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魏宫廷-第6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这厮”

    见桓虎暗讽自己,项娈心下愈发震怒。

    在此后的会议中,诸国将领争吵不休:楚国的将领指责齐、鲁两国的军队不该隔岸观火,而齐鲁两国将领,包括新加入这个小团体的卫将卫邵,则数落楚国将领指挥不当,致使这场仗开局失利,难以扭转。

    双方争吵来、争吵去,争吵不休,无奈之下,楚水君只能终止当日的会议,叫诸将各自回营歇息,待明日冷静下来后,再齐聚帅帐商议战事。

    次日,也就是八月十七日,在大梁城这边,赵润早早就起身,带着宗卫褚亨,前往靳炬的府上吊念,顺便看望后者的遗孀与子女。

    靳炬的府邸坐落在城东的临渠东街,距离雍王赵誉的故居雍王府并非很远,不过宅子的占地并不大,说实话不太合乎靳炬他那大梁禁卫军总统领的职务。

    因为战争期间,一切从简,因此,靳府并未大办白事,仅仅只是在府邸前挂了些白绫与白纸灯笼应景,除此之外并不太大的改变。

    在得知魏王赵润驾临后,靳炬的正室靳张氏,领着两名妾室与一干府上的家仆前来迎驾。

    通过与张氏的谈话,赵润此时才知道,靳炬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做靳续、次子叫做靳享,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女儿。

    女儿乃侧室所出,早早便出嫁了,在靳炬当年还在禁卫担任都尉时,就嫁给了同为都尉的好友张昔的儿子张奂。

    至于两个儿子,早些年靳炬考虑再三后,决定让长子靳续入禁卫军,日后好继承他的衣钵,而将次子靳享塞到了魏武军,并托关系给次子弄了个五百人将的职务。

    没想到,楚、齐、鲁、卫、越五国伐魏,大梁战役爆发,靳炬、以及其长子靳续,还有他的挚友亲家张昔、姑爷张奂,尽皆战死城头。

    靳张两家,只剩下远在魏武军的靳炬的小儿子靳享,以及孙辈的几个小子。

    ……

    看着靳炬、靳续父子二人停在灵堂上的两副灵柩,赵润心中很不是滋味。

    就算是被称为贤明的赵润,在亲疏之间也难免有所偏袒,就比如大梁禁卫军总统领这个职务,其实靳炬的能力并不如侯聃,但因为赵润与靳炬相识二十余年,再加上靳炬很早就私底下向赵润效忠,因此,赵润最终还是选择了靳炬。

    其用意,无非就是善待最早投奔自己的那一批老人。

    可没想到,大梁一役,靳炬、靳续父子皆战死城头。

    这本不应该发生。

    按理来说,靳炬乃是大梁禁卫军总统领,他儿子靳续乃是都尉,兼之亲家的张昔、张奂父子,皆出任大梁禁卫军的尉官,以靳张两家在大梁禁卫军的军职而言,这两家本应就此兴旺。

    可谁曾想到,靳氏一家还未兴旺,就遭到了这等变故。

    片刻之后,介子鸱亦来到了靳府,似乎是算准赵润今日必定会前来靳府悼念。

    当时,赵润直直地盯着介子鸱,倘若介子鸱胆敢借此事再劝谏他所谓的大一统建议,他准会给介子鸱好看。

    但事实证明,介子鸱很聪明,从头到尾都未曾失礼,这让赵润有火没处发,着实憋得难受。

    在离开了靳府后,赵润又去探望了靳炬的亲家张昔、张奂父子的宅邸,然后,又去探望了其他大梁禁卫军的尉将。

    此战,大梁禁卫军战死一万四千八百六十一人,也就是说,驻守在大梁的一万五千名禁卫军,几乎全部阵亡,只有寥寥一百三十九人侥幸存活,而军中的将领、将官,除周骥、李霖等寥寥几人外,几乎全部阵亡,着实悲壮。

    纵观魏国近几十年,除初代魏武军曾在上党郡全军覆没以外,魏国的军队从未受到过如此惨重的损失,而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初代魏武军,在大军溃败之际,其实亦曾出现逃兵,但是大梁禁卫军,纵使城墙几度险些不保,亦无一人逃亡,皆死战不退,最终战死城头。

    当日下午,赵润又去探望了城内的几家民户。

    在刨除掉禁卫军的战损后,大梁的伤亡数字是六万一千五百九十五人,正如赵润昨日所猜测的那样,在失去了将近六万一千六百名青壮后,大梁城内,几乎户户都失却了家中的顶梁柱,只留下一群孤儿寡母。

    就好比赵润随便挑的几家,其家中十三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男人全部战死,只剩下一群女人,以及幼龄的孩童。

    当时,赵润强颜欢笑安慰着那些失却儿子、失却丈夫、失却父亲的女人,不吝言辞地称赞她们的儿子、丈夫、父亲皆是他魏国的英雄,并许下国家与朝廷会代为赡养她们、替她们抚养年幼子女的承诺。

    然而此时在赵润心中,却是怒火中烧。

    他从未如此强烈地憎恨其他国家,恨不得将其通通铲除。

    他忍不住看了一眼身边的介子鸱,脑海中顿时又回想起后者昨日那番话:若普天之下尽皆魏土,又岂会复有诸国联军进犯我大魏之祸?

    虽然对于介子鸱不合时宜劝谏此事感到莫名的反感,但仔细想想,赵润觉得介子鸱的话确实很有道理。

    当今中原内部的战争,其主要原因在于诸国林立,倘若中原就只剩下他一个魏国,又何来年复一年的频繁战乱?

    或许有人会说,纵使天底下只剩下一个魏国,亦不能排除民众造反的可能性,但就赵润看来,以他魏国的国制,几乎不可能将子民逼到揭竿而起的地步他魏国连被中原人蔑称为阴戎的三川人都能吸纳包容,使其融入魏人当中,又如何会容不下其他中原人?

    兵吞诸国、以战止戈……

    当日黄昏,魏王赵润喃喃自语地返回了王宫。

    待等赵润回到王宫时,禁卫军将领岑倡早已在甘露殿等候多时,向赵润禀报有关于冶城的情况。

    原来,今日一大早,魏将吕牧、穆青二人便率领两万余骑兵前往冶城,解冶城之危。

    待瞧见魏国援军赶到,包围冶城的楚将新阳君项培与越国将领吴起,在权衡利害后,最终选择撤兵,率领与楚水君汇合。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冶城的防御手段实在太多了,单单火田,就阻挡了楚军好几日。

    八月十八日,得知新阳君项培与越国将领吴起皆率军回归主军,楚水君再次召唤诸国将领,到帅帐商议战事。

    而在大梁这边,赵润亦召集了麾下的诸将,筹谋反击之事。

    很显然,楚水君不甘心受挫于大梁,而魏王赵润,亦不满足于采取守势,这意味着魏军与诸国联军之间,将再次爆发战争。

第259章:蓄势【二合一】

    八月十八日,楚水君再次召集诸国将军在帅帐议事。

    在今日的议事中,新阳君项培与越国将领吴起亦曾楚西,楚、齐、鲁、越、卫五个国家的统兵将领,终于齐聚一堂。

    在会议开始之前,楚水君有意无意地看了几眼齐国的田耽。

    原因就在于昨日的军议结束之后,卫国的将领卫邵跟着田耽前往了齐军的营寨,据楚水君得到的消息,田耽当时在帐内宴请了卫邵、卫郧、卫振三人,且从旁还有季武、桓虎、陈狩三位鲁国的将领作陪,毋庸置疑,齐鲁卫三**队的小团体已就此形成。

    一想到此事,楚水君就心头火起。

    他心中暗想,早知如此,还不如就叫卫国的六万军队在前三日攻打大梁的战役中全部消耗殆尽,亏他当时他还留了一线余地。

    ……实在该死!

    他心中暗骂。

    但暗骂归暗骂,既然卫军已经投向了齐国的田耽,那么,楚水君自然要给田耽这个面子或者说是给齐国面子,毕竟齐国目前承担着诸国联军的粮草供应,若惹得齐国不快,一拍两散,那结局绝对不是楚国希望看到的。

    至少就目前来说,楚国得好声好气哄着齐国,然而待等到击败了魏国嘛,说不定楚国会立刻调转枪头对付齐国。

    在深深看了几眼田耽后,楚水军环顾帐内诸将,凝声说道:“昨日一战,不幸败于魏军手中,此事非我等所期望,然事已至此,纵使相互推卸责任亦无法挽回什么,希望诸位稍做克制,同心协力……你说不是,田将军?”

    听闻此言,齐将田耽点了点头,他当然明白争吵不能解决问题,只是昨日楚将项娈脾气太暴,对他冷嘲热讽,因此惹得他心中不快罢了。

    如今的诸国联军中,以逐渐形成两方阵营,一方即楚越,还有一方则是齐鲁卫,三前者的领军人物为楚水君,而后者显然就是齐国的田耽,因此,当楚水君与田耽二人意见达成一致时,诸国联军终于得以暂时携手。

    既然意见达成一致,那么接下来自然得好好商量一番对付魏国的策略。

    别看昨日魏王赵润胜了一仗,但事实上对于诸国联军来说影响并不大,毕竟细论下来,除了粮募兵外,诸国联军当中就只有项末、项娈两兄弟麾下的军队有所损失,虽然这两兄弟当时为了殿后损失了两三万兵力诚为可惜,但对于仍拥有近一百三十万军队的诸国联军而言,些许的损失,其实倒也不算什么。

    至少通过这些损失,联军方多多少少也了解了一些魏军的虚实。

    就比如说,魏王赵润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杀手锏,否则在昨日那样险峻的情况下,他肯定会使出来可他并没有,他只是利用了自己作为君主的魅力,通过出色的军心鼓舞,激励了其麾下的魏军士卒而已。

    这让本来心中暗暗有些打鼓的诸国联军,终于可以将悬起的心放下来。

    “……魏王赵润用兵,向来是以正合、以奇胜,似昨日那般铤而走险,还是甚为罕见的。”

    在帅帐内,齐将田耽推测着魏王赵润接下来的行动:“凭田某对赵润的了解,昨日他兵行险招胜了一仗,接下来多半不会过于激进,若我所料的不差的话,他会暂时采取守势,同时叫其麾下的骑兵袭我军粮道,使我百万联军被每日的耗粮所拖累……”

    楚水君闻言点了点头,不过心中并不是特别在意。

    因为在这场仗开战之时,楚王熊拓就预料到他楚军的粮道会随着大军的推进而被拉长,是故,他想出了水陆并进的粮草输运方式,即除了陆地上的运粮队伍外,主要依靠梁鲁渠、大河、大江……蔡沟这三条水运来运输粮食。

    虽然齐国的船只,大多数都被魏国的湖陵魏军以及魏武军在北伐韩国前给摧毁了么,但国内水域众多的楚国,本来就拥有众多的船只,完全负担地起粮草输运的需求。

    而这,也正是魏将博西勒率领四万余羯角骑兵试图断绝诸国联军的粮道,却始终未能成功的原因原因就在于诸国联军的粮草,有近六七成是通过便利的水路网来运输,这让羯角骑兵鞭长莫及。

    记得前一阵子,楚军攻占了博浪沙河港,这让齐国输运粮草变得更加方便,不过很可惜,及时率军抵达大梁的魏王赵润,很快就将博浪沙河港又重新夺了回去,以至于目前诸国联军只能通过祥符港来运输大军的粮草。

    除此之外,还有杞县、睢县、睢阳等紧挨着河道的城池,皆已成为诸国联军水路粮道的中转站。

    正如齐将田耽所猜测的,当日,当赵润在大梁王宫的宣政殿召集麾下主将商议军事时,果然是倾向于采取一守一攻的战术:守即指大梁,亦或是指赵润麾下的主力;而攻则指代吕牧、穆青、乌兀、禄巴隆等将领麾下的两万骑兵,包括魏将博西勒麾下的四万羯角军。

    此时的赵润,尚不清楚诸国联军的粮草运输方式主要是依靠水路,因此,他决定由自己率领主力军与诸国联军耗着,而派遣川雒骑兵与羯角骑兵这两支合计六万余人的骑兵去断联军的粮道。

    毕竟在他看来,诸国联军眼下仍有一百三十万之众,每日的军粮消耗相信是一个天文数字,就算是殷富如齐国,恐怕也无法支撑这支大军多久,因此简单地来说,只要能守住,那么这场仗就注定是他魏国的胜利。

    不得不说,对于魏国而言,最为艰难的莫过于昨日。

    若非昨日赵润置之死地而后生,激励麾下魏军士卒的士气,击退了诸国联军,那么,他三十万魏军势必会被数倍于己的诸国联军压制。

    好在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从三川郡赶来支援的魏军,已在大梁站稳脚跟这意味着魏国总算能扳平此前的劣势,与诸国联军五五开局。

    “吕牧、穆青。”

    赵润点了两位宗卫的名,吩咐他们道:“接下来,朕将暂时在大梁按兵不动,以阻遏诸国联军。朕命你二人率领两万余骑兵南下……”

    说罢,赵润指了指面前案上的地图,沉声说道:“据朕所知,楚国的寿陵君景云,目前仍在率军攻打安陵、鄢陵,企图与楚国的平舆君熊琥夹攻商水,朕希望你二人率领骑兵南下,解商水之围……”说到这里,他转头看向禄巴隆与孟良,问道:“两位可有何异议?”

    禄巴隆与孟良摇摇头,当场表示会竭力配合吕牧、穆青二将。

    此时,赵润转头看向青羊部落的年轻族长乌兀,也就是他的内兄之一:“兄且率领青羊部落的骑兵,迂回绕到联军身后,设法联络博西勒的羯角军。”

    “是,陛下!”乌兀抱拳应道。

    此后,赵润遂安排诸将任务。

    成陵王赵依旧守卫东山,毕竟东山那边有他魏国历代君主的王陵,万万疏忽不得。

    随后,赵润又提拔周骥代替已故的靳炬,出任大梁禁卫军总统领一职,全权负责大梁城的戒严、御敌诸事。

    宗卫何苗被调回博浪沙,驻军于这座河港。

    至于冶城那边,鉴于大梁禁卫军的副将侯聃防守冶城有功,面对楚国新阳君项培与越国将领吴起二人,丝毫不弱下风,赵润未做安排,只是派人命侯聃巩固防守,毕竟冶城乃是魏国一切技术工艺的中心,一旦被楚军攻陷,后果不堪设想。

    待一切部署完毕,赵润独自一人在甘露殿沉思。

    在今日的军议上,其实有人建议他乘胜追击,趁着诸国联军昨日大败,加紧做出反击,但是最终,这项提议被赵润否决了。

    别看赵润昨日表现得仿佛是一切尽在掌握,事实上,他心中其实也虚地很。

    就像他对介子鸱解释的那样,他是没办法,才会采取仿佛破罐破摔的战术,一口气压上三十万魏军否则,他这支初来乍到的援军,就会被以逸待劳的诸国联军压制,被压制到连营寨都没办法立下的程度。

    说到底,昨日那场仗,只是赵润的一场豪赌,赌诸国联军内部未必心齐,赌楚水君未必敢倾尽兵力与他决战。

    虽然最终侥幸胜出,但赵润并不认为这样侥幸得来的优势,能帮助魏军击败数倍于己的诸国联军。

    更何况,昨日诸国联军在遭受败北后,必定会痛定思痛,暂时携手对外,若此时赵润仗着此前的胜势一头撞上去,那么结局不难猜测。

    兵行险招这种事,偶尔为之就算了,倘若次次都拿它当杀招,那么终有一日会自食恶果。

    至少赵润是这样认为的。

    当日下午,吕牧、穆青、禄巴隆、孟良等人,率领两万余川雒骑兵倾巢而动,朝着南面而去。

    而魏王赵润麾下的主力军,则以大梁、冶城、东山三者为核心,迅速地建造营寨,巩固防御,以应对诸国联军接下来的进攻。

    八月十九日到八月二十四日,魏军与诸国联军开始出现小规模地摩擦,这意味着诸国联军的士气逐步回升,正在为接下来攻打大梁、冶城两地而预热。

    对此,赵润并不意外,更不会因此感到慌乱,因为就像他所说的,此战他魏国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相比之下,他更在意西边的消息。

    西边,即指西垂秦国。

    这场仗,只要秦国那边不捣乱,魏国击退诸国联军的胜算其实并不小。

    但想要秦国‘按兵不动’,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站起身来走到窗口,赵润负背双手望着西方,脑海中不禁浮现出秦少君嬴璎的面容。

    在丈夫与父亲、在夫家魏国与娘家秦国之间,秦少君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的丈夫与夫家。

    据青鸦众的禀报,在赵润从雒阳率军出征的第三日,即八月九日,秦少君嬴璎便从雒城坐船前往了秦国的王都咸阳。

    在经过了数日后,终在八月十二日抵达了咸阳。

    抵达咸阳的当日,秦少君并未直接去见自己父王秦王,而是前去见了此时仍驻留在咸阳城内的魏使唐沮。

    早在几个月前,唐沮便来到了秦国的王都咸阳,试图游说秦国加紧进攻韩国。

    毕竟秦国倘若加紧进攻韩国,一来可以减轻魏国当时在边境与韩国对峙的压力,二来能让魏国消除后顾之忧,不必终日惴惴不安于秦国这个强大的邻居是否会在关键时候捅它一刀。

    但遗憾的是,秦人虽然耿直但却不傻,而赵润的老丈人秦王,亦称得上是一位明君。

    当时这位老王看出魏国与韩国即将爆发战争,虽立刻传令当时仍在攻打雁门郡的秦将公孙起、王戬等人,命其暂缓攻势。

    正如赵润所顾虑的那样,秦国对魏国亦有所顾忌,要知道对于秦国来说,魏国既是强大的盟友,同时也是阻隔他们驻足中原的强国正是因为有魏国这个庞大巨国挡在秦国的东进路线上,近两年秦国才会被迫改变策略,试图从韩国的雁门郡入手,以迂回的方式驻足中原。

    而更关键的是,相比较秦国,魏国更加强大,强大到纵使秦国也只能避其锋芒,老老实实屈居第二,这对于秦国这个进攻性极强的国家而言,实在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

    但没办法,秦国与魏国打了两场,两场全输了。

    还记得第一次交锋时,当时还是肃王的赵润一口气灭了秦国二十万兵力,让秦国元气大伤;而第二次交锋时,秦国被赵润直接偷袭了本土,险些连王都都沦陷了,若非当时魏国还承受着楚、韩两国的凶猛攻势,搞不好秦国真会丢了都城。

    正是这两场败仗,几乎彻底打灭了秦国原本试图与魏国争雄的念头,反而与魏国缔结了盟约。

    就连赵润的老丈人秦王亦认为,只要他这位女婿仍在魏国,他秦国基本是没什么机会取代魏国、驻足中原了,因此,这些年来秦国也颇为识相,除了跟西边的羌人、北边的义渠打打仗,就是与魏国做做贸易,以及在河套地区放牧战马,就算是秦将公孙起攻打韩国的雁门郡,也只是秦国的一种尝试而已:即想看看能否绕过魏国,使他秦国能驻足富饶的中原。

    可归根到底,秦国已不敢与魏国平起平坐确切地说,不是不敢,而是秦人自认为处处不如魏国。

    然而没想到的,魏国的强大引起了中原诸国的惊恐,致使韩、齐、楚、鲁、越各国相继联合起来讨伐魏国,这让秦王精神一振。

    虽说魏国乃是秦国的盟国不假,但总是被自己的女婿压一头,秦王自然也会感到郁闷。

    因此,在魏国与韩国爆发战争前,秦王选择了观望,而非是支持魏国。

    其中原因,无非就是因为魏国太强大了,强大到他秦国几乎没有出头之日,倘若这场仗能削弱魏国几分,这对于秦国而言,可不是一件坏事。

    在初见嬴璎时,魏使唐沮半响没回过神来。

    原因很简单,因为嬴璎此番前来秦国,穿的乃是男服,这让唐沮一下子就联想到了那位秦国储君‘秦少君嬴婴’,可问题是据唐沮所知,那位‘秦少君’早些年就已经不幸病故了呀。

    如今的秦国储君,乃是‘少君嬴婴’的幼弟,即那位据说自幼身体虚弱的嬴逐。

    “您是?”

    在询问这句话时,唐沮心中暗暗嘀咕。

    见唐沮面露疑色,嬴璎便说道:“本宫住在幽芷宫。”

    一听这话,唐沮立刻醒悟,连忙躬身施礼:“原来是秦妃。”

    说罢,他困惑地问道:“秦妃莫非是回秦国看望秦王陛下么?”

    赢璎摇了摇头,开门见山地问道:“我夫君命你出使秦国,叫你说服我父王进攻雁门郡,你游说地如何了?”

    秦……国?

    唐沮有些惊讶地看了一眼眼前这位王妃,恭敬中带着几分羞愧,说道:“臣有负陛下托付,至今未能说服……秦王。”

    听闻此言,赢璎皱了皱眉,问道:“我父王他只是拒绝么?未曾开出条件?”

    唐沮想了想,摇头说道:“秦王陛下只是以诸多理由婉言拒绝,并未开出条件。”

    “包括割让河西、河东、河内三地,亦不曾开出条件?”嬴璎又问道。

    听了这话,唐沮惊愕地看着嬴璎,摇头说道:“秦王陛下从未提及此事……不知秦妃从何处听说?”

    嬴璎皱眉不语。

    作为秦王的长女,且曾经一直以来以秦少君嬴婴的身份抛头露面,嬴璎很清楚她父亲心中想要的东西。

    她并不怀疑她父王心中并没有想过与魏国为敌,但是她知道,他父王很希望魏国能让出使秦国能驻足中原的道路,比如说,河西、河东、河内三地最好还能囊括西河、河套、上党等地。

    出于秦魏的关系,秦国并不贪图魏国的三川郡、颍水郡,但却希望魏国最起码将河西、河东、河西三地让给他秦国,使他秦国能踏入中原至于在此之后,秦国最终会攻取韩、鲁、齐、楚哪个方向,这姑且不提。

    但让嬴璎感到意外的是,他父王至今都还未向魏使唐沮提出索要三河的要求。

    难道父王转性了?

    不过转念一想,嬴璎就明白了。

    想来是她父王秦王知道,他的女婿魏王赵润,是绝对不会同意割让河西、河东、河内三地的,毕竟魏国赵氏王族那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不和亲的训戒,早已通过嬴璎的口中传到了她父王的耳中记得当时她父王还大为称赞来着。

    很显然,她父王还在观望,静候着时机,决定等到凭一己之力抗衡中原各国的魏国实在坚持不住了,再派使臣向其女婿赵润提出此事,以河西、河东、河内三地作为酬劳,换取他秦国的军队鼎力支持魏国这场战争。

    父王终归还是看重大秦……

    赢璎暗自叹息。

    以曾经秦少君嬴婴的角度来说,她父王的决定当然是正确的,毕竟就连她的丈夫魏王赵润也时常将国之利益至上的话挂在嘴边;但作为女儿,赢璎多么希望她父王此番能慷慨无私地帮助她夫婿的国家渡过难关。

    在幽幽叹了口气后,赢璎正色对唐沮说道:“唐沮大人,接下来由本宫去跟我父王交涉,请你务必听从本宫的嘱咐。……这也是我夫的口谕。”

    说着,她从袖口中取出一枚金令,悬示于唐沮面前。

    唐沮愣了愣,虽然他已看清眼前这枚金令确实是他魏国君主所有,但心中难免仍有所顾虑毕竟眼前这位秦妃,她可是秦国人啊。

    想到这里,唐沮试探着问道:“不知秦妃准备如何与秦王陛下交涉?”

    听闻此言,赢璎压低声音说了几句,直听得唐沮双目微微一亮,连忙拱手说道:“唐沮愿听从秦妃娘娘的指示。”

    “很好。”

    赢璎满意地离开了驿馆。

    离开驿馆后,她转头看向了一眼咸阳宫的方向,在略一迟疑后,义无反顾地带着随从与护卫,朝着咸阳宫而去。

第260章:父与女【二合一】

    当赢璎来到咸阳时,此时在咸阳宫的正殿殿内,秦王在正与大庶长赵冉谈论要事。

    二人谈论的内容,正是近几日由安插在雒阳的奸细火速送至秦国的消息:八月初六,魏王润御驾亲征、誓破百万敌军。

    “得闻百万诸国联军犯境,竟征召士卒,御驾亲征……此子诚乃当世豪杰。”

    看着手中由奸细送来的密信,秦王由衷地称赞道。

    在旁,大庶长赵冉亦徐徐点头附和。

    他们对魏王赵润皆不陌生,知道赵润身高不过中人,虽不能说手无缚鸡之力,但也只需一名士卒就能将其撂倒,但此人的胆魄、胸襟、才识,无不让秦王与赵冉称赞有加。

    二人都很欣赏魏王赵润在国难当头时御驾亲征的胆识。

    原因很简单,因为秦国的武风亦毫不逊色于魏国。

    纵观诸国,事实上秦国君主率军出征的次数极多每逢大规模的战事,秦国的君主以及国内的大贵族,皆会随军出征,与其说这是一种激励军心的策略,倒不如说是一种早年间流传下来的习俗。

    秦国的王族,除了曾被人耻笑胆小懦弱的蓝田君嬴谪外,几乎所有的嬴氏王族都有从军参战的经历,并且其中涌现出不少有能力的将领比如当世的渭阳君嬴华与阳泉君赢。

    而秦王年轻时的,亦曾频繁率军出征。

    正因为如此,当年赵润围攻咸阳、威胁秦国时,秦王毫不示弱,更不曾因此而妥协,若非当时秦少君嬴璎及时带着魏国先王赵的王令赶到,说不定秦王就会倾尽秦国本土的国人,与赵润这位未来的女婿打上一场不死不休的战争。

    但欣赏归欣赏,秦王与赵冉亦无法断定魏王赵润此番御驾亲征是否能够取胜,毕竟此番魏国面对的诸国联军,号称有一百五十万之众这数量光是想想,就让人感觉头皮发麻。

    “怕是难以取胜。”

    大庶长赵冉摇了摇头,皱着眉头说道:“魏与诸国的兵力,相差太大了……若我是魏王,此时就应当派出使者与韩国讲和,设法将韩国境内的魏军调回本土,抵御诸国联军……”

    “此事不易。”

    秦王感慨地说道:“韩国的君主韩然,亦非善与之辈,他既已得知诸国联军征讨魏军,又岂会轻易与魏国言和,让魏国顺利从他韩国撤兵?……想来,韩然非但不会同意与魏国和解,相反还会尽可能拖住魏国的精锐,倘若魏国强行抽兵,说不定韩国亦会采取反击,到时候,魏国的处境说不定更为糟糕……”

    赵冉点点头,旋即忽然插嘴道:“不过上回听细作来报,说是韩国的君主韩然故去了,眼下韩国似乎是韩武主持国事。”

    “韩武?”秦王惊讶地问道:“韩武不是在魏国为质么?”

    “大概是逃回国了吧。”赵冉摊摊手,表示自己也不知具体什么情况。

    就在他二人正在谈论时,殿外急匆匆走入一名内侍,在施礼后欢喜地禀告道:“大王,长公主回来了。”

    长公主?

    秦王愣了一下,旋即这才反应过来,意识到眼前这名内侍指的乃是嫁给了魏王赵润的嬴璎。

    也难怪,毕竟嬴璎以秦少君嬴婴的身份生活了二十几年,就连她父王秦王亦早已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