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老兵不死-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密集的炮弹,在黄昏步兵反击前一直没有停止发射。
万炮齐射中,无数炮弹带着我们对英雄8251的无限崇敬和对敌人的无限仇恨,在阵地上一齐爆炸。
老兵耸耸肩膀:“后面的事情你应该都知道了。”
听完这话之后,麦卡拉汉已经是泪流满面。
折磨了他大半辈子的噩梦该结束了。
那一刻,他不再恨那个少年,恨的是该死的战争。
对于下级军官和士兵来讲,战争是一部巨大的绞肉机。
“我的介绍到此结束。”王烁结束了他的讲解。
展厅里,参观者汇集在这边。
当中有学生,有公司职员,有警察,有现役军人,还有退役老兵。
看着展馆里的一幅幅油画、一支支武器、一面面战旗、一张张照片,听着王烁的讲述,一切好似就发生在眼前。
那面布有三百八十一个弹孔残缺不全的战旗上面,写着几个大字:【英勇前,旗插到解放的地】
评论区。
“东方精神不可战胜,东方力量不可权衡。”
“军旗飘扬,无私奉献,浴血奋战,军魂永驻!”
“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十八万烈士永远长眠在朝鲜!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我们的红色基因,永远融入到八一军徽中,永远融入到我们的血脉中去。”
“热血澎湃,感恩先辈们不畏牺牲为我们换来几十年的和平。看看周遭国家的境遇,我们真的应该满足,应该感恩,那场战争结束,美帝动之前要掂量掂量。”
“好多英雄的事迹我都不知道,希望今后多普及一些这个。”
“好了,少尉姐姐归你,服了!”
“不愧是老首长的孙子,讲得好!”
“必须点赞,讲得自然从容,我很受感动。”
“只有我发现王烁长得好帅吗?”
“真是个优秀的讲解员,为你点赞。”
啪啪啪啪啪啪
热烈的掌声响起,送给王烁的。
王亮点了点头,对于孙子的表现基本满意。
但他还有一些东西要补充。
“那位呼喊向我开炮,最后牺牲了的战士名字叫于树昌,他很伟大。但还有一个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的名字叫蒋庆泉。实际上蒋庆泉才是电影《英雄儿女》里王成的最早原型。”王亮道。
蒋庆泉与于树昌的命运不同。
于树昌牺牲了,而蒋庆泉在看着如潮水般逼近的敌人,拼尽全力,冲着步话机嘶吼:“别废话!向我开炮!向我开炮!”之后,他没能等到我军的炮火,就被敌人的弹片击中了肚子,还有一块弹片崩到了眼睛。
忍着伤痛,透过血迹模糊的双眼,蒋庆泉在地上爬着、摸索着,他想找枪自杀。
枪还没找到,又一枚敌人的瓦斯弹击中了暗堡。
瞬间,他什么都看不见、听不见了,他失去了知觉。。。。。。
0157 遗失的英雄
0157 遗失的英雄:我就是王成,向您报道!
当蒋庆泉再次睁开双眼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躺在美军卡车里,因为旁边的弹药箱上面分明写着洋文。
还有外面的交谈声,都不是中国话。
手和脚都被捆绑了起来,忍者身上的剧痛挣扎了几下,捆得很结实,根本就挣脱不开。
没有牺牲!
被俘虏了!
作为战俘,蒋庆泉被运到了美国人的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与此同时,美国人试图去感化他,并且给出了他三条路让他去做选择。
第一条:去日本进修,给美帝当间谍。
第二条:去台湾,可以享受优渥的待遇。
第三条:关进战俘。。。。。。
前两条路都被他毅然拒绝了,蒋庆泉被关了起来,遭受着非人的折磨。
首先,敌人要在蒋庆泉的身上刺字。
这是一种手段,为了套取情报亦或是摧毁战俘意志。
刺字,是文化上的虐囚。
的需要他拼死反抗。
美军心理战部队于1947年组建,后改编为第1无线电广播与传单散发连。
这支部队的专家认为,中**人有着坚强的信念,**拷打只能成为刑罚的一部分,往往无法摧毁中**人的意志。
而中国人爱面子,对尊严极为重视,当叛徒会成为永恒的耻辱。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在脸上和身上刺字就是对犯人的一种人格侮辱和标记。
因此他们结合台当局提供的资料和建议,在台特务的配合下,美军采取了一种在战争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方式,在战俘的脸上和身上刺字。
蒋庆泉不干,敌人每一次试图要往他脸上刺字的时候,他都拼死挣扎。
最后字没有刺成,而他也被剥夺了所有优待条件,被送往釜山战俘营。
在战俘营门口,十几个拎着棍棒的南韩军人出现在了蒋庆泉的面前。
他们嘴里喊着口号:“往死里打,他是个顽固分子,必须好好教育一下他!”
棍子是铁做的,砸在身上很疼。
南韩的警察和宪兵们纷纷围过来看热闹,蒋庆泉的血性也上来了,既然连死都不怕,还怕个球?
你们干我?
那老子让你们都死!
拳头一攥,跟这帮家伙拼了。
一拳闷倒一个棒子,其他的棒子犹豫了片刻又冲了上来。
最终,蒋庆泉还是因为寡不敌众b被按在了地上。
折磨,非人的折磨。
就在蒋庆泉绝望至极的时候,他分明听到有人在朝自己喊话。
是熟悉的汉语:“同志!你要坚强起来!做一个中国人就挺起胸膛!咱们中国人都是硬骨头!咱们打不垮也吓不垮!”
是同样被俘的战友们。
蒋庆泉顿时就有了主心骨,他这一刻意识到,自己不是在孤军奋战!
战俘营分为东西两侧。
支持蒋庆泉的声音来自于东侧,那里关押的都是和蒋庆泉一样坚决要回大陆的志愿军战俘。
南韩士兵把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的蒋庆泉扔进东屋,里面的战友们连忙给他包扎,并道:“同志,你是好样的,有勇气,是汉子,是中国人!”
后来,他才知道。
东屋的都是坚决要回大陆的,而西屋。。。。。。他们享受着优渥的待遇。
东屋的战友们互相鼓励着,打着气,和敌人针锋相对地做着斗争。
战友当中有念过几年书的,他教大伙朗诵由叶挺将军书写的《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呵,给尔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道
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
那一天
地下的烈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这就是那个年代真正的中**人,有着高尚情操,一身凛然正气。
还有一首歌,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去唱。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向着法斯齐开火。。。。。。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的光芒。”
而与此同时,志愿军营地。
在听说蒋庆泉‘向我开炮’的事迹之后,战地记者写了一篇名为《顽强的声音》的战地通讯进行报道。
这是英雄啊!
然而这篇报道还没有来得及发,上级就来了通知:不要再宣传蒋庆泉了,他被俘了,因为他的名字出现在了战俘名单之中。
以当年人们的观念与规定,不管这个人曾经做出过怎样的功绩,只要他被俘了,所有的以往就一阵风吹散了。
战俘营中蒋庆泉靠着顽强的信念,和战友们互相鼓励着,又一次守住了“阵地”。
一九五三年八月份的一天,蒋庆泉和这部分坚决回国的战友,突然被带出战俘营,押上了一艘登陆艇。
一路上他们已抱定要被处决的准备。
万万没想到,等待他们的竟是一个天大的喜讯。
“同志们,祖国派亲人来接你们了!”
当听到来人说出熟悉的汉语的时候,战俘营里的人都哭了,真的是没想到啊。
那种心情,没有亲身体会的人永远都不能体会得到。
终于可以回家了!
哭成一片,一片哭声,都哭。
没有一个不哭嗷嗷的。
代表过来了,给战俘们一人一跟香烟,中华的。
而蒋庆泉没想到的是,自己一辈子被几张纸压得喘不动气。
几张纸:档案,永远抹不掉的东西。
回国后,蒋庆泉在专门接收管理志愿军战俘的管理处接受审查。
再后来,回到了他的辽省农村老家,当了几十年的农民。
王亮继续道:“二零零九年的时候,蒋庆泉和儿子到丹东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一向老实厚重、沉默寡言的老人在现场突然发了火,说什么也要把一张炮兵阵地的照片扯下来。老人的儿子和纪念馆里的工作人员费了好大劲才把老人拦住。”
老人哭了:“当时我喊‘向我开炮’,他们为什么不开炮?开了炮我就死了,就不再会当战俘了!我给祖国丢人了,我不配当**员。我的屈辱和痛苦,你们根本就体会不到的!”
现场的参观者和网友们都听得入迷了,这些人,这些事,他们从未听说过。
王亮:“炮兵当时没有开炮,仅仅是因为炮弹打光了。。。。。。”
0158 我就是王成,向您报道!
0158 我就是王成,向您报道!
当喊出‘向我开炮’这四个字的时候,蒋庆泉是抱着必死之心的,但无奈造化弄人,他没能成烈士。
而活下来,他承受了很多的屈辱和痛苦。
想想这样一副情境,在一九六五年的深夜,崇拜战斗英雄的年代里,村生产队组织大伙看了电影《英雄儿女》。
蒋庆泉的老婆直称赞剧中的主角王成英勇无畏,是她心目中的偶像。
但殊不知,剧中的王成就是她一直以来的枕边人。
蒋庆泉没有说话,他一看就能明白,电影里面说的实际是自己做过的事。
但他不敢声张,只是默默地流眼泪。
他回家之后蒙着被子偷偷哭了整整一晚上。
第二天在地里干活时又悄悄掉眼泪,他不能让别人看见,更不能让人知道,因为他心中压着那个战俘的重负。
蒋庆泉认为:王成是英雄,而自己不是。
蒋庆泉没敢对任何人提及当年的事情,当有人问他当年都怎么打仗的之类的问题的时候。
他就搪塞道:“我没打多少仗,我就会唱歌,我给你唱个歌吧。”
遮遮掩掩就过去了。
回忆都没法跟人分享,无论是让他激动的,还是让他难过的,都不能跟人家分享。
一辈子的阴影。
就这样蒋庆泉在孤独中沉默了下去,那曾经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壮烈往事,在他看来,都只属于电影中那个高大的形象,而与自己已没有丝毫的关联。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在辽省这与世隔绝的小村,蒋庆泉渐渐老去,白发苍苍。
他不知道山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他不敢迈出去,他觉得自己没有脸迈出去。
二零零四年的一天,忽然有几个邻居跑进了蒋庆泉的家,他们兴奋地说,在电视上有人提起了他蒋庆泉的名字!
邻居激动地手舞足蹈:“电视里面的人提到你了,信息啥的都对上了!你就是王成的原型啊!”
蒋庆泉摇摇头:“那不是,不是我。”
邻居:“那咋不是你?人家提你蒋庆泉了,当兵的年份,退伍的年份,都对得上。”
蒋庆泉:“天底下叫蒋庆泉的人多着了,志愿军几十万人,重名了。”
王亮抹了抹泪水,他为什么要帮助老兵?
就在于此。
王亮:“蒋庆泉的第一反应不是激动,不是兴奋,而是茫然和慌乱。他早已经不习惯自己的名字能和英雄二字挂钩了,这个本打算在偏僻的小山村里就这么终老一生的老人,他当然没法去想象,这世上还有竟还有人一直记挂着他,甚至苦苦寻找着他。”
蒋庆泉没有站出来的愿望,他想,就让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永远烂到肚子里去吧。
二零一零年,当年写下《顽强的声音》的战地通讯记者和当年的几个老战友几经周转找到了蒋庆泉,而且把当年描写他英雄事迹的那篇战地通讯的手稿交给了他。
经过媒体的报道,当年的老战友看到了。
他们千里迢迢来了,为蒋庆泉证明。
蒋庆泉这才终于坦然地说出了那一句:我就是王成。
有人问蒋庆泉为什么一直保持沉默。
蒋庆泉回答道:“银幕上的英雄王成牺牲了,而我还活着,我有过那段经历,我不想给英雄抹黑。”
讲到这里,评论区沦陷了。
现场的参观者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英雄不应该被埋没,战俘经历了更严酷的折磨和考验,他始终坚持着要回到祖国,而不是去台湾。他们都是好样的,人民不应该忘记他们,政府更不应该亏待他们。他们是英雄!”
“历史不会忘记蒋老先生的,最可爱的人,共和国的土壤里面有他们血染的风采!”
“小时候《英雄儿女》的电影,王成的形象历历在目。现在才知道他竟然是我们县的老前辈!”
“请善待他。”
“祖国不能忘记,人民更不能忘记!”
王亮继而道:“士兵,对于战争的进程影响甚微,但是作为一个个体生命,每个人会有每个人的独特记忆,它不等同于历史教科书上那些冰冷的数字和客观的记载。对于战争的意义和战争的记忆,在决策者、旁观者、历史研究者和亲历战斗的普通士兵间,是不一样的。”
在管理处的一年时间里,蒋庆泉同另外十五名战士分在同一个班。
每天的生活就是认罪和检讨,不讲功劳,只讲过错。
他们仍然可以穿军装,用着印着抗美援朝的陶瓷缸喝水。
但他们不再被认为是军人。
负责教育审查归俘的干部有这样的论断:“人民军队的字典里就没有被俘,被俘等于变节。”
在接受敌人的审问时,蒋庆泉告诉敌人:“每人一挺小轻机枪、吃大米白面猪羊肉。”
每个正常人都知道,这是为了对抗敌人的审讯。
但是审查的最后结果认定:他被俘后暴露了部队的武器装备。
蒋庆泉所在部队的师政治部为他提供了足够的支持,使他只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幸运地保留了党籍和军籍。
在后来的那场风波中,档案被人翻出来。
他受到了冲击。
运动的时候要斗争他,说他是叛徒。
公社屋里都是批他的大字报,墙上是,绳子上挂着也是。
吃尽了苦,受尽了累。
直到一九八一年十二月的一天,民政局和组织部来了两个人,宣布取消他的党内处分。
那一天,在朝鲜战场上一滴眼泪都没流过的蒋庆泉,大哭了一场。
“后来,组织上问蒋庆泉他有什么要求吗?老人提了一个,希望得到一枚抗美援朝纪念章。政治部听到消息后,专门为老人特制了一枚参战纪念章。授予勋章的时候,蒋庆泉老人身着当年的旧军装,向他的老首长当年志愿军二十三军政委,年逾百岁的裴老将军敬礼。老将军是由两名战士搀扶着走过来的,蒋庆泉汇报道:‘首长,志愿军23军67师201团5连担任步话员蒋庆泉向您报道。’裴老将军颤颤巍巍地将参战纪念章别到蒋庆泉的胸前,随即两位耄耋老人相拥着嚎啕大哭……”
王亮的故事也讲完了:“忠于祖国母亲,毫无二心,不离不弃!中国脊梁!军人典范!”
0159 二十年铸剑
0159 二十年铸剑
铭记光辉历史,开创强军伟业。
人民解放军从诞生起一步步发展壮大。
这当中必然有无数的牺牲者。
有的人,家喻户晓,万人敬仰。
有的人,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蒋庆泉就是这样的人,如果不是战友几经波折、锲而不舍,找到了他。
那些事情必然会被他带到土里去。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炮兵有炮弹,那蒋庆泉,必然会壮烈牺牲。
当他在喊出向我开炮的那一刻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他们的功绩与世长存。
他们?
当年的志愿军中有太多太多像蒋庆泉这样的英雄了,即便是被俘虏了,仍旧坚贞不屈,同敌人做着斗争。
无论是威逼还是利诱,都不为所动。
表现出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
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们没有抱怨。
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什么是军人?
他们便是。
惨烈上甘岭战役的讲解,让那被历史的尘埃湮没的英雄得以重见光明,也让人们对当年的志愿军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印象。
隐秘而又伟大。。。。。。
现场的参观者们,还有网友们,均是意犹未尽。
军事博物馆,展览厅内,一张张照片图表,一面面军旗,一件件文物,一个个景观。
场景还原,人物蜡像,栩栩如生。
进入这里的人,自豪感油然而生。
与此同时,又如饥似渴,迫切地想要了解和回忆那一段段历史。
少年,时代距离他们太久远,他们充满了好奇。
青年人,有些模糊印象,但了解不深刻。
中年人,很多人是当中大事件的亲历者,来这里的目的就是寻找岁月的痕迹,寻找宝贵的记忆。
老年人,见证了共和国的建立,历经风雨,一步步走向发荣昌盛,这是一种情怀。
接下来王亮要讲的是发生在九八年故事。
一九九八年,距离近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
步入了二十一世纪,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稚嫩幼童蜕变成健硕青年,从中年步入老年,亦或是不在了。。。。。。
眼睛一闭一睁,就在那么一瞬间,一切仿佛还在昨天。
难忘的一九九八,那个炎炎夏日,在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巨大的灾难。
一场特大洪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而也就是在那一年,一身身绿色迷彩,令人永生难忘。
“一首《相约98》,我们进入了九八年;一首《为了谁》,我们送走了艰难的九八年。那一年,《水浒传》让万人空巷,《好汉歌》也成为一代人的回忆;那一年,《还珠格格》首播并且迅速火遍两岸三地,内地也由此进入造星时代;那一年,《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内地首映,创下了三点六亿的票房神话,成就了一代经典。”
“那一年,京城决定申办二零零八年的奥运会,并正式向中国奥委会递交了申请书,从此拉开了申办零八年奥运会的序幕;那一年,歼十首飞成功,中国航空史由此被改写。”
王亮没有草稿,完全是一边回忆一边讲述。
本想讲九八抗洪,但当提到歼十战斗机的时候,他情不自禁地继续讲了下去。
因为歼十首飞的那一天,他在场,他是见证了那些一颗。
“歼十飞机首飞的时间定在一九九八年的三月二十三日。”
那一天,机场上的能见度非常差。
试飞现场聚集的人很多,大家都站在机场东侧。
翘首望着那灰蒙蒙的天空,期盼着能见度能达到首次飞行可以接受的程度。
主席台上,有时任总装备部部长、空军副司令员、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一众,他们也不时望向天空,希望着太阳能够扫尽阴霾。
机务人员在对飞机进行最后的检查。
试飞员雷强等待着指挥员的命令。
指挥塔传来指令:“准备起飞。”
雷强登上飞机,在向大家挥手致意后,进入了座舱。
全场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看着飞机发动、滑行、加速。
点火、滑出、加速、拉杆,飞机在快速滑跑中昂起头,呼啸着冲向蓝天。
起飞了,飞机起来了!
全场的人们欢呼、跳跃、鼓掌。
有人把手中的鲜花抛向天空,向飞机和飞行员致敬。
20分钟内,雷强有条不紊地做完各种试验动作,看油量较多,请示再飞一圈。
四圈之后,一个灵巧的下滑,战机宛如翩然起舞的芭蕾演员,收起舞姿,轻盈地落在了跑道正中央。
机身后突地放开一顶大伞,继而,飞机稳稳地停在了跑道上。
一次划时代的首飞圆满地划上了句号。
顿时,人们欢呼雀跃,激动地相互拥抱着、捶打着,任凭喜悦的泪水纵横。
飞机着陆的同时,总设计师跑到停机坪,同雷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
王亮:“这幅画面是美好的,但殊不知,在这背后,有几代人的血与泪。”
八十年代初的中国空军,一清二白。
长期以来航空工业的羸弱,没有一款能够拿得出手的战机。
虽然在一九六四年就的时候我们的工厂就能够生产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米格21战斗机,
一场风暴过去,撑着祖国蓝天的战机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老古董。
到八十年代初的时候,空军装备的歼7和歼7i一共只有五十架左右。
数千架战机的主体依然是战后第一代水平的歼6,还有大量亚音速的歼5。
而同一时间,美国空军的战机已经装备到了第三代,上千架。
“中国空军靠着什么捍卫祖国的碧海蓝天?一种精神,一种敢于亮剑的精神。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是何等的凛然,何等的决绝,何等的快意,何等的气魄!”讲到这里,王亮的眼眶有些湿润。
作为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军人,他的感触实在是太多了。
“当年的中国空军真的是在靠着一腔热血捍卫着祖国的领空啊!”
0160 动用兵力和装备最多的一次军事行动
0160 动用兵力和装备最多的一次军事行动
王亮慢慢走到空军资料陈列区,看着那些老照片,继续讲道:“一九八一年,为了扭转局面,在经济状况极度紧张的情况之下,中央批示国防科工委拿出五亿元人民币,新一代歼击机项目正式被提上议事日程。计划代号:10。”
“一切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啊,一点基础都没有。我们的工程师从早上六点起床,一直工作到凌晨一点多种,花费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才做出方案。但由于我们当时是从二代战机的机械传动控制直接转到数控电传控制,所以发动机的选择成为了老大难的问题,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太多了。又过了五年,这个问题才彻底解决。”
这时,工程师们聚在一起讨论的照片被投到了主屏幕上。
他们大多都刚三十岁出头,正值壮年,风华正茂,干劲十足。
但照片中的他们显得有些邋遢,头发乱糟糟的,看上去胡子也好久没有刮了。
忙碌起来,别说打理头发,就连洗脸刷牙的时间都挤不出来。
“九十年代初,随着形势的变化,空军对战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换新的发动机,机身需要延长,相应的需要对整机重心做配平和调整,主翼也要加大面积。。。。。。这便意味着过去十年的工作又要被推翻重来。”
“终于,终于,在一九九四年的六月份,设计图纸完工。随后便是紧锣密鼓的制作,因为这属于高度机密,所以装配车间采用全封闭模式,窗户都是封死的。炎炎夏日,有人倒在了密不透风的车间里。”
讲到这里,王亮向大家展示了装配车间的照片。
“一九九七年,命途多舛的歼十终于完成了,接下来便是首飞任务了,地面试车的时候,出现了无数险情,工程师又一件件去排除。”
“又一年过去了,歼十首飞成功了。歼十缩短了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完成了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的跨越,使我们的作战部队在应对现代战争中从过去的‘捉襟见肘'转变为‘得心应手'。”
“为了歼十的开发研制、形成战斗力,很多人失去了健康和生命。他们不在乎名利,但在乎为祖国、为人民做了什么,在乎国家和人民的认可。。。。。。他们,太多太多,容我以后再讲。”
点到为止,歼十研究的过程中有数不清的感人故事。
多少科研人员倒在岗位上。。。。。。
这些东西十天十夜也讲不完,王亮的目的很明确,讲九八抗洪。
至于歼十背后的人和事,太多,太多,等梳理一下再讲吧。
回到九八抗洪,继续接着茬讲。
一九九八年的夏天。
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及北方局部地区普降大暴雨到特大暴雨。
持续不断的大雨以逼人的气势铺天盖地地压向长江,长江被压迫得毫无喘息的余地。
以致于其干流和鄱阳湖、洞庭湖水系,珠江、闽江、嫩江、松花江等江海河流相继发生了特大洪水。
这是自一九五四年以来前所未有的特大洪水。
一九五四年由于长江中下游区梅雨期延长,雨量增大,中下游出现了一百年间最大的洪水,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长江一九五四年防汛,很少有人提及了。
王亮觉得自己有必要讲一讲,让年轻人,了解这部分历史:“一九五四年,当时参与防汛的指战员近一千万人,规模相当大了,遍及五省一市,仅鄂省的参战人员就有三百八十万之多,其中武市三十万。”
“我们全体指战员们风雨兼程,日以继夜,有很多同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些牺牲的同志。。。。。。好多人的遗体都没能找到。。。。。。艰苦卓绝、英勇奋战,终于,我们取得了抗洪斗争的重大胜利,保住了城市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讲到这里,很多网友忍不住去查资料。
九四年还有一场洪灾?
为什么自己从来都没有听说过?
那些牺牲在农田里、堤坝上、江河里,牺牲在抗洪一线的战士们,他们的名字早已经黯淡了。
要问王亮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那是因为当时作为海军军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