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偷香-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说的啰嗦,太史慈却没半分不耐,不过眼中的厉芒更寒,“严虎招降的时候,你在城头?你见到了严虎?你确定那是严虎?”

    魏三道:“小的那时是在城头,小的也见到了严虎。”顿了片刻,魏三略有迟疑,“严虎离城头有一箭距离。从城头望下去,小的自然看的不是真切。但小的认为那就是严虎。”

    众人暗自摇头。

    魏三坚持道:“严虎好穿白色的虎皮大氅,用的枪也是亮银枪,他是左撇子,弓是挂在马鞍的右侧,而且他那股如虎的气势,绝不减当年。他身后的兵士都是白衣扎甲,穿的式样和当年一模一样!”

    太史慈眼皮子似跳了下,“因此你认定他就是严虎?”

    魏三见太史慈神色异常的青冷,略有畏惧之意,“太史将军,当年他就是这样的兵临秣陵城下,小的对他印象深刻。前几日又见他领军时,真有恍如隔日的感觉。太史将军这么问,小的不敢绝对肯定,可是……小的真的认为他就是严虎。”

    太史慈摆摆手后,魏三退下。

    城内静寂。

    许久的光景,太史慈突道:“我认识严虎。我初见严虎到如今……”他屈指略算,沉声道:“已过了八年。”

    神色有分感慨,太史慈望着天空变幻的白云,眼角似抽搐下,“我投讨逆将军不久,随即跟讨逆将军开始征战江东。讨逆将军先征吴郡,严虎和会稽太守王朗那时势力最强。讨逆将军先破王朗,再围严虎。严虎那时派严舆出征,却被讨逆将军击败。”

    他蓦地说起往事,众人一时费解,可也知道太史慈不是没事说闲话那种,他提及这些事情,肯定要说明什么。

    “当时讨逆将军和我兵临城下困住严虎。严虎派严舆前来请降,讨逆将军带着我、严舆带着严虎手下龙蛇鸥三个高手。我们均没带着军队,就在城外的山亭中谈判。”

    太史慈那一刻竟完全沉溺在往事之中的模样。

    “讨逆将军答应了严舆的请降,但严舆随即说,严虎要和讨逆将军平分江东之地,讨逆将军闻言大怒。严舆趁讨逆将军愤怒时,和手下竟要偷袭讨逆将军。”

    太史慈嘴角带丝冷笑道:“严舆他们实在不自量力,当初我在亭外不等出手时,讨逆将军就已毙了严舆。龙蛇鸥三人将将出招时,龙蛇已被讨逆将军所杀。讨逆将军只留下一鸥回转禀告严虎,让他立即出城投降,不然格杀勿论。严虎惊骇,当下弃城而逃,讨逆将军在严虎未及余杭时,带我追上了他。”

    单飞曾和一蝠一山交手过,暗想那两人的武功放在军中绝对不差,孙策能在片刻间就连毙三人,武功着实了得。

    又想到孙尚香高明的刀法,单飞暗自奇怪,心道孙家兄妹倒是能耐非凡,怪不得孙家能迅猛的崛起江东。

    顿了片刻,太史慈道:“当时讨逆将军虽擒住了严虎,却放过了严虎。他对我说,他在江东杀伤太多,不想再杀下去。严虎被他所擒,说可为他说服还在余杭盘踞的许韶投靠,因此他信严虎一次,放他去说服许韶。”

    单飞对这段往事本是茫然,听到了这里记得许生的事情,忍不住问了句,“这个许韶,莫非是许生的孙子?”

    太史慈点头道:“不错,当初逆贼许昌自称皇帝,却被破虏将军所败,许生、许昌战死,许韶兵败后却还在余杭之地出没。”

    众人见太史慈说及往事很是详细,心中怪异,不解太史慈究竟是何用意。

    太史慈神色转冷道:“结果却是……严虎辜负了讨逆将军的信任,我记得那天余杭天阴阴的寒冷非常,转瞬就要下雪了。严虎派人通知讨逆将军,说他已说服了许韶,许韶决定带手下人马尽数归顺讨逆将军。严虎请讨逆将军前往许韶的所在之地。”

    单飞见太史慈神色冷厉,又想到许生的阳明神射军还在阻击丹阳援军,就感觉许韶未见得是真心归顺。

    阳明神射军和孙家的结怨,起于孙坚。

    许韶会忘记这件事情?

    太史慈缓缓道:“我当初说贼心难测,让讨逆将军多带人马,或者让许韶亲来军营,以防变故。结果讨逆将军说信严虎是条汉子,不会害他,竟只带我前往许韶的所在,而且……留我在许韶的府外。”

    众人面面相觑。

    他们都知道孙策自恃武力,手下虽有千军,却喜独来独往,不然当年也不会被刺客伏击身死,但听孙策居然敢孤身去见许韶,这种举动未免太冲动一些。

    只是因为对严虎的信任?

    单飞心中怀疑,他知道孙策结交很多江东豪杰靠的是赌——赌的是人心。

    太史慈当年曾和孙策交过手,但太史慈投奔孙策后,孙策对其信任的无以复加,也曾放其去招曾经的旧部,结果太史慈并没有辜负孙策的信任,如期而返。

    孙策一直在赌,却没有赌输过!

    这说明孙策看人是有眼光的。

    但严虎的兄弟严舆是被孙策所杀,许韶的爷爷、父亲又曾和孙坚结怨,孙策有什么道理孤身去见许韶?

    风吹过,冽冽的深秋有了冬的寒意。

    太史慈脸色更冷,追忆往事道:“讨逆将军入了许府很久。我素来听从他的吩咐,他不让我进府,我想他必定有他的道理,可那时候我心中着实有股不详的感觉。就在天空下起雪时,我突然听到许府有惨叫声连连。”

    众人心中微紧。

    太史慈看向朱然,见他一头雾水的样子,凝声道:“我那时再顾不得讨逆将军的吩咐,飞身入府,就见严虎从前方窜过来,双眸圆睁的看着我。我本想出手拦截的,但我终究没有出手,你知道为什么?”

    朱然心中发冷,吃吃道:“我……我不知道。”

    太史慈看着朱然,像是在看着当年瞪着他的严虎,字字泛寒道:“因为我知道我出不出手,他一定会死了。他胸口出了个血洞,是被极为锋锐的东西从背心刺穿到了前胸。”

    握紧了双拳,太史慈解释道:“那是心脏的位置,我甚至可透过那个洞,看到他心脏在跳动,越跳越慢,渐渐的停了!”

    见朱然脸色苍白,太史慈认真道:“你说受了这样伤的一个人,难道还能活下去吗?”

    ps:求票!求订阅!

    。(未完待续。)

第354节 死而复生

    感谢‘夜雨星沉*’盟的再次飘红打赏!谢谢!也感谢订阅打赏支持老墨的书友们!谢谢你们!

    …

    风萧冷。将入冬的秋风,除了阴冷外,还带着难言的瑟瑟。

    众人听到太史慈的述说后,虽然也算见过死人难数,但还是感觉到难言的寒意。

    太史慈说的极为详细,也很是认真。

    众人听其描述,甚至眼前都浮出了当年那种惨烈的情形。

    天寒地冻。

    雪落。

    有血喷涌,染红了洁白的雪。血热雪冷,血冷雪热、转瞬凝结成冰。

    “严虎就是站在那里望着我,我也站在那里望着他。”太史慈的眼皮又跳动下,似每次回忆起当初的情形,还是难掩心中的震撼、甚至可说是惊惧……

    单飞心中蓦地起疑。

    他知道太史慈是战场骁将,这种人对生死看的极多,严虎死就死了,太史慈震撼或许会有,但太史慈惊惧的是因为什么?

    “他只是那么看着我,许久、许久后,他才仰天倒了下去,一倒下去后,就再也没有起来。”

    太史慈眼中惊惧之意藏的深,却益发的深刻。

    他没有得到朱然的回答,似也没准备让朱然回答,最终下了定论道:“讨逆将军一直说严虎是个汉子,我也敬他是个汉子,也就没有砍下他的脑袋。但我知道,他一定是死了!”

    众人听到这里,微舒口气。

    他们见太史慈的模样,心中竟也有难言的恐惧,似乎严虎将死未死的情形,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陆逊看向朱然的眼神多少有点同情。

    太史慈原来早知道严虎死了,而且亲眼目睹他死去,那朱然的消息显然是错误的……陆逊心中随即有个困惑,装作严虎的人又是哪个?目的何来?

    单飞那一刻却和陆逊想的完全不同。

    太史慈说的这件事很是蹊跷。

    严虎死了!太史慈早知道这点,因此他确定朱然和魏三在城头看到的绝不是严虎!

    可太史慈径直说他亲眼目睹严虎死了不就好了?谁会怀疑太史慈说谎?

    太史慈一定要将往事这么详细的说出来吗?他在向朱然反问的时候,单飞看得出来,太史慈没有准备得到答案。

    严虎那时候不可能不死的。

    可单飞偏偏听得出太史慈更潜在的心声——太史慈这么详细的述说此事,不是在问朱然,而是在问他自己!太史慈是想让他自己确信,严虎真的死了!

    这实在是一种很微妙的情绪,太史慈究竟还在怀疑什么?

    严虎死后呢?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别人只觉得严虎死了就死了,可单飞更关心随后发生的事情和之前的起因。

    孙策真的为了收买人心,以示信任才孤身去见许韶?许韶、严虎居心叵测,诱骗孙策前去后准备干掉孙策,反被孙策识破阴谋所杀?

    太史慈强调孙策在府中呆了许久,这许久的功夫,终于发生了什么事情?

    单飞心中疑云阵阵,终于问道:“许韶也死在那里了?”

    太史慈身躯震了下,似才回过神来,凝声道:“许韶、严虎阴谋对讨逆将军不利,均被讨逆将军所杀。”

    孙策这样武技高明的一个人,怎么会被许贡的刺客所杀?单飞脑海中立即闪过这个疑问。

    太史慈却不准备将往事说下去的样子,他握手成拳,再次下了结论道:“因此朱然在城头看到的绝不是严虎!”

    朱然不再辩解。

    他实在无话可说,太史慈是疆场征伐之将,杀人难数,他认定一个人死了,那显然比魏三认定严虎还活着让人信服许多。

    “但我们当初赶来秣陵时,曾被山越在山中伏击。我杀了两人,徐部将说那是一蝠一山,都是严虎的手下。”

    徐元见单飞望来,点头承认单飞所言。

    单飞质疑道:“若不是严虎,又有谁能调动他们?”

    “你还是认为严虎没死?”太史慈蓦地喝道。

    众人一怔。

    他们都看到太史慈喝问时鼻孔急剧的收缩,情绪变得很是激动,这种情绪本不应该出现在太史慈身上。

    单飞也感觉太史慈激动的有点过分,心道我就是和你讨论讨论,你这么较真做什么?

    “我不是认为严虎没死,但严虎若是死了,那他们冒充严虎之名,究竟是何目的?”单飞沉声道。

    太史慈认真想想后才道:“严虎当年在江东的威望极高,以他之名招揽山越的话,可最快的招揽严虎的旧部对抗我等。”

    众人暗自点头,觉得太史慈的想法很有道理。

    无论维持统治还是作乱都是要基础的。

    袁绍最失败的地方就是汉天子落魄的时候,他没想到汉朝还是有基础的。他那时候很盼天子早点死,因为他感觉自己地盘最大,汉室天子一死,中原逐鹿,他袁绍胜算最大。

    曹操却是听从谋士的建议,给汉天子刘协一口饭吃,自此名正言顺起来,做事也顺利许多,利用汉室的名义把袁绍搞得不上不下的很不痛快,这才引发官渡一战。

    而农民军起义和军阀割鹿中原看似不同,实则本质没什么不同,都是要拉到最多的支撑力量。只是军阀拉拢的是门阀豪强,农民军是先从百姓下手,大户是能拉几个算几个。

    最后的结果无非是成王败寇,军阀拉拢门阀的同时,若是注重群众基础,很快就能稳定一方。

    农民军若是拉拢百姓的时候,注意到给大户活路甚至分一部分蛋糕出去,逆袭也是大有可能。

    刘邦就是逆袭的代表,项羽就是不注重群众基础的反例。

    黄巾军当初的群众基础是有的,而且极为雄厚,实则是因为汉室太过贪婪残暴,将天下的百姓逼得根本没有活路了,纷纷都站在黄巾军那面。可惜张角造反的太过痛快,把大户搞的都不舒服,又不注重拉拢豪强,这才引发大户军阀的联手打压,加上张角是奇才,可是死的早,群龙无首,黄巾军这才崩溃。

    严虎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也算豪强,他虽然死了,但以他名义来拉拢反抗孙家的势力,是个聪明的做法。

    在场的众人均是有见识的,因此对太史慈的结论很是赞同。

    单飞心中却在嘀咕。

    那些严虎旧部不是儍的,若知严虎是假冒的,难道不会作乱?一山一蝠都是严虎的亲信,对严虎肯定熟知,难道真有人装严虎装的这么像,就连一蝠一山都看不出来?

    再说这件事还有冥数的参与。

    他不能再忽略这个重要的因素。

    当初他就是对曹棺所言将信将疑,只想着陪曹棺走一趟还了交情就算了,哪想到曹棺把他拖下比天坑还要深的巨坑。

    若他当时就知道无间的作用,预知到点燃无间的后果,怎么会让曹棺点燃无间?

    他单飞当初就是大意信了曹棺,对三香敷衍了事,才导致后悔了好久。如今太史慈说的明显另有隐情的样子,他若再轻易相信太史慈的结论,那他就是个棒槌。

    太史慈的结论是在严虎死了之上做出来的,太史慈一直在说服他自己确信严虎死了,甚至对严虎没死一事很是恐惧。

    可严虎若没死呢?

    单飞得到这个结论时,内心在颤。严虎那种伤势、那种天气若是没死,根本让人无法想象。

    可单飞那一刻偏偏想到严虎死而复生的缘由。

    长生香!

    严虎没死会不会是因为长生香?

    单飞在想到这个念头时,脑海中有光亮闪动。

    严虎没死若和长生香有关,那孙策神神秘秘的孤身去见许韶,是不是也和长生香有关?严虎因为长生香死而复生了?孙策那种高手,反杀易如反掌,他能被人轻易刺杀?杀孙策的定是高手,那孙策死的这件事,会不会和冥数有关?

    刘备是知道三香的,他会不会早想到这些?

    单飞用眼角的余光瞥向刘备,见其始终沉默的看着自己脚尖。

    这个老狐狸,知道的多,但都藏着不说。

    不过单飞随即发现太史慈亦在看着他,眼中竟有血丝隐现,单飞心中微震,就听太史慈道:“单统兵不认可我方才所言?”

    这时认可不认可有什么用?

    关键的是真相是怎样!

    单飞知道这时候说出怀疑也没用,反倒惹人不信,遂赞同道:“太史将军说的很有道理,却不知道太史将军觉得,眼下我等应该如何来做?”

    他还是希望太史慈主动揽过这件事情的,有太史慈顶缸,他更能查出此间背后的真相。

    如果太史慈看他做事不顺眼,让他立即回转丹阳,那就是最理想的事情了。

    和魏伯那老头联手,对查出长生香的真相更有利一些。

    不想太史慈上前一步,伸手按在单飞的肩头道:“单统兵,我知道你心中对本将军所言还有怀疑……”

    单飞看着太史慈深邃的眼眸,心中微凛。

    不等他再说什么,太史慈沉声道:“如今敌人是谁我等还是不明,但只凭他们迅疾为祸、险恶伏击、利用严虎、许生等人在江东的声望作乱几事来看,这帮人绝非等闲之辈,更不好对付。”

    微吸一口气,太史慈肃然道:“眼下敌人居心叵测,我只怕这事情关系到江东百姓的安危、吴侯的根基。”

    语气诚恳,太史慈直视单飞的双眸道:“我和单统兵本有误会,但郡主对我说了单统兵的许多事情,倒让我着实另眼看待。如今大敌当前,还请单统兵能和我摒弃前嫌,以往的些许误会,若是因为太史慈的缘故让单统兵不满,还请单统兵见谅。”

    ps:求推荐票!

    。(未完待续。)

第355节 决战江乘

    太史慈一言落地,众人皆惊——太史慈虽未明说,但众人都听出太史慈居然有向单飞致歉之意。

    不要说朱然大为惊错,没想到太史慈居然对单飞如此重视,就算刘备听了都是眸光微闪,神色有些异样。

    刘备知道太史慈的为人,暗想这种人爽朗直率,虽说错就是错,对就是对,但当初太史慈在太守府前的作为,从旁观者角度来看,其实没做错什么,但他这时候居然肯放下架子和单飞和解,其中……只怕不止是要和单飞联手对敌那么简单?!

    陆逊、徐元见状却是心中高兴。

    他们都归单飞调度,太史慈是孙家重臣。太史慈和单飞若能合好联手,绝对是江东的幸事,也是他们的幸事。

    此次出征虽是说平定叛乱,还百姓安宁,但也是一种资格,对陆逊来说,这资格更是重要。陆逊深知,若能平定山越,他在江东的前途绝对算是光明起来。

    单飞却是益发的感觉不妙。

    他自己怎么莫名其妙的就上了这条贼船呢?当初庞统吹火烧山,他借势利用孙尚香来摆平慈济堂的事情自感高明。

    这主意也就他能想得出来。

    但事情就是在那时候开始不对劲了。

    高明的人绝不止他单飞一个。

    孙尚香随意的一个任命,就把他单飞捆在孙家的这条船上,信任更是无以复加。无论妫览、孙河、太史慈对单飞怎么的质疑,孙尚香都选择信他单飞。

    士为知己者死。

    信任对某些人来说,不过是背叛的筹码,但对他单飞来说,只让他感觉抹不开情面。

    人家孙尚香在你有困难的时候拉了你一把,如今人家有困难的时候,你好意思撂挑子走人不?

    那时候不知为何,单飞竟想到魏伯的感慨——在这世上做好人比做坏人难多了,魏伯那样的人物,就是因为坏的不够彻底,始终自怨自艾,他单飞可要悠着点,绝不能因为太史慈的一个表态就把命卖出去。

    根据历史记载,太史慈这家伙好像没几年活头了?

    单飞想到这里,心中微凛,他见太史慈威风凛凛的模样,实在想不出他怎么会病死?

    太史慈见单飞默然不语,沉声道:“单统兵莫非不肯原谅太史慈吗?”

    朱然惊得额头都在冒汗,几乎想替单飞原谅太史慈。

    单飞终于笑道:“太史将军实在言重了,人生怎么会没有误会?当初的一点小事,不足挂齿,更不值得放在心上。眼下只要太史将军是在为民平乱,单飞就不会退缩。”

    至于别的事情,我可是说走就走的。

    他说的圆滑,太史慈却认为他已答应和解,神色微喜,转瞬望向刘备道:“太史慈此生佩服的人不多,刘将军就是其中的一个。如今江东危机在前,刘将军素来仁义,想必此刻定会再助我等一臂之力。”

    刘备微笑道:“我和单统兵出来的时候,就准备随单统兵同进退,又怎会有半途而废的道理?”

    朱然这时已从陆逊口中知道刘备是哪个。

    看人是看气质的。

    刘备虽然一直沉默,朱然见这人神色从容,就知道这人绝对不凡。等知道这人是刘备时,朱然心中着实吃惊。

    如今听刘备的口气,居然在看单飞的决定,朱然实在不能不对单飞另眼相看。

    太史慈闻言精神大振,旁人不知刘备的能力,可当初他和刘备在北海出生入死,知道刘备不止仁义,领军能力更是没得说,有刘备帮手,他知道击败诡异的山越又多了成把握。

    “刘将军还如当年般的痛快。如今算来,太史慈已欠刘将军两个人情,这次回转后,太史慈无论如何,都会力撑刘将军的主张。”

    太史慈和孙河等人不同,他是半路归顺孙家,暗想打天下本来就是分分合合,有得有损,眼下曹操势力强大的难以想像,孙家虽是能人亦多,但比起曹操还是很有逊色,既然如此,联合刘表对抗曹操也是可行的方法。

    至于灭了曹操后又该如何,那倒是以后的事情。

    刘备微微一笑,“无论事成与否,太史将军的这番心意,我总是铭记在心。”

    太史慈哈哈笑道:“是我该多谢刘将军才对。”他转望朱然道:“朱县令,秣陵的山越虽撤,但如今你想必已然知道,这件事并不简单。”

    朱然道:“不知太史将军有何吩咐?”

    太史慈早有计算道:“山越这次举动极为特异,我只怕我等赶赴江乘,他们又会来骚扰秣陵。”

    朱然心中微震,谨慎道:“那我会让城中百姓谨慎出入城中,随时处于备战状态。”

    “如此最好不过。”太史慈眼中闪过分赞许,沉声道:“若我估计不错的话,围困秣陵的山越东撤应是往江乘之地。江乘如今形势更是危机,如今江乘是由哪个镇守?”

    朱然应声道:“是吴奋。”

    太史慈目光微闪,“吴奋为人谨慎沉稳,颇有父风,有他镇守江乘,一时倒不虞贼兵攻破城池,不过我等还宜迅疾出马平定山越,还江乘百姓以太平。朱县令,我等这就前往江乘,还望你多加小心。”

    他说罢一摆手,再不废话,当先出了秣陵城。

    陆逊等人精神振奋,立即跟随太史慈出城整顿兵马,只有单飞暗自叹口气,但终究还是翻身上马跟随众人前行。

    朱然见太史慈、刘备对答之间豪情奔放,出征亦是豪气十足,心中有热血涌动,倒恨不得如陆逊般跟随太史慈上阵领兵杀敌。

    可理智终于战胜了冲动,朱然目送众人远去,很快吩咐道:“立即紧闭城门,无本县令的命令,谁都不得擅自出城。”

    xxx

    众丹阳兵蓦得太史慈带兵来援,均是士气大振。

    太史慈居然不抢领兵之责,只率本部随陆逊之部前行。陆逊身后有几个行家看着,更是打起十二分的小心。

    不过行军正确的策略都是明纪律,重消息,再由统领根据形势随机而变。加个太史慈强援后,陆逊不改谨慎的作风,甚至加派游骑前哨的数量,防备对方路上再来偷袭。

    一路上风平浪静,不要说狙击,就连山越的影子都难看到。

    若不是查看到沿路的马粪蹄痕,知道山越正向东方撤退,众人根本难想前方会有大批的山越出没。

    贼兵声势浩大又是狡诈,陆逊暗想凡战者,都是以正合,以奇胜,如今对方虽是神鬼莫测,但我等只要稳妥行军推近,和他们正面交锋,有太史将军奇兵帮手,对战山越不难……

    他知道太史慈跟随孙策多年,马上步下都是精熟,太史慈所率的铁骑更是跟随太史慈多年,若论作战能力,绝对远胜寻常骑兵,甚至比起丹阳青巾也不逊色。

    丹阳骑兵并非丹阳青巾。

    陆逊知道丹阳青巾本是孙坚手下四杆枪的头杆枪程普所训,眼下正被孙权亲自统领,肯定不可能来江乘平叛。

    但有媲美丹阳青巾的太史铁骑,己方实力遽增,虽不过千余骑兵,但绝对不怵山越万人。

    不过山越突然撤退,倒让陆逊很是奇怪。

    他和太史慈、单飞等人商议此事时,徐元、傅婴认为山越撤兵可能是因为知道丹阳来援,要聚兵一处再和他们一决死战。

    陆逊暗想若真如此反倒不错。

    伏击他们的山越实力彪悍,但陆逊不信作乱的全部山越都是这般犀利,如果真的那样,那山越早就横行江东,怎会被孙家打得缩入山中?

    太史慈最是干净利索——他们既然作乱,追到天边也要绞杀匪首,平定山越!

    天边还远,但江边已近,甚至海边都是不远。

    江乘本近长江出海口,众人等再出丘陵时,眼看距离江乘不过数十里的光景,前方游骑回报:“启禀几位大人,江乘之西,有大批山越拦路!粗略估计,最少万人之多,游骑已经不能通过。”

    众人精神均是一振。

    单飞心中却在嘀咕,暗想这些山越简直是神经病,突然作乱迅疾的包围了江乘、秣陵两地,老谋深算的在山中拼命截击他们一回,然后竟然尽数回撤在江乘等和他们在平原决战?

    他不算懂得兵法,但知道山越山越,那肯定是在山中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离开了山脉的掩护,山越还玩个屁?

    眼前平原不过略有起伏,土包都算不上,这帮人当初在山中不肯舍长取短,坚守高处着实高明,怎么如今智商突然降低,又回到当初和徐元、傅婴交战那帮山越的水准。

    陆逊亦是同样的困惑,转望太史慈、单飞一帮将领,沉吟道:“山越这次举止很是古怪。不知道……太史将军有何见解?”

    徐元一旁嘀咕道:“陆校尉,这其实才是真正的山越。”

    他感觉这些山越不知轻重的到了平原决战,正是没脑子的打算。不可否认,山越人数众多,其中难免会有聪明之辈,

    但无论如何聪明的人,对少经正规训练的山越都是难以掌控,这也是山越始终不成气候的原因。

    太史慈沉吟道:“不错,这帮山越舍长取短的寻求平原决战,的确有些奇怪。刘将军,你意下如何?”

    ps:周末愉快!求几张票票!

    。(未完待续。)

第356节 破阵

    刘备一路上少言寡语,可能是因为早过了出风头的年纪,知道沉默是金的道理,更不会越俎代庖的建议众人如何开仗。

    不过在行军路上,无论是单飞还是太史慈对其询问,他倒是绝不含糊的认真回答:“前方是平原开阔地带,山越应不会有我等这般骑兵,亦难在平原上做出花样。”

    众人均是点头。

    单飞知道像曹操那种实力雄厚的人,才会在围攻邺城的时候挖壕沟通地道的攻城,山越攻城就是为了掳掠财物粮食和人口,更多是干一票走人的主儿。

    守在城中干什么?等正规军过来瓮中捉鳖吗?

    如此一来,山越在攻城时少花气力,打不下就撤形成了一贯的风格。

    山中的坞堡才是山越依仗的城池。

    汇聚在平原和正规军交手,山越能用的手段绝对不多。

    “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等总要稍微接仗后才能了解对手的‘真正’实力。”刘备一路上肯定也没少琢磨山越的事情,只怕对方还有怪招,谨慎道:“若依我见,引对手前来,选开阔地带决战不失为良策。”

    太史慈点头道:“刘将军说的不错,我正有此意。”

    这不是和陆逊当初的方法大同小异吗?

    单飞一路倒是细心学习这些大咖的作战方法,在他原则中,人这一生多学点手艺总是没错的。

    听刘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