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帝国日不落-第1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打掉洪承畴编练的明军也就意味着几年内明国再也没有强军在手,清军破口劫掠可以无所顾忌。
这两年满清形势不错,由于大面积播种,粮食危机得到缓解,军粮储备已经有了,这当然是从阿哈嘴里抠下的口粮。
一两百万高丽阿哈和汉人奴才一个个吃得很少、很差,但是他们每天劳作超过六个时辰,他们付出的汗水让红歹是觉得国力大大增强。
冷兵器军队尤其需要操练不已,老是干农活会逐步退化。
满清由于有了大量阿哈种田,许多正兵得以从农务里解脱成为全脱产的战士。
几年下来,建奴军力得到了恢复,红歹是和大明叫板的实力增强不少。
满清也仅仅是军力得到了发展,国家、人民极度贫困,建奴立国思想就是强化军事,他们把所有的国力都用在了军队建设上。
接下来几天红歹是深思熟虑,一个计划逐步在心里完善。他也是军事天才之一,短于战术长于战略。
知己知彼他当然要做到,天时、地利、人和也要争取。
红歹是最终决定缩短自己的补给线,就在锦州附近摆开战场以逸待劳,逼迫洪承畴带兵来自己预设战场决战。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明国洪承畴那厮在辽西厉兵秣马意欲何为?”红歹是召集军事贵族议事的开场白就是这句话。
岳托率先越众而出施礼大声道:“陛下,明国在辽西陈兵十数万,目的自然是进犯辽东图谋我大清国。”
红歹是道:“然也,朕没有在‘杀神’成气候之前消灭该部,至今后悔不迭,如今明国又来了洪承畴在操演兵马,大清国能够坐视吗?”
听到“杀神”两个字,许多满清将领都打了一个哆嗦,一幕幕梦魇般的场景在脑海闪过,他们齐声叫嚣道:“不能让洪承畴做大,陛下下达命令吧,臣等一定倾尽全力。”
大汉奸范文程出班行礼火上浇油道:“我大清仁至义尽,多次提出和明国媾和,可是明国高高在上,始终认为我大清是反贼,总以消灭我大清国为最终目的,今日我大清不给予明国痛击,明日我等死无葬身之地也。”
阿济格怒喝道:“我大清立国是八旗人马血战而来,这几十年明国经常无故攻伐辽东,洪承畴那厮在辽西练兵其目的昭然若揭,不先发制人就会受制于人。”
红歹是微笑道:“善,罗武英郡王果然智勇双全,大清何时受制于人?朕决定出兵伐明。”
满清文官武将都施礼道:“吾皇万岁,万万岁!”
野蛮人统一了认识,他们都明白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道理,认为把洪承畴的部队干掉以后才会在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去大明关内打草谷。
上一次满蒙联军被“杀神”堵在关内差一点全军覆没,建奴军事贵族还记忆犹新,明国又有一支强军即将诞生,被黄胜打怕了的建奴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为了确保入关抢到的金银财宝、美女、劳力能够有命带回辽东,建奴消灭洪承畴部的愿望高度一致。
于是乎,满清发动了战前准备工作,准备再围锦州诱惑大明洪承畴部出辽西来辽东决战。
第七百一十六章:主动游击
本来就极度贫困的建奴真的属于穷兵赎武,连八旗子弟都难堪重负,那些高丽、汉人阿哈的日子可想而知。
红歹是发了狠,这一次必须完胜,战略目的夺取锦州以及附近的所有卫星城,围点打援的目标就是洪承畴训练的洪兵。
消停了两年,红歹是又一次御驾亲征越过袁崇焕挖掘的鸿沟来到锦州城外,发动了兵马足八万,蒙古诸部也积极响应汇聚锦州的轻骑兵达到五万。
上一次在大明关内吃了大亏的蒙古人愿意跟着满清干属于迫不得已,北方灾情严重,他们已经无法得到从大明卖出的粮食,少量的粮食出关都是天价。
如今满清压榨阿哈不惜让老弱饿死,在满足八旗子弟兵饱食的情况下,一年能够结余十几万石粮食,有了粮食供应军前鞑子们来助战少了许多抵触情绪。
可惜愿意来效力的蒙古诸部人马还是少了许多,这五万人马拿上一次参加包围锦州的质量和人数都有不少差距。
锦州守将何可纲早已处变不惊,他时时刻刻准备着应对清军的攻击。
几年的积累,锦州城内兵精粮足,城池的维修加固年年进行,谈不上是固若金汤也不是清军能够轻易拿下。
因为锦州守军有足一万,训练的乡勇还有五千,他们不具备出城一战的实力,守城丝毫不含糊。
可是守城即便兵精粮足也有一个极限,在迟迟等不到救援的情况下士气低落到一定程度会直接影响战斗力。
还好有以汤道衡为首的一些“战神”将领依旧在辽东任职,炮兵和空军人数也有几百,锦州防务是黄胜最重视的环节,加上这两年补充的“南明”造滑膛炮,锦州拥有火炮超过百门。
由于有可以灵活转移阵地的六磅野战炮六十门,清军来攻打城池会遭遇前所未有的伤亡。
在探报确实的情况下,何可纲、监军太监纪用联合向兵部发出清军大规模入侵锦州的六百里加急,几天后宁远成大事又发出锦州被清军十余万重重包围的六百里加急。
此时的崇祯心态不错,因为内地虽然流寇不止但貌似不成气候,他决定倾尽全力给予清军致命一击。
皇上下旨传召坐镇山海关的蓟、辽督师洪承畴经略辽东节制各路人马,在辽东集训的大明可战之兵即将鏖战锦州城下。
阵容相当可观,有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马世龙、马科、王廷臣、马世虎八路总兵计步骑十三万余,还有大台吉庆格尔泰麾下蒙古骑兵足五千、宁前道成大事驻扎宁远的明军可以出战的人马也有七千余步骑。
洪承畴被南王守土开疆的壮举感召了,他也想在辽东建立不朽功勋。
朝廷十几万大军在辽西集训了小一年精气神有了,协同作战能力大为提高。
洪承畴认为有如此实力用来守土给予来犯之敌重创应该不成问题,数量没有绝对优势的清军无论如何也没有吃掉这一支人马的好牙口,他乐滋滋率领人马杀奔辽东。
他不是莽撞之人,不敢冒进,率领大军驻扎宁远,以窥探锦州势态。
洪承畴知道双方兵力对比己方没有优势,虽然人数差不离,战斗力恐怕差了太多。
因此布置杨国柱、王廷臣、马世虎等几位总兵官采取步步为营逐步蚕食的方略,准备在清军知难而退时寻找时机给予决定性打击。
红歹是吸取过去强攻宁远、锦州受挫的教训,制定了长围久困、迫其出降或者饿死全城军民的作战计划。
他命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被降级为多罗贝勒戴罪立功的多尔衮,以及罗武英郡王阿济格、贝勒莽古尔泰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驻扎屯田,目的是让宁远、锦州方圆几十里无法耕种得不到军粮补充。
红歹是派兵逐一攻占锦州城的外围据点,这样蚕食的步骤和洪承畴大相径庭。
清军一上来就在距锦州东北不到一百里的义州站住脚,转眼间把明军屯垦的熟田变成了他们的,摆出一副进行长期围困的架势。
何可纲当然知道外围据点难以支撑,为了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在清军出动前主动全撤周边屯堡驻守军民和物资,依旧集中所有兵力死守锦州以牵制清军。
清军几乎兵不血刃完成了定点清除后,来到锦州城外四面扎营、掘壕断绝其外援。
锦州城外的屯田换了主人,红歹是相当满意,由此可见锦州城势必坐吃山空,而清军多多少少会得到一些收获补充军粮。
此消彼长,长期围困下去,锦州守将何可纲即便浑身都是铁又能打几斤钉?
何可纲在清军没有完成部署之前主动游击城外清军,锦州毕竟是个大城,即便十几万人马四面围困在工事修筑完成之前也难以面面俱到。
汤道衡利用千里镜的优势仔细观察,热气球升空进行旗语、灯光密码联络。
明军灵活出击,他们没有规律,大多数时候选择夜战。
战士们悄悄摸到建奴营地扔出“飞震天雷”,敌人混乱之时滑膛枪进行三段击齐射,扔完“飞震天雷”打空枪膛里的铅弹的明军立刻撒腿就跑。
建奴不追还好,派兵追赶正中下怀,因为路上有优势兵力的明军骑兵打埋伏,黑夜里出现在明军预设战场上的建奴当然讨不到便宜。
清军一上来就碰到了硬骨头,红歹是更加认为要尽快把明军的敢战勇气打掉,如此下去,明军势必再也不惧怕八旗勇士。
他知道明军敢战勇气是来自于黄胜那个榜样的力量,他发了狠,这一次万万不能再任由洪承畴练就强军使得明军更加难啃,一定歼灭洪承畴夺取锦州才能回师。
前来救援的明军也没有当看客,坐镇宁远的洪承畴派出人马和清军接战几次互有胜负无关痛痒,明军没有吃大亏,只不过解围锦州恐怕遥遥无期。
洪承畴信心满满,他认为就这样你来我往一直打下去,用不着多久建奴应该率先吃不消,毕竟满清人口太少,这么多青壮来打仗,家里的生产怎么办?
第七百一十七章:卷土重来
洪承畴部跟清军小规模战斗频频发生,双方都属于试探性进攻,都在互相掂量对方的斤两。
几个月下来,明军都没有吃大亏而且小有斩获,捷报送达京师,崇祯大喜下旨褒奖洪承畴和各路总兵官,许多文武获得荣勋。
洪承畴志得意满,认为只要有足够耐心,不犯轻敌冒进的错误,接下来清军的日子应该难挨了。
唉!实在可惜!洪承畴舒心的日子只有一年多而已。
清军发现锦州不仅仅难攻,围城部队还不断承受何可纲部的反击,每天都会出现伤亡。
前来救援的洪承畴步步为营,他的防线滴水不漏无机可乘,建奴来锦州城下鏖战已经貌似骑虎难下。
红歹是表面上依旧风轻云淡不计较一时得失,夜里总是翻来覆去睡不着,嘴角都裂开了,很明显急得上了火。
就在这关系全局的紧要关头,大明后院失火了。
那是因为去年也就是崇祯十二年春,嫁衣王李独眼东山再起,他在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
也是由于孙传庭在“南明”工作,现如今已经升职为一营游击将军,此时正带着麾下清缴中南半岛山区的游击队。
李自成虽然少了张献忠的帮助,少了两地呼应的优势,但是少了天敌孙传庭同样混得风生水起不亚于历史上的再次出山,一两年时间人马就发展到了几万。
崇祯十三年,受到了教训的李独眼卷土重来不以杀戮为主,而是开始邀买人心,不仅如此他还张榜招贤纳士,装出一副求贤若渴的谦逊样。
很快,他身边来了一批大明落魄文人如宋献策、牛金星、李岩等等投效,有了读书人出谋划策,草莽渐渐地转变,不为明天考虑的流寇居然也懂得宣传政治主张。
于是乎:“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这样欺骗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童谣出现了,不纳粮,他们又不种田产粮,当然全靠抢劫来维持生活需要,**裸表达了流寇的穷凶极恶。
可是老百姓难辨真伪,再加上崇祯时期的阶级矛盾白热化,很快李独眼的大军有了七八万,归附的老百姓高达百万。
同年,李独眼大军杀入河南,这个被流寇和兵匪反复荼毒多年的地方满目疮痍,不愿意离乡背井的老百姓刚刚恢复生产有了一季收获,期待以后日子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白日梦被无情击碎了。
跟流寇较量的明军主将是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的郑崇俭,麾下能战的将领是绰号“贺疯子”的总兵官贺人龙,蒙古籍总兵官猛如虎等等。
可惜凭借十八骑东山再起的李自成不可同日而语,他继承了高迎祥“闯王”旗号,再也不是无足轻重的“闯将”。
被打散的高迎祥旧部很快聚集到了新“闯王”麾下,许多都是被黑虎、鲁承祖击溃的高迎祥部骑兵。
李“闯王”继承了高“闯王”遗产,实力暴增,那些跟明军有血仇的积年老匪又找到了组织,爆发出的战斗力惊人。
混朝廷的各路明军哪里愿意拼命,当然屡战屡败,经常打胜仗得到大量缴获的闯贼部越战越强已是必然。
八月,身患重病的杨嗣昌以“督师辅臣”的身份赐尚方宝剑前往山陕河南亲自布置剿寇。
少了孙传庭换上了杨嗣昌,总算遏制了李自成的犀利攻势。
有了思想认识的流寇凝聚力大大增强,他们太多人根本不是活不下去而造反,而是准备舍得一身剐要把皇帝拉下马的野心家。
流寇有了政治纲领,整体面貌有了改观,最起码不乱放火烧房子,还不肯人马践踏麦田,被假象蒙蔽的老百姓越来越多,主动从贼的良民、知识分子开始大量出现,归附的明军也逐渐增多。
有了太多军人、落魄文人加入队伍,流寇组成部分已经不完全是暴民,不仅仅人数膨胀,战斗力也大大提升,剿寇明军很明显处于劣势。
中原糜烂千里,即便杨嗣昌有才,麾下没有兵马钱粮也无济于事。
太多饿肚子的明军开始劫掠老百姓,迫于“南王”警告,他们当然只抢东西不敢无故杀人。
交战双方不仅仅在战场上厮杀,还在想方设法率先抢劫老百姓的粮食,无辜的百姓前后都是个死字,太多无法逃难去江边、海边投奔“南明”的百姓成为了流寇、盗贼。
崇祯根本没有解决地方上的种种矛盾也没有加大重建投入,许多对大明失望透顶的河南老百姓在无可奈何之下纷纷加入造反大军,李自成发展势头如日中天。
流寇如同和清军有默契般,大明军队在辽东抵抗外族入侵战事如火如荼之时,内地烽烟四起战火呈现燎原之势。
崇祯十三年秋天,河南兵荒马乱,许多老百姓没有得到收成知道难以挨到来年,只能选择跟着造反,中原局势每况愈下。
闯贼军队攻城略地如摧枯拉朽般,同室操戈山河变色,流的都是炎黄子孙血……。
告急、求援、呈报城池失守的六百里加急不间断送达京师,本来还十分淡定的崇祯再也无法泰然处之。
他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没辙,唯有早日解决锦州之战朝廷才能够腾出手。
再次拆东墙补西墙病急乱投医的诏令送往宁远辽东经略官署。
按部就班整整一年的洪承畴接到诏书大惊失色,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部署被打乱了。
他麾下十几万大军的饷银和需要的粮食朝廷已经难堪重负,朝廷还期待这些强军入中原剿寇,诏令是催促他早日决战击退锦州城下清军。
洪承畴不是草莽,他也没有把皇权看得天大,他准备冒天下之大不韪搁置皇帝的诏令,依旧按照计划耗退清军。
可是接下来从京师发出的六百里加急一茬接一茬,朝廷催促洪承畴决战诏令的言辞一次比一次严厉。
第七百一十八章:末代皇帝不好当
国家用人之际,成大事刚刚被提拔为辽东巡抚,他很得洪承畴倚重,在朝廷催促出兵之时,久在辽东任职的成大事冷静分析形势。
成大事认为仓促进军乃是送死,最少要效仿南王解围锦州之战,必须等到来年春暖花开之时也以掘壕逐步推进的战术逼退围困锦州的清军。
洪承畴的战略是准备以时间换空间不断蚕食耗退清军,计划中根本不是明年春天跟建奴决战,可是计划跟不上变化,朝廷催促甚急,也只能如此。
监军太监刘应坤早就投靠了黄胜,他再次来辽东已经看淡了一切,跟“战神”系官员成大事合作愉快。他当然赞同成大事的战术,辽西三个最高领导达成一致。
洪承畴、成大事等等文官武将都没有消灭满清军的幻想,他们相当清醒,知道那是辽西集结的明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只需给予满清军痛击,让建奴知难而退就善莫大焉。
辽东经略和辽东巡抚、监军太监共同奏报天子,一致请求今年不能和清军决战,明年春天他们会带领人马和建奴鏖战锦州城下。
末代皇帝不好当,李自成迅速崛起,大明中原地区每个月都会有几座城池陷落,催援军、催粮饷的奏疏在龙书案上垒了几尺高。
皇帝等不起啊!更加严厉的催促进兵诏书送到了宁远城。
眼睁睁辽东已经天寒地冻,此时出兵没有天时、地利,虽然明军的质量和士气好于历史但是也不足以和清军野战。
洪承畴采取拖字诀,口头上应付皇帝催促决战的诏书,暗地里磨磨蹭蹭不动窝。
辽东巡抚成大事麾下有他极力抬举的一个实授参将,一个游击将军,这两人跟他合作已经有了十几年,他们是“战神”家丁姚善守和周放。
这两人是觉华岛幸存明军出身,是己巳之变坚守抚宁小城对抗建奴千军万马的功臣,十几年的学习和历练已经完全具备一个新军将领的素质。
他们的麾下虽然绝大多数是拿大明军饷的明军,但是太多基层军官是军情处特工。
姚善守的营伍前身是援兵营,现在是辽东巡抚标营,虽然人数不过三千余,但是有一大半是火器部队,他们没有装备大明造鲁密铳,而是使用“南明”造滑膛枪。
周放的游兵营有人马两千余,也有一半火器部队,精神面貌和“战神”子弟兵大相径庭。
因此成大事虽然只有一万人马守卫宁远,但是战斗力毋庸置疑,他根本不担心被建奴围攻。
宁远在他来出任兵备道之前大明就经营多年,一直作为辽东经略官署所在地,是关外第一重镇,周围屯田的百姓有一两万户,这里离南王经营的忠明堡屯垦区最近处只有五十里。
自从十几年前红歹是在辽西走廊吃了亏,一直对那里耿耿于怀,无数次派遣汉奸前往高台堡卧底,可惜一个人都没见着回来。
忠明堡屯垦区只许进不许出的笨法子虽然不高明但是卓有成效,只要发现形迹可疑之人,统统抓捕远远地送去“华夏岛”一边做苦力一边慢慢甄别是不是汉奸。
建奴没有高台堡方圆二百里的情报,根本不知道那里究竟有多少“战神”留守人马,所以这些年连宁远西都没有来过。
成大事是大明“战神”系铁杆官员,别人畏惧来辽东做官,他反而上赶着就是因为成竹在胸。
他知道如果宁远被围,“战神”驻防人马不会坐视,觉华岛和黄家湾岛也不会置若罔闻,宁远有靠海的优势,只要清军敢来,一定不会让他们轻易脱身。
成大事留下三千步兵和乡勇青壮可以固守宁远,他还有能力组织七千人马以火器优势反击敌人打通去海边码头的道路。
因此理论上宁远已经围不死,红歹是也知道权衡利弊,没有选择在宁远摆开战场,而是选择离海比较远的锦州。
锦州和宁远之间直线距离不过一百六十里左右,可是沿途有连山、塔山、杏山、松山等等险要之地,明军要通过这些地区可谓步步惊心……。
唉!打仗其实是国力的对比。大明再也没有了四方布置利用时间换空间意图困死建奴的闲情逸致。
如果大明国力还在,洪承畴就可以采用耗退敌人的战略,采取一定在自己预设战场决战的战术。
洪承畴完全可以在宁远摆开战场不去锦州,反正锦州物资准备充分,主将何可纲擅长守城,以建奴的攻坚能力短时间不可能凑效。
况且即便丢了锦州其实也无关痛痒,只要做到给予建奴大量杀伤明军就不算吃亏,毕竟汉人和女真人口比例太悬殊。
清军发动十几万人马长时间对峙下去肯定率先吃不消,他们的选择只剩下退兵、来宁远决战又或者强攻锦州。
三选一,无论建奴怎么动作,大明都不会吃亏,清军总要损失不少。
洪承畴和成大事很期望建奴来宁远决战,可惜对手也深知利害,红歹是把锦州围得水泄不通就是不过塔山往宁远来。
朝廷粮食短缺,辽西军粮已经没有了储备。
成大事响应南王号召,不折不扣在宁远储备了足够军民耗用三年的粮食、燃煤。
但是这些储备是以四五万军民守卫宁远三年来计算,现在是十几万大军云集,附近来避难的屯民也已经超过五万,塔山方向逃来的屯民也不少。
辽西摆开战场,宁远周边的屯垦逼迫停止,一年半载下来二三十万军民坐吃山空,消耗的粮食当然海量。
朝廷咬着牙供应军粮,可是十几万老百姓没有了产出如何生存,他们也要粮食充饥啊!
成大事和姚善守此时当然会齐心协力共同对付建奴的入侵,他们亲自去抚宁找何桂兰帮忙解决粮草问题。
何桂兰跟建奴不共戴天,知道明军在辽东和建奴鏖战,当然会竭尽所能给予帮助。
她立刻发动群众拿出储备粮,给足银币收购,召集乡勇运粮,十天内组织了超过十万石粮食,只不过用了半个月就用商船、马船把粮食送入宁远城。
第七百一十九章: 崇祯十三年
永平府台叶成经也动用了储备,派了团练总兵押运粮食五万石送达宁远,为此洪承畴赞赏不已,写了奏折请皇帝封赏永平知府。
宁远战事不会在短时间结束,十几万屯民都困守城池当然不行。
何桂兰建议撤出那些屯民中没有战斗力的老弱妇孺,只留青壮在宁远协防,忠明堡和永平府有安置这些老百姓的能力。
黄家北方屯垦区这些年每年都会有许多改造积极分子得到自由民的待遇,他们知道南下移民一家子会得到五亩水稻田成为私产,大部分人都选择南下。
来屯垦的难民经过宣传队讲解海外移民的好政策,也有许多家庭决定去南方讨生活,因此忠明堡、永平府的屯垦总是觉得劳动力不够。
何桂兰知道一个劳动力去南方屯垦得到的粮食比在北方多出一倍也不止,当然会顾全大局。
她知道许多屯民都是在永平府过度接受考察学习纪律,合格后自愿南下移民的都将要踏上“南明”领地迎接新生活。
熟手走了,何桂兰会竭尽所能接纳流民继续培养,大明北方人口流失严重,土地矛盾其实已经不算大问题,太多良田抛荒了。
永平府接收宁远的老百姓当然有足够的田亩让他们劳作自食其力。
成大事是辽东巡抚,他有权力决定是否撤下老百姓。
朝廷之所以让边军带着家眷屯守,是为了在敌军攻城时能够做到同仇敌忾,因为一旦城破,战士的家小首当其冲。
如今情况不一样,宁远接收的兵丁家小和屯民太多,屯田又被建奴骑兵骚扰无法进行,让老百姓去忠明堡和永平府能够得到安置,也能够获得自食其力的机会可行!
接下来的日子,永平府、忠明堡的粮食连续运进宁远,大量老百姓接出来忙耕种和田间管理,此消彼长明军短期内不会缺粮。
只要洪承畴不犯致命的错误,松山之败的历史应该不会出现。
崇祯十三年的情况大体是这样:有组织有了人才又有了纪律的李自成攻城略地撒着欢儿发展,队伍如同滚雪球般急速膨胀。
闯贼已经转变了流寇一贯作风,开始尝试经营打下的地盘,分配土地给流民耕种,派出地方官进行管理。
大明爆发财政危机,政府其实面临破产边缘,崇祯皇帝卖光了股票几乎耗尽了内帑都也难以为继,建奴、流寇联袂再起击碎了皇帝中兴大明的幻想。
他夜以继日忘我工作已经未老先衰,才三十岁的人两鬓已见斑白,一个人在奋斗的崇祯真的很苦、很可怜。
红歹是稳坐钓鱼台,因为没有任何情报表示“南明”有军队向北调度,区区洪承畴的十几万大军他不放在眼里,打援的目标就是他。
奴酋信心满满,如果一两年内歼灭洪承畴部,明国北方再无强军,清军横扫黄河北不是梦想。
他觉得这一次出手太对了,还好自己居安思危不管不顾选择主动伐明。
洪承畴麾下明军很明显有了敢战勇气,战斗力也提高不少,如果不把这十几万明军打掉,任其发展下去,大清国又要面临一个可怕的对手。
洪承畴打落牙齿和血吞,他知道此时出击全无胜算如同找死般,顶住压力磨洋工,可是皇帝诏令一次比一次严苛奈若何?
进驻宁远的辽东经略如坐针毡,还好有成大事、刘应坤力挺才没有出昏招立刻向锦州进军。
何可纲部虽然被围困一年有余,但是士气尚在,锦州众志成城,镇守太监纪用、汤道衡、屯粮通判熊兆等等都在谋求杀敌建功。
他们没有坐以待毙,还在不断组织人马不间断出城偷袭清军,也顺带着抢夺敌人的粮食、马匹,制造出锦州粮食有可能难以为继的假象,让奴酋判断失误欲罢不能。
何可纲知道引诱建奴在锦州城下干耗、吃风雪会影响敌人生产,从而达到削弱敌人实力的结果,毫无疑问,削弱了敌人就是壮大了自己。
耿直的何可纲比历史上更加顽强,由于经常参加汤道衡、程时举他们组织的学习,使得他眼界更宽。
他不担心自己被建奴困死,因为他无条件信任“战神”,他决定真的到了粮食告罄之时等不来援军,他会率领战士们袭击建奴杀了吃肉。
这不是胡扯蛋,历史上何可纲带领麾下是真的吃人肉和建奴在锦州死磕,直到被自己人祖大寿忌惮何可纲阻碍他献锦州城投降后金而杀害。
何可纲为了有备无患,已经早早的进行配给制以杜绝浪费,干嘛一定要吃饱,吃七成饱更加有利于身体健康。
汤道衡、熊兆等等文武都竭力支持主将的决定,认为宁可前期的节省全部做了无用功,也不能事到临头束手无策。
锦州军民见文武官员和大家一个锅里就食,对于因为定量不能饱食毫无怨言,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公平和正义。
锦州军民素质高当然跟汤道衡、程时举、熊兆、熊大他们经常带着手下深入基层交流和宣传的结果,夜校学习班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茅元仪终于熬成封疆大吏,这几年在登莱巡抚任上兢兢业业工作。
被孔有德祸乱后的胶东半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