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帝国日不落-第1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军营内欢声笑语,军民鱼水情真实体现了,劳军的义演剧组由徐佛家带来了七套班子,她们每套班子每天在各营头上演三场大戏。
南王侧妃蓝彩儿和两个爱妾如梦、柳如是亲自登台演绎,每天可以看到戏剧的军民高达四万余。
海上,商船源源不断送来粮食和海鱼罐头、猪肉、羊肉,源源不断接走愿意追随南王被清军祸害了家园的北直隶老百姓。
这些老百姓会在“南华岛”参加基础工程建设,学习文化,明年去马来半岛拓土时每家每户都最少能够得到五亩良田。
紫禁城金銮殿大朝会,崇祯皇帝很明显精神面貌还是很糟糕,建奴退了,鞑子灭了他为何如此啊?
那是因为他认为广渠门外有一路人马比建奴、鞑子厉害几倍,南王接下来意欲何为他实在无从得知。
但是他能够肯定,南王人马如有异动,明军各路人马非但不会保卫京师,恰恰相反还会成为南王的前驱。
前门驱狼后门入虎正是如此,大明江山风雨飘摇啊!崇祯皇帝的神经当然一直绷得紧紧的。
和皇帝相反,衮衮诸公弹冠相庆互相道喜,恭贺大明驱除鞑虏还北直隶太平。
群臣山呼万岁完毕,此次“京畿大捷”大功臣高第出班奏对。
清军被击败偷鸡不成蚀把米,在锦州汇集的成大事、何可纲通力合作屡次发动小规模袭击,也得了二百余清军首级,对峙的清军统帅豪格率部又退了五十里,大明北疆貌似短时间安全无虞。
只是由于诸多明军北上勤王,洪承畴的布置被流寇打成一团乱麻,现在他只能专心对付高迎祥、李自成等等在山陕、河南的人马。
由于大明缺席了孙传庭,少了卢象升,没有祖宽、祖大乐和曹变蛟诸多猛人,流寇的日子过得滋润。
本来去年就应该被孙传庭伏击俘获,押至北京凌迟处死的高迎祥,如今还好好地当自封的“闯王”,把造反大业搞得有声有色。
张献忠、刘国能、罗汝才等等贼骨头流窜湖广、南直隶江北到处作案,进行抢劫、杀人的狂欢。
怪不得统治阶级都说《水浒传》属于毒草,是造反教科书,流贼们模仿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打出“替天行道”的大旗。
他们不仅仅给自己取了类似于梁山好汉的外号,还以天罡、地煞分为两大阵营。
“闯王”高迎祥统领七十二路天罡是当之无愧的大哥大,他们活动范围在山陕、河南。
“八大王”张献忠统领三十六路地煞是地地道道的老二,他在湖广、南直隶江北发展,一度威胁庐州府也就是后世的安徽省会合肥。
凡事都有不好的一面,贼将军左良玉被黄胜扒皮填草,张献忠少了这个老对手,在湖广再也没有对手。
历史上左良玉虽然每每在要紧关头放张献忠一马,但是有他的匪兵存在,张献忠部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制约。
现如今没有了天敌的张献忠可谓满盘开花,混得风生水起,他居然野心勃勃欲效仿明太祖朱元璋取南京立足,玩高筑墙广积粮。
流寇愈演愈烈,各地告急文书不断,山陕、河南已经成为了烂摊子,眼下有洪承畴在和流寇死耗目前还算不太坏,因为那里已经不能再坏了。
可是张献忠的架势是想取陪都南京,朝廷哪里能够坐视?
高第这一次出班奏对真的没有私心,纯属就事论事,他道:“圣天子洪福齐天,入关的东奴、鞑子灰飞烟灭,臣恳请陛下再接再厉调南王人马入中原剿灭流寇。”
王之臣立刻出班道:“臣附议。有‘战神’出手,高迎祥、张献忠之流必然土崩瓦解。”
梁廷栋说得更加具体,他奏道:“陛下,山陕已经被流寇荼毒多年,再打下去也没什么,唯有在南直隶作恶的献贼部最是可恶,臣以为请调南王灭了张献忠乃是当务之急。”
接下来满朝文武附议请南王再接再厉入中原剿灭流寇的有足八成。
张凤翼虽然也附议,但是他还另有奏本呈上,那是黄胜交给他讨债的一沓厚厚的账单。
内容当然是南王花费的军需和粮饷,还有一百几十万两人头赏没有支付。
厚颜求月票、推荐票,谢谢书友们,谢谢。
第六百八十一章:藩属国
崇祯又拉了饥荒高达三百五十余万两银子。
连上一次,大明朝廷已经欠下南王债务七百余万两,崇祯如何拿得出?他唯有用苦笑来面对。
群臣都得知南王的花费,一个个咂舌不已,他们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声音很大。
满朝文武和南王没有利益纠葛的少之甚少,他们的议论无非是集体向皇帝施压,替南王讨要封赏。
“南王靡费几百万两银子,挥师在京畿之地勤王消灭清军五六万,朝廷没有任何表示恐怕不妥吧?”
“人家南王的将士也要吃饭也要军饷养家糊口啊!朝廷总要给人家钱粮。”
“南直隶危在旦夕,朝廷再次调南王剿寇,难道又是厚着脸皮空口说白话?”
“朝廷就应该赏罚分明,如此做派貌似有失公允。”
“诸位大人莫要穷大方,老夫可拿不出银子,不要说三百余万两,三十万两户部现在都凑不出。”
“朝廷没银子就得想辙,哪有不给钱粮让人家出兵打仗的道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们难道不懂。”……。
议论声很大,崇祯听见了一多半,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尴尬之极……。
绝处逢生的梁廷栋已经铁了心抱南王大腿,他再次出班大声奏道:“陛下,老臣得知建奴袭扰京师,率领五千宣大边军人马日夜不停赶来勤王。”
梁廷栋有意顿了顿,朝堂的嘈杂声立刻小了,诸位大臣都在等着听下文。
他清了清嗓子,继续道:“宣大将士们奋勇作战,斩获建奴一百余级,斩获鞑子一千五百足,兵丁们的军饷如今都已从南王手中拿到足额,南王表态圣天子会在七天内发放人头赏,将士们都在高呼圣天子万岁。”
户部尚书程国祥听到这里急忙出班奏道:“陛下,老臣无法在七天内凑齐百万两的斩首赏银,况且朝廷也没有即刻兑现的先例啊。”
崇祯知道户部拿不出银子,他道:“梁爱卿,如果朝廷无法在七日内发放人头赏又该如何?”
梁廷栋道:“陛下,南王自然不会失信于将士,他会继续替朝廷垫付。”
债多不愁虱多不痒,户部尚书程国祥见不要他凑银子放心了了,道:“南王殿下公忠体国真是我辈之楷模,老臣恳请陛下厚加封赏。”
美言几句又不会死,于是吏部尚书田惟嘉、刑部尚书郑三俊以及张至发、孔贞运等等重臣都一致要求厚赏南王。
梁廷栋见火候到了,出惊人之语道:“老臣以为南王不计较个人得失,对朝廷忠心耿耿,恳请圣天子以藩属国待遇册封南王。”
此言一出,衮衮诸公面面相觑。“战神”派系文官武将眼睛一亮,认为此举高明,妙不可言。
几个道德君子认为琼崖郡王出兵之初刚刚进爵藩王,现在又向朝廷索要藩属国待遇,这未免威逼朝廷过盛,非君子所为也!
藩国和藩属国可大不相同,藩国的王爷是大明自己的王,领土属于大明信地,只不过委任藩王管理驻守而已。
况且自从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后,大明藩王就根本不是带兵驻守一地,而是没有兵权在封地醉生梦死。
藩属国是相当于朝鲜、大越国那样的一个大明象征性领导的国度,他们是独立的,有自己的国主也就是国王,国王的正妻是王后不是王妃。
总而言之藩属国王和大明皇帝的区别就是把皇换成王而已,服饰略有不同,不用龙而用蟒袍,王冠上的珠串也少两排,可以称孤道寡,不可以自称朕这个皇帝专用名词。
梁廷栋拉下老脸就是为了紧抱黄胜大腿,他越众而出掀开了遮羞布,赤膊上阵替南王索要藩属国待遇。
皇帝沉默不语,朝堂上再次议论纷纷,许多和“华夏发展”关系紧密的大臣认为黄胜获得藩属国待遇更加有利于后期的发展,他们开始力挺。
兵部尚书张凤翼这一次得益于“战神”出手死里逃生,他随军参与行动亲眼见识了“战神”系强军的战斗力,认为黄胜的实力无可匹敌,早日投靠表明心迹不仅仅有利于自己还会惠及子孙。
张凤翼也厚着脸皮出班道:“陛下,老臣附议,老臣以为以藩属国册封南王实至名归,南王麾下骄兵悍将一定感激莫名,去中原剿灭流寇一定人人奋勇。”
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读学士黄道周听两位位高权重的肱骨之臣如此谄媚南王,勃然大怒,出班奏道:
“忠佞不分,则邪正混淆,何以治?南王如若忠于朝廷,自当为国家征战,要挟君上岂是忠臣所为也?”
本来高第不准备冲在最前面,见黄道周言语尖刻怒斥道:
“尔一生学问只办得一张佞口!东奴兵犯京畿之时,尔为何不出城杀敌?南王封地本来就是取自藩属国,现圣天子为其正名尔,何谓忠佞不分焉?”
高第阁老位高权重乃是当朝一品,年纪比黄道周这个正四品少詹事大了接近二十岁,当然可以把他当晚辈训斥。
黄道周是个完美主义者,他会认死理,此时有了舌战群儒的斗志。道:“交趾、‘南华岛’、‘华夏岛’确实是南王取自他国,老臣也由衷敬佩,可是海南岛诸位作何解释?”
吴襄忍不住了,跳出来道:“如若不是南王,海南岛如今还是海盗的天下,不仅如此,广东、福建也难保,尔纠结海南岛的归属有何意义,给你去驻守你能够守得住吗?”
黄道周大喝道:“岂有此理,何谓舍身取义?何谓不舍寸土?我大明今日不能夺回信地,明日也会争取,大明子子孙孙无穷无尽,难道都是废物焉?总会有人才辈出之时!”
高第气乐了,笑道:“尔言之有理,陛下大可先以藩属国待南王,等大明人才辈出之时再作计较即可。”
黄道周脸涨得通红,但是他毫不退缩,瞪着眼睛看着一干重臣怒斥道:“读圣贤书当知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尔等不足为谋!”
厚颜求月票、推荐票,谢谢书友们,谢谢。
第六百八十二章:倔强的大明
成国公朱纯臣出班打哈哈和稀泥道:“诸位别争,南王依旧是大明臣子,他依旧带着人马为国杀贼,海南岛即便作为封地给了南王也是大明信地,无可无不可。”
不依不饶的黄道周道:“岂有此理,祖宗基业岂能如此儿戏!”
吴襄道:“南王驻守大明信地天公地道,我大明又不是弃此地,哪里儿戏了?”
黄道周斗志昂扬,……。
朝堂变成了菜市场吵成一团糟,最后无果而终,疲惫的崇祯皇帝宣布再议后回到御书房生闷气。
英国公张维贤和张之极为了避嫌,这几天都推脱身体不适没有上朝,但是朝会的情况他们父子都能够在第一时间获知。
这是人之常情,英国公家本来就属于权倾朝野,南王又是权势熏天,文武和勋贵除了一根筋的黄道周之流,谁不愿意和南王交好?结交南王的老丈人当然也会不遗余力。
刚刚散朝,一帮文武和勋贵就来到英国公府邸讨杯酒喝。
张维贤、张之极当然欢迎之至,当即摆开酒宴和同僚们畅饮。
宴席上的大人们都一边倒支持南王海外建国,他们认为南王此举利国利民有利于自己。
英国公感叹女婿敢作敢为,海外建国之事明明是跟朝廷谈条件,目的是使自己摆脱大明藩王的这个尴尬身份,使“战神”体系在不和大明兵戎相见的情况下获得至高无上的王权。
朝廷承认南王藩属国地位,拥有了王权的女婿就可以名正言顺册封麾下文官武将,拥有自己的国家军队也是合情合理,再也不是豢养私兵。
送走了来通风报信的大人们,张维贤和张之极以及几个年龄稍长的庶子谈论黄胜的布局和目的,一个个连呼妙不可言。
张维贤领教了女婿的手段,终于觉得自己老了,是时候让张之极袭爵了。
英国公家老夫人得知一切,心里七上八下,她期望女婿更进一步,又怕他高处不胜寒,纠结啊!
刚刚散朝,高第和王之臣、梁廷栋、吴襄等等一刻也不耽误,马上来到广渠门外南王中军大帐议事。
他们来到“战神”中军才发现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大明的文官武将、勋贵已经聚集了一百多人,居然还有几个翰林院的清流也在喝酒聊天。
南王善待大明文武、爱民如子已经深得人心,又采取利益共享团结了既得利益者,现在期望黄胜政权稳固的大明文武占比已经超过七成。
如今人人都知道南王屯兵京师郊外有兵谏的嫌疑,但是没有人点破,大家都期望南王海外建国。
来的都是自己人,即便里面有皇帝的耳目又有何妨?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是渣。
黄胜和达官贵人边喝边聊,阐明了自己的态度,表态自己绝不会和圣天子反目永远不会和大明兵戎相见,恰恰相反,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会竭尽所能协助大明应对内忧外患。
黄胜最后和高第、吴襄等等十几位“战神”系铁杆商议了下一步的行动,讲明了此次京畿之行必须达到的目的。
吴襄几个得到了准信兴冲冲回去了,他们属于脚踩两条船,而且两方都吃得开,小日子过得滋润。
这一次为了南王甘于出头,肯定会获得南王的看中,以后的好处应该不会少。
皇帝在傍晚看见了南王的奏疏,内容很简单,请皇帝付清垫付的军费,“战神”人马立刻回封地,不给钱粮的后果黄胜只字未提。
只是委婉表态,如果朝廷确实困难可以通融,请朝廷指派诤臣黄道周来商议如何还款,如果谈判不成,请黄道周自去各路军中解释。
南王不要册封转而索要朝廷的欠款,拿不出如此多银子的崇祯依旧束手无策,他传王承恩、曹化淳两个心腹太监问话。
曹化淳把东厂、锦衣卫收集的情报一五一十讲了,最后曹化淳跪下道:“陛下,老奴有句话不吐不快。”
崇祯智商值不低,马上知道这位大伴的意思,道:“曹伴伴,给了南王藩属国待遇就够了吗?从琼崖郡王到南王,他难道不是一步步在逼朕?如今更是兵临城下,朝廷一再退让终究会山穷水尽啊!”
曹化淳见皇帝貌似依然不肯妥协,幽幽道:“南王如此,陛下又能如何?南王单是逼债朝廷就会颜面尽失啊!”
人穷志短的崇祯彻底无语了,南王不退兵也不造反,就赖在广渠门外要朝廷偿还债务,自己如何应对?
打他?很明显打不过!不给银子?那是耍赖皮,连升斗小民都会唾弃!堂堂天子欠钱不还,还要动刀兵好像有些不成体统。
王承恩壮着胆子道:“陛下,奴婢以为南王其实愿意为大明效力,南王获得藩属国待遇也会成为大明外援,此举大明根本没有任何损失,奴婢请陛下三思!”
皇帝其实无计可施,他有些懂了,政治本来就是一种妥协,有时退一步有时进一步,如何进退全看实力。
崇祯一直不太懂政治,所以他往往高举屠刀一杀了之,其实杀大臣、重臣根本不可取,学会玩死他们、榨干他们才是高手。
今日他发现南王黄胜根本无法图之,终于选择了退一步,其实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候过于倔强的大明乃是自取灭亡。
崇祯看了看王承恩和曹化淳这两个心腹太监,身心俱疲的他无力地摆了摆手,道:“但愿如此吧!”
曹化淳面带惶恐退下,御书房里只有王承恩在伺候。
回到紫禁城的王承恩毫不隐瞒,把这段日子所见所闻以及南王的举措都已经如实禀告皇上。
崇祯见王承恩根本没有一丝一毫为南王美言,而是实事求是客观反映问题,对他更加看重。
心里无法形成决断的皇帝看着小心翼翼伺候的王承恩,问道:“王伴伴,你这一次留在南王军中多日,可知他麾下这一次究竟来了多少人马?占南王总人马几成?”
厚颜求月票、推荐票,谢谢书友们,谢谢。
第六百八十三章:黄袍加身
王承恩如实道:“陛下,南王共有多少人马奴婢无从得知,但是奴婢知道来京师勤王的部队里根本没有夺取‘南华岛’的人马。”
王承恩如此说言下之意,南王实力不可小觑,来京师勤王的仅仅是一支偏师而已。
崇祯一脸愁容,他悠悠道:“南王如果造反谁能当之?”
王承恩欲言又止好一阵,才决定一吐为快,他跪下流泪道:“陛下,奴婢冒死谏言,既然南王谋反朝廷无法抗衡,那就应该厚恩与他,让南王不谋反。”
崇祯很严肃地看着跪在脚下的王承恩一字一顿道:“王伴伴的意思是让朕准了南王自立藩属国?”
“陛下,南王得民心、得军心,如今有人马不下四五万驻扎在广渠门外,他如果有不臣之心城外数万明军也一定会相助南王,取京城恐怕旦夕之间。据奴婢所知,京城的各路将领也没有一丝肯和南王为敌的意图。……。”
这不是耸人听闻,这些年黄胜装逼打脸秀武力值,大明将领都服气了,不会有人傻兮兮以卵击石,况且即便他们敢战,麾下的兵丁也不愿意和爱民如子善待军人的“战神”动手。
这类似于法国皇帝路易十八调动军队阻止东山再起的拿破仑,结果是派多少部队去打仗,拿破仑就接收多少倒戈前来投奔的部队,最后拿破仑写信给皇帝,让他不要派部队来了,自己麾下军队已经实在太多。
这就是人心向背,拿破仑在法国得民心、得军心当然无往不利。
黄胜在大明的条件要比拿破仑当时的处境强几十倍,又不是准备灭了大明,而是跟皇帝谈谈条件海外建国,哪里有什么难度可言?
崇祯脸色铁青,默默地听着,王承恩说得很直白,南王如果造反,京师外围的明军都会附逆,守城的明军都会望风而降,甚至会倒戈相向。
皇帝其实心里有数,他根本无计可施,王承恩说破了这些厉害,反而让他认为王承恩是直言不讳,见王承恩话语停下,鼓励道:“王伴伴,接着讲,朕一直在听。”
“奴婢以为南王有如此大好时机都不谋反,以后应该更加不会,而且有了这一次的经历,陛下以后肯定不会再让南王挥师入京畿。朝廷再也不会面对外藩军队汇集城下的困境。”
“有道理。”崇祯道:“王伴伴接着说。”
得到皇帝的肯定,王承恩胆气壮了许多,他十分期望南王和皇帝不要撕破脸皮,他其实在竭力周旋。
王承恩继续道:“陛下,奴婢在南王军中一月有余,也跟南王麾下文武多人攀谈,他们都说海外地盘无穷无尽,人人都想去外海开疆拓土。因此奴婢以为南王志存高远,未必会做出令人不齿的谋反勾当坏了名声。”
崇祯恍然大悟,解开了心里的结,幽幽道:“名声,是啊!南王什么都有了,他如今想要的就是一个好名声。王伴伴起来,朕知道如何做了。”
王承恩见天子纳谏,激动得热泪盈眶,手心手背都是肉,他是真心实意期望天子和南王不动刀兵。
崇祯想通了,乱臣贼子人人唾弃,南王应该犯不着如此不智,他决定赌黄胜意在海外开疆拓土,不觊觎大明国土。
反正大明不是南王对手,干脆以兄弟之国对待南王,给他藩属国待遇,让他出力平定流寇之患,大明获得喘息之机蛰伏发展几年增强实力才是明智之举。
不再患得患失的崇祯顿时感觉一身轻松,他觉得肚子饿了,对王承恩道:“王伴伴,听说白尚仪又进献了许多燕窝,朕腹中饥了。”
王承恩大喜,连忙道:“陛下,奴婢马上安排。”……。
第二天继续朝议,忽然守卫广渠门的参将送来急报,城外边军鼓噪,要求朝廷兑现军饷、人头赏。
这是**裸的阴谋,但是无解。
这也是天大的笑话,朝廷倚仗的边军鼓噪起来,朝廷提防的“战神”系军队秩序井然。
由此可见如今形势微妙,再让这些人马滞留京师,恐怕不是南王要谋反,而是其他明军的骄兵悍将主动夺取京师献给南王逼他黄袍加身也未可知,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的兵变就是如此。
与任何时期都不同,京师兵临城下貌似危如累卵,而文官武将处之泰然,边军将士鼓噪,衮衮诸公一个个抚须微笑,浑然不以为意。
奇怪的事情出现了,连崇祯皇帝都处变不惊,因为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昨天南王的奏疏已经暴露了意图。
王公大臣认为南王反不反无伤大雅,攻打京城也不会造成死伤,因为大家都知道南王进兵不会有像模像样的抵抗,没有抵抗就没有杀戮。
南王宅心仁厚根本不可能肆意屠杀自己的同胞,也不会针对朝廷官员,所以衮衮诸公本着无所谓的态度。
崇祯昨天想通了,他知道反正大明短期内不是南王对手,干脆赌他不谋反,无欲则刚,因此城外边军鼓噪皇帝也不慌张。
不一会儿,守卫广渠门的参将来报,他出城紧急磋商,现在鼓噪的边军情绪稳定,兵丁们众口一词,如果朝廷暂时无法发放饷银和兑现人头赏,让侍读学士黄道周来军中理论。
原来如此,衮衮诸公都明白了边军为何鼓噪,都明白边军鼓噪一定是有人授意,南王目的昭然若揭,人人含笑不语。
大明多次由于闹饷发生兵变,最后虽然被弹压也是伤筋动骨,该给的军饷还得支付。
京师郊外有兵马十数万,闹起来谁有力量弹压?因此唯有安抚一策可行,可是这需要建立在拿得出银子的基础上。
可惜朝廷即便凑出人头赏也无济于事,因为南王可以直接作为军饷或者欠款收下。
理由还冠冕堂皇,不吭声的军队朝廷就死劲儿欺负吗?难道南王的兵就不应该拿到军饷?
因此要解开这个套,除非朝廷能够拿得出七百余万两银子。
第六百八十四章:租借
朝议开始往一边倒的趋势发展,文官武将都认为天子应该从善如流,做出利国利民的决定。
鼓噪的兵丁提出了条件,皇帝总不能装聋作哑,他看向户部尚书程国祥问道:“程爱卿,军饷、军功赏之事可有眉目?”
程国祥苦着脸道:“陛下,户部恐怕连一成饷银都拿不出,臣以为还是请黄少詹事出城去军营给各路边军解释朝廷难处为妙。”
户部尚书其实很恼火黄道周的言行,认为那个成天无所事事高谈阔论的道德君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毫不客气地给他上眼药。
文武百官一齐看向黄道周,同僚们戏谑的目光,把这位敢舍身取义的黄圣人瞧得直发毛。
黄道周不怕死,但是怕被侮辱,好友毕自肃由于欠饷被乱兵羞辱愤而自杀他还记忆犹新。
朝廷确实欠广渠门外的大兵粮饷和人头赏,他乃是士大夫如何能和一群武夫理论?万一那些草莽之辈一言不合动起粗来,黄道周岂不是自取其辱。
况且欠债还钱天公地道,他还不占理,昨天还如斗鸡般的黄圣人,今天认怂了,低下头一言不发。
黄胜略施小计就治了空谈误国的道德君子黄道周,但是黄胜不鄙视黄圣人,他毕竟是一个言行一致真正以死全节的高尚之人,值得尊敬。
舍身取义的南宋文丞相《正气歌》诗云“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他留下绝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大明灭亡之时有多少豪杰慷慨赴死?太多太多!反清复明前前后后长达二百余年,一直到满清末年最大的反清复明组织“洪门”依旧强大,就可见一斑。
洪门创于明末清初,以朱元璋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清末出了不少名人,国父孙中山就是最著名的一个,同盟会、兴中会、三合会、哥老会等等反清组织都有洪门的影子。
洪门是国民党成立的源头,是推翻清朝鞑虏的主要力量,对中国旧民主革命贡献巨大,洪门子弟为了灭亡满清出钱出力,出力的是国内会党,他们真的抛头颅洒热血,出钱的以国外华侨洪门会员最为踊跃。
反清复明其实成功了,只不过变成了反清复民国,因为孙中山认为中国落后的源头就是封建制度,所以他反清成功后并不恢复明朝而是建立以汉族为主的中华民国。
虽然愚昧的满清侥幸夺取大明花花世界,大多数汉人卑躬屈膝做了奴才,但是汉民族的抗争根本没有停歇,多少英雄好汉倒在血雨腥风里,多少汉民族精英前赴后继,黄道周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四大文明古国灭亡了三个,唯有汉文明传承五千年,这其实就是汉文化的凝聚力,无论如何艰难,汉人总有许多执着的先辈心甘情愿成仁取义……。
黄胜采用阴谋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是本着拯救亿万汉人,本着汉文明不被通古斯野人糟践的初衷做事,成大事不拘小节。
现在离将要达到的目标越来越近,收民心笼络士大夫和官僚阶层正在进行中。
朝中十几位“战神”系大员心知肚明,指名道姓让黄道周去军营和兵丁交涉肯定是南王的计谋,只要不傻都能够看出来。
群臣都等着看黄道周笑话,没有一人帮腔。
黄圣人饱读诗书以直取名,也算得上敢作敢为之人,但是去和一群粗鄙武夫辩论朝廷该不该发饷简直就是送脸给人家打。
他自认为如此牺牲毫无疑义,红着脸选择了沉默。果然立竿见影,把跳得最凶的治了,接下来当然再也不会出现破坏和谐的声音。
成竹在胸的高第见黄道周终于消停了,出班坦言道:
“陛下,老臣昨日去南王军中磋商,陛下肯给南王藩属国正名,他同意归还大明信地海南岛。”
此言一出让太多去过海南岛的官员大吃一惊,因为他们都知道如今的海南岛根本不是穷乡僻壤,而是一个淌金流银的风水宝地。
朝堂上大臣们互相议论的嗡嗡声太响已经盖过了高第的君前奏对,连黄道周都侧耳细听。
高第大声干咳几声,嗡嗡声才渐渐地小了。
皇帝闻听此言也觉得意外,他等着听下文,他早就得到锦衣卫、东厂探报,知道海南岛上如今工厂林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