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隋末之乱臣贼子-第1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都,为宇文化及所害。
不管怎么样,对于杨广棺椁的到来,众人对李信的态度再次有了变化,一个愿意礼遇前朝皇帝的人应该不是一个坏人,尤其是那些对前朝还有一些感情的人,心中更是感叹李信的仗义。对于李信的登基抵触也就少了许多。
杨广的陵墓已经快速启动,索性的是,以前杨广刚登基的时候,就开始建造他的陵墓,等到他死的时候,也建造的差不懂,眼下,只是重新修缮了一番而已。他的陵墓距离长安并不远,比邻文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的陵墓,就是方士们在三畤原寻找的一处风水宝地,杨广的棺椁就会到达那里。
因为杨广的到来,义宁天子罕见的不再钻研佛学了,而是忙着处理杨广身后之事,或者是因为内疚,或者是因为想着做好最后一件事情,义宁天子倒是不辞劳苦。
武德殿内,沈千秋并着诸位大臣坐在那里,沈千秋禀报着草原上传来的异象,毕竟颉利可汗命令大军云集突厥牙帐的事情是非同小可的,谁也不知道颉利可汗的大军会指向什么地方。是关中,或者是李赵。似乎不管是什么地方,都要做出一个准备来。
“突厥让突利可汗前往李赵,虽然是要索取赔偿。但是到底是不是,谁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立刻开战,谁也不知道。”李信望着眼前的沙盘,沙盘上显示的是关中和突厥人的交汇处,李信皱着眉头说道:“突厥人还真是多,当年在我们手上损失了将近二十万人马,现在在中原又损失了十万人,突厥人还有多少人马?这一次出兵,恐怕将他们的根基都动摇了吧!”
“丞相不要忘记了。他们跟随李世民入侵中原,也曾经俘获了不少的汉人,不过十几年,他们就能再次有了入侵中原的能力。”杜如晦低声说道。
“突厥人就是如此,打不死反被蛇咬,当年文皇帝的计策倒是可以,可惜的是文皇帝在位的时间还是短了,武皇帝的目光并不是专注在突厥身上,否则。突厥人岂会如此嚣张。”李信满面杀机,纵观整个北部草原,打不死反被蛇咬的事情经常发生,除掉后世天朝的时候。才基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其他的任何朝代,都是剿灭了一番之后,历朝历代。就让对方称臣,然后就是拉拢对方,可惜的是。等到中原王朝衰弱的时候,这些草原部族,开始兴风作浪,前朝汉武帝,隋文帝都是如此,在历史上的李世民、朱元璋甚至康大麻子也都是如此,李信可以想象,自己就算是击败了突厥人,让他们臣服在自己的脚下,等到自己死去的时候,自己的儿子、孙子等等没有自己这样的魄力,就会拉拢对方,甚至像历史上李隆基一样,没事就将宗室女嫁给那些小部落的人,李信曾经看见一个故事,就是李隆基将宗室嫁给契丹一个部落的首领,那首领都和李隆基一样大了,睡了公主之后,第二天就杀了公主,手段极为残忍。
在李信看来,这简直是不能容忍的事情。别看宋朝十分懦弱,可是终宋朝一朝,无论是在强大、虚弱的时候,都没有做过汉家公主和亲的事情来。
“丞相,属下以为突厥人兴兵对付我们的机会不大。”裴世炬出言说道:“他们若是出兵,就应该在我们和李世民在河南对峙的时候,或者是河东的时候,现在我大军已经占据了洛阳,大军都已经回到霸上、蓝田大营,数十万大军整戈待发,随时都能击败眼前的一切敌人,突厥人只要不愚蠢就不会进攻我们。”
“那他进攻何处?”韦园成忍不住询问道。
“西突厥。”杜如晦摸着胡须说道:“丞相,突厥人肯定会进攻西突厥了,他想要统一整个草原,听闻颉利可汗有雄才大略,野心勃勃,今日看来,恐怕还真的是如此,此人的确是有大野心。在他看来,李世民虽然厉害,但是此刻的他还没有成长那一步,李赵的势力还不足以和丞相相提并论,关中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就是颉利可汗也不得不承认,这次李赵战败,看上去没有损失多少,但是失去了雀鼠谷,被迫迁都河北,这足以说明,和我们相比,李赵是落在下风。颉利可汗还想进攻李世民,他想帮助我们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他已经做好了南下中原,和丞相争夺天下了吗?显然也还没有。所以,他是不会进攻李世民的。除此之外,不是高句丽就是西突厥了,高句丽毕竟不是同族,就算是占据了高句丽,短时间内,也不能融入自己的统治之中来,唯独只有西突厥,才能很快的融入突厥体系来,增加自己的实力,扩大自己的地盘。”
“克明所言极是,突厥若是真的占领了西突厥,就会威胁西域,威胁我朝许多地方。”李靖也出言说道:“西突厥现在看上去很是强大,但是强大的地方也是虚弱的时候,颉利可汗未必没有机会。”
“恩。既然诸位都能确定对方是想进攻西突厥,那我们有机会吗?我们能做什么?”李信望着众人说道,他很想知道自己的谋士们能给自己什么样的建议,可惜的是,让李信失望了,众人脸上都露出迟疑之色,显然都是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丞相,从大业十四年开始,到如今,丞相每年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朝中虽然有些钱粮支撑丞相在前方大战,但是将士疲惫,属下以为,在新的一年,当以休养生息为主。”萧瑀出言说道。
李信看了众人一眼,见众人都是默然不语,顿时知道,这不仅仅是萧瑀一个人的观点,实际上是大家一起的观点,因为李信太喜欢打仗了,而且最近这几年,都是从西打到东,从北打到南,就从来没有休息过,虽然李信得到前朝的粮草,但是将士们毕竟是人,这种高强度的战斗,还是让将士们感觉到疲惫的。所以才有了今日众人之说。
“好。除非敌人挑衅,本王绝对不会出动超过一万人的军队。”李信想了想,还是说道:“但是士兵们的训练,小范围内的剿匪,还是必须要进行的。在我大唐境内,恶霸、土匪都是必须要剿灭的行列,游侠也是要注意一二,既然是要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不仅仅是要天下统一,更重要的是天下太平,地方不会有土匪恶霸的存在,这样老百姓才能安安心心的生活。”
“是,属下回头就去安排,各地军队进行剿匪。”李靖赶紧说道。
其余的众人听了李信的保证,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就是怕李信折腾,现在李信既然决定不会动用一万人以上的军队,众人也就放心了许多。
“军中之事不能放松,我们随时都要做好打硬仗的准备,将士们的训练,也要抓紧,虽然不能人人都像修罗,但是也不能是像荆州军那样。”李信看了李靖一眼,说道:“兵部保证粮饷,武英殿对有功之臣也要记录在册,户部对军属的优待也要安排下去,毕竟他们为国征战,家里的事情不能让他们操心了。本王已经决定了,将宫中大龄的宫女都放出去,许配给有功将士为妻,以后宫中的宫女不得超过二十五岁,除非,她愿意留在皇宫中的。”
“丞相圣明。”众人双眼一亮,虽然二十五岁大了点,但是到底能和家人团聚,以前历朝历代,这些宫女都是皇上的,谁也不知道哪天皇上高兴临幸了一个,皇上的女人谁敢动,也只有李信才会将这些宫女许配给有功的将士。
“未来一年内,各地的官吏要补充完毕,这个才是最主要的,不要我们的军队打到什么,还要设立总管,主管军政大事,军队就是军队,地方就是地方,一个人本事再大,能主管两个方面。将军主管就是打仗,郡守、太守、县令主管也只能是地方政事,并不是每个文官都能指挥打仗,还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吧!这样的规矩是将是大唐的法律,就是日后大唐的历代皇帝,也不得擅自改动,文官不得领军,武将不得干政,宦官不得参与朝政,违反了这些,就算是皇帝,也可以罢免,死后不得称为李氏子孙。”
众人再次不说话了,这是李信登基之前的训话,也是最重要的训话,日后建国之后,就是有纲领性的作用,文官主政,武将掌军,军政分离就是李信定下来的铁律,那就是祖制,就算是后世的皇帝也不得改变。(未完待续……)
第六百四十九章 农商之争
“朝廷虽然开了科举,但是每次科举出来的也多是一些低级官员,按照丞相的要求,这些官员先进入低一级的府衙进行学习治理一县的机会,这些年来,也仅仅只是能治理一县而已,若是治理一郡恐怕还是差了一些。”萧瑀出言说道:“属下以为,要不要在前朝的官吏中选取一些官员,让他们继续留任,这样一来,也能彰显新朝的气度,二来也能完善朝廷的体制,维持地方各郡县的管理。避免朝廷在管理上出现混乱。”
众人点了点头,萧瑀这个人虽然顽固了一些,但是在这方面还是有些头脑的,知道如何变通,当然,这里面也是有一些私心的,毕竟前朝的官吏大多数还是喜欢盘踞在他这样的前朝国舅麾下。
“萧大人所言甚是,但是现在我们朝廷治下,也不过是朝廷、郡、县之说,这样一来,朝廷管理的地方就多了,不如这样,将这些体制再行拆分,分朝廷、行省、府、县四级,行省设巡抚,主掌一省民政,设总兵,主掌军权,设按察使,主管律法,府设知府、都尉、通判,县设知县、县丞、县尉,在个别的地方,比如少数民族部落的地方,可以设州,设知州、都尉和通判的职位,这样就能防止地方官员掌控地方的一切,也能让中央朝廷能够掌握地方上一切,加强中央集权。诸位以为如何?”
“丞相圣明。”众人纷纷点头,这样一来,朝廷就会增加一些官位,而且会削弱地方官吏的权力,李信这是为了在分权的同时又在抓权。
“历朝到如今,一直都是在重农抑商上徘徊,你们说说,是应该重农呢?还是应该抑商。”李信笑眯眯的望着众人。实际上。以前李信为了对抗世家大族,就发展商业,得到了大量的金钱,用以装备军队,这才有了关中强大的军队,横扫**,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李信不仅是要考虑军队,还要考虑民生,朝廷不仅仅军队需要大量的粮草。就是那些老百姓也是如此,一度的发展商业,也是不符合社会发展的。
“丞相,重商国策不能变啊!正因为有商业的发达,才有今天关中的繁荣昌盛,才有了我强大的军队。商业才是关中的立身之根本。”李信话音刚落,就听见韦园成大声的说道。他的声音器宇轩昂,在大殿内响起。现在长安城内谁不知道,韦家在李信分出的蛋糕之中得到了巨大的好处。所以才会变成如此模样,才会变成的如此慷慨激昂,才会在大殿中力挺重商。
“丞相,老臣以为不妥。”萧瑀出言说道:“虽然朝廷因为兴商的缘故。国库充盈,军费充足,这才铸就了我关中的精兵,但是不要忘记了。商人逐利,现在看看那些商人们,为了赚取更多的钱财。毁坏农田,以前农田多种农桑,可是现在呢!多是种植木棉或者桑树,种水稻者很少,甚至还有些人根本就是放弃农田,直接进入那些大的作坊之中当苦力。长久下去,纵然是赚取了许多的金银财宝,可是没有粮食,这无粮则军心不稳,无粮则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没有粮食,莫说是老百姓,就算是我们这些人连饭都吃不了。”
“老大人说笑了,如今我大唐的粮食足够吃上二十年的了,害怕没有粮食?”韦园成心中一阵恼怒,这个萧瑀,分明是自己加入关中迟了,李信丢出来的蛋糕都已经吃完了,江南的世家们没有得到什么利益,所以才会如此拼死的反对重商。
“二十年?那是韦大人得到的数字吧!可是老夫却不是这么认为的,二十年的储藏粮食,随着丞相地盘的扩大,还需要抚恤新占领的地方,一旦有旱灾或者是水灾,这些粮食就需要来救灾;一旦像前朝一样,数年干旱,那这些粮食也是要放出去的,不然的话,就会引起天下大乱,所谓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就是如此。”萧瑀却是娓娓道来,说道:“丞相,商业发达了,许多人都会去经商,田地荒芜,经商的钱越来越多,就更加不会去种植农作物了,这样粮食在未来还是会继续减少,失去了粮食,朝廷一旦有灾难发生,那事情就严重了。”萧瑀拱手大声说道。
李信闻言一愣,心中却是暗自思索着眼前的情况,重商那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萧瑀说得也是有道理的,因为重商的缘故,有许多人都抛弃了农田,这样一来,固然是为朝廷增加了税收,但是同样的,也使得朝廷的粮食减少,眼下倒是有隋朝的粮仓支撑,但是天长日久,这种情况显然就不是一个事情了。朝廷手中若是没有粮食天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以前倒是他想当然了,重商固然很不错,但是重商也是有许多的弱点的,难怪历朝历代重商者很少,一方面固然是封建儒家思想所导致的,也有防止商人得到大量权力,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原还是重要是小农经济,农业对天下是非常重要的。而偏偏现在的农业并不像后世那样相当的发达,亩产千斤正常的很,现在的农业恐怕不行,粮食产量提不上去,加上种子跟不上,而老百姓进入工坊之后,能赚到更多的金钱,自然是有许多的老百姓就放弃耕种了。
这样的损失绝对不是一家一户,而是整个朝廷,萧瑀或许是有私心,但是说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甚至像萧瑀所说的那样,这样的事情或许还会越来越严重。耕种的人越来越少,日后一旦有个天灾或者水灾,对朝廷的打击那是不用的,若是到了帝国的末年,天灾加**,朝廷若是没有足够的储备,天下必定会被其他势力所夺。
只是商业乃是李信注重的地方,没有商业,李信就没有钱,没有钱如何能征召更多的军队,如何能统一天下。
“裴老先生,你怎么看?”李信环顾左右说道,农、商两个都是朝廷的根本,若是为了农业而放弃商业,李信显然是不愿意的,但是农业耕种的人越来越少,也是一个大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李信也是要重视这件事情。
“既然如此,两者都一起上就是了。”裴世矩想也不想的说道:“商业为朝廷提供了大量的金钱,朝廷绝对不能抑商,一旦抑商,朝廷就没钱,但是也不能不重视农桑。农桑乃是国之根本,农桑不兴,国中无粮,朝廷若是没有粮食,一旦有朝中有急事,没有粮食,那不就是天下大乱了吗?所以农桑绝对不能出现问题。”
“老大人这话,说的倒是轻巧,只是现在老百姓都已经去经商了,去作坊劳作了,有多少人愿意去守着那一亩三分地呢?面对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他们早就不愿意了,早就想着如何利用最短的时间内,赚取更多的金钱,用最简单的方式,过着不劳而获的日子。”萧瑀不屑的说道。语气之中对裴世矩的说话很是不满,见过和稀泥的,但是在这样的大事情上,却不喜欢裴世矩也和稀泥。
“呵呵!萧老大人这话可是误会了。”裴世矩笑呵呵的说道:“老百姓之所以放弃农桑,不过是利益而已,他们种植农桑是没有利益可言,既然如此,何不种植农桑,朝廷予以补贴就是了,而且老夫以为,能经商,能进作坊的,却是很少一部分。只要有利益,天下的人都会继续经营农桑的。”
“老大人所言甚是,既然有经商的,那就有放弃耕地的,朝廷可以允许这些人租种那些不需要田地的人家,只要交上少量的租子,就能种植农桑,这也是一条道路。”韦园成也笑呵呵的说道。他现在韦氏重视商业,商业所得到的利润占据着绝大多数,一旦李信要抑商,对于韦家所产生的损失是巨大的,第一个不想李信走老路的人就是韦园成和关中的那些利益既得者。
“造成农民不喜欢种植农桑的就是农业获得的金钱太少,属下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解决,第一,就是朝廷每年在秋收的时候进行高于市价进行收购,让老百姓赚取金钱,朝廷也能收到更多的粮食,第二就是种子,朝廷不是成立了格物院吗?丞相何不让格物院的人研究一下,能不能提高粮食的单产量呢?”裴世矩双眼一亮,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目光闪烁,盯住李信说道。
“种子?”李信点了点头说道:“南方现在都能一年三熟了,一方面是气候的缘故,但是北方若是种子好的,也能一年两熟,种子是很重要。”李信心中却是叹了口气,后世为什么能重商,那是因为天朝根本就不愁市场上没有粮食,不但天朝自己高产粮食,就算是在世界上,也是有种粮食的地方,所以才能重商,可是李信这里,想要走这条路,恐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未完待续……)
第六百五十章 民间
关中沃野千里,自从前朝秦国的郑国渠横穿整个关中的时候开始,关中就成了中原有名的粮食产地,就算是到现在,关中平原还是养活了不少人,眼下已经是六月尾。许多稻田里的水稻已经茁壮成长了,因为今天的雨水比较好,所以今天的水稻看上去比前几年要好的多,在田埂之上,不时的可以看见不少的庄户佃户在伺候水稻。这是在收割前,最后一次灌溉,田边不时的传来一阵阵哈哈大笑声,这种声音是充斥着对丰收的喜悦。
因为减租减息的缘故,这些水稻有一半都会成为佃户自己所有,剩余的部分或者是国家购买,或者是交给地主。所以这些老百姓脸上都是露出了笑容。
远处飞奔而来一队骑兵,为首之人面色英俊,身披大氅,在他怀里,还抱着一个粉妆玉琢的小孩,头上也戴着一顶小毡帽,正好奇的望着眼前的一切。
“丞相,这片地是位于渭水南岸,因为今年雨水充沛,所以看上去水稻倒是成长的很不错。”在年轻人身边,还有一个中年书生正陪同在一边。能当得起如此称呼的,普天之下,也只有李信才能拥有,这一行人正是李信前来,跟在他身边的除掉杜如晦等人之外,还有李承宗,小小年纪也被李信带了出来,看看民间的辛苦。
“克明,你发现到这些水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李信从马上跳了下来,然后将李承宗抱了下来,放在地上,手中的马鞭指着身边的水稻说道。
“这个,属下对此并不熟悉。”杜如晦微微尴尬的摇摇头说道。他虽然学究天人,但是也只是对政务上,而不是对农业方面。实际上,不光是杜如晦等人。就是其他的人对农业也不是很熟悉,虽然是以农为本,可是要深入民间,了解如何种田,还是差了一些。
“父王,您知道如何种田吗?”李承宗仰着小脑袋好奇的询问道。
“我当然了解。”李信笑呵呵指着眼前的田地,说道:“虽然这些稻田种的是密密麻麻,但是这样对水稻的生长并没有什么好处,一颗水稻的茁壮成长,恩。最起码两颗水稻要有一尺的距离,保持双方的空隙,才能吸收到土壤中的肥料,嗯,克明,你看看,眼前得这种水稻生长方式是最简单的种植方式,没有采用任何肥料,基本上是靠天收。”
“这位公子。那哪里找到这种肥料呢?”远处的几个老人听见李信的交谈,虽然看着李信身着不俗,心中有些忐忑不安,但是还有人壮着胆子询问道。毕竟此事关系到自己来年水稻的收成。关系到一家人的饭碗,不得不壮着胆子询问道。
“人、牲畜的粪便都可以。”李信哈哈大笑道:“这才是天然的肥料,在水稻刚刚种植的时候,可以撒上一些。就有利于水稻的成长了。”
“这个?也行?”老人一阵迟疑,毕竟粪便乃是污秽之物,撒到稻田里。会不会太过于荒唐了。众人顿时一阵迟疑。
“老人家,我家公子学究天然,说的肯定是有道理。老人家明年若是种稻的话,可以试试看。”杜如晦也不知道李信说的可有道理,但是还是跟在后面认真的说道。
“老人家,那是筒车吧!”李信望着远处的筒车,这应该是比较古老的水车了,一个巨大的轮子上装着竹筒,一部分进入水中,看上去极为高大,或是用人力,或者用牛力,当然还有水的力量,带动木轮转动,吸取河水,灌溉土地。
“公子果然是精通农事的人。”几个老人相互望了一眼,忍不住说道。
“此物虽然不错,但是所耗费的力量太多,而且吸取不了多少水。我有一物,可以帮助你们吸取更多的水分,而且还不用受到地形的限制,只要有水的地方基本上都能做到。”李信笑呵呵的说道。这就是来自后世的强大之处,知识爆炸时代,虽然不能发明枪炮,但是有些远离还是很明白的。
“快,拿纸笔来。”杜如晦心中也很惊讶,他见识过李信行军打仗,见识过李信治理天下,但是却不知道李信还会伺候农活。
“呵呵!这让我写字可以,但是让我作画却不行,克明,这样吧!我们到前面的村子里,找几个木匠,我指点他们,让他们做出来,你然后画出来,命各地发到各地去。”李信笑呵呵的拒绝道。
“是。”杜如晦心中很激动,他知道李信今天之所以来到民间,看看民间的农业,还是受到前天韦园成、萧瑀等人的争论所影响,想着增加农业收成的主意,才会亲自来到田间,寻找办法。
“几位老人家,不知道这附近谁的木匠最好?”李信笑呵呵的说道:“不如让我们共同做出一架龙骨水车来,怎么样?”
“公子真是善人,高高在上,却为我们考虑,岂能不答应,走,走,去村头,老张家的手活还不错,这方圆十几里的木工都是他打出来的。”刚才说话的那个干瘦老者拍着大腿说道。
“走,那感情好。”李信笑呵呵的牵着李承宗说道:“老人家,今年的日子过的怎么样,家里有饭吃吗?”
“饭?能有口粥喝就不错了。”那个老者哈哈大笑道:“这还得托丞相的福,若是以前,连口粥都没的吃,现在餐餐都能喝碗粥,然后填充一些野菜,这日子比以前要好多了。”其余的人也都点了点头。
“这还不够啊!天天喝粥,如何能劳作啊!”李信微微有些感叹道:“看样子,朝廷对老百姓的扶持还是少了许多。”
“你这位公子,这话老汉可不敢苟同。丞相贤明,爱民如子,才会有我们今日的太平日子,以前莫说是粥,就是野菜也难得一见啊!我们能有今天,得多谢丞相,可惜的是,我们这些下人是见不得丞相,不然我老汉肯定会给丞相磕几个头。”刚才那个说话的老汉却是不满的朝李信瞪了一眼,朝还长安方向拱了拱手,大声的反驳道。
“好,好,是晚辈说错,说错了。”李信听了是哭笑不得,没想到自己说自己的不是,反而被人给教训了,这样,不过就是这样,也让他心里面舒服了很多,他来民间虽然是为了农业之事,但是也未尝没有听听民间心声的意思。
“小老儿以前没有地,嘿嘿,那个时候,哪里有什么地啊?都是别人的,现在不一样了,蒙丞相大恩,为了分了田地,这日子才有了盼头,现在每餐都有粥喝!等到明年,想着每餐都有饭吃,都有白面馒头吃,那日子才叫好呢!”老汉很得意的笑着,声音中充斥着生活的希望。
“老百姓是容易满足的,只想着每餐有馒头吃就可以了。”李信听了之后,不但没有任何喜悦之色,反而对杜如晦说道:“相反,我们有些人却没有注意到这些,锦衣玉食,相比较他们而言,我们这些人已经是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
“臣等惭愧。”杜如晦也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承宗,你看到了老百姓现在过的日子吗?以后多用脑子思考问题,多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样你才能长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你对老百姓好,老百姓是记在心里面的。”李信叮嘱李承宗说道。
“嗯。”李承宗点了点头,只是目光深处还是露出不解之色,显然对于这样高深的问题,他还是大不清楚,倒是身后的杜如晦却是叹了口气,这句话中,包含着李信的治国理念,何尝不是对下一任帝王的慰勉和期望,只是可惜的是,李承宗还是小了一些,以后能不能对得起李信的希望就不知道了。
“老人家,听说,村里有许多人都进城,加入小作坊去赚钱去了?”杜如晦忽然询问道,李信也是双眼一亮,望着老人。
“有,有,有这么回事,哎!实际上,在我看来,伺候这些庄家,最起码有晚饭吃,去小作坊,虽然赚钱多,但是累啊!前村有个小郎,才十二岁,就去了韦家的作坊,最后怎么样,活活给累死了,可惜啊!”老汉听了之后,一脸惋惜的模样。
“还有这种事情?”李信听了面色一变。他想着发展商业,以小作坊的形势,来拉动经济的增长,税收的增加,但是却忘记了人性的贪婪,那些资本家们对工人的剥削,十二岁才多大,居然活活的给累死了,这一天要工作多长时间。难怪有的人都宁愿守着农田过日子呢!这些家伙恐怕是想着榨干劳动人民身上的每一分价值。
“丞相,此事经常发生,最后大不了赔上一笔钱就了事了。”杜如晦低声说道。
“可恶。”李信原本高兴的心情顿时没有了,这些家伙实在是太让人闹心了。
“父亲,为何不让他们少干一些时间呢?”李承宗好奇的询问道。
“不错,承宗你说的不错,是应该让他们少干点时间。”李信点了点头说道:“一天是十二个时辰,每天干四个时辰,若是有需要一共可以分作三个时间段,三批人轮流着来,克明以为如何?”李信望着杜如晦一眼。(未完待续……)
第六百五十一章 曲辕犁
“丞相所言甚是。”杜如晦双眼一亮,赶紧说道:“只是此事恐怕还需要丞相下达圣旨,命令锦衣卫追查此事,恐怕还需要杀鸡骇猴啊!”
“那是自然。”李信点了点头。
“老张头,老张头,出来。”这个时候,众人来到一个小院子面前,院子并不大,透过栅栏,李信就能看见茅草屋外摆放着一些木头,还有犁,倒是让李信看的点了点头。这个时候的犁并不是后世农村常见的那种短曲辕犁,而是长直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很高,不过在眼前的这个院子里,李信看见了曲辕犁,不过这个曲辕犁和后世有很大区别的,因为它很长,应该是长曲辕犁,使用起来还是很费劲的。
“老王头,你们这是干啥!”一个白苍苍的老者大踏步走了出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