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军工帝国-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慈炅挥手示意他坐下来,然后赞赏道:”孟侯这个问题问的好,这个橡胶轮子如果做成一整块实心的,那自然是硬的不行了,但是,如果做成空心的呢?比如做成两层,外面一层大概一寸厚,里面再做个薄薄的橡胶气囊,然后给气囊里充满气,把整个轮子都撑起来,这样的话不就不会压坏路面了。“

    大家可都没见过橡胶轮胎,所以都听的云里雾里,朱慈炅见状,只得拿起粉笔,回头画了个简单的轮胎外形,又画了个内胎的草图,紧接着解释道:”就是这样,将这个如同胎盘一样的橡胶气囊塞进去,把外壳撑起来,所以,这个东西叫车轮就有点不合适了,而应该叫轮胎,橡胶轮胎。“

    这下大多数人都听明白了,尤其是毕懋康,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好像就想去把这个轮胎做出来一样。

    但是,紧接着,王徵又咳嗽了一声,站起来拱手道:”皇上,请恕微臣愚钝,按现在蒸汽机的重量,再加上水箱,煤箱,还有车架,外壳,就算不装任何东西上去,也有几千斤重,这样的话,汽车的速度就会奇慢无比,甚至比马车都慢的多,这个用来运送粮草、辎重甚至兵员,是不是不大合适啊?“

    他这话是说的比较委婉而已,要真做出来比马车还慢,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用马车,毕竟多养点马比研制汽车可简单多了!

    朱慈炅又挥手示意他坐下来,然后同样赞赏道:”嗯,良甫这个问题也问的好,什么东西都要实用,如果这汽车还没马车快,那就不如用马车了,甚至修铁路,用火车都比研制汽车要方便。所以,这个汽车的重量必须尽量减轻,速度必须尽量加快。“

    这些基本就是废话,大家仍然是一头雾水,谁不知道要减轻重量加快速度啊,问题怎么才能减轻重量加快速度呢?

    给了众人一点思考时间,朱慈炅接着解释道:”要减轻重量自然是在蒸汽机上做文章,可以考虑研制密封性更好,力更大,体积更小的蒸汽机,也可以考虑用其他动力替代蒸汽动力,比如说油,油点着了同样能把活塞顶起来。当然,这个轻型动力装置的研究是很费时间的,汽车要真正研制出来投入使用可能要花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但是,一旦成功了,带来的方便甚至能超过火车,因为汽车不用在铁轨上走,它到处都可以走。想想吧,如果有了汽车,黎民百姓出行将变的多么方便,这种造福黎民百姓,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不管耗费多少时间,我们都必须去做!“

第十六卷 第七章 发展方向

    汽车这个构想怎么说呢,这个研发进度还真无法预测,或许运气好,大明出现一个这方面的天才,几年就成了,或许慢慢发展,要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才能把引擎研发出来。

    现在的大明对汽车的需求并不是很迫切,所以朱慈炅定了个长期目标,五年之内能把轮胎和框架做出来就行了,先能开动再考虑速度的问题。

    至于项目负责人,王徵好像对这个很感兴趣,朱慈炅干脆交给他负责了,人员任他去召集,先每年投入十万两,五年之内能做出个在马路上开的车就奖励一百万两,后续的进度,到时候再说。

    接下来要说的,那就真的有点超前了,所以,第三天,一开始,朱慈炅就很郑重的道:”朕接下来要讲的都很难做出来,但是,每一样,如果能做出来,对大明都有天大的好处,所以,大家不要畏难,只要能成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迟!“

    下面的人一听这话,顿时目瞪口呆,是什么东西,这么难,竟然要研究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

    朱慈炅仔细的回想了一下后世的枪炮,然后目视远方,充满希冀的道:”你们可能不知道,其实,火药并不止一种,还有比黑火药更厉害的火药。比如说,现在的枪炮必须靠明火才能点着,但是,有一种火药,直接撞击一下就会自己爆炸;还有,现在的火药,一爆炸,就会形成很大的烟雾,很久才能散开,严重的阻碍了人的视线,其实,还有种火药,爆炸之后烟雾很小,基本不会挡住人的视线,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研发。“

    这些对于明朝的人来说就更难理解了,除了黑火药,还有别的火药吗?

    紧接着,朱慈炅根据自己的记忆,将雷汞、硝化甘油、无烟火药甚至是梯恩梯的特性、制作方法和功能都一一做了讲解。

    比如说雷汞,就是一种很好的起爆材料,有了雷汞,就不需要燧石点火了,直接撞击就能起爆,子弹和炮弹就能做成后世的模样,在后面做个点火帽,直接用撞针撞击就能点燃火药,将子弹和炮弹发射出去了,枪炮的发展又将产生跨越式的进步。

    当然,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的实验积累,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朱慈炅考虑了一下,最后将这个项目交给了比较稳重的毕懋康负责,并严令禁止他参与实验。

    对于实验人员和实验场所他也做了严格的规定,一定要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并且实行隔离,一人一个实验室,尽量避免波及到旁人。

    对于这些的奖励就高了,每年投入十万两那是基本的,成功一样就奖励一百万两,而且不设年限。

    接下来,朱慈炅又提出了有线电话的设想,这个就更加虚无缥缈了,雷汞、硝化甘油、无烟火药、梯恩梯好歹还有黑火药做参考,有线电话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几百里甚至是上千里的距离都可以通话,千里眼和顺风耳都没这么厉害啊!

    不过貌似朱慈炅说这个的时候,徐孚远竟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既然有人愿意去研究那自然是最好的,朱慈炅直接将徐孚远指定为有线电话的项目负责人,同样是每年投入十万两,不设年限,而且只要做出成绩,每十年整个项目组奖励一百万两。

    对于这个就不能说成功以后直接奖励几百万两甚至是上千万两了,因为,这个难度的确很大,很有可能,一代人都研究不出来,那这一代的研究人员岂不是什么都得不到,所以,朱慈炅特别设立了十年一奖。

    接下来的东西,朱慈炅就没有打过草稿了,直接就是想到什么说什么。

    比如说,他从有线电话想到了电压,电话里面可不敢通高压电,不然一不小心就把人给电死了,怎么变电压呢,很简单,变压器啊,就是两组相连的线圈而已,这个倒不是很难。

    从变压器他又想到了电焊机,低电压,强电流,一短路就会产生恐怖的高温,这个其实不是很难,只要把变压器的绕组线加粗点,多试几次就试出来了,主要难度还是电焊条的制作。

    后世电焊条的种类实在是太多了,朱慈炅也不可能去记住每种电焊条的原料是什么,还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焊接的材料,只是,一般都是把需要焊接的东西和焊接材料一起丢火炉里去加热,使之焊接在一起,这种方法实在是太麻烦了,而且对于长焊缝和大物件之间的焊接都无能为力,有了电焊机,这些就不成问题了。

    也就是说研制电焊条对于这个时候的人来说并不是无法实现的,材料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现成的,只要慢慢去试总能成功。

    由于电焊机是涉电的,最后,朱慈炅将这儿项目交给了夏允彝,根据大家的描述,貌似电焊条也不是很难,所以,他将电焊机的研发周期定成了五年,同样是每年投入十万两,成功后直接奖励项目组一百万两。

    这样一批项目定下来,毕懋康、王徵、孙元化、徐孚远和夏允彝都有目标了,而且,一旦成功都将获得巨额的奖励,貌似只有宋应星没有具体负责的项目了。

    这样肯定不行,要说发明创造,宋应星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只是,阴差阳错,朱慈炅所能想到的项目都安排给其他人了,就剩下宋应星没事干了,怎么办呢?

    一定要给他找个项目,不为别的,就为奖励他这么多年来对大明做出的贡献都必须让他得到足够的报酬。

    为此,朱慈炅绞尽脑汁,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一个好项目。

    研讨会的最后一天,朱慈炅并没有讲什么东西,也没有画什么东西,而是直接问道:”猛火油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猛火油自然有很多人知道,因为最早在汉朝就有关于猛火油的记载了,北宋时期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里面更是有关于猛火油的详细记载。

    宋应星对这些是最有研究的,他直接咳嗽了一声,站起来拱手道:”皇上,猛火油微臣曾经在很多书上看到过,猛火油其色如墨,烟火猛烈,自汉代开始,蜀中就有人开采,用来煮盐。“

    朱慈炅欣慰的点头道:”嗯嗯,就是这个东西,因为是从石头中开采出来的,《梦溪笔谈》还给其取了个别名叫石油,以后就叫石油吧。其实这个石油直接烧是错误的,只要给它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它就会分离出很多东西。其中,有纯净如水的油,可以给百姓当灯油用;有白色的蜡,同样可以当晚上的照明用;还有有黑色粘稠的残渣,可以用来铺路。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油,比如像蒸酒一样散发出来的,会汽化的汽油,这些就要靠你们去慢慢试验总结了。“

    这个石油的提炼简直就是给宋应星量身定做的,他果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朱慈炅毫不犹豫的将这个项目交给了他,并开出奖励,每年同样十万两研发经费,每提炼出一种油,奖励一百万两!”

    至此,轰轰烈烈的研讨会就算是圆满结束了,朱慈炅提出的很多东西,当然他并不是想让毕懋康等人几年之内就把这些东西全研发出来了,他只是为大明的技术发展指定了方向,只要按这些方向走下去,大明必将登顶世界之巅!

第十六卷 第八章 教育问题

    处理完技术发展的事情,朱慈炅又不自觉的跑回坤宁宫逗儿为乐去了,倒不是说他有意怠政,而是日常的政事有内阁首辅徐光启和内阁总理大臣朱由检处理,他基本不用操太多的心。

    要说历朝历代的皇帝里面,他可以算是最勤勉的一位,因为他自继位开始就坚持早朝,如果没有特殊原因,早朝几乎天天要上。

    这个听起来貌似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每天早上四五点爬起来处理政务,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坚持的了的,所以,历朝历代能坚持天天早朝的皇帝很少,一有点事就不早朝的倒是很多。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就有一句”**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当然,早朝并不是判定一个皇帝勤不勤勉的唯一标准,很多人更喜欢拿批阅奏折来说事,如果一个皇帝天天批阅奏折,批的废寝忘食,批的日渐消瘦,甚至批的吐血,那才叫勤勉呢!

    说到这个批阅奏折,那朱慈炅简直是一个懒得吓人的皇帝,因为自他继位以来就没有批阅奏折的习惯,刚开始的时候是因为他年纪小,无法批阅奏折,到后来,完全就是因为他不喜欢坐那里批阅奏折,所以专门设置了一个内阁总理大臣代他批阅奏折。

    这样做对不对呢?要从历朝历代沿袭的典章制度来说,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如果从实际效果考量,他这样做完全没有错。

    一般奏折里写的,其实大多都是日常政务,大到京城各衙门,小到地方州县,很多事情都要俱奏折请示。

    比如说,户部要发放官员的俸禄了,吏部要任免一个官员了,这个州府要处决一批犯人了,那个州县想修个路了等等,大明是何其的庞大,京城的衙门就几十上百个,州县府那更是数以千记的,大事可能一天没几件,小事却不知凡几。

    朱慈炅刚继位的时候每天的奏折都不下四百份,现在更是一天多达七八百份,如果他天天去批阅奏折,那估计从早到晚都得埋奏折堆里了,还哪有时间去管别的事。

    其实,日常事务只要有制度约束就行,一个国家的关键还在于经济、军事、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如果一个皇帝主要精力都放在处理日常事务上了,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停滞不前,甚至会出现倒退。

    也许这正是一个个封建王朝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当然,朱慈炅现在还没时间去总结这个,因为他两个儿子的事情都忙不过来呢。

    这不,好不容易轻松几天,两宫皇太后又开始唠叨了,这两个皇子一天天看着长大了,后宫的嫔妃更是怀孕的一大堆,皇上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子女的教育问题了呢?

    这个问题自然要考虑,在后世,普通人都把子女的教育当做头等大事,更何况现在他还是个皇上呢。

    其实,一个皇帝并不需要亲自去教导他的子女,历朝历代都有专门为皇室子弟服务的机构,在明朝,这个机构叫詹事府。

    这个詹事府主要职能就是教导皇子,辅导太子。

    但是,自明朝中期以后,詹事府大多成为翰林官迁转之阶,太子的侍讲和侍读一般都由朝廷官员兼任,这个詹事府职能已经严重的名不符实。

    像现在的詹事府詹事就是黄道周,朱慈炅并不是想他来教导太子,而是因为那时候没有合适的职位提升黄道周的品阶,所以就给他挂了个詹事府詹事的头衔,将他的品级提到正三品,其实他管的还是国子监的事。

    那时候太子还是没影的事情,朱慈炅自然不用考虑这些事情,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太子的教育可是国家大事,一点都马虎不得。

    这个詹事府的事情是不是干脆就交给黄道周来负责算了呢?朱慈炅想了想,还是觉得不妥。

    要说黄道周的学识倒是很渊博,做太子的老师那是足够了,但是,他的性格实在是太偏激了,如果把太子教导成他那倔驴脾性,绝非大明之福!

    那怎么办呢?黄道周这个人办事能力还是挺强的,汉文化在他的推广下大有成为当今世界主流文化之势,对这一点,朱慈炅还是很满意的,现在把他的詹事府詹事给撸了是很不合适的,要知道国子监祭酒可才从四品。

    想来想去,朱慈炅决定,干脆给他升官得了,反正这个詹事府是不能让他负责了,他可不想以后自己的儿子一个个都倔的跟驴一样。

    但是,朱慈炅查了查官职的设置却发现,这黄道周竟然没地方安置!

    按理来说,要给他升迁,最合适的地方就是礼部了,但是,礼部左侍郎钱士升和礼部右侍郎范景文可都是官员的典范,清正廉洁,勤勉有佳,把他们撸了,那是不可能的。

    至于礼部尚书,那就更不用说了,徐光启一日在朝,这个位子就不能换人。

    这个问题就纠结了,没位置就不能把黄道周挪走,撸了他又不合适,到底该怎么办呢?

    朱慈炅冥思苦想了几天,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专门给黄道周成立一个衙门,一个等同于六部的衙门,这样就可以把他提拔到正二品的尚书了。

    他做出这样的决定也不是脑袋发热,胡乱施为,并没有任何人规定朝廷只能有六部,明朝只是沿袭了隋唐的旧制,也就是三省六部制,要添加或者是裁撤其实也可以。

    像明太祖朱元璋就借胡惟庸案罢了左右丞相,尽革中书省官属,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从那时开始,三省六部其实就只剩下六部而没有三省了。

    开国之君可以废三省,中兴之主自然可以增添衙门,其实,随着大明的扩张和发展,已经有很多部门不堪重负了。

    像户部,不但要管数十万官员的俸禄,还要管几千个州县的财政,大明现在可有两京三十五省,还有两个直隶府,还有数不清的商户,户部衙门就算再扩大一倍也管不过来。

    又比如国子监,以前只要管着贡生就行了,现在不但要管贡生,还要管各地的启蒙教育,还要管藩属国的科举,还要管汉文化的推广,这么多事情,就一个小小的衙门怎么管的过来。

    为什么说国子监衙门小呢?因为国子监总共就一个从四品的祭酒,一个正六品的司业,其他七品以下的芝麻官总共才不到十个!

第十六卷 第九章 朝廷改组

    朝廷改组,增添部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都没变动的六部终于要动了,这个消息一出,朝野震惊。

    当然,这会儿还真没有人敢唱反调,老朱家的强势可是出了名的,当初太祖皇帝裁撤中书省之前,不知道杀了多少官员,整个朝野上下几乎被杀了个通透,剩下的都不到五成,中兴之主崇正皇帝可是不亚于太祖皇帝的主,惹他,你能断定他不会杀!

    再说了,这次是要增添部门,并不是要裁撤部门,大家升官的机会更多了,为什么要冒死去反对呢?

    所以,朱慈炅在一天早朝宣布这个设想之后,整个朝野虽然议论纷纷,却没有一个人跳出来唱反调的,大多数人都是在热烈讨论,朝廷到底会新增多少个像六部那样的衙门。

    现在大明朝廷真的有很多衙门不堪重负了,当初大明才两京十三省的时候是这么多衙门,现在大明都两京三十五省外加两个直隶府了,还是这么多衙门,工作之繁重可想而知,最少增添了三倍的工作量,而且当初还有南直隶留守的衙门协助呢,这样算下来,各衙门的工作量起码增添了四倍!

    朝野上下议论了几天之后,朱慈炅终于召集各衙门的大佬开会了,那么大明在京的衙门到底有多少呢?

    要知道衙门有多少,看与会的大佬就知道了,在乾清宫的偏殿中,各衙门大佬济济一堂,分坐两侧。

    左侧第一个是内阁总理大臣,信王朱由检,呃,他貌似不是某个衙门的大佬,而是所有大佬的大佬。

    坐在他后面的依次是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

    通政使司通政使吴建业;

    大理寺卿方拱干;

    太常寺卿蔡邦俊;

    光禄寺卿傅启光;

    太仆寺卿宋之普;

    鸿胪寺卿周凤翔;

    右首第一位则是内阁首辅,礼部尚书徐光启;

    坐在他后面的依次是工部尚书毕懋康;

    吏部尚书杨嗣昌;

    兵部尚书孙元化;

    户部尚书程国祥;

    刑部尚书蔡国用;

    詹事府詹事黄道周;

    翰林院学士顾炎武。

    总共十六个位,最低的都是正五品大员,当然,并不是说大明朝廷总共就十五个衙门,但是,其他衙门的主官连五品都没有,属于小衙门,怎么都不可能提升到等同六部的高度,所以,暂时就只能先放着了。

    朱慈炅默默的扫视了一番在场的官员,这些可都是他精挑细选出来忠君爱国的典范,至少表面上都是这样的,希望他们不要为了一己私欲,为了抓权而阻碍朝廷的改组就好。

    怀着这样的心思朱慈炅严肃的道:”诸位爱卿,大家都知道,大明这些年来迅猛发展,光是疆域面积就扩大了一倍还不止,各衙门的事务都相当的繁重,所以,朕想改组朝廷,新增一些衙门,提拔一批官员,提高朝廷的办事效率,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提出来,一个个提,不要怕说错,朕都会酌情考虑的。“

    说罢,他直接转头看向左首,结果,左首是信王朱由检!

    朱慈炅错点晕倒,怎么忘了这茬了,他五叔底下可没什么衙门,新增什么啊?

    正当朱慈炅尴尬不已的时候,朱由检竟然开口了,他毫不犹豫的拱手道:”皇上,微臣提议将内阁大学士全部提为从一品。“

    关于内阁大学士的品阶可谓明朝官场最怪异的事情,这些内阁大学士明明行使着宰相的职权,但是,品阶却只有正五品,可以说严重的名不符实。

    对于这个问题,朱慈炅也觉得很奇葩,但是,考虑到这是成祖皇帝定下的规矩,他以前都没有想过要去改一改。

    不过,这次就不一样了,反正朝廷都要大动了,作为中枢的内阁为什么就不能动一动呢?

    他一咬牙,直接点头道:”恩,内阁大学士行的乃是丞相之职,从一品也不为过,朕准了!“

    此话一出,在座众人的脸上都露出震惊之色,这可是成祖皇帝定下的规矩,皇上竟然说改就改了,当然,当今皇上要说威名,已经超越了成祖皇帝,他老人家说要改,谁敢反对?

    这其实是他们老朱家自己的事情,现在最有资格反对的信王都是倡议者,谁吃饱了没事去顶撞皇上啊!

    既然没人反对,那就继续,朱慈炅直接将目光转向右首的徐光启。

    徐光启倒是早就成竹在胸,他直接拱手道:”皇上,微臣以为,礼部最好能专注于礼法,也就是礼仪、祭祀、典章、法度,还有科举也可以兼且管管,其他诸如教学、外事、接待各国使节等事还是专门成立衙门来统管的好。“

    朱慈炅闻言,点头道:”恩师说的很有道理,朕正好也在思量这些问题,等大家都提完建议,就来议议这些。“

    紧接着,他又转头看向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

    李邦华也是干脆,他直接拱手道:”皇上,微臣觉得都御和监察应该分为两个衙门。“

    朱慈炅闻言,同样点头道:”恩,这个可以考虑。“

    接着他又看向工部尚书毕懋康,现在工部的职权就有点大了,毕懋康酝酿了一下,才拱手道:”皇上,微臣觉得,兵器的研发和制造,道路桥梁的修建和维护,技术的研究和发展,都应分出专门的衙门来管理。“

    朱慈炅闻言,还是点头道:”恩,这个可以考虑逐步增添衙门。“

    紧接着,他又转头看向通政使吴建业。

    吴建业也是毫不犹豫的拱手道:”皇上,微臣觉得通政和邮局的职能要分开。“

    这邮局也就是以前的驿站,本来就是通政使司从兵部接过来的,那时候倒还没什么,但是,自从电报出现以后,通政使司就有点忙不过来了。

    朱慈炅闻言,想了想,点头道:”恩,这个以后可以考虑。“

    紧接着他又转头看向吏部尚书杨嗣昌,杨嗣昌倒是与众不同,他直接拱手道:”皇上,微臣觉得吏部的职能倒是比较专一,不需要再扩充衙门了,只是下属的清吏司有点少,请皇上恩准再增添几个。“

    吏部的职能的确很单一,倒没必要拆分了,朱慈炅直接点头道:”恩,你拟定个章程出来给朕看看。“

    紧接着,他又转头看向大理寺卿方拱干。

    方拱干有点尴尬的道:”皇上,微臣也觉得大理寺职能比较专一,无需扩充衙门,只是下属的办事官吏有点不够,还请皇上恩准,增添一些。“

    朱慈炅直接点头道:”恩,你也拟定个章程出来给朕看看。“

    在场的人员还有一大半没开口,这需要增添的衙门却已经多的吓人了,朱慈炅真的会一次性增添这么多衙门吗?且看下回分解。

第十六卷 第十章 增添衙门

    关于朝廷改组的商讨还在继续,朱慈炅之所以提前几天放出消息,就是想让所有人都好好想想,怎样改才合理,怎样改才能使朝廷的办事效率更高。

    各衙门的大佬都不是尸位素餐之辈,对手底下负责些什么事情自然再清楚不过了,他们对改组计划也早有各自的想法,所以,朱慈炅一路点下了,大家发言都很积极。

    接下来就轮到兵部尚书孙元化了,他见皇上鼓励的眼神看过了,连忙拱手道:”皇上,微臣觉得兵部职能之繁复尤其严重,像武器装备的发放和管理,粮草辎重的调拨和存储,陆军军团的操练和作战,海军军团的操练和作战,这些,都应该分离出去,而兵部本身只管理军籍和军令是最合理的。“

    朱慈炅闻言,点头赞许道:”恩,初阳说的很对,这些朕以后会考虑的。“

    接下来就轮到太常寺卿蔡邦俊了,五寺的职能倒是相对单一一点,没有什么拆分的必要,只是随着大明的发展人员有点不足而已,所以蔡邦俊也只是要求增添人员,并没有建议拆分职能。

    朱慈炅干脆总结道:”恩,五寺就不说了,都是人员短缺,你们都拟定个章程出来,朕酌情给你们批复。“

    接下来,他又看向户部尚书程国祥,这户部可是此次改组的重点,因为他们应该是最不堪重负的。

    果然,程国祥一看皇上的眼神,立马急切的拱手道:”皇上,微臣觉得户部的改组已经刻不容缓了,大明这几年光是行省就增添了三倍,官员数量差不多也翻了三倍,税赋更是翻了三倍都不止,各项支出也翻了几倍,光是这些户部都有点忙不过来了,还有大明的商户,外来的商户,这些根本就没人去管,所以,微臣觉得户部不但要增添人员,还应把税赋的管理和商户的管理都拆分出去,只专心管理朝廷的支出。“

    朱慈炅闻言,忍不住赞赏道:”恩,仲若说的很好,接下来刑部、詹事府、翰林院无外乎也是增添人员,增加职位,在这里就不说了,你们拟章程上来,朕给你们批复。诸位爱卿都能大公无私,不争权夺利,只为将事情做好,将朝廷效率提高,朕心甚慰。不过呢,增添衙门只能一步步的来,不能一次性将所有衙门全部改组,不然的话大家都在忙着调动,整个朝廷岂不是要乱套了?“

    他后面这句是带着开玩笑的口吻说出来的,在座的众人自然是很配合的笑了一笑,这下整个场面就更和谐了。

    紧接着,他又故作神秘道:”那么,最先应增添的是哪些衙门呢?“

    说到这里,他有意停下来,微笑着看着在座的大佬,貌似想让他们提出建议。

    这个问题众人倒没考虑过,先增添哪个部门后增添哪个部门难道会不一样吗?

    从皇上的表情来看,这个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那么到底先增添哪些部门好呢?

    这个问题,朱慈炅自然是有答案的,他紧接着引导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大家都知道吧?“

    这不废话吗?这句话都不知道还能考上进士,还能当官!

    朱慈炅又继续道:”自秦始皇一统华夏,后面又经历了多少朝代呢?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多少朝代了,那么朝代更替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就有点复杂了,每个朝代更替的时候好像都不单单是发生了一点事情,基本上都是很多事情累积到一起,才能造成一个王朝的灭亡。

    而且,看皇上这架势,他也没准备让谁回答,他老人家是要自问自答呢,所以,在座的大佬都没有开口,只是全神贯注的看着皇上,一副悉听教诲的样子。

    果然,朱慈炅紧接着又道:”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一个王朝的覆灭,每次王朝更替的时候,基本上都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