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魏宫廷-第6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对此究竟要砸进去多少钱,冶造局的官员与工匠们从来不去考虑这种问题:我们又不是户部官员,管它花多少!

    于是乎,在川雒联盟诸首领与冶造局官员陈宕的协商下,新都的预估占地面积,一下子翻了几番,吓得户部左侍郎崔璨当场就有点头晕目眩:虽说这次建造新都由川雒联盟出资,并不需要经手国库,但那终归是钱啊!岂可如此浪费……

    好吧,其实也不算时浪费,只是崔璨无法接受这种砸钱的行为。

    既然新都的面积被翻了几番,所需的人手,自然也是几倍增加,这让工部左侍郎谢弦颇感头疼,因为他发现,这项工程,就算是征募十万民夫也填不满。

    而就在这个时候,纶氏部落的首领禄巴隆表示人手方面毫无问题。

    原来,这个时候的川雒联盟,与南阳、宛地一带的羯族人又有了联系。

    这件事的起因,在于羯部落与羚部落的羯族人,曾向川雒联盟求援。

    这事发生在魏韩之战前,当年战败于魏国,且逃到南阳、宛地那一带的羯族人,在当地重新建立了部落,并毫不意外地,与巴蜀的巴人发生了冲突。

    这场冲突,说不好究竟是哪方人先动手,毕竟巴地素来喜欢劫掠人口作为奴隶,而羯族人呢,为了重新发展部落,也需要大量的人手,因此,双方不出意外地爆发了战争。

    在战争的前期,南阳、宛地一带的羯族人的处境并不乐观,因为他们被魏军打地太惨了,几乎是失去了战胜巴人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羯族人的首领阿克敦,尝试派人与川雒联盟,希望后者能看在彼此往日亲如兄弟的份上,帮他们一把。

    这件事,川雒联盟不好自己做主,毕竟逃亡南阳、宛地的羯族人,那可是他们君主国魏国视为仇寇的人,因此,川雒联盟征求了大梁的意见。

    当时,虽然太子赵润已前往宋郡,但先王赵那时并未过世,在得知此事后,允许了此事,毕竟巴人一直以来都是赵氏一族仇视的对象,赵氏一族对巴人的憎恨,绝不亚于楚齐两国的相互仇视。

    在得到了大梁的首肯后,川雒联盟便暗中资助了南阳、宛地的羯族人,支持他们与巴人发动战争,而作为代价,这些羯族人,需向川雒联盟进献大量的奴隶纶氏部落为何能成为奴隶贸易的头头,源源不断地将奴隶转手卖给魏国,就是这个原因。

    因此,人手在纶氏部落族长禄巴隆看来,根本不成问题,因为他们有南阳羯族人这个非常好用的捕奴人。

    于是乎,所有的不足都补全了,浩浩荡荡的一大帮人,在雒水与伊水交汇处的北岸,开始了建造新都雒阳的浩大工程。

    而另外一边,大梁又派出工部右侍郎邓湛、兵部驾部司郎於芳等官员一众,筹商增设国内全国路网、并铺设轨道马车的事宜。

    说实话,这项工程的浩大,丝毫不比建设新都雒阳小,若非户部在买卖三川郡的土地方面尝到了甜头,也看到了一些希望的曙光,否则,这些户部的官员们,在看到工部上交的报表时,恐怕真要昏过去了。

    谁让铺设全国路网与轨道马车一事,是由户部掌管的国库直接拨款呢。

    转眼便到了十月,随着魏军逐渐从西河撤离,秦国的军队,接管了与韩国将领雁门守李睦的战争,由于韩方占尽地利的关系,秦军的攻势未能起到什么效果,致使西河、雁门两地的战事,秦韩两方陷入了僵持阶段。

    而在此期间,从西河战区后撤的魏军,诸如临洮君魏忌的河东军、河西守司马安的河西军,以及韶虎等等,则按照朝廷的命令,相继在各自的防区开始屯田,务求能自力更生,尽可能地减少朝廷方面的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高军队屯田的积极性,朝廷改变了原先的征粮方式,即朝廷不再无偿征求各军的屯粮,而是采取收购的方式,其中的利润,则归各自军队所有。

    但相应地,朝廷也不再无偿为这些军队提供更换武器装备的事宜,若这些军队希望更换装备,就得拿出真金实银来,在兵铸局下单。

    为了提高这些军队的积极性与竞争力,天策府亦决定每隔一段时间对这些军队展开突击抽查,只要士卒的面貌与斗志合乎标准,天策府就会格外发放一笔军饷等等。

    总而言之,就是再次提高了魏**队的待遇标准,并且,将这些军队从原来的中央直属,逐渐转化为地方驻军,这事有利有弊,但总得来说还是利大于弊。ps:还不是写这些的时候,稍微一提,日后再说。

    而除了秦国与韩国以外,卫国也仍然在攻占齐国的东郡,而楚国,也依旧在继续攻打齐鲁两国,整个中原,就只有魏国这个霸主国超脱于战乱,静悄悄、阴搓搓地开始发展内部国力说实话,这个局面确实有点不可思议。

    拜魏国尽全力投入内部建设所赐,赵弘润这位新君这一阵子可谓是忙得不可开交,非但要处理日常政务,还要关注新都的建造以及铺设全国路网的进展。

    此时,赵弘润总算切身体会到,他父皇赵为何年过半百就双鬓斑白,而二伯赵元俨,年过六旬却依然精神抖擞,实在是因为君王这位置太过于操劳所致。

    我才不要英年早逝!

    于是乎在次日,这位新君就让自己病了,并且,为了尽快痊愈,新君托着疲倦的身体,带着芈姜、苏苒等众女们在御花园游玩,一边看着众女与赵卫、赵川等几个小家伙在草地上嬉戏,一边躺在懒椅上悠闲地晒着太阳。

    得知此事后,朝中百官之首、礼部尚书杜宥一脸淡定。

    他相信,那位年轻的新君陛下肯定不幸染了什么病症,懒疾嘛,这肯定是无药可治的。

    而对此,内朝大臣蔺玉阳笑着说道:“算了算了,终归陛下这回是熬了一月有余,咱们就当做没瞧见吧,反正国内的事,大多数也都落实下去了,就让那位陛下……唔,安心养病。”

    听闻此言,其余内朝诸大臣皆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微微叹了口气,礼部尚书杜宥忧心忡忡地说道:“就怕养着养着,病情不见好转,反而增重……”

    “那也好过陛下偷偷溜出城去。”前户部尚书李粱笑着说道。

    想了想,礼部尚书杜宥觉得李粱这话有道理:只要那位陛下还在他们眼皮底下,那就问题不大。

    期间,天策府右都尉张启功亲自送来了一份名单,大抵时记录那些对朝廷心存不满之人的名单。

    看着这些位朝中大臣在那位新君堂而皇之偷懒的情况下,依旧谈笑风生、见怪不怪,张启功惊讶地睁大了眼睛:这什么情况?难道我错过了什么?

    在他印象中,礼部尚书杜宥应该带着诸大臣联袂前去劝谏才对啊。

    不可思议!

    总而言之,魏国正在稳固发展。

第135章:稳固发展(二)【二合一】

    “咳……陛下不幸抱恙,今日朝事由礼部尚书杜宥主持,诸卿有事早议、无事退朝。”

    十月十八,在皇宫内的宣政殿中,大太监高和在朝事前尖着嗓子说道。

    听闻此言,殿内诸臣毫无异色,仿佛对大太监高和那句陛下不幸抱恙无动于衷,其中有几位朝臣,在瞥了一眼空置的王位后,无声地摇了摇头。

    唉,那位陛下又病了!

    短短十来天内,那位陛下病了三回,简直让人难以想象!

    第一回脑壳疼、第二回肚子疼,第三回这次,索性连借口都懒得找了,直接笼统地说什么抱恙,这让殿内诸大臣表示心很累。

    “杜大人?”大太监高和示意礼部尚书杜宥道。

    杜宥看了一眼高和,在暗自摇头后,走上前几步,面对着满殿的朝臣。

    在沉默了大概数息后,他表情有些古怪地说道:“真乃我朝不幸,仅隔两日,陛下再次不幸抱恙……”

    这看似沉痛,实则调侃、嘲讽意味居多的话,让殿内有些大臣忍不住轻笑出声,但随即这些人便意识到场合不对,立刻就收敛了笑容。

    而此时,礼部尚书杜宥的话也迎来了一个转折:“……然而,这也是考验我等臣子的时候,目前我大魏正值兴旺之时,希望列位恪尽职守,尽自己作为臣子的本分,使国家变得更加强盛。”

    “谨遵杜大人教诲!”

    诸朝臣拱手说道。

    此后,杜宥环视众臣,说道:“诸位大人有何事要议?”

    听闻此言,户部尚书杨宜站了出来,拱手说道:“杜尚书,户部有三事要奏。”

    “请讲。”杜宥说道。

    见此,杨宜便从怀中取出三份奏表,口中正色说道:“第一桩事,新都雒阳的建造工程,已于十日前正式动工,这是我户部左侍郎崔璨大人所呈的奏表……”

    礼部尚书杜宥走到杨宜面前,伸手接过后者递来的奏章看了几眼,微微点了点头。

    “第二桩。”将第二份奏表递给杜宥,户部尚书杨宜又说道:“这份是来自成皋关的奏表,据成皋令所称,在近半个月内,已有数千名来自荥阳、宅阳、郑城、卷县等地的百姓迁往川雒,东民西迁之事,效果斐然,下官以为,我朝廷当尽快在雒城设置令尹,方便引导迁移之民在三川郡落户,另外,需谨慎迁民与当地川民发生口角之争……”

    礼部尚书杜宥接过奏表,摊开扫了两眼,微微点了点头。

    “第三桩。”

    此时,户部尚书杨宜将第三份奏表递给杜宥,紧接着说道:“为方便运载建筑物资,我户部恳请朝廷允许增造船只,现有的船只数量,不能满足新都雒阳建造事宜是全国铺设路网的建设……”

    礼部尚书杜宥接过奏表瞅了一眼,随即有点不可思议地看向杨宜:“新增两百艘?”

    “这是必要的!”户部尚书杨宜肯定道。

    杜宥点点头,环顾各部的尚书大臣问道:“各部可有何不同看法?”

    吏部尚书郑图、兵部尚书陶嵇、刑部尚书唐铮以及工部尚书孟隗等几人相继摇了摇头。

    其实在这几件事上,吏部、兵部、刑部的话语权很小,杜宥也只不过是本着一碗水端平的心态随口问问,既然各部尚书皆无异议,那么这件事,朝廷当场就做出了决定。

    此后,工部尚书孟隗也站出来,代表工部希望朝廷放宽用钱的尺度,毕竟近段时间魏国在国内的种种大工程,主要负责部府、司署,就是工部与冶造局,但是工部的官员认为,户部那些吝啬鬼在钱款用度上卡地太紧了,以至于工部有许多工作无法展开,因此,工部尚书孟隗希望户部能配合他们工部的作业。

    再然后,就是户部尚书杨宜与工部尚书孟隗两人的日常互怼,前者指责后者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后者指责前者是吝啬的守财奴等等,对于这种口水仗,诸朝臣已经见怪不怪。

    不得不说,如今工部在朝廷六部内的地位已非当初可比,作为发展国内建设的急先锋,工部根本不虚户部这个曾经的朝中大佬,甚至,户部渐渐沦为工部予取予求的钱袋子。

    而至于这场口水仗的结果嘛,就是工部尚书孟隗心满意足地又拿到了一笔款项,让户部尚书杨宜的面色变得相当难看。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魏国目前的大势就是发展国内建设,也就是说,朝廷其余各部都要无条件配合工部与冶造局的作业。

    “退朝!”

    大概半个时辰后,见诸大臣商议国事已毕,大太监高和扯着嗓子喊了一句,随即便急匆匆地离开了宣政殿他还要赶着去侍奉新君赵润左右。

    而此时,朝中诸大臣们朝着空空如也的王位拜了一拜,随即亦纷纷离开了宣政殿。

    离开时,这些位大臣笑容可掬、谈笑风生,这个说今日天色不错,那个说今日杨、孟两位大人的嘴皮子仗当真精彩,至于王位上空空如也这个话题,却是谁也没有提及。

    不得不说,魏国朝廷的官员们,还真是完美地做到了国君在与不在一个样,纵使国君赵润不在场,这些朝臣照样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朝议事宜。

    在这种情况下,不免让人产生遐想:既然朝廷能完美地处理国内的政务,那么新君的作用又是什么?吉祥物么?

    当然不是,其他历代君王姑且不说,至少在这一代,新君赵润的最大作用,就是给予诸大臣心安只要知道这位曾横扫中原的陛下站在背后,纵使在朝议上瞧不见这位陛下,朝廷诸大臣们亦感觉无所畏惧。

    反过来说,作为国君的赵润,他日后想要再离开大梁,恐怕也是几乎不太可能了。

    告别了同僚,礼部尚书杜宥走向垂拱殿,一路上,笑容可掬地与路过的禁卫军巡逻队点点头打着招呼。

    近段时间,杜宥的心情很好,虽然先王赵的驾崩固然让他十分伤感,但这位先王后继有人,继承王位的太子赵润,在他看来乃是一位雄才大略甚至超越其父的雄主,再加上他魏国目前致力于发展国内建设的势头,纵使杜宥都无法想象,待五年、十年之后,他魏国会强盛到何等地步。

    唯一遗憾的是,新上位的新君频繁抱恙,这真是叫人揪心。

    然而更揪心的,倘若这会儿他到御花园转一圈,准能看到那位身染怪疾的新君懒洋洋地躺在懒椅上,悠哉悠哉地晒太阳……

    考虑到自己还想为国家、为那位新君再效力几年,礼部尚书杜宥决定无视这件事。

    反正,只要那位陛下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待在皇宫内,凡事都是可以商量的嘛。

    甚至于,稍稍妥协一下,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哼着不明就里的曲调,礼部尚书杜宥来到了垂拱殿。

    此时在垂拱殿内,似蔺玉阳、虞子启、李粱、徐贯、介子鸱等内朝大臣们,早已到齐,正在内殿批阅奏章,瞧见礼部尚书杜宥满脸笑容地走进来,众内朝大臣心中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今日杜大人心情不错啊……

    难道陛下今日上朝了?

    不会吧?才装了一日的病,那位陛下不至于这么快就返回朝议才对……糟了糟了,我这次要输。

    在相视几眼后,诸内朝大臣们很默契地交换了几个眼神。

    旋即,便有内朝大臣冯玉小心翼翼地问道:“杜大人,今日陛下他……上早朝了吗?”

    听闻此言,原本还满脸高兴的礼部尚书杜宥,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顿时间,就见温崎满脸激动地攥了攥拳头,让杜宥看了一个正着。

    在直直盯着温崎片刻后,杜宥有些不渝地问道:“温大人,您这是做什么呢?”

    温崎被杜宥盯得有点心虚,一脸讪讪地解释道:“这持笔久了,手上未免脱力,故而……活动一下筋骨。”

    “……”杜宥张了张嘴,无奈地摇了摇头。

    在平静了一下心绪后,杜宥开口道:“今日在朝议时,户部尚书杨宜杨大人提出,朝廷当尽快拟定几名令尹,前赴三川郡赴任,引导迁民落户,诸位大人可有什么合适的人选?”

    平心而论,若在往年,这种事应当由吏部来裁定,但垂拱殿内朝的存在,大幅度削减了朝廷六部的权柄。

    毫不夸张地说,在目前魏国的朝廷机构中,唯有天策府在地位上能与垂拱殿内朝相提并论,不过,天策府只负责对外兵事以及对内的监察(防止有人造反作乱),与垂拱殿内朝并无职权上的冲突。

    “三川郡的令尹啊。”蔺玉阳摸了摸下巴,轻笑着说道:“这还真是个肥差啊……”

    说着,他见殿内诸大臣不解地看向自己,遂笑着解释道:“其实早在五六日前,原阳王世子赵就拜访了蔺某的府邸,希望能出任雒城的令尹,再不济,都尉也成……”

    听闻此言,前兵部尚书徐贯冷笑道:“原阳王的眼光倒是不俗,可惜,这父子二人皆是贪生怕死的怂包……举荐赵成,我觉得还不如举荐安平侯(赵郯)。”

    还别说,当年韩国攻打魏国时,原阳王父子在韩军还未渡过大河天堑的情况下,就慌慌张张地从封邑逃到大梁,这非但让朝廷内的大臣多有看轻,就连宗府,事后也严厉惩戒了这对父子。

    甚至于,宗府当时的言辞很锋利:不配做赵氏一族子孙!

    相比之下,成陵王赵、安平侯赵郯这些赵氏一族的王侯,在那场事关魏国存亡的战争中表现地颇为出色,并在事后也得到了宗府的嘉奖。

    “咳,不可私议王族。”礼部尚书杜宥咳嗽了一声。

    徐贯耸耸肩,说道:“我以为,安平侯赵郯,可以胜任三川郡雒城一带的督护,此人勇武果敢,性格也直爽,不至于会与川雒发生什么龌蹉……”

    听闻此言,蔺玉阳、李粱等人默然不语。

    莫以为这些位大臣就没有私心,其实他们也有,当然,他们的私心当然不是什么财富,而是另外一个层次的私心,比如说,使士族壮大。

    在赵氏一族的子弟中,大多数人都觉得,这个魏国是属于他们的,但士族并不这样看待,在后者眼中,赵氏是赵氏、王室是王室、国家是国家,不可混为一谈。

    这些年来,由于大批的豪门、寒门子弟,甚至是平民子弟因为考举而成为朝中大臣,这使得赵氏王贵逐渐失去了对这个国家的控制这里的赵氏王贵,指的是除了王室嫡系本家这一支以外的分支。

    除了宗府这一块外,朝中几乎已经被士族占据,因此,士人普遍认为,由他们士族取代赵氏王贵的时代来临了,但很遗憾,赵氏王贵终究是王室的分家,似成陵王赵郯、安平侯赵郯、上梁侯赵安定等等,依旧有不少赵氏王贵执掌着偌大的权柄,与迅速崛起的士族抗衡着。

    在士族眼里,享有种种特权的赵氏王贵是不受待见的,纵使有些赵氏王贵、诸如成陵王赵等等,为国家也贡献了许多力量,但士族还是觉得,这些人尽管出了力,但他们得到的则更多这些人好比是藤蔓,虽然也会协助大树驱逐虫豸,但本身却也在汲取大树的养分,若对此视若无睹,藤蔓终将使大树枯萎。

    因此,别看赵氏王贵这些年一个劲地抓权、捞好处,但朝中的士族们,也在有意无意地打压他们。

    就比如眼下,虞子启不动声色地说道:“我以为,汾阴令的寇正,才能出众、政绩斐然,可以出任川雒的令尹。”

    寇正何人,那可是真正的平民子弟出身只要不是赵氏王贵出身,无论世家、寒门、平民,一旦登上仕途,那么就可以被列入士族,成为其中一员。ps:其实士族内部,比如世家与寒门、平民子弟间也有矛盾,但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还是王族与士族,可以视为特权阶级与寻常官僚阶级的矛盾。

    毕竟以寇正的能力,日后开辟门第这是必然的。

    同理,介子鸱与温崎等人亦是如此。

    “这不合适吧?”李粱皱着眉头说道:“汾阴令寇正,那是陛下钦定的内朝大臣,眼下只不过放到地方磨砺而已……”

    “川雒的令尹,也是一个极好的磨砺之处嘛。”虞子启笑着说道。

    而继赵郯、寇正之后,诸内朝大臣们又举荐了几名合适的人选,这些人选当中,既有赵氏王贵、也有士族子弟,这也难怪,毕竟这些内朝大臣们亦有各自的人际交往,就好比前兵部尚书徐贯,他与安平侯赵郯的私交就不错。

    商议来商议去,诸内朝大臣们依旧拿不定主意,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立刻就想到了新君赵润。

    这是内朝的规矩:凡内朝可以定夺的事,由内朝定夺;若内朝商议不定,则由新君裁定。

    “这件事,就由我去呈禀陛下吧。”

    礼部尚书杜宥接下了这事,随即,语气不明地补充道:“顺便,去探望探望那位陛下的病况。”

    在诸大臣会心的笑容中,礼部尚书杜宥离开了垂拱殿。

    而此时,正如杜宥此前猜测的那样,赵弘润正在御花园内,躺在一张躺椅上,懒洋洋地晒着太阳,听着大太监高和禀报今日早朝上的种种见闻。

    不得不说,有杜宥那等老成持重的老臣在,赵弘润对国事还是颇为放心的,他之所以询问高和,只是想看看朝中大臣针对他再一次‘不幸抱恙’一事有什么反应而事实证明,朝臣们对此已见怪不怪。

    这就非常好!

    赵弘润寻思着,假以时日,就算他‘常年抱病’,朝中政务也不会因此而耽搁。

    “爹。”

    伴随着一声奶声奶气的呼唤,赵弘润的长子赵卫跑到他面前,举起右手,仿佛要将什么东西交给赵弘润。

    见此,赵弘润遂摊开手,随即就感受到手心一阵冰凉滑腻的感觉。

    仔细一瞧,竟是一条扭动的蚯蚓,非常丑陋。

    “太子殿下,您……您怎么可以……”

    跟在赵卫身后的一名宫女瞧见这一幕,没来由地一阵心慌。

    但出乎这名宫女意料的是,赵弘润脸上丝毫没有动怒的表情,反而有种怀念。

    他用另外一只手摸了摸长子赵卫的脑袋,笑着问道:“卫儿,你知道此物叫什么名么?”

    赵卫今年还不到三年,就连说话都不利索,哪里晓得那么多,表情有些木纳地摇了摇头。

    然而,还没等赵弘润开口,就听远处的二儿子赵川不知喊了一句什么,随即就见面前的长子赵卫大呼小叫着跑远了,这让那名宫女更加惶恐,连连向赵弘润告罪。

    摆摆手示意那名宫女跟着长子赵卫,赵弘润颇有些怀念的说道:“年幼时,朕也曾似这般捉弄六叔……”

    说完这话,久久不见回应,赵弘润下意识地朝着左右瞧了两眼,这才发现,自己身边就只有大太监高和、侍妾赵雀以及燕顺、童信两名拱卫司的御卫长,像吕牧、穆青这些早已习惯于给他捧哏的宗卫们,如今早已在禁卫军任职,并不在身边。

    这让赵弘润稍稍感到有点郁闷。

    好在大太监高和擅长察言观色,一听赵弘润的神色,便心领神会,在旁问道:“陛下指的可是怡王爷?”

    这总算是能让赵弘润把话题接下去。

    “是啊。”赵弘润笑着点了点头,说道:“不过朕当年捉弄六叔的时候,比这小子还年长些……”

    在说这番话时,赵弘润心中也难免有些茫然。

    十几二十年前,在皇宫内劣迹斑斑的八皇子,如今也已成婚生子,有了几个儿女。

    而相对的,在十几二十年后,在亲近的人当中,六叔过世了,父皇也过世了,这让赵弘润颇为感慨。

    儿子的恶作剧,让他不免联想到了曾经的自己。

    他很清楚,那种恶作剧,有时或许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正因为亲身体会过,因此,赵弘润如今在闲于政务时,也会时常陪伴自己的妻儿,就像他父皇临终前所说的,莫要走他的老路,因为勤勉于政务而忽略了家眷。

    只是,似这般悠闲的生活,让他不由地怀念年幼时捉弄六叔,以及后来与他父皇展开所谓父子战争时的日子。

    仔细回想,那可真是一段有趣而值得怀念的回忆。

    只可惜,这会儿大太监高和的一句话,打破了赵弘润对美好回忆的追思:“陛下,杜尚书来了。”

    “什么?”

    赵弘润下意识地瞥了一眼远处,果然瞧见礼部尚书杜宥正走向自己,他立刻就装出了抱恙在身的无力状。

    “老臣杜宥,拜见陛下。”在走近赵弘润后,礼部尚书杜宥拱手施礼道。

    “是杜爱卿啊。”故作无力的赵弘润睁开眼睛,在故意咳嗽了两声,问道:“这些日子,辛苦杜爱卿了。”

    “嘿。”杜宥意味不明地笑了笑。

    其实究竟怎么回事,君臣二人彼此都清楚,是故,当听到杜宥那声意味不明的笑声时,赵弘润难免有些心虚与尴尬,咳嗽一声立刻岔开了话题:“杜爱卿此来,莫非有什么要事?”

    杜宥盯着赵弘润看了两眼,但最终还是没有揭穿眼前这位新君装病的举动,故作不知地说道:“陛下,东民西迁之事,已见成效,朝廷以为,当派驻几名令尹前往三川,引导迁民在当地落户,免得乱了秩序,与当地的川民发生冲突……”说着,他从怀中取出一份名单,递给赵弘润道:“这是内朝拟定的名单,请陛下裁定。”

    “原来是这事……”

    一听杜宥不是闲着没事来找茬,赵弘润的心情一下子就放松了许多,接过名单看了两眼,就说道:“就安平侯赵郯吧,此人勇武果敢,闲置在地方太可惜了,另外据朕所知,安平侯酒量不俗,想必能与川雒的首领们相处友好……就封他川雒督护,领都尉职务。至于三川郡的内事,朝廷暂时莫要插手。”

    “是!”杜宥会意地点了点头,站在赵弘润的躺椅边,看着远处蹦蹦跳跳的几位皇子与公主,脸上浮现出慈祥,仿佛是看待着他魏国的未来。

    不过在瞥了一眼赵弘润后,这位杜尚书脸上的笑容就收敛了大半。

    “陛下,有点事还是适可而止为好,过犹不及,反而不妙,您说呢?”

    “呃……杜爱卿所言极是。”

    总之,今日的魏国,亦在稳固发展。

第136章:新时代【二合一】

    洪德二十七年十月中旬,按照旧例,礼部奏请国君更改年号,以示不同。

    期间,朝野有许多人都认为那位新君会选择昭武作为新的年号,毕竟,谁让新君赵润将宫内的文德殿都改成了昭武殿呢。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新君赵润最终选择的年号却是兴安,大概是希望按部就班、稳固发展国力的意思。

    对此,有不少朝臣感觉有点可惜。

    这些朝臣,就跟内朝大臣介子鸱一样,在他魏国已得到中原霸主的实际地位后,野心抱负难免增涨,希望他魏国能再进一步,这些人觉得,兴安这个年号过于低调,远不如昭武更符合似赵润这般的雄主

    事实上,在洪德这个年号之前,在前前代先王赵慷时期,魏国就曾采用过昭武这个年号,当时的魏王赵慷,自认为可以率领魏国击败强大的韩国,但事实证明,这位魏君的自信纯粹就是个笑话,他在位的时期,魏国国力不进反退,甚至于因为连续几次与韩国打仗战败,从一流强国沦落为二流国家,白瞎了昭武这个进取的年号。

    但新君赵润不同,这可是一位在皇子时期就横扫中原,击败了韩、楚等强大国家的君主,无论欣赏或者抵触这位新君的魏人,几乎都希望这位新君能带领魏国走向更远,使魏国更加富饶昌盛。

    洪德二十七年腊月,大梁朝廷正式对治下郡县颁布了兴安年号,因此,洪德二十七年又称兴安元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