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军工帝国-第1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过来呢,这里也没见其他什么大理寺、鸿胪寺、詹事府等小衙门的负责人啊。

    吴建业正疑惑不解呢,外面太监通传,皇上驾到,他连忙随一众大佬一起站起来,恭候皇上大驾。

    朱慈炅龙行虎步的走进会议室,来到主位。

    众人连忙拱手齐声道:”微臣参见皇上。“

    朱慈炅点了点头,抬手道:”众位爱卿免礼,坐,都坐。“

    说罢,他率先坐下来,众人这才跟着他坐下来。

    朱慈炅也不嗦,直接开门见山道:”《大明崇正律》明年就要正式实施了,作为未来施政核心的内阁必须早做准备,所以,朕决定,从现在开始慢慢改组内阁,第一步,先从奏折批阅开始。“

    众人闻言,激动、迷茫、彷徨皆有之,新政实施的后果暂时还无法预料,但是,伴随着新政的实施,他们必将有更大的权力,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朱慈炅停了停继续道:”朕决定,从今天开始,内阁票拟后的奏折直接分成两半,一般日常事务,交由工部尚书毕懋康和吏部尚书杨嗣昌批红,较重要的事务交由内阁总理大臣朱由检和内阁首辅徐光启批红。“

    这下可是来真的了,皇上是真要放权了,以前奏折全部由信王朱由检批示还不能说是放权,因为信王毕竟是皇室成员,而且还是皇上的亲叔叔,他肯定是站在皇室那边的,现在直接把徐光启、毕懋康、杨嗣昌加上就不一样了,虽说他们都是皇上的亲信,但他们也是文官的代表啊!

    朱慈炅并没有在这件事情上耗费太多的时间,要一一详述,那一天都讲不完,他只能通过朱由检慢慢去改组内阁,以达到他心目中的要求,紧接着,他继续道:”内阁改组只是新政的一部分,还有一个问题也不容忽视,那就是随着大明的发展,各种事务不断增多,原有的衙门已经不能很好的处理各方面的事务了,所以,必须增添新的衙门,上次就增添了教育部和商务部,这次朕决定再改组和增添三个衙门。“

    众人还没从皇上开始放权的震撼中清醒过来,这又来了一颗重磅炸弹,三个衙门啊,听皇上的口气,应该都是相当于六部的大衙门,这一下又要多出多少职位啊!

    很多人都开始考虑怎么让自己的亲朋好友甚至是熟人搭上这趟顺风车,这是人之常情,倒跟贪腐没多大关系。

    朱慈炅停下来,让众人消化了一下,然后又继续道:”第一个,是将原来的通政使司改组,成立通信部,下设邮政、报纸、电报、宣传四个清吏司,通信部尚书就由通政使吴建业担任。“

    吴建业这个时候才搞明白,原来皇上招他来是要将通政使司升级成与六部平级的大衙门,而他,也跟着水涨船高,直接成为通信部尚书,现在的正二品,将来的正一品大员!

    幸福来的太突然了,他的官途真的跟坐火箭一样,崇正四年他还只是个新科状元,紧接着便被任命为正五品的左通政使,然后又直接晋级正三品的通政使,现在直接就被提拔为正二品的尚书,明年他就将成为正一品的尚书,短短十二年,从一个官场新丁,直接官居一品,这升官速度简直是前无古人啊!

    皇上为什么会这么宠信他呢?他想不明白,在座的大佬也想不明白。

    其实,朱慈炅重用他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叫吴梅村啊!

第十七卷 第三十章 推选尚书

    吴建业的火速提拔有点出乎众人的意料之外,但却在清理之中。

    论功名,他可是状元出身,在座的没人能比的过他;

    论能力,他也相当的出色,《新京报》和新邮局在他手里都办的有声有色;

    他唯一欠缺的就是资历,毕竟他为官才十余载,年纪甚至都不到四十岁,官居一品的确有点夸张,不过有皇上的赏识,这资历问题就不是问题了,硬要说起来,皇上哪怕提拔一个县令来当尚书,在场也没人敢说什么,更何况吴建业已经是个正三品的通政使了。

    这头筹已被吴建业拔去,那么接下来两个尚书又会花落谁家呢?

    在众人期待的眼神中,朱慈炅继续道:”恩师上次曾提到过,要把外事、接待各国使节等事务从礼部分离出来,朕觉得很有道理,而且,从这次沙俄、波斯萨法维帝国和瓦刺无故寇边也能看出对外交往的重要性。现在正处于欧陆所谓的大航海时代,海上交通的便利已经使得各国之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你不去主动跟人交往,那么很有可能,人家都打上门来了你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朕觉得必须成立一个专门的衙门,不但负责接待各国使节,还要主动走出去和各国交往,这样起码能避免大明无缘无故挨打是吧?“

    他最后这句又是用开玩笑的口气说出来的,在座的众人连忙很配合的含笑点了点头,大明现在还怕人来打吗?当然不怕,瓦刺已经被灭了,波斯萨法维帝国也被打得割地求和了,现在就剩下沙俄还在顽抗,无缘无故的打大明那是要付出代价的!

    当然,能不被人围殴是最好的,毕竟大明还没有强到天下无敌,一个两个列强围殴可能还顶的住,如果来四五个列强,大明也顶不住。

    朱慈炅紧接着继续道:”这第二个部门是专门负责对外事务的,朕就给它定名为外务部,至于这个外务部尚书人选,朕还没找到合适的,正好,《大明崇正律》里面不是有一条,一到五品的官员由内阁提名吗,这次就按这个来,你们都回去好好想想,有什么合适的人选,把他们的履历好好整理一下,十天后,内阁组织会议,进行推选,你们确定了最终人选,再交给朕,如果没什么问题,朕给你们批!“

    皇上还真是说到做到啊,一个未来的正一品大员,真的由内阁来决定!

    在座的众人无不兴奋不已,即将到手的权力并不是他们兴奋的主要原因,最主要的是皇上对他们的这种信任,这种尊重。

    不过,在座的十位大佬里面,有一个人兴奋感并不是很强烈,众人都喜笑颜开的时候,他却皱起了眉头,不用问,这人又是内阁总理大臣朱由检,因为他压根就见过皇上所说的这种推选啊,让他来主持,压力山大啊!

    朱慈炅倒是注意到了他的窘迫,不过,他并没有出言安慰,因为接下来他就将示范一下,这推选是怎么一回事。

    他紧接着继续道:”这第三个部门是关于铁路运输方面的,大家也知道,大明的铁路是越修越多了,不但各行省,各藩属国都陆续通了铁路,现在欧亚铁路也开建了,也就是说,大明的铁路即将直通欧陆!“

    这的确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铁路的方便和快捷在座的人都深有体会,正是由于有了铁路大明发展才会这么迅猛,甚至在最近几次的大战中,铁路都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可以说铁路已经成为大明腾飞的最大动力之一。

    朱慈炅看了看众人振奋的表情,紧接着一瓢冷水泼下去道:”但是,现在,大明的铁路管理的很混乱,根本就没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众人闻言,无不露出错愕的表情,尤其是工部尚书毕懋康,闻言先是一愣,然后便羞愧的低下了头,的确,铁路的管理很乱很乱,光是商务部尚书张采就不止找他抱怨一次了。

    朱慈炅也注意到了毕懋康的表情,这次他倒是出言安慰道:”当然,这个不能怪工部,更不能怪孟侯,主要还是没有完善的制度规范铁路的管理,也没有专门的衙门来管理铁路,所以,朕准备成立一个运输部,专门管理铁路、马路和水路的运输。“

    毕懋康闻言,不由感激的看向皇上,他真是没空来管这个铁路运输,光技术上的事情他都忙不过来呢。

    说到这里,朱慈炅又将目光转向信王朱由检,微笑道:”刚朕不是让你们推选外务部尚书吗,这个推选大家可能还不知道是怎么个章程,朕这里就给大家示范一下。“

    说罢,他从怀里掏出一张公文纸,煞有其事的道:”这推选首先当然要有候选人,朕这里就有一个候选人,大家如果有什么候选人也可以提出来啊,朕先将这个候选人的履历念一下,大家看看怎么样。“

    说罢,他清了清嗓子,朗声道:”候选人张溥,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人,现年四十二岁,崇正四年进士,选庶吉士,历任孝义县令,汾州知州,在任期间将一个旱灾严重而且刚经匪患的落后州府治理得商业发达,人兴财旺;而后升为太原知府,太原府在他的治理下很快就有了起色,不出几年就差不多都要赶上奉天府了;而后他又被提拔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的的左布政使,现在整个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的繁华程度都快赶上南直隶了!大家感觉这个人怎么样啊?“

    山西的旱灾和匪患在崇正初期那都是出了名的,能把这么个地方治理的堪比繁华的南直隶,的确是个人才,众人无不连连点头称赞。

    朱慈炅紧接着又问道:”那各位还有什么人选没?有的话都可以提出来。“

    这是典型的突然袭击,一时半会儿这些人又哪里想的到合适的人选,他们只能纷纷无奈的摇了摇头。

    朱慈炅心中暗笑,他当然知道众人一下子找不出比张溥更合适的人选,他早就属意张溥了,之所以还煞有其事的拿出来评议,只是想给在座的众人做个推选的示范而已。

    见众人果然没有什么人选,他一本正经的继续道:”推选的章程就是这样的,大家都把自己推选的人的履历念出来,然后开始举手表决,谁的得票最多,就由谁当选。下面开始举手表决,同意张溥担任运输部尚书的人请举手。“

    说罢,他第一个示范着将右手举起来,紧接着商务部尚书张采便学着他的样子将右手举起来,然后是徐光启、毕懋康、孙元化。。。。。。,最后,所有人都把手举起来了。

    朱慈炅微笑道:”很好,张溥获得十一票,相信没人能比他票数更多了,朕宣布,张溥当选运输部尚书。“

    这个貌似有点草率,却将整个推选过程演练了一遍,在座众人无不心领神会的点了点头,推选原来就是这么回事。

    尤其是朱由检,那紧皱的眉头终于展开了,这推选貌似不是很难主持吗!

第十七卷 第三十一章 张溥进京

    张溥在明末历史上也是个名人,在晚明风雨飘摇的时代,他满怀一腔热血,继东林而起,联合正义之士,组织和主持文人团体复社,欲只手撑起明朝摇摇欲坠的天下。

    年轻的张溥在阉党权势熏天的日子里,不计危殆,挺身而出,振臂而呼,呼吁文人打破门户之见,以国家为重,树起了以文会友的旗帜,来绾结天下士人的心,他匡扶正义的勇气,也曾歆动天下。

    但是,他救国救民的方法却有失偏颇,他不肯按部就班地出仕熬资历升官,却想借广收门徒以控制知识界、把持科场,最终达到左右政权之目的。

    这无异于在空中搭建楼阁,看上去富丽堂皇,却没有任何基础,就算奇迹般的建成了,垮塌也只在分秒之间。

    不过,不得不说张溥的能力还是很惊人的,他一度以复社领袖这个没有任何实际职务的民间组织领袖之名,遥控操纵朝堂决策,决定官员任免,连当朝首辅周延儒都被他捏住了把柄,不得不惟命是从。

    在乡野之中遥控朝廷,以闲人之身执掌天下,这是很多后世文人对他的评价,他这份泼天的狂傲和能耐,也算是空前绝后了。

    据说张溥最后也是因为太过嚣张,才被忍无可忍的周延儒或者其他某位大佬派人暗杀了。

    当然,这些都是崇祯朝的事情,在那种绝望的形势下,他或许是迫于无奈才想出那种天方夜谭般的救国方式,在崇正朝,大明已在朱慈炅的治理下兴旺发达,盛极一时,这国自然是不需要他来救了,所以,他还没冒头便被先知先觉的朱慈炅一把按住,发配到西北去了。

    很多时候,环境也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张溥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强的有点离谱,崇祯朝那种绝望的环境,造就了一个狂傲不羁的文人领袖,崇正朝兴盛无比的大明却造就出一个政绩惊人的干吏。

    崇祯朝这个时候张溥已经被朝廷大佬害死,驾鹤西去,崇正朝这个时候,张溥却仕途通达,扶摇直上,成为大明政坛冉冉升起的一颗明星。

    时也命也,张溥进京途中一直在感叹,当初和复社成员一起被皇上发配到西北的时候,他以为,他这辈子已经完了,一个县令之位将坐到终老,却不曾想,皇上并不是要碾死他,各级官吏对他也没有什么偏见,做出的功绩一点不落全被记下来了,该升迁时,照样给他升迁,没有一丝拖沓。

    有大能耐的人,成事,有时候是要借助气运,但更多时候,他们却是靠的自己敏锐的眼光,或者独特的嗅觉,张溥刚获得升迁便立刻明白了,皇上并不是反感他的为人,而是不希望他结党干预朝政。

    想明白这点,他立马将复社骨干召集到一起,分析得失,讲明形势,然后当众宣布复社解散。

    他这样一做,果然得到了皇上的赏识,皇上派来的三省总督陈子龙立刻开始提拔他,他那升官速度简直就跟坐了火箭一样,短短几年间就提拔为正二品的左布政使!

    当然,他不知道,陈子龙并不是受了朱慈炅的指示来提拔他的,而是看重他的能力,正常提拔而已。

    而后,他的同乡、好友、右布政使张采又被调到京城,担任商务部尚书,而且还经常写信来勉励他,皇上对他很器重,只是暂时没有合适的位置,一旦有合适的位置,也会将他调到京城。

    果然,这才一年多时间,他就接到调令,赴京城出任新组建的运输部尚书!

    终于进入朝廷中枢了,张溥不知道皇上为什么器重他,但是,他知道,只有勤勉任仕,做出成绩才会得到提拔,要是他当初在孝义的时候庸碌无为,估计他这辈子就真的一个县令做到头了。

    所以,在接到调令之后他没有丝毫拖沓,立马找了趟火车,飞速赶往京城,他是想先向张采、陈子龙等至交好友请教一下京城大衙门的管理经验,然后再着手组建运输部,把铁路、马路、水路好好管起来。

    却不曾想,他头天晚上刚到,还没来得及跟张采叙旧,第二天一早,皇上便令人传来口谕,让他去乾清宫开会,商议新衙门的组建事宜!

    他就这么懵懵懂懂被传旨太监领着,出了张采府邸,进了皇宫,来到乾清宫的会议室。

    他走进去一看,里面都快坐满了,只留下两个位置,一个主位肯定不是留给他的,那是皇上坐的,剩下的就是左首第二个位置了。

    他暗暗观察了一下,在场的,他认识的还真不少。

    左首第一个是吏部尚书杨嗣昌,这位可是管官员的,他自然认识;

    右首第一个是户部尚书程国祥,经常要问这位财神爷要钱,他自然也认识;

    右首第二个是商务部尚书张采,刚从人家府里出来呢,不认识自然是不可能的;

    左首第三个他也认识,是崇正四年,辛未科状元吴建业,他也是辛未科进士,怎么可能不认识状元郎呢;

    接下来几个人就有点奇怪了,貌似并不是在朝官员,因为他们都没有穿官服。

    他仔细看了看,还真有认识的。

    右首第三个是原锦衣卫指挥使,现大明皇家日兴银行的大掌柜骆养性,这位也是大大的名人,大明朝不认识他的官员还真不多;

    左首第四个大明皇家兴隆商号的大掌柜徐尔爵,这位内阁首辅徐光启的孙少爷对他下面的晋商帮助可不小,他自然是认识的;

    接下来几个他就不认识了,很有可能是其他皇家商号的大掌柜,这些人怎么也被招来了呢,他们好像跟新衙门的组建搭不上边吧?

    他脑海里虽然想的多,其实过去的时间并不长,表面上,他只是刚走进会议室,略微扫了一眼,然后就愣在那里了。

    这左首第二个位置很有可能是留给他的,但他却有点犹豫,不敢主动上前去坐。

    因为他品级虽高,说白了以前也只是个地方官员而已,跟眼前这几位京城大佬比起来,压根就不是一个档次的。

    好在这些人都是圆滑世故之辈,他这一进来,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开始热情的打招呼,左首的杨嗣昌更是直接站起来招手道:”张大人,快来坐,就差你一个了。“

第十七卷 第三十二章 服务百姓

    吏部尚书杨嗣昌相邀张溥自然不敢怠慢,他连忙抬脚往杨嗣昌身边走去,但是走着走着他却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貌似自己坐左首第二的位置有点不合适啊。

    不为别的,就因为左首第三个是吴建业。

    这年头坐位置可不能乱坐,一个不好,很有可能就把人得罪了,就算没得罪人,也有可能给人留下不好的映像,让别人认为你太狂妄了。

    他和吴建业同为辛未科进士,但人家吴建业可是状元郎,而自己只是二甲进士出身,于功名上来说,他比人家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而且吴建业是京官出身,他是地方官出身,地位本来就不一样,就算两人同为尚书他也应当坐吴建业下首啊。

    短短几步路,他想了很多,来到杨嗣昌跟前,他先是拱手道:”杨大人请坐,下官姗姗来迟,抱歉,抱歉。“

    杨嗣昌闻言,笑呵呵的坐下来道:”张大人说笑了,大家同为尚书,杨某可不敢自称大人。“

    张溥再次朝杨嗣昌拱了拱手,然后又转头对这吴建业拱手道:”吴大人,好久不见,不知状元郎可还记得区区在下。“

    吴建业闻言,连忙站起来还礼道:”张大人客气了,同科之中有名的”娄东二张“吴某怎么会不记得,前两天和张采张大人喝酒的时候我们还聊起你呢,张大人在山西做出的政绩真是令人钦佩啊。”

    张溥闻言,连忙谦虚道:”吴大人过誉了,现在天下谁人不知《新京报》,尤其吴大人撰写的文章,篇篇都是难得的佳作,张某每每都看的如醉如痴,不忍释手啊。“

    这通吹捧,吴建业都有点招架不住了,他连忙引开话题道:”张大人过誉了,快,请坐,请坐。“

    张溥却是摇头道:”张某怎么敢坐状元郎上首,还请状元郎上坐。“

    吴建业这个尴尬啊,有时候状元这个头衔还真是把他坑苦了,莫名其妙被人吹捧不说,还老是有人硬要他上坐,他很想说,状元只是个头衔,不是品级好不好!

    正当他不知如何应对的时候,外面突然响起太监的通传声:”皇上驾到。“

    这下好了,不用解释了,换座位也来不及了。

    果然,张溥一听皇上来了,连忙尴尬的拱了拱手,随即飞快的拉开左首第二个座位,恭敬的站到会议桌旁。

    这时,其他人也飞快的站起来,满脸恭敬的候着。

    朱慈炅最近心情相当的好,各处战事都以大明获胜而告终,新政推行又异常的顺利,再加上后宫嫔妃又给他添了几个可爱的皇子和公主,这么多好事堆积到一起,以致他走路都是满面春风。

    君臣见礼之后,这喜欢搞恶作剧的毛病又犯了,他忍不住微笑道:”诸位,知道朕为什么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吗?“

    在座众人的确都很好奇,不是说商议新衙门组建的问题吗,怎么又把皇室商号的负责人全招过来了呢?

    皇上貌似是要说出原因的样子,众人都忍不住张耳以待,仔细倾听起来。

    结果,朱慈炅却是若无其事的道:”这个问题等下再说,先来商议一下新衙门组建的问题。“

    众人闻言,皆是一愣,皇上这话貌似没什么毛病,但是,大家想知道的是为什么把皇室商号的负责人也招过来啊!

    看到大家错愕的表情,朱慈炅忍不住在心里暗暗得意了一把,然后,忍住笑意继续道:”这次要商讨的主要是运输部和通信部组建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要将这两个衙门的组建问题合到一起讨论呢?“

    这下在坐的众人不再傻乎乎的等皇上揭开谜底了,而是纷纷开动脑筋思索起来。

    不过,这两个衙门之间到底有什么共同点,或者说共通之处众人一时半会儿还真想不出来。

    好在这次朱慈炅再没吊他们胃口,而是直接解释道:”这两个衙门其实都是和平民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衙门,现在可以说是战争年代,所以不管是运输还是通信主要都是在为战争服务,但是,战争必将过去,运输和通信最终还是要以服务百姓为主,朕成立这两个衙门的目的正是要更好的服务于百姓,让百姓平民百姓享受到国家发展的好处。“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历史上忧国忧民或者为国为民的官员是不少,但最多也就在兴修水利和减免税赋上做文章,像这样专门成立两个大衙门为百姓服务的还真没人想过,当然,一般官员也没这权力,所以压根就想不到这个层次。

    朱慈炅知道,这个的确有点超前了,他也没指望这些人能一点就透,见众人一副迷茫的表情,他直接引导道:”大家想想,这两个衙门怎么为百姓服务呢?随便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商议就是要把大家的想法都说出来议议吗。“

    大家都知道,皇上不喜欢闷葫芦,你发言越积极他越喜欢,所以,他的话刚落音,便有人开始发表意见了。

    第一个发言的是新任的通信部尚书吴建业,他咳嗽了一声,小心的提议道:”通政司原来就开通给平民百姓寄信的业务,这让相隔两地的亲朋好友能了解彼此的情况,深受百姓好评,微臣建议,将电报也向平民百姓开放,这样谁要是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就能立刻通知远隔千里的亲友了。“

    朱慈炅点头道:”恩,梅村的提议很好,电报是该向平民百姓开放了。“

    紧接着,商务部尚书张采又咳嗽了一声,提议道:”现在夸省做生意的商贩越来越多了,微臣建议,开通一些固定的货运线路,就像京城和东大营之间一样,每天都有火车来往,这样做生意就方便多了。“

    这个还真说点子上了,朱慈炅赞许道:”恩,受先的提议相当好,开通固定的货运线路,正是运输部成立的目的之一。“

    紧接着,新任的运输部尚书张溥也咳嗽了一声,感慨道:”微臣这次搭上户部筹集粮草的专列从太原府赶到京城花了才不到一天时间,而且轻松的很,一点旅途的疲惫都没有,要换成以前,就算坐马车也不止一天,而且途中的颠簸能把人颠的浑身酸痛,所以,微臣想,要是能在大明各地开通固定的客运线路,肯定是一件造福百姓的大好事。“

第十七卷 第三十三章 税赋问题

    朱慈炅一如既往的鼓励众人发言,不管说的对不对,他都不吝夸奖一下,以示褒奖,众人在他的引导下或多或少的都提出了一些建议,有的很中肯,也有的有点不切实际。

    其实,他并没有指望众人能把两个部门的职能都理清楚,毕竟这些人都没有后世的经验,对邮政、电报、报纸、铁路等等新生事物具体能干些什么都没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他只是想引导众人多思考,这样的话,他把后世的经验说出来,众人也好理解一点。

    待秦卫明在他的鼓励下最后一个发言完毕,他点了点头,总结道:”大家都说的很好,邮政、电报、报纸、铁路这些东西的确能为百姓带来很多便利,那么,怎么让运输和通信这两个衙门把大家所说的这些便利都带给百姓呢?“

    说罢,朱慈炅直接望向张溥,意思很明显,就是让他说说自己的想法。

    张溥见皇上看过来,只得硬着头皮道:”微臣感觉,首先要招很多人,因为事在人为。“

    朱慈炅点头赞许道:”说的好,的确要招很多人。“

    说罢,他又望向吴建业。

    吴建业见皇上看过来,也只能硬着头皮道:”微臣感觉,要花很多钱,像火车、铁路、电报机、电报线路、甚至所有人的俸禄,这些都要花很多钱。“

    朱慈炅再次点头赞许道:”说的对,的确要花很多钱,那么这个钱从哪里来呢?“

    说罢,他又望向程国祥。

    这下可把户部尚书程国祥给难住了,户部哪里来的这么多钱啊,每年的军费开销都敷不住,还得皇上往里倒贴钱呢!

    他犹豫了一下,为难的道:”这个,这个,皇上,您也知道,户部拿不出这么多钱。“

    朱慈炅还是点头赞许道:”恩,说的对,户部的确拿不出这么多钱,光是俸禄,一年都不是个小数目。“

    众人闻言,无不目瞪口呆,户部拿不出钱皇上也夸,这是怎么回事?

    朱慈炅见众人的表情,禁不住摸了摸额头,尴尬的道:”仲若说的是实话,户部的确没这么多钱,朕今天就给大家讲讲怎么解决这个钱的问题。“

    钱的问题在座的或多或少都知道,大明的税赋光用来供养两百多万大军都不够,要不是皇上往里贴钱,别说运输部和通信部招人发俸禄的事情了,就连朝廷现有官员的俸禄都会发不出来,这简直是个天大的窟窿,皇上又有什么办法堵上呢?

    朱慈炅整理了一下思路,缓缓的道:”关于户部没有钱的问题朕思考也不是一两天了,按理来说,大明现在不管是疆域面积还是富庶程度都远远超过了立朝之初,为什么那个时候大明能养活两百多万大军,还能保证官员俸禄,到了现在却连两百多万大军的军费都凑不齐了呢?“

    这个问题其实有个客观的原因,那就是军队的粮饷和官员的俸禄都涨了,而且涨了不止一倍,但是,相对于大明现在的富庶程度来说,这粮饷和俸禄涨的并不过分,因为大家都有钱了,总不能让前线的将士和朝廷的官员比普通老百姓还穷吧。

    朱慈炅并没有期待谁来回答,而是继续道:”没有钱,就证明户部所收的税赋不够,税赋不够无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应该收的税没收,另一个是应该产生税赋的地方没有产生税赋。“

    这貌似是个简单的道理,但是,到底是哪里该收的税没收,又是哪些该产生税赋的地方没有产生税赋呢?

    朱慈炅歇了口气,继续道:”朕想了很久,终于想到了,这应该收的税没收,主要就是皇室几个商号的税没收,按现在二十税一的商业税标准,如果皇室各大商号都跟普通商号一样交税,那么这个帐立马就平了,甚至除去军队的粮饷和官员的俸禄每年还能有点结余。“

    众人闻言,再次目瞪口呆,皇上自己办的商号都要跟普通商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