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魏宫廷-第3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率领这支鄢陵军驻守部队的三千人将叫做向宓,据说是四国伐楚战役期间投奔魏国的将领,也是县的楚国小贵族出身。
听赵弘宣所言,当得知(肃王军)大部队深陷上党郡腹地,而高狼则被韩军截断的时候,那位千人将向宓曾几次率军攻打高狼,只可惜高狼守将马寅固守不出,向宓毫无办法。
“当时我得知后,曾想过要不要帮这位向将军一把,配合他对高狼展开两面夹击,但周参将说,当时并非是我军出击的最佳时机。”赵弘宣有些愧疚地对赵弘润说道,因为北一军事实上是在十一月初就抵达了高狼西边的高山,但是一直等到前日十月初七才动手。
听闻此言,赵弘润点了点头,说道:“周的判断是正确的,你北一军千里驰援、轻装急行,缺少攻城器械,因此正面进攻注定是讨不到便宜的,唯有伺机而动。……幸亏你们当时没有出面,否则,你们不见得能拿下高狼。”
“……”赵弘宣惊讶地看着兄长。
见此,赵弘润遂解释道:“进攻高狼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高狼的守军其实并没有预期的那样多?”
听闻此言,赵弘宣点点头,惊讶地说道:“的确,当时高狼的守军,约只有万余人。……哥,你是怎么知道的?”
“很简单,因为在初三的时候,高狼守将马寅抽调了约两万兵力,率军赴此,企图协助暴鸢、靳、冯三人先困死我军……只是他们没有想到,我军士卒非常顽强,我军中骁将干贲,死守这条河道,寸步不退,韩军几次进攻都被干贲杀了回去。”
“是昨晚在营内庆功时,那位带头在篝火旁跳舞的笑嘻嘻的将军?”赵弘宣眨眨眼睛问道。
“唔……”赵弘润颇有些尴尬,晒然说道:“忘了那事吧。”
对此,赵弘润是有些尴尬,仿佛每一支军队中都会有几名不着调的将军,比如砀山军的白方鸣、汾陉军的蔡擒虎,纵使是军纪严肃的鄢陵军中,也难免会有些不着调的将军。
不可否认,这些将领在打仗时非常可靠,就好比鄢陵军第三营的营副将干贲,此人死守那条不知名的河道数日,屡次击退韩军的进攻,让原本打算派兵支援的赵弘润大感意外。
可是昨日在打扫战场后,此人为了庆贺魏丘之战的胜利,在篝火旁大跳县那一带的民族舞,说实话,这让当时的赵弘润有种恨不得挖掉自己双眼的冲动。
不堪入目,不能直视。
“呵呵。”赵弘宣忍不住笑了起来,随即,他有些羡慕地说道:“哥,你麾下的商水军与鄢陵军,真的好厉害……被截断粮道近二十日,居然能反过来将韩军逼到这种地步,先后击败靳、暴鸢、冯三名韩将,我听说,这三人可是北原十豪,是韩国国内一等一的勐将。……尤其是昨日傍晚送别战死士卒的时候,好似有一股气势,压迫地我几乎喘不过气来,什么时候我北一军也能如此厉害就好了。”
听着弟弟赵弘宣那最后一句感慨,赵弘润微笑着说道:“慢慢来吧,迟早,你北一军也愈战愈勇。”
其实赵弘宣那句话只是感慨,并不指望兄长有何回覆,没想到,居然听到了兄长的鼓励,这让赵弘宣大为惊喜。
“哥,你……你认可我执掌北一军了?”
看着赵弘宣那惊喜的模样,赵弘润苦笑了一声,淡淡说道:“我不认可,你难道就会听我的么?”
由于此时兄弟俩已经和好,因此赵弘宣倒也放得开,很干脆地摇了摇头:“不会!”
见此,赵弘润无奈地摇了摇头。
可能是感觉到兄长对北一军仍有几分芥蒂,赵弘宣遂解释道:“哥,你曾经怀疑东宫……唔,长皇子将北一军移交给我,是别有所图,事实上,真的没有。长皇子之所以认可我,只是因为在第一次北疆战役时期,我与他一条心,彼此都希望能战胜韩军,远征韩国,收复我大魏曾经失去的国土……”
“……”赵弘润看了一眼弟弟,没有说话。
见此,赵弘宣叹息道:“哥,看来你对长皇子的偏见,还真是根深蒂固啊……你太固执了。”说着,他不等兄长开口,又说道:“既然如此,那就这样,你我暂时将这个问题搁置,就像当初兄长说服司马安大将军时提出的建议一样,求同存异,你不妨先认可我执掌北一军,至于长皇子将北一军的兵权移交给我是否别有用心,咱们慢慢来看。”
听闻此言,赵弘润有些意外地看了一眼弟弟,惊讶地问道:“求同存异?你怎么知道这事的?”
“嘿嘿。”赵弘宣笑了一下,随后解释道:“舅舅前些日子曾到安邑看望我,顺便给我送了一封母妃的书信,母妃在信中写了哥你与司马安大将军从对立到彼此携手的经过。”
“哦……”赵弘润恍然大悟,彼此这件事知道的人还真不多,除了当事人以及宗卫们外,赵弘润只对母妃沈淑妃讲起过,就像讲故事一样,纯粹就是让因为身体不好而终日困足在凝香宫的母妃解解闷,没想到沈淑妃却隐晦地用这件事给小儿子出主意。
真是贤淑、善良、睿智的母妃……
赵弘润在心中暗赞,出于对沈淑妃的尊敬,恨不得将各种褒词用上。
“那么,哥你对此怎么看呢?”赵弘宣转头看向赵弘宣,神色微微有些紧张。
看得出来,他对兄长的认可,其实一直以来都是很看重的。
听闻此言,赵弘润琢磨了一下,随即摇摇头说道:“你都说出求同存异这样的词了,我还能说什么?……北一军,说实话,当初的北一军,我对它的印象非常差。你援军赶来的时候,应该路过唐县吧?有没有进城?”
“当时急着赶路,没有进城。……怎么了?”赵弘宣不解地问道。
只见赵弘润轻吸一口气,正色说道:“有机会的话,不妨进唐县看看。……当初我进城的时候,一个大概只有五六岁的女童,曾用尽全力朝我丢石子,只是因为我等是魏军,而之前同属魏军的你北一军,曾在唐县肆意烧杀抢掠。”
听闻此言,赵弘宣先是一愣,随即面色变得肃然起来,眼眸中浮现几分黯然与苦涩,低声说道:“哥,我……”
“你不用解释什么。”赵弘润打断了弟弟的话,淡淡说道:“我知道,你当时只是挂个名的副帅,别说是你,可能赵弘礼当时也不清楚这件事……虽然我对赵弘礼向来看不惯,但是我想,这件事,依赵弘礼的教养,还是做不出来的。”
顿了顿,赵弘润转头对赵弘宣说道:“我提这件事,只是要提醒你,曾经你北一军的风评,非常差,这也是我不希望你执掌这支军队的另外一个原因。……不过此番被北一军给救了,我也不好多说什么,只是你记住,小宣,一支军队的善行与恶行,非但关系到这支军队的风评,还关系整个国家的风评。……我姑且暂时认可你执掌北一军,但是,若是日后被我撞到仍有这种事发生,我不会手下留情的。对你北一军是这样,对我大魏任何一支军队都是这样,你明白么?”
赵弘宣点了点头,严肃地说道:“哥你放心,我肃整北一军后,绝不会再有这种事情发生。……其实,我北一军如今的军规,就是照抄商水军与鄢陵军的。”
赵弘润愣了愣,随即调侃道:“照抄?你这个主帅,可是有点不负责任啊。”
没想到赵弘宣义正言辞地说道:“这怎么能算不负责任呢?哥你曾经说过,只要是好的就要学,这是哥的教导啊。……因此,我决定偷师哥麾下的军队。”
这一句话说得赵弘润哑口无言,哭笑不得地说道:“把这种不要脸的话说得这么义正言辞,是周教你的?”
“不不不,皆是哥的教导。”
“去你的!”
兄弟俩说笑了一阵,随后,赵弘润问道:“对了,小宣,你接下来有何打算?”
听到这个问题,赵弘宣收起了玩笑之心,目光闪烁地说道:“我能有什么打算?当然是回安邑咯,反正哥你已解了围,也用不着小弟以及小弟麾下的北一军了吧?……正好我回安邑,继续整顿北一军。”
见此,赵弘润眼眸浮现几许笑意,他岂会看不出弟弟的心思?
不过他此刻心情不错,既然这个弟弟想以退为进,他也不介意顺水推舟,戏耍戏耍他。
想到这里,赵弘润脸上露出遗憾的表情,惋惜地说道:“这样啊。……唔,整顿北一军的确是当务之急。既然如此,明日你就赶紧撤回安邑吧,再过一阵子冰雪封路,这路就不好走了。……哎,要不是你去意已坚,哥我还真想留你在这,你我兄弟合力,联手对付韩军……哎,可惜了。”
果不其然,赵弘宣一听就傻了眼,满脸讪讪之色,扭扭捏捏地说道:“其实,整顿北一军的事也没这么着急……”
“这话像是一军主帅说的么?”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说,北一军的整顿大致都已经落实了,其实我就算留下……”
“不可在这种事上松懈啊,小宣。”
“我……”
望着一脸淳淳善导的兄长,赵弘宣倍感自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欲哭无泪。
不过最终,赵弘宣还是识破了兄长的“险恶”意图,以恼羞成怒作为威胁,总算是如愿以偿地率军留在了上党战场。
只可惜,由于凛冬已至,肃王军今年的战略已到此为止,除非韩军主动挑事,否则肃王军不会再有所行动。
而待等到明年开春,肃王军不但要攻略天门关、孟门关这两地,还要剑指韩国的邯郸郡,真正打到韩国的腹地去。
这一仗,赵弘润要打地韩国迁都!(未完待续。。)
第962章:年末
平心而论,桓王赵弘宣麾下两万北一军是否加盟魏韩上党战役,对于此时的肃王军而言,其实都无所谓,因为只要在粮道确保无忧的情况下,商水军、鄢陵军、游马军这三支军队所组成的肃王军,几乎是可以横扫目前上党境内的韩军力量的,并不需要北一军在旁协助。
说到底,赵弘润之所以留下弟弟赵弘宣,无非就是想给弟弟一个磨砺自身的机会,同时也给其麾下的北一军一个能够挽回恶劣名声的机会罢了。
这是兄长对弟弟的照顾。
倘若换做旁人,那么不好意思,上党郡是肃王军的主战场,不需要其他军队来抢功劳。
不过,就当欣喜若狂的赵弘宣追问兄长接下来有何战略安排时,赵弘润却只能遗憾地告诉弟弟,今年的战略安排到此为止,因为凛冬已至,此时再出兵是不明智的。
果然,没过几天,上党郡境内就开始飘落鹅毛大雪,对此赵弘宣也只能彻底死心了。
赶在冰雪封路的前夕,赵弘润收到了来自鄢陵军大将军屈塍的捷报,言长子城奇袭得手,肃王军已攻克了这座城池,并且在城中得到了大量的粮草。
据屈塍的估计,囤积在长子城的粮草,足以支撑到明年的两月份,这让赵弘润打消了心中唯一的担忧。
因为若是屈塍、伍忌等人未能攻克长子城,或者并没有从长子城内缴获大量粮草的话,那么魏丘一带的肃王军与驻扎在高狼的北一军,就不得不冒着严寒向友军督运粮草,这可是一桩苦差事。
而眼下,既然屈塍、伍忌等人皆得到了足以维持到明年两月份的粮草,这让赵弘润可以省略这个步骤,可以直接越过此事,着手对天门关、孟门关两地的封锁。
从整个上党郡的战略来说,目前肃王军已将当年魏国被韩国所侵占的国土,收复约七成左右,将端氏、泫氏等几片肥沃的土地重新夺回,而另外的三成,仍在韩军的控制下。
比如天门关与高都盆地这块,孟门关这块,还有长子城外北边山中栈道的壶关,这三块,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之地。
天门关与孟门关就不用多说,这是上党郡面向魏国河东郡中部与中东地区的门户,只要攻克天门关,驻扎在天门关外沁阳南梁王赵元佐就能率领北二军,穿越太行山南部,踏足上党郡;同理,只要攻克孟门关,驻军在孟门关外山阳的燕王赵弘疆,亦能率领山阳军踏入上党。
更重要的是,一旦魏国攻克天门关以及孟门关,对负责肃王军后勤粮草运输的部队而言,可以大大地缩短他们的运输路线目前肃王军的后方粮道,需要绕一个大圈子,经上党郡西部的皮牢关,迂回运到高狼一带;但倘若攻克天门关、孟门关,那么肃王军的粮草运输便可以直接走两关,虽然山道崎岖难行,却极大地缩短了运输距离。
也正因为这样,天门关与孟门关不出意外将成为明年肃王军的主要攻略目标,问题是天门关、孟门关两地仍驻扎着数量可观的韩军,而暴鸢、靳、冯这三位北原十豪级别的韩国将军,相信也不会坐以待毙。
不过这一切的一切,赵弘润都将放到明年再说,毕竟在魏丘之战中,赵弘润从始到终精神紧绷,以至于到此仗确定胜利后,他只感觉身心疲乏,暂时没有什么心情去判断韩军的动向。
出于散散心的目的,在十一月十九这一日,赵弘润带着弟弟赵弘宣,以及兄弟俩并未在军中当值的宗卫们,骑着战马回到了猗氏,在猗山一带狩猎。
期间,赵弘宣虚心地向兄长请教统帅兵马方面的种种经验,毕竟论统御兵马,他的兄长肃王赵弘润堪称魏国最出色的统帅,因为其统率的,比如商水军、鄢陵军,皆是曾经出身楚国的兵将魏人统率魏人,这不稀奇,而赵弘润作为魏人的皇子,居然能让商水军、鄢陵军这些楚国出身的兵将们对其死心塌地,这才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而对于弟弟赵弘宣的询问,赵弘润的回答却十分简洁:待彼如子弟之兵。
不可否认,肃王军的待遇几乎是整个魏国最优厚的,几次征战下来朝廷给予的赏赐,赵弘润一锱一铢都没有截留,甚至于还倒贴了许多,以至于某位南征北战曾多次缴获大量战利的肃王殿下,至今非但没有什么积蓄,还倒欠着户部巨额欠款。
负责地说,倘若赵弘润但凡有一丁点的利己私心,那么他早就成为富可敌国的豪富了。
而这,也是赵弘润想要使弟弟懂得的道理:对待麾下兵将,莫要吝啬。只有在你替麾下兵将解除了后顾之忧的情况下,麾下兵将才会甘愿为你效死。
在提起这件事的时候,赵弘润将楚国的巨阳君熊鲤作为反面例子。
巨阳君熊鲤,堪称是赵弘润所遇到过的敌人中最贪婪、最昏的人,空有孙叔轲、干贲、畲离等出色的将领,可最终呢?他落得一个什么下场?
孙叔轲、干贲、畲离在没有援兵的情况下无奈投降魏军,而巨阳君熊鲤在整场战役期间拼命保护的那些积蓄,那些以往收刮来财富,到最后都便宜了固陵君熊吾。
当时,巨阳君熊鲤麾下可是还是近十万军队的,可有人为他鸣不平么?
没有。
这就是一个自私自利之人的下场。
听闻此言,赵弘宣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多的哥我也就不说了,在我看来,北一军除了名声不佳,但实力其实还是过得去的……”赵弘润转头对弟弟赵弘宣说道。
他说这话可不是为了迎合弟弟的心意。
平心而论,北一军的军队实力的确不弱,毕竟这支军队,是曾经东宫党、雍王党、襄王党等贵族世家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打造而成的,军中士卒皆是青壮年,而且武器装备也属一流,都是那些贵族世家通过某些人脉从兵铸局拿到的新货。
因此,赵弘宣机缘巧合得到这支军队的权柄,也算是运气使然,若撇除种种因素,事实上赵弘润也很欣喜于弟弟居然能执掌这支军队。
因为这不是一支没有基础的新军,北一军的基础还是颇为扎实的,更要紧的是,它在第一次北疆战役时期上过战场,这意味着军中的士卒们好歹已受到过战场气氛的洗礼,不至于像新兵那样,他日踏上战场就慌得手忙脚乱。
至于这支军队为何在第一次北疆战役时毫无作为,只能说,这是军中门阀、派系林立,相互掣肘,以及彼此私心重等种种原因所导致的结果。
平心而论,这支军队的基本战斗力,实际上并不比南梁王赵元佐的北二军,以及姜鄙的北三军逊色。
据赵弘润的判断,如今北一军的薄弱之处在于两点,其一,是将领的欠缺;其二,则是军中士卒欠缺彼此的磨合。
先说北一军的将领,这是摆在明面上的东西曾经北一军的将领层,皆是东宫党、雍王党、襄王党派系的贵族将领,而眼下这些人皆已被赵弘宣与周赶出了军队,这使得北一军在将领层方面非常薄弱。
不夸张地说,如今的北一军,酷似当年的商水军,军队士卒的实力其实不弱,但就是缺少将领骨干,尽管赵弘宣与周从士卒以及低级将领中提拔了一些人,但这些人不可能很快就适应角色。
举个不怎么恰当的例子来说,就好比如今商水军的大将军伍忌,倘若让他单独率领一支人数不超过三五千人的将领出击,伍忌会让他的敌人认识到何谓强兵勐将;但若是让他执掌三五万人,那伍忌就瞎了。
因为他的底子是千人将,是习惯了冲锋陷阵的勐将,哪怕再经过三年的学习后,他在指挥战事方面,仍不及屈塍、晏墨这些将领出身的人。
毫不夸张地说,在彼此都只有三五千人的情况下,屈塍与晏墨是打不过伍忌的,因为伍忌是具备阵上斩杀敌将的武力的;但在彼此拥有三五万人的情况下,屈塍与晏墨通过分兵、多战场同时开战,随随便便就能耗死伍忌。
好在商水军还有翟璜、南门迟这两位副将,否则,在战略层次,商水军与鄢陵军根本是没得打。
而在这方面,如今的北一军全靠张骜、李蒙这些赵弘宣的宗卫们撑场子,虽然张骜、李蒙这些宗卫都是读过兵书的,但不可否认,他们也是新人,可能懂得的很多,但实际指挥时,或许还不如伍忌。
不过唯一不同的是,北一军有周这位深谋之士出任军师参军,至少在单战场上,赵弘润对北一军是放心的。
总而言之,北一军目前欠缺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
这个没办法,只能通过时间,让其军中将领慢慢适应自己目前的身份,逐步积累经验。
至于士卒们的磨合,这同样需要一段时间,谁让北一军内部曾经是一盘散沙的局面呢。
但不得不说,这支军队的底子其实不错,相信在赵弘宣以及周二人的统率下,逐渐是会变强的。
“军中大小事务,你有什么不懂的,可以请教几个人……翟璜、孙叔轲,晏墨、屈塍,这是哥麾下能独当一面的……”
“嗯!”听了兄长的建议,赵弘宣信服地点了点头。
聊着聊着,兄弟俩难免又聊到了这场战役,尤其是此番肃王军被困在上党境内这件事,不得不说,这事让赵弘润承受了一定的打击,因为他从来没有蒙受过这样的挫折。
而在这件事上,赵弘宣忽然提出了一个猜想。
“哥,你说南梁王他,是不是故意的?”(未完待续。。)
第963章:年末(二)
对于南梁王是否是故意兵败于天门关这件事,其实赵弘润早已做过猜测。
因此,当弟弟赵弘宣提出这个假设时,赵弘润哂笑着摇了摇头,准备制止弟弟的无端揣测。
没想到,赵弘宣却神秘兮兮地说了句话,噎住了赵弘润正准备脱口而出的说辞。
“哥,你说南梁王他是不是故意的?我这边可是听说了一些事,一些关于南梁王的事……”
“什么事?”赵弘润疑惑地问道。
只见赵弘宣咽了咽唾沫,小声说道:“我听说,南梁王当初被父皇流放的时候,其妻曾为他先后诞下一子一女,可他害怕被父皇怀疑,为了自保,竟亲手溺死了刚刚出世的男婴,只敢养大后来出生的那个女婴……”
……
赵弘润看了一眼赵弘宣,没有说话。
其实这个小道消息,他曾经也听说过,并且,他能解释南梁王赵元佐为何会这么做:正如弟弟赵弘宣所言,南梁王赵元佐畏惧魏天子会对他赶尽杀绝,因此,自断子嗣,借此表明心迹。
要知道,一个没有子嗣的王室成员,对于目前在位的魏天子来说是没有威胁的。
毕竟人死如灯灭,一个人一旦死了,他在世上的一切只能传给他的子嗣,但南梁王赵元佐并没有子嗣,这意味着赵弘润这位三伯一旦过世,其所有的家业、成就、功绩皆烟消云散,不会对魏天子日后册立的新君造成什么威胁,不至于发生皇权倾斜的事。
再说赵弘润的六叔、怡王赵元在国内的人脉堪称举国无双,没有任何人的人脉能超过这位六叔,可魏天子对此视若无睹,依旧对赵元极为信任,这是为何?
因为赵元非但没有子嗣,他甚至没有成婚,根本不存在妻族。
他的家族,只有他一个人。
在这种情况下,魏天子对怡王赵元这位兄弟可谓是毫无掣肘,因为他知道,赵元若是日后过世了,他的遗产会留给赵弘润这个他视为干儿子般的侄子,而赵弘润则是魏天子的亲儿子。
因此,魏天子怎么可能限制赵元?后者对于他完全没有威胁。
相比之下,宗府宗正赵元俨有子嗣对不对?而他也被魏天子架空了对不对?
难道只是因为南梁王赵元佐是宗府宗正赵元俨推荐的,而前者却在紫宸殿中摆了魏天子一道?
说实话,那算什么摆一道?南梁王赵元佐支持皇五子庆王弘信成为储君,可庆王弘信说到底还是魏天子的儿子,有必要立马就架空赵元俨么?
只能说,因为在魏天子的潜意识中,赵元俨一直以来都是有一定威胁的,因此,当南梁王赵元佐在紫宸殿做了那样的事后,魏天子对赵元俨的疑心就一下子放大了。
否则,魏天子当初能够容忍东宫党与雍王党斗得如火如荼,怎么就不能容忍再多一个庆王党呢?
更何况,当初那件事后,南梁王赵元佐相安无事,反而是宗府宗正赵元俨被架空了权利?
道理很简单,因为在魏天子的思绪中,你没有子嗣,你就翻不出什么花样来,不管你如今跳得多欢,可你最终还是要老死的,而一旦你死了,你所有的一切都烟消云散,不复存在,因此,不值得我冒着留下恶名的风险来针对你。
你南梁王赵元佐要兵权,好,给你,你带着兵跟韩国去打吧。打赢了,你的战功也是我在位时期的功绩,说到底你还是在为我效力。
要是你有什么不轨企图,那好,我第八个儿子手中掌着两倍于你的军队,要对付你绰绰有余。
等到你年迈无用了,我把你丢到闲职上,养着你,也不用担心你的功绩余荫你的子嗣,多好?
因此,在魏天子心中,南梁王赵元佐其实是没有什么威胁的。
但是此时此刻,赵弘宣却提出了一个假设。
“哥,我想说,因为父皇的关系,南梁王死了一个儿子,有没有可能他怀恨在心,故意要陷害哥你,让父皇也尝尝丧子之痛,这完全说得通啊。”
赵弘润似笑非笑地摇了摇头,随即伸手在弟弟脑门弹了一下。
“哪听来的瞎说八道?”瞥了一眼赵弘宣,赵弘润没好气地说道:“这就是个巧合,南梁王就算再神通广大,也不可能算到我进兵的日期。……倘若他在我进兵上党郡境内后才战败,我倒是会怀疑他,可他战败的日期乃是十月初六,刚好与我攻陷皮牢关的日子一样,他又不是鬼神,哪能算得如此准确?”
这一句话,就说得赵弘宣哑口无言。
见此,赵弘润好奇问道:“小宣,你似乎并不信任南梁王?……事实上按照辈分,你我都得尊称他一声三伯。”
听闻此言,赵弘宣摇了摇头,说道:“倒也不是不信任,只是我有些担心……据说当年父皇继位的时候,南梁王是反对的,而且后来密谋造反,兵败后被流放,这一流放就流放了整整十七年……我不相信他一点怨气也无。”顿了顿,他皱着眉头说道:“尤其他亲手溺死了自己的儿子,虎毒尚且不食子,可想而知,南梁王的心肠是何等阴狠歹毒。……我始终觉得,南梁王这次回到大梁,肯定有什么不轨企图。”
赵弘润知道弟弟与自己一样固执,晒笑着摇了摇头。
二人一边聊着这个话题,一边带着可怜兮兮的猎物返回魏丘军营。
回到营寨帅帐后,赵弘宣仍然觉得南梁王赵元佐不可信,提醒兄长日后要小心提防。
此时赵弘宣的幕僚周也在帐内,闻言笑着问道:“两位殿下要提防谁呀?”
赵弘宣对周很信任,二话不说便透露了实情,听得周微微一愣。
此时,赵弘润指了指周,无奈地说道:“搭上这么个固执的弟弟,我是没辙了,周先生,不,周参将,你来吧。”
没想到,周在听闻后沉思了片刻,皱眉说道:“事实上,在下觉得,桓王殿下说的没错,肃王殿下您应当提防一下。”
说罢,他见赵弘润露出惊愕表情,遂解释道:“对于这次的巧合,在下相信这是一个巧合,纵使南梁王再厉害,也推断不出肃王殿下何时会攻克皮牢关。因此,肃王殿下率军深入上党境内却被围困,这是确凿的巧合。……只不过在那之后呢?韩将暴鸢为了围困肃王殿下,亲自出马,带着三万轻骑前往泫氏城。天门关少了三万骑兵,并且连主将暴鸢都不见了,南梁王居然视若无睹?他又不是瞎子?……在我看来,南梁王是一位出色的统帅,因此,他在攻打天门关时,势必会派细作深入太行山,监视天门关的一举一动。如何解释这些奸细,居然没有一个察觉到暴鸢率领三万骑兵离开?那是三万骑兵,不是三百骑!”
“……”赵弘润微微皱了皱眉。
经周这么一说,他心中微微一愣之余,还真有些怀疑了。
毕竟正如周所说的,天门关的守将暴鸢,可是在十月二十日的时候就离开了天门关,并且带走了三万骑兵,然而天门外的北二军居然毫不知情?
这的确不太可能。
打个比方来说,倘若是他赵弘润进攻天门关,虽然主战场是在天门关,但赵弘润势必会向太行山派兵,派出青鸦众等斥候,监视天门关以及天门关背后高都盆地的风吹草动,如此一来,似暴鸢调走三万骑兵这种事,根本不可能瞒过太行山上那些斥候的耳目。
毕竟那是三万骑兵,不是三百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