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魏宫廷-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劣子想干什么?
魏天子沉思着。
说实话,有时为了某些需要,新设一个司署,这并不是什么大事,不需要了再将其给关了呗。
但这个模式。并不适合用在冶造局。
以魏天子对儿子赵弘润的了解,今日在冶造局辖下新设一个什么什么分署容易,到时候再想将其给关了,恐怕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
很显然,他儿子是有企图插手兵器打造这件事,因此才会叫王甫上书,日后想再关掉这个司署,谈何容易?
不过,大魏军式器械量造署这个名字。让魏天子难免对其有些上心。
军式……量造……量造?
魏天子不由得想到了前一阵子冶造局鼓捣出来的,那种量产蜡烛的模具,只不过十座大型模具,若一天十二个时辰无休止出产蜡烛的产量,竟然几乎要挤垮国内那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蜡烛工坊。
在此之前,谁能想到会发生这种事?
难道兵器、铁甲也可像那些蜡烛一样,大规模地量产?
想到这里,魏天子不禁有些心动。
要知道。魏国以往将常驻军维持在八万左右,不像楚国似的动辄数十万大军。除了兵源的问题外,更主要的还是被军备所限制,毕竟武器、铠甲会磨损、耗损,也要更新换代,不可能叫一名士卒使用一柄武器到死。
倒不是说兵铸局的军备量产不足,准确地说。应该是局部时间内的产量不足。
打个比方说,驻军六营的军备每两年一更替,可事实上,兵铸局只有一年在锻造武器装备,另外一年。则是在储备熟铁的库存。
或许有人会问,为何不叫兵铸局不间断地铸造武器装备呢,如此,军备的产量不是可以翻倍么?
但事实上这个行不通。
毕竟兵铸局所打造的,是驻军六营的军备,是武装大魏最精锐的军队所用的武器装备,这就意味着,这些武器装备必须是大魏目前最优质的。
倘若前一年兵铸局打造出来一批武器装备,结果第二年冶造局突然又改良出了更锋利、更坚固的武器,这岂不意味兵铸局前一年的投入全部白费了?
驻军六营,谁不愿意拿更领先的武器装备?谁愿意去领那些被淘汰的?
虽说冶造局已经好几年未曾对目前的武器做出改进了,但这条规矩却未曾打破,毕竟谁也说不好冶造局会不会突然就拿出更先进的武器来。
正是这个原因,让兵铸局前一年闲的要死,可第二年却忙地几乎要发疯。
可如今量造这个字眼,让魏天子意识到冶造局可能又有了什么进展。
不可否认这是一件好事,毕竟有时候爆发性的短期产量更加重要,比如前线爆发大规模的战争,需要紧急招募大量的新军时,这一项尤其重要。
若像兵铸局这样慢悠悠地铸造武器,如果没有武器储备,岂不是会让前线的战局失利?
但倘若冶造局果真掌握了量产武器的工艺,那就意味着,魏国不需要再额外储藏兵器,为了应付不可预测的战争,而让大批的武器堆积在兵库生锈。
唯一的问题是,一旦冶造局介入了军器打造,日后它与兵铸局的关系,恐怕就难以维持目前井水不犯河水的局面了。
不得不说,这份奏章的确“敏感”,就连魏天子都迟迟难以做出决定。
足足沉思了半个时辰,他这才提笔在这份奏章上做出批示:允!
洪德十七年六月八日,为了协助兵铸局打造那批多达十三万的武器装备,冶造局名下大魏军式器械量造署紧急立署,简称军造署。
当这个消息传遍朝中后,兵铸局局丞李缙的面色尤其难看,因为他知道,从今以后,打造军式武器装备这项肥缺,冶造局势必会介入其中与他们抢肉吃。
可坏就坏在,赵弘润瞧准时机设立了军造署,偏偏兵铸局还无法提出抗议,毕竟从名义上说,冶造局是为了帮助他们打造这批庞大的军备,才设立的这个新署。
而对此,兵部尚书李鬻长叹了一口气。
想想也是,让冶造局一个研发机构得到了能够打造军械的权限,可想而知日后兵铸局的处境。(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四章:挑战
ps:实在搜集不到相关资料,如果这段我简略描写,应该不会有人怪我吧?
————以下正文————兵铸局,全名大魏兵械铸造局,它坐落在大梁城靠近城西北的荒凉地段,司署占地规模要超过冶造局,司署内的工匠人数也是冶造局的足足一倍,是三造局中最具规模与实力的司署。
所谓的三造局,即内造局、兵铸局与冶造局,分别受内侍监、兵部以及工部所管辖。
不过随着赵弘润入主了冶造局,使冶造局脱离了工部的管束,冶造局便成为了一个独立于二十四司以外的司署,它的位置,由工部辖下虞部司署的虞造署所取代,后者接管了以往冶造局与工部的合作。
这个变动,使得兵铸局在三造局之首的位置上坐得更稳牢了。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六月八日的时候,魏天子下诏特允冶造局辖下新设了一个名为军造署的下署,这让朝中某些官员很是震惊。
朝中官员,没有人会是傻子,他们当然明白冶造局辖的军造局下署意味着什么。
记得前些日子,冶造局又是翻修官署、又是在城外建造了好几座地炉,甚至还四线开工,为此招收了大量的新工匠,这让朝中许多官员暗暗摇头,嘀咕冶造局所迈出的步子未免也太大了,仿佛要一口气吃成胖子。
可还没等他们感慨完,冶造局又祭出了军造署这一杀器,公然与兵铸局抢夺国家的军备订单,这让不少人大跌眼镜。
而更让他们愕然的是,面对着公然来抢自己饭碗的冶造局,兵铸局局丞李缙竟然保持沉默。既没有带着人马到冶造局去抗议,也不曾上书朝廷,恳请魏天子收回成命。
后来他们才知道,原来,冶造局在成立军造署的次日,便派人运送了一大堆铁胚到兵铸局的工坊。那皆是适合用来再次塑形铸造铁剑、铠甲的熟铁,在兵铸局内的空地上堆积地犹如一座山丘那么高。
这一手,惊呆了兵铸局的人,同时也让哑口无言。
这是挑衅!
站在司署内那座堆积地有如山丘般的铁胚跟前,兵铸局局丞李缙面色非常难看。
他当然明白这座仿佛山丘般的铁胚代表着什么。
这是一个讯息!
冶造局的人想借此告诉他:你兵铸局要铁胚铸造兵器装备,我冶造局给你们,你们要多少,我们给多少。但若是在满足了你们所有要求的情况下,你们还是无法守住碗里的肉。那就别怪我们冶造局了。
这是一次公平的竞争,事实上较真起来,冶造局还是较为吃亏了一方,正因为如此,兵铸局局丞李缙根本没有脸面去向魏天子提出恳请,毕竟这意味着,他们兵铸局不敢接受冶造局的挑战,将会使他们在朝中的威望地位大跌。
可话说回来。兵铸局会畏惧这种挑战么?
李缙表示他们毫不畏惧!
只不过……
李缙抬头望了一眼那堆仿佛山丘般的铁胚,双眉微微皱了皱。
这等数量的铁胚……不会真是冶造局这几日煅烧出来的吧?
说实话。冶造局在城外请工部的人建造了几座地炉的消息,李缙不是不清楚。
但是他并不看好。
为何?因为兵铸局曾经也尝试过用地炉煅烧铁矿,但遗憾的是,合格的铁胚(熟铁)并不多,更多的仍是半生的生铁块,非但质地很脆。而且失去了再次塑形的能力。
想来,若是赵弘润了解这回事的话,或许会很诚恳地告诉他,这是因为你们所建造的地炉,那座用来煅烧矿石的火炉保温隔热性能不足。以至于热量大量散失,导致火炉内的铁矿石无法得到充分的燃烧,仍旧残留着大量的碳元素,因此,才会产生一批“不合格”的“残次品”。
李缙又哪里晓得,冶造局用来煅烧铁矿的火炉,那可是用耐热、隔热、保温性能优秀的火砖砌成的,为此,冶造局的人从全国各地挖来了不同成分的黏土,经过了一些列的调试。
但很遗憾,李缙对此一无所知。
这应该只是冶造局的藏货……
他暗自安慰着自己。
想罢,绷着一张脸吩咐着附近围观的下属官员:“来人,将这些铁胚搬到库房去!”
在李缙身边,站着他的外甥,同时也兵铸局的郎官郑锦,此人闻言后惊讶地问道:“舅舅,您的意思是接受了冶造局的这些铁胚?”
毕竟按照他对舅舅李缙的了解,似冶造局先成立军造署、随后又派人送来大量铁胚的这种挑衅,依他舅舅的性格,应该不会接受才对。
李缙闻言瞥了一眼这名素来疼爱的外甥,冷冷说道:“我接受的,是冶造局对我兵铸局的挑战!……他们不是要跟我们比铸造那批军备的数量么?好!我们就跟他比!”
此时的李缙,丝毫不觉得自己会输。
冶造局是研发机构又如何?他兵铸局的铸造工艺来自于冶造局那又如何?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他兵铸局几十年如一日地打造武器装备,在他们最强的一项上,难道还比不过那东一榔头西一锤的冶造局?
“将这件事告诉署内的工匠们,就说,冶造局惦记着我兵铸局碗里的肉,企图来抢肉吃,若是不想自己碗里的肉被旁人夺走,那就从今日起,署内工匠们全员赶工,务必要在打造军器的数量,将冶造局远远甩在后头!”说完,李缙想了想,又不忘叮嘱一句:“但要务必保证质量,莫要砸了我兵铸局的招牌!”
“舅舅放心!”郑锦抱了抱拳,领命而去。
别看郑锦当初在冶造局的人面前气焰嚣张,但他其实并非啥事不会的纨绔,虽然在铸造兵器等业务上不甚了解。但他在兵铸局内的人缘倒是不错,兼之此人还有一张能颠倒黑白的嘴,三言两句就说得兵铸局内的那众多工匠们嗷嗷叫,一个个挽着袖子,一副要与冶造局拼命的架势。
当然,此时的拼命。自然不可能是去与冶造局干架,而是指接受冶造局的挑战,他们要让冶造局的那些人明白,什么叫做术业有专攻!
于是乎,整个兵铸局仿佛沸腾了似的,一个个士气高涨,埋头于打铁事业。
这个消息,没过半日就传到了冶造局。
“肃王殿下,冶造局的李缙接受了那批铁胚。并下令署内的工匠赶工铸造武器,看来他也是猜到了咱们的用意,想跟咱们比试比试。”
“真是意外……”赵弘润摸着下巴,喃喃自语道。
说实话,用挑衅的方式去激将,说实话赵弘润之前有些担心,虽然说这份担心其实没有什么必要。
“李缙……性格挺倔啊。”
“是啊。”王甫闻言笑着符合道,作为冶造局的局丞。他曾经可没少跟兵铸局的局丞李缙打过交道,自然明白那位兵部尚书李鬻的公子究竟是个什么脾气:那可是比他老子李鬻性格更倔强的人。
而对于李缙此人。赵弘润倒是没有什么过深的接触,只从旁人口述中得知此人骄傲、正直、顽固、守旧、喜恶分明……唔,就跟大部分的魏人一样,第一印象决定他之后对待你的态度,几乎很难再扭转看法。
说实话,这类人挺麻烦的。至少在赵弘润看来是这样。
“既然兵铸局已接受了我冶造局的挑战,那么,我冶造局……不,我军造署,也该有所动作了!”
“下官已经安排好了。”王甫低声说道。
就在昨日。王甫将那些先前派出去的工匠们,将那些在铸铁工艺方面颇有经验的工匠们又召了回来,划入了军造署,博浪沙河港的建造需要许多熔铸技术过硬的工匠们,但相比之下,终归还是军造署这边更加紧要,反正博浪沙河港的建设属于十年工程,施工时间极长,临时抽调些经验丰富的工匠回来,并不碍事。
“唔。”赵弘润闻言点了点头,旋即又问道:“量产军器的具体事宜,考虑地如何了?”
兵铸局是一个强敌,这一点赵弘润心中清楚地很。
毕竟兵铸局专精于一门,数十年来只负责为国内精锐军队铸造武器装备,在铸造这方面,甚至要比冶造局的工匠更有经验。
冶造局研究渗碳、研究淬火、研究镀刃,一步步改进增强铁质武器,使得变得更加锋利且坚固,这使得冶造局的工匠们在赵弘润心目中更具分量。
可尽管如此,他们在锻造武器方面不如兵铸局那么专精,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仍旧沿用旧有的锻造工艺,是根本无法赢过兵铸局的,唯一的出路就只有改良锻造工艺。
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像量产蜡烛一样,将熟铁熔成铁水,一步到位塑成剑刃的形状。
当然了,似这种熔铸的剑刃并不稳定,仍需通过大力锻铸挤压铁剑,使其变得更加坚固,但比起旧有的锻造方式,这已大幅度缩短了铸造一柄剑所需的时间。
至于锋利度,这倒是好办,只要用磨刀石磨拭一番即刻。
唯一的问题,就在于熔铸铁剑以及武器装备的模具。
不可否认,用来制作火砖的黏土,那会是眼下制造铁剑模具的最佳材料,可关键在于,若像铸造生产蜡烛的模样那样,用黏土来造模具,这个花费实在太大了。
当然了,这个花费指的是运输这种耐热性黏土的花费,并非是这种黏土自身的价值。
“先尝试看看吧。”
赵弘润对王甫言道。
继兵铸局之后,冶造局,不,应该是军造署,亦紧锣密鼓地开始了赶工。(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五章:熔铸铁剑
量产铁剑,自然要借助模具。
就在兵铸局的工匠们拼了命似地在赶工铸造武器时,冶造局的工匠们,却在打造熔铸铁剑所需的模具。
因为早已有了当初打造蜡烛模具的经验,冶造局的工匠们在打造模具时仿佛显得得心应手,利用比以往的普通陶土隔热保温性能更出色的黏土,先捏出了铁剑模具的轮廓。
随后,将利用坩埚融化的铁水倒入黏土模具内,待其冷却后,便得到了与蜡烛模具样子差不多的铁剑模具。
这座模具上,同样横竖皆是十个方孔,长一尺、宽半尺,深约一柄剑的长度左右。
不得不说,这座方方正正就跟一座铁质平台般的铁模,可要远比当初用啦制造蜡烛的模具大地多,同样也沉重地多。
冶造局的工匠们,在这座铁模的那一百个方孔中刷上油,随后用黏土填充,尽量塞满的。
然后,他们用坚硬的木头打磨了一柄木剑,这柄木剑比正常军队使用的兵器大一圈,工匠们将其插入被黏土填满的方孔中,直没剑刃。
随后,当工匠们将被挤出来的黏土清理干净,再将木剑拔出,铁模方孔中黏土内部,便留下了这柄木剑的轮廓,这便是真正用来熔铸铁剑的模具。
待等那些黏土稍稍凝固了些后,工匠们将铁水倒入这些黏土中央的空洞,将其填满,滚烫的铁水逐渐温度传递给周围那一圈黏土,使黏土逐渐固化。
如此一来,待等铁水彻底冷却凝结之后,冶造局的工匠们便可将剑胚连带着包裹它的黏土一同取出,待敲碎了作为外壳的黏土后。便能得到一柄需要经过再加工锻造的剑胚。
唯一的问题是,以这种方式熔铸出来的剑胚,是没有剑柄的。
别以为能简单地用焊接技术将剑柄焊接上去,事实上这并不可取,毕竟这是供给军队的武器,质量尤其重要。万一有朝一日,有一名士卒拿着这种焊接剑柄的铁剑踏上战场,与敌人奋力拼杀,结果在关键时候剑柄与剑刃脱离了,这非但关系上一条人命,更关系到这个战场上,魏国因为武器质量问题而损失了一名英勇的士卒。
别以为这是小事,或许一名士卒并不能影响整场战事的胜败,若是十名呢?一百名呢?
倘若万一真出现了那样的状况。那冶造局可就难辞其咎了,要知道,驻军六营的大将军们,恐怕会将冶造局的屋顶给掀翻了。
而就在众工匠们为此愁眉不展时,上一次在完善蜡烛模具时提出过宝贵建议的年轻工匠丁钧,这回再一次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他提议,冶造局再打造一种特殊零件的模具,即一根约手指头粗细的铁棒。在那些被黏土所包裹的铁水尚未凝结成形时,将这种铁棒用绳索吊起来。悬挂着垂入铁水当中,如此一来,待等剑胚凝结成形时,这根铁棒就会熔结在剑胚的内部。
为了防止铁棒脱离剑刃,丁钧又建议打造铁棒模具的时候,每隔一段距离便加宽一小段。仿佛人的手指关节似的,用类似锁扣的方式,确保铁棒不能从铁胚内部脱离。
这些个建议,非但让冶造局的众工匠们大为惊叹,亦让赵弘润对这名叫做丁钧的工匠上了几分心。
赵弘润感觉。这名叫做丁钧工匠,或许工艺经验不如那些上年纪的工匠,但是他的创意,就连他赵弘润都感觉吃惊。
当日,赵弘润二话不说就将丁钧提拔为匠头。
匠头,或者说工头,它并非是冶造局内正式的职称,相当于是像“工匠队长”的存在,一般来说只有上年纪的、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匠师才有这个资格,绝非是像丁钧这种三十岁不到的年轻工匠可以担任的,毕竟冶造局是一个极其讲究资历的司署。
好在丁钧三番两次地提出了重要建议,做出了极大贡献,兼之赵弘润在冶造局的地位特殊,因此,冶造局内的那些工匠们,这才默认了年纪轻轻的丁钧被提拔为匠头,指挥他们。
不得不说,丁钧的构思的确巧妙,借助他想出来的办法,冶造局的工匠们很快便收获了一百把剑胚。
之所以称呼这些直接用铁水熔铸的铁剑为剑胚,那是因为此时的这种铁剑,由于并经锻造、淬火,它的质地并不如成品的铁剑。
当然了,事实上最佳的办法是用沉重的机器压轧,但是这个时代并不具备这种工艺条件,因此,唯有老老实实地叫工匠们一锤一锤地敲打,再进行一系列淬火、正火、回火等程序,使得剑胚逐渐稳定下来。
但不管怎么说,一步到位熔铸成剑胚,随后再进行一轮加工的制造工艺,比起兵铸局那种直接用块状铁胚打造铁剑的工艺,那可是要快地太多了。
假如说兵铸局一名工匠用块状铁胚开始打造一柄成品铁剑需要三到五日工夫,那么,冶造局的工匠们,通过新工艺,直接加工剑胚,一下子就能将时间缩短至一日,这可是翻天覆地般的改进。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
十日过后,兵铸局的工匠们大约已制成了两三千柄成品铁剑。
而冶造局这边,却只铸造了十台用来熔铸铁剑的铁质模具,虽然也量产了一些剑胚,但是成品的铁剑,却是一柄也无。
莫以为兵铸局的铁剑锻造数字吓人,事实上,兵铸局有近乎两千名经验丰富的铁匠,再加上辅助铸打铁胚的匠人,以及拉风箱的学徒,不难猜测兵铸局究竟投入了多少人力,才将产量提升到这一步。
可能是这个消息走漏到了朝中,以至于朝中有不少人对冶造局嗤之以鼻:亏这帮人先前还去挑战兵铸局,如今过了十日,兵铸局已铸造了两三千柄成品铁剑,这冶造局这帮人呢?也不知在做些什么!
然而,朝中但凡是有见识的官员,却保持了沉默。
尤其是虞部,他们名下的虞造局手里攥着越来越多由冶造局所打造的蜡烛模具,每日生产的蜡烛已近乎天文数字,早已生产到户部的原材料供应不及的地步,无奈之下才选择了暂时停工,等户部辖下的仓部将制作蜡烛的原料运过来再说。
也只有他们,才明白用模具量产成品的工艺是何等的恐怖。
对此,虞部司郎周培暗暗冷笑:冶造局的蜡烛模具,已近乎挤垮了国内大大小小的蜡烛工坊,迫使那些工坊主改变了营生方式,以帮助他们虞部贩卖蜡烛为生。倘若冶造局当真又鼓捣出能够量产武器装备的模具,恐怕就连兵铸局都要被挤垮。
甚至于,当这则消息传到魏天子耳中时,魏天子还笑着与垂拱殿内三位中书大臣打赌,赌兵铸局与冶造局的这场工艺较量,究竟谁会胜出。
结果,除了上任不久,对赵弘润与冶造局仍抱持有几分怀疑的中书右丞冯玉选择了兵铸局外,中书令蔺玉阳与中书左丞虞子启二话不说就选择了冶造局。
而随着这件事在朝内流传越光,越来越多的官员皆对这场胜负产生了好奇,默默地关注此事。
支持兵铸局的,比如像吏部的官员,他们因为当初吏部被魏天子削弱而对赵弘润暗恨不已,这次不出意外站到了兵铸局那边,口口声声说什么冶造局想要在兵器锻造方面胜过兵铸局,简直是痴人说梦!
甚至于,就连户部也有不少人抱持着这个观点。
当然了,最主要的还是兵部官员与工部官员的相互扯皮:兵铸局是兵部的“亲儿子”,兵部官员自然支持兵铸局,而冶造局虽然谈不上是工部的“亲儿子”,并且也早已从工部脱离,但再怎么说,冶造局也是从工部分出去的,这份情谊可不会减弱。
可以说,除了刑部、礼部的官员抱持中立外,其余部府仿佛都已站好了列队。
于是乎这段日子,几乎时常能看到兵部与吏部的官员,跟工部官员因为一件小事而争吵互骂,而工部官员,也以各种借口与理由,拒绝接受兵部与吏部所提出来的修缮官署的申请。
整个朝廷,闹得不可开交,让听说了此事的赵元俼哈哈大笑。
总的来说,朝廷内的官员仍旧是看好兵铸局的居多,但就在仅有工部官员呐喊助威的情况下,冶造局却不急不慌,仍旧忙碌着自己的事。
不错,无论是赵弘润还是王甫,都丝毫没有慌神的意思。
正所谓欲善其工必先利其器,冶造局花了十日工夫铸造了模具,但随着模具正式投入使用,冶造局的铁剑铸造数量,势必会超过兵铸局,这是显而易见的事。
果不其然,再等过了十日后,兵铸局的工匠们,只不过是将两三千柄的成品铁剑数量翻倍,而冶造局,仅仅四百余名铁匠以及大约双倍数量的匠人与学徒,却在这十日里一口气将成品铁剑的数量从零提升到了四千把。
平均算下来,果然是一组(一名工匠、一名匠人、一名学徒)工匠每日锻造一柄铁剑的速度。
当这则消息传到朝中后,果真是吓傻了一大批人。
然而,冶造局的底力远远不止如此,按照赵弘润的估算,倘若兵铸局与冶造局皆按照目前的铸造趋势生产铁剑,那么,等到第三个十日过去后,冶造局便将生产八千柄铁剑,一举追平兵铸局,甚至还要超过。
更不可思议的是,随着时日的推后,冶造局哪怕不增加铁模,铁剑的产量仍可以每十日千柄的优势将兵铸局逐渐甩在后头。
这就是时代的变迁,新工艺势必将取代并淘汰旧工艺,一个小小的兵铸局又如何能阻挡?(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六章:兵铸局的危机
六月下旬的时候,朝中发生了一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
原来,冶造局辖下的军造署下署,尽管在第一个十日的铁剑产量上被兵铸局甩在了后头,但在六月中旬的时候,便已很不可思议地反超兵铸局近两千把铁剑,而待等到六月下旬的时候,冶造局已领先兵铸局超过三千多柄铁剑。
当这个消息传遍朝中时,似兵部、吏部等官员无不目瞪口呆,甚至于,就连原本站在冶造局这边默默支持的工部,亦有些难以置信。
众人无不瞠目结舌,怎么也没想到,数十上百年专门经营军式武器装备的兵铸局,竟然被冶造局给赶超了。
此事惊动了兵部尚书李鬻,这老头亲自到兵部的库房,亲眼目睹冶造局的人将一车车的成品铁剑运至库房,由兵部官员逐一清点记录。
“冶造局所打造的铁剑,成色、质地如何?”
兵部尚书李鬻偷偷询问掌管兵部兵械库房的库部司郎陶濉。
库部司郎陶濉有些犯难地望了一眼不远处那早已瞠目结舌的兵铸局局丞李缙,心中暗暗叹了口气,对李鬻言道:“质地成色,皆不逊色我兵铸局铸造出来的铁剑……”
“这……”
兵部尚书李鬻眼中露出了难以接受的惊愕之色。
虽然他也明白,冶造局既然谋划着企图与兵铸局争夺军队的武器制造订单,势必已做好完全的准备,可似这般轻轻松松地就让冶造局超过了他们的兵铸局,这让李鬻实在有些不敢置信。
“怎么会这样呢?兵铸局可是投入了近乎两千组工匠啊,据老夫所知,冶造局内的铁匠。不过就区区四五百人罢了,怎么……”
李鬻皱紧了眉头。
瞧了一眼顶头上司,库部司郎陶濉压低声音说道:“尚书大人,您看看这个。”
说罢,他从冶造局放盛铁剑的竹筐里随手取出五柄铁剑,逐一整齐摆在地上。
李鬻起初感觉很是困惑。可待等他仔细比对那五柄铁剑,他忽然发现一个很不可思议的巧合:那就是,这五柄铁剑的规格样式,无论的剑刃的长度、宽度、厚度,还是剑柄的长度,都近乎一模一样。
而兵铸局就做不到这一点,他们打造出来的铁剑,在剑刃与剑柄的规格上存在这一定的差异,有的剑刃稍长、有的剑刃稍厚。这不奇怪,因为兵铸局的每一把铁剑,都是由不同的一组工匠们单独打造出来的,因此必定会存在差异。
可冶造局的这批铁剑,竟做到了在这方面几乎雷同,这意味着什么?
“所有冶造局铸造的铁剑皆是如此么?”李鬻压低声音问道。
库部司郎陶濉叹了口气,重重点了点头。
见此,李鬻张了张嘴。却又无声地将其闭合。
很显然,这必定是因为冶造局的人想出了量产铁剑的办法。就像当初那伙人量产蜡烛一样,唯有用相同规格的模子所熔铸出来的铁剑,外形才会几近等同。
可铁器不是蜡烛啊,冶造局的人究竟是怎么做的呢?
尽管李鬻苦思冥想也猜测不透,但事实摆在眼前,容不得他不信:冶造局。已掌握了铁剑的量产技术。
这可是一则了不得的消息,毕竟,冶造局若能产量铁剑,那么,自然也能量产刀枪剑戟等别的武器。其中差别并不大。
这对兵铸局来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