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超级召唤系统-第1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谢道韫,谢玄这个谢家的杰出后辈,也都是谢安教育出来的。史记载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

    谢家的这种族风,让刘辩颇为喜爱,以家族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才是刘辩想要的世家。如今刘辩手下的曹家,荀家,王家都是如此。

    “对了,我家中还有弟弟谢玄,他的才华也颇为不凡,年纪轻轻便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叔叔对他大加赞赏,只怕再过几年,便是你也比不上他!”谢道韫又道。

    说起谢玄谢道韫也颇为自傲,刘辩眼中也难以掩饰笑意:“小舅子谢玄?”

    谢玄与谢安一般,治国经略,率兵打仗样样精通,若真要做个比较,谢安谢玄是周瑜这一类的人物。不过谢安更注重大局观,是统帅全局的人物,在治国方面更有建树,而谢玄是一个统帅,治国方面又差了一点。

    东晋大名鼎鼎的北府军便是谢玄一手创建!淝水之战谢安为总指挥,谢玄为前锋,以八万击败号称百万之众的前秦兵马,比之史上赤壁大战,更让人神往。

    似谢安,谢玄这种人物,可谓天下风流人物了。

    熟悉了谢家的人物,刘辩心中暗道:“以谢安的才能,不会看不清当今天下的局势,朕日后亲自上门,他也会举家相投的,只是谢奕这个老丈人有些难对付,只怕谢道韫回去之后,还知道要怎么辱骂朕呢?”

    二人又继续攀谈,深入了解着,知道深夜谢道韫困倦刘辩才告辞离去。(未完待续。。)

第482章御驾亲征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三天便过去了,谢道韫离家日久,也该到了回家的时候。这几日刘辩是一直陪着谢道韫的,两人之间的感情也急剧升温,除了迈出那最后的一步,可以说便宜都被刘辩占尽了。

    这一日阳瞿东门之外,刘辩出城相送,而杨再兴典韦等人在后隐藏保护着刘辩。

    谢道韫自刘辩手上接过报复,强颜一笑道:“好了刘郎,不必再送了,接下来的路,便让我一个人走吧!你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办,一年之后,我等你哦。”

    刘辩点了点头道:“一年之后,八抬大轿娶你过门!”

    谢道韫闻言笑道:“我等你!”

    说罢,谢道韫转身便走,虽心中满是不舍,但越是依依惜别,心中的苦痛便越多。转身之后的谢道韫不做任何停留,踏步向东而去,陈郡在颍川郡以东,又叫陈国,如今在袁术的治下。

    刘辩望着谢道韫的身影逐渐远去,笑道:“一年时间,还真是有些紧迫,不过一年时间,朕一定会去找你的。因为朕一年之内,势灭袁术!”

    “你们出来吧!”刘辩对着身后高声道,不过多时,杨再兴,典韦,杨妙真,陈到等四人便走了出来,刘辩在四人之中看了一阵,最后落在陈到身上,刘辩笑道:“叔至,你刚跟着朕,却有一件苦差事要你去办了。”

    “但凭陛下吩咐!”陈到拱手道。

    刘辩点了点头道:“此次随朕而来的有五百骑兵,你去取五十精骑,跟上谢道韫一路保护她,务必让她安然返家。一路上不必暴露身份,隐藏保护便可,待他返家之后你不必回来,便在她家附近安顿下来,事无巨细皆向朕禀报,不久之后朕也会过去的。”

    谢道韫四维:武力68,统帅65,智力91,政治82!

    虽然谢道韫四维不错,可谓文武双全,但刘辩怎么会放心让她一个人返乡呢?因此令陈到带着五十骑兵随行秘密保护。

    陈到听了之后拱手抱拳道:“陛下放心,我定会保护夫人安然返乡!”

    “快去吧!”刘辩摆了摆手,陈到便拱手退下,刘辩便带着杨再兴等人返回荀家。回到荀家之后,刘辩召来荀爽道:“老司空,此次才子大会结束,消息传来,他们大多都向南而去,应该是去投宛城了。朕也该返回宛城了,你是跟着朕一同回去,还是等举族般迁的时候在走?”

    荀爽当即便道:“老夫与一众后辈与陛下一同前往宛城,至于搬迁之事,交给下人去做。”

    荀家是颍川大族,举族搬迁定然是需要许多准备时间的,但荀爽却决定自己与家族核心成员随同刘辩一起前往,便是不想节外生枝。人走了便行了,至于钱财,书籍这些身外之物,便听天由命好了,能安全送到南阳那是好事,若是不能,被赵匡胤派人截下,刘辩也会赔偿的。

    更何况荀爽也明白赵匡胤的为人,既然人都走了,他也不会为难扣下荀家族本。若是如此,普通人看不出来,但明眼人却心知肚明,赵匡胤若是真办了,无疑会得罪许多人才。

    刘辩满意一笑道:“那好,朕明日便启程返回宛城,你们随朕一起走吧!”

    “那老夫便下去准备准备了!”荀爽拱手退下。

    第二天一早,刘辩等人便离开了阳瞿,荀爽,荀衍,荀谌自己荀家的一众核心子弟也一同南下,随身携带的只有几车珍贵书籍自己换洗的衣物,至于举族搬迁,荀爽都交给了下人去办。

    几日之后,刘辩便带着一行人返回宛城,王勐亲自出城迎接,将刘辩迎入府衙之后,济济一堂,好不热闹。刘辩看着堂下两个陌生的面孔,不由得问道:“景略,此二人是?”

    不待王勐介绍,二人拱手作揖道:“刘裕,傅友德拜见陛下!”

    刘辩闻言大喜看着二人道:“好啊,你便是心向大汉,忍辱负重险些丢了性命的傅友德!还有你,便是为朕守住南乡的刘裕,二人皆是我大汉的栋梁之才啊。”

    二人连道不敢,刘辩却十分高兴,揽着二人的手臂畅谈,一旁的王勐道:“陛下,您去了一趟阳瞿,不过几日便有大批学子来投,而陛下建立的招贤馆,这几日也有贤才来投,我都一一安排了职务。正好这次荀夫子也举族南下,我特意安排了宴席,为陛下以及荀夫子接风洗尘,也为陛下引见一番来投的人才!”

    刘辩笑道:“如此甚好!”

    王勐拍了拍手,大殿内便有下人上来收拾,刘辩走上正北主位,左右两边,古时以左为尊,荀爽被安排到了左侧第一。荀爽之后又安排了两个小桌,乃是荀谌,荀衍的。王勐则为右侧第一。

    左侧第二第三的位置则是杨再兴,杨妙真,刘辩身后只有典韦保护。而右侧第二第三乃是刘裕,傅友德二人。

    第一排之后,左右还有一排尚未有人落座,刘辩知道这是安排给前来投奔的人才的,刘辩便道:“景略,还不将人才带上来让朕认识认识?”

    王勐拍了拍手,不过一会殿外便有一众人才鱼贯而入,来到殿中向着刘辩拱手行礼:“房乔,于成龙,李严,……见过陛下!”

    刘便嘴角一勾,这其中许多人才,不少是当日才子大会的,不知他们见了刘辩会是什么表情,刘辩双手虚扶道:“诸位平身吧!”

    一众人才这才抬起头来,见着高台上的刘辩,一阵哗然!

    王勐不解其意,站起身来训斥道:“天子当面不得喧哗!”

    刘辩摆了摆手道:“无妨,不知者无罪,尔等就坐吧。”

    房玄龄,于成龙等人来到右边第二排就坐,而李严等南阳本地人便在左边第二排坐下。房玄龄,于成龙二人乃是系统召唤而出,刘辩已经见怪不怪,倒是由召贤馆吸引过来的李严,却吸引了刘辩的注意。

    李严乃是南阳人,蜀汉的重臣,刘备永安托孤,诸葛亮与李严俱是托孤大臣,诸葛亮为主,李严为副,由此可见李严才能非同一般,而演义之中,李严则是一个武将的形象,与黄忠大战四十回合不分胜负。

    这个时代史演义已经混淆不清,刘辩也不知道这李严是史人物还是演义人物,当即让系统检测李严四维:“李严,武力53,统帅79,智力86,政治91!”

    “53的武力,怎么能不能与黄忠大战四十回合吧,看来这是史上的李严了!”刘辩心中暗道。

    众人落座,刘辩举杯高声道:“朕新得南阳,得诸位来投,真乃幸事也,朕仅以杯中酒以谢诸位!”

    众人连道不敢,连忙举杯相迎,酒过三巡,宴席中好不热闹,刘辩也放下酒杯高声道:“如今南阳称帝,尔等新投,朕当委以重任,刘裕,傅友德上前听封!”

    “刘裕,傅友德,你二人忠心大汉,拦截荆州刘表,保住南乡城,朕封你二人为偏将军!”

    二人大喜道:“多谢陛下!”

    众人自然没有异议,傅友德为了大汉险些被杀,忠义之名早就传遍了南阳,而刘裕乃是汉室宗亲,于守卫南乡也献计颇多,刘辩如此提拔也无可厚非。

    “房乔,于成龙,李严听令!”

    “房乔为南阳太守长史,李严为从事,于成龙负责南阳屯田之事,你们三人协助王景略处理南阳事务!”刘辩下令道。

    “微臣领旨!”三人拱手领命。

    官职任命并非一蹴而就,三人虽然才能不凡,但也需要资,眼下还是要让王勐在南阳坐镇一段时间,让三人锻炼一段时间,在让王勐返回雍州。

    刘辩的想法是于成龙善于治理地方,为官清廉,让他屯田,能力足够。等王勐离开之后,便让于成龙为南阳太守治理南阳,而房玄龄长于智谋,刘辩想让他为南阳军师,不治理地方,至于李严可为于成龙副手。

    “南阳被袁术为祸久矣,许多田地无主,百姓流离失所,景略,你从长安调粮草,种子,耕牛农具前来南阳,尽快清点百姓户口,协助百姓恢复安定!”刘辩叮嘱道。

    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刘辩所安排的屯田却是民屯。

    事务安排下去刘辩向着王勐询问道:“景略,如今讨袁檄文发布出去,天下诸侯反应如何?”

    王勐拱手道:“讨贼檄文发布不过十数天,除了袁贼兵马大举屯兵汝南防备常遇春将军之外,其他诸侯尚未做出动向。不过微臣以为,眼下还有一件大事,比消灭袁术更为重要!”

    “哦?何事?”刘辩惊讶道。

    “是樊城,眼下陛下已经尽得南阳,但荆州刘表却屯兵樊城,陛下应该先下樊城。否则攻打袁术之时,刘辩在陛下身后勐插一刀的话,恐怕……”王勐拱手道。

    “据探报得知,樊城之中已经屯兵数万,恐非轻易能够攻下!”杨再兴闻言眉头一挑道。

    刘辩沉思片刻,道:“景略说的不错,樊城是荆州咽喉,也是南阳南面屏障,必须得下。樊城兵马虽多,但刘表此人胆小怯懦,他屯兵樊城,不过是以为朕要攻打袁术。如果朕御驾亲征,他必定惊恐,樊城可不战自下!待拿下樊城之后,朕才能安心攻打袁术,等各路诸侯做出回应,这段时间攻打樊城已经足够了!”

    “御驾亲征?陛下何须御驾亲征?末将愿领军前往攻之!”杨再兴拱手道。

    刘辩笑着摇了摇头道:“此次大不一样,朕亲自前往,才能引起刘表恐慌,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作用,若是你自己去,刘表就不那么惧怕了,恐怕非但不能拿下樊城,反而拖住数万兵马于樊城!”(未完待续。。)

第483章郭嘉毒计

    刘辩将御驾亲征樊城的必要性一一道来,其一,必打。南阳是荆州的的门户,樊城是襄阳的门户,但同时从战略上讲,从荆州打南阳上讲,它也是南阳的门户。

    若是刘辩全力攻打袁术,双方僵持不下之时,刘表又在樊城屯重兵,一但樊城的兵马出兵,乘着刘辩攻打袁术之时袭取刘辩后方,刘辩可是连退路都没有了。

    所以在攻打袁术之前,要先保证后方的安全,这是必打!

    其次是能打,刘表为人胆小怯懦,屯兵樊城不过是心存侥幸,想要守住襄阳的门户。刘辩若是出兵,刘表不仅预料不到,更会恐惧,这是胜利的条件。更何况刘辩御驾亲征之下,刘表就会更加恐惧,或许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以雄壮之师,攻打怯懦之师,这是能打,必打加能打,就是出兵!

    刘辩向王勐询问道:“景略,如今我宛城尚有多少兵马?”

    王勐拱手道:“启禀陛下,攻略南阳之时,陛下共出动七万大军,其中三万大军乃是常遇春将军指挥,如今屯兵汝南边境,还有三万是长安兵马,还有一万是您从洛阳带来的御林军!前番杨再兴将军的两万兵马已经肃清南阳北部,已经撤回宛城,加上宛城本有的一万兵马,总共有三万大军,还有一万大军,被杨延嗣将军率领,屯兵于樊城之外,与荆州兵马对峙!”

    刘辩点了点头道:“那朕此次便率领两万大军,一万御林军,一万长安兵马,前去樊城汇合杨延嗣的一万兵马!”

    “尔等诸将……”刘辩环视一番众将军,意在挑选随军出将的将军。

    “陛下,末将愿往!”

    “末将也愿前往!”

    一时间众将纷纷拱手请命。

    刘辩看向刘裕与傅友德道:“你们二人在樊城抵抗过刘表,对于地形熟悉,便随朕同去吧,再兴,你此次留下来镇守宛城!”

    “诺!”众将拱手领命。

    “景略准备一番吧,三日之后启程南下!”刘辩道。

    宛城兵马三万,一直是待命状态,宛城之内还有袁军留下的大量粮草,足以填补所需,而长安方面粮道未断,也在源源不断的补充过来,因此不需要多少准备,出兵的准备命令下去,将士们厉兵秣马便准备出征了。

    三日之后,刘辩携两万大军,并杨妙真,典韦,刘裕,傅友德未将,郭嘉任随军军师。大军一路沿着水南下,不过几日便兵临邓县境内。

    来到邓县境内,刘辩与杨延嗣兵马汇合,合兵三万,兵马驻扎与樊城之北的高处。

    “末将见过陛下!”刘辩的中军大寨之中,刘辩见到了杨延嗣与韦孝宽二人,二人将刘辩大军迎入大帐之中,几人坐定刘辩询问道:“孝宽,朕特意将你留在此间,便是打探荆州兵马动向,如今荆州兵马情况如何?”

    “樊城之中,已经陆陆续续增派兵马,如今已经五万有余了,我军驻扎于此,他不敢攻打,但樊城他却不断加高,粮草辎重也运送无数,如今只怕我军围城,围个半年只怕他也能坚持了。如今樊城之中的主将乃是黄祖,黄忠,文聘等人,而刘巴已经调回长沙了。”韦孝宽拱手说道。

    “樊城之中尚有不少百姓,他如此做派是做好了坚守不出的打算,那城中百姓他如何养活?”刘裕闻言连忙问道。

    “这些百姓都已经牵往襄阳了!”韦孝宽道。

    郭嘉闻言双眼一眯道:“这么说樊城之中只有荆州兵马了?”

    刘辩看向郭嘉,郭嘉此言之中带着一丝杀气,让人不寒而栗,自从郭嘉跟着自己,很少献计。这也是郭嘉自己刻意为之,为何?因为朝中古板之人太多,如卢植,蔡邕,田丰这些人。

    郭嘉不想献计,因为献计必会立功,立功便要为官任职,然而郭嘉是坐的住的人?并不是,若是郭嘉任职,他是做不好的,一定会被田丰,蔡邕这些人给喷死。所以郭嘉不想刘辩献计,虽然郭嘉表现的平庸,但刘辩知道他的能力,况且人才足够,刘辩也没有强求郭嘉。

    看郭嘉主动询问,莫非是要献计不成?见刘辩看向自己,郭嘉笑道:“陛下我知你仁慈,若是樊城之中尚有百姓,我这计策便埋在心底不说,可荆州兵马将百姓迁往了襄阳,在我看来,荆州兵是自寻死路,我却不得不说了。”

    刘辩双眼一眯,听郭嘉这么说,这个计策会伤害的百姓,战争能够直接伤害百姓的莫过于水火,这是无法避免的群体无差别伤害了,刘辩恍然大悟道:“奉孝是要水淹樊城?”

    “如今正是五六月份,南阳南边一带多江河,这段时间雨水充沛,我军只要截断各江河,不需数日待水积蓄足够,我军便截断堤坝,便可水淹樊城!”郭嘉拱手道。

    樊城四周河流无数,其中左边是襄江,右边是水,这两条河宽约数十丈,两条河流汇聚交接之处便是樊城,随后两条河汇聚便是汉水,襄阳便在樊城对岸。除了这两条河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分流枝干,莫说刻意截断河流,积蓄洪水,便是平日雨季,这些地方也是洪涝不断。

    而史上关羽水淹七军,也是在此地,曹仁驻守樊城之内,曹操派遣于禁,庞德率领七军救援。二人兵马驻扎在低洼地带,关羽看出这个破绽,时值雨水季节,山洪,洪水爆发,关羽也得以斩庞德,擒于禁。

    而樊城,也因为洪水的冲击,四处坍塌,里里外外都是水。曹仁都觉得没有希望守住樊城了,也亏得满宠劝谏,曹仁继续驻守几日之后大水退去,而吕蒙也适时白衣渡江拿下,如此关羽没了后路才造成大败。

    可当时关羽并没有主动积蓄洪水,而是于禁等人错误的驻扎在低洼之处才让关羽钻了空子,关羽的眼光是看出了于禁等人屯兵的错误,准备了大量的船只,在汪洋之中摸大鱼而已。

    而如今正是五月末季,樊城地处江河,因为气候独特雨水特别的多。若是主动积蓄洪水,在乘机泄洪,对于樊城肯定是比关羽水淹七军的打击更大,或许直接是给冲了也不一定。

    刘辩沉思片刻后,终于也决定了采纳郭嘉水淹樊城的计策,若是樊城之中还有百姓,他定然弃之不用,可樊城的百姓因为荆州兵主张坚守樊城,觉得他们是个妨碍,已经迁移到了襄阳,樊城之外的其他百姓,刘辩可以迁移,水淹樊城,他就在无顾忌了。

    “水淹樊城,细节之处必多,孝宽,奉孝,你们二人商议一番,明日给朕拿出个章程来!”刘辩下令道。

    “诺!”二人拱手领命,转眼便到了第二天,刘辩再次升帐议事,韦孝宽给刘辩递过一道奏折,其上是水淹樊城的详细计划。

    首先是心理战术,将刘辩御驾亲征的事情宣扬出来,做出一副全力攻打樊城的势态。并且大肆与江边建造船只,做出一副要攻打襄阳的样子。

    其目的,一给刘表施加压力,若是能直接让刘表放弃樊城,那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若是刘表不放弃樊城,这些船只,可以作为水淹樊城自家兵马乘之!

    计划第二步,建造投石机,打击樊城,刘辩亲自御驾亲征,刘表胆小怯懦,自是不敢主动进攻。汉军屯兵樊城之外,以投石机打击樊城,樊城城高墙深,虽然汉军这边主动蓄水,但却不一定能够让樊城失守。所以只有打击樊城,破坏樊城的城墙,才能确保水淹樊城能够得手。

    这是第二步,而第三步就是在打击樊城,破坏樊城的同时,荆州兵马据守不出,而另一边汉军迁移野外的百姓,秘密截断江河,积蓄洪水,樊城之中兵马不敢出战,所以弄不清楚汉军的计划,恐怕洪水来临,荆州兵才后知后觉吧。

    三步计划环环相扣,其一造势,利用心理战术让刘表惧怕,刘表为人怯懦,就算不放弃樊城,也会据守不出。

    而樊城兵马据守不出的同时,汉军用投石机破坏樊城的城墙,破坏城墙的坚固,为水淹樊城做准备。汉军破坏樊城的同时,还能隔绝消息,让樊城内的兵马得不到汉军的消息。

    在樊城的消息隔绝的同时,汉军的迁移邓县境内的百姓,积蓄洪水准备水淹樊城。

    看着这计划,刘辩很是高兴,拍案道:“好啊,此计划环环相扣,可谓天衣无缝。众将士听令!”

    “微臣在,末将在!”一众将校纷纷踏步上前。

    刘辩首先看向韦孝宽道:“孝宽,你善用人心,善于造势,你即刻动用锦衣卫的势力,宣扬朕御驾亲征之事,务必在襄阳造成恐慌,让刘表惧怕!”

    “微臣遵旨!”韦孝宽拱手道。

    “傅友德,你曾经在袁术麾下,曾经用过水军,可会水战?”刘辩看向傅友德询问道。

    “末将会,不仅仅末将会,刘裕将军也十分擅长!”傅友德拱手道。

    刘辩欣然点头笑道:“这就再好不过了,傅友德,朕命你率领三千兵马,建造船只!刘裕,你是樊城本地人,熟悉邓县山川地理,你率领三千兵马,截断各个河流,广筑堤坝,积蓄洪水!待时机成熟,你二人率领大军乘船杀敌!”

    “末将领命!”二人拱手道。

    “陛下,那我呢?”杨延嗣询问道。

    “你?你率兵打造投石机,待投石机铸造完成,率领一万兵马包围樊城,用投石机破坏樊城!”刘辩下令道。

    杨延嗣大喜道:“末将领命!”

    “郭嘉听令!”刘辩又看向郭嘉!

    郭嘉耸了耸肩上前来拱手道:“陛下放心,微臣必会迁移邓县百姓,此次水淹樊城,绝不会祸及百姓。”

    至于杨妙真与典韦是刘辩的护卫,要随身保护刘辩,却没有安排任务。

    刘辩点了点头道:“你知道便好,不过现在春耕已过,百姓只怕舍不得田地庄稼,你让百姓迁移,须得好言相劝,不得伤及无辜!水火无情,水淹樊城之后,邓县只怕也是满目疮痍,总归会祸害百姓的利益,不过朕日后在慢慢补偿吧,便减免邓县三年赋税,作为补偿!”

    群臣肃然起敬,皆是拱手道:“陛下仁慈,真乃百姓之福,大汉之福!”(未完待续。。)

第484章满城风雨

    刘辩命令一下,众将皆是拱手领命,人人有事可干,第一件事,便是造势!

    战争并非是两方厮杀便可以的,与士气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首先就是要利用心理战,让刘表惧怕。刘表为人胆小怯懦,只是守城之主,此次屯兵樊城,也只是想保住襄阳的门户。若是樊城没了,汉军便能直接渡江扑到襄阳,而襄阳市他的治所所在,头上顶着这锋利的刀子,刘表岂能心安。

    所以刘表是凭借着侥幸的心里,想要守住南阳!你刘辩都全取了南阳,用得着那么绝情也把樊城拿了吗?刘表只是希望刘辩能放弃樊城,或者说他觉得刘辩拿下南阳已经足够,应该看不上樊城了,这是刘表的侥幸心理。

    心怀侥幸,所以刘表屯兵樊城,然而刘辩御驾亲征,并且做出大举建造船只,做出一副要渡江攻打刘表的态势,刘表的这种侥幸心理就荡然无存了。

    没了这股侥幸心理,刘表就会恐惧,惧怕刘辩渡江攻打,或许刘表直接放弃樊城也大有可能,若是刘表不放弃了,也会下令樊城兵马坚守不出,拒不出战。而一旦樊城兵马守城不出,刘辩的水淹樊城的大计便能够实施了。

    造势的任务刘辩是交给韦孝宽负责的,为了成功造势,第二日韦孝宽携带军中锦衣卫精锐,伴做商旅,先是从北上襄江上游二十里,从上游渡过襄江,来到南面的南郡范围,襄阳便在南郡境内。

    韦孝宽渡江之后便往东向襄阳而去,襄阳城西二十里之处,韦孝宽带着锦衣卫行所假扮的商旅行至此间,但见此地重山环绕,茂林秀竹,韦孝宽见得此地不由得神往道:“此间山清水秀,真是个好去处,日后陛下一统天下,我当于此隐居孤老!”

    韦孝宽越看此地越是喜爱,不由得问道:“此地唤作何名?”

    “老爷,此地名叫隆中!”锦衣卫被调教得十分细心,假扮商旅,便以商旅的身份称唿韦孝宽。

    韦孝宽点了点头,旋即却眉头一挑,从山林之中传来一身长啸之声,声音雄浑有力。韦孝宽听罢片刻哈哈大笑道:“有趣有趣,抱膝长啸,抒怀壮志,我辈中人啊。”

    “这山虽然风景秀丽,但天下名山大川无数,老爷怎么喜欢上此地了?”一人不解道。

    韦孝宽道:“陛下陋室铭中有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此山林看似普通,但充满灵秀之气,此山中,必有奇人隐居!”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韦孝宽正大笑间,山林之中长啸声一止,又传来一阵阵悲切,凄苦的长吟声。

    锦衣卫一个个神色怪异,这首诗并没有多深奥,或者说普通的老百姓也知道,因为这首歌名叫《梁甫吟》,是葬歌,是死人下葬唱的。普通的老百姓,没读书的老百姓便是不懂其中的意思,但一般也会唱几句。

    便是韦孝宽脸色也有些尴尬,自己刚刚说山林之中有奇人,结果这奇人便吟梁甫吟。须知普通的歌还好,这梁甫吟是葬歌,可不是随便吟的,这奇人还真是奇的,一众锦衣卫一个个也忍不住想笑。

    韦孝宽摇了摇头道:“今日天色尚早,赶去襄阳也不能做什么了,我且去会会这奇人,看看他究竟是奇,还是疯!”

    说着韦孝宽便踏步走进山林之中,山间小路迂迂回回不过一会便在一片竹林之下,发现了些声音的来源。那是一个少年,大约只有十五岁上下,但却已经身高七尺有于,不难想象若是成年之后,恐怕也有八尺身高,至于相貌,小小年纪却长得颇为伟岸,俊秀,至于气质,少年,透着一股老成。

    少年坐于竹林之中的一块石板之上,双手抱膝,《梁甫吟》从其口中吟出。

    一众锦衣卫看着这少年,一人忍不住出来问道:“小兄弟,你知道不道这梁甫吟是什么意思?不怕忌讳?”

    活人都怕犯死人忌讳,梁甫吟所创之后,一直是作为葬歌,然而这少年青天白日吟唱,众人都觉得怪异。然而韦孝宽见着这少年之后便觉得他有些不凡,呵斥了那冒昧询问的锦衣卫,拱手道:“下人无状,还请公子不要见怪,先前于山林之外传来长啸之声,声音中抒怀壮志,在下好奇特来一看。冒昧之外,还望恕罪。”

    少年闻言于青石上站起拱手道:“先生严重了,先生能懂长啸之中的意味,亮能遇到同道中人,何来怪罪之说?”

    韦孝宽笑道:“我观小兄弟乃是可造之材,南阳天子已经准备在南阳建立书院,以前司空荀爽为院长,小兄弟可以前往南阳求学,日后学艺有成,可以报效家国啊。”

    少年听罢笑道:“哦?竟有此事,若是先生所言是真?小子一定会去见识见识的!”

    韦孝宽点了点头道:“我还有事要前往襄阳,就不打扰小兄弟学艺了,在下告辞!”

    韦孝宽拱手而去,那少年复又坐于石台,喃喃道:“天子要在南阳建立书院?这个消息我却还没有得到,而此人却知道,定是自江北而来,如今天子御驾亲征,只有南人北归附天子的,却没有北人南下做生意的道理。看来一场腥风血雨要席卷襄阳了啊。”

    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