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军工帝国-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叮咚,请注意,新任务提醒。

    你的第四个生存任务:在这个世界存活一年。

    任务奖励:燧发式手雷图纸。”

    朱慈炅有点蒙了,他以为枪后面接着就是炮呢,没想到却是手雷。

    系统美女没给他思考的时间,又继续道:“友情提示:明朝即将进入快速衰败时期,请做好心理准备,骚年,加油啊!提示结束,祝你游戏愉快。“

    好吧,系统美女罕见的调侃了他一句,但这提示内容却一点都不好笑,对朱慈炅来说,这简直就是个噩耗。

    什么叫明朝即将进入快速衰败时期?前面在万历和天启两个败家皇帝手里衰败的还不够快吗!

第二卷 第七章 兵变

    惊闻噩耗,朱慈炅瞬间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他勉强保持着微笑,看着一众官员惊叹的表情,脑海里却在想:“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呢,大明现在好的很啊,没有一点衰败的迹象啊!”

    明朝衰败的内因他还不甚明了,但外因却是很清楚的,无外乎东北的后金入侵和西北的农民起义。

    但东北那边,皇太极新败,暂时无力组织大规模的进攻,宁锦防线近期是不可能被攻破的。

    西北那边,今年陕西和四川的确大旱,但赈灾银两早就拨付下去了啊,现在国库还算宽裕,朱慈炅下旨一次就拨付了五百万两白银赈灾,按理应该够了啊。

    他实在想不出哪里还有问题,只得放下担心,陪着孙承宗他们四处巡视了一圈,然后又将徐光启等一众亲信单独叫到工部营缮清吏司的一个书房里,将燧发枪的图纸一一画出来,同时详细的跟他们讲解了每个零件的功能。

    其他人或许一时半会儿还理解不了燧发枪的原理,但毕懋康却是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他早就开始研制燧发枪了,只是一直苦于没有借鉴,所以进境不是很快,现在有现成的图纸摆在面前,他自然是很快就掌握了其中的精髓。

    燧发枪讲解完这次巡视就算是圆满结束了,后面就等毕懋康他们做出样品来测试了。朱慈炅匆匆的接见了一下营缮清吏司的各级官员,简单的勉励了几句,便摆驾回宫了。

    他想尽快回宫翻阅一下最近的奏折,看有没有纰漏的地方,只有找出了问题,才能去解决,这都不知道是什么问题,再想解决也是老鼠拉龟无处下嘴啊。

    其实,他完全想错了,奏折是看不出什么问题的,很多事情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大明现在远没有表面上那么平静,很多问题都处在爆发的边缘,衰败只是迟早的事情。

    。。。。。。。。。。。。

    崇正元年七月二十五日午时,辽东都司宁远卫。

    这日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是个难得的好日子。按理天气这么好,这些边兵应该心情愉悦才对,但大家都愁眉苦脸,打不起一丝精神。倒不是后金来犯了,而是没发饷,四个月没发饷了!

    说到这个饷银,就不得不说边军的收入了,其实明朝边军的待遇还是不错的,平时有粮草、饷银、衣物,打赢了还有赏钱,打输了也有补偿,打死了更有安家费。

    毕竟这些当兵的基本上都是一个大家庭的主劳力,你把人抽调过来拼死拼活保家卫国,光让他一个人吃饱是不够的,他还有一大家子要养呢。很多不知道当时情况的都说什么宁锦防线的边兵没饭吃,饿的受不了了!这些都是屁话,你找个人饿几月再去跟人打仗试试,别说挥动武器了,爬不爬的动都是个问题。

    这不发饷银,其他地方的兵还好一点,四川和陕西的兵就有点受不了了,皆因四川和陕西连年大旱,颗粒无收,大部分四川兵和陕西兵的家人就等着这点饷银过日子呢,再不发饷,真的要饿死人了。

    这天宁远军中的四川老兵杨正朝正好接到家里人稍来的口信,口信很简单,再不寄钱,家里五口人都要饿死了!他闻信自然是坐不住了,怎么办呢?

    他想了半天,实在是想不出办法,只能去找到同村老乡张思顺,这张思顺是个小队长,算是老乡里面混的比较好的,大家有事都去找他。

    来到张思顺的营帐,张思顺正好在休息,杨正朝走过去,急切的问道:“老张,有钱没,借几个给兄弟,家里实在熬不下去了。”

    张思顺闻言,愁眉苦脸的道:“唉,我哪里来的钱啊,上个月家里就稍信来了,米早就吃光了,这几个月都靠挖野菜维生呢。”

    杨正朝闻言,气愤的道:“这饷银到底什么时候发啊,都四个月了,连句话都没有,到底让不让人活了?”

    张思顺也生气着呢,发泄道:“是啊,我们为大明在这里拼死拼活,家里人连饭都吃不上了还不发饷,这些当官的也太不是东西了。要不我们组织大家伙围住巡抚衙门讨个说法?”

    杨正朝也豁出去了,他大声应和道:“好,我去叫人。”

    张思顺一把拉住他,没好气的道:“要去就一起去,还能让你一个人担事儿啊!”

    于是两人各自跑到相熟的老乡那里鼓动起来,这一鼓动可不得了,谁家里不缺钱啊,不光是四川兵和陕西兵,宁远卫十四个大营,几万人全部被鼓动起来了,所有人全部跑出营房,吵吵嚷嚷的跟着杨正朝和张思顺想宁远城中的巡抚衙门聚集而去。

    这人一多就容易乱,几万人乱糟糟的来到巡抚衙门,也不知道是哪个王八蛋第一个往里冲的,所有人也都不讲规矩了,直接跟着就冲进去了。

    巡抚毕自肃正召集一众官员开会呢,还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就被蜂拥而入的乱兵给围住了,大家只有一个问题:“巡抚大人,什么时候发饷银啊,再不发家里人就没法活了。”

    毕自肃一看这情形就急了,他两袖清风,哪里来的银子啊,只能耐心的解释:“我也没钱啊,正跟朝廷要呢,要到了马上给你们发。”

    这帮乱兵一听说没钱就急了,逮住毕自肃就是一顿揍,旁边机灵点的官员,一看形势不对撒腿就跑,总兵官朱梅、通判张世荣和推官苏涵淳还算有点良心,竟然跑上来劝阻。这些乱兵已经急红眼了,管你是谁呢,敢上来劝架,连你一起揍。

    揍了半天,毕自肃都快被揍死了,还是念叨着没钱,没钱。看样子他真是没钱了,这些乱兵一时无法,不知道是谁出了馊主意,干脆把他们都绑到钟鼓楼上示众,让他的亲朋好友拿钱来赎人。

    于是,一场兵变演化成了绑票,巡抚毕自肃、总兵官朱梅、通判张世荣和推官苏涵淳全部被绑到了钟鼓楼上,乱兵们则将钟鼓楼团团围住,扬言不拿钱来就不放人。

    按理就算他们的亲友有钱也不敢拿来赎人,因为这里可有几万人,你再有钱能有几十万两,没有几十万两就补不上这欠饷,搞不好人没赎回来,倒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但真还有这不怕死的,这人就是兵备副使郭广,他东拼西凑整来了两万两白银,就跑来赎人了。

    乱兵们自然是不干了,这宁远卫可有五六万人,两万两怎么够分。郭广一咬牙,干脆跑去县城中的商户那里,挨家挨户的借。人家不借就威胁道:“你们可看见了,这到处都是乱兵,你们要不借,他们一直聚在城里,到时候万一开抢,你们可就借条都收不到了。”

    就这样,他硬是借来了五万两白银,才算是把人给赎出来了,但乱兵说了:“这事没完,不把饷银给他们发齐了,他们就会一直闹下去。”

    巡抚毕自肃自认监管不利,匆匆的写了份奏折,言明宁远的情况,然后便趁人不备,上吊自杀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宁远兵变,崇祯皇帝时是派袁崇焕来解决兵变的,崇正皇帝又会派谁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第二卷 第八章 人渣

    宁远兵变的消息传到京师,连一向和颜悦色的朱由检都发飙了,他将毕自肃的奏折往桌子上一拍,厉声道:“辽东上半年的粮饷不都已经拨付了吗?这户部怎么回事,王之臣又是怎么回事?”

    朱慈炅早就有心里准备了,倒没怎么生气,他好奇的问道:“噢,辽东经略王之臣,这不是先帝时期魏忠贤任命的吗?他不是阉党吗?怎么会留任到现在?”

    孙承宗满脸羞愧的回道:“皇上,这都是微臣的错,我识人不明,请皇上责罚。”

    他心里这个悔啊,其实他早就听说王之臣善于巴结贿赂朝廷重臣,所以才能在魏忠贤当权时期爬上辽东经略的高位。但自己被东林党几个好友一吹耳边风,竟然就把他给放过了,一直让他留任,到现在终于出事了。

    他马上意识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他那些好友多半是被收买了,或者他们的亲戚朋友被收买了,不然不会无缘无故跑到他跟前说王之臣的好话!

    想着以清正廉明自居的东林党人也会被人收买,孙承宗不由感觉内心一阵苦涩,现在的东林党与刚开始的时候已经不一样了,已经慢慢被时间给腐蚀了。

    孙承宗知道是王之臣的问题,朱慈炅不知道啊,他还怀疑户部呢。

    他安慰道:“这饷银的拨付和太傅又没有关系,太傅不必自责,我们从户部开始查,一路查下去,看到底是谁侵吞了这笔饷银。”

    孙承宗知道户部肯定是没问题的,来道宗的为人他很清楚,清廉自律,深谙为官之道,绝对不可能犯这种错误。

    果然,来道宗被召到乾清宫御书房的时候直接带来了证明他清白的接收文书,上面有王之臣的签名和印信,一点问题都没有。

    事已至此,不用怀疑,肯定是王之臣的问题了,孙承宗苦涩的道:“此事因微臣而起,微臣愿亲自前往宁远安抚乱兵,惩治贪腐。微臣保证,定然还皇上一个坚不可摧的宁锦防线。”

    朱慈炅本来还在苦思这件事情怎么解决呢,最合适的人选袁崇焕已经被他晾了半年多了,现在冒然去请他出山,肯定要许下督师之位,不然他是不会乖乖为自己去擦屁股的。袁崇焕一旦被重用,居功自傲的老毛病肯定又会发作,到最后还是免不了一个凌迟处死,这是朱慈炅最不愿意看到的。

    现在孙承宗愿意亲自出马,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朱慈炅知道,孙承宗本就是比袁崇焕更合适的人选,只是一直以来,孙承宗都是太傅的身份在辅佐他,让他忘记了这孙承宗本就是辽东经略,宁锦防线就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

    想到这里,朱慈炅欣然应允道:“那就麻烦太傅了,这宁锦防线乃是防御后金的根本所在,绝对不容有失,太傅能亲自前往,朕就放心了。”

    孙承宗又建议道:“微臣还要辅佐皇上处理政务,肯定不能在辽东久留,微臣斗胆请皇上给安排两个人,有此两人,便可保宁锦防线不失。”

    朱慈炅闻言,心里咯噔一下,不会还是让袁崇焕去当蓟辽督师吧!他小心的问道:“是哪两个人啊,太傅但讲无妨。”

    孙承宗拱手回道:“三军营提督袁可立,老成持重,又曾和微臣一起在辽东当过巡抚,若能出任辽东经略,辽东各镇必定固若金汤。兵部左侍郎袁崇焕,原本就是辽东巡抚,如果能再次赴任,这次兵变必能轻松解决。”

    朱慈炅闻言,暗自松了一口气,只要不让袁崇焕去当蓟辽督师就行了,他实在不是个当一方大佬的料。不过,这货不是还在广东种田吗,这远水可解不了近火,他不禁好奇的问道:“这袁崇焕不是还在广东吗?宁远情况紧急,他能赶的过来不?”

    孙承宗尴尬的回道:“袁崇焕已经到兵部上任半月有余,随时可以随微臣一起出发前往宁远。”

    原来这货闲不住了,自己跑来上班了,倒是省却了路上的时间,既然都在京师,那就准备出发呗,朱慈炅连忙道:“一切但凭太傅做主,只是不知太傅要带多少饷银去?”

    说到这里,朱慈炅只感觉一阵肉疼,如果光是宁远那几十万两还好,要是整个辽东都四个月没发饷了,那可就不得了了,起码得三四百万两才能堵住这个坑。

    这从阉党那里抄没来的银子还真是不够用啊,三军营现在常备兵马是五万,一个月粮饷加起来就不下二十万两,刚过完年又给西北拨了五百万两,三月份又给工部拨了一百万两,现在东北又出现一个大坑,要是这样下去,那四千多万两银子都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两年!

    还好,孙承宗并没有狮子开大口,他反而摇头道:“饷银倒是不必带了,微臣尽量将他们贪墨的银两追缴回来,到时候如果还有差额,皇上再给补发就行了。”

    朱慈炅闻言不禁又暗自松了一口气,还好还好不用全额补发,不然他还真有点受不了。

    孙承宗既然能亲自前往辽东,那宁远兵变的事情就不用操心了,他必定能比袁崇焕处理的还好。

    不过这这袁可立一走,三军营又没有统帅了,怎么办呢?朱慈炅请教道:“太傅,袁可立是三军营提督,他走了,这三军营怎么办。”

    孙承宗早有腹稿,他立马回道:“这禁卫军三大营统称京营,可分三人独自统领,也可只设京营提督一名,统管三大营。皇上可进忠贞侯秦良玉为京营提督,统管禁卫军三大营事物。”

    这提议倒是正中朱慈炅下怀,秦家人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禁卫军全部交给秦良玉统领再好不过了,他自然欣然应允。

    。。。。。。。。。。。。

    辽东经略王之臣又是怎么回事呢,按理这么大的官在历史上都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啊,但这个王之臣在史书上却只有只言片语零碎的几句记录,与他超一品的身份完全不符啊!

    他的前任孙承宗、熊廷弼、袁应泰、王在晋、他的后任袁崇焕,哪个不是长篇累牍、记载的详细无比,怎么到他这里就寥寥几笔带过了呢?

    这就只有一个解释了:钱谦益主修《明史》的时候把关于他的记载给修掉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知道王之臣这样一个不是阉党也不是东林党的人能够爬上辽东经略的高位,本就是一件不大可能的事情。更厉害的是他竟然历经天启、崇祯两位皇帝而不倒,这样一个人,已经不能用八面玲珑来形容了,他肯定是个擅长钻营的人,说直接一点就是一个善于贿赂朝廷当权派的人。

    他是靠贿赂阉党上位的,按理这样的人到了崇祯手里绝对会立刻换掉,但他却能坐镇辽东一年多,直至贪墨饷银导致宁远兵变才被免职,这说明他肯定贿赂了崇祯皇帝手下的当权派里的重要人物。

    崇祯时期的当权派就是东林党,也就是说他贿赂了东林党的一个重要人物,结果导致他在史书上没有生平,没有简历,就连怎么当上辽东经略的都没记载,那他贿赂的是谁呢?

    东林党的重要人物,而且又能将一个超一品大官的生平事迹全部删掉,这样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钱谦益!

    不得不说,这个钱谦益真的是个人渣,为了掩盖他和他的政治团体所做的丑事,竟然把明末的历史改的面目全非!

第二卷 第九章 辽东

    辽东在明朝时期指的是辽东都指挥使司,也就是大明九边重镇里的辽东镇,隶属于山东宣承布政司,是明朝最大的军事重镇,辖区面积只比现在的辽宁略小一点。

    军镇是明朝独有的地方行政单位,是为抵御元蒙的反攻而设立起来的边防区域,在军镇里几乎没有县、府、州等行政单位,大部分都是卫所。像辽东镇就由二十五个卫所和两个州组成,一个卫所管辖的地区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县。

    这次兵变发生的地方宁远卫就是这样一个小县城,那么为什么辽东巡抚和辽东总兵都窝在这么个小县城里面呢?皆因自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开始,建州女真也就是后金全面进攻辽东镇,到崇正元年,整个辽东几乎全部失守,只留下从山海关…宁远…锦州这一块狭小的地区作为最后的堡垒,来抵御后金的入侵,这就是有名的宁锦防线。

    要知道过了山海关那可就是北直隶京师地界了,宁锦防线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所以,一听说宁远兵变,整个大明朝廷都震惊了,这简直是自毁长城啊,宁锦防线一失,后金的铁骑便可长驱直入,一直冲到京城!

    孙承宗自然知道宁锦防线的重要性,他匆匆的招来三军营提督袁可立和兵部左侍郎袁崇焕,然后便领着一千多锦衣卫亲军出发了。

    京城到山海关差不多有一千里,王之臣原本以为朝廷的钦差大臣起码要走上十天半个月才会到,却不曾想碰上了孙承宗这个猛人,只带了一千亲卫一路打马狂奔,三天就冲到了山海卫驻地!

    王之臣正组织一帮亲信掩盖罪证,制造假象呢,这行动刚刚开始就被孙承宗逮了个正着。于是,一个巨大的贪腐集团呈现在孙承宗的面前,饶是他见惯了大风大浪也被这帮人的贪婪给吓了一跳!

    他们不但克扣粮饷还吃空额、以次充好、走私贩卖违禁物品等等等等,总之,凡是能捞钱的,他们都干,就是不好好整军备战!

    这毕自肃就是因为太清廉了,所以被他们排挤在外,本来王之臣是不打算克扣宁远卫的粮饷的,因为宁远卫总共才不到五万人马,他报上去的却是十万,就算粮饷全给他们发了,还有一半的空饷进了他的腰包!奈何这次朝廷对阉党的清理来的太彻底,他这种依附阉党爬上来的官员也是清理对象,他不得不耗费钱财上下打点。

    这钱财耗费的多了,他就开始心疼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饷银全扣下了,光发粮草,反正又没打仗,一天到晚闲着,能让你们吃饱已经不错了!

    他想着反正上面有人兜着,应该不会出事,却没想到上面是兜住了,下面却没兜住,宁远卫竟然集体闹事了,毕自肃这货竟然自杀了!

    王之臣本来就是那种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他知道被孙承宗逮住了自己是躲不掉了,干脆老实交代,争取给个痛快,竹筒倒豆子,把他克扣粮饷、行贿受贿的事情全交待了。

    这下他是痛快了,孙承宗却不痛快了,东林党的骨干竟然被这货腐蚀了将近一半!这要是捅出去,东林党岂不是臭名远扬!

    孙承宗此刻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要么如实上报,那东林党的清誉就全毁了,要么隐瞒不报,那他个人的清誉就毁了,也许别人不会知道,但他自己心里清楚啊!

    按他的行事作风,如果不是涉及到东林党,哪怕是天他都敢捅个窟窿。但一涉及到东林党他就犹豫了,叶向高、**星、高攀龙、杨链、左光斗等等,一个个东林党领袖的音容笑貌浮现在他的脑海,如果把事情捅出去,这些铁骨铮铮、清廉无比的东林党领袖历史又将怎样评价?

    最后,孙承宗痛苦的选择了隐瞒不报,他咬牙切齿的对王之臣宣判道:“把你手下涉嫌贪腐的官吏全给我列出来,把拖欠的饷银全给我补齐了,我饶你不死!”

    王之臣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以为落在孙承宗手里绝对是死定了,能争取个痛快就算不错了,只要不凌迟处死,他都是可以接受的,却不曾想自己竟然还有活路!

    他并不是那种愚笨之人,脑子里面略微一转就明白了其中的关键,这孙承宗也是东林党人啊,而且还是东林党的领袖,所谓家丑不可外扬,他这是给东林党遮羞呢!

    有了这个认知,他自然是积极配合,凡是参与贪腐的,他一个不拉,全都交待了。拖欠的饷银问题也不是很大,光他们吃的空饷就是饷银的两三倍,花是花掉了一大半,剩下的补齐拖欠的饷银还是够了的。

    于是,王之臣被罢免蓟辽督师兼辽东经略的职位,由袁可立接任,袁崇焕被重新任命为辽东巡抚。至于宁远的兵变,有了银子那还有什么不好处理的,先把带头闹事的咔嚓咯,再把拖欠的饷银发咯,还有谁敢闹事?又有谁还会无聊的想寻死!

    平定了宁远兵变之后,孙承宗又定下了全辽攻略,总结起来就四条:

    第一,练兵,现在整个宁锦防线实际兵力不到十五万,空额空饷的超过一半,他在当地军户中将空额人员招满,命人日夜操练,随时做好战斗准备。

    第二,筑城,宁锦防线各卫所驻地全部加固,修成一个个战斗堡垒,全部变成难啃的硬骨头,让后金的铁骑无从下嘴。

    第三,屯田,鼓励当地军户开荒屯田,由朝廷提供种苗,减轻税赋,能保证驻军粮草供应就好,如果不能保证也没关系,主要是要让他们种,这些田可都是他们自己的,后金来了,他们能不拼命保护吗?

    第四,招贤纳士,建立占天馆、查地馆、译审馆、侦谍馆、异才馆、大力馆,招纳各种人才,加强军队战斗力。

    在孙承宗的经营下,宁锦防线愈发坚固了,皇太极连派小股部队骚扰的心情都没了,一心跑到蒙古草原扩充他的势力去了。

    宁锦防线坚不可摧大明就高枕无忧了吗?当然不是,宁锦防线跟二战时的马奇诺防线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地球是圆的,你只守住一面是没有用的,皇太极虽然不是希特勒,但绕道这么简单的策略,你能指望他永远想不出来吗?

    当然,朱慈炅也不是朱由检,绕道这种事情重在出其不意,如果事先就被对手发觉了,到时候谁把谁绕进去就不知道了。

第二卷 第十章 天灾**

    至八月初,孙承宗已基本消除宁远兵变的影响,辽东形势趋向稳定,朱慈炅收到奏报后,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来了。至于孙承宗私自放生王之臣的事情,他压根就不在意,贪官是要杀,但如果能让贪官检举更多的贪官并把贪腐所得吐出来,比杀更有意义。

    他现在关注的不是辽东,还有一件事情他更感兴趣。

    明朝每个皇帝继位元年都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开科取士,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科举。科举一般三年一届,当然有特别重大的喜事也可以开恩科,这新皇改元一般都是三年一轮的起始年。崇正元年是崇正朝的开始,自然要举行新皇的第一届科举。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一般在第一年的八月中旬举行;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中旬举行;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在第二年的三月中旬举行。

    这宁远兵变平定以后又恰逢科举开始,朝野上下一片喜庆,貌似形势一片大好,然而,真是这样的吗?

    当然不是,明朝末年可以说是个悲剧的时代,不知道是大明气数已尽还是天要亡明,所有倒霉事都集中在这几十年间。什么太监之祸、后金入侵、东林党误国这些事情一般皇帝遇到一件就已经算够倒霉的了,偏偏明末几位皇帝全遇上了。而且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北方连年大旱,据史书记载,明末的大旱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一直持续到崇祯十三年(公元1643年),连续四十多年的大旱,是个皇帝都招架不住。崇祯皇帝朱由检没招架住,所以亡国了,那崇正皇帝朱慈炅呢,他能招架住吗?

    。。。。。。。。。。。。

    八月的陕西,日炎如火,空气中都带着扭曲的波纹,这是温度高的了极致的表现。

    天启元年大旱、天启二年大旱、天启三年大旱、天启四年大旱、天启五年大旱、天启六年大旱、天启七年大旱。。。。。。,这不是凑字数啊,重要的事情都要说三遍,这要人命的事情自然是要如实描述。

    连年大旱,此时的陕西早已赤野千里,大小河流都已经干枯见底,别说浇灌农田了,平民百姓喝水都成了问题;整个秦川大地树木干枯、寸草不生,别说粮食了,想找点草根树皮充饥都找不到!

    年初朝廷就已经拨下了赈灾银两,但三百万两对于人口接近五百万的陕西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官员清正廉明的州县,赈灾银两全部换成了粮食,平民百姓每天还能喝上一口稀饭面糊;官员贪腐的州县,平民根本就受不到一丝救济,连草根树皮都吃光了,最后就只能去吃土了,后世有名的观音土就是出自这个时期的陕西。

    其中尤以西安府和延安府一众官吏贪腐最为严重,西安府澄城县知县张斗耀就是一个典型代表。陕西宣承布政司共有八府二州七十余县,这三百万两银子一分散,再层层调拨克扣下来到了知县张斗耀手里就只有不到一万两了。

    这怎么行呢,俗话说: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这一年才赚了不到一万两,那不是还亏了两万多两!张斗耀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这朝廷不是把今年的租税给免了吗,我可以去收啊,收多少都是自己的!于是,他不但不发放赈灾银两,还向农民勒逼租税!

    这人都要饿死了哪里还有钱交税啊,这租税自然是收入甚微,张斗耀可不管这些,他最擅长的就是敲骨吸髓,这帮刁民不使劲榨取是榨不出油的,他把手下派到各地使劲催逼,不交税,那就打,打到你交为止!

    王二是白水的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如果不是这场大旱,如果不是知县张斗耀的逼催,他肯定就会像那些什么张三、李四、王五、赵六一样,默默的种田,默默的娶妻生子、然后默默的老去,不会带走一片云彩,更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任何痕迹。

    但张斗耀这个天杀的太过份了,连年大旱,颗粒无收,他还派人来收租税。地里连草都长不出了哪里还有钱交租税!不交税他们还打人,打他也就算了,他六十岁的老母都被推到地上踹了几脚,结果一口气没回上来,死了!

    王二彻底愤怒了,他草草的安葬了母亲之后便开始挨家挨户在乡里动员,要去找张斗耀报仇。大家都被张斗耀给逼催的实在没有办法了,自然是积极响应,最后竟然被他聚集起几百人!

    王二没什么文化,他也不是想造反,他只是想报仇,所以,他把乡里百姓聚集到一起之后也没有发表激动人心的演讲,他只有一句话:“谁敢跟我去杀死张斗耀这个狗官?”

    大家也早就忍无可忍了,所有人异口同声回答道:“我敢杀。”

    既然敢就行了,王二带着这几百人直接冲入县城,杀了张斗耀。事情就这样完了吗?当然没完。

    这人一多就容易出事,王二是把仇报了,其他人还没满足啊,这知县都杀了,还怕什么,他们干脆抄了张斗耀贪腐的银两,又抢了府库,大家把钱一分,总算不用饿死了!

    就这还没完,王二首义陕西各地纷纷有样学样,当然他们不是学着王二去报仇,而是学着去杀贪官,抢银子!

    他们喊出的口号很简单:“与其饿死,不如造反而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