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魏宫廷-第5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同于那些顶着游侠的称号却尽干些地痞无赖之举的家伙,卫国的豪侠,那可真的是持三尺青锋剑,好打抱不平、行侠仗义的义士。
可话说回来,再是侠义的义士,也需要吃饭,既然卫公子瑜需要这些游侠为他效力,那么理所当然要养活他们,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除此之外,卫公子瑜还在私底下尝试发展冶铁工艺。
其实在卫公子瑜的祖父卫王纠的年代,卫国也曾有过一段发展冶铁工艺的岁月,只不过在卫公子瑜的父王卫王费当政之后,卫国的冶铁发展就受到了阻碍。
说白了,就是当时卫国锻造出来的铁剑质量很差,强度与锋利还不及这个时代已经纯属的青铜兵器,再加上发展冶铁工艺需要投入的金钱太多,于是卫王费就放弃了。
毕竟卫王费与魏王赵的关系非常好,在卫王费看来,反正魏卫两国关系亲密到连边境都不需要设防,既然魏国已经在发展冶铁工艺,他卫国何必多此一举呢?到时候直接购置魏国锻造的兵器不就成了?
这还真不是玩笑,事实上,卫国最精锐的濮阳军,也就是卫王费直属的王师,其兵器甲胄,其实始终是跟魏国的驻军六营持平的当然,也仅仅只是濮阳军这支卫国的王师而已,至于其他的卫**队,绝大多数都是在使用魏国淘汰下来的军备。
倒不是魏国这边不肯放宽额度,只是卫王舍不得这笔钱而已,毕竟魏国当年驻军六营的装备,哪怕是在魏国虚弱的时候,魏王赵仍然坚持每两三年全军换装,尽可能地走精锐路线,以应对来自韩国的威胁。
相比之下,卫王费更愿意用这些钱来享受,他很满足于自己作为魏国的小弟。
但卫公子瑜则不同,在他看来,卫国必须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冶铁工艺,否则,他卫国将始终无法摆脱魏国的控制与摆布毕竟以以往的趋势,若魏卫两国失和乃至于交恶的话,他卫国甚至无法自主打造兵器与甲胄。
到时候,难道真要重拾几乎已淘汰的青铜锻造技术?
但遗憾的是,卫公子瑜只能凭一己之力,偷偷摸摸地在私底下研究,因为这件事,别说若传到魏国那边,多半会引起魏国对他卫国的怀疑,甚至于,他连他父王卫王费这关都过不了。
因此,别看卫公子瑜这一两年,借当年韩将司马尚攻陷他们半壁疆土的前车之鉴,终于说服他父王,拿出了一大笔钱创建了数支军队,但事实上,由于他父王派了几名主簿严格把关着,卫公子瑜根本没办法挪动,无论是投到长铗,还是投到他偷偷摸摸研究的冶造工艺当中。
迄今为止,维持长铗与发展冶铁技术的消耗,全靠支持他的卫国富豪在私底下捐赠,根本不经过国库的账本。
而相比较维持长铗的耗费,研究冶铁技术的经费投入简直就是无底洞,想想当年的赵弘润就知道了,南征北战前后从楚国、三川、韩国收刮、敲诈了一笔笔的钱物,可结果呢,当时肃王府的家计开销,还要靠小夫人羊舌杏在城内开设的肃氏楚金来维持。
甚至于即便如此,赵弘润还欠下了户部几百万两的欠款,一直到博浪沙河港竣工。
虽然这笔庞大的资金投入,并非是全部用在发展冶铁工艺上,但要知道,魏国当时好歹是有一定基础的,而卫国呢?却连最基础的工艺都未曾掌握。
这意味着,卫公子瑜需要砸下比当初赵弘润砸在冶造局更多的金钱,才有可能获得一些成绩。
也正因为这样,卫公子瑜非常需要萧鸾的那笔钱,因为那笔钱不会过国库的账目。
“那赵润公子那边……如何回覆?”
在听了卫公子瑜的解释后,夏育皱着眉头问道。
卫瑜思忖了片刻,镇定地说道:“此事,我自有主张。”
说到这里,他微微叹了口气,自嘲道:“魏人为抓捕萧鸾潜入我卫国境内,杀害我两百余顿丘军士卒,然而最后,我还不得不听从那个表弟的话,将萧鸾擒获献上……夏育,这就是魏卫两国的友谊。”
“……”夏育张了张嘴,默然不语。
五日后,卫公子瑜派了一队两百人左右的亲卫,将顿丘军副将公宜捆绑,押送到了大梁。
当时,张启功与北宫玉已返回大梁,在得知此事后,便从那些卫**卒手中接收了要犯,将其押入太子府的私牢。
大约半个时辰后,太子赵润在得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顾不得自己那所谓沾到雪就会死的‘怪症’,带着宗卫长吕牧,冒着风雪风风火火地来到太子府的私牢。
而当赵弘润来到私牢的时候,张启功、北宫玉、阳佴、鸦五等人正围在牢房外打量着那名自称是顿丘军副将公宜的男人。
见此,赵弘润冲到张启功等人身边,一边张望牢房内的那个男人,一边语气急切地问道:“北宫,当真是萧鸾么?”
然而,北宫玉摇了摇头说道:“此人与萧鸾有七八分相似,但,并非是萧鸾……”
赵弘润并没有亲眼见过萧鸾,但相信北宫玉不至于会在这种事上欺骗他,闻言万分失望的他,罕见地有些失态,在恨恨用手砸了一下牢门后,懊恼地问道:“那他是谁?”
话音刚落,就见牢房内的那个男人冲到牢栏处,朝着赵弘润大喊道:“我乃卫国封丘军副将公宜!亦是你苦苦要找的萧鸾!哈哈哈哈!”
看了一眼面色阴沉的太子赵润,北宫玉小心翼翼地说道:“如太子所见,此人乃是伏为军的一员。”
“……”赵弘润面色难看地盯着牢房内那自称萧鸾的家伙,转身拂袖离去了。
片刻后,在太子府内都尉署的班房里,冷静下来的赵弘润,召见了张启功、北宫玉、阳佴以及鸦五几人。
据卫公子瑜托人带给赵弘润的回信中所言,他在得到后者的书信后,立刻便派人抓捕了顿丘军的副将公宜,但在看过牢内那个家伙的德行后,纵使没有北宫玉辨认,赵弘润也不认为那个家伙就是那个萧鸾,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或许,此人是萧鸾的一个替身。”在思忖了片刻后,北宫玉皱着眉头说道:“可能是萧鸾怀疑太子殿下很有可能通过卫公子瑜去抓他,但又不舍得轻易放弃聚拢的伏为军,故而叫替身代为出面,因而被卫公子瑜的人擒获。”
顿了顿,他又说道:“也有可能,是萧鸾为了打消卫公子瑜的怀疑,故意丢出一个弃子。……在他看来,纵使是太子殿下,也不好接二连三地指使卫公子瑜去做什么事。”
赵弘润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随即询问张启功道:“启功,你怎么看?”
只见张启功看了一眼北宫玉,拱手说道:“太子殿下,臣以为,北宫大人方才所言,纵使是太子殿下,亦不好接二连三指使卫公子瑜去做什么事,这句话很有见地……”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忽然转了口风:“其他的,臣暂时还未有头绪。”
“……”赵弘润深深看了一眼张启功,并没有多说什么,在简单交代了几句后,便带着宗卫长吕牧离开了。
待等赵弘润离开之后,张启功将鸦五拉到了角落,低声说道:“鸦五,张某有件事拜托你青鸦。”
“张大人请讲。”鸦五点头说道。
只见张启功压低声音说道:“请你派青鸦潜回卫国顿丘,监视顿丘军的一举一动,看看卫公子瑜在‘捉拿’了‘萧鸾’之后,是否有下令彻查顿丘军当中的伏为军细作,或者,打散军卒、整顿这支军队。”
鸦五愣了愣,好似想到了什么,在用怪异的眼神看了一眼张启功后,面色凝重地点了点头。
“明白!”
第47章:怀疑(二)
ps:今年有点事耽搁了,先送上四千字保全勤,待会还有一章三千字,抱歉、抱歉。
以下正文
数日后,萧鸾果真将他麾下伏为军奸细从魏国冶造局盗窃的有关于冶铁工艺的记录手札,交给了卫公子瑜,至于这其中是否有截留,那就只有天知地知了,不过卫公子瑜还是很满意,在得到这份记录手札后,便在书房中细细研读,希望能从中获得发展本国冶铁事业的经验心得。
而就在他仔细研读的时候,卫国豪侠夏育来到了书房,启禀道:“公子,近两日有长铗的弟兄,发现顿丘一带或有魏人的踪迹。”
卫公子瑜放下了手中的工匠手札,问道:“是魏国的双鸦么?”
“不清楚。”夏育摇了摇头。
作为卫国人,他倒是并不清楚魏国的青鸦众与黑鸦众,但据长铗的那些游侠禀报,那些人身手敏捷,且对卫国游侠们假借挑衅的试探视若无睹,纪律性很强。
因此夏育觉得,对方的来意可能并不简单。
“不用管那些人。”重新将目光投向手中的手札上,卫公子瑜淡淡说道:“多半是魏人在得到了萧鸾的替身后,有所怀疑,故而派人监视顿丘军而已。”说到这里,他眼中露出几许深虑之色,语气莫名的喃喃说道:“魏人当中,有人怀疑到我身上了么?这还真是……”
听卫公子瑜这么一说,夏育的面色变得凝重起来。
他本来就不支持自家公子与那萧鸾合作哪怕主要是为了利用对方,毕竟魏卫两国的实力如今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若惹恼了魏国,后者根本不需要出动太多的兵马,只要两支五万人编制的精锐魏军,恐怕他卫国就难以抵挡。
似乎是注意到了夏育的凝重表情,卫公子瑜镇定地说道:“无需担忧,我与那萧鸾,只有口头协议,不至于会被魏人抓到把柄,再者,对于顿丘军,我亦早有安排,那些魏人的细作,也难发现什么蹊跷。相比之下……”
他目视着手中那份魏国工匠的手札,皱着眉头说道:“在这份手札中,记录的人反复提过耐温、保温,说是‘碳钢’的强度与碳铁的比例有关……”
“碳钢?”夏育眨了眨眼睛,露出一副懵懂之色:“那是什么?”
卫公子瑜摇了摇头,就像碳钢一样,在这份魏国工匠的手札中,他陆陆续续看到了不少技术名词,可能在魏国的工匠眼中,这是连解释备注都不需要的常识,但是卫公子瑜对这方面却毫无涉及,根本无法领会其中的道理,只能靠胡乱猜测。
想了想,卫公子瑜说道:“光是在这瞎猜也不是办法,唯有按照此法,叫人再建一座高炉,用魏人的炼铁法烧炼矿石,看看是否有什么成效。”
对于此事,夏育亦是持支持态度。
又过数日,在大梁城内的太子府内,张启功于太子都尉署的班房内,收到了青鸦众从顿丘送回来的密信。
在这份密信中,派往顿丘的青鸦众写道,在‘擒获’了‘萧鸾’后,卫公子瑜亦当即下令整顿顿丘军,整支八千人的军队竟然被解体打乱,重新整编。
看到这里,张启功眼眸中闪过几丝困惑:难道是我猜错了?那卫公子瑜亦被蒙在鼓里?
思前想后许久,张启功犹豫半响,最后还是前往了皇宫,到东宫求见太子赵润。
十一月中旬的天气,普遍是阴云加雪,不过还未冷到极致,至少如今的魏人,基本上已经普及了御寒冬衣,这要托福于某位太子殿下,在先后打下了三川郡与整个河套后,魏国已拥有了不计其数的羊群,在朝廷的暗中调控下,似羊毛、羊皮制作而成的御寒冬衣,价钱事实上比寻常的棉衣也高不到哪里去,以至于魏国的子民,哪怕是平民,也有能力给家人各自买一件御寒的冬衣。
当然,事实上羊皮、羊毛的冬衣,怎么也不至于廉价到这种地步,毕竟羊皮、羊毛的收购需要钱,手工制作制成御寒冬衣,也需要一定的花费,怎么可能价格廉价到几乎人手一件?说到底,这还是朝廷自己贴铁的结果甚至于在有些魏国的偏远地区,比如颍水郡的西部、上党郡的北部等等,羊皮羊毛所制成的御寒冬衣,价钱更是廉价到几十捆、甚至十几捆柴火就能购入一件,连一块好点的野兽皮毛都不如。
不得不说,在这一项上,户部简直就是血本无归,亏得一塌糊涂,只不过这方面的赤字,财大气粗的户部也根本不在乎,比起户部配合工部,一口气在河套铸造六座要塞级的城池再加上一座长城,这么点财力上的损失算得了什么?
相比之下,民间对朝廷的歌功颂德,反而让朝廷的官员们坚定了信念:太子殿下英明!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骑马前往皇宫的途中,张启功看到有几个穿着厚厚冬衣的平民小孩,正在街头巷尾嬉戏玩耍,不由地想到了他自己小时候,继而感慨地摇了摇头。
他魏国,确实是越来越强盛了,哪怕不通过对外的战争,单单看国内平民百姓的生活状况亦能感觉出来。
在宫门处下了坐骑,将马交给值守在宫门处的禁卫军,张启功迈步走向东宫的方向。
与此同时,东宫太子赵润正在后殿与芈姜、秦少君、苏苒等诸女一同逗着儿女年仅二十三岁的他,如今已有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看着四个小家伙在羊绒制成的毯子上爬来爬去,他竟隐隐有种迟暮的错觉。
而像赵弘润那样,秦少君与赵雀,亦是毫不掩饰的羡慕之色,看着毯上那四个小家伙,时而看看自己毫无动静的肚子,彼此对视一眼,暗暗叹了口气:怎么就当真没什么动静呢?
忽然,赵弘润突兀地开口道:“我想好了,就叫赵川、赵邯。”
他指的次子与三子的起名。
作为两个小家伙的母亲,乌娜与羊舌杏眨了眨眼睛,静静地听着赵弘润解释川与邯的写法。
待听完赵弘润的解释后,秦少君皱着眉头说道:“你这也太糊弄人了吧?川、邯(音同韩)……你是为了纪念你的武功么?怎么不干脆叫赵雒呢?是不是日后还有赵秦?”
从旁,羊舌杏偷笑着说道:“按照殿下取名的方式,赵秦这个名字,肯定会给璎姐姐日后的儿子留着……”说着,她歪了歪脑袋,困惑地嘀咕道:“话说,为何妾身的儿子会叫做邯呢?”
听了这话,芈姜在旁淡淡插嘴道:“因为他妻妾中,并无韩女,却有两名楚女……”
说到这里,她看了一眼面色不悲不喜的苏苒,心下亦感觉有点奇怪。
在诸女中,明明有她芈姜以及羊舌杏两名楚女,但以楚作为儿女的名字时,却给了苏苒的女儿……说什么楚楚这个名字更适合女儿家,难道赵楚这个名字,男儿就不能用么?
有些事,诸女其实心中也明白,只不过未说破罢了。
在诸女中岁数最大、但地位却非并非最高的苏苒,在芈姜看来,此女在自己丈夫心中的地位一向是非常特殊的当然,事实上在其余几女心中,芈姜的地位也很特殊,要不然,芈姜的儿子,赵弘润又怎么为取名卫,来纪念卫国呢。
虽然自己男人口口声声表示这个卫是保家卫国的卫,但当次子取名为赵川、三子取名为赵邯后,嫡长子赵卫的卫究竟是什么含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赵卫、楚楚、赵川、赵邯,这四个小家伙的命名方式,很明显是赵弘润在纪念着什么。
搞不好,日后还真有可能出现赵秦这个名字,倘若秦少君嬴璎也诞下了一个儿子的话。
“连儿子的名字也偷懒……”
见赵弘润抱着赵川、赵邯两个家伙,秦少君虽然嘴里抱怨着,心中却很羡慕。
在她看来,若赵秦作为她日后儿子的名字,这虽然有些别扭,但若此子能够成为秦魏两国世代友好的证明,这未尝不是一桩趣谈。
当然,问题是……她得先生个儿子。
要不……问问芈姜看?
咬了咬嘴唇,秦少君偷偷瞄了几眼芈姜。
对视线颇为敏感的芈姜,立刻便注意到了来自秦少君的视线,但却颇为不解。
就在这时,有一名小太监匆匆走入后殿,站在殿口,跟赵弘润的近侍内宦高力、高和兄弟二人低语了几句。
高力点点头,在示意那名小太监离开后,寻了个空档走上前几步,拱手说道:“太子殿下,太子府都尉张启功求见。”
“……”正抱着赵川、赵邯两个小家伙的赵弘润闻言一愣,脸上露出几分若有所思之色。
见此,很有眼力的乌娜与羊舌杏二女,遂上前将自己的儿子抱了过来。
与诸女分别后,赵弘润带着高力高和两名内侍以及宗卫长吕牧,来到了前殿。
此时,张启功正坐在前殿的坐席中等待着,瞧见赵弘润从内殿转出来,连忙站起身来,拱手拜道:“臣张启功,拜见太子殿下。”
赵弘润挥挥手示意张启功免礼,随即,便将后者领到偏殿。
他在吩咐宫人往殿内的铜鼎内放了些炭火,使殿内的温度有所升高,随后,他似笑非笑地询问张启功道:“本王那位表兄,启功查得如何?”
张启功微微一愣,随即连忙伏地告罪道:“请太子殿下恕罪。”
见他如此惶恐,赵弘润有些哭笑不得,在示意张启功起身后,笑着说道:“本王就是随口一问,启功何以至此?”
张启功勉强挤出几分笑容,心中暗暗嘀咕:明明对鸦五说过,这件事我会亲自向殿下解释,可那家伙,转身就把我给卖了。
虽然张启功能够理解鸦五的做法,但心底多少还是有点芥蒂。
而此时,赵弘润笑着问道:“那么……你查证的结果呢?”
咦?
张启功不禁有些惊讶:倘若鸦五果真将这位太子殿下偷偷启禀,又岂会隐瞒查证的结果?难道说,并非是鸦五偷偷启禀?
想到这里,张启功好奇地问道:“殿下,是鸦五向您呈禀的么?”
“鸦五?”赵弘润愣了愣,随即恍然地说道:“原来你是让青鸦众帮你去查了么?”
听闻此言,张启功越发纳闷,不解地问道:“若非鸦五呈禀,殿下如何得知此事?”
“我说我猜的,你信不信?”
似笑非笑地对张启功说了一句,赵弘润眯了眯眼睛,笑着说道:“那日,你说北宫玉那句纵使是太子殿下,亦不好接二连三指使卫公子瑜去做什么事很有见地,可之后你又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我就猜到,你对卫瑜起了疑心。”
原来如此……
“太子殿下英明!”在由衷称赞了一声后,张启功点点头承认道:“正如殿下所言,臣对卫公子瑜有所怀疑,但此事关系重大,在未经查证之前,臣也不敢信口开河……让殿下见笑了。”
赵弘润毫不在意地摆了摆手,随即正色问道:“那么……你查证的结果呢?”
听闻此言,张启功如实将查证的结果告诉了赵弘润,告诉后者,卫公子瑜在派人抓捕了那个萧鸾的替身后,立刻便整顿了那支八千人的顿丘军。
最后他总结道:“……总结种种,臣以为,卫公子瑜应该是不知情的,是臣多疑了。”
然而,赵弘润在听到张启功一番话后,却是默然不语。
良久,他长长叹了口气,幽幽说道:“启功,你不是多疑,你是太小瞧本王那位表兄了……你用卫瑜对顿丘军的事后发落,来判断卫瑜是否与萧鸾存在默契,这个主意是不错,但也要看用在谁身上?当年表兄卫瑜到大梁为质时,我与他有过几次接触,深知此人聪颖内敛,绝非向外界传闻的那样、是一个不知进退之人,相反,他的每一个举措,皆有深意……似那般的卫瑜,岂会留下一个漏洞,叫你识破?”
说到这里,他目视着张启功,微微摇头说道:“所以说,你这次叫青鸦监视顿丘军,是毫无意义的。”
听闻此言,张启功面露吃惊之色,若有所思地看着张启功。
“难道太子殿下您……”
第48章:怀疑(三)
ps:昨日第二更。
以下正文
“什么?”
见张启功说话只说半截,赵弘润微微皱了下眉头。
见此,张启功连忙拱了拱手,小心翼翼地问道:“难道太子殿下,亦早已对卫公子瑜有所怀疑?”
“……”赵弘润看着张启功不说话,半响后才幽幽说道:“两年前,在雍王兄当政之时,冶造局曾因他陷入一段动荡,事后本王重掌冶造局时,有人来报,言库房内有记录手札失窃,想来是萧逆趁机窃取……若卫瑜果真与萧鸾达成默契,那么,卫瑜所求的,想来并不仅仅只是萧鸾手中那些钱……若我是你的话,我会派人从卫国的矿山以及矿石流入方面着手追查,找到卫瑜命人私下筑造的炼铁高炉,看看卫人工匠的高炉炼铁,是否有效仿我大魏冶造局,由此推断,卫瑜是否与萧鸾有所接触。”
张启功眼睛一亮、由衷赞叹道:“太子殿下洞如观火,臣这就派人前去追查。”
然而,他的话刚刚说完,就被赵弘润抬手打断了:“毫无意义。”
这怎么会是毫无意义呢?
张启功不解地看着赵弘润,却见赵弘润反问道:“若卫瑜果真在私底下庇护了萧鸾,你能做什么?”
“我……”
张启功张了张嘴,随即便明白了赵弘润的意思。
是的,卫瑜乃是卫国的公子,多半还是卫国日后的王,并非是他们想怎样就怎样的小角色,虽然如今追缉萧鸾这件事,在眼前这位太子殿下说来已近乎私仇,但倘若其中有卫公子瑜牵扯在内,就有可能上升到邦交事件哪怕是最后查证,卫瑜确实在私底下庇护了萧鸾,难道他张启功这个太子府都尉,就能罔顾魏卫两国的友谊,强行要求卫瑜交出萧鸾?
还是说像上次那样,让朝廷出面转告卫王费,由后者对卫公子瑜施压?
这也要看针对什么人,像上次大梁朝廷那样,最后逼得卫王费将卫公子瑜送到大梁作为质子当然,这个质子的本意是朝廷为了教训一下卫公子瑜,让这位卫公子日后少在宋郡问题上插嘴,诋毁大梁朝廷。
但也因为这件事,魏国在卫国民间的评价一下子降了许多,有不少为人愤慨魏国“仗势欺人”,无故针对他们贤能的公子卫瑜,更有谣言称,魏国这是畏惧卫公子瑜的贤能,不希望卫国因为卫公子瑜而强盛起来。
虽然这听上去十分可笑,然而不能不说,民众有时是盲目的,因此听信这个谣言的卫人,却也不在少数。可事实上,魏卫两国如今的差距,会因为一个卫公子瑜就有所缩短么?
不,只会渐渐拉大距离。
只是在卫国民众眼里,这是很有可能的,毕竟在中原的传闻中,魏国的强势崛起,就是因为魏国出现了一位魏公子润,即然魏公子润能令魏国变得如此强盛,何以卫公子瑜就不能呢?
不管怎样,如今的卫国,她依旧是一个中原国家,哪怕其依附魏国,朝廷也不好强行要求卫公子瑜交出萧鸾,除非卫瑜公开承认庇护了萧鸾。然而,卫公子瑜怎么可能会承认?
如此一来,这件事到最后可能就会成为魏卫两国打口水仗的开端:魏国朝廷斥责卫公子瑜,强行要求卫瑜交出萧鸾;而在卫瑜矢口否认的情况下,卫国民众又认为这是魏国忌惮卫瑜的才能,想针对陷害,防止卫国因公子卫瑜而变得强盛。
长此以往,魏卫两国之间,必定产生矛盾,弄到最后,很有可能变成魏国一怒之下吞并卫国的结果。
但说实话,吞并卫国,这对魏国而言并没有太大助益。
因为魏国根本不缺土地,她在前后得到三川郡、上党郡以及此番的河套地区后,疆域之广阔,相比较九年前的魏国几乎翻了一倍,卫国才多大一点地方?
尤其是在预见到魏齐两国日后很有可能会因为中原霸主地位的交替而解除盟约,甚至形成对立,留着卫国这个对称霸中原毫无野心的小弟,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在共同抵御韩国这方面,纵使卫国实力不继,也能帮着魏国与韩人打口水仗,占据道德大义,这跟魏人一己与韩人对骂,意义是截然不同的。
毕竟卫王室,怎么说也是中原诸国所认可的王室。
因此,最可能发生的结果,就是魏国介入卫国的立储之事,让卫公子瑜失去继承卫王的权力,但同样的,魏国也失去了卫国民众的支持。
更要紧的是,魏国的东宫太子赵润并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
所以就像赵弘润所说的,去追查卫公子瑜,毫无意义,哪怕证实了猜测,也只不过是让赵弘润单方面感到不快,对卫瑜产生什么想法罢了。
“原来如此……”
在赵弘润的解释下,张启功恍然大悟,他终于明白,为何眼前这位太子殿下明明看穿了这件事,却什么都不做,揣着明白装糊涂。
“……我想,卫瑜纵使为了利用萧鸾,私下与其达成默契,但心中对此亦有莫大压力,生怕被我大梁得知,似这般各怀鬼胎的合作,注定不会长久。待等萧鸾被卫瑜榨干了手中的积蓄,说不定,无需本王动手,卫瑜就会杀了萧鸾,将其首级送到大梁,向本王讨要那五十万金的赏金。”赵弘润淡淡笑道。
听闻此言,张启功失笑说道:“索要赏金?卫公子瑜不至于这般‘不知廉耻’吧?”
赵弘润看了一眼张启功,并没有多说什么。
卫瑜所作的某些事,似张启功这般臣子或许是无法理解的,但赵弘润却能理解。
倘若设身处地,将他安置在卫瑜的位子上,赵弘润一样会对萧鸾手中的金钱动心,这就跟他当年在打败楚城君熊拓入侵魏国的战争后,在国内魏人依旧对楚人报以厌恶与憎恨的情况下,依旧在私底下与城君熊拓开通了走私贸易、用魏国的武器甲胄与粮食换取楚国的特产一样。
难道当时赵弘润的压力就不大么?这可也是资敌的行为!
但为了使国家强大,赵弘润愿意承担一些风险,显然,卫公子瑜也这么想。
长长吐了口气,赵弘润吩咐近侍内监高力道:“高力,派人到太子府,将太子府副都尉北宫玉召到东宫来。”
“是,殿下。”
片刻之后,北宫玉便急匆匆地来到了东宫。
“北宫玉,拜见太子殿下。”
“唔。”赵弘润随意挥了挥手,随即询问北宫玉道:“当日忘了细问……据你猜测,萧鸾手中,大概有多少价值的钱物?”
“这个……”不知缘由的北宫玉满头雾水,想了想说道:“据卑职估算,大概有百万金左右,除当初的卑职以外,萧鸾还有另外两名主簿,潜伏于韩、齐两国,行商赚取钱物……”
“百万金……”赵弘润在殿内来回踱了几步,在心中计算着萧鸾被卫瑜“榨干钱物随后抛弃”的大概时间。
“殿下?”
北宫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