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魏宫廷-第3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闻此言,赵弘润皱眉说道:“既然如此,父皇你……”
他刚说到这,就见魏天子抬手打断了他的话,正色说道:“弘润,你要知道,方才朕的评价,仅仅只是朕的意见,并不能代表弘宣,你明白么?……弘宣的性格,跟你一样倔强、好强,因为他有一个同样倔强、好强的兄长。……事实上,弘礼与弘宣当初在北疆时的日子,李钲多多少少对朕提过,太子是因为才能有限、魄力不足,而弘宣呢,则是人微言轻,若无太子支持,北一军没人会服从他。……这人呐,在自己竭尽努力后仍然遭遇失败,虽然不甘但是仍会接受,但倘若是因为某些原因,导致未能竭尽全力而迎接失败,这人即不会甘心、也不会愿意接受。”
顿了顿,魏天子问赵弘润道:“你认为,北一军在北疆毫无作为,是因为弘宣才能上的问题么?朕并不这么认为。倘若他当时率领的,是像你麾下的商水军、鄢陵军这般的精锐,哪怕战果远不如你,也不至于会那样糟糕。……对么?”
“唔。”赵弘润点了点头,随即正色说道:“正因为这样,儿臣才不希望弘宣继续呆在北一军……”
“但是他没有听你的,对么?”瞥了一眼赵弘润,魏天子笑呵呵地说道:“就像当年你也没有听朕的,用区区两万余浚水军去抵御城君熊拓十六万军队。”
“儿臣当时是有把握的!”赵弘润皱眉说道:“浚水军乃擅战的精锐之师,而当时城君熊拓麾下十六万大军,不过是战前临时招募的农兵,再者,两军的武器装备以及训练度,相差极大……因此,取胜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减少我方的损失。”
魏天子笑眯眯地说道:“你说得不错,当时兵部就是考虑到损失,这才希望求和,因为那时我大魏总共才八万可用于征战的军队,若是一场仗打没了一两万,后果更糟……而如今,我大魏有四十万可用于征战的军队,有没有北一军,朕其实并不在意。……他若做得出色,固然是好,反之也不要紧。”
“……”赵弘润默然不语。
事实上,他也不在意,他在意的,是北一军与东宫的关系,他不希望他弟弟赵弘宣被人打上东宫党的标签。
可事与愿违,就在前两日,也就是最近那次争吵中,赵弘宣首次表明了态度,言语中充满了对东宫的同情以及对雍王的反感与敌意,直说雍王只晓得耍阴谋诡计,甚至于指责他这个当兄长的不该助雍王一臂之力。
那时赵弘润当场就光火了,结果兄弟俩不欢而散。
见赵弘润面色不佳,魏天子平静劝道:“莫要打着为谁好的名义而将自己的主张强加于他,这是你曾经对朕说过的话吧?……怎么到最后,你也走了朕的老路呢?”
“……”
“就让弘宣自己去决定吧,无论他成功或者失败,都是他自己的选择。”说着,魏天子拍了拍赵弘润的臂膀,笑着说道:“正是因为当初朕一时的默许,才有了今日赫赫威名的肃王,不是么?”
赵弘润思忖了片刻,随即撇撇嘴说道:“两日前我就对他说过了,日后我才懒得管他。”
听闻此言,魏天子微微一笑,岔开话题说道:“好了,这个话题到此为止,朕好不容易得到空闲,陪朕散散心吧。”
听了这话,赵弘润疑惑地瞧了一眼魏天子,毕竟他很难想象眼前这位兢兢业业二十年的父皇,居然也学会了偷懒,将在垂拱殿批阅奏章的事丢给了雍王。
不过待看到魏天子斑白的两鬓时,赵弘润心中亦有些不是滋味。
或许面前这位父皇曾经做了不少并不光彩的事,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位为魏国呕心沥血的明君。
因此他感慨道:“父皇的确该歇歇了……”
可能是没想到眼前这个劣子居然会说出这样温情的话来,魏天子愣了一下,表情有些动容,仿佛就跟白日见鬼了似的,睁大眼睛瞅着赵弘润。
而就在赵弘润气地就要张口的时候,就听魏天子长长吐了口气,颇为认真地说道:“现在还不是歇歇的时候,朕还有一桩心事未了。”
“心事?”赵弘润转念思忖了一下,试探道:“萧氏余孽?”
魏天子看了一眼赵弘润,尽管没有回答,但是他的表情已经默认了此事。
忽然,魏天子好似瞧见了什么,龇着龇牙,皱起了眉头。
见此,赵弘润抬头瞧了一眼远处,这才看到在远处,施贵妃正在几名宫女的簇拥下,缓缓朝着这边而来。
施贵妃,即雍王弘誉的母妃,是一位颇有魅力的女人,因驻颜有术,看起来就跟三十几岁似的,让人完全想不到,她的儿子雍王弘誉,都已经是快三十岁的人了。
“陛下。”
随着一声诱人的轻唤,施贵妃盈盈走到魏天子身前,眼眸含情,似小女人般喜悦地说道:“您今日怎得有雅兴来这里?方才臣妾听几名小公公念叨,还以为他们是瞎说的呢……”
“啊。”魏天子木讷地应了一声,随即勉强笑了笑,说道:“今日弘润入宫,朕叫他陪着一同散散心。”
“噢。”施贵妃点点头,随即转头看向赵弘润,亲昵地打着招唿道:“曾经宫内人人畏惧的小恶霸,逐渐亦长大成人,长得如此俊秀,啧啧啧,不知日后会迷倒多少世家千金……”
赵弘润暗自苦笑了一下,拱手施礼道:“贵妃娘娘言过了。”
“叫什么贵妃娘娘呀,这般生分,妾身听说你与弘誉关系颇好,不嫌弃的话,就喊一声姨娘吧。”施贵妃笑着说道。
赵弘润不动声色地与魏天子交换了一个眼神,拱手唤道:“弘润见过姨娘。”
“真是乖巧聪灵……”施贵妃脸上堆着笑容,不遗余力地夸奖着赵弘润:“当初妾身就觉得,润儿这孩子日后必定会有出息的,瞧如今……”
听着施贵妃的赞誉,赵弘润心中暗自苦笑。
事实上,他与这位施贵妃一年到头见不到几次面,而施贵妃与沈淑妃也谈不上有什么交情。
记得在三四年以前,沈淑妃与赵弘润、赵弘宣母子三人,在皇宫仍是边缘人物,就跟透明人似的,那时候也没见这位施贵妃有多关照。
可能在若干年之前,施贵妃在皇宫内看到沈淑妃与赵弘润、赵弘宣母子三人,或许都不会用正眼观瞧。
不过既然今日对方笑脸相向,赵弘润出于礼貌,也不好过于失礼罢了。
“咳。”魏天子咳嗽了一声,说道:“施妃啊,朕还有事要嘱咐弘润呢,你看……”
“噢噢。”施贵妃会意,笑着说道:“既然如此,臣妾就不打搅了。……对了,今日臣妾亲手做了一些糕点,陛下与润儿若是饿了,不妨在散心时抽暇用些……”
说着,她身后的一名宫女递上一篮糕点。
见此,老太监童宪走上前两步,接过了篮子。
然而赠完了糕点后,施贵妃仍不着急着离开,对魏天子抛着媚眼,腻人地说道:“陛下,不知今夜陛下是否来臣妾的锦绣宫下榻呢,臣妾与两个丫头对陛下日思夜想呢……”
嚯!
赵弘润瞅了一眼施贵妃身后那两名瞬间面色通红低下头去的年轻宫女,表情古怪地看了一眼魏天子。
而此时,魏天子整张脸都黑了,咳嗽一声说道:“施妃,弘润还在这里呢!”
“润儿又不是小孩子,早就是顶天立地的男儿汉了,不打紧的。”施贵妃直勾勾地看着魏天子。
见此,魏天子无可奈何,唯有点头应许,这才将心满意足的施贵妃打发走。
待等施贵妃离开之后,魏天子摇了摇头,随即朝着施贵妃的背影努了努嘴,问赵弘润道:“弘润,你怎么看?”
赵弘润瞥了一眼魏天子,似笑非笑地说道:“够可以的啊,父皇,都快半百了还能一宿连御三女,其中两个还比儿臣大不了多少,怪不得龙体欠安……啧啧啧。”
“混账!朕没问你这个!”
魏天子黑着脸骂了一句,不过怎么听都有些心虚。(未完待续。。)
第904章:心思
“混账!朕没问你这个!”
魏天子黑着脸骂道。
身为老子,被自己儿子当场抓到私生活,纵使是魏天子这等城府的人,亦不由地感到老脸无光。
他板着脸瞪着眼前这个儿子,恨不得撕烂这个劣子的脸,谁叫这劣子脸上的笑容,是那样的夸张且不怀好意呢。
“父皇问的不是这个?那父皇问的是什么?”
赵弘润故作一脸懵懂,随即,他露出一脸仿佛孝顺的表情,感慨说道:“方才在垂拱殿时,听说父皇龙体欠安,儿臣心忧万分,如今得见父皇仍这般……生龙活虎,比较我辈年轻人不遑多让,儿臣心中……甚慰。”
说着这话,他还故意一脸放心地点了点头,表现出一副大为欣慰的样子,气地魏天子感觉自己脑袋上的头发都快立起来了。
而在旁,大太监童宪与卫骄等宗卫们,早已低下了头,不敢去听这种话题。不过看样子忍得辛苦的模样,显然也是觉得眼前这一幕有些好笑。
“赵弘润!”
魏天子咬牙切齿地低声骂道:“朕是你老子!”
“那又怎么样?”赵弘润故作困惑地瞅着魏天子,随即露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拍拍魏天子的手臂安慰道:“父皇别动怒。……哎呀,多大点的事嘛,父皇何必如此在意呢?看到父皇如此精神,儿臣高兴还来不及呢。你看,儿臣脸上的笑容,笑得多灿烂?”
魏天子板着脸一言不发,赵弘润那自认为是灿烂的笑容,在他眼里纯粹就是满满的恶意了。
他恼羞成怒地瞪着赵弘润,同时在心中暗骂施贵妃。
要知道,他对赵弘润这个“不安分”的儿子向来都是非常谨慎的,绝不轻易将把柄落在后者手中,没想到今日,却因为施贵妃的关系,被这个性格恶劣的儿子拿捏到了一个重要的把柄。
他毫不怀疑,在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眼前这个性格恶劣的儿子都会拿这件事调侃他,戳心戳肺。
“先说正事!”
强忍着恼怒,魏天子咬牙说道。
也不晓得是不是畏惧魏天子,赵弘润当即收敛了脸上的笑容,点了点头。
可就在魏天子稍微有所安慰,觉得自己这张老脸在儿子面前仍有几分威信时,却见赵弘润郑重其事地说道:“唔,那就先说正事。……父皇,您在那个的时候,有没有做什么措施?”
“……”魏天子的表情顿时就僵住了。
旁边,大太监童宪与宗卫们想笑而又不敢笑,一个个低着头,憋得万分辛苦。
“赵弘润!”魏天子咬牙切齿地骂道:“你真当朕不会惩戒你么?”
“我又怎么了?”赵弘润理直气壮地说道:“作儿子的,了解一下父亲能否还有生儿育女的能力,这也算是孝道吧?”
“这算狗屁的孝道!”魏天子气地直接爆粗口骂道。
听了这话,赵弘润撇了撇嘴说道:“父皇,以您的身份,说这种粗鲁的话,不合适吧?可是会被记录到起居册的。……儿臣可不希望父皇因为这一句粗鲁的话而被后人诟病。因此,父皇您还是注意一下为好。”
老子还不是被你给气的?!
魏天子瞪着眼睛注视着赵弘润,只可惜,赵弘润笑嘻嘻地看着他,丝毫也不畏惧。
良久,魏天子揉了揉发酸的眉骨,无奈说道:“弘润,您再看戏耍朕,朕今晚就到凝香宫与你母妃聊聊,关于她孙子或孙女的问题。”
听了这话,赵弘润面色微变,连忙转口说道:“父皇,你是我父,我是你子,何必互相伤害呢?”
“这会儿记得朕是你老子了?”魏天子冷笑道:“方才你可是丝毫未曾给朕留面子。”
“有么?儿臣早就忘记了。”赵弘润摇摇头,随即语重心长地说道:“父皇啊,人要望前看,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魏天子气乐了,不过转念一想,眼前这个劣子终归是捏住了他的把柄,弄地两败俱伤也不大好,于是,他嘲讽意味极浓地重哼了两下,淡淡说道:“那就小心点说话。”
“是是是……”赵弘润连连点头道。
见此,魏天子这才满意地问道:“弘润,你怎么看施贵妃?”
其实这会儿,赵弘润或多或少已经猜到了一些,不过为了谨慎起见,他还是问了一句:“怎么看?只是因为方才的巧遇,父皇就问儿臣怎么看待,这未免有些强人所难吧?……儿臣还不知究竟是什么情况呢。”
听闻此言,魏天子点点头,随即转身看了一眼大太监童宪手中拎着的篮子,带着几分无奈,说道:“这两日,施贵妃总是以各种理由、各种方式来讨好朕,说实话,朕是有些烦的。”
“烦?”赵弘润摸了摸下巴,一脸感兴趣地问道:“难道是施贵妃身边那两名年轻美貌的宫女未尽心伺候?”
“……”魏天子顿时被噎地说不出话来,龇了龇牙转身说道:“走,去凝香宫。”
“别别别。”赵弘润赶紧赔罪服软:“父皇,儿臣是习惯使然,习惯、习惯。”
“哼!”魏天子冷哼着不说话。
考虑到魏天子也拿捏着自己的把柄,赵弘润还不敢再开玩笑了,他在思忖了一下后,神色如常地说道:“正所谓母凭子贵嘛,眼下东宫倒了,雍王虽然还没有上位,但相信朝野已有不少人将其视为太子,在这种情况下,施贵妃生出些小心思,也是人之常情嘛……更何况,儿臣听说施贵妃素来与王皇后不合。”
其实父子二人都明白施贵妃的小心思,无非就是想取代王皇后、成为后宫之主嘛,毕竟堂堂魏国的皇后,母仪天下,这个位置与相对应的权利,对于绝大多数女人而言都是极具诱惑的。
“小心思?”
魏天子轻笑一声,随即淡淡说道:“她也不想想,王氏这些年来甚是贤淑,纵使太子让人失望,可以王氏的贤德淑惠,朕如何好废之?”
的确,皇后与后宫其余的妃子,地位可是截然不同的。
想当初幽芷宫仗着魏天子对她的恩宠,刁蛮任性,惹得魏天子不快,因而被打到冷宫,这件事朝中或多或少都知情。但是有人站出来说闲话么?一个都没有。
这并非只是因为陈淑嫒平日里不得人心,更是因为妃子在后宫的地位本就如此。
但皇后不同,别看东宫如今倒了,可这件事与皇后的地位却无几分影响,倘若魏天子当真废了王皇后,立施贵妃为后,相信朝中大臣,尤其是礼部、御史监、以及翰林署的学士们,都会纷纷站出来阻止。
更何况皇后王氏这些年来甚少参与后宫内众后妃的勾心斗角,除了帮魏天子打理后宫外,便是自顾自在凤仪殿观阅道经,修身养性,这份贤德淑惠,纵使是朝中亦有许多学士点头称赞。
要知道,这些高傲的学士,可是坚定的中立派,绝不会因为东宫党势强或势弱而为谁说话,王皇后能得到这些学士的点头称赞,完全是凭借她自身平日里的言行举止,与东宫太子无关、与郑城王氏无关。
退一步说,别说如今雍王只是得到了监国的资格,还不是太子,就算有朝一日成为了太子,皇后依旧是王氏;哪怕雍王坐上魏国君王的位置,这太后的位置,也还是有王氏的一份。
可能到时候会有两位太后,一个东太后、一个西太后,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纵使是母凭子贵,施贵妃也没办法真正凌驾于王皇后之上。
可问题就在于,施贵妃却不明白这些道理,见眼下朝中的局势对他自己儿子雍王弘誉有利,因此心中难免有了些心思,希望能取代王皇后。
她也不想想,废立皇后那是何等严重的大事,甚至不是魏天子的意志可以办到的,还得经朝中百官普遍认可,宗府也得认可。
更何况皇后王氏素来贤德淑惠,根本没有废立的道理,若轻易废之,别说朝臣与宗府不会认为,甚至于,魏天子也会因此背负上昏君的骂名。
然而,碍于施贵妃是雍王弘誉的母妃,魏天子也不好太过严厉,于是乎,就只能能避则避、能躲就躲了。
“父皇也是挺辛苦的。”
在听完了魏天子的牢骚后,赵弘润半开玩笑半感慨地说道。
可能世人都觉得君王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但事实上,魏天子也会有烦恼。
“父皇打算怎么办呢?”他问道。
“还能怎么办?”魏天子轻笑着说道:“朕眼下不就是能避则避,躲到甘露殿歇养了么?”
“得了吧。”赵弘润翻了翻白眼。
因为施贵妃而躲到甘露殿,他才不相信这种事。
他觉得,魏天子之所以暂时退居幕后,多半是打算集中精神对付谁,不想被垂拱殿那日复一日批阅奏章给牵绊住手脚。
至于想对付谁,赵弘润想来想去,觉得只有两个可能:要么是萧氏余孽,要么就是南梁王赵元佐。
赵弘润个人猜测,是萧氏余孽的可能性更大。
父子二人继续在御花园散步,边走便聊,聊的话题,逐渐从施贵妃转移到了眼下朝中的格局这一方面。
聊了一阵后,赵弘润便告辞了皇宫。
其实他有心想问问魏天子,如何看待雍王弘誉与庆王弘信,毕竟朝野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在东宫倒台的眼下,雍王与庆王无疑成了最有可能册立为东宫太子的人。
但是最终,赵弘润还是没有问出口,毕竟以他的立场,着实不应该过多地探究这方面的事。(未完待续。。)
第905章:商会模式
ps:今天老爸老妈来了,晚上陪他们打打麻将,就暂时不加更了,望见谅。
以下正文
过了两日,宫内便传出了消息,言魏天子龙体欠安,需歇养一阵,朝中政务,暂使雍王监国。
这个消息一传出,雍王弘誉在大梁的声势再次高涨,许多曾经攀附东宫的贵族世家们,纷纷改换门庭,削尖脑袋希望能投入雍王这边的阵营。
虽然雍王弘誉目前仍没有坐上东宫太子这个位置,但他辅佐监国,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是无名有实的储君。
对于那些改换门庭投奔自己的贵族世家,雍王弘誉相当大度地决定既往不咎,这使得雍王党的势力,一下子就取代了曾经东宫党的势力规模。
当然,在这段东宫太子赵弘礼倒台的日子里,其实并非只有雍王弘誉在收买人心,事实上,襄王党、庆王党都在不遗余力地拉拢那些原本依附东宫的权贵与世族,甚至于,包括肃王党。
当然了,这里所说的肃王党,指的是肃王赵弘润的三叔公赵来峪,而不是赵弘润自身。
三叔公赵来峪向赵弘润毛遂自荐,擅做主张也好、自说自话也罢,总之就是接过了这个任务。
不得不说,东宫太子赵弘礼这回栽了个大跟头,一蹶不振。
趁着这个良机,雍王、襄王、庆王、肃王都可以说是分了一杯羹。
其余三位皇子暂且不提,就连在国民中名声最好但在贵族圈子里名声最差的肃王赵弘润,他身背后亦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些支持他的贵族势力。
这个贵族势力,可不是指商水郡的羊舌氏、南门氏、贡氏这些外来户,而是指魏国本土的贵族。
记得前两年的时候,赵弘润的身背后就只有沈淑妃的娘家黄邑沈氏,一个谈不上有多兴旺的中层贵族,而如今,赵弘润的身背后已陆续出现一股以安陵赵氏为纽带的贵族势力,在国内贵族圈子里好歹也有些影响力了。
但说实话,赵弘润对此并不高兴,因为他很清楚那些贵族世家为何会支持他,原因只有一个:利益!
的确,肃王是一座冷灶,因为他不争皇位,但是,他掌握着川雒联盟与商水郡,前者是魏川贸易的重要城池,而后者,则是魏楚贸易的中转站。
说魏楚贸易其实不妥,毕竟魏楚两国才刚刚打过一场仗,并且无论是魏国还是楚国,都不承认有两国贸易这回事。
因此,所谓的魏楚贸易,其实就是平舆与商水两地的走私,是肃王赵弘润与楚城君熊拓私底下的贸易往来,无法摆上台面来明说。但不可否认的是,走私的份额极大,若是有人知道其中的利润,相信必定会眼红。
其实想想也知道,商水县的楚国特产,肯定是存在问题的商水县之所以发展迅速,那是因为魏国国内有许多的商队在这里收购楚国的特产,比如青铜器、漆器、珍珠等等。商人们收购了这些东西,或运回国内售卖,或运往三川郡,楚国的珍珠,在三川郡卖地最好,早已成为族少女们喜爱的物什。
可问题是,商水县哪来这么多楚国的特产?
道理很简单,走私!
平舆君熊琥,就是负责这趟走私路线的负责人。
他负责将楚国的特产以及矿石运到商水县,从商水县手中换取粮食以及魏国淘汰下来的武器装备,武装城君熊拓的军队,使得城君熊拓在楚国的实力大增,并不亚于固陵君熊吾与溧阳君熊盛等几位楚国公子。
相信此刻楚王熊胥也是蛮头疼的,毕竟三个儿子的势力都很庞大,而且都与外邦有所联系城君熊拓因为芈姜的关系搭上了魏国的肃王赵弘润,固陵君熊吾据说是与宋地的南宫有书信来往,而溧阳君熊盛,据说齐国内部也在偷偷地贩卖旧兵器给他。
再加上被流放到固陵邑的屈氏,在肃王赵弘润的授意下,商水县也偷偷运输一些违禁物给屈氏,听说屈氏已秘密组建了一支军队。
总之,楚国的内部问题还是挺严重的。
当然,这一切与赵弘润无关,他自然是希望楚国越乱越好,除非城君熊拓已经稳当当可以坐上楚王的位置,否则,他会不遗余力地暗中支持城君熊拓与其那几个兄弟内争,通过诸楚国公子的内争,内耗楚国的底蕴,为魏国争取强盛的时间。
话说回来,赵弘润如今手中的渠道的确蛮多的,也容易遭人眼红。
魏川贸易、商水走私、博浪沙河港、祥符港,以及工部正在修建的梁鲁渠,不可否认,肃王赵弘润尽管在朝廷暂时还未形成势力,但是他却掌握着这些贸易渠道,而这也正是户部为何默许他赊欠庞大债务的原因。
眼下还只是三川与楚国,而待等梁鲁渠修成,到时候的贸易圈子更是不得了,东边的鲁国与齐国也将加入到魏国的贸易对象行列。
川雒联盟,臣服的是肃王赵弘润。
商水郡,那是肃王赵弘润的封邑。
博浪沙河港,那是冶造局修建的。
祥符港,亦是冶造局修的。
梁鲁渠,是肃王赵弘润提议,并且由工部与鲁国负责合力修建的,而工部与冶造局的关系,好到合穿一条裤子。
只要从这几点入手,赵弘润那位三叔公赵来峪,要说服一些贵族世家投奔肃王一党,实在不是什么问题,毕竟这几个地方所组成的水运贸易,其背后的利润实在是太庞大了。
不过话说回来,既然那些贵族世家前来投靠,也就意味着赵弘润最起码也得分人家一点汤头,不能再像之前三川贸易最初时那样不留情面,暗中使坏。否则,凭什么让对方来投靠?
七月初九的那一日,赵弘润被自荐当做说客的赵来峪说了半日,最终应下了这件事。
倒不是赵弘润被赵来峪说服了,而是他在思考一个问题:当初他在三川贸易中大力支持平民商人,可平民商人为何会失败?
不得不说,赵弘润一直以来都希望能壮大魏国本土的民间商人力量,但让他感到失望的是,民间商人能壮大的,真的没几个。
记得想当初,他有意让成皋关的大将军朱亥拒绝国内的贵族商人前往三川,给了民间商人快一年的发展机会,甚至于又说服户部倒贴钱来支持哪些民间商人,可截止到如今,已成规模的民间商人有几个?
没几个。
针对这方面的事,赵弘润曾派青鸦众打探过,这才得知,最初那批获利的商人,坚持到如今的寥寥无几:有一个陶洪,如今已成为定陶县的巨富,还有一个安陵魏人文少伯,也成为了安陵县的巨富。
可除此以外呢?
大浪淘沙,剩下的寥寥无几,更多的仍然是各地方的名门望族。
这个局面,等同于是失败了,而且还是惨败。
其实事实上,赵弘润当初也考虑过这个可能性。毕竟那些民间商人,大多是曾经家境不佳,当这些以往苦惯了的人忽然得到一笔庞大的钱财,他们自然会迷失,膨胀、自大,贪图享乐,用本来可以继续当做本金作为壮大财力的钱财,购买豪邸、添置侍女,热衷于享受,可当他们回头再看一眼雒城时,雒城已没有了他们存在的空间。
注:其实来许多民间起义就败在这一点。一开始都做得不错,可几乎每次打到中场,起义军的领袖层开始学着他们本来要打倒的对象那样贪图享受,结果在下半场就彻底完蛋了。比方说太平天国。其实有很多起义,都输在下半场。为何?因为很多人只想着“推翻”,却没有去考虑“推翻后旧势力后该做什么”,这也就是所谓的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不得不说,当初那批人,几乎有九成绊倒在这一步,自认为赚到了庞大的钱财,却不知,这所谓的庞大钱财,对于真正的巨富来说,仍是九牛一毛而已;他们本来有机会成为富甲一方、富可敌国的巨富,但是一时的迷失,则让他们错失了这个良机。
说实话,这让赵弘润很失望。
因为他的偏袒,只是让极小一部分平民变得富裕,但却无法改变平民商人在魏国的总体局势。
这件事,让赵弘润意识到了曾经一个疏忽:他让那些平民商人赚钱赚得太容易了,以至于这些人反而忘记了本心,迷失在安图享乐当中;而待等到这些人享受了一番后,他们才发现,三川贸易已经没有了他们的位置。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平民商人中很少有真正眼界开阔的人,以至于有大部分人只是单纯想着大捞一笔,却根本不懂得在赚到了巨大的财富后,该如何去充分的利用,最大化地以钱赚钱。
简单地说,平民商人需要一个引导他们前进发展的路标。
而那些投奔肃王党的贵族势力,赵弘润觉得也应该给这些人一个能制约他们、掣肘他们的规章。
商会……
忽然,一个念头浮现在赵弘润心底。
七月中旬,就在大梁朝野仍在感慨东宫的倒台,或者猜测于雍王、襄王、庆王三者间的角力的同时,赵弘润悄无声息地在大梁的城西购了三间不小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