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帝国日不落-第1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深弥岛天高皇帝远,他已经是岛上说一不二的存在,留下一两千人驻守,自己根本不要朝廷兵部调兵公文直接跟着家主去干私活也无人问津,有敢来唧唧歪歪的官吏,直接逮了送去“华夏岛”劳动改造即可。

    官员失踪了朝廷也会一头雾水,谁能够判断究竟是遇上了风暴还是时运不济被海盗打劫?黄家有强大的海军,在海岛上都不可以无法无天有什么意思?

    身弥岛原东江镇旧将大多数选择改换门庭,少数具备军阀苗头的将领刘国正根本不为难,准他们带上家丁和财物投奔孔有德、耿仲明等等原东江镇实力派将领。

    在京畿之地当参将的黑虎就不行了,太多双眼睛盯着呢!他实在羡慕刘国正日子过得舒心。

    黑虎闹情绪可不行,他是个老实人别想不开直接辞官不做跑回黄家湾岛方方面面都不好交代,朝廷如果得知一位参将宁可辞官不做也要追随黄胜,对于黄胜力争低调的初衷相违背。

第四百三十六章:坚守一年

    只有吴襄执着得很,他只带着几十个家丁留在营地,不管黄大人什么时候去京师他都要跟着,黄胜认为把吴襄留下也好,免得他遇到恶战再次逃跑动摇军心。

    黄胜建议茅元仪亲自守宁远,提拔何可纲驻守锦州。这一次何可纲的战功赫赫,最少连升三级,他现在就是游击将军,暂时委任为驻守锦州的参将没有任何问题,上报兵部一定照准。

    黄胜乃是辽东巡抚,而辽东经略袁都督已经被圣上逮拿关进了诏狱,理论上黄胜的军令就是最高命令,他虽然跟诸将说得客气,百战百胜的威名和职位都注定辽东无人敢违抗。

    何可纲见巡抚大人如此看重自己,让他成为驻守锦州的主将,拍胸脯保证人在锦州在,建奴要拿下锦州一定要踩着自己的尸体才能够办到。

    如此安排黄胜放心了,最关键是用对了人,茅元仪守城可不含糊,何可纲守城的本领更加突出。

    他和祖大寿共同守大凌河城时已经是副将,苦守数月在守军粮食告罄开始吃人的情况下都没有被后金军攻破大凌河城,最后是祖大寿要投降保命,杀害了准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何可纲。

    黄胜知道这个历史故事,有了自己搅局忠肝义胆的何可纲不会落得那个悲催的结局,辽东无论谁坚守孤城一年半载,黄家人马必然会全力去救援。

    以黄胜的实力暂时灭不了建奴,可是全军攻击一点完全做得到,从一个方向推进杀进被围困的城池虽然伤亡不会小,但是成功的把握很大。

    黄家可以集中所有陆军以强大火力攻其一点,建奴做不到把所有兵马都调来阻截。况且华夏海军也不可能当观众,建奴沿海的城池难道都不要了?

    黄胜特意召见何可纲面授机宜,让他以后无论守卫那座城池,都要确保囤积的粮食足够军民饱食一年以上,囤积的木材、石炭也要有这么多,水源同样重要。

    何可纲虚心受教,只是有些为难,他请教道:“黄大人,卑职也想物资储备充足,可是朝廷的本色米粮恐怕未必能够确保啊!”

    “何将军,你记住了,朝廷没有足够的米粮你自己也要想办法,你可以修建如黄家那样的筒式粮仓存粮,辽东粮食年年价高,你号召麾下把存下的银子换成粮食储备,不仅保值还可以升值何乐不为?”

    一语点醒梦中人,何可纲恍然大悟,两年前辽东粮价拿如今比涨了一倍有余,要是当时把吃的空饷银子都换成粮食,如今都应该翻倍了。

    他心悦诚服道:“卑职谢谢大人指教,您放心以后卑职知道怎么做了。”

    辽东将门走私粮食是不争的事实,堵不如疏,黄胜提醒何可纲道:

    “但是你要注意,在确保自己驻守的城池有一年储备的情况下才可以卖给蒙古人粮食,你以后守城,只要能够扛住建奴一年的攻打,本官哪怕麾下私兵尽毁也会倾尽全力来救援。”

    “卑职明白了,有了一年的粮草、炭火、水源卑职来守城完全可以坚持到大人来援。”

    “今天就算本官于将军的约定,你无论守那座城池,只要坚持一年本官会确保救你出水火。”

    何可纲是个实在人,他不晓得如何表达感激之情,只默默地跪下狠狠地磕了九个响头。

    黄胜召集辽东留守诸将开会,明确了所有的将领只要有坚守孤城一年的能力,不管如何艰难,自己都会及时救援,一年也是极限,要求诸将守一地就要坚如磐石。

    辽东将领野战害怕建奴,守城根本不怕他们,听了黄胜大人的要求,知道了储备一年粮食、柴火的重要性,又得到了黄胜的承诺一个个表态坚决做到。

    这就是黄胜屡战屡胜的积威而导致辽东将领心悦诚服,黄大人的承诺是建立在做得到的基础上,辽东守城的将领相信黄大人全力救援一定能够成功。

    他们当然要做到坚守一年,不仅可以保命而且会因为坚守孤城不失得到朝廷封赏加官进爵。

    大战已经告一段落,宁远、锦州的明军还在不断战损,所有武官都听之任之根本不管,因为多阵亡一个战士,他们就会多得一个战士的饷银和抚恤何乐不为。

    报捷文书送出去了也不打紧,辽东还有建奴许多城池未破,明军预备扩大战果时多次和建奴交锋互有伤亡有什么不可以?

    黄胜不管什么时候都在扩充自己的实力,麾下也知道家主渴求猛兵多多益善,由于跟这些明军并肩作战过,相互之间有了一定了解。

    黄家武官不断找自己看上的猛兵聊天,然后这些猛兵就高高兴兴阵亡了,连尸体都找不着,因为他们都乘船去了黄家湾岛,很快他们的家眷也会赶来团聚,黄家选兵当然着重点瞄着百战余生的明军骑兵。

    何可纲果然服从命令,他回到锦州就开始统计粮食,然后马上找黄家购买,这一次大军缴获的粮食有三四十万石,卖给何可纲的价格便宜,包送到锦州只不过要二两银子一石麦子。

    如此粮价跟关内的价格都相差无几了,锦州明军见有利可图,纷纷把银子集中凑份子买粮,贮备多多益善,超过一年的份额可以高价卖给蒙古人啊!他们为了自己的同时还有财可发,一个个忙得欢天喜地。

    黄胜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大量抛出相对价格低廉的粮食,喂饱了这些准备发财的将军,让他们囤积了足够多的储备,为了保财、保命他们也会留下一年的耗用。

    就在一切安排妥当之时,山海关来了信使,阁老孙承宗来到了山海关再次督师辽东兵马。

    由于茅元仪和诸将讨价还价多次修改报捷文书,朝廷没有在第一时间获得捷报根本不知道建奴辽东大城半数以上尽毁,后金军损失一万五千余正兵。

    茅元仪接到消息知道老领导又回来了无比兴奋,要拉着黄胜一起去山海关见孙阁老,黄胜事情多着呢,婉言推辞。

    由于黄胜干扰了历史进程,茅元仪这几年官运亨通,不是如历史上那样只不过一个赞画将军那样的参随,品级才从六品。

    历史上,孙承宗离任后他一直跟在袁崇焕后面混,后来袁崇焕被皇帝逮了,他带着几十骑奔驰几百里冒险送再次督师辽东的孙承宗去山海关赴任。

    现如今茅元仪也是坐镇一方的正四品宁前道兵备,掌握着三四万明军的兵马钱粮,这一次不仅把吃空饷的屁股擦干净还能够分润“辽沈大捷”的奇功,前途更加不可限量。

    *****

    第四百三十五章:太能扯淡,请正版阅读的书友重新看一遍,原来的情节发布错了,驴头不对马嘴。盗版网站可能不会修改,看盗版的书友恐怕需要正版阅读这一章。给大家添麻烦了,谢谢!

第四百三十七章:扶危济困

    只可惜茅元仪没有文凭,因为他连举人都不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孙承宗来到山海关,他自然急不可耐要去见面。

    科学家有了期待,大功到手,孙阁老再帮忙运作,他混个赐进士出身完全可以有啊!

    科学家知道黄家遭受恶战,善后之事太多就不强求了,当天就乘黄家哨马船赶去山海关,茅元仪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船上忍不住高歌长啸意气风发。

    自己混到了滔天大功,老领导又来辽东做顶头上司,貌似今后官运亨通财源广进不费吹灰之力也!

    刚刚送走了茅元仪和宁远、锦州人马,海上来了一艘哨马船,乘客是楚儿身边的贴身侍婢淑瑶。小姑娘远远地见到家主就高喊起来:“老爷,夫人生产了,母子平安。”

    黄家乡勇和将士们有许多都听得真真切切,他们由衷的感到高兴,欢呼声此起彼伏,忙忙碌碌的荷香、蓝彩儿听见喜讯跌跌撞撞跑上了甲板,高兴道:“老爷,大喜啊!咱们黄家有后了。”

    楚儿是个幸运星,她是顺产没有遭什么罪,轻轻松松生了一个七斤二两的大胖小子,婴儿一落地她就让淑瑶渡海来给夫君报喜。

    儿子的名字早就起好,楚儿说儿子就是自己心中的太阳,黄胜有感而发取了一个单字日,虽然黄日这个名字有些不伦不类,楚儿见夫君坚持就高高兴兴答应了。

    黄胜细细问楚儿的情况,小萝莉淑瑶叽叽喳喳讲了半个时辰,她告诉家主,主母是昨天也就是正月十七辰时生下的胖小子。

    这一刻黄胜感到一切的努力都是真实的,自己已经是大明人,而且有了一双儿女黄日、黄馨,为了他们不被奴役,一定要灭了建奴。

    唉!可惜大明朝廷的“众正盈朝”太不堪,崇祯二年十二月中旬,山西巡抚耿如杞和山西镇总兵张鸿功,分别带抚标营、山西镇正兵营七八千千里勤王,急急匆匆赶到京师附近,军粮告罄。

    战士们没有饭吃当然要朝廷供给,总不能劫掠老百姓啊!

    按大明调兵规则,客兵要在到达朝廷指派地的第二天才能领取军粮,朝廷的那帮混账官员没有粮草供给,不是想方设法搞粮食供应军前,而是别出心裁玩游戏。

    七八千千里勤王的人马饿着肚子第一天被调到通州,第二天被调到昌平,第三天又调到良乡,三天调了三个地方,京师外围走了半圈圈,没一个地方能呆到第二天,也就一次都没能拿到粮食。

    数九寒冬天天在京师外围玩武装游行,还饿着肚子,山西边军怒气冲天,文官们耍心眼以为自己聪明,但边军也不傻,终于一哄而散,一路抢掠往山西逃回。

    山西镇也是九边精锐,历尽艰辛到达京师勤王就是如此待遇,就因为大明官员“众正盈朝”,他们不会做事很会玩人,可惜边军不陪他们玩。

    本来只要几百石粮食价值不过一千多两银子就可以暂时稳住军心,八千人一天有一百余石粮食也就够吃了,这些脑满肠肥的大人自己家都拿得出,可是没有人真心为军队解决困难,就这样,一支军队因为饥饿而溃散。

    大明不仅损失了这几千人马,还多了几千训练有素的敌军,因为许多溃逃的山西边军落草为寇后来成为闯贼麾下的精锐。

    大明之所以亡国,最大的原因就是这些官僚集团一个个不思报国,成天打自己的小九九,少量的道德君子又能力太差,一个个好心办坏事给国家带来的伤害更加巨大。

    京师戒严两个月,物价飞涨粮食斗米要一两银子,这根本不是京师的粮食告罄,而是恐慌引起了抢购。

    “众正盈朝”们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太差,连战时粮食必须统购统销按照人头配给都不懂,任由发国难财的行为出现。

    由于粮食分配的不平衡,导致恐慌性囤积,这也难怪,没有人能够预知建奴会围城多久。

    在没有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富人、官僚当然会想方设法囤积确保自己家人能够饱食。

    许多穷人家真的揭不开锅,富人家囤积的粮食吃一年甚至几年都没问题。

    这个时候黄胜提前布局的二十几万石粮食发挥作用了,来凤、白赛雪、蓝媚眉带着黄家人挺身而出。

    王恭厂新区黄家粮行按照人头义卖大米,每人一次可以买一斗,价银一石两个“华夏通宝”银币。

    黄家粮店只收“华夏通宝”,老百姓没有这样的货币啊,怎么办呢?没关系直接去“华夏大钱庄”京师王恭厂分号等值兑换,那里不盘剥老百姓童叟无欺。

    本来在京师出现不久的“华夏大钱庄”老百姓根本不注意,经过这一次运作变成家喻户晓。

    老百姓还知道如果把银子存入“华夏大钱庄”一百两银子满一年可以拿到一百零三两银子,或者拿一百零三个“华夏通宝”银币。

    粮食义卖了三天,“华夏通宝”这个新鲜物事就不新鲜了,老百姓都认可了这一种货币,大家纷纷用银子、铜钱争着兑换。

    还有许多贫苦人家没有银子买粮怎么办?难道他们就得饿死街头?

    当然不会,黄胜做好事的办法最科学,二两一石义卖大米利润有一半,根本就是名利双收,用赚来的大米济贫救困既能够持续发展又能够使社会安定。

    王恭厂新区的乡勇纷纷走上街头广而告之,京师好人也广泛宣传:“家里揭不开锅的京师老百姓们,请不要担心饿肚子来黄家做工,京师好人优先,黄家一个劳力一天给三斤大米。”

    这样做多科学,银子已经不靠谱,黄家直接给大米,得到三斤大米的贫苦人可以换六斤粗粮,可以解决四五个人的肚皮问题也。

    京师被建奴围城,哪里有什么工作机会?黄家也根本不需要用人啊!

    不用也不能让壮劳力闲着,一个个发一根木棍组织起来军训维护治安,健妇一人拿一把扫把,保持京师的卫生。

    黄家现在留在京师的退伍军人有二十几,训练的乡勇有七八百,他们一人带几个,马上几千人的队伍就拉起来了。

    五军都督张之极发现这样做的好处,派出神机营一个千总武官参加管理,这些人相当于得到官方承认,干劲十足。

    发动群众管理群众是最高明的手段,京师好人本来就有好口碑,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参加治安管理得心应手。

    *****

    第四百三十五章:太能扯淡,请正版阅读的书友重新看一遍,原来的情节发布错了那是草稿,驴头不对马嘴。盗版网站可能不会修改,看盗版的书友恐怕需要正版阅读这一章。给大家添麻烦了,谢谢!

第四百三十八章:抚宁难攻

    京师老百姓都主动报告发现的异常迹象,往往坏人未作案之前就会被拿获,一时间宵小绝迹,京师的治安状况井然有序。

    京师好人还主动维持十几个售粮点的秩序,发现有人多次购买救命粮立刻制止,力争让粮食平均销售到每家每户。

    负责打探京师城内动静的王承恩见是黄胜大人的家丁做了这么多好事,在第一时间就如实禀奏崇祯皇帝。

    朱由检听了王承恩的回禀又是感慨良多,黄大人的能力不简单,他不在京师,留在家里的家丁都如此会做事,不但把王恭厂新区管理得井井有条,还参与整个京师的治安管理。

    而且立竿见影,京师治安良好。皇帝更加后悔当初不用黄胜用了眼高手低的大骗子袁崇焕。

    崇祯二年底,总兵官马世龙带着马世虎的人马在良乡跟建奴恶战一场,互有伤亡得了几十斩获,崇祯皇帝大喜,进马世龙武经略,赐尚方剑。

    年轻皇帝又调整内阁班底,进礼部侍郎周延儒、何如宠、钱象坤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直文渊阁。

    大明没有过上一个祥和的新年,大年初四后金军攻破永平府,兵备道副使郑国昌、知府张凤奇、推官卢成功等死于乱军之中之。

    国昌先令诸生击杨春死,中书舍人廖汝钦、故副总兵焦延庆、守备赵国忠、诸生韩原洞等俱力战没,中军程应琦被杀。

    三天后建奴人马陷落滦州城,知州杨濂见大势已去挥剑自刎。两天后势如破竹的后金军意图再接再厉拿下抚宁,谁知遇到了硬骨头。

    抚宁城虽然不大但是在知县成大事两年多苦心经营下坚如磐石,这里有黄家派来训练乡勇的姚三、周放,他们带来了十个老兵在这里工作了两年。

    崇祯元年黄家在抚宁城里修建安全粮仓,开设米行、商号,去年又开设“华夏大钱庄”抚宁分号,黄家经营一个地方会雇佣许多工人,同样会派退伍军人来训练乡勇。

    因此抚宁有黄家退伍兵三十几人,乡勇三百六,成大事有家丁二百,乡勇五百,还有经常训练的民壮一千多。

    早在得知建奴入关时,成大事和他的家丁头子也是巡检司巡检杜有田,以及姚三、周放就开始接收难民甄别汉奸,建奴兵临城下时没有得到内应的配合。

    因为抚宁城里专门修建了一个有高高围墙的大院子让逃进抚宁的难民避难,在难民中甄别有亲朋好友提供证明可以信赖的壮劳力组建纠察队。

    无法证明自己清白的让始终都被关在大院里监视,有异常举动的直接拿下送进抚宁县大牢。

    姚三几个采取黄家做事的一贯作风,利用群众互相监督来发现蛛丝马迹,近一个月几乎天天能够发现汉奸,通过拷问汉奸后,成大事判断建奴必来。

    成大事有头脑而且相当精明,他发现这些奸细混入抚宁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

    他们得到的命令就是发现建奴大军攻城,里应外合或诈取城门或造谣惑众又或到处放火制造混乱。

    没有了任何幻想的抚宁军民行动起来了,在知县大人和黄家老兵的带领下,十二月初抚宁老百姓纷纷泼水浇城,数九寒冬,只不过花了一个昼夜,抚宁变成了冰城。

    满城老百姓都来参与守城物资的贮备,制作的守城器械琳琅满目,准备的滚木、石、火药、猛火油多不胜数,老百姓还怕东西不够,把家里的菜油、豆油都捐助出来。

    因为大家都知道火攻攀城的敌军最有效,端着熬得冒烟的油脂大锅直接往城下倒,无论建奴铠甲多么厚实也无济于事,再扔下火把,建奴的盾车马上会燃起大火。

    带着两个甲喇率先来到抚宁城下的是正蓝旗主莽古尔泰,他牛皮哄哄派出两个被逼无奈投降建奴的大明秀才来劝降。

    姚三假意同意谈条件,用吊篮把两个秀才提上了城墙,然后告诉他们不要回去了,有家小成为人质也别管,被建奴裹挟早晚死路一条。

    两个秀才公一个叫桂枝扬,一个叫程道东,他们听了姚三的劝告含着泪答应了。

    随即程道东就喊话告诉建奴,这里的县太爷不相信后金军会饶了满城百姓性命,要求来一位真正的后金军使者谈判,如果后金军没有人敢前来就作罢。

    莽古尔泰率领大军长驱直入,一路上不战而降的大明城池不知凡几,见抚宁不过弹丸小城根本不认为这里会有激烈的抵抗。

    他身边一个巴牙喇主动要求去抚宁谈判,这小子被吊篮提上城墙就发现情况不对,因为他看见几十个明军在哈哈大笑。

    后来这个巴牙喇被剥得赤条条吊在城头鬼哭狼嚎,姚三准备活活冻死这个建奴白甲兵,莽古尔泰见自己的亲随遭受算计勃然大怒,下令攻城,城破后鸡犬不留。

    抚宁城里训练有素的乡勇有两三千,野战他们肯定不是建奴一个甲喇的对手,可是这些乡勇来守城,建奴在没有没有火炮攻坚的情况下来十个甲喇的进攻也是枉然。

    建奴没有攻城器械,也不擅长攻城,他们毕竟才开化不久,能够听得懂三国演义已经不错了,哪里能够强求太多。

    建奴临时逼着汉人扛着粗制滥造的云梯准备蚁附攻城,抚宁小城有火炮,有黄家生产的开花弹,炮兵都是经过培训的黄家乡勇来担任,他们专门对着督战的建奴下手。

    抚宁城头立起一个个防止羽箭抛射的专用守城利器木幔,这东西是用草、布、木、皮等材料造出一大块东西,挑起悬挂在城墙外,能对抛射物进行缓冲。

    建奴步弓手冒死突入抚宁城下用步弓抛射出的轻质羽箭叮叮当当一支支钉在木幔的木板上,有些类似于草船借箭,对城头明军全无杀伤效果。

    建奴步弓手发现了端倪,改为再接近一些重箭直射,弓箭跟火铳对射谁更加吃亏?

    姚三、周放他们都有双管短铳,还有二十几支燧发枪,于是乎,城头三百支鲁密铳的铅弹里夹杂着弹弹咬肉的米尼弹,建奴的第一波攻击以被打死打伤一百多人宣告失败。

    守卫抚宁的乡勇只不过出现五六十伤亡,致命的还不多,毕竟守城方准备充分,冒头射击的乡勇没有面甲,他们用皮帽子连头盖脸都包得严严实实。

    建奴无法近距离直射,五六十步射中的箭矢力道小了许多,乡勇们哪怕面门中箭,透过防护物后,大部分是满脸桃花开,不致命。

    ***

    第四百三十五章:太能扯淡,请正版阅读的书友重新看一遍,原来的情节发布错了那是草稿,驴头不对马嘴。盗版网站可能不会修改,看盗版的书友恐怕需要正版阅读这一章。给大家添麻烦了,谢谢!

第四百三十九章: 好运结束

    红歹是听说抚宁小城下居然遭受恶战,带着主力赶来,不死心的建奴继续攻城,他们用拆下大明老百姓的门板做了几十架简易盾车慢慢推进。

    行进中的盾车被抚宁城炮火击毁十几架,终于有二十几架成功到达城下。

    抚宁守军有大明生产的“飞震天雷”,关前道可以领到这样的装备,可是黄家要来无用,因此到手的“飞震天雷”都让姚三他们带上了。

    黄胜布局抚宁就知道历史上这里会被后金军攻击,历史记载就是后金军以攻城失败收场,有了黄家人马横插一杠子,当然更加不会被建奴攻破,总要给后金军颜色看看。

    来到抚宁城下的后金军被自由落体的“飞震天雷”一通炸,这还不算完,姚三他们用西风烈白酒瓶装上满满一瓶猛火油,点燃了在瓶口裹着的布捻子往城下砸,跟燃烧弹有一拼。

    冬天的建奴战士,一个个穿戴得厚厚实实,身上贱了猛火油被点着了,一时间铠甲、衣服根本脱不下来,只能选择在地上玩懒驴打滚。

    可惜这样的效果不好,城下没有积雪,都是积冰,猛火油短时间不会渗透,建奴滚来滚去又沾上不少,火一时半会灭不了,一个个被烧得惨叫连连。

    这一次大规模进攻建奴损又失了二三百战士,连城墙都没摸着。

    在远处看着的红歹是发现不能这么玩,后金军不计后果可以拿下这个城池,但是要用多少战士的生命去换?

    权衡再三,红歹是退兵了,不仅如此,他还宣布只要发现守军意志坚定的大明城池以后都不许攻击,要挑软柿子捏。

    这完全符合建奴的本性,强盗们为了打家劫舍而来,不是来玩儿命的,战略目标没有,战略目的就是能够打到哪儿算哪儿,能够抢多少算多少,属于盗匪集团流窜作案。

    成大事带领抚宁军民打赢了守城战消灭建奴数百,可惜一个斩获都没有,唯一的一个建奴首级还是姚三他们骗来的白甲兵。

    为何连再搞几颗首级都做不到?

    因为建奴穷凶极恶,他们逼着汉人去拖回抚宁城下被守军打死的后金军尸体,有几个硬气的汉人不肯去立刻身首异处,大多数汉人屈服了,他们哭着来到城下。

    “军爷,我们都是永平府良民啊!天杀的建奴太凶残,我们不来立刻会被砍头啊!”一个年轻汉人哭着对着抚宁城头喊道。

    另外一个汉人大声道:“军爷,你们都是好样儿的,抚宁百姓有福了,你们打死我等也是应该,不来这里一家子都会被建奴杀害,死在城下只是死我一个人,呜呜呜……。”

    城头明军握着火铳的双手都在颤抖,他们一个个泪流满面,没有人愿意开枪对着自己的乡亲下手。

    抚宁城下的汉人哭得凄凄惨惨戚戚,姚三他们实在不忍心为了军功杀害自己的同胞,下令任由汉人拖走建奴尸体全军不得攻击,就这样眼睁睁看着就要到手的银子又飞了。

    两个秀才公桂枝扬,程道东在建奴退兵时亲眼看着自己家里三十几口被一一屠杀,目眦欲裂。

    程道东的父亲也是一位不第秀才,他被砍头时对着抚宁城大笑道:“儿啊!你做得对,做得好,我程家有后,爹爹会含笑九泉。”

    桂枝扬的父亲被斩首时声嘶力竭大吼:“杀奴啊!杀奴啊!儿啊!学岳相公,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抚宁城头有太多军民远远地看着在屠杀汉民的建奴刽子手,一个个咬牙切齿,这一刻他们都知道这一两年跟着成知县和黄大人的家丁刻苦训练付出的汗水是值得的。

    两个秀才公得知从容指挥明军的武官是状元公黄胜大人的家丁,他俩跪在姚三几个面前哭道:

    “学生已经家破人亡,现如今跟‘血火辽东’里的岳相公别无二致,请收下学生吧。学生也要做黄大人的家丁,从今往后弃文从武誓与建奴不死不休。”

    在旁边看着的成大事郁闷无比,自己是县太爷人家瞧不上,一定要去黄大人手下干家丁,真是人不能比人啊!

    他今天无比畅快,自己成功守住了抚宁不但避免了满城百姓涂炭貌似日后朝廷论功行赏,自己又要高升了。

    收生员做家丁?姚三他们可不敢做主,只答应可以带着他们见家主,是不是留下他们干家丁不知道,但是给他们工作,让他们温饱肯定没问题。

    抚宁城的老百姓见建奴千军万马来攻打,一个个提心吊胆,今天见来势汹汹的建奴退得垂头丧气,人人都高呼起来。

    “大明万胜、抚宁万胜、黄大人万胜、成大人万胜。”等等口号不绝于耳。

    红歹是率领后金军的好运气由在抚宁城下吃瘪为止,他离开抚宁打昌黎又再次吃亏,小城昌黎知县左应选、守备石柱国拼死坚守。

    昌黎没有火炮,可是有太多敢战的汉人民壮,这些人有许多都免费看过“血火辽东”知道建奴凶残没人性,因此一个个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用血肉之躯加固了昌黎小城。

    昌黎城里有许多民间制造烟花爆竹的作坊,因此左知县征用了许多火药,他们守城的办法有些糙,直接包上三四斤火药,用做爆竹的捻子点了往城下扔。

    效果不错,类似于小炸弹,后金军很不适应,他们攀爬颤巍巍云梯时又被虐惨了,明军根本不费心劳力砸断或者推倒云梯。

    只需要两个壮劳力用特制的推杆推动云梯的一角,建奴的云梯就翻转过来,攀爬的建奴纷纷掉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