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帝国日不落-第1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刻王典史见县尊在城下叫门,马上明白了城外追逐流寇的猛士原来是县太爷搬来的救兵喜出望外,忙不迭开门迎进了金知县。
摧山虎在指挥攻打伊阳西门,这里贼兵相对多一些,他忽然间听见南边喊杀声阵阵。
只见麾下的喽们一个个抱头鼠窜,后面有一身火红甲衣的明军追着刺杀,许多跑慢一拍的喽瞬间软倒在地。
摧山虎一时间判断不出究竟来了多少明军援兵,只发现喽们已经崩溃没有一个敢回头厮杀。
贼骨头都是欺软怕硬的主,发现情况不对都一窝蜂夺路而逃,根本没有组织有效抵抗的能力,当然他们也没有什么号召力。
摧山虎之所以能够活到现在完全是因为会逃命,每一次发现对手厉害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带着自己组建不易的老营马队扔下炮灰逃之夭夭。
明军离摧山虎的中军还远着呢,这位头领听见喊杀声就感觉不妙,立刻一挥手让心腹旗手摘下旗帜收起来,打马就跑,老营有马的贼骨头马上有默契的跟着溜远了。
一两万人瞬间失去了指挥,被逼无奈的流民见官军来了,立刻扔掉耙子、锄头、镰刀等等五花八门的根本算不上武器的农具跪地告饶。
气势汹汹而来的流寇转眼间变成了奔逃的猎物,他们的体力可比不上已经饱食并且天天训练的乡勇,被追上一枪扎死的有一两千。
伊阳城头,城外流寇的混乱让李中正看傻了眼,很明显是明军来救援。
可是貌似他们的人数很少,即便那一点点火红在以灰、黑色为主的流寇中也是无比醒目,往往才几十个火红就把上千的灰黑追得如同丧家之犬。
这时有个家丁报告道:“大人,东门外知县大人在叫门。典史王大人已经开门放他入城了。貌似援军就是县尊带来的。”
第六百一十六章:舍财保命
李中正愕然道:“原来金知县不是逃了,老夫倒是错怪他了,要不是他搬来援军,我等今日都得死于非命啊!”
秀才公常省身已经累脱了力,此时撑不住了,也顾不得仪表,一屁股坐在地上大笑道:“还好县尊回来的及时,要是再晚来一个时辰,伊阳城就完了。”
李中正道:“饶是如此,侥幸之至,只是不知赶来救援的是哪一路人马,他们怎的如此骁勇?”
常省身道:“大人见了县尊自知,学生也看不出这是那一家人马。”
历史被改写,李中正和常省身原本是死战不屈就在今天慷慨就义,一家老小被流寇斩杀一空,他们的忠勇事迹记载于明史。
现在不会了,他们成为守土有功的能臣干吏理所当然。
很快李中正就见到了得意洋洋的金知县,王典史正跟在后面大拍马屁。
李中正得知原来是“战神”的家丁出手救援伊阳唏嘘不已,又得知他们才几十个人而已,其他人都是归德府的团练乡勇罢了,无比惊愕。
李中正着急了,质问金知县道:“金大人,你怎可如此不晓事理,琼崖郡王的家丁才几十人如何不拦住他们追击,万一他们有个好歹,该如何是好。”
“李大人冤枉下官了,下官拦了,可是拦不住啊,下官说得明明白白,救下伊阳就是奇功一件,可是人家跑得飞快,根本叫不住。”
“那还等什么,王典史,你赶紧点齐五百人随老夫出城接应他们。”
这时伊阳钱主簿火急火燎带着一百多青壮赶来了,这些人有三班衙役也有县衙胥吏。
他们原本在北门守城,忽然就发现流寇一哄而散不明所以,见到了金知县这才知道大家的命总算暂时保住了。
打落水狗没人害怕,况且这些主动拿起武器守卫家园之人都属于有血性的汉子,很快五百武器还算过得去,七拼八凑的甲胄也有些防御力的汉子打开城门呐喊着杀了出来。
李中正一边跑一边叫道:“后生们,不要杀戮太甚有伤天和,找那些武器好的惯匪下手。”
这位李大人圣贤书读得不少,已经看出来哪些是流寇哪些是被裹挟的流民,他不忍心杀流民,指挥民壮找真正的流寇报仇。
郭三喜和许四九都是步战,也追不了多远,此时他们已经押着成千上万的俘虏往伊阳西集中,所有的乡勇都在收拢粮食、牲口和财物。
已经出手打了一大仗无法低调了,郭三喜决定干脆亮出旗号震慑宵小,掏出怀中绣着“战神”两个金黄色大字的火红战旗用长木杆高高跳起。
上面的字可是皇帝御笔,当然郭三喜的不是原件而是复制品,像这样御笔题写的大旗黄家生产了有上千面。。
流寇俘虏和被裹挟的流民终于知道了这些龙精虎猛的汉子乃是“战神”麾下人马,跪在地上更加不敢乱动。
独轮车上携带的一百六十口大锅已经支了起来,熬粥正在进行时。
当香喷喷的粥香传来时,骑马追击的乡勇和骑士也驱赶着俘虏回来了,亲兵出身的祝国兵总旗官和六个战友还捞了一条大鱼。
祝国兵是个武术家出身的亲兵,由于文化考试老是过不了关一直都是小旗官,这一次放他们这些战士到基层锻炼时给了优待,降低了文化分,提高了技能成绩分。
祝国兵终于通过考试成为了见习七品总旗官来到河南训练乡勇,他的眼神犀利,老远就盯着流寇队伍相对齐整的地方。
他知道打普通流寇的功劳连铜质勋章都换不着,因此准备斩杀流寇主将。
七个骑士都是亲兵队外放的预备总旗官,都是一等一的好手,自然心有灵犀,他们在流寇崩溃时一直瞄着流寇为数不多有马可骑之人穷追不舍。
也合该三个贼头之一的冲天柱倒霉,他没有在第一时间收起旗号成为了祝国兵几个猎杀的目标。
黄胜的亲兵队早就是步战、骑战、冷、热兵器全能,人人有文化,骑术和战斗技能都属于可以硬撼建奴巴牙喇的存在,那些已经被吓破胆的贼子当然不堪一击。
逃跑的冲天柱有四五十骑,接二连三被祝国兵几个斩落马下,这个贼骨头更加慌了神,见明军就是咬着他仅剩的十几个人不放,赶紧把随身携带的金银财宝扔下。
这是所有积年老匪舍财保命的不二法门,虽然每一次扔都是心疼得直哆嗦,可是只要命在总会重新捞得回来。
跟着冲天柱逃命的十几个流寇也纷纷掏出财物扔下,有的甚至连包袱一起丢下。
一则是减轻负重,二则是告诉追兵自己已经一无所有别再穷追不舍。
一般情况下流寇们用这个法子都能够逃出生天,追击的明军马上舍弃他们转而开始争抢财物。
可是这一次怪了,几个追击的明军看都不看满地金银,连马速都没有减一丝一毫,依旧冲杀正酣。
很快又有几个贼兵被杀死,有两个马匹已经体力不支的悍匪干脆停下来准备拼命,谁知明军根本不给他俩机会。
“、……。”几声枪响,以为自己有武力值的两个悍匪立刻就见了阎王。
那是祝国兵几个不愿意跟一般喽瞎耽误时间,掏出双管短铳近距离射击,明军马速不减,敌人当场毙命,逃跑的贼子听见后面传来火铳声更加慌张,拼命打马。
可惜冲天柱的战马实在跑不动了,此时他身边只有两个同乡跟随,这里是平原一览无余没有地方躲藏,眼睁睁跑不了,三个贼骨头干脆下马跪在地上告饶。
擒获敌酋此次追击可谓围满,七个骑士把三个贼子捆得严严实实后收拢了二十几匹战马才一路回头捡金银财宝,很快遇到了找来的骑马乡勇。
一行人一路上又抓到一百多逃跑的青壮,一直到傍晚才回到伊阳城下。
这时许四九已经把俘虏归类,许多被指认有血案的贼子被捆得结结实实跪在地上等候发落。
第六百一十七章:流寇伏法
被裹挟的流民里所有伊阳附近的乡民经过王典史、钱主簿等等伊阳胥吏确认身份后开始喝粥。
宣传队辅兵已经选出一千多青壮由乡勇一人带两个分配工作,收集战利品、清理尸体、甄别俘虏已经有条不紊地进行。
老百姓太穷了,他们什么东西都要,留在战场上的尸体都被扒得一丝不挂,地上洒落的一点点粮食都被一粒一粒捡起来。可见衣食在老百姓心中有天大。
又过了大概一个时辰,肚子里已经有了两碗粥垫底的老百姓居然闻到了肉香。
那是一些被打死或打成重伤的马匹、耕牛、驴子等等被洗剥下锅了。后来许多端着一碗肉汤的老百姓都泣不成声,太多乡亲虔诚地感谢“战神”活命之恩。
城外的俘虏太多,许四九也没有要求伊阳知县接纳大家进城,而是在城外找了一个没有被焚毁的庄子安顿大家。
这个庄子是摧山虎几个看中准备留着歇脚的所在。
击溃了两万多流寇,俘获了一万五千人,缴获的粮食少之甚少,只有四百多石,这个时代的人没有其他吃食,肚子里没油水,饭量大得惊人。
如果不加以限制,给他们吃干的,一个半大小子一顿能够吃下足一斤粮食,一石粮食平均不过一百五十斤,精米也才一百八十斤左右。
两万多人共有四百多石粮食,喝稀的也坚持不了几天,怪不得他们要不顾一切争取攻破伊阳县城。
流寇早就丧心病狂,肯定不会搞平均主义,老人、孩子得不到食物也还罢了,在断顿时不变成他们的食物就是万幸了。
这不是耸人听闻,张献忠就多次干过杀老百姓吃肉的恶事,流寇里又许多头目吃肉还吃上瘾了,专门挑孩子、女人下手,据说肉嫩。
许四九、郭三喜和麾下在伊阳城外休整三天,让老百姓吃两顿稀的一顿干的,因为有太多老百姓被饿得很了,总要给他们吃饱有个暖和的地方睡觉,缓一缓。
在这期间所有的乡勇和军官发动群众检举揭发,从俘虏中甄别出了血债累累的小五百惯匪。
许四九召开了群众大会,当众宣布了这些惯匪的累累罪行,判决斩首四百二十人,腰斩六十人,要把贼头冲天柱和十几个大头目当场活剥皮。
伊阳县没有扒人皮的专业人才不要紧,有几个屠户和流寇有着血海深仇,他们都有亲人在这几天被流寇祸害,他们主动请缨来操刀,立刻开始做行刑准备。
在诛杀这些贼子之前,许四九带着宣传队员广而告之。
“战神”曾经给予警告,无论谁都不许屠戮老百姓,否则落到黄家人马手里会被活剥皮。今天的杀戮就是告诉所有的宵小,黄家人言出必践。
咬牙切齿的几万老百姓都拍手称快,没人认为太残忍,一个个争先恐后往前挤,他们要亲眼见证扒这些罪大恶极贼骨头的皮。
李中正和金知县见“战神”家丁根本不胡乱杀人,每一个被判死罪的都是死有余辜大力支持。
这些老匪以前从来没想到会遭遇审判,他们干坏事之时都是明目张胆,曾经得意洋洋当众屠杀妇孺,纵马踩踏颤巍巍的老人,目击证人可谓多不胜数。
估计许四九宣布的证据确凿罪行还不到这些贼子犯下的滔天罪恶的三成。
维护法律的尊严在乱世尤为重要,诛杀凶顽开始进行,伊阳的刽子手挥舞大刀一排一排斩杀被判杀头的流寇。
六百余有血债其实也是该死的贼子被判劳动改造二十年,这群被留下命的贼子都乖巧地跪在第一排眼睁睁瞧着他们的同伙人头落地,不知道多少人被吓得大小便失禁。
被斩首的贼子每人最少被确认犯下三条人命的案子,这根本没有计算他们攻打庄子、屯堡、城池时杀死的军民,只计算了他们肆意屠杀的无辜,当然罪有应得。
接下来是腰斩,被拦腰一刀可一时半会儿死不了,这些有五条人命以上的贼子终于后悔来到人世间。
太多剩下半截身子的贼子用手在地上死命的爬向跪在一旁曾经的团伙里的熟人,身下拖出鲜红的血路,他们不是乞求救命而是求他们把自己打死。
被饶了死罪的六百余贼子此时已经吓得昏死了一小半,下面还会有更加有教育意义的扒皮场景出现,可不能让一个劳改犯缺席。
郭三喜命令没有昏厥的贼子立刻把那些昏倒的救醒,大声骂道:“你们这帮怂包,杀人时怎么没想过会遭到报应,谁在一息时间里不醒来老老实实跪好,以拒绝改造论处,马上拉出来砍头。”
这一嗓子喊出,晕倒的贼子立刻醒来了一大半,一个个跪在地上筛糠,原来这帮小子是精神崩溃支撑不住倒下装晕逃避观看血淋淋的屠杀现场。
见到了昨天还气势汹汹屠杀自己亲人的流寇伏法,围观的老百姓叫好不绝,因为他们有太多亲人就是死在这些畜生手上。
最后的扒皮当然更加血淋淋,贼酋冲天柱看了斩首和腰斩当场就被吓疯了,身上臭气冲天,满裤裆的屎尿。
这就是这些贼骨头的真实写照,他们杀老百姓时极度残忍,其实只不过是为了让别人产生畏惧心里罢了。
他们的内心其实根本不强大,轮到他们被清算时一个个原形毕露,有的疯疯癫癫、有的又哭又闹、有的磕头告饶生生地把自己磕晕了。
罪大恶极的匪首在哀嚎,咬牙切齿的老百姓拍手称快,有的匪首生命力比较强,被扒了皮还一时死不了,凄惨的悲鸣听得那六百余留下性命的团伙不寒而栗。
执行过后,许四九再次强调“战神”的警告,两军交战死伤不论,谁也不能任意屠戮老百姓,无论是官兵还是流寇,只要落到黄家人马手里就会被活剥皮。
期望所有的老百姓互相转告,莫要从贼,那是一条不归路,早晚死路一条,如果日子过不下去只要投奔“战神”所有人都能够获得温饱。
第六百一十七章:流寇伏法
被裹挟的流民里所有伊阳附近的乡民经过王典史、钱主簿等等伊阳胥吏确认身份后开始喝粥。
宣传队辅兵已经选出一千多青壮由乡勇一人带两个分配工作,收集战利品、清理尸体、甄别俘虏已经有条不紊地进行。
老百姓太穷了,他们什么东西都要,留在战场上的尸体都被扒得一丝不挂,地上洒落的一点点粮食都被一粒一粒捡起来。可见衣食在老百姓心中有天大。
又过了大概一个时辰,肚子里已经有了两碗粥垫底的老百姓居然闻到了肉香。
那是一些被打死或打成重伤的马匹、耕牛、驴子等等被洗剥下锅了。后来许多端着一碗肉汤的老百姓都泣不成声,太多乡亲虔诚地感谢“战神”活命之恩。
城外的俘虏太多,许四九也没有要求伊阳知县接纳大家进城,而是在城外找了一个没有被焚毁的庄子安顿大家。
这个庄子是摧山虎几个看中准备留着歇脚的所在。
击溃了两万多流寇,俘获了一万五千人,缴获的粮食少之甚少,只有四百多石,这个时代的人没有其他吃食,肚子里没油水,饭量大得惊人。
如果不加以限制,给他们吃干的,一个半大小子一顿能够吃下足一斤粮食,一石粮食平均不过一百五十斤,精米也才一百八十斤左右。
两万多人共有四百多石粮食,喝稀的也坚持不了几天,怪不得他们要不顾一切争取攻破伊阳县城。
流寇早就丧心病狂,肯定不会搞平均主义,老人、孩子得不到食物也还罢了,在断顿时不变成他们的食物就是万幸了。
这不是耸人听闻,张献忠就多次干过杀老百姓吃肉的恶事,流寇里又许多头目吃肉还吃上瘾了,专门挑孩子、女人下手,据说肉嫩。
许四九、郭三喜和麾下在伊阳城外休整三天,让老百姓吃两顿稀的一顿干的,因为有太多老百姓被饿得很了,总要给他们吃饱有个暖和的地方睡觉,缓一缓。
在这期间所有的乡勇和军官发动群众检举揭发,从俘虏中甄别出了血债累累的小五百惯匪。
许四九召开了群众大会,当众宣布了这些惯匪的累累罪行,判决斩首四百二十人,腰斩六十人,要把贼头冲天柱和十几个大头目当场活剥皮。
伊阳县没有扒人皮的专业人才不要紧,有几个屠户和流寇有着血海深仇,他们都有亲人在这几天被流寇祸害,他们主动请缨来操刀,立刻开始做行刑准备。
在诛杀这些贼子之前,许四九带着宣传队员广而告之。
“战神”曾经给予警告,无论谁都不许屠戮老百姓,否则落到黄家人马手里会被活剥皮。今天的杀戮就是告诉所有的宵小,黄家人言出必践。
咬牙切齿的几万老百姓都拍手称快,没人认为太残忍,一个个争先恐后往前挤,他们要亲眼见证扒这些罪大恶极贼骨头的皮。
李中正和金知县见“战神”家丁根本不胡乱杀人,每一个被判死罪的都是死有余辜大力支持。
这些老匪以前从来没想到会遭遇审判,他们干坏事之时都是明目张胆,曾经得意洋洋当众屠杀妇孺,纵马踩踏颤巍巍的老人,目击证人可谓多不胜数。
估计许四九宣布的证据确凿罪行还不到这些贼子犯下的滔天罪恶的三成。
维护法律的尊严在乱世尤为重要,诛杀凶顽开始进行,伊阳的刽子手挥舞大刀一排一排斩杀被判杀头的流寇。
六百余有血债其实也是该死的贼子被判劳动改造二十年,这群被留下命的贼子都乖巧地跪在第一排眼睁睁瞧着他们的同伙人头落地,不知道多少人被吓得大小便失禁。
被斩首的贼子每人最少被确认犯下三条人命的案子,这根本没有计算他们攻打庄子、屯堡、城池时杀死的军民,只计算了他们肆意屠杀的无辜,当然罪有应得。
接下来是腰斩,被拦腰一刀可一时半会儿死不了,这些有五条人命以上的贼子终于后悔来到人世间。
太多剩下半截身子的贼子用手在地上死命的爬向跪在一旁曾经的团伙里的熟人,身下拖出鲜红的血路,他们不是乞求救命而是求他们把自己打死。
被饶了死罪的六百余贼子此时已经吓得昏死了一小半,下面还会有更加有教育意义的扒皮场景出现,可不能让一个劳改犯缺席。
郭三喜命令没有昏厥的贼子立刻把那些昏倒的救醒,大声骂道:“你们这帮怂包,杀人时怎么没想过会遭到报应,谁在一息时间里不醒来老老实实跪好,以拒绝改造论处,马上拉出来砍头。”
这一嗓子喊出,晕倒的贼子立刻醒来了一大半,一个个跪在地上筛糠,原来这帮小子是精神崩溃支撑不住倒下装晕逃避观看血淋淋的屠杀现场。
见到了昨天还气势汹汹屠杀自己亲人的流寇伏法,围观的老百姓叫好不绝,因为他们有太多亲人就是死在这些畜生手上。
最后的扒皮当然更加血淋淋,贼酋冲天柱看了斩首和腰斩当场就被吓疯了,身上臭气冲天,满裤裆的屎尿。
这就是这些贼骨头的真实写照,他们杀老百姓时极度残忍,其实只不过是为了让别人产生畏惧心里罢了。
他们的内心其实根本不强大,轮到他们被清算时一个个原形毕露,有的疯疯癫癫、有的又哭又闹、有的磕头告饶生生地把自己磕晕了。
罪大恶极的匪首在哀嚎,咬牙切齿的老百姓拍手称快,有的匪首生命力比较强,被扒了皮还一时死不了,凄惨的悲鸣听得那六百余留下性命的团伙不寒而栗。
执行过后,许四九再次强调“战神”的警告,两军交战死伤不论,谁也不能任意屠戮老百姓,无论是官兵还是流寇,只要落到黄家人马手里就会被活剥皮。
期望所有的老百姓互相转告,莫要从贼,那是一条不归路,早晚死路一条,如果日子过不下去只要投奔“战神”所有人都能够获得温饱。
第六百一十八章:留守伊阳
许四九郑重告知所有军民官吏,“战神”会以血还血,不会让刽子手逍遥法外。
老百姓的亲人被流寇或者官兵屠杀,只要把那些行凶之人记住,早晚有一天“战神”的人马会帮大家报仇雪恨。
如果行凶的是官兵,哪怕他们是哪一位总兵官的家丁,“战神”也会为老百姓出头,如果总兵官不交出行凶的家丁,那就连总兵官一起杀。
黄家人很嚣张,他们人人内心强大,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后有黄家体系数百万军民。
黄家人人相信如果真的惹火了家主,只要派来黄家私兵三五个千总人马,无论哪股作恶的匪兵或者官军,保证让他们飞灰湮灭。
义正言辞的警告,彰显了“战神”怜惜弱势人群的拳拳之心,老百姓都听得心里热乎乎的,觉得有了主心骨,连李中正和金知县以及一帮伊阳县官吏都觉得心里舒坦。
许四九他们以血淋淋的行动清算流寇罪行,让所有的军民、官吏都知道了不能从贼。
如果担心过不下去可以跟着“战神”家丁走,保证人人有活路,去了南方还会分到良田耕种,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
许多老百姓收拾起破破烂烂的家当准备跟随黄家人南下,他们还很虚弱,但是眼睛里已经流露出对未来的向往。
金知县这几日也跟着许四九他们忙前忙后,他此时在伊阳县官威日盛,军民官吏都认为是县尊救了大伙儿,对他礼敬有加。
数万老百姓聚集需要的粮食太多,伊阳补给困难,不是久留之地,郭三喜等准备护送老百姓撤离。
“战神”家丁的战斗力已经让这里所有的军民、官吏折服。
黄家每天给所有难民吃三顿使得失去家园和粮食的老百姓看到了希望。
极度缺粮的流民队伍里,一个黑饼子就能够换一个少女的初夜,一个炊饼的争夺会引发血案,导致多人丧命,衡量粮食的价值已经不可以用一石几两银子计算。
黄家大张旗鼓让数万老百姓吃三餐,付出的银钱应该属于天文数字,老百姓亲眼所见,当然人人相信“战神”收留他们的诚意。
第五天,郭三喜、许四九辞别李中正和伊阳官吏准备东归,连从流寇手里抢出被裹挟的老百姓一万五千人,队伍的人口达到三万五千,计有七八千户。
这是因为伊阳县城外放粥的消息散布出去了,许多四乡八壤躲过兵灾的老百姓往这里聚集。
城里也有许多逃进去避难的老百姓被毁了家园活不下去了,他们也选择背井离乡投奔琼崖郡王。
朝廷已经派出使臣册封南国公琼崖郡王的消息还是李中正这个在乡京官告诉许四九、郭三喜他们的。
虽然是预料之中的事情,黄家私兵还是兴奋不已,连那些刚刚加入的乡勇都与有荣焉。
伊阳城差一点落入贼手,军民、官吏心有余悸,老百姓可以选择背井离乡跟着“战神”走,官吏可不能这样做。
大明的法度,每一位官吏所在的城池就是他们必守之土,哪怕没有战斗力也不许逃跑。
原本的历史上,曾经出任辽东经略的高第已经赋闲回到家乡滦州。
他运气太差,己巳之乱之时,后金大军攻打滦州,高第的气节远远不如孙承宗居然拖家带口逃跑了,后来朝廷秋后算账逮拿高第下狱,差一点要了他的老命,仕途理所当然被断送。
李中正已经决定带着直系家眷去京师复职,这个离开险地的理由无可指责,他号召族人跟随许四九他们南迁。
常省身也见到了流寇攻城的凶险,主动要求追随黄家人,唯有金知县无法脱身,他跟随郭三喜打了一仗,亲眼见识了“战神”麾下的骁勇,请求郭三喜留在伊阳任职。
金知县的命运改变了,由弃城逃跑的犯官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变成了守土有功的能臣,但是他头脑清醒,如果不能离开战火无处不在的河南,躲得过初一逃不过十五。
要保命才能够保得住官位,如何才能做到?唯有拥有强军。眼前就有闻名天下的“战神”家丁在此,他当然不能失之交臂。
金知县提出会以军功请求朝廷委任郭三喜担任伊阳县守备,并且表态一定会想方设法募集钱粮来养兵,他甚至拿出自己的私产五千两银子作为募兵的前期军饷请求郭三喜留下。
看来这位文官老爷看开了不少,知道了舍财保命才是上上策。金知县信心满满,认为只要伊阳县愿意出钱粮,朝廷一定批准设立守备团练。
朝廷由于流民四起因势利导,提倡各州府编练乡勇,金知县所请符合大势所趋。
后来在崇祯十年、十二年朝廷除了加派辽饷又多增收了剿饷、练饷。为此老百姓的负担加重了不少,更加导致自耕农破产。
李中正虽然决定去京师,可是伊阳城中有太多不愿意离乡背井的父老,他也竭力挽留郭三喜,并且表态去京师一定竭尽全力保举郭三喜成为从四品守备武官。
这一次在伊阳城斩杀流寇三千余,明正典刑有名有姓的大匪首之一冲天柱,李中正和金知县联名保举已经是从五品的武官郭三喜连升两级成为一个地方守备不成问题。
朝廷会乐见其成,这些地方军完全是当地供给粮饷,朝廷不用出银子,缺少兵马时还可以命令地方军协助营兵剿寇。
许四九和郭三喜、祝国兵等等十几位军官商议后决定留下百十人在伊阳训练乡勇。
他们分析,差一点遭受灭顶之灾的伊阳老百姓一定懂得了有武力才能够自保的道理,训练他们战斗技能肯定不会遭遇抵触情绪,况且黄家会再次运粮食、装备来这里。
人人不怕苦心甘情愿接受训练,假以时日成为守备武官的郭三喜训练出一两千敢战的人马应该没问题。
以伊阳为据点有可以广收附近几十里方圆的流民,因为这片地区几乎被流寇打烂了,应该还会有太多得到消息的老百姓来伊阳县投奔,家主布置的大量救出老百姓的任务会较好地完成。
第六百一十九章:乱世用重典
郭三喜、祝国兵等等十八位军官留在伊阳县,他们从七百多乡勇中选了一百在这一次战斗中立下战功的乡勇提拔为辅兵。
给予他们每月八斗米、一两五钱银子的待遇一同留下。
这些乡勇都高高兴兴选择成为辅兵,根本不怕驻守伊阳县城,因为他们参加了伊阳解围战,发现面对的流寇简直不堪一击。
据说马上他们就会得到犀利的滑膛枪装备,人人都认为再次对阵流寇更加会打得他们落花流水。
主动要求留在伊阳的乡勇们无后顾之忧,他们家眷已经南下去了交趾省,家里都有一个以上男丁。
他们当兵挣的钱粮可以让家人领取,能够替一贫如洗的家庭挣到可观的粮饷,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