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军工帝国-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推进,至于后期,就要视进展情况而定了。

    东大营距离星城港有将近万里,如果还是帆船时代,那么光是这段海路最少都要航行半月以上才能抵达,那还是在顺风又顺水的情况下,如果风向和水流都不对,一个月恐怕都到不了,现在有了轮船就不一样了,不用在意风向和水流,五天时间,联合舰队便准时抵达星城港!

    此时的星城港可谓将星云集,前来港口迎接的不但有镇南王郑芝龙,还有关宁军主将曹文诏、东江军主将毛文龙、南洋水师主将郑芝虎、南海舰队主将郑兴等等,甚至连葡萄牙果阿总督孔德德都来了。

    话说莫卧儿帝国都兵发果阿了,他跑过来干嘛呢?这货不会是想临阵脱逃吧!

    作为一员封疆大吏,他倒还不至于胆小至此,其实这次果阿大战的主角并不是他,就他手下那一万多人马,对战局根本就没什么影响,大明的百万大军才是这次大战的主力,他充其量也就搞搞后勤而已。

    这个时候秦翼明已经亲自赶往果阿坐镇了,他一个葡萄牙总督打起仗来怎么和大明帝国的军团主将比,所以他干脆将手下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秦翼明,自己则跑到星城港,迎接大明帝国皇帝陛下来了!

第十四卷 第三十九章 大明郑式

    朱慈炅率大军赶到星城港的当天傍晚酉时,镇南王郑芝龙就在南洋总督府的一处偏殿组织了一场家宴,话说自从当上南洋总督之后,皇上好像有意让他在南洋发展,他原来在南直隶分管的几个行省都渐渐由朝廷相关衙门接管了,东南半岛的两个行省和四个属国的权力倒是渐渐移交给他了。

    郑芝龙自然不敢有什么意见,就他个人的兴趣爱好而言,他还是比较喜欢海边的生活,闲来无事驾船出海去撒几网鱼也比坐那里看戏强啊,所以,他干脆将家人全部接到了南洋总督府,当起了专职的南洋总督。

    好不容易郑成功跟随皇上来南洋了,他自然要把家人叫到一起,好好聚聚。

    这是一场真正的家宴,硕大的偏殿中并没有多少人,在中间用膳的总共才五个,他左手边坐着的是郑芝虎和郑芝豹两兄弟,右手边坐着的是王妃田川氏和世子郑成功两母子,在一旁服侍的两个美貌少妇也不是外人,分别是郑芝虎和郑芝豹的正妻王氏和张氏。

    待下人把菜上完,郑芝龙立马对一旁的王氏和张氏道:”弟妹,来,给我们把酒满上。“

    王氏和张氏闻言,立马乖巧的端起酒壶一一给众人满上,顿时酒香弥漫了整个偏殿,这一家子人喝的自然是陈年的贡酒。

    郑芝龙兴致勃勃的站起来,举杯道:”我们一家人难得团聚,来,大家干一杯。“

    郑芝虎、郑芝豹、田川氏、郑成功连忙站起来,举起酒杯轻轻的碰了一下,然后一饮而尽。

    喝完酒,田川氏也顾不得口里火辣辣的烧,直接拿起筷子夹了一块鱼肉,放到郑成功碗里,慈爱的道:”森儿,这是你最爱吃的清蒸鲈鱼,你尝尝看味道怎么样?“

    郑成功尴尬的看了看碗里的鱼肉,又抬头看了看他的父王和两位叔叔,这正餐动筷子可是有讲究的,按礼节来说因该是在座的年纪最长的人先动筷子,在礼仪方面徐光启教的是最细的,郑成功自然记得很清楚。

    郑芝龙倒没什么所谓,他虽然出身于官吏家庭,但刚成年就出外闯荡去了,后面还当过一段时间的海盗,所以这礼仪什么的他从来都不是很在意,有外人在的时候他或许还会装一装,一家人在一起还有什么客气好讲的,他也夹起一块鲈鱼放到郑成功碗里,慈爱的道:”森儿,快尝尝,这可是从东瀛运过来的七星真鲈,专门给你准备的,还是你娘亲下厨亲手做的呢。“

    郑成功在郑氏家族可是名副其实的宝贝,他不但是当今皇上的御弟,郑芝龙的长子,而且他自小就长的十分惹人喜爱,到现在更是玉树临风,英俊异常,他的父母和叔叔不把他当个宝才怪。

    看到众位长辈都殷切的盯着他不动筷子,郑成功没了办法,只得夹起碗里的两块鱼肉,塞到嘴里,边嚼边点头,众人这才含笑拿起筷子,吃将起来。

    还没吃两口,郑芝龙就好奇的问道:”森儿,皇上今天怎么没有召集大家部署接下来的战略,反而叫我们好好休息?“

    郑成功闻言,放下筷子,认真的答道:”回父王,皇上在下船之前说了,凡事欲速则不达,对莫卧儿帝国的战略不是一时半会儿能部署好的,可能要几个时辰,所以他让大家好好休息一下,免得开会的时候精神不济,反而误事。“

    郑芝虎闻言,思索道:”凡事欲速则不达?难道与莫卧儿帝国的大战还要往后推一推吗?“

    皇上可不是这个意思,郑成功连忙解释道:”二叔,不是的,皇上在路上还跟我说过,莫卧儿帝国攻打果阿之日,便是开战之时。“

    郑芝虎正疑惑不解呢,郑芝豹却腆着脸道:”森儿,你看,皇上对你如此恩宠,你能不能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给三叔求个舰队司令什么的当当,三叔也想为国效力,建功立业啊!“

    郑成功闻言,并没有答话,反而尴尬的看着郑芝龙。

    郑芝龙直接拿筷子指着郑芝豹,板着脸道:”老三,跟你说过多少回了,老老实实的给我管好大明皇家西洋商贸就行了,不要再想领兵打仗的事情了,这话你也不要再跟森儿提了,是我不让他去找皇上关说的。“

    郑芝豹好歹也曾是郑家的老幺,小时候那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主,他可不怎么怕郑芝龙,见郑芝龙这架势,他直接不满道:”大哥,你都当王爷的人了,不要老拿筷子指着别人行吗,郑兴和郑明那两个小子都能当舰队司令,我为什么不能当?“

    郑芝龙闻言,尴尬的放下筷子,叹息道:”老三,不是大哥看不起你,实在是我们郑氏受的皇恩太重了,功高震主你懂吗?势力太大了比功高震主更危险,就算皇上不想收拾我们,也会有人在皇上面前进谗言,万一皇上听信了谗言,我们郑家就完了,你知道吗?“

    郑芝豹闻言,颇为不服的道:”什么叫势力太大啊,我们郑家总共才掌管了三十万人马,那秦家可是掌管了四十万人马,他们比我们势力还大,怎么没见有人去进他们的谗言?“

    这个猪脑子,郑芝龙这个气啊,他恨铁不成钢的道:”你不知道大哥我还掌管着两个行省和四个属国的军政大权吗?还有小七左卫门,我岳父年事已高,估计过不了几年就要将王位传给小七左卫门了,还有杨耿和陈晖也曾经是我的亲卫,这样算下来,我们郑家总共掌管了五十万大军,五个属国,还有两个行省,你还嫌势力不够大啊!还有,秦家是我们能比的吗?他们可是皇亲国戚,如果皇后生下太子,那就更不得了了,你说是我们郑家跟皇上亲还是秦家跟皇上亲?“

    郑芝豹闻言,细细想了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他不由吓得脸色一变,冷汗都冒出来了,就连郑芝虎脸上都露出了忧色。

    田川氏见状,连忙圆场道:”好了,好了,一家人吃饭就不要谈这些了,来,快吃菜,凉了就不好吃了。“

    郑成功也很有脸色的跟着道:”对啊,对啊,二叔,三叔,这鲈鱼很好吃的,你们也尝尝吧。“

    这母子俩的圆场貌似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就连郑芝龙都忧心忡忡的放下筷子,叹息起来。

    郑成功见他们这副样子,不由皱眉沉思起来,很快,他便装作天真的道:”父王、二叔、三叔,你们就不用担心了,皇上是很念旧的,而且特别器重忠君爱国的人,只要我们郑家永远忠于皇上,永远忠于大明就不会有事。“

    果然,三人闻言,脸色便慢慢缓和下来,郑成功又岔开话题道:”父王,你说小七左卫门都要继承王位了,那他的王妃选好了吗?还有妾侍,选了多少啊?“

    说到自己的小儿子,郑芝龙立马来了精神,他不由微笑道:”这个还用你操心吗,王妃你外公早就给他选好了,妾侍都选了十多个,倒是你啊,看上哪家姑娘没,准备什么时候成婚啊?“

    郑成功没想到这一不小心还把火引到自己身上来了,他闻言不由嫩脸一红,”呃,呃,呃“,呃了半天,就是不好意思开口。

    众人见状,不由哄堂大笑,家宴的气氛总算恢复了正常。

第十四卷 第四十章 战略部署

    朱慈炅自然不会收拾郑氏家族,不管其他人会怎么样,郑成功是绝对不可能反叛的,因为他的忠诚已经经过了历史的考验。

    在南明那种绝望的环境中,他仍然矢志抗清,从未动摇,哪怕满清以他的父亲郑芝龙及所有亲族的性命相要挟,他都没有投降,可见他对大明的忠诚已深入骨髓。

    其实以他的实力完全可以远遁他乡,自立为王,逍遥自在,但是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祖国,在当时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一直听从南明朝廷的号令,数次组织北伐,虽然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但那是大环境使然,并不是他不够坚毅,也不是他不够忠诚。

    直到他急病将亡,都不忘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职责,他因北伐未成,倍感愧疚,在死前仍大喊:“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最后亲手抓破自己的脸面而死,这样的忠诚如果都去怀疑,那大明还有什么人可用!

    这不,郑氏家宴还未完,外面突然传来一声高唱:”圣旨到,郑成功、郑芝虎接旨。“

    这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的声音,郑成功和郑芝虎都熟悉无比,他们连忙丢下碗筷,跑到偏殿外的广场中,跪伏在王承恩跟前,齐声山呼道:”微臣恭听圣训,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王承恩随即展开手中的圣旨,朗声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镇南王世子郑成功,忠敏睿亮,兵法娴熟,特封为海军大元帅,统领大明所有海军,郑芝虎为副帅,辅之。

    钦此。

    如此恩宠,何以复加,郑氏一族从此再无疑虑,对大明忠心耿耿,矢志不渝。

    话说这以往可只有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到我们崇正皇帝这里,怎么变成了海军大元帅呢?

    这点朱慈炅自有他的考量,以前历朝历代海军都不是单独的存在,一般都依附于陆军,所以一个天下兵马大元帅就够了,但现在的大明即将进入海上争霸的时代,海军势力急速扩张,已经隐隐有与陆军抗衡的架势,再加上海军与陆军在作战方式上完全不同,如果让毫无海战经验的陆军将领一并统帅,是决计不行的,所以,他单独设了海军大元帅一职。

    有海军大元帅自然也有陆军大元帅,在郑成功和郑芝虎受封的同时,卢象升和曹文诏也迎来了圣旨,分别被封为陆军大元帅和副帅,统领大明所有陆军。

    紧接着,一个个太监分别找到相关的将领,传皇上口谕:”明天早上辰时,在南洋总督府召开作战会议,宣布接下来的战略部署。“

    朱慈炅所说的’欲速则不达‘,不但是想让随行人员好好休息一下,还有仔细斟酌的意思在里面,大军毕竟在海上航行了五天,莫卧儿帝国相距又那么遥远,也就是说他在东大营得到的情报至少已经滞后了半个月,抵达星城港以后,他自然要聆听一下最新的情报才能做出决断。

    第二天一早,南洋总督府的大会议室将星云集,巨大的会议桌两边坐满了大明的高级将领。

    左边第一个是镇南王郑芝龙,紧接着就是新任海军元帅郑成功,后面分别是

    海军副帅,南洋水师主将郑芝虎;

    北洋水师主将黄龙;

    锦衣卫指挥使王征南;

    兵部尚书孙元化;

    北海舰队主将杨耿;

    东海舰队主将陈晖;

    南海舰队主将郑兴;

    右边第一个是忠贞侯秦良玉,紧接着就是新任陆军元帅卢象升,后面分别是

    陆军副帅,关宁军主将曹文诏;

    远征军第一军团主将侯世禄;

    东江军主将毛文龙;

    定辽军主将秦拱明;

    边防军第二军团主将马祥麟;

    武威军主将李明甫;

    暹罗军团主将尤世禄;

    东胡军团主将王学兵;

    安南军团主将王世钦;

    辰时一到,外面传来一声高唱:”皇上驾到。“,在坐的将领立马’刷‘的一声齐齐站起来。

    朱慈炅沐浴着晨光,面带微笑,慢慢走到主位,抬手道:”免礼,坐。“

    说罢,他当先一屁股坐下去,众将这才’刷‘的一声一齐坐下来。

    朱慈炅也不嗦,直接拿起身前的白蜡杆,指着会议桌上巨大的地图道:”诸位,据最新情报,莫卧儿帝国的二十万主力大军已经抵达乌代布尔附近,离果阿大概还有二十天的路程,其主将是莫卧儿帝国的大皇子达拉。什克;另外,还有二十万大军正在达卡附近平叛,其主将是莫卧儿帝国的三皇子奥朗则布;另外莫卧儿帝国还有差不多二十万大军分别驻扎在德里和坎大哈附近,这些就是莫卧儿帝国的主要兵力了。根据莫卧儿帝国的兵力部署情况,朕决定从东南两路同时对其发起攻势。“

    说罢,他放下白蜡杆,朗声道:”朕命令,以曹文诏为东路大军主帅,统帅关宁军、定辽军、安南军和东胡军,另带三十万俘虏,自明日起相关军团即刻起拔赶往东胡的阿瓦城集结,十日内必须集结完毕,不得有误。“

    曹文诏、秦拱明、王学兵和王世钦闻言,’嗖嗖嗖‘全部站起来,齐声道:”末将遵旨。“

    朱慈炅点了点头,挥手示意他们坐下来,然后继续朗声道:”朕命令,以卢象升为南路大军主帅,统帅天雄军、东江军、远征军第一军团、远征军第二军团、暹罗军团,自明日起天雄军、东江军、暹罗军团即刻起拔赶往锡兰岛西面集结,十日内必须集结完毕,不得有误。“

    卢象升、毛文龙和尤世禄闻言,’嗖嗖嗖‘全部站起来,齐声道:”末将遵旨。“

    朱慈炅点了点头,挥手示意他们坐下来,然后继续道:”杨耿,郑兴,你们负责接送南路大军。“

    杨耿和郑兴闻言,立马站起来,齐声道:”末将遵旨。“

    朱慈炅点了点头,挥手示意他们坐下来,然后继续道:”来咸,密切注视巴达维亚联合舰队的动向,一有情况立马来报。“

    王征南闻言,也是’嗖‘的一声站起来,朗声道:”微臣遵旨。“

    朱慈炅点了点头,挥手示意他们坐下来,然后扫视了一圈在座的众将,这才继续道:”先期的布置大概就是这样了,莫卧儿帝国兵临果阿之日,便是大明发动之时,接下来,大家一起议议具体的作战方案吧。“

    大战之前商议具体作战方案,将各种情况一一分析,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这在明军中基本已经形成常态,也正是因为计划周详,明军历次大战都能气势如虹。

    而莫卧儿帝国和反哈布斯堡联盟的列强此时甚至还不知道大明帝国已经准备发动了,这场大战他们焉能不败!

第十四卷 第四十一章 兵临果阿

    莫卧儿帝国和巴达维亚的联合舰队此时的确不知道大明帝国的动向,他们又没有覆盖整个南洋的情报网,更没有电报网络及时传递消息,在这个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距离超过万里音信全无那是很正常的事情。

    巴达维亚的联合舰队还能好点,起码他们还有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定期传递消息,但是,他们现在用的还是帆船,西亚的商路又不是一般的长,从巴达维亚赶到波斯起码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再回转回来,两三个月时间都算快的了,所以,巴达维亚方面现在还不知道他们年初派出去的商船和珍宝船全部都被截了,范门迪现在还在做着升官发财的美梦呢!

    莫卧儿帝国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压根就没海军,离开了陆地他们就是瞎子,海外的消息基本上都靠荷兰和英法传递,现在荷兰和英法都不知道,他们自然更不知道。

    所以,此时达拉。什克正率领莫卧儿帝国的二十万主力大军大摇大摆的赶往果阿,在他看来,果阿简直就是一盘菜,就一万多守军,那还不信手拈来!

    葡萄牙人有火枪和火炮这点他很清楚,波斯帝国也有火枪和火炮啊,还不是被莫卧儿帝国打得满地找牙,火枪和火炮他见的多了,没什么好怕的,看着眼前主力大军清一色的铠甲和巨盾,他不由自豪无比,铁甲铁骑才是无敌的,至于火枪和火炮什么的,要不是他的父汗硬让他带着,他早扔掉了!

    达拉。什克这边是大摇大摆,肆无忌惮,秦翼明那边却是小心翼翼,生怕走漏了消息,当快马来报莫卧儿帝国大军离果阿只有四五天的路程时他才偷偷的下令,让远征军第二军团将士速速赶往果阿城集结,同时他还偷偷的派出快船赶往锡兰通知大帅卢象升。

    第二天,果阿城外便出现一队队推着矿石的矿工,这倒不令人奇怪,因为果阿几乎每个月都要运送几十船矿石卖到大明去,一队队推着矿石的矿工简直是果阿城外最常见的景象了,令人奇怪的是,葡萄牙守军竟然放这些矿工进城了,而且还是连人带车带矿石一起放进去的。

    此时果阿城已是人心惶惶,莫卧儿帝国二十万大军来袭的消息早就在城内传开了,果阿城的居民都在忙着逃命呢,倒没人管这些矿工。

    这些矿工进城以后很快就‘找到’住处,安置下来,貌似待城里就不想走了,这些傻叉,人家是拼命往外逃,能跑的几乎都跑光了,他们却拼命往里钻,寻死呢!

    不过,第三天果阿城剩余的居民好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因为当天城中就开始流传葡萄牙守军招临时士兵协助守城的传闻,不过也没看见什么通告,也没看见什么招兵处,那些矿工却莫名其妙的全部应征上了,包括他们推来的矿石都被推到城墙下面,一块块搬上城墙,貌似那么重的矿石砸下去,也能砸死人的样子,果阿人这会儿才明白,原来葡萄牙守军放矿工入城是这个意思。

    秦翼明当然不是这个意思,那矿石下面可是远征军第二军团将士的燧发枪和手雷等装备,他这样做只是掩人耳目而已,炮弹都多的打不完,还用石头去砸人,有病啊!

    达拉。什克收到的消息也是葡萄牙人征召了几万矿工协助守城,他倒真认为葡萄牙守将这是有病,矿工除了扔石头还能干什么,在重装步兵的巨盾面前,石头有个屁用啊!

    第五天,达拉。什克终于率大军赶到果阿城北五里处,当他从望远镜中看到城墙上东倒西歪的矿工时,错点把大牙都笑掉了,这葡萄牙守将还真是神经病啊,以为在城墙上排那么多人他就会怕了吗?

    秦翼明此时也在观察莫卧儿帝国大军的情况,他接到的命令是坚守五天,等候卢象升率大军前来。

    说实在的,十万对二十万,不要说守城了,冲出去击败他们都有可能,虽然他们身披重甲,炮弹砸身上那也是会死人的,至于巨盾,散弹可能砸不烂,实心弹那绝对能将之砸的四分五裂,要不是担心把敌人吓跑了,秦翼明还打算在城墙底下埋一圈地雷呢,重装步兵踩地雷,那场面,想想都爽啊,他们总不可能连裤裆底下都着了重甲吧,可惜了,真是可惜了!

    双方都是沙场老手,虽然对对方都不屑一顾,但都没有鲁莽行事。

    达拉。什克见果阿城的城墙貌似不低,立刻下令全军开始制造攻城器械,他也知道光穿着重甲是冲不上去的,还必须有梯子,而且炮弹也不是巨盾能挡住的,必须制造攻城车。

    秦翼明见对方真的全部身着重甲,也做出了相应的安排,对付重甲步兵攻城其实很简单,倒热油上去点火烧呗,诸葛亮火烧藤甲兵在大明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这重甲兵的重甲虽然点不着,但他们里面的衣服和外面的皮肉点的着啊,烧不死他们也要痛死他们!

    双方就这么对峙开了,达拉。什克并没有将果阿城团团围住,因为他知道城里面粮食储量惊人,围几年都没用。

    他准备狂攻一面,能把敌人吓的弃城逃跑是最好的,因为他有五万铁骑,一旦敌人弃城,五万铁骑追上去那简直是砍瓜切菜一样的简单,只要守军逃跑,就是他们的死期。

    秦翼明自然不可能逃跑,他正在那里期待着达拉。什克快点攻城呢,那可都是军功啊,要是达拉。什克不要命的攻城,五天时间少说也能干掉他五万人马,兴许这一战远征军第二军团就能升到二等军团了,他是多么令人期待的事情啊!

    但莫卧儿帝国的人干活那速度还真不敢恭维,他们已经习惯了干活与休闲相结合,边干活边聊天那都不算什么,有的人甚至去找个钉子都能找一天,你如果去找他就会发现,他正拿着钉子在另外一个地方跟人聊天呢!

    别看达拉。什克手下的是主力军团,他们同样有这种习惯,秦翼明举着望远镜盯了一天,甚至砍好的树木都没看见几根,或许他们砍树的时候忘了带斧头了,这斧头一找就是一天,又或许他们砍着砍着砍累了,坐下来聊了一会儿天,这一聊就是一天,总之这已经成为他们的习俗了,军官也不怎么管,他们只会去找同是军官的人聊天!

第十四卷 第四十二章 两面出击

    莫卧儿帝国大军正在悠哉悠哉的造着攻城器械,大明帝国的大军却在紧锣密鼓的调动着,朱慈炅收到果阿那边传来的消息已经是三天之后了,他毫不犹豫的下令,东路大军开始向莫卧儿帝国推进。

    至于南路大军,由于电报网络不通,他已经将指挥权完全交给卢象升了。

    东路大军这个推进,那可真叫慢慢推,慢慢进,因为东路大军最后制定的战略是边修铁路边推进!

    倒不是朱慈炅什么都不懂瞎指挥,这东路四十万大军要收拾莫卧儿帝国二十万普通军队那简直不要太轻松,关键问题在于粮草的运送,要知道阿瓦城距离达卡可有将近两千里,四十万大军一口气冲过去都得二十多天,再打上十来天,一个多月时间就过去了,他们能带多少粮草,到时候没了粮草怎么办,现在整个莫卧儿帝国可到处都是饥民,想抢粮食都抢不到。

    如果修铁路慢慢推过去,那进度是慢的多,但是,粮食问题就不用担心了,有了这个基础,东路必胜无疑。

    三十万专业俘虏同时修一条铁路那速度其实是相当恐怖的,要知道就算紧紧的排成一串,每米只站两个人,三十万人也能排十五万米长,算下来就是一百五十公里,两个人填一米的石子需要多久?只要有石子,都不需要一个时辰!

    当然,一天修一百五十公里那是不现实的,朱慈炅给他们定下的计划是一天修五十里,这样的话平均下来每米就有十多个人,可以分工合作,挖地基的、铺石子的,铺枕木的、铺轨道的各行其事,修起来就快多了。

    其实,曹文诏从星城港赶回阿瓦城之后就已经开始准备修建铁路的材料了,等所有军队和俘虏齐集,他便命人开始往莫卧儿帝国方向修,在这等候命令的十多天时间里,铁路已经修出去五六百里,都快修到东胡和莫卧儿帝国的边境了,就这还是他慢慢修的结果,要拼命修,早就修过边境了。

    接到朱慈炅的电令,他立马下令所有俘虏加快进度,拼命修,而他自己则率关宁军、东胡军团和安南军团直扑莫卧儿帝国在百多里外的一座边境小城,用行动来告诉莫卧儿帝国,大明帝国从东面打进来了!

    他这样做也是有战略需求的,主要就是为了拖住达卡那二十万大军,如果让他们赶回德里,那明军又要大费手脚了。

    莫卧儿帝国可不想大明到处修的都是城池,连一个小县城都有城墙,在莫卧儿帝国只有几个主要的城市修有城墙,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是露天的,毫无遮拦,跟打野战差不多。

    德里那是肯定有城墙的,所以必须在东线解决莫卧儿帝国这二十万大军,不然让他们钻进德里城,攻打起来还真不容易。

    不过,曹文诏现在去攻打的这座边陲小城是没有城墙的,里面的居民也不足十万,驻军更是一千人都不到,听闻大明帝国三十万大军来袭,他们简直跑的比兔子还快,曹文诏这一路与其说去攻打城池,还不如说是去接收难民的。

    莫卧儿帝国年初可以说是全境大乱,平民都跑去哄抢贵族的财物去了,哪里还有心思种地啊,以致全国几乎所有田地都荒芜了,这没人种地就没有粮食产出,再加上莫卧儿帝国人口众多,储存的粮食基本上都被贵族老爷搜刮走,拿去卖钱了,平民的困苦可想而知,大军所过之处几乎是寸草不生,甚至连树皮都被人啃光了!

    当曹文诏率大军赶到边境小城萨哈时,没有看到一个拿着武器的莫卧儿帝国士兵,眼冒绿光的平民倒是看到不少,他们几乎都快饿疯了,要是他们干的过,估计会把三十万明军全部宰了当口粮吧!

    见此情景,曹文诏吓的打了个哆嗦,尼玛,要不要这么惨啊,皇上可是严令不得屠戮平民,面对这群饿的快要疯掉的人,打又不能打,杀又不能杀,还真是头疼啊。

    还好,皇上早有安排,已经令大明皇家兴隆商号紧急调拨了很多粮食过来,只要铁路修过来了,饥民的问题就解决了。

    当然,朱慈炅也没准备无偿赈灾,别看这些平民一个个饿的比乞丐还惨,他们可是很有钱的,莫卧儿帝国的贵族和富商几乎都被他们抢光了,他们随便在哪儿刨一刨,很有可能就会刨出一大堆金砖!

    这个可一点都没夸张,据锦衣卫密探来报,莫卧儿帝国很多地方一块金砖甚至都换不到一袋粮食,毕竟大家都要吃饭,金砖又不能当饭吃,一口下去能把牙都给你崩碎了,谁跟你换啊。

    一袋粮食换一块金砖,朱慈炅倒还没这么黑,总不能让人吃了上顿没下顿吧,到时候没饭吃了他们还是会造反,还不如勉勉强强把他们养着,让他们混个半饱,等大战过去了,粮食生产恢复正常了,他们也就不会造反了。

    他根据莫卧儿帝国的人口数量和黄金白银总量,大概估算了一下,最后给大明皇家兴隆商号定了个底价,每石粮食十两银子,再多就不准了。

    其实十两银子那也是涨了十倍了,大明皇家兴隆商号从各地收粮食的成本连九钱都不到,利润之高可想而知,收获的时候终于到了,你们这些乱民加饥民赶紧去把藏到地里面的金砖银锭刨出来换粮食吧!

    曹文诏这边已经开始慢慢推进,卢象升那边也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