多,地形复杂,不适宜平民居住,更不适合建城,建造训练基地倒是蛮合适的,朱慈炅下完旨以后,又招来王征南,令他派出锦衣卫密探,尽快将京城西北部的沙盘模型做出来。
这制造沙盘模型本来就是锦衣卫密探的必修科目,而且,京城也常年汇集了不少锦衣卫密探,制做一个京城西北的沙盘模型自然不在话下。
不数日,沙盘模型便已做好,上面山林、河流、铁路、沟壑都制作的精准无比,如果热气球做出来,伸到高空一看,这沙盘模型简直就跟在高空看下去是一样的!
有了沙盘模型,规划起来就方便多了,朱慈炅特意召来毕懋康、孙元化、宋应星开始规划京城西北训练基地的建设。
这城墙倒是没什么好讨论的,京城最终的规划本来就是建一个九宫格出来,现在中间十字型的五个格子已经建好了,京城西北等于已经有了两面城墙,剩下的只要将京城最西边的城墙和最北边的城墙延伸出去,交汇到一起就行了。
对于西北训练基地内的建设规划,毕懋康、孙元化和宋应星的想法就多了。
毕懋康首先提出建议,他竟然想把王恭厂整个都搬到西北训练区去,因为京城中心城区已经是寸土寸金,根本就没了扩展的余地,王恭厂既要负责火药的配置又要负责各种枪械的制作,地方实在是不够,产量根本就无法提升。
对于这个问题,朱慈炅并没有完全同意,京城西北那就是山区,根本不适合大量人口居住,王恭厂的雇工都快十万了,整体搬过去,生活问题很难解决,最后,他只同意部分搬迁,将比较占地方,又比较危险的火药配置搬过去,这样,王恭厂就能腾出地方,扩大各类枪械的产量了。
宋应星的提议倒不是很夸张,他只是想将大型实验室附近的区域全清空,作为以后石油提炼生产的基地,对这点朱慈炅自然不会反对。
孙元化的建议就有点夸张了,他不但想要在里面建陆军军官学院,还想将里面也建的棱堡遍地!
当然,建这么多棱堡并不是为了防御,主要还是为了战术演练,大明的京城这会儿还真没有哪个国家能威胁的到,但是棱堡却将成为明军将面对的主要目标,因为大明现阶段的主要大敌就是欧陆列强,他们可都是修棱堡的行家。
对于这点,朱慈炅倒没有反对,建就建,大明反正有的是水泥,建十几座棱堡算什么,建好了就用来演练战术,打烂了再修好,修好了再打烂,随便整,大明不缺这点钱!
第十七卷 第四十八章 定辽军回京
秦拱明坐在南行的火车上,眼神无意识的望向车窗外,西伯利亚平原的景色如一幅幅画面慢慢闪过,他的脑海里想到的却是京城和紫禁城。
京城忠贞侯府的桂花应该开了吧,也不知道姑姑和小弟怎么样了;紫禁城坤宁宫里是不是还像去年那般热闹呢,也不知道小妹和可爱的小外甥怎么样了,想起大皇子朱和那胖嘟嘟的小脸,他的俊脸上不由露出了罕见的微笑。
他所座的是通往雷姆城的专列,这专列并不止一辆,在他所乘坐的客车后面,还有二十列货车,十万定辽军将士三天前与临近的天雄军和关宁军交接了叶泥河中游的防务之后便登上了大明皇家海运公司的福船战舰,逆流而上,抵达第二十五号棱堡,然后又转乘火车赶往雷姆城。
这前后的水路和陆路加起来总共有将近两千里的路程,还不到三天时间,竟然就要抵达了,不得不说,明军现在的运输能力是相当恐怖的,要换成以前,没有个把月时间绝对到不了。
不多久,雷姆城已然在望,秦拱明收回思绪,站起身来,整理了一下军服,随后朗声道:”传令,所有人集合,准备下车。“
几个传令亲卫随即起身,跑向各个车厢,很快,各个车厢的将士开始在过道中集合,排成一列又一列,准备下车。
这个时候西域和西伯利亚还没有固定班次的列车,张溥的运输部也管不到战区的铁路,所以,定辽军的专列根本无需等待,直接就往雷姆城的火车站开进去。
这里是西域和西伯利亚的连接部,又是明军东南两路大军粮草辎重转运的大本营,所以,工部和兵部联合在这里设计和修建了一座大型中转站,整个中转站里面铁路密密麻麻就如同蛛网一般,货运专列更是不下百辆!
秦拱明乘坐的客车缓缓驶入一个站台,此时站台上同样布满了明军,他刚一下车,两个身着上将军服的将领便迎上了,行了个标准的军礼,随后朗声道:”末将祖大弼(侯拱极)参见秦将军。“
这两人正是驻守在雷姆城的边防军第三军团主将祖大弼和边防军第四军团主将侯拱极,他们虽然和秦拱明同为军团主将,但是,他们只是正二品的三等军团主将,而秦拱明是从一品的二等军团主将,更重要的,秦拱明还是当今皇后的亲大哥,正宗的皇亲国戚,所以,两人对秦拱明都恭敬异常。
秦拱明倒没摆什么架子,他回了个标准的军礼,随后亲切的道:”祖将军、侯将军,客气了,大家都是军团主将,自当平辈论交,什么末将末将的,生分了啊。“
祖大弼还是有点二愣子性格,只知道站那里傻笑,侯拱极连忙拱手道:”秦将军客气了,您可是大明宿将,我们后生晚辈,怎敢与您相提并论。“
秦拱明摆了摆手,苦笑道:”不敢当,不敢当,秦某可不敢称大明宿将,好了,不说这个了,两位将军,俘虏可曾押来?我们还是赶紧交接吧。“
侯拱极连忙拱手道:”俘虏都押过来了,只是,现在都到饭点了,我们也准备了好便餐了,秦将军不坐下来吃顿饭再走吗?“
秦拱明摇头道:”多谢二位将军好意,皇上催的急,秦某实在不敢久留,还烦请二位将军令人将饭菜都送过来,我们到车上吃就行了。“
侯拱极闻言,只得拱手道:”既然秦将军皇命在身,末将就不强求了,希望下次能有机会和秦将军喝几杯,我等这就安排交接事宜。“
说罢,他朝祖大弼使了个眼色,两人便开始安排各自的亲卫前去传令,不久,边防军将士便押着一队队俘虏进入车站。
这时,定辽军将士早已从原来的货车上下来,挨着货车排成一列又一列,他们过去接手之后便将一队队俘虏押上附近的货运专列,而边防军将士也将分装好的饭菜一一分发到各列货车上。
由于是去修筑新城,定辽军将士并没有携带火炮,登车的速度倒是奇快无比,两相配合,很快就上满了一车又一车。
就这样,一列列装满定辽军将士和俘虏的列车依次开出车站,而秦拱明、侯拱极和祖大弼则坐在站台上早已备好的书桌前,将手下送过来的交接文书仔细核对之后一一签好,这可涉及到二十万俘虏,中间如果出了差错,对不上人数,那麻烦就大了。
三十万人的转运那可不是什么小事,好在兵部调集的货运专列足够多,而且基本都是满载粮草过来,空车回去,火车倒是够用,只是基本全是货车,大家都只能坐车厢地板上,这对常年在外征战的将士来说倒也不算什么,至于俘虏,那就更没话说了。
这次给定辽军安排的货运专列是整整一百辆二十节车厢的新型货车,平均每节车厢也就五十名定辽军将士和一百名俘虏,地方倒是宽敞的很,要知道就算是客车一节车厢也能塞下将进两百多人,货车硬塞的话,一节车厢塞三百人都不是问题。
忙碌了大概两个多时辰,一百辆货车终于全部出站了,秦拱明立马辞别侯拱极和祖大弼,带着亲卫登上了唯一的一辆客车,跟在大队货车后面,往京城赶去。
从雷姆城到京城,大概三千多里,为了节省时间,运输部早早就将沿线的民用列车调整班次,让出铁路,让专列优先通过,兵部也安排各地都指挥使司早早将饭菜开水准备好,一待专列经过,便飞快的送上车去,这样就避免了定辽军下车埋锅做饭的麻烦,要知道,货车上可是没法做饭的。
就这样,经过六天六夜不停的运行,专列终于陆续抵达京城,而此时,禁卫军第一军团主将,忠贞侯秦良玉早就领着小侄子秦卫明等在京城西边的大型中转站里了,连皇后秦明月都带着大皇子朱和在东厂高手的护卫下,坐着轿子秘密赶来看自己的大哥了。
久别的亲人重逢,自然有一番热闹,在这里就略过不表了。
定辽军既已押着俘虏回京,京城西北陆军训练基地终于可以开建了,还有与之一起的陆军军官学院,也将同时开工,后面兵部又将有什么安排呢?本章完,请看下章分解。
第十七卷 第四十九章 屯卫大迁移
朱慈炅一个人静静的坐在乾清宫的御书房中,内心有点空虚,也有点隐隐的担忧,因为皇后秦明月带着大皇子朱和去城西的车站看望秦拱明去了,这是他这个宝贝儿子第一次出宫,说不担心那是假的。
好在皇后秦明月本身就是个高手,还带了一堆曹化淳专门培训的太监,又有忠贞侯秦良玉陪同,安全问题倒不用太操心,只是儿子第一次离开自己出门,心里总难免牵肠挂肚。
正当他坐那里胡思乱想的时候,曹化淳躬身走进来,拱手道:”皇上,兵部尚书孙元化求见。“
正好,找点事分散一下精力,朱慈炅闻言坐直身子,朗声道:”宣“
对于这些亲信中的亲信他还是很满意的,工作能力强不说,还通晓自己的喜好,他们都知道自己不喜欢趋炎附势之徒,所以,秦拱明进京,本来可去可不去的孙元化和毕懋康在知道秦良玉要去之后,都选择了不去。
这样做才是对的,要是一个二等军团将领率军来京,又是禁卫军统帅、又是内阁次辅工部尚书、又是兵部尚书,一大堆人前去迎接,那就有点过于隆重了,不但耽误正事,还会让人看不过眼,有一个一品大员作为代表足矣。
孙元化很快就进来了,君臣见礼之后,他便从怀里掏出一沓子公文,恭敬的递给朱慈炅。
朱慈炅原本以为这是陆军军官学院的具体规划呢,毕竟秦拱明率定辽军押着二十万俘虏过来了,京城西北那块的建设马上就可以开工了,但,他拿过来一看,却是屯卫大迁移的计划。
其实屯卫大迁移的提议在年初的时候孙元化就已经提出来了,当时朱慈炅也十分赞同,只是孙元化这段时间一直很忙,忙完粮草调拨,又立马开始忙装甲战车设计的事情,直到前段时间装甲战车设计了,样品也做出来了,他才有空来考虑屯卫迁移的计划。
这份计划做的十分详细,一开篇孙元化就将大明所有都指挥使司、卫所、千户所全部列举了出来,光是这一项就有十来页,朱慈炅是看的眼睛都花了,这么多卫所、千户所他也记不住,只能飞快的扫过去,翻到这一项的最后,他终于看到一个总的统计数额,大明现在竟然有都指挥使司42个,卫所351个,千户所两千五百余个,军户数达到的恐怖的280多万!
这个貌似比立朝之初洪武年间还要多,因为那个时候大明的总兵力才270多万,为什么会多出十来万呢,这些主要还是郑芝龙那些投诚而来的手下,人家都是大明海军正规军团的将士了,总不可能不给他们军籍吧。
面对如此多的军户数量,朱慈炅真是头都大了,这要一一去统计、部署、调动,得费多大劲啊!
好在,这事情并不需要他做,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就是干这个的,而且现在五军都督府只剩些名誉头衔,实际事物其实都已经归拢到兵部来了。
这次,孙元化不但做出了屯卫大迁移的计划,还对各地都司、卫所、千户所的管理提出了规范化的建议。
他建议,除了锦衣卫保持下属17个卫所不变,其他都指挥使司都统一下辖五个卫所,这样算下来,大明现有的四十多个行省和直隶府就只需要驻扎两百多个卫所,其他的都可以迁往西伯利亚;
他还建议,将原来的守御千户所和土司千户所全部合并成正规的卫所,每个卫所下辖五个千户所,这样算下来,大明的卫所就达到了将近五百个;
他还建议,恢复卫所的操练,每年在农闲时节,所有卫所必须组织手下屯卫操练一个月,以保证明军的兵源质量;
这些建议都说到朱慈炅的心坎里去了,他自然不会反对,他甚至又想站起来拍着孙元化的肩膀大赞一番,但是,这个计划最关键的部分,屯卫大迁移的具体规划还没看呢,他只能耐着性子往后翻去。
按孙元化前面的建议,屯卫整编之后,大明的卫所总数将接近五百个,而各省都指挥使司所需的卫所却只需要两百多个,也就是说剩下的两百多个都可以迁往西伯利亚。
这个迁移自然不能乱迁,屯卫可不是光屯那里休息,他们还要结婚生子,还得种田吃饭,有的军户家里老少三代加起来足有十多人,所以,要迁移屯卫,首先必须给他们解决吃住的问题,屯卫可是没有粮饷的,你不给他们耕地,他们非饿死不可。
按孙元化的计划,第一批将迁移一百多万军户前往西伯利亚高原,而那里耕地并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还是山地和林地,当然如果纯算耕地面积,那也是相当恐怖的,只是那边并封期长,一年只有五六个月适合耕种,收成自然不能和大明内陆相比。
根据这一情况,孙元化建议,分给屯卫的用地应该分为三类,那就是耕地、草地和林地,而且面积必须翻倍。
像耕地,一般屯卫每户都是五十亩左右,要到了西伯利亚,五十亩一家人根本吃不饱,最少要一百亩,所以,孙元化建议,迁往西伯利亚的屯卫如果分配耕地,最少每户要翻五倍,分配两百五十亩;
还有草地和林地,那只能靠养殖和打猎过活,所需要的地域就更广了,对于这类卫所,孙元化建议,面积最少要扩大百倍,也就是说,每户最少要分配五百亩,这样算下来,每个千户所也就五六万亩,不到五十平方公里的面积,一千户,五六千人,真不算多。
朱慈炅对这份屯卫大迁移计划自然是满意之极,他看完之后,好好的赞赏了孙元化一番,又令曹化淳马上拟旨,就按孙元化建议的内容,令各省都指挥使司立刻开始整编,按兵部要求,同时结合军户意见,将多余的卫所全部整编出来,准备接受兵部的调遣,迁往西伯利亚。
同时,他还下旨,令户部立刻派出官员前往西伯利亚,丈量土地,统计人口,规划区域,将原来的游牧民所需的河谷草地划出来,其他的,全部留下来,准备分给屯卫。
其实,西伯利亚汗国人口并不多,而且大部分都集中在西伯利亚平原,在西伯利亚高原游牧的部落,总人口也就几十万,那么广袤的区域,迁移一百多万户屯卫过去一点压力都没有,甚至还有大部分地方还是空着的。
随着屯卫的迁移,西伯利亚的常驻人口结构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以前,整个西伯利亚汗国人口都只有两百多万,而这次计划迁过去的屯卫就有两百多万户,一千多万人口!
第十七卷 第五十章 西伯大开发(上)
壮阔的西伯利亚高原上,一条铁路横贯中央,这条铁路足有数千里长,从奴儿干都司的满泾卫一直延伸到叶泥河流域的通古斯城,逶拖蜿蜒,仿佛一条巨龙盘旋在雪域高原。
随着西域铁路和西伯利亚铁路接通,东南两路明军的物资输送都转移到行程更短的西域铁路,西伯利亚铁路上奔驰的列车变的慢慢稀少,有时候甚至几天都看不到一辆,好像要被废弃的样子。
但是,这天,西伯利亚铁路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又有上百列火车散布在几千里长的铁路线上,远远看去,就像一头头奔驰的钢铁巨兽,奔驰在西伯利亚高原上。
难道西域铁路转运不及,兵部又重启了西伯利亚铁路,其实不然,如果靠近点看,这上百列火车都是客车,而不是货车,很明显,这里面装的不可能是东路大军的粮草和辎重。
客车装的肯定是人,而且这么大规模的调动,很有可能是明军将士,不过,大明的正规军团几乎都已经调上了前线,而一百多列客车少说也能装载三四十万大军,这里面是正规军团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客车里面自然不是大明的正规军团,如果再靠近点看,就能发现,车厢里面的确有身穿崇正装的明军将士,但是,更多的却是老人、妇女和小孩。
这些人正是大明兵部屯卫迁移计划中调往西伯利亚的第一批屯卫军户,别看这上百辆火车浩浩荡荡的吓死个人,其实,这一趟总共才运送了十万军户,军户数量是不多,人数却是不少,每个军户家里少说也有四五口人,这十万军户男女老少全算上最少也是四五十万人!
故土难离,这话不但指的是难舍的故乡情节,也隐含着拖家带口,背井离乡的艰难,谁家里没点家当,要全带上又背不动,不带上又可惜了,所以才难。
不过,这次由于是兵部统一组织的调动,他们倒不用心疼家当,凡是能带上的都可以塞进火车,带不走的兵部也有补偿。
所以,每列火车虽然只装载了一个千户所的军户,里面却是塞的满满当当的,人就不说了,女人、老人和小孩都占不了多少地方,主要还是这些人的家当,什么锅碗瓢盆,被子衣服甚至是衣柜,还有鸡鸭甚至是牛羊,整个车厢里面乱的啊,简直无法形容。
其中一列火车上,骆宗山坐在靠窗的位置上,享受着外面的凉风,惬意的看着外面的风景,心里美滋滋的。
他本来是陕西行都司肃州卫底下一个卫所的百户,这次兵部号召屯卫迁移到北方的西伯汗国去,他是第一个响应的,不但自己报了名,还动员手下一百多个军户全部报了名。
他们原来所处的地方本来就是比较干旱的荒漠,再加上这十多年来旱灾闹的厉害,收成都不够他们自己吃的,要不是朝廷每个月按时发来粮食,他们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
他想着反正再差的地方也不可能比肃州卫差了,所以,啥优惠政策都没打听,直接就报了名。
没想到,兵部的调令一下来,他竟然被提拔为西伯卫第一百零一千户所的千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