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老兵不死-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新的时代到来了,他们这些老一代人也该退场了。
别了,我们的时代!
听着王亮的讲述,有的队员已经流下了眼泪。
并不是故事多么凄美多么感人,作为职业排球运动员,一种惺惺相惜,一种对于时代的感慨罢了。
他们,年轻的队员们,终将成为她们。
“苏联队的失利是有原因的,一些老队员由卡尔波利一手带出来的老队员因为同老卡产生矛盾而离队出走,还有主力队员因为怀孕而选择退役。在参赛的阵容上,变化非常大。”王亮道。
王亮太了解苏联队了,一些队员从十几岁就开始跟着卡尔波利训练,卡尔波利是一位家长式的教练,严厉苛刻,招牌式的嘶吼足以说明一切。
队员们年轻的时候还尚且接受管理,等到她们长到二十岁年纪时,那套教育方法弊端就开始显露了,矛盾不断激化。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是非功过,无法评价。
只愿能够启迪后来人。
“第三场是打韩国,对于韩国队,中国队已经很熟悉了,从1978年开始,它们就一直都是咱们的手下败将。韩国队的技术特点就是防守顽强、进攻快速,第一局开始没有多久,韩国队一度领先。。。。。。”
经验丰富的中国队主教练袁伟民见开局不利,姑娘们打得十分被动,不由得喊了个暂停,做下调整。
果不其然,这个暂停叫得恰到好处。
再上场后,韩国队改变了只打郎平的战术,转而以三号位为主进行攻击。
这样一来中国队的两个副攻就有了施展功力的机会了,连续拿下三局,原本就士气低落的韩国队也被打了个光头。
王亮笑着调侃道:“与其用也,不如说又。在此之前韩国队被它的日本哥哥和美国爸爸均打了个3:0。”
说到这里,队员们也不由得不地道地跟着嘿嘿笑了起来。
王亮又说了一些题外话:“比赛中,中国队换上了张洁云和杨希等替补队员,给年轻的小将们一些锻炼的机会。二十五岁的杨希因为同日本著名歌手山口百会长得相像,因此赢得了不少日本球迷的支持。记得每次杨希到球场的时候,都会有大批的日本球迷围上来,送礼物、要签名。更夸张的是有的球迷在得到签名后竟然兴奋地哭了起来。”
看似是题外话,实际上是对这些八一队的替补队员们的一种鼓励。
是金子就总会发光的,路途漫漫,唯有坚持。
即便是走到头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但等老了的时候回望过去,至少自己坚持了,至少自己努力过,不后悔。
王亮的这番话起作用了,男队员们一个个挺直了腰板,眼睛炯炯有神。
他们是运动员,八一队的运动员,还是军人!
准备战争时期打球,战争时期打仗,有血性的军人。
“第四场中国队迎战的是实力较弱的保加利亚队,保加利亚队的女队员们一个个人高马大,在发球和扣球方面能产生很大的威胁。。。。。。”
袁伟民教练不敢轻敌,在第一局的时候安排所有的主力队员上场,全力应敌。
第一局以15:5的战绩轻松取得胜利,中国队占据了上风。
通过对保加利亚队的战术分析,袁伟民教练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在第二局用年轻小将替换下了主力队员。
结果毫无悬念,3:0,保加利亚队光头。
“第五场比赛中国队的对手是古巴队。古巴对可绝对算得上是个劲敌了,一直一来古巴队队员的弹跳能力好,进攻多是走直线,力道十足。中国队派出的是全主力阵容。通过双人拦网来拦截古巴队的强攻。”王亮道。
第一局,中国队以15:4轻松取得胜利。
但到了第二局,战斗就打得艰难了。
“第二局,古巴队的老将扣球手佩雷斯上场,她的进攻都是走直线,砸在三米线以内,中国队的姑娘们难以招架。要佩雷斯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中期就开始打排球了,虽然身高只有一米七一,但其弹跳能力和爆发能力极好。古巴队的比分一直领先,直到佩雷斯被轮到后排发球,中国队这才有了追分的机会。最终以15:13惊险获胜。”
“第三局的时候古巴队的士气明显就低落了,显然是受到了第二局的影响,在发球、一传、二传上接连出现失误,最终被中国队3:0剃了个光头。”
说到这里,王亮自豪和骄傲不已。
难以置信,五战五捷,最终都以3:0的绝对优势取得胜利。
1981年,在日本,在东京代代木体育馆,在江别市体育馆,在札幌,在富山市体育馆。
王亮永远都不会忘记。
中国队就是这样扬眉吐气般的顺利地杀入到了决赛,当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在比赛中,主力队员出现了负伤的情况。
0301 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中牺牲的第一位师职军官
0301 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中牺牲的第一位师职军官
通过回望那沉甸甸的历史,年轻的军人运动员们找到了最宝贵的东西。
历史永远都是由人来书写的。
王亮走了,训练场馆内,杀声震天,苦练杀敌本领。
或许,2020年的日本东京,奥运会,一代人的传奇又会在那里上演。
翌日,《国家英雄》录制现场。
“讲好英雄故事,这里是大型军史纪录节目《国家英雄》。”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战场硝烟早已消失,但英雄故事。。。。。。”
新一期《国家英雄》的录制工作又开始了。
完成开篇后,王亮又道:“1979年2月17日,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3月5日军委发布了撤军命令,这场持续了十七天的战争,让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付出了一万两千两百多名官兵的生命,其中,有二十三名战死在沙场的团级以上军官。近两万五千名伤残官兵从战场上撤下来。。。。。。”
不错,这一期还是越战题材的,必须是越战题材的。
提前抗日,因为抗日神剧的渲染,鲜有人不知道那段历史。
但说到自卫反击战,这场过去没有多少年的战争,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
竟然还有人问:“越战?是美国和越南打的吧?”
这样的一个无知的反问让多少人寒心?
一万两千两百名牺牲的烈士,两万五千伤残官兵。
他们不是去侵略,是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
王亮觉得自己有必要在节目中多添加一点自卫反击战题材的东西,让广大观众们认识认识那个年代可爱的人们,了解那段过去,知晓那段历史。
通过介绍他们,驱逐人们内心的黑暗,重见光明。
“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已经过去三十九年了,今天,我们缅怀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是因为我们渴望和平,希望能够远离战争,更希望国家富强。当然,我们也不怕一切霸权主义强加给我们必须还击的战争。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王亮的声音非常洪亮,这番话说完,让现场的观众们为之一振,不由得挺直了腰板。
今天的节目形式不同于以往,一开始并没有表演,只有配以视频和图片的讲述。
“林凤云,对于大家来讲应该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字。”
王亮说话同时大屏幕上已经配上了一张黑白色的照片,照片中那个威严的中年人就是林凤云。
“但我想说,他是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第一位师级干部,也是职务最高的。解放战争中立三等功一次,担任过文化教员、连政治指导员。
“在五十年代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三等功两次,被提升为师政治部助理员。1953年,担任师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科长职务。”
王亮道:“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尉军衔。1959年晋升少校军衔。1964年,任42军政治部组织处副处长。1968年调中央组织部队建设办公厅作专案工作。1971年,任42军126师政治部副主任、师副政治委员。”
首长,绝对是首长了。
1971年,林凤云才四十三岁,从这份履历上看,他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前途一片光明。
1979年2月,中越边境的自卫反击战打响了。
当时林凤云刚刚因为阑尾炎做完手术,听到战事已经打响,这位共和国的开国老兵提前从医院返回到部队,主动要求下到作战部队,负责实施主攻穿插任务。
这位打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老兵很清楚战争的残酷性和危险性。
子弹和炮弹不会因为你是师级干部而绕着走。
林凤云完全可以选择在后方养着,毕竟刚做完阑尾炎手术没有几天,线还没有拆,没人会说他什么。
如果林凤云那样选择,他也就成为不了开国大尉了。
1979年2月17日,林凤云乘坐装甲指挥车指挥43军坦克团和126师奔袭东溪。
装甲指挥车上,非常颠簸,警卫员担心首长的身体,不由得问道:“首长,您的伤口没事吧?”
“我没事,通知下去注意警戒,小心被越军打伏击。”林凤云摆摆手,道。
“是。”
当坦克团行驶到松山一带的时候,林凤云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越军早先就在这里设置了埋伏。
经验老道的越军军官一眼就盯上了林凤云所乘坐的那辆装甲指挥车,命令下属道:“注意!八点钟方向的装甲指挥车上竖有两根天线,应该是中**队指挥官的车,炮火优先对这辆车发起攻击,先干掉指挥官,让他们群龙无首。”
“明白!”
轰轰轰
战斗打响了,林凤云乘坐的装甲指挥车很快就被越军炮火给击中。
在警卫员的掩护下,林凤云弃车徒步前进指挥部队反击。
“可惜这不是一部电视剧,林凤云首长没有主角光环,早已经被越军锁定为首要目标的林凤云同志在下车后就遭到了越军士兵的猛烈扫射,腿部、胸部先后中弹。”王亮道。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林凤云强忍剧痛将随身携带的机密文件从公文包里拿出来,用火焚毁。
“林凤云是1979年对越作战中中**队牺牲的第一位副师级干部,时年五十一岁。在清理他的遗物时,我们发现遗体上仅剩下一架被打穿了的微型半导体收音机。。。。。。”
王亮刚说完,一段音频开始了播放。
“假如,他不是在战前提拔,仍然当他的126师政治部副主任,他就不会享受师首长待遇,到战斗第一线靠前指挥,极有可能他会在后方指挥部,负责烈士伤员工作,尽管辛苦,也有危险,但是不会有生命危险。假如,他不是阑尾炎开刀后从医院跑出来主动要求上前线,他也不会在敌人的炮火中献出生命;假如,他在走出被越军击中的装甲指挥车,同车126师坦克团坦克团副政委宁成功已经当场牺牲的情况下,赶紧隐蔽,不在枪林弹雨中继续指挥,也许他就不会被流弹再次击中。”
0302 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中牺牲的第二位师职军官
0302 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中牺牲的第二位师职军官
“假如,他被敌人击中之后,不去销毁文件耽误宝贵的时间,也许他还会有机会得到战友和战地医护人员的及时抢救!”
“林凤云,中国人民解放军参战部队牺牲的仅有的三个师职烈士之一,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史册上。”
音频的内容是当年同林凤云并肩作战的战友写下并录制的,声音饱含沧桑。
“假如林凤云没有牺牲,他一定会有更好的前途。1979年,五十一岁的师级干部,正是年富力强,大展宏图的年代。当年那些于他同时入伍提干的军官,战时也是师一级干部,自卫反击战结束后,都得到提拔使用,将军,副大军区,正大军区,乃至副国级。”
“。。。。。。”
音频播放完了,大家也认识了这位名字叫林凤云的师首长。
王亮深深地知道,如果自己不说,除了当年那些参战的老兵,没有人会知道还有这样一位首长。
网络上甚至都没有为这位烈士创建一个词条。
王亮叹了一口气:“林凤云的儿子也是一名战士,在粤省凭祥入伍参军的。当年,他作为一名班长,也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因为时间过得太久了,我们没能找到林凤云烈士的家人。我们甚至都不能确定这位首长的儿子是否活着从战场上走下来了,我们无从得知。。。。。。”
其实王亮的心里很清楚,烈士的家属们一定是因为不想麻烦组织,而选择了隐姓埋名。
大隐隐于世。
这是属于那个年代人的觉悟。
接着,王亮又开始介绍起了第二位烈士:“赵连玉,1930年出生在辽省庄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十一岁的时候他就要给地主家放牛、种地,干各种杂活。时年十四岁的他被抓到矿上去做劳工。直到解放,不满十六岁赵连玉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大屏幕上又放出了一张黑白照片,那是一张饱经沧桑、拥有军人的威严但不失慈祥的脸。
赵连玉,这个名字,对于大家来讲实在是太陌生了。
谁会认识他啊。
“赵连玉同志参军后参加的第一次战斗就是解放安东战役。家乡被解放后,他又先后参加了解放本溪、桓仁、辽阳、营口、锦州等地的几十次大小战斗,因为战斗勇敢,冲锋在前,多次收到上级的表扬和嘉奖。在辽西战役打完后,他又随四纵开进了关内,参加了平津战役,后来在北平入城仪式上还接受了****的检阅。”
今天,王亮带着大家去了解这位英雄。
解放全中国的号角吹响后,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势如破竹的气势向南发起进攻。
赵连玉就在其中。
从战士到班长,再到排长。
连长、军务股长、营长、侦察科长。
作训科长、副团长、团长。
战火检验了他对于军队的绝对忠诚,火线提干,火线升官。
从一个劳工成长为共和**队的杰出指战员。
“1962年的时候,从来没有上过学的赵连玉进入到了南市高级步兵学校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在那里,他遇到了一群同自己志同道合的战友,在那里,他接受到了正规的军事科学教育,在那里,他从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成长为了解放军的高级军官、名副其实的军事指挥员。”王亮道。
可以想象得到,在学校的那段时光是惬意的。
赵连玉在知识的海洋里徘徊,对于他这个从枪林弹雨里走出来的铁血军人来讲,是难得的休息,是一种享受。
“毕业后赵连玉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126师担任副师长的职务,在军校学习到知识的他大干一场,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部队的现代化建设中去。1971年,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被选派到京城军事科学院高级指挥系接受深造。”
1979年2月17日,自卫反击战爆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奉军委命令开赴前线。
作为副师长的赵连玉亲率一个团的兵力作战在一线,执行穿插任务。
攻高平、克凉山,大大小小的战斗打了十五次,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任务。
3月2日,126师接到命令攻打下琅,打通广渊经下琅至科甲、硕龙回国道路的任务。
3月9日傍晚,副师长赵连玉率团营干部在班瑙地区的一个高地上勘察地形,大家正在讨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在观察对面山梁并给各战斗分队分配战斗任务的时候,突然遭到狙击。
“远处突然传来一声枪响,只见赵副师长的脑袋一歪,就重重地倒在地上。警卫员迅速扑上去保护,可是已经迟了,子弹击穿了颈部,鲜血直流,赵副师长已经说不出来话,警卫员给他喂水,水掺杂着鲜血从伤口又流了出来。没过多久,赵连玉就牺牲了。”
“十六岁参军,戎马大半生,经历大大小小战斗无数,这一次永远倒在了越南的土地上,那一年,他四十九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79年对越作战中牺牲的第二位师级干部。”
录制现场的气氛说不出来的沉重,每个人的心里都好像压着一块沉甸甸的大石头。
对于那年那些事,真的是一点都不知道。
连牺牲的师级指挥员的名字都不记得,更别提那些普普通通的战士了。
说到这里的时候,王亮的心里格外难受。
因为他是亲历者,那场景,他清晰地记得。
战士的遗体被抢回后,带不走的,简单清洗,再穿上干净的军装,套上塑料袋,就简单下葬了。
经历过那些事的人,永生都不会忘记,那是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的梦魇。
生命啊。
生下来,活下去。
为什么会有该死的战争,为什么会死人。
军人,别无选择。
“太多太多了。宁成功,1929年出生于辽宁省,42军53245部队副政委。1979年2月18日,宁成功乘坐装甲车指挥126师坦克团搭载步兵向高平穿插。进至楠囊南侧时,公路遭到越军严重破坏,前进受阻。宁成功不顾越军仍向公路上射击,从装甲车内探身出来指挥运动保障队抢险。。。。。。”
0303 请记住这支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41军121师
0303请记住这支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41军121师
王亮说着,几度哽咽:“一颗子弹飞来击中了宁成功的头部,当场牺牲。宁成功委平易近人,作战勇敢,深受官兵爱戴,牺牲时年50岁。军党委授予二等功臣。宁成功同志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第三位师职干部。”
“1966年的时候其实他已经调到粤省公安厅工作了,但这个参加过解放军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在硝烟中成长起来的解放军指战员又已然选择了回到部队,开赴前线。”
那不是活在历史中的人啊,那是自己活生生的战友。
王亮还记得自己和宁成功在前线指挥所里吃饭时的情形,说没,人就没了。
像失去亲人一样难过。
“王子富,1925年出生鲁省黄县,1943年10月参军入伍,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任41军121师政治部副主任。1979年2月18日日夜,王子富带领师后勤前梯队随师预备指挥所经魁剥山谷穿插,遭到两侧山头越军及混在队伍中的越军特工突袭,王子富被集中火力攻击,壮烈牺牲,终年五十二岁,二等功臣。后安葬于桂省那坡县烈士陵园。”
“尹庆家,1930年出生辽省瓦房店,1948年1月参军入伍,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任41军121师后勤部副部长。1979年2月18日夜,尹庆家带领师后勤前梯队在魁剥山谷遇袭,混乱中中弹牺牲,时年四十九岁,三等功臣。安葬于桂省那坡县烈士陵园。”
“时光银,豫省内乡县人,1955年3月参军入伍,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任41军121师361团团长,1979年2月21日牺牲,终年四十四岁,共和国三等功臣。”
王亮没有什么草稿,节目组更没有配备什么提词器。
这些烈士,都是王亮的老战友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王亮在121师待过一段时间。
真的是牺牲了太多太多了。
本来王亮是想点上一支烟的,说着说着就心如刀割。
那一个个人,好似没有在三十九年前的那个春天牺牲,还活着。
已经是**十岁的高龄,作为军队离休老干部,享受着优渥的待遇,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
考虑到还在录制节目,王亮克制住了想点烟的冲动,继续讲道:“郑赞正,1937年出生粤省潮阳县。时任41军121师361团副政委。”
“1979年2月18日,郑赞正带领团后勤第二梯队行军至宗梅吊桥。团后勤第二梯队是由多个建制部分组成,人员庞杂,携带了军马一百零五匹,一路上又收拢了一百多名同大部队失散的民工。这支梯队所携枪支弹药很少,队伍线拉得很长,行动不便,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可言。”
“当团后勤第二梯队准备过桥时,突然遭越军特工连的袭击,继而越民兵也赶来围堵。我部前进收到阻挠。郑赞正副政委前往桥头勘察敌情时,突遭越军特工近距离射击,当场牺牲,时年四十二岁。”
人名一个个涌现在王亮的脑海里。
“刘粤凤,1940年出生粤省兴宁县。41军121师361团政治处主任。1979年2月21日,随361团直属队向安乐穿插,在栋替附近遇袭牺牲,时年三十九岁。”
“王尚华,1943年出生广东普宁县。41军121师363团参谋长。1979年2月24日牺牲,时年三十六岁。”
王亮:“王烘,1934年出生广东普宁县,41军121师362团副团长。”
“1979年2月22日,王烘带领362团二营经扣屯去执行炸毁纳隆桥的任务。途中遭遇到越军猛烈袭击,王烘指挥二营向附近部队靠拢的时候,再次突遭越军火力强袭。”
“二营长身负重伤,步话机也被炸毁,两名电台报务员牺牲,指挥联络中断,部队因为无法组织反击而被打散。前卫部队迅速撤出了越军火力范围,在公路南侧翻山向西走。”
王亮叹了口气,继续道:“王烘副团长本来可以随前卫部队冲出来,但他为了把被困在伏击圈中的战友们带出来,几次返回指挥部队突围,最后,不幸在混乱中被俘牺牲。”
“他的遗体被越军捆在树上!身上留有一纸条,上写着:‘**员王烘宁死不降!’。他牺牲时年仅四十五岁。共和国一等功臣!”
中国人民解放军41军121师,从师政治部副主任到后勤部部长再到团长、团副政委、团政治处主任、团参谋长、副团长。
41军121师361团,团长、副政委、团政治处主任、团参谋长均壮烈牺牲。
不是说我们的干部不行吗?
打仗的时候让大头兵冲在前面吗?
王亮说着,把自己心里面的那股子怨气全都讲了出来。
那一个个牺牲的师级干部,团级干部,到底说明着些什么?
“41军121师的前身是以八路军山东军区第6师中的2个团为基础挺进东北,先后改编为东北人民自卫军第2纵队第1支队、第1旅,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第10旅、第4纵队第10师,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0师。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参加过保卫本溪、鞍海、新开岭、四保临江,东北夏季、秋季和冬季攻势,辽沈、平津等战役战斗。”
王亮向大家介绍着这支光荣的部队的同时大屏幕上也给出了不少影像资料。
“1948年11月,第6师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121师,南下参加了衡宝、广西等战役。建国后,121师驻防在两广地区,长期担负着战备值班任务。”
“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前,121师是齐装满员的战备值班师,辖步兵361、362、363团和炮兵团。但当时的121师已经有近二十年没有打过仗,部队非常缺乏实战经验。”
缺乏实战经验,二十年没有打过仗。
这也就意味着这支部队的战士们大多都是没有上过战场的。
当年那些打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那些战士至少都已经是团营一级的干部,更多的参战老兵都已经退役了。
0304 忘记,等同于背叛。
0304 忘记,等同于背叛。
王亮罗列出了一组数据:“就是这支二十年没有接受战火洗礼的部队,在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出境作战二十八天,共歼敌两千八百九十八人,己方伤亡一千六百九十九人。战后,121师的一个单位和五名名战士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
从剧组的工作人员到现场的观众,听到这里,没有不为之动容的。
震撼,太震撼了。
这些东西,他们从来都没有接触过。
历史教科书里也没写过,对于越战,基本上都是一笔带过。
稍微负责任的教科书编写者或许会配上一组数据,但当历史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往往会说:“考纲里对这部分没做要求,我们也就不讲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看看。”
成千上万名战士付出生命代价换取回来的胜利果实就这样被轻描淡写地略过去了。
王亮今天就是要讲,把这些年丢掉的东西都讲出来。
告慰烈士的在天之灵,抚慰老兵那受伤的心灵。
那年春天,我们战斗过,我们冒着生命危险,枪林弹雨冲锋过,为了身后的祖国和人民,为了惩罚敌寇,扬我国威。
不应该忘记,真的不应该忘记。
忘记,等同于背叛。
王亮继续介绍道:“朱富钧,1937年出生于苏省,粤省军区独立坦克团团长。1979年2月19日,朱富钧指挥坦克纵队前往驰援在哥新地区遭到越军围攻的125师师前线指挥部和375团团指挥部。”
“因为坦克纵队和引导组失去了联络,所以无法与步兵协同作战,以致于在坦克团再在冲击过程中没有发现路边隐蔽与敌对峙的师前指和375团部队,一直深入到了越军控制地区。”
王亮知道,自己说这些可能会引来一些喷子。
喷子们会说:“那个时候的军队养尊处优,习惯了安逸的日子,哪里还会打仗。路边和越军对峙的己方部队多么明显的目标啊,还发现不了。都是高度近视吗?还深入到了越军控制的地区,笑死个人了。”
王亮不可否认,自己陈述的是事实,客观发生过的。
但凡事都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吗?
喷子们都是坚定而又不失愚蠢的唯心主义者,越是什么都不懂,越是把一切都过度理想化。
喷子们不会理解,当时的情况有多么的危急,当时的地理环境有多么的复杂,坦克团有多么急切地想要接应上被围困的战友。
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不会犯错的人!
王亮继续道:“越军发现了我孤军深入的坦克纵队,集中了猛烈的炮火向其轰击。”
“朱富钧团长发现情况不对,迅速命令坦克纵队原路返回。在回撤途中,朱团长的装甲指挥车被越军火箭弹击中,本人身负重伤。随即他命令坦克团副团长接替自己指挥权,率领坦克纵队马上进行突围。”
“朱团长被跟随他的警卫员、卫生员和报务员抬下车,躲到旁边一座山上的山洞里等待救援,在敌纵深阵地坚持了整整两个昼夜。因为失血过多,几次陷入到昏迷之中,最后于2月21日上午七时光荣牺牲,时年四十二岁。”王亮道。
他们养尊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