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娘子在种田-第3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见陆德音态度坚决,陆老四也着急起来,捂着胸口上前扯着她哽咽道:“侄女啊,四叔对不起你和嘉树,这些年都没能照顾到你们,我知道你心中有气,你放心,我们一定给你讨回一个公道。只是这陆家是你父亲的陆家,也是嘉树的陆家,难道你真忍心毁了它吗?”

    陆德音静默良久,然后道:“我可以暂且不报官,不过证据我要拿走,若是你们处理得不合我意,休要怪我不念情义。”她冷笑道:“既然陆家不给我父母公道,我不介意让官家给他们一个公道的。”

    陆老四立即道:“你有什么要求就说。”

    “第一,”陆德音指着陆大老爷满眼恨意的道:“我要他出族,全家出族,子子孙孙永远不入山阴陆氏!”

    众人一惊,这个惩罚简直比送官还恨啊。

    陆大夫人再也忍受不了刺激,“扑腾”一声就昏在地上,而陆大老爷正要大叫着反对,一个长辈大手一挥,立即上来俩人捂住他的嘴巴,他沉声与陆德音道:“三娘,杀人不过头点地,你们毕竟是一脉血亲……”

    陆德音摇头,“他杀我父母时,要杀我与弟弟时可都没有顾念血脉亲情,既如此,不如就割断吧。”她注视着长辈认真道:“这是我的第一个要求,你们也可以不答应,可以让官家来判,到时候官家最多判他死刑,不会让他出族的。”

    族老们苦笑,可那样一来此事就成了天下皆知的丑闻,陆家名声也会一落千丈,到时候为了家族着想还是会把大房出族的。

    陆德音不管他们心中所想,她等这一天整整等了十三年,自从知道当年的山匪有可能是大伯派的后她就一直在等着这一天了,所以她根本不会顾念他们怎么想。

    她静静地注视着陆大老爷满眼的恨意道:“第二,杀人偿命,相信族老们也认同吧。”

    。。。

    。。。

第1360章 番外 陆家后续(3)

    满室寂静,此时不论是那些已年近花甲的族老,还是已胜券在握的陆老四,心中都不由一寒,再不敢把陆德音当做一个小女孩来看。

    她这两条不仅为父母报仇,还压制着大房至少三代内出不了头,然而三代以后失去陆家庇护和底蕴资本的大房出头的机率能有多大?

    如果杀了陆大老爷会让他害怕,那出族则是让他惊惧后悔,这样的折磨更甚。

    大家看着目眦欲裂的陆大老爷,微微一叹,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陆德音收起那些证据,带上那两个出来作证的仆役转身就走,她也没想到事情会这么顺利,以为陆家会与她讨价还价,毕竟这事真算得上是陆家的大丑闻了。

    陆家比她想象的更顾忌她的身份。

    陆德音走出来看到坐在车辕上的齐文谨,眼睛不由一柔,是因为有这个男人支持吧,所以她才能这么顺利的报仇。

    齐文谨担忧的跳下马车,疾走两步走到妻子身边扶住她,“你没事吧?”

    陆德音微微一笑,轻声道:“没事。”

    陆家远比她想象的要心狠和果决,她才回到王府没几天,陆家大房就被开祠堂出族了,而当天晚上陆大老爷就“病逝”了。

    让陆德音没想到的是陆宜华也死了。

    陆宜华是自己服毒自尽的,临死前她与母亲陆大夫人道:“母亲,你们都看错了陆德音,那些证据不是四叔能找到的,是二叔收集交给陆德音保管的,父亲要是早听我的在他们来京的路上就解决他们,也不至于拖到发生这样的事。”

    陆大夫人浑噩的脑子如同被人一击,她猛的抓住女儿的胳膊,抖着嘴唇问道:“你知道,你知道……”

    陆宜华笑着摇头,轻声道:“我并不知道是父亲买通山匪害二叔和婶婶,但我却知道二叔是被父亲毒死的,我以为他是为了二叔那份家业,原来竟是为了家主之位。”

    说到这里陆宜华再度叹气,“早知道当初遭遇山匪会遇到荣亲王世子我早就多留一刻了,如果能嫁入荣亲王府冒这个险又如何不可呢?”

    陆大夫人瞪大了眼睛,不可置信的看着女儿问道:“你父亲雇人冒充山匪杀他们姐弟的事你也知道?”

    陆宜华一笑,摇头道:“之前不知道,但后来父亲动作频频就知道了,不过我们当时从那山脚下离开,我的确知道山侧埋伏着山匪。”

    陆大夫人虽然刻薄小气,但她从没想过她的丈夫和女儿竟然是如此心狠手辣的人,一时如坠冰窟,抖着嘴唇看着女儿说不出话来。

    陆宜华声音轻轻地道:“母亲是不是觉得我心狠?但这就是我们陆家血脉里的东西啊,你看祖父,父亲,二叔,陆德音和我,哪一个不是心狠手辣之人?”

    “母亲,大房已经被出族,陆德音肯定也会压制兄弟们出头,你们要想过得好就得走远一点,等她忘了你们,兄弟们或努力读书,或努力经商,总能过好的,但不论是读书做官还是经商,头一件就是心狠,只有心够狠才能做大事!”

    陆大夫人忍不住摇头,陆宜华却一把抓住她,眼中流光溢彩,含笑道:“母亲,让弟弟们往南边走,不然就去北边,在南可经商可读书,在北可读书可从军,都可以出人头地,不要回山阴,至少三代之内绝对不能回!”

    “除了守望门寡我从未受过什么苦,母亲,恕女儿不孝,我就不留在这世间受苦了。”

    陆大夫人这才发觉女儿的不对劲,去抓她的时候只见她对她微微一笑,然后就慢慢的闭上了眼睛。

    陆大夫人大恸,她在失去丈夫不到一天后又失去了女儿,偏偏她谁也恨不了,这一切似乎都是他们咎由自取,她若是对陆德音姐弟好些还能去与她求情,偏她当时贪图二房的财产,对这两姐弟苛刻得很。

    陆大夫人又后悔起来,当初就真的该听女儿的杀了陆德音,那就什么事都没有了,怪她,都怪她!

    大房被出族,固定资产都被没收,除了陆大夫人的嫁妆外,他们只能带走一些现金和书籍,而且他们只有半个月的宽限。

    这样一来,陆大老爷和陆宜华的丧事都极其简单,一并被移到寺庙里停灵,等到他们有时间后才下葬。

    最主要的是,俩人都不能入陆家祖坟,所以他们还要另外寻找坟地。

    但报了仇的陆德音并不多开心,她特意找了时间与弟弟去陆家祠堂祭拜父母,更是想去看一眼祖父的牌位。

    要说她最恨的人,大伯自然是一个,另一个就是一向疼她的祖父了,自从知道真相后,陆德音对祖父就没有放下过心结。

    陆家没有人知道陆老太爷间接是被她气死的,就连父亲都不知道。

    那时候父亲受伤已有九年了,他的身体渐渐虚弱,他大口大口的吐血,请来的大夫三缄其口,只让他们注意调养,那时候她就知道父亲活不长了。

    她满心恨意,觉得是大伯毁了他们,那时候她不过才十三四岁,正是冲动之时,借着给父亲买药的机会她偷偷买了许多砒霜,想着要是一天真的活不下去了,她就一把毒死大房里所有的人,大家同归于尽。

    在藏匿砒霜的时候她发现祖父竟然在偷偷的见给父亲治病的大夫,她听到他吩咐大夫,“不要让他太痛苦,快一些也无妨。”

    大夫含糊的道:“只怕留下痕迹。”

    那时候祖父的脸藏在阴影里,她根本看不清,却可以听出他声音里的无奈和冷冽,“有我在,不惧,但如果再拖,只怕后患无穷。”

    陆德音知道为何会后患无穷,因为父亲历经努力终于拿到了大伯害他的主要罪证。

    她从七岁开始知道那年遭遇土匪的真相,那时候她就问父亲为什么不告诉祖父让他为我们做主?

    父亲满脸无奈的道:“你祖父不会为我们做主的,因为他的一个嫡子已经毁了,他不会再毁一个,还把整个嫡支给毁掉。”

    一旦这件事曝出,那大房就完了,而陆家嫡支因为出了这么一个丑闻,势力又及不上旁支,肯定保不住宗主之位,因此这件事只能瞒着。

    陆老二不是不明白父亲的顾虑,他却不能认同和忍受,因为大哥,他挚爱的妻子死了,我的抱负被毁了,他唯一的儿子成了傻子,就连他的女儿也会因为此事嫁不到一个好人家去。

    他怎么甘心,怎么可能甘心?

    所以他当时一发觉事情与大哥有关他就想彻查到底,没想到他立即就被父亲软禁了。

    。。。

    。。。

第1361章 番外 陆家后续(4)

    陆德音从小就聪慧,不然也不可能那么小就发现异常,她父亲也不会将这么要命的事告诉她。

    当时,陆老二先后被兄长和父亲背叛,又被软禁家中,被人用儿女威胁,他已满心绝望,自觉活不长了,所以女儿一问他就全说了。

    他知道女儿聪慧且擅忍,他告诉她,他若是死了,能保护他们姐弟继续活下去的只能有她,所以她必须忍受,必须要笑着对祖父与大伯。

    好在当时陆老太爷和陆大老爷都羞于见陆老二,因此很少去二房,一年到头也没见几次,所以陆德音一开始虽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表情,却也没被发现。

    直到她十岁后,祖父不知为何突然想起这么一个孙女来,开始处处疼她,捧她,而这三年来,她也练好了表情,可以用孺慕渴望的目光去看祖父了。

    可她想过祖父做过最恶毒的事情也不过是以他们姐弟威胁父亲,所以她虽然怨怪祖父,却很少回去恨他。

    直到她发现原来父亲一天比一天的衰弱是因为祖父。

    这些年来,祖父拦着不让父亲出去,却也拦着不让大伯再伤害父亲和他们,可现在看来,祖父在大伯和父亲之间再一次选择了大伯,而且还亲自出手加速父亲的死亡。

    父亲一直是陆德音的港湾,是她的依靠,那一刻,她心中的愤怒达到了顶端,但愤怒过后就是冷静。

    所以她在一天深夜后悄悄溜进了祖父的书房。

    陆德音知道他最在乎什么,无非是陆家的名声和陆家嫡支的权势。

    所以她告诉他,她把父亲收集来的证据送出去了,一旦父亲死亡那些东西就会被抄送三份,一份送到她母亲的娘家,一份送到官府,还有一份送到陆家的对头家里。

    陆德音告诉他,父亲死后,她会让整个大房陪葬,一个都不放过。

    当时的陆德音神色疯狂,不断用语言挑拨陆老太爷的神经,还明言告诉他,“你不是想用一个儿子保全另一个儿子吗?那我就让您看着大房是如何断子绝孙的,我们二房也不会认你,永远不认。”

    被一小辈如此指责辱骂,本就因为弑子而内心愧疚不安的陆老太爷一时心绪激动,一下就吐血了。

    他惊才绝艳的次子变成了废人,凶手还是长子,他一边心痛,一边还要帮长子掩盖真相,这些年来本就备受煎熬,身体并不好。

    加上次子越查越深,他决定杀子也是经过一番纠结的,此时被孙女如此辱骂他哪还受得了,一下只觉得怒气上涌,脑海中好似有什么东西“砰”的一下炸开,眼前一黑就栽倒在地。

    但这种晕眩只持续了一下,他想要爬起来,却发现浑身无力,手还在颤抖,脑子清醒的陆老太爷知道自己中风了,他用一双浑浊的目光期盼的看向站在一边的孙女。

    陆德音却只上前两步,蹲在他的不远处与他对视,一字一顿的问道:“祖父,无能为力的感觉怎么样?这种感觉我父亲经受了九年,而你现在不过经受了几息时间。”

    陆老太爷张了张嘴巴,只能发出“嗬嗬”的喘息声。

    那时候陆德音很想上前将他扶起来,但想到躺在床上的父亲她还是忍住了,她对他道:“祖父,你死了父亲就不用死了,对不对?”

    陆老太爷当时只是慢慢闭上了眼睛,眼角流出两行泪。

    陆德音就那么看着,她想她也是陆家生出的怪物,她一定会像祖父和大伯一样不得好报的。

    她站了一刻钟就悄悄的走了,第二天陆老太爷的尸体在书房被发现,他依然维持着那个栽倒的姿势,大夫们说他是气怒攻心,中风而死。

    谁也不知道老太爷在气什么,陆家办了一场隆重的丧事。

    陆老二因此比陆老太爷计划的多活了半年,但或许是父亲的死让他心软,当时已经决定揭发兄长的陆老二犹豫了,把东西交给了女儿,嘱咐她,“如果他肯放过你们,那你就权当这事不存在吧,如果他还想杀你们,那你就想办法把东西送出去吧。”

    陆老二殷切的嘱咐女儿道:“无论如何你得活着,你弟弟得活着,这是父亲最后的一个愿望了,只要活着就好。”

    只要活着就好!

    所以陆德音也犹豫了,这一犹豫就过了四年,当她察觉陆大夫人想要通过嘉树来掌控她时她才又起了为父母报仇,推翻大房的念头。

    她绝对不容许任何人威胁到嘉树,为此,她不惜与他们同归于尽。

    所以她开始谋划着如何把那些证据送到一些人的手中,让它们起到作用。

    真正让她始料不及的是一直不愿意见他们姐弟的大伯竟然雇了人想杀他们。

    陆德音不得不佩服大伯的隐忍,他竟然能忍住四年不动手,忍住在他们跟着四房来京城时不动手,而是在他们到达京城后才出手。

    因为他有太多的机会动手而不动手,所以她几乎要以为大伯要放过他们了,然而并不。

    陆德音大仇得报,看着上面竖立的祖父的牌位,微微一笑,上前给他上了一炷香,低声道:“上天是顾念我的,让我遇见了一家好人,祖父,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你若是不甘就来找我吧。”

    至少那半年父亲的心境放开了,他在离开的时候除了放不下他们姐弟,心中的恨意已经很少了。

    只要这一点就足够了。

    陆德音又给父亲与母亲的牌位恭恭敬敬的磕了三个头,认真的许诺道:“父亲,母亲,你们放心,我会过得很好的,也会把嘉树照顾得很好的。”

    陆德音起身拉过嘉树,俩人迎着阳光往外走,看到立在外面的齐文谨,她微微一笑,疾走两步,柔声问道:“你怎么来了?”

    齐文谨挠挠脑袋,道:“我下衙经过陆家,看到府上的马车在这儿就知道你在这儿,所以进来接你回家。”

    陆德音眼睛里忍不住溢满笑意,齐文谨在宫中当差,而荣亲王府离皇宫很近,在内城的最里面,他回家怎么会跑到内城的外围来?

    还不是特意绕道这儿来接她。

    她满怀笑意的道:“好,我们回家!”

    陆嘉树就悄悄松开姐姐的手,他觉得他现在就像小豹子哥哥说的一样,是一盏很亮很亮的灯,太不自在了。

    。。。

    。。。

第1362章 番外 穆博文(1)

    穆博文快步走进大堂,将身上的斗笠与蓑衣脱下,皱着眉看外面的雨夹雪,他缓缓输出一口气,问同来的工部左侍郎李安:“北地何如?”

    李安搓了搓手,哈出一口热气,道:“我们江南都这么冷了,北方自然更冷,这几日地方上汇报灾情的折子都快把六部给埋了。”

    李安满脸苦色,道:“这几年也不知道怎么了,天灾不断,幸亏大齐休养生息近二十年,又有良种,不然……”

    不然只这几年的天灾就能让大齐苦不堪言。

    虽然每一次的灾情都不重大,但每年都有几个地方或干旱或水涝,冬天又雪灾,且据户部的统计,灾情每年都在增加,一开始六部和都察院的官员们还怀疑是**,查证后才发现真的是天灾。

    而钦天监观天象预测出来的天气越来越不乐观,国师甚至说未来二十年将是大齐最艰难的时候,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内,天下天灾将不断。

    果然,在国师预测后的第五年,也就是今年,全国出现普遍降温,往年的十月江南还只是秋寒,只穿夹衣即可,而今年的十月份却已经穿上了大袄,现在还下了雨夹雪,据钦天监的消息,往后几日气温还会下降,到时候江南只怕要飞大雪了。

    作为工部左侍郎的李安压力也很大,因为天气异常,现在百姓能否丰收多半要依靠水利,而工部就主管水利建设。

    而今年建造避寒救济所的任务也交到了工部,他知道穆博文对此深有研究,因此才夤夜来访。

    穆博文这些年一直在各地与工部间回转,所以对李安很熟悉,此时也不客套,直接把人引进书房,问道:“这避寒救济所是只在京城建设,还是各地都建?”

    下人们忙给书房里添了两个火盆,上了热茶点心后才躬身退下。

    李安喝了一口热茶,满足的叹息一声,然后才道:“这次户部倒舍得给钱,毕竟是新皇登基的第二年,皇上的内库也负担了一些,所以是各府城都建,上县也可申请建造一所,中县与下县却是临近的三县共建一所,我们工部不仅要负责设计出保暖宽大的救济所,还要核定各项费用,之后还要委派官员抽查各地所建是否合格,总之是忙得不行,你也知道,我们工部能工巧匠不少,但真要建既便宜又安全宽大的房屋,我想还是得找你。”

    李安笑道:“你可是把我们工部的货掏干净了,这些年南来北往也走了不少地方,论资历与能力工部只怕没人能比得上你,怎么样,愿不愿意来我们兵部任职?你要是来,我把左侍郎的位置让与你,我给你做个小吏。”

    穆博文闻言不由哈哈大笑起来,摇手笑道:“还是算了,我离开官场这么多年,你如今让我回去做官是万万不能的,还是与以前一样让朝廷特聘我吧。”

    穆博文沉思道:“说起保暖再没有比我们北方的大炕更好的了,但它太过废柴,若天象真像国师预测的那样还要冷上十五年,全大齐烧炕,山上有多少木柴够烧的?”

    “我想想能不能建个省木柴的救济屋,就算非要烧火,那也要多方利用,不能只用于供暖,而且安全上也很重要,”穆博文沉思着走到书桌边,“你不知道,北方时常有烧炕取暖然后把一家闷死的事,我得再想想有什么办法降低这个威胁性。”

    这个可是救济屋,里面可能要住上百十来人,真要出事,那可就是大事故了。

    “救济屋是急,然而有一件事也急,”李安道:“救济屋是给那些无力建造房屋或是无家可归的人住的,我们还得为其他百姓着想,看能不能减轻他们的负担。特别是北方,据说现在煤炭已经涨到六文钱一斤了,都快比得上玉米面了。”

    穆博文忍不住蹙眉,问道:“室外酷寒,这时候如何建造救济屋?人一出去就冻成雪人了。”

    李安苦笑,“所以才说户部和皇上这次是大出血啊,圣上不忍心让百姓服苦役,只能花钱雇人,据说北方一些地方都出到五十文一天了,还包中饭。”

    要知道平时一天的工钱也就二十文左右。

    穆博文忍不住为新皇担忧起来。

    太上皇去年突然禅位于新皇,去年虽也有天灾,但并没有今年严重。

    今年开春,四川等地就开始不下雨,亏得他们早几年就开始建造水库,修建水渠,可引水库与江水灌溉,百姓的收成才没有很差。

    但到了秋天长江以南又开始断断续续的连续降雨,粮食割了晒不干,不割又会坏在地里发芽长根,简直是水火两重天。

    但真正让大家感觉到大灾来临却是因为南方入冬后持续的低温和降雨,而北方在九月中旬就开始下雪了。

    他们江南一带还好,据说两广一带有的地方发生了山洪,地方呈递上来要求开仓放粮的折子就有好几封。

    此时,外面隐隐有流言,说是新皇没有得到上天的认同,所以才降下灾祸以示教训。

    穆博文这样的民间学者都听到了流言,更何况工部左侍郎,这也是他急忙找****来的原因之一。

    一来穆博文与荣亲王府关系密切,且也是支持新皇的,这样的人必定不会在这样紧要的关口出幺蛾子;二来,穆博文在工程建筑上的成就只怕全大齐都无人能及。

    他在工部学习六年,又在各地游走并查阅各地县志,与熟悉水利的各位大人及有大能的大匠都熟识,并善于学习,这些年他边学习边被工部特聘,共为大齐设计建造了二十八个水利工程设施,还参与了太康十八年到二十五年的黄河疏浚工程,并为此设计了引流灌溉的水利工程及储水的水库。

    就算是他们的尚书大人当年听了他的设想也只能感叹一句长江后浪推前浪。

    可见穆博文的厉害。

    京中的人和朝中的大臣们提起穆博文或许更多的是说“荣亲王的小舅子”“荣亲王妃的大弟”“穆将军的长子”,但工部的官员,上至尚书,下至小吏,提起穆博文都会语带恭敬的提一句,“原来是清鹤先生,他著作的《桑田水利》可谓是千古杰作。”

    由此可见穆博文在水利建筑行业的名望。

    一个人一旦对某一件事执着并认真并有这方面的天赋,他的成就将是不可估量的。

    就算穆博文现在身上无一官一职,李安也敢肯定,百年,千年以后他必定会名留青史,不是因为他是荣亲王的小舅子,更不是因为他是穆将军的长子,而是因为他的水利建筑,他为大齐百姓所做的贡献。

    。。。

    。。。

第1363章 番外 穆博文(2)

    有的人会因为幼时的苦难在发达后走上一个极端,不愿意去回忆自己曾卑微的一切,但也有人会不断的去提醒自己记住那些苦难,努力让更多的人避开那些苦难。

    穆博文无疑属于第二种。

    他聪明却不骄傲,他一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因此能脚踏实地的朝着目标一步一步的往前走。

    自他三岁记事起他就知道,家里是因为他和母亲才过得那么艰难的。

    看着年幼的姐姐背着弓箭在雪夜里跟着父亲进山狩猎,幼小的穆博文学会了伤心。

    整个临山村只有穆家一家猎户,就算村民和善,小小的穆博文也总能听到一些关于自家的事。

    那些大人以为他小不懂,所以并不避讳他,于是他知道打猎是很危险的,那是拿命去赌的行业,不仅比不上种地稳定,也比不上种地安全。

    他还知道,原来他们家本可以过得更好,却因为他与母亲要常年吃药,所以不管父亲和姐姐如何努力家里都存不下钱。

    当时幼小的穆博文并不理解为什么父姐不去种地,种地不是既稳定又安全吗?

    当时他虽疑惑,却不怎么过心,因为在孩子的心里,丢命的危险就和出一次远门一样,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

    直到他五岁那年经历了战乱。

    那时候他才明白什么叫做死亡,昔日的小伙伴消失后再也没回来,以前的叔叔婶婶死后也不见了,甚至大家都不再提起他们,就好像他们不存在过一样。

    而他们的家人却因为失去他们而悲痛交加,特别是成为孤儿的孩子,他们甚至连那个冬天都有可能熬不过,因为不再有为他们遮风挡雨臂弯,他们只能自己熬下去。

    那时候穆博文是恐惧的,他想,如果有一天父亲和姐姐都不在了,他会怎么样?

    是不是就会像那些小孩一样卷缩在墙脚,只能用一双大大的眼睛注视着过往的人,希望能有人大发善心的给他一口吃的?

    因为怀着这样的恐惧,穆博文有一段时间特别的黏姐姐,当知道他们一家要入军籍时他并不伤心,甚至还有些高兴。

    因为他们家有地了!

    有地就可以种粮食,父亲和姐姐就再也不用天天进山打猎了,那他们就不会那么危险了。

    天真的穆博文以为他们一家可以长相厮守了,然后他才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比如,父亲和姐姐连作物都分不清,更别说种地了,而种地也是有风险的。

    如果说打猎是靠山吃饭,那种地就是靠天吃饭了。

    他们的运气算不上好,第一年就遇上了干旱,他看着姐姐每日都去抢水灌溉,明明才十岁,却每天晚上都趴在床上偷偷的自己捶背。

    这些他都一一记在心里,把那颗小心脏堆得满满的。

    穆博文从不是强势的人,他更愿意去衬托别人,比如他的亲姐姐。

    姐姐的愿望是培育出良种,让粮食高产,然而种植粮食并不是有良种就够了。

    技术,天时和地利一样都不能少。

    姐姐在培育良种时已经很注重改良种植技术了,但天时和地利是不能控制的,除了良种与技术外,农户想要丰收还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天爷。

    所以穆博文才想要修建水利工程,涝时储水,旱时放水,希望有一天即使天公不作美,天下百姓也能利用水利工程丰收。

    而不是再双眼无泪的望着天空悲戚的相求。

    而他也的确有这个天分。

    许多人会觉得一笔一尺一纸的去实地勘验地形很辛苦,但穆博文却觉得很快乐,他享受那种探究的过程。

    在千山万水中,他找到了最适合建筑水利工程的地方,且设计出了最适合那片土地的水利,之后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间,这个水利工程会一直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提供便利,让他们的粮食丰收,让他们免于干旱和洪涝。

    这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愉悦的事呢?

    对于穆博文是没有了。

    但显然能理解他的人不多,他的父母,妻儿和朋友都觉得他很苦,每次他一带上东西要出门,所有人都用一种心疼的目光看着他。

    穆博文知道他们是因为爱他才如此,可他其实并不需要心疼和怜惜,他更想要的是鼓励和赞扬。

    就比如他姐姐,每次他收拾好了东西去王府辞行,他姐姐都会很高兴的祝贺他,“你又要去勘验水利了吗?那真是太棒了,你可得看仔细了,毕竟水利事关当地百姓百年的生计。”

    他的姐姐会兴高采烈的告诉他这将是他修建的第几条水利,还认真的道:“博文,你一定会是古往今来设计最多水利工程的人,后世人将会以你为荣。”

    穆博文含笑道:“但他们肯定会先以你为荣,然后才是我。”

    荣亲王妃的名号随着丰收粮铺传到了大齐每一个地方,甚至已经传到海外去了,而据穆博文所知,朝中已有史官想要着重记录姐姐的事,可以说,他的姐姐已经名留丹青了。

    穆扬灵闻言哈哈大笑起来,拍着他的肩膀道:“那我们姐弟要一起努力,把同时代的风采都抢过来!”

    穆博文笑着点头应好,两姐弟完全把这当成了笑话。

    但后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