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超级召唤系统-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乃先生心血,先生舍得给我?”刘辩并未接过那李时珍半生心血,而是盯着李时珍问道。

    “我看公子并非奸邪之人,举止有礼,又有华贵之气,这本书给了公子,想必以公子的本事,必能帮我将其传承下去。而我本领低微,于此地了此残生后却不想这本书失了传承!”李时珍无比真诚道。

    刘辩摇头轻笑道:“哈哈,先生德行,真是让我佩服,我有一法,可以让此书永久传承,并且先生一身医术也能传承千秋,能救活千千万人!”

    李时珍大喜道:“不知公子有何方法,可以让此书传承下去?”

    “若是当今朝廷肯帮助先生,由先生管理天下医者,每个城市都有朝廷建立的医署,先生传授医者医术,如此不仅能够救治更多百姓,还能让先生医术传承下去,如此《本草纲目》的传承就也必将传承千秋!”刘辩将他的想法说了出来。

    李时珍脸色一沉道:“先不说武皇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医家已经没落,当今天子未必会如此做。更何况医者投身朝廷,那就变了味儿,成了专为皇家诊治的御医了!”

    “先生误解我的意思了,我的意思是建立一个医署部门,与九卿等职务相当。管理天下医者,天下医者,需要在医署登记照册考核后才可行医。其分为两种,一种是私人诊治,不受官府管辖,另一种则是朝廷出资组建医所,为百姓造福!医署权力很大,有考核医者,作废医者行医之权。并且医署下辖医学院,可教授人才学医,研究病患。并且对国家各地药材的价格方面,也有掌控!”刘辩连忙解释道。

    李时珍惊讶道:“你这方法可是将与医有关的东西都连接在了一起,从医者学医,行医,甚至所用药材都由国家管理?”

    “只可惜你一黄口小儿,所想虽然奇妙,但终究代表不了朝廷,更何况将医道中那些利益都收归国家,掌控药材价格,甚至对私人医者的这些利益都有不小的损失,虽然能够造福千秋万代的百姓,但其阻力也巨大无比,十年数十年,也难以成功!”李时珍嗤笑道。

    “有志者事竟成,不试试怎么知道成不成?”刘辩一本正经的反正道。

    李时珍看向刘辩,眼中满是慎重,问道:“如此大言不惭,不是身处高位便是狂士,我看你不是轻佻之人,你到底是谁?”

    面对李时珍的质问,刘辩坦然一笑指着桌案上的宣纸道:“此物正是出自朕手!”(未完待续。。)

第269章医道大会

    刘辩指着那桌上的宣纸笑道:“此物便是出自朕之手!”

    不说刘辩自称是朕,便是那宣纸,整个洛阳城哪个不知是当今天子刘辩所改进,又大力推广的?而且宣纸物美价廉,只要不是特别贫困的家庭,都能够用上这宣纸。

    刘辩说出此话,其身份已经不言而喻,眼前这位,便是大汉天子刘辩。

    李时珍目瞪口呆,从座位上惊起,大唿道:“你果真就是大汉天子陛下?”

    “不然呢?这洛阳城还有人敢冒充天子不成?”刘辩嘴角上扬,微笑道。

    李时珍听了这话连连点头,当今天子深受百姓爱戴,莫说不会有人冒充天子,便是有多半是疯子,而这人举止正常,不可能是疯子,那其身份便唿之而出了,李时珍忙起身躬身行礼:“草民不知天子驾临,万望恕罪,万望恕罪!”

    “不必多礼!”刘辩连忙扶起李时珍,对这种仁德高尚之人给予其尊重:“先生治病救人,着书立说如此功德朕哪里受的起你的大礼啊?”

    “陛下勤政爱民,将关中洛阳治理得如此繁华,救的乃是千万百姓,陛下怎么受不起?”李时珍在刘辩的搀扶下又坐了下来,嘴里反问道。

    刘辩摇了摇头也跟着坐下,如今两人却是身份转换,中间隔着莫大的差距了,只见李时珍脸色期盼道:“陛下您先前所说之事,可是戏言?”

    “字字句句出自肺腑,岂是戏言?需知君无戏言!”刘辩正色道。

    李时珍眼睛一亮兴奋道:“陛下是打算如先前所言那般作为吗?”

    “先生先前不是怕事情受挫吗?如今怎么如此期待?”刘辩调侃道。

    “若是陛下愿意支持,草民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啊,这是功在千秋的好事啊!”李时珍急切道。

    刘辩看着李时珍点了点头道:“朕此番亲自来寻先生,便是为了此事,如今先生让朕很是满意,先生若是愿意,明日朕便派你入宫商议此事!”

    对于特殊人才的运用,刘辩自然是要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像李时珍这种神医,若是只为御医为皇家治诊,却未免有些暴殄天物了。

    刘辩便打算,借助李时珍的医术医德,来打开一个局面。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各类学派的思想逐渐没落,许多技艺也相继失传。就比如华佗的青囊经,便湮灭于史尘埃当中了。

    医家虽然与生活息息相关,成为百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者说医家已经融入百姓之中,与时俱进了,但也因为罢黜百家,或多或少有些影响,不至于没落,但也难以发展壮大,但刘辩认为这还不够。

    相比于其他诸子百家,医家的兴盛,可以说是最不受人忌讳的一家。因为医家已经融入生活,必不可少,并且医家没有主流思想,不像法家墨家思想那样,对治国有重大的影响。刘辩便打算以医家为突破口,重现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文化璀璨的盛世局面。

    “草民自然愿意!”李时珍连忙答应下来。

    “对了先生,若是将来建立医署,医术肯定要相互交流,你这一身医术肯定是要传授出去的,不知你可愿意将医术传给其他人?”

    李时珍不假思索,大义凛然道:“自然愿意,这几百年来,各人自扫门前雪,懂得的知识不愿传授出去。反而家族藏私,几代过后,后辈子孙学得越来越少,以至于医学得不到发展,反而越来越没落!不过当世有二人却与我相同,都是喜欢钻研医术之人,其一为华佗,其二为张仲景!陛下若得此二人相助,所设想的局面肯定更容易打开!”

    “恩,此二人朕也有所耳闻,也曾寻找过,却不得其法,如今遇到先生,朕也深受启发,或有一法子,让他们现身!”刘辩点了点头道。

    “陛下有什么法子?”李时珍惊喜道。

    “这个朕先卖个关子,你明日便知道了,如今天色已晚,朕便告辞了,明日便有人接你入宫!”刘辩起身告辞道。

    “是陛下!”见刘辩不说,李时珍也不敢多问。

    刘辩与杨妙真二人告辞离去,回到皇宫中,第二日,刘辩一大清早便召集三公卢植,蔡邕,丁管,田丰,荀,荀攸等重臣入宫,又差人寻李时珍入宫见驾。

    几个文官重臣到来之后,坐在大殿中等候刘辩的到来,待人通知刘辩李时珍入宫后,刘辩才来到书房。

    “臣等拜见陛下!”群臣向着刘辩行礼过后,几人在大殿中坐了下来,刘辩开口道:“朕此次召集诸位前来,有件事需要你们参谋参谋,来人,宣李时珍进来!”

    不一会,李时珍踏步走进大殿冲着刘辩道:“草民李时珍见过陛下!”

    “不必多礼,来人给李神医赐坐!”刘辩右手虚扶道。

    “敢问陛下召集我等,有何事商议?”丁管见刘辩没有说话,反而是召见了一个民间的医匠,疑惑着问道。

    “朕昨日出宫体察民情,路过一小巷,发现李神医开设诊所为百姓治病,数十人排成长龙,看病者络绎不绝,朕便在想,我大汉又如此多的人身染疾病不成?”

    “陛下,人生老病死,乃是天命轮回,无可奈何之事,我大汉每年因为生病而亡者甚多,甚至婴儿夭折也不在少数!”丁管拱手说道。

    像古代没有后世那么多污染,车祸也不可能在古代,故而古代人死亡多数是因为疾病,夭折和战乱。但古代的疾病,多数是救治不及时或者没有意识的防范,故而导致死亡,有些则是因为医疗手段不行的缘故。

    这些都是可以人为解决的,一旦解决,则百姓的存活率则会大大提高,人口便也会飞速增长了。后世清朝百姓四万万,而如今的大汉,人口不超过五千万,对于人口,刘辩相当重视,努力寻找提升治下人口的办法。

    而发展医疗事业,则是使人口镇定增长的办法。

    “生老病死虽是天数,但自神农氏以来,始有医道,医者治病救人,使人延年益寿,祛病消灾。朕便想若是我大汉百姓人人有病可医,是否能活无数百姓呢?”刘辩顺着丁管的话说,却有伸展他的本意。

    “人人有病可医,这是医道大盛,百姓之福,只是我大汉医者的数量,远远不能达到如此的盛世啊!”蔡邕出列道,看来他也是有此念想,却觉得无能为力。

    “李神医,你说若你教授人医术,几年可以出师呢?”刘辩看向李时珍问道。

    李时珍回答道:“全看各人资质,资质出众者三五年,资质愚钝者**年,甚至十来年!”

    “恩,若是我大汉医者,一人教授十个学生,那最多十年之后,我大汉的医者数量,便会多出十倍!百姓有病可医不就可以实现了吗?”刘辩点头道。

    “陛下,医术乃不传之秘,医者向来是一脉单传,有谁会开馆授学啊?”荀道。

    “李神医会,朕相信,我大汉除了李神医,还有无数医德高尚者,其原则是治病救人,而并非用医术牟利?若是为了治病救人,又何尝会将医术藏私呢?”刘辩指着李时珍,大声质问道。

    群臣看向李时珍,只见李时珍身子挺得笔直,目不斜视,一声粗布麻衣,打扮的极其干练,容貌虽然普通至极,却又让人肃然起敬。

    “若能让医道造福于民,我一身医术便甘愿传授他人!”李时珍拱手道。

    群臣肃然起敬,有此一身医术,金银钱财什么得不到,却甘心传授给不相干的人,要知道这样便成了大路货色不值钱了啊。

    “李神医有此志向,与朕不谋而合,朕还是觉得我大汉像李神医这样有德性的医者还是居多的!若是能将这些人汇聚起来,当能做做文章!”

    “所以朕决定在洛阳城,召开一个医道大会,召集各地名医,前来洛阳汇聚,共襄盛举!”刘辩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未完待续。。)

第270章五石散

    “医道大会?”群臣惊讶出声,又是对刘辩这新颖的提议表示不解。

    卢植听了抚须问道:“陛下,这医道大会如何举行,又有何作用啊?”

    “医道大会,顾名思义,召集各地名医汇聚,探讨疑难杂症,相互交流!随后朕借助这个便利,亲自召见医德高强者,以完成朕之所想!”刘辩解释道。

    “天下医者甚多,若是单纯交流医术,恐不会来洛阳相聚!”丁管在一旁分析道。

    “那便在添个彩头,决出天下第一名医的头衔,哼哼,那天下医者,势必争相赶往洛阳!”刘辩笑道。

    “这倒行得通,若能如此,也是医道一大盛世!”蔡邕点头赞叹道。

    “若是如此,我们得先推举出一个人来接受各地医者的挑战,我看非李神医莫属!”卢植看向李时珍道。

    “能促进医道发展,我李时珍义不容辞!”李时珍点头应允。

    三公大臣商量的火热,他们见此医道大会,便有了兴趣,却忽略了开设医道大会的目的。只见荀皱眉问向刘辩道:“陛下您大费周章开医道大会,所为是促进医道繁荣,做到百姓有病可医治。可这其中繁琐之事甚多,不知您可考虑过没有?”

    荀所问,便是医疗机构了!

    只见刘辩点了点头拿出一叠宣纸递给荀道:“这便是详细的结构,首先朕设立医部,医部长官为太医令,其权力为管理天下医者,所有医者都要在医部备案,登记造册!”

    “又在地方设立医署,医署的职责是治病救人,天下医者想要行医,须得到当地医署进行考核,获取行医权,以免庸医误人!”

    “医署在各地,除了治病救人之外,还可以招收学徒,传授医术,又要掌控各地的药材,视情况控制其价格,除特别贵重的药材,应该将其掌控在百姓能够接受的范围当中,以免奸商垄断药材哄抬药价格!”

    刘辩此举,并非垄断药材,将其收归国有,而是让各地的医署,成为药材的龙头,拥有最大的话语权。当世买假药的不知凡几,这根本不可能将其垄断,并且因为各地的情况不同,全国的药材价格也不可能统一。因此医署的一个任务,便是宏观调控药材价格,使当地的百姓在其可以接受范围之内。

    宣纸上条条框框,将医部的权利指责写的非常细致。只见最后一张纸上,又上书:“在医部之下,又设一机构名为太医院,其职责是教导学生,培育医者,研究各种病患,另外太医院有为皇家诊治的义务!”

    荀恍然大悟,他原本以为,李时珍会是医部的太医令,但由此看来,刘辩是不打算让医者参政的,很明显,医部的权利是掌控各地的医署医者,调控药材价格,整理备案,这些不需要医术,只要是一个精通吏政者便能将其打理的很好。

    而那太医院,才是李时珍这神医应该待的地方,太医院教授医术,研究病患,唯一与权力挂钩的乃是为皇室诊治。但这只是旁枝末节,似李时珍这样德性高尚之人若是做官,反而落了下乘,太医院确实是最好的归宿。

    众人看了连连点头,这机构确实设的巧妙,医政分家,医者只是治病救人,而管理者却不是医者,两个领域分工合作,却能各司其职,互不影响。

    群臣看了连连点头,刘辩道:“这只是草案,其中细节之处,你们在修改修改,另外在准备人才,待医道大典过后,便要开始组建医部了!至于医道大会之事,你们也合计合计!”

    “臣等遵旨!”蔡邕等三公大臣拱手退下,商议组建医部和筹备医道大会的事宜。

    “奉孝和李神医留下来!”见众臣开始退下,刘辩又喊住了李时珍和郭嘉。

    “不知陛下喊住草民还有何事?”李时珍拱手问道。

    刘辩拉过郭嘉,向着李时珍介绍道:“这位是去年的科举榜眼,郭嘉郭奉孝,他一直体弱多病,朕心甚忧,烦请神医替朕看看!”

    “哦?郭大人有礼了!”一听郭嘉的身份,李时珍连忙给郭嘉行了个礼,毕竟科举出身,多数是寒门子弟,得了个榜眼,在许多平民眼中便让人无比尊敬。

    郭嘉连忙还礼,李时珍打量起郭嘉来,只见郭嘉容貌清瘦,眼中透着灵气,但脸色却甚为苍白,体现出一股病态。这便还是好的,若不是这一年来,刘辩禁止郭嘉沾染酒色之物,恐怕更加严重。

    李时珍看着郭嘉,也不把脉,眉头微皱,看的郭嘉头皮有些发麻,问道:“李神医,我这病怎么了?”

    李时珍叹了口气道:“五石散真害人不浅,你这病本是酒色过度,只需戒酒戒色,在调理几月,便可康复,可你平日服用五石散过多,其毒已经入内,有些麻烦了!”

    “什么?五石散居然有毒?我服用五石散只感觉身强力壮,精力充沛,怎会有毒?”郭嘉惊唿道。

    “奉孝你怎会服用此物?五石散乃慢性毒药,长期服用有致命危险?”刘辩怒喝道,五石散乃是魏国何晏提倡服用,何晏乃何进之孙,因为他的倡导,魏晋时期服用五石散成为一种风气。可是后来,服用过五石散的人却大多死了。

    在刘辩看来,那五石散就相当于后世的毒品,但其毒性比之毒品更大。原以为此时五石散并没有人服用,想不到在自己眼皮子低下已经有人尝试过了。

    “想不到陛下也知晓此物?”李时珍惊讶道。

    “略知一二,先不忙说这个,李神医,奉孝的病可还有得治?”刘辩看着郭嘉,颇为担忧道。

    “以郭大人当前的身体来看,若不及早戒酒色五石散,恐怕只有十几年的寿命。不过眼下,却还是有的治的,不过如今郭大人体弱,却还是要在下亲自调理一年左右,才得康复!只是不知郭大人能不能戒除这些害人之物了!”李时珍看着郭嘉笑道。

    “神医那五石散可是好东西,你会不会弄错了?”郭嘉还是有些不敢相信那让他********的五石散居然是害人之物。

    “奉孝,李神医悬壶济世,对五石散也有研究,岂会弄错?若那五石散真是奇药,你这病为何不见好转?自今日起,朕便派人看着你,远离酒色,五石散更不许服用,由李神医调养你的身体,如若不然,放心你的脑袋!”刘辩低声呵斥道。

    刘辩如此说,当真是要动真格的了,郭嘉无奈只得点头答应。

    “李神医,这段时间,奉孝就麻烦你多为照应了!”刘辩向李时珍请求道,李时珍点了点头:“陛下放心,草民义不容辞!”

    再说蔡邕等三公大臣与其他属官商议一番,先决定召开医道大会,张贴告示,使各地名医汇聚洛阳之地。而他们趁着这段时间,则不断优化医部的结构,准备人才,只待医道大会结束,便正式组建医部。(未完待续。。)

第271章奇异姐弟

    洛阳城将要开展医道大会,角逐出天下弟子神医的名号!

    不过几日时间,这个消息便不胫而走。

    医道大会,医者相互交流,探讨医术,这是医道盛典,百年难得一见。无数拥有医德者趋之若鹜。而其他将医术私藏,为了自身利益的人,为了那天下第一的名号,也纷纷赶往洛阳。

    一时之间,洛阳又成为天下的焦点,先是洛阳附近的医者赶往洛阳,随后远一点的郡县,无数医者蜂拥而至。并且因为医者赶往洛阳,许多病人无人可治,也赶往洛阳求医。

    便在告示张贴后的几日时间,赶到洛阳的每日便有百人之多,考虑到名医身处各地,距离洛阳路途遥远,蔡邕便将时间定到两个月后,两个月了之后,医道大会如期举行。

    数日过后,消息便传至南阳一带。

    南阳隶属荆州,乃是荆州北边的屏障,可如今却被袁术所占据,横征暴敛之下,弄得民不聊生。

    好在现如今,乃是侯君集治理南阳,侯君集管理军队还算不错,严格要求下属,因此在南阳也没出出现士兵劫掠的情况。相比一年前在袁术的治理下,如今虽然仍是赋税极重,但南阳百姓的处境还要转好了一些。

    南阳宛城!

    一间医馆之前,迎面而来一个女子,只见她一声淡黄色长裙,身材高挑,大约十七岁上下,容貌颇为秀丽。

    黄衣女子走进医馆对着柜台前一个医者叫道:“张大夫,我来取药了!”

    黄衣女子好像是常客,张大夫随手拿起一包药草递给她道:“黄姑娘,这些日子你不用来了,我要出趟远门,数月才能回来!”

    “啊?先生要出远门那我弟弟的病怎么办?”黄姑娘听了脸色一慌焦急道。

    张大夫摆手解释道:“黄小公子的病我也无能为力,说难听一点,是老天爷容不下他!此次洛阳城天子举办医道大会,到时候大汉所有医者都会前往,你们不妨去洛阳看看,老夫才疏学浅,救不了黄公子,可这大汉还有其他神医,如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人,此次洛阳盛举,他们说不定也会前往,你们可以去洛阳求医试试!”

    “李时珍华佗这些神医能够救治我弟弟?”黄姑娘惊讶道。

    “令弟的病患我平生仅见,可以说是老天爷不让他活下去,那些神医恐怕也不能保证便治得好,我只是让你们去试试!”

    黄姑娘对张大夫行了个礼道:“多谢张大夫相告,不管我弟弟是什么病,我都会想办法给他治好的!那张大夫先忙吧,我便不打扰了!”

    黄衣女子提着药出了城,径直往城外的家中赶去。

    黄衣女子家处于宛城外的村落,这是一间院落,用围墙给围了起来,黄衣女子推开大门,只见里面是青石般铺就的庭院,再往后便是三间瓦房相连。

    这住所极其简单,可见其家境不太富裕,却有比一般人的生活要好上不少。

    青石板所铺就的庭院里,并无其他摆设,只放置了一个兵器架,兵器架上并无十八般武器,大多为刀,有长刀,马刀,朴刀各不如一。可见这家主人,乃是爱刀,使刀之人。

    值得一提的是,那兵器架旁边的角落里,还放着两柄巨大的铁锤,那铁锤奇大无比,足足有磨盘大小,一个恐怕有两三百斤重,莫说单手提起都难,实在想象不出,有谁会用他打造成兵器,如此巨大的铁锤,谁能拿的动它上马厮杀?

    只是那铁锤,放在那角落,,其上已经生锈,因为下雨,旁边堆积了一片泥沙,显然已经很久未曾动用。看着那硕大的铁锤,黄衣女子神色暗淡,心道:“若是弟弟身体不能康复,恐怕永远都没有机会抬动这铁锤了吧?”

    “是阿姐回来了么?”

    黄衣女子推门声,显然惊动了屋内的人,只见屋内想起一道略显稚嫩的声音,从屋内走出一少年来。

    前面大约十二三岁上下,只是其身高只有六尺,长得只能用一个字形容,瘦,非常瘦,奇瘦无比。那身板,好似女子纤腰,堪堪一握,又好似一阵风便能将他吹到。

    可他站在门口,却挺得笔直,又好似稳如泰山,脚下好似扎了根一般,给人很是怪异的感觉。

    “咳咳!”少年面黄肌瘦,不停咳嗽,“姐姐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外面风大,你快回屋歇着去,我去给你熬药,待会再去给你打只野鸡,给你补补,也不知你这身子怎么搞得,怎么吃都不长点肉!”黄衣女子走上前来,摸了摸那少年的脸颊,调笑道。

    “我不回去,屋里好无聊,每天吃药也不见好,我不吃了!”少年一撇嘴皱眉道。

    “不吃药你想干嘛?”女子白了他一眼呵斥道:“现在爹爹不在家,你便不听我的话了,当心爹爹回来教训你!”

    “我想要它!”少年指着地上放置许久的铁锤道:“要不是我病了,爹爹都打不过了,要不是杀爹爹担心我,我才不吃药呢!”

    “嘿!”

    少年走到那对铁锤前,双腿微沉,两手并用,一之手一个便将士提了起来。

    “铛铛铛!”

    少年将铁锤相互敲击,其上沾染的沙土纷纷落地,发出巨大的声响,随后,少年舞动铁锤,两只巨大的铁锤,在他手上上下翻飞,舞得霍霍生风,好似那铁锤是纸煳的一般,一点重量也没有。

    “弟弟快放下,爹爹说你不能碰这个!”一旁的黄衣女子见少年玩的兴起,连忙制止道。

    少年倒也听话,连忙放下铁锤看着那黄衣女子道:“姐姐你便让我玩一会吧,屋里实在是太闷了,咳咳!”

    黄衣女子摇了摇头道:“玩铁锤是不行的,爹爹说你不能动武,不过姐姐可以带你出去玩!”

    少年听不能动武神色一暗,又听女子说要带他出去玩又惊喜道:“太好了姐姐,你要带着去哪玩?”

    “姐姐带你去洛阳!”

    “洛阳?听爹爹说洛阳离这里好远好远,咱们要是走了,爹爹回来找不到我们怎么办?”少年听了撇了撇嘴担心道。

    “爹爹还在长沙,不知多久才回来一次,这次带你去洛阳是治病,要是爹爹下次回来,见着你病好了,指不定有多高兴呢,你说好不好?”黄衣女子笑着解释道。

    这句话显然诱惑力大,他爹爹在那少年心中的分量显然很大。他双目发亮连连点头道:“那姐姐快点待我去洛阳治病吧,爹爹回来看我病好了就能让我使锤子了!”

    黄衣女子面色一黑,刮了下少年的鼻子道:“爹爹还没你的锤子重要?你先别急,等我晚上做些干粮,准备些衣服,明天在上路!”

    第二天一早,黄衣女子便带着那少年来到庭院,黄衣女子从兵器架上取了把朴刀,又拿了壶箭,一把弓。那少年在他姐姐的注视着,想取那铁锤却被她盯了回去,只得在兵器架上提了横长棍扛在肩上。

    出得庭院,只见门外放着一辆马车,黄衣女子让少年坐进马车,她自坐上车架充当车夫。姐弟俩初生牛犊不怕虎,便向洛阳方向而去。(未完待续。。)

第172章三国梁山

    大野泽又名巨野泽、野泽、大泽、广野泽,乃是兖州东平,东郡,济阴等四郡交汇之地。《山海经》记载炎帝女儿精卫衔石填东海故事中的“东海”就是指的大野泽。

    大野泽是位于黄河下游的一个巨大湖泊。为古济水所汇。该泽西通雷泽;西南纳济水连通菏泽;东北出济水,再东北经济南流入海;东南出黄水入菏水、通泗水、入淮、入海。因交通之便,水产丰富,自古是先民生存争夺之地。

    经过多方演变,如今大野泽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而在《大名舆地名胜》中记载载:巨野泽,宋时与梁山泊汇而为一。

    没错,水浒中的水泊梁山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存在,只是黄河泛滥,几经改道,梁山一带也跟着几经改变,从三国时代的大野泽,到宋时八百里纵横的水泊梁山,再到后世的东平湖。

    如今的大野泽,南北长约三百里,东西百余里,南边是巨野县,往西北乃是郓城县,往北则是梁山,而梁山之北,则是后世的东平湖了。只是如今那里却是一片土地,尚未形成湖泊。

    大野泽虽没有梁山水泊八百里纵横那般壮观,但但方圆也有两三百里,大野泽周边,洼地芦苇遍布,水产丰富,土地富饶,周边巨野梁山百姓,因之得以过活。

    周边郡县因大野泽的存在,因而富饶,周围百姓借助那肥沃的土地生存,水泽中鱼虾种类甚多,周围渔村遍布,不少都是深谙水性的渔民。而梁山也是富饶,梁山山脉险峻,里面野味不少,周边又有不少依靠梁山而存在的猎户。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莫过于此。

    此时,青州黄巾攻入兖州已经一月有余,洛阳城刘辩正紧锣密鼓筹备医道大会,公孙瓒兵败范阳身受重伤还没几天,袁绍领军南下,磨刀霍霍,欲染指兖州。

    郓城位于大野泽西北方向,属于东郡管辖范围之内。

    青州黄巾席卷兖州,自然不会放过大野泽这块肥肉。

    当初在青州,黄巾军军师吴用被太史慈射伤,但趁着青州军追击黄巾之时,趁乱逃脱了。

    自此战过后,青州军对黄巾军便是碾压之势,吴用原本只是兖州大野泽便一乡村的教书先生。外出游学之际,阴差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