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魏宫廷-第4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是说,重惩南梁王赵元佐?

    然而这件事,礼部也答应不了,毕竟南梁王赵元佐乃是这场战争的第一等功勋之臣,虽然有些行为确实让人诟病,但不可否认,他的确为魏国击退了韩国强大的军队。

    更要紧的是,南梁王赵元佐乃是庆王党的核心人物,光是庆王弘信那边,就断然不会接受礼部的主张。

    于是,礼部只能私底下好言安抚卫公子瑜,许下一些承诺,没想到,卫公子瑜不依不饶,定要魏国给予一个交代,并且在礼部无法给出他想要的交代的情况下,愤然抨击魏国。

    对于卫公子瑜这种行为,朝廷当然不会容忍,因此礼部决定派人暗示卫王,对卫王施加压力,让后者管教好自己的儿子,莫要再胡说八道。

    而在这件事上,礼部尚书杜宥自忖必须与肃王赵润打声招呼,毕竟卫公子瑜正是这位肃王殿下的表兄。

    “卫王那边有何回应?”

    赵弘润在沉思了片刻后,询问杜宥道。

    杜宥苦笑了一声,说道:“卫王那边倒是好相与,当即表示会约束其子,只是……杜某担心卫王无法约束卫公子瑜。”

    赵弘润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据他所知,当代的卫王并不能算是什么明君,单从上次那场战争就能瞧出端倪:当韩将司马尚率军进攻卫国的时候,卫王居然默许弃守卫国东部与东北部,又让卫国国内的精锐军队,比如濮阳军、檀渊军,守护王都,最后还是卫公子瑜征募了几万军民义士,亲自领兵迎击韩将司马尚。

    因为这件事,卫人对当代卫王的表现十分失望,但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拥护卫公子瑜,由衷希望后者日后成为卫国的君王。

    可偏偏正是这位在卫人中声望极高的卫公子瑜,此番对魏国产生了不满,这件事还真是不好处理。

    “肃王殿下您看……您是否能够出面,与那位卫公子瑜说说,毕竟你俩……”杜宥看着赵弘润,欲言又止地说道。

    赵弘润点了点头,答应了下来:“这件事……本王姑且尝试一下。”

    平心而论,这可不是礼部尚书杜宥让赵弘润帮忙,相反说,赵弘润还得为此念前者的好,毕竟礼部尚书杜宥正是看在赵弘润的面子上,才会私底下知会后者,让后者看看能否从中调和。

    否则,以魏国如今的威势,礼部根本不需要过于重视这件事,直接暗示卫王软禁了卫公子瑜即可,反正卫王还有许多儿子,哪个不能日后继承王位?对于魏国来说,继承卫国王位的新君贤良或者愚昧,这都无所谓。

    说得难听点,此时的魏国已隐隐有了成为中原霸主的资格,根本不再需要卫国这个盟国共同对抗韩国。

    回到肃王府后,赵弘润从堆积如山的请帖中,翻出准备送到卫公子瑜手中的那份请帖,在凝视了许久后,将其放在一旁,随即,提笔给卫公子瑜这位表兄写了一封书信。

    “卫骄,即刻派人将这份书信送往卫国。”

    “遵命。”

    大概两日后,赵弘润的亲笔书信,派人送到了卫国的无盐在韩将司马尚率领撤退之后,卫公子瑜便率军驻守在此,像赵弘润在阳夏等地那样,鼓励当地的国人屯田,恢复农耕。

    在收到了赵弘润的书信后,卫公子瑜逐字逐句看完了书信。

    看他表情,仿佛并不惊讶于收到那位表弟的书信。

第1299章:卫公子瑜(二)

    “公子,不知是何人送来的书信?”

    此时在卫公子瑜的身边,有一位颇为魁梧的壮汉好奇地询问道。

    此人叫做孟贲,原是卫国境内的一位豪侠,力大如牛、且有一身精湛的本领,当初得知公子卫瑜在濮阳招募义军,准备迎击韩将司马尚的军队,此人带着数十名豪侠同伴,毅然投奔卫瑜。

    凭借着在战场上的勇武表现,孟贲成为了公子卫瑜的头号心腹爱将。

    卫瑜微笑着说道:“是魏国的公子,姬润。”

    听闻此言,孟贲吃惊地问道:“竟是魏公子润?难道公子前些日子的某些言论,竟惊动了那位魏公子?”说罢,他略微有些惶恐不安地说道:“莫非是魏公子润要拿公子您?”

    “那倒不至于。”卫瑜看着手中的书信,平静地说道:“他只是想劝我……莫要再说一些,似前些日子那般的不当言论。”说着,他见孟贲等部将们面露困惑之色,遂简单解释道:“魏公子润的生母,乃是我卫人之女,是我母亲的妹妹……”

    孟贲闻言惊愕地瞪大了眼睛,结结巴巴问道:“那……那岂不是……”

    仿佛是猜到了孟贲心中所想,卫瑜淡笑着说道:“啊,魏公子润,论亲份,是我母亲大人的外侄,是我的表弟。”

    “嘶……”

    听闻此言,屋内包括孟贲在内的几个人,倒吸一口凉气,毕竟似孟贲这些卫瑜麾下的将领,从未听卫瑜提过他与魏公子姬润的关系,这时突然得知这种关系,心中难免震惊。

    毕竟这些年来,魏国的公子姬润率领军队南征北战,威望与日俱增,名声更是早已传遍天下,几乎已是无人不识的地步。

    而此时在屋内,有一人听到卫瑜的话,面色突然变得非常难看,仿佛是在顾虑什么。

    注意到此人的表情,卫瑜淡淡说道:“李惑将军不必担心,魏公子润与我的亲份,并不会影响我对你北亳军的态度。”

    听闻此言,那位叫做李惑的北亳军将军拱手抱拳,态度无比诚恳地说道:“听闻公子仗义声援我宋地,宋云将军万分感激,由衷希望能得到公子的友谊与支持。”

    听了这话,孟贲频频给卫瑜使眼色。

    但卫瑜仿佛没有注意到,和颜悦色地对那个李惑说道:“如今的魏国,威势与日俱增,本公子能帮上贵军的并不多,还望宋云将军莫要抱持太大的希望。”

    李惑闻言点了点头。

    他也明白,毕竟卫瑜只是卫国的公子,而卫国只是魏国的附庸国,发发牢骚声援一下北亳军倒是可以,但若是奢望这位卫公子给予北亳军实际的帮助,这却是很难。

    暗自叹了口气,李惑言不由衷地说道:“能得到公子的声援,宋云将军已感激万分,岂敢奢求更多?”

    说罢,他便识趣地提出了告辞,离开了屋内。

    毕竟他此番受北亳军首领宋云的命令,前来拜访卫公子瑜,也只是想打好关系,毕竟对于如今即将面临魏国出兵讨伐的北亳军而言,任何一股能帮到他们的,就要竭力打好关系哪怕对方只能声援他们,并给不了什么实际的帮助。

    看着李惑离开屋子,孟贲便忍不住开口对卫瑜说道:“公子,早知道您与魏公子润有那种亲份在,我一定会阻止您……哎呀,有这层亲份,您何必……哎!”

    卫瑜闻言淡淡一笑,随即,再次从面前的案几上拾起表弟赵弘润的书信,惆怅地说道:“我与姬润,确实是表兄弟不假,但他乃魏公子,而我是卫公子,这就注定在有些事上,我与他……聊不到一块儿。”

    此时,屋内还有一位叫做夏育的将领冷静地问道:“莫非是魏公子润在信中出言不逊,胁迫公子?”

    与孟贲一样,夏育亦是卫国豪侠出身,非但有一身精湛的剑术,还懂得一些用兵之法,因此同样被卫瑜委以重任。

    在听到了部将夏育的话后,卫瑜摇了摇头,说道:“魏公子润的这封书信,言辞还是诚恳真挚的,看得出来,虽然其母早已过世,但显然他还在意着与我母亲、以及与我的亲份,委婉地劝说于我。只不过……”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弹了弹信纸,神色复杂地说道:“只不过除了诚恳与真挚外,我亦看到了魏国作为新霸主的傲慢……如若我所料不差的话,这应该是大梁对我最后一次‘好言相劝’,若我还是‘执迷不悟’的话,相信魏国就会对父王施加,叫父王来管教我……”

    说完,他放下了手中的书信,长叹道:“魏国,已然不再是当年需要与我卫国联盟一同抗拒韩国的国家,我卫国对于如今的魏国而言,怕是已可有可无……”

    “公子……”

    孟贲与夏育看着卫瑜,胸腔中仿佛有股熊熊烈焰在燃烧。

    忽然,孟贲咬了咬牙,怒声说道:“公子,我带些兄弟,潜入大梁,去宰了南梁王姬佐那个混账!”

    说罢,他转身就要离开,却被另外一位豪侠出身的将领夏育一把拉住,喝止道:“你以为南梁王姬佐是那么好杀的么?别到时候杀不成,白白丢了惜命,还连累了公子!”

    听闻此言,孟贲愤然说道:“我进大梁之前,自然会用剑划烂面孔,魏人如何晓得我的底细?”

    夏育又好气、又好笑,心中暗暗说道:你用剑划烂面部这个主意是好,可你确定能进的了大梁?进的了南梁王姬佐的府邸?大梁城内的魏兵,再怎么也不会放过你这个可疑的家伙吧?

    他知道孟贲并非信口开河,毕竟他卫国的豪侠,那是最信守士为知己者死这个信条的。

    甚至于,倘若按照他以往的脾气,恐怕他也会同意孟贲的观念,两个人提着剑杀到大梁,至于能否成功、且后果如何,这些卫国豪侠根本不会去考虑。

    只不过眼下,夏育已投奔了卫公子瑜,那么自然要考虑到主君的利害。

    见劝服不了孟贲,夏育摇了摇头,无奈地转头对卫瑜说道:“公子,还是您来吧,我是劝不住这头蛮牛。”

    卫瑜微微一笑,劝说孟贲道:“孟贲,你的心意我领了,但为了一个南梁王姬佐,损失了一位我卫地的豪侠,瑜不能接受。……我还希望你能成为我日后的依仗呢。”

    听闻此言,孟贲心中的怒火稍稍熄灭,皱着眉头说道:“公子,眼下魏国明摆着就是要包庇南梁王姬佐,咱们当真什么都不做,只在嘴上叱骂几句么?”

    这一句话,说到了卫瑜心中痛处。

    这即是弱国的悲哀……

    他暗自叹了口气。

    记得十几年前,不,应该说在六七年前,卫国在魏国心中还是有些分量的。

    要怪,就怪魏国出了一位魏公子润……

    此子南征北战,重挫楚韩、收复三川,使得魏国的实力在这七年里突飞猛进,再加上魏国陆续与齐国、鲁国、秦国结成同盟,卫国作为一个小国,在魏国心目中的地位难免一日不如一日。

    据说,齐国有着挥霍不尽的财富,鲁国有着超越各国的技术,秦国有着强大到能与魏兵一较高下的军队,而卫国有什么?

    卫国什么都没有,这只是一个失去了魏国庇护,就随时会被韩国吞并的弱国。

    而这,就导致卫国在魏国面前,毫无底气可言。

    就比如这次,魏国派人知会卫王,卫王立马派人到卫公子瑜这边,将后者这个儿子狠狠训斥了一番。

    对此,卫瑜并不气愤,他只是感到很悲哀:他的父亲,卫国的王,居然如此听从魏国朝廷的话,不敢流露半分不满。

    相反,让卫瑜气愤的是魏国的态度这几十年来,他卫国一直都听从魏国这位老大哥的话,哪怕当年魏国在上党战役惨败于韩国,他卫国也并未背弃魏国,依旧如对待宗主国那样对待魏国,小心供奉着,每隔几年就送上贡品、卫女,献给魏王。

    其中,就包括魏公子润的生母,卫姬。

    可魏国如今是怎么对待卫国的?故意将韩军引到卫国,让卫国的国土成为主战场不说,居然连援兵都不派似那种远远呆在后方的魏**队,根本不能算是援兵!

    这件事,让卫公子瑜看清了一些事。

    比如说,魏国已不再需要卫国共同抗击韩国;比如说,卫国只有依靠自己,才能继续在中原立足,避免日后被魏国吞并。

    要么使卫国变得强大,要么想办法削弱魏国,卫瑜认为只有这两个办法,才能继续维持魏国与卫国的同盟。

    想到这里,卫瑜沉声对两位爱将说道:“孟贲、夏育,倘若我所料不差,过不了几日,魏国就会对父王施压,叫我前赴大梁作为质子……”

    听到这里,夏育皱着眉头说道:“公子,一定要这样么?”

    卫公子瑜点了点头,说道:“必须尽早唤醒国人对魏国的警惕,如今的魏国,已不再是当年的弱国了……至于我前赴大梁作为质子,你等不必担心,相信大梁只是想借此‘规教’我一番,并非是要断我继承王位,到时候我会虚与委蛇,打消大梁的疑虑……”

    “就算是为了得到国人的拥护,这牺牲也太大了。”夏育苦笑着说道。

    “这是值得的。”卫瑜正色说道:“父王……呵,不敢脱离魏国,可我卫国若继续依附魏国,只会被魏国所吞并,如今我已有了不俗的名声,只要虚与委蛇骗得魏国的信任,他日我就能继承王位,到时候,处境会比如今好上许多……”

    说到这里,他笑着说道:“正好趁此机会,去见见我那位天下无双的表弟,听说他最近准备迎娶王妃,我正好去贺喜一番。”

    孟贲与夏育对视一眼,忧心忡忡。

    因为在他们看来,眼前这位公子想要实现他的抱负,实在是太艰难了。

    “提前祝公子……一路顺风。”

    “呵呵,好。”

第1300章:五月末

    两日后,赵弘润受到了表兄卫公子瑜的回信,在看完通篇后,他不由地长叹了一口气。

    因为在回信中的字里行间,卫公子瑜表现地很不冷静,言辞激烈地抨击了南梁王赵元佐、户牖侯孙牟、苑陵侯酆叔等人的行为,仿佛恨不得冲到大梁来,将这件事闹到魏天子面前,看得赵弘润是频频皱眉。

    其实从亲份来说,不对,应该说如果客观来说,赵弘润肯定是站在表兄卫瑜这边的,毕竟南梁王赵元佐与户牖侯孙牟、苑陵侯酆叔等人的行为,他也非常看不惯。

    但问题就在于,为了魏国的声誉与利益着想,魏国是断然不可能承认南梁王赵元佐故意坑害盟国这件事的,包括赵弘润在内,但凡了解内情的人,都会对这件事缄口不言。

    毕竟这件事若是传扬出去,对于魏国的负面影响实在太大了,日后谁还敢与魏国结盟?

    因此,赵弘润原本的想法是,倘若表兄卫瑜愿意“私了”,那么,他会出面帮助这位表兄、帮助卫国获取一些补助,但从卫瑜的回信可以看出,这位表兄并不接受“私了”,一定要魏国给出一个交代。

    这就让赵弘润很难插手这件事他可以在庙堂上打压南梁王赵元佐,扶持燕王赵弘疆,因为这对整个魏国来说,无非就是左边口袋与右边口袋的事;但卫公子瑜却要魏国重惩南梁王赵元佐,这事赵弘润就无法插手了。

    为了他国惩治本国的一位功勋赫赫的臣子?这怎么也说不过去吧?

    虽然从亲份来说,表兄卫瑜显然更亲,可说到底,这位表兄终究是卫人;而赵弘润再是厌恶南梁王赵元佐,亦不能否认南梁王赵元佐是一名魏人,并且此人对魏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哎,看来这位表兄,不久之后注定要当一阵子质子了……

    赵弘润暗暗摇头叹息。

    事到如今,他也是没办法了,只能想着待日后那位表兄到大梁作为质子后,他再邀其到肃王府,好好劝劝,希望后者能够接受“私下解决”。

    或许这正是卫公子瑜所说的,大国的傲慢。

    摇摇头,赵弘润将表兄卫瑜的书信放在一旁,继续抄写成婚的请帖。

    经过了整整两日的抄写,赵弘润固然是累得手臂发酸,但相对地,需要他亲笔书写请帖邀请的贵宾请帖,也一封封地发了出去。

    待等最后一份请帖写完之后,他伸展双臂伸了一个懒腰,如释重负般长长吐了口气:“终于……写完了。”

    看着他这幅模样,别说宗卫们笑了出来,就算雀儿眼眸中亦露出了几丝笑意。

    在忙完了写请帖这唯一的任务后,赵弘润端着一杯茶,一边享受着雀儿捏揉肩膀的服务,一边报复着宗卫们前两日对他的取笑,在宗卫们忙里忙外的时候,他故意在旁摆出一副优哉游哉的架势,让宗卫们哭笑不得。

    五月二十三日的下午,燕王赵弘疆领着燕王妃孙氏还有两位侍妾,以及他的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齐家前来拜访赵弘润。

    当时赵弘润就猜到:这位王兄怕是要离开大梁前往山阳了。

    果不其然,当兄弟俩在赵弘润的书房时,燕王赵弘疆果然提起了此事,郑重地向赵弘润告别。

    对于这位耿直豪爽的王兄,赵弘润亦颇为不舍,挽留道:“四哥,何不在大梁再住些日子?”

    燕王赵弘疆摇了摇头,说道:“离开山阳许久,为兄心中亦颇为思念。朝廷已同意拨款让我重建山阳军与南燕军……”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压低声音说道:“早日重建山阳军与南燕军,南梁王手底下那些兵将,也好早日从河内郡滚蛋!”

    赵弘润哭笑不得地摇了摇头,随即看着燕王赵弘疆说道:“四哥,小弟手中最近也没什么闲钱,帮不上什么忙……”

    按理来说,赵弘润与燕王赵弘疆关系不错,如今后者准备回到山阳重建山阳军与南燕军,赵弘润多少得表示一下,借一笔钱给这位四王兄。

    毕竟从无到有重建两支军队,其中花费可想而知,单单靠朝廷那点拨款,根本不够毕竟因为那场战事,朝廷户部的财政亦极为吃紧。

    若是再等上两个月,等赵弘润卖掉了博浪沙河港的那些商铺后,他倒是能借一笔钱给面前这位王兄。

    但问题是,待等两个月后,掌握着沫邑、淇县两个魏韩边市的燕王赵弘疆,还会缺钱么?

    而在听到赵弘润的话后,燕王赵弘疆连忙说道:“弘润,你已经忙了为兄很多了。”

    说实话,他此番前来,只是为了跟这位八弟告别,可丝毫没有借钱的意思。

    毕竟朝中都了解,别看肃王赵弘润权势滔天,可这位殿下手中非但没有什么闲钱,而且还欠着户部一屁股的债,肃王府这些年能够支撑下来,全靠小夫人羊舌杏操持家业。

    可能是见赵弘润面色尴尬,燕王赵弘疆故意板着脸说道:“弘润,你若这样的话,为兄可待不下去了……”

    见此,赵弘润想了想,点头说道:“既然如此,我就送四哥一幅字吧,权当作为四哥的践行之礼。”

    听闻此言,燕王赵弘疆不由地眼睛一亮,连声说好。

    据他所知,眼前这位八弟也是写得一手好字,虽然不及当年一字千金的睿王赵弘昭,但是在大梁的市面上,肃王赵弘润的墨宝却亦是有市无价,不知有多少人希望收藏这位肃王殿下的墨宝,但却苦寻未果。

    这也难怪,毕竟以肃王赵弘润今时今日的地位来说,将自己所写的字画放到市面上卖,这未免也太掉价、太丢人了。

    于是在赵弘润铺开纸张的时候,燕王赵弘疆兴奋地为这位八弟研磨。

    只见赵弘润提笔思忖了片刻后,文不加点地在纸上挥笔疾书,那一笔一画看似潦草,却仿佛铁画银钩、矫若惊龙,从全局着眼,仿佛隐隐有股横扫千军之势、沉着痛快。

    “身既死矣,归葬山阳。山何巍巍,天何苍苍。山有木兮国有殇。魂兮归来,以瞻河山。

    身既殁矣,归葬大川。生即渺渺,死亦茫茫。何所乐兮何所伤。魂兮归来,莫恋他乡。

    身既没矣,归葬南瞻。风何肃肃,水何宕宕。天为庐兮地为床。魂兮归来,以瞻家邦。

    身既灭矣,归葬四方。春亦青青,秋也黄黄。息干戈兮刀剑藏。魂兮归来,永守亲族。”

    注:作者不明,传为唐朝将军李嗣业,由书评区书友“进击的瓜子”推荐。

    在赵弘润挥笔疾书的同时,燕王赵弘疆在旁小声念道,越念一双眼睛越是发亮,仿佛胸膛内有万丈豪情无从宣泄,让他激动地难以自己。

    最终,赵弘润在落款处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肃王赵润!

    看着赵弘润写完落款后随手将手中的毛笔一丢,燕王赵弘疆迫不及待地将这位八弟挤到一旁,面色动容地观赏着这首诗歌。

    因为这不单单是赵弘润送给他的践行之礼,更像是在歌颂那些战死在北疆与山阳的,山阳军与南燕军的勇武士卒。

    “好!好!好!”在仔仔细细看了多遍之后,燕王赵弘疆大叫三声好,决定将这幅字裱起来,悬挂在他在山阳的燕王府的正堂,让更多的山阳军与南燕军士卒看到这幅字。

    “弘润,多谢了!”

    转身面朝赵弘润,燕王赵弘疆郑重其事地抱拳谢道。

    因为在他心目中,这首诗歌以及这幅字对山阳军、对南燕军的价值,远胜万金!

    赵弘润笑着摆了摆手,说道:“四哥莫要嫌弃我写的差就行。”

    “这还差?”燕王赵弘疆笑着说道:“看到这幅字,为兄我仿佛感觉千军万马之势,携肃杀之气扑面而来,啧!不愧是力挫韩楚的肃王!”说罢,他忍不住再次将目光转向书桌上的那副字,怎么看怎么欢喜。

    随后,兄弟俩又聊了一阵,在许下了待弘润成婚时为兄必定赶来贺喜的承诺后,燕王赵弘疆便喜滋滋地抱着这幅字,带着妻儿与两名宗卫告辞离开了。

    期间,他从头到尾抱着这幅字,不假人手,生怕有所损伤。

    毕竟这幅字不单单是赠给他,更是赠予山阳军与南燕军的无价之宝。

    次日,在大梁臣民还在谈论宋郡的事时,燕王赵弘疆带着妻儿与宗卫们,低调地离开了大梁,前赴北疆山阳。

    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原本还准备着亲自相送的赵弘润不禁一愣:说走就走,干脆利落、毫不墨迹,这还真是他四哥的作风。

    两日后,即五月二十五日,垂拱殿正式宣布了针对宋地的决策。

    正如赵弘润所猜测的那样,前几日“不识好歹”拒绝朝廷招安的宋地叛军首领宋云,以及其麾下的北亳军,果然被垂拱殿正式确认为反贼。

    而宋云先前在战争中义助魏军的行为,也被故意曲解为是想趁机取代南宫。

    对此,赵弘润唯有暗暗叹息。

    当那日他从礼部尚书杜宥口中得知宋云拒绝朝廷招安的真正原因时,他就对宋云这位对宋国忠诚不二的义军首领颇为敬重。

    但敬重归敬重,天底下有些事就是如此无奈。

    为了魏国的利益,哪怕赵弘润再敬重宋云,也不会出面阻止朝廷的这项决策。

    因为他是魏人,是魏国的公子。

    他首先得考虑的,是魏国的整体利益。

第1301章:五月末(二)

    当日傍晚,成陵王赵与安平侯赵郯便联袂来到了赵弘润的肃王府拜访,赵弘润将这两位王侯邀请到自己的书房,又吩咐府上的庖厨送上了一些家常酒菜。

    其实对于这两位王侯的来意,赵弘润多少也是猜到几分的。

    无外乎朝廷已经正式颁布政令,指认宋地叛军首领宋云为反贼,因此似成陵王赵、安平侯赵郯等国内的贵族,急急忙忙赶着前往宋郡争夺利益其实这也可以视为是朝廷对国内贵族的变相弥补,毕竟在最近这场战争中,国内许多贵族出钱出粮,确实损失巨大。

    “打算何时出发?”

    在酒菜奉上之后,赵弘润亲自为这两位王侯斟了一杯酒,询问道。

    成陵王赵谢过了赵弘润,回答道:“明日先启程前往原阳,随后就出发前往宋地。”

    之所以要先去一趟原阳,那是因为成陵王等人的私军目前仍驻扎在原阳、酸枣一带。

    “你们有多少人马?”赵弘润又问道。

    对于赵弘润,成陵王赵当然不会隐瞒,如实说道:“我手下有五千余人,赵郯大人手下有三千余,再加上咱们一系的其他几位王侯,大概能凑出两万余人吧,若是沿途再招募些人手,估计在三万人左右。”

    “三万人呐,是不少了……”

    赵弘润点了点头。

    不过彼此都心知肚明,人数不少归不少,但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却不见得有多可靠,毕竟其中有绝大多数都是成陵王赵等人在上一场战争期间临时招募的乡勇、游侠,虽说也经过短时间的训练,但与魏国的正规军自然是不能比的。

    而领兵的将领们,亦是任人唯亲,几乎都是与肃王党贵族沾亲带故的人。

    不夸张地说,从商水军中随便抽调三支千人队,多半就足以将这支三万人的军队打得满地找牙。

    “主帅是赵大人?”赵弘润好奇问道。

    成陵王赵有些尴尬地笑了笑,说道:“我与赵郯大人分别担任主帅与副将,让殿下见笑了。”

    赵弘润微微一笑,勉励了几句。

    其实在他看来,成陵王赵与安平侯赵郯还是懂的一些兵法的,毕竟熟读兵法对于姬赵氏子弟而言是必修课,只不过,这两位王侯由于几乎未曾亲自领兵作战,故而他们的用兵知识,基本上算是纸上谈兵。

    不过问题不大,因为很大程度上,国内贵族私兵的敌人,多半将会以宋郡地方豪族私兵居多,倘若真正碰到宋云的北亳军,或者桓虎的睢阳军,相信国内贵族们也不会傻乎乎地上去跟对方硬拼。

    说到底,朝廷的想法好比是:虽然我暂时无钱粮调动正规军征讨,但我也不让你宋云与桓虎闲着,先派人骚扰骚扰你们,等到北亳军与睢阳军的精力被贵族们的私兵磨得差不多了,等到秋收之后,我再派出一支精锐,一鼓作气将你们两支叛军一同击垮。

    因此总得来说,这次朝廷默许国内的贵族们率领私兵前往宋郡夺利,其实也算是相互利用,只不过这次被朝廷利用,国内的贵族们非常乐意就是了。

    “殿下,有件事不知殿下能否帮衬一下……”

    在与安平侯赵郯相视一眼后,成陵王赵郯有些迟疑地问道。

    “不会是让我派兵相助吧?”赵弘润微微皱了皱眉,为难地说道:“一来,本王麾下的军队仍在整顿,朝廷以及某些人,怕是也不会允许本王派兵相助你们……”

    的确,按照不成文的默契,既然朝廷是默许贵族私兵前往宋郡,那么,正规军暂时就不能出动。

    否则的话,只要赵弘润将麾下商水军、鄢陵军、游马军派往宋郡,那岂不是整个宋郡都归了肃王党的贵族们?这种行为,朝廷与其他势力的贵族,那是万万不会接受的。

    因此,赵弘润麾下的正规军按兵不动,南梁王赵元佐、姜鄙麾下的正规军也不动,魏国国内任何一支正规军暂时都不参与,让国内的贵族们各凭本事,这才是这场利益分配的游戏规则。

    而成陵王赵显然也是守规矩的人,闻言连忙摆手说道:“岂敢奢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