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的朝阳-第2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死难的中国人的灵魂祈祷着。

    而更多的却是不解,他根本就不知道,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更无法理解,是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出这样的暴行!

    “老天啊!”

    被家仆拼命护出城市的黄宽焯望着身后的城市时,泪水不住的从他的目中流出,作为本地的侨领,他本来应该保护城中的华侨,可是,现在,他却只能带着家人仓皇逃出这座城市。

    “这到底是怎么了?”

    对于黄宽焯来说,他永远不能够理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他看来,这是不应该发生的,毕竟现在国家这么强大了,可为什么还会发生这种事情呢?更何况,在他的记忆之中,这种事情是从未曾发生过的,而在大使馆的年会上,大使馆不是经常说,国家强大了,外国人才不会欺负他们吗?

    可为什么,现在墨西哥人居然敢杀害他们?

    “爹,咱们去墨西哥城,去找刘大使,把这里的一切都告诫他,要是他不能为咱们作主,咱们就回国,我就不信了,堂堂的大中国,还能让那些墨西哥佬给欺负了……”

    在说话的时候,黄子仁看着身后的拖雷翁城时,他的视线中尽是无边的恨意,那股恨意使得他恨不得将这座城市彻底点燃,似乎只有如此,他才能发泄出内心的不满与愤怒。

    “对,去,去墨西哥城,去墨西哥城,我们要让政府给我们做主……”

    作为驻墨西哥大使的刘镜人在得到从托雷翁传来的消息时,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至于反复数次问道“是真的吗?”。

    是的,如果是在伪清那会,发生这种情况他还可以理解,但是现在,帝国皇家海军的威风早在多年前就已经为世人所共知,在这种情况下,会有那个国家自不量力的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屠杀中国侨民。

    别说是墨西哥,即便是那些个大国,也不见得敢于在这个问题上试探中国的决心,南洋特别领是怎么来的?不就是因为侨民事件,然后直接从荷兰人手里抢来的,即便是在那一事件中,那些荷兰人也不过只是殴打杀害数十人罢了,像托雷翁城那样的屠杀,更是闻所未闻,这些墨西哥人真的是疯了。

    “刘大使,墨西哥外交部长的电话,他希望……”

    就在刘镜人思索着那些些墨西哥人的是不是疯了时,突然的电话打断了他的思绪,外交部长的电话,他会在电话中做何解释呢?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们一定会把责任往叛乱分子身上的推,但是这能够解决问题吗?熟知国内的刘镜人几乎不用做太多的考虑,也能猜出来,一但消息传回国内之后,将会引起什么样的轩然大波,这不亚于狠狠的在中国的脸上甩了一个耳光,到那时,愤怒的国民会做何选择?还有陛下又会做何选择……

    手按着电话机,看着电话机上亮起的灯,刘镜人一时间又犹豫起来了,这个电话到底是接,还是不接?

    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与不满,如何展现出态度?

    作为外交官,他非常清楚,从现在开始,每一秒钟都是极为重要的,他的态度甚至可以将会决定这件事的走向,但是他应该持以什么样的态度呢?

    当然是愤怒!

    但是如何展现自己的愤怒呢?

    看着桌上的电话机,刘镜人犹豫着,思索着,良久之后,他才拿起电话,

    “喂,外交部长阁下,是的……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听说了……”

    此时刘镜人的声音显得极为平静,平静的有些出奇,他可以想象的得到,对方听到自己的声音时,会产生一种错觉,他的声音就像是冰山一样,而,这正是他要给予对方的感觉。

    “……现在,尽管作为驻贵国的全权大使,对于这一事件,我本人并没有任何权力去处置它,我已经上报国内,一切都将交由我国政府决定,我想……”

    话声又是一顿,刘镜人的那平静而冰冷的话声微微扬起。

    “那些暴徒是何等的愚蠢,难道他们就不知道,他们是在激怒一个国家吗?”(未完待续。)

第371章 新闻事件(为新书求支持)

    (无语的新书《铁血宏图》已经同步更新,您的每一个推荐、每一个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极为珍贵的!新书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拜谢!《铁血宏图》小说群:150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ps:这推荐是为新书求的!大家可不要投错了!)

    “《东亚日报》于那个特殊的时代之中,其在很大程度上几乎相当于中国的官方日报,创刊于仁川的《东亚日报》报道了太多的新闻,那些曾改变中国的事件,最初大都由其首先发表……纵观19世纪后十年至20世纪中期,在长达六十年的时间里,作为中国发行量最大、最具权威性的《东亚日报》,他即是一家报社,同样也是某种程度上的政府喉舌,至少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其一直或有意或无意的扮演着这一角色。

    ……在时光进入20世纪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中,每天清晨起床时,从门前取过《东亚日报》,一边翻开报纸,一边吃着午餐,曾几何时,这就是国人的生活习惯。正如十年前《东亚时报》的电视广告一般——粥、豆浆、油条、烧麦、包子……中式的早餐总会变化,但不变的永远都是《东亚日报》!

    在这种影响之下,历史上《东亚日报》到底扮演着一个什么的角色?尤其是在历史事件之中?它的角色是新闻的传播者,还是舆论的制造者?或者说,其是本身就是在创造着历史?”

    《东亚日报》停刊号《关于过去的历史》

    南京,成都路,545号是一栋高达六层的帝冠式建筑,六层的楼宇隐于前后的公园式广场之间,只使得这里的显得极为悠静,与悠静截然不同的是,这里一天24小时,都有数以百计的人们在这里工作,这里便是《东亚日报》社的大本营,每天,来自全世界的数以千计的新闻稿件在这里聚集,最终,由编辑们在午夜十二点前,做出最终的决定——刊印那些新闻。

    在南京的《东亚日报》社做出决定之后,其会立即通过长途电话的方式,通知武汉、广州、天津、西安、大连、长春等地的分社,告知他们主要版块的内容。然后在凌晨一点左右,各地各版的《东亚日报》开始最初的制版,再接着,他们会等待一个小时,在凌晨两点时,如果没有总社指示改动,那么各地的报社都会在这一时间内印制,一个小时后,新一天的《东亚日报》就会运出印刷厂,首先送往各站点,然后再由数以万计的兼职送报童将报纸送往定户的手中。

    每天早晨8点之前,报纸会送到各大中城市的客户的面前,与早餐一同陪伴着他们,多年以来一直如此……

    当然,也就是在时针指向午夜十二点之后,总社中忙碌了一天的记者、编辑们便开休息,于他们而言,这又是平静的一天。今天没有什么大新闻

    对于国家和民众而言,这是好事。

    天下承平!万事太平!

    这是好事,但对于新闻业者来说,这并不是件好事。每一个记者都需要大新闻,一个能够震惊世人的大新闻,但是,这样的机遇总是太小了,没有大新闻,依靠那引起淡不出奇的新闻,很难成为“名记”,如何发掘新闻,是记者们必须学会的课业。

    作为一名记者,毕业于东亚同文学校的汪兆铭,无疑是一个幸运儿,九年前与同文学校说读的他,在对俄战争期间,作为预官进入军队,他以军人的身份发表的《战地日记》不仅令他自己成为了英雄,同样也让他成为一名记者,战争结束于军队退役后,他便进入了《东亚日报》,从那时起,他便于社会部关注着民生等新闻,与其它记者记录事件不同,他更多的时候是在为底层的民众呼喊,为工人,帮助他们争取八小时工作制,为农民,呼吁政府减税,在政治上,更是呼吁制宪,总之,对尖锐的社会问题的抨击,使得他成为知名的社会新闻记者,甚至有人曾笑谈,假如有一天开放咨议院咨议员选举或者举行国会议员选举的话,他一定能够凭着自己为民发声的名声,在其中获得一席之地。

    当然,这一切,实在太过遥远了,对于现在的汪兆铭来说,作为值班编辑的他,正躺在办公室里的那张五十公分宽的行军床上,正准备进入梦中。尽管他拥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一间不到六平方公尺的小房间,但是用玻璃窗隔开的房间,根本没有多少隔音效果。

    因此对于他而言,他只能躺在那里,尽可能的让自己沉睡。

    在外间的办公室间的走道之中,摆有近三十张床,这个时候,值班的记者们也都在这里睡着,记者这个职业看似风光,可风光的背后,其努力的付出是他人难以体谅的,就像这个时间,当别人可以休息的时候,他们只能在这里等待着,等待着新闻。

    不一会一通电话,因为接听的社会部记者的声音太大,让汪兆铭的清梦受到骚扰,以致于被吵醒了。

    “什么?发现****女人的尸体?”

    正在接电话的这位社会部记者突然发出了尖锐的高声。

    “好!知道了!我马上下去!”

    这位记者挂断电话还是倒在了床上,这样的新闻是上不了《东亚日报》的,毕竟这里并不是三流的本地小报。

    “真是的,这种新闻也朝这里打,!”

    社会部记者嘀咕着、在那里抱怨着,不一会值班室又一次安静了下来。

    是的,在一个月前,刚刚庆祝日发行量800万《东亚日报》不可能发这个什么“小新闻”,就是狗肉固然很香,但却上不了席面一样。……不过,此刻汪兆铭的睡意已经全消了。

    他只是睁着眼睛,看着天花板,此时,他的脑海中思索的并不是新闻,而是在考虑着《民生报》的邀请——对方邀请他去出任总编辑,对于年近三十的他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毕竟《民生报》也是一家有着几十万读者的报纸。

    “要不然……”

    就在这时,突然的电话声再一次打断他的思绪,那边电话刚一拿起来,记者便是一头雾水,好一会才说道。

    “你等等……谁会广府话,谁会广府话?”

    显然电话另一头的人是在说广府话,作为广东人的汪兆铭自然会说广府话,于是他便推开门说道。

    “我来接吧!”

    然后他便走了过去,那部电话是提供新闻线索的电话。

    “喂……”

    接过电话的瞬间,汪兆铭便道出了许久未说的广府话,无论是在同文学校亦或是作为记者,家乡话他已经很少说了。

    “我是华侨协会副会长……”

    一开始的时候,汪兆铭并不觉得有什么,在新闻线索提供人的身份上,他并不怎么好奇,不过对方一上来便提到自己的身份还是让他觉得有些诧异,但接下来,对方的话却让他感觉惊讶。

    “你们的报纸今天定版了吗?现在更换版面还有的时间吗?”

    什么,什么?

    他在说什么?

    “我这里有一个大新闻,现在整个南京,外交部恐怕也是刚刚接到电报,现在他们肯定正在找外交大臣,陛下也应该会等到今天早晨才会知道这件事……”

    对方的刻意强调,让汪兆铭突然意识到,没准,这真的是个大新闻,于是他看了一下时间,时间是一点四十五分了,也就是说,还有十五分钟。

    来不了急了!

    不过汪兆铭并没有一口拒绝,而是拿着电话说道。

    “这要看是什么新闻,如果不是大新闻的话,可能要等到明天……”

    “明天,全中国的报纸都会在头版登这个新闻!”

    电话那头的话声让他的眉头一扬,难道真是什么大事件?

    华侨协会?

    外交部?是什么事件?

    “好吧,你告诉我是什么事件……”

    数百华侨惨遭屠杀——下一瞬间,这句颇具震撼性的字眼已经占据了他头脑的一部分。

    “什么?你说什么?几百名华侨被屠杀?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情?”

    汪兆铭甚至都没有注意到,处于震惊中的他用的是国语,其余的人员所受到的波及好像都一样,于是连国外部记者、联络部记者在内的全体人员都纷纷被惊醒起床了,他们无不是惊讶的看着汪兆铭,他在说什么?

    在人们的议论纷纷中,汪兆铭连忙改用广府语问道。

    “你在什么地方?这个新闻是从那里传来的?”

    电话是从上海打来的长途电话,至于消息则是墨西哥华侨互助会发出的,为什么会由一位长年居住于南洋的华侨协会副会长打这个电话,就不得而知了,但汪兆铭隐隐猜出了原因——华侨协会试图借助新闻之手,向政府施加压力。

    现在,这个新闻是国家机要!

    也许,外交部长可能也是刚刚获知这一消息!

    换句话来说,现在,一个大新闻摆了他的面前,这不是个新闻,而是一个大事件!

    在放下电话之后,汪兆铭抬起头,看着身边的记者们,那些面孔无一例外的都带着愤怒的情绪,甚至还有些人哭了。

    “汪编辑,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的,汪编辑,是什么地方?是南洋?还是什么地方?”

    “是谁?”

    面对众人的问题,汪兆铭简单的将事件告诉了大家。

    “发生在托雷翁的惨案,现在还没有得到证实,我们还没有更多的消息,但是……”

    环视着众人,汪兆铭看了一下时间,只剩下十分钟了!

    “汪编辑,这个新闻我们发不发?”

    “发,一定要发!”

    周围立即有人响应着,面对群情激愤的同事们,汪兆铭点点头,然后说道。

    “我现在就电话,今天的印刊推迟二十分钟!”

    “好了,现在,我们还有半个小时,”

    看着众人,汪兆铭开始部署起工作。

    “我要求你们在半个小时内,第一,联络华侨协会,确认消息,不要联系所谓的线人,必须联络副会长以上的在京人士,要他们本人亲自电话确认……”

    曾经的军人身份和战场经历,使得汪兆铭做事可以说得上是雷厉风行,他几乎是在第一时间便作出了部署。

    “第二,立即联络驻外交部的同事,让他们立即行动起来,现在外交部肯定和平常不一样,他们肯定有办法获得一些消息,把消息告诉他们,让他们去证实一下……”

    出于对外交部的了解,汪兆铭非常清楚,现在外交部美洲司肯定已经乱成一团,数百华侨惨遭屠杀!这种事情无疑是外交部从未曾面对过的,美洲司里的动静是无法掩饰的,只要那些记者稍加留意的话,肯定能够得消息。不过驻外交部的记者最多只能证实消息,但这也就足够了,现在汪兆铭所需要的,仅只是通过这两个渠道去证实这个消息的真假。

    “第三,通知印刷部,让他们把头版改成一号版,嗯,五百字左右的报道!”

    在一一作出这些部署之后,在众人纷纷忙碌着的时候,汪兆铭又一次看着记录在纸上的事件描述,现在,他并没有更多的消息,甚至,可以说,就连外交部长可能也没有更为详细的资料,但作为记者,这并不影响他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在所有人纷纷忙活起来的时候,汪兆铭却是平静的拿着毛巾去洗脸了,几分钟后盥洗完毕的他回到编辑部时,看到刚才的社会部记者正在不断的打着电话,他们正在确认这些消息。

    “南美司司长丁太接的电话,称丁司长二十分钟前,突然离家……”

    好了,这是一佐证!

    在听到这个佐证的时候,汪兆铭已经坐在椅子上,他闭着眼睛,在脑海中思索着那简短的几十个字,他在想象着那里发生了什么,想象着屠杀是如何进行的。

    对!

    这是一场屠杀,而不是所谓的“大事件”。

    “华侨协会张会长证实了,消息是真的,他已经起床了,他将会在今天上午九点正前往外交部拜见外交大臣……”

    就在消息被确认的时候,汪兆铭已经抬起了笔,他的神情悲愤,双目通红,就像是亲眼目睹了那场屠杀一般,以至于泪珠几度浸透纸张,终于,几分钟后,沉浸于痛苦、悲愤中的他抬起头来,看着众人说道。

    “大家看一下,这篇文章可有需要改动之处?”(未完待续。)

第373章 虽远必诛(为新书求支持)

    (无语的新书《铁血宏图》已经同步更新,您的每一个推荐、每一个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极为珍贵的!新书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拜谢!《铁血宏图》小说群:150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ps:这推荐是为新书求的!大家可不要投错了!)

    弘武9年,5月15日,清晨,南京彤云密布,似兆不祥。

    虽说尚是清晨,但那些十四五岁的报童纷纷骑着自行车,拉着报纸将成千上万份报纸送到千家万户,送报对于许多穷苦人家的少年来说,是他们贴补家人生活,或者赚取学费的方式,全国上下,不知多少少年,正是靠着送报的微薄收入支撑着他们的中学学费,作为一个后进国家,这总是一种无奈。

    今天,这些少年们骑自行车的速度似乎快过往常,他们都在拼尽全力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报纸送到定阅读者的家门前,有些少年的眼睛微红,似乎刚刚痛哭过,而更多的表现则是愤怒。

    几乎是在人们看到报纸的第一时间,所有人都被从未曾有过的愤怒之意所笼罩着,满腔的怒火在人们心头聚集着,许多人更是恼怒的将报纸扔在地上,大声的吼喊道。

    “去墨西哥大使馆!”

    “去外交部!”

    “去总理大臣官邸!”

    ……

    人们之所以会愤怒,原因非常简单,正是因为报纸上的新闻报道——托雷翁惨案!

    作为普通的国民,他们几乎不敢相信这种事情的发生,数百华侨惨遭屠杀的事实,就像是响亮的耳光一样,打在他们的脸上,让人们从“****上国”的迷梦中醒来,他们惊愕的发现,原来,对于西洋国家而言,中国人依然是次等的有色人种,即便是小小的墨西哥都可以欺负“中国”的头上,这如何能不让那些在中俄之战后自以为“国家极为强大”的国人愤怒呢?

    愤怒的情绪瞬间便压过了人们的理智,使得人们纷纷走向街头,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对国家的支持,当然更重要的是表明他们的态度,以避免外交官员们“卖国”,毕竟那些外交官们“丧权辱国”的事情,已经干了不止一两次了。

    “怎么办?”

    当民众开始走向街头,表达他们的怒火时,京师警察厅的警察们都在待命值班,他们接到了明确的命令——维持国民队伍秩序,但同时,必须制止国民的过激行为。

    在这一天,当数以千百万计的百姓选择走向街头表达自己的爱国呼声的时候,在南京的皇宫内临时召开御前会议上,激烈的讨论从会议召开,就没有停止过了。

    “……开战的话很简单,就墨西哥那几艘破船,我们甚至不需要派出主力舰队,只需要派出一支巡洋分舰队,就足以全歼他们的海军,但是之后呢?”

    作为海军大臣的韩彻在海军中无疑是一个另类的存在,当所有人都在那里吹嘘着“中美对抗”的时候,他所主张的却是“中美调和”,他甚至认为为了减少美国对华敌意,可以在太平洋舰队的问题上作出一定的让步。

    “只要舰队的规模在,无论是驻于本土,亦或是珍珠港,实际上,对于海军而言,并没有多少影响……”

    正是这一言论使得韩彻曾遭到来自民间的指责,而主张调和论的他,实际上代表着海军的另一个派系,他们无疑更冷静一些,能够清楚的看到中国与美国的国力差距,甚至作为海军将领,他们认为,与美国的海上竞赛对中国是不利的,尤其是从长远角度出发,随着军备竞赛的进行,其势必将会对经济造成影响,而美国依托其强大的工业以及经济实力,其舰队规模超过中国根本就是时间问题,中国的暂时领先,不过仅仅只是“先发优势”。在这种前提下,通过谈判解决问题,限制双方的海军力量无疑是对中国最有利的选择。

    但他的主张并不为人所接受,海军内部接受不了,民众也接受不了。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做为海军大臣,千方百计的提高海军的战力,从而保证未来战争中,对美国海军的优势。

    “之后怎么办?难道美国人真的敢和我们开战吗?”

    毫无疑问,没有任何人会去担心墨西哥,但凡稍了解两国实力差距的人都知道,墨西哥根本不可能对中国造成任何威胁,唯一会让人担心的是美国,准确的来说是美国提出的“门罗主义”。

    在过去的多年间,中国曾几度试图插手美洲的事务,但每一次都引起美国的强烈反应,以至于数度错失机会,现在墨西哥的暴行,却把中国逼到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地步。

    “如果因为护侨,美国要开战的话,那就和他们开战吧!”

    “开战是断不可能的,毕竟美国方面肯定也会有顾虑,但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的是,如果朝廷不有所行动,恐怕很难向国民交待!”

    大臣们的争持让唐浩然的眉头微微一皱,看着争吵不已经的内阁成员,他可以想象得到现在外界是什么模样,多年来的宣传终于还是受到了其的“反噬”

    新闻舆论之所以反对英美的部分原因是,崛起并试图改变国际秩序的中国,受到英美的实际的压制,这种压制是来自各个方面的,这固然是外部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为了缓和国内对于制宪等问题的呼吁,政府通过不断丑化英美以及亲英美的人士,达到其丑化英美政治制度的目的。也正因此,国内的媒体上全是英美的负面新闻。

    就好比电一样,如果媒体上天天宣传哪里哪里电又露电了,哪里哪里又有人因为用电被电死了,等等。时间一长,封闭状态下的平民自然会自觉抵制用力,坚决捍卫自己不使用电的权利,那怕电再方便。

    不仅如此,现在国内还存在大量问题,当然了哪个国家哪个时期没有问题呢?而无论自己也好亦或是内阁都把一切问题都归结于英美。而在举**国民体制下的,普通民众又被严重洗脑,不仅敌视英美,还认为当时亲英美的国内人士是西方压制中国的“走狗”。

    其实,这不过只是再简单不过的矛盾转移,在这种矛盾转移下,没有人再去考虑每周六天的十二小时制,同样也不会有去考虑制宪问题,人们只是忧心着国家的未来、前途,在绝大多数平民的眼中,英美等西洋国家是无恶不作,他们正在酝酿着对黄种人的最后“进攻”,现在中国的一切不如意都是英美等国的阴谋,而国民现在作出的牺牲,都是为了民族的生存之战——未来的有色人种与白种人之间的“图存之战”,如此一来国民就会敌视国家,而转身敌视英美等西洋国家。

    这就是现实,现实的长期敌视性宣传。再加上现在的托雷翁事件的爆发,一直子点爆了民众刚刚觉醒的民族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如果不有可所行动,那么结果必然是可怕的,民族情绪可以煽动,可以利用,但是最终一定会为其所“反噬”。

    就像现在,作为一个“独、裁”的君主制国家,无论是皇帝本人亦或是大臣们,居然需要考虑到民意,这本身就已经是某种程度上的“反噬”了。

    “如果我们动手报复的话,那么,美国动手的可能性是多少?”

    唐浩然将视线投向李幕臣,试图从他的那里得到答案。

    情报机关在这个时候的发言最具权威性。毕竟相比于其它部门,情报机关对美国的情况更为了解。

    “保护侨民的安全,是任何国家的必然选择,现在三百余名侨民惨遭屠的现实,使得政府必然要有所行动,此事,不仅仅只是为了安抚国民情绪,同样也是为了向诸国表示我国护侨之心,否则自此之后,恐再无他国相信我国护侨之决心!”

    此时,李幕臣的这番话说的同样极为公允,甚至可以说得上是立场分明——中国已经无路可退!

    确实,中国已经无路可退,一个国家需要软弱无能到什么地步,才会在侨民遭到屠杀时,选择沉默?

    就在唐浩然的心底生出这样的感叹时,李幕臣的话声微微一扬。

    “臣以为,就这一事件而言,美国绝对不愿意同我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

    或许,李幕臣并不是政客,但是并不妨碍他用政客的口吻去讲述一件事,就像这时他的措辞一般,他并没有用“绝不敢”而是用了更有余地的“绝不愿意”,不愿不等于不会。

    多年来的情报生涯使得他非常清楚,现在在这一事件上,国家面临着两难的选择,而情报机关现在的责任就是给予陛下情报支持,可是这却不是他所能够给予的,事件实在是太过突然了。

    “不愿并不等不会!如果我们选择对墨西哥开战的话,那么美国介入的可能有多少?”

    韩彻之所以会问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替其它人去问,他是想去提醒别人注意到一点——墨西哥还有一个视美洲为禁锢的邻居。

    “百分之百!”

    面对韩彻的问题,李幕臣毫不犹豫的给予了一个回答。

    “多年来美国奉行门罗主义,其视美洲为美洲人的美洲,实际上也就是美国人的美洲,百年来,其一直千方百计阻止其它欧洲列强染指美洲,任何与欧洲列强有关的战事若发生于美洲,美国都将视为具敌意之行为。尤其是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间,随着美国的经济超过英国,其便利用“金元外交”主导南美各国,……在其视美洲为禁锢的前提下,我国若是对墨西哥开战,那么于美国看来,其并不仅仅只是具有敌意的行为,其甚至可能会将其视为对美国利益的侵犯,进而向介入战事……”

    李幕臣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之后,众人的心思无不是一沉,在墨西哥问题上美国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障碍,如果是其它国家,也许根本就不需要如此令人头痛,别的不说唇亡齿寒的道理何人不懂?

    “如果控制态势呢?”

    作为总理大臣的袁世凯,一开始始终保持着沉默,这是他从张之洞的身上学会的“官术”,他必须要充分听取别人的意见之后才会开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