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武夫-第4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两年再起的机会吗?

    阉党已经被清除干净,今上又是奋发图强的明君,朝里也可以称得上众正盈朝,怎么就突然间到了这样的境地?

    没人觉得大明还有什么机会,以赵家军那样的强横战力,大明这残破兵马怎么可能抵抗成功。

    更有聪明的人感叹不已,这赵进果然没什么疏漏,果然想得周全,眼下陈昇统领兵马的确孤悬海外,如果被鞑虏击败,会有很大的风险,而且按照阴谋论来说,陈昇那边离心自立的万一可能。

    但赵进只要占据北直隶,兵临山海关,那这些危险都不足为怪,说什么孤悬海外,辽镇毕竟和关内是一块陆地,赵家军到了山海关,难道辽西兵马挡得住?辽镇的精锐又不是没和赵家军打过,什么下场大家早就看到,不用再做什么揣测了。

    要说此时还有什么机会,那就是赵进还没有到达山海关之前,建州女真和陈昇所领赵家军的大战出来结果,只要在辽镇的赵家军惨败,那么人心浮动,大明还有一线生机,可提出者一线生机的人自己都没怎么有底气,世上那有什么随人心意的,何况世上不如意事十之**

    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的时候,赵进才刚刚从徐州启程,没有什么盛大的典礼,也没什么父老焚香祝告,一切都好像是正常的行军作战。

    谁不知道这次意义重大,对于徐州和邳州以及这附近和赵家军荣辱与共的各色人等来说,谁不知道这次之后,大家恐怕就要鸡犬升天了,的确徐州不去做什么巧取豪夺,徐州不搞什么分封,可这大明天下是偌大的市场,大家靠着徐州这边的工商之力,靠着徐州带给大家的法子窍门,足以在这大明天下发一笔大财。

    而且这么大的地盘,以进爷做事的风格,难道会留用那些无能的大明官吏,这些位置该谁去填补,还不是赵家军以及云山行等等各个系统,在这里面的人肯定都有一个位置,原本商行的伙计,可能都要去某处做个七品县太爷了。

第1417章 入股

    在这样的想法下,徐州以及周边区域怎么可能不群情涌动,不过,赵进和王兆靖对这件事几乎是下了严令,进爷和三爷下令了,谁也不敢不听。

    徐珍珍和木淑兰带着孩子去了云龙山,那边被大明的酸腐文人称为是徐州“郿坞”,云龙山以原来的云山寺为中心,构建了极为严密的要塞工事体系。

    到这个程度,其实也没办法瞒住什么人,大家都能猜到那边有赵家军很重要的东西,再进一步猜,也都能猜到赵家军自起家以来,各种战斗和经商买卖积累的金银或许积存在那里,可能还有什么为了艰难时候再起准备的物资。

    当年董卓建造这郿坞,号称无人能够攻破,里面积存着大批粮食和财宝,以及从东汉宫廷里搜刮来的美女,要用这个做自己余生几十年的安乐窝,当然,结果世人都是知道,用这个比喻云龙山所在,肯定是没安什么好心。

    另有种种评话戏文,说得是忠心大明的好汉,潜入这云龙山盗宝,吓得赵进不敢心生反意,什么这云龙山、云山寺机关消息重重,又有什么武功盖世的大和尚镇守,想要潜入当真困难无比。

    按说这等评话故事编出来之后应该很精彩,但说了几段就没多少人理睬,也就是四川和广东一带还颇受欢迎,因为凡是赵家军能影响到的地方,谁不知道赵家军的强大,这种太厉害的胡编实在无趣的很。

    不过徐珍珍和木淑兰带着子女过去,并不是要去躲避,因为赵进的第三房夫人孟子琪就在何家庄那边主持,他们之所以过去,是因为赵振堂和何翠花老两口要为赵进在佛前祈福。

    “你儿子这些年对佛寺下手可不少,早就把佛祖得罪惨了,要还能保佑,这得多宽的心思。”赵振堂倒是说得很刻薄,结果被何翠花好一顿埋怨。

    “小兰信什么你又不是不知道,你让她跟着来佛寺,这不是给咱家添堵吗?赵振堂的这句话倒是让何翠花有点担忧,生怕让儿媳妇多想什么。

    倒是木淑兰不怎么在意,还让赵麒跟着祖母一起去拜佛,为赵进北征祈福。

    木淑兰依旧管着闻香教,闻香教的规模的确比徐鸿儒时候萎缩不说,但从组织严密程度和行动力来说比从前要胜过很多,而且教义也愈发完善。

    郑全的孩子,尤振荣的孩子,在徐州五大学堂读出来之后,并没有如他们父辈期望那般去加入赵家军或者云山行,反而继续为闻香教做事,这让郑全和尤振荣捶胸顿足,恨不得动手打骂,最后还是赵进发话才算了局。

    在这批年轻人加入之前,闻香教的盘子被内卫和情报局甚至云山行有意无意的侵蚀,对这个势头,内外都默许,即便有所想法也都无可奈何。

    不过这些年轻人加入后,一切开始不同了,他们学来的知识来自两处,一个是学堂内教授灌输的赵进理念,一个是洋人传教士的西方教会组织体系,然后再去粗存精筛选出闻香教和佛教可用的部分,自然和从前不同。

    对这样的改变,内卫和情报局甚至提出了灭杀的意见,总算这些年轻人的理念和闻香教不同,他们很多人是见识过山东和天下各处的苦难和混乱,也见识过徐州的繁荣和安定,他们私下里沟通聊天,逐渐产生了这么一个念头,赵进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子和神子,是天派他来拯救这天下苍生。

    他们所搭建的教义就是要天下人都意识到这一点,让他们接受徐州的拯救,接受天子赵进,为了这个目标服从虔诚,如果不服从,那就是邪魔妖孽。

    这个宗旨一出,无论赵进和核心几位,又或者内卫和情报局的老谋深算之辈,甚至算上王友山这些赵家军一方的饱学鸿儒,都对这样的闻香教表示赞同,就连最谨慎小心的也觉得最起码几十年内,这样的闻香教对赵进是大有好处的。

    可以用来安抚人心,可以摧毁那些与赵家军为敌,利益有冲突的佛寺道观,可以扫除那些隐藏在民间,历朝历代都想着作乱造反的教门,甚至可以强化赵进的天命所在,虽说兵强马壮者为天子,但有这一层天命神化,总归大有好处。

    不过内卫和情报局,甚至其他相关各处,都先后向里面安插不少耳目,一方面加强控制,但另一方面也是加强了闻香教的行动力。

    “进爷倒是不必太过担心,这闻香新教看着生机勃勃,不过内里牵制太多,很难拧成一股向心之力……”

    如惠对这件事有自己的看法,因为参加者闻香新教的,除了前闻香教徒的子弟,还有云山寺的子弟,这些人出身不同,自然心思也不同,目前所想所做目标相同,但长久以往就不同了。

    真正一个团结的新兴教门力量,这个是要提防的,但一个注定要分裂的教门,那么分而治之,就可以掌握在手中发挥出更多的力量了。

    实际上,很多云山寺核心子弟也就是在最近这半年来开始热心,真正核心子弟,即便是如惠这一系的,对赵进和赵家军也说不上发自内心的亲近,尽管在赵进手下他们前途无限,可他们心里也明白,如果没有赵进,他们搞不好能拿到的荣华富贵更多,加上云山寺相对封闭,对外界情况了解不多,更加深了他们的想法。

    也就是这半年来,他们才意识到,原来他们赶上了从龙这样修几世都修不来的大福气,赶上这一拨,可不是云山寺这种一州一府的土豪能比,而是偌大天下。

    可意识到这个的时候,他们已经晚了,他们在为赵家军做事,但没有用心刻苦,今后虽有富贵地位,却比不上那些真正投入进去的同伴,有些人不甘于此,只能去发掘新机会,这闻香新教就是机会了,不过做这些事的时候,难免内心慨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他们这么暗地里后悔,却没想到徐州、邳州以及淮安府、凤阳府、归德府和兖州府这些周围府县的人感慨更甚,原本以为这是个杀头灭门的大风险,谁能想到是个光宗耀祖的大富贵。

    从前那些改朝换代,先乱再打,然后收归一统,这从头到尾多少年,要死多少人,即便跟随了主家,也未必能活到最后,谁敢冒险去跟,而且这大明二百多年,还看不出什么不对的样子,从前几次比现在还大的凶险,也这么挺过来了,这赵进起事,十年才勉强拿到两省地盘,将来还不知道多少变数。

    谁能想到这么快就要改天换地,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最小心的人去分析判断也找不出这里面有什么凶险。

    赵进的赵家军无论武力还是财力都是有绝对优势,从前那些风险他们都没有,从前那些没有的优势赵家军则是有的,这完全是十拿九稳的局面,外人说什么二爷陈昇在辽东还有风险,可内里的人谁不知道,就算二爷那兵马全都折损在辽地,进爷手里的营头也包打天下,谁能挡得住。

    外人都以为二爷的第一旅是强军,可大伙都知道第二旅和第三旅不差,更知道最精锐的是亲卫旅。

    从前错过了,大家一边痛悔得捶胸顿足,一边要抓紧赶上,一时间去徐州学堂报名的人爆满,武馆那边自不必说,就连最不被人看重的工务学堂和洋务学堂前面都是挤满了人,在山东和南直隶江北各处的云山商行、云山客栈那边也都是人头涌动,哪怕区区一个伙计的职位都有无数人在争夺。

    更不要说各处的农垦田庄,很多人带着妻儿投奔,甚至愿意把自家的土地投献,只求在改朝换代之前求个资格。

    本来大征兵动员造成的暂时短缺瞬时缓解,按照内卫和情报局的说法,过来投奔,愿意为赵家军效力的各色人等中,很有些大明权贵的子弟,包括那些与国同休的勋贵爵爷们。

    当然,有权有势的豪强富贵们,他们所作和其他人又是不同,无论是京师和山西河南的豪商,还是南直隶以及浙江的世家大族,又或者是闽粤出身的海商,他们对赵家军表示亲近的法子更直接了当,在徐州购置产业,然后在云山商行倡议大家参与工商行业内投下重金。

    其中最出挑的就是闽粤海商,按照云山行掌柜们的描述,他们简直是用船满载着金银入港,然后倾倒在港口上,参股所有可以参股的产业,买下大量的田地,然后顺便买走适宜贸易的货物。

    其次就是清江浦和江南的豪商,他们比海商们更知道重点何在,他们也比海商们更懂得讨好攀结,这些豪商大族除了入股参股之外,还主动让云山行参股自己的产业,原本铁桶一块的松江府、苏州府的布业行会开始向云山行放开。

    这个放开也是不得不为了,因为苏松两府的棉花生产根本满足不了这两府织布工场的巨量耗费,而其余的棉花产量都被赵家军牢牢掐在手中,更不要提要面对徐州布的凶猛竞争,打已经打不过,不如大家一起发财。

第1418章 百姓心里有杆秤

    向徐州低头,并不仅仅是赵家军即将席卷天下,也有生意上的考量,眼下海州港和清江浦两处大量出货,通过海商们的船队运往大明北方,南洋诸国还有倭国以及高丽,有传闻,说是建州女真也买了很多

    这些渠道和销路也是江南布商们急需的,而这些都在徐州赵家军手里牢牢掌握着。

    不仅仅是棉布,很多货物都是如此,明明徐州不是产地,却能生产出更好更便宜的货物,然后卖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徐州所掌握的不光是港口和船队,还有定期出发的驼队和大车队,以汉井名酒作为媒介,徐州和草原上的贸易越来越顺畅,打通了一条条从前被封锁的商路,沿途从官府到边军再到草原部落都给各种方便。

    对于为了发财,眼里也只有发财的商人们来说,徐州就是大家的财神,就是大家的祖宗,有了赵家军,大家多出那么多生财之道,多出那么多商路。

    虽然徐州收取商税,可他们让大家赚的更多,这样重商重工的势力,而且还是极有把握拿下天下的势力,大家当然要蜂拥而上,唯恐落后半步。

    闽粤海商们背后是闽粤大族,清江浦和江南豪商们背后是江南的世家豪门,他们愿意俯首低头,代表着这些大族豪门也是如此,这些人就是地方上的实际掌控者,这对于徐州来说,就是意料之中,却远大于意料的收获了。

    有这两方面的支持,有这两方面的表态,徐州所能使用的金银极大丰富了,然后军粮更是不愁,与其卖做漕粮,还不如卖做军粮,赵家军可是实打实的支付银钱。

    这些豪商富贵人等也送来了自家子弟,这些子弟一方面用作人质,一方面也要参与到实务中去,这可是象征着赵家军到底接纳不接纳他们这些投靠的人。

    徐州五大学堂的扩招一方面有现实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这些子弟,他们初来乍到,没有完全融入,怎么可能给他们实务来做,但这些人必须要吸纳进来,那就先在学堂内好好锻炼学习了。

    另外一路出钱出人的比较出乎意料,居然是来自山西的商人们,按说孙传庭铁腕,将山西经营的很是完备,他们居然敢这么热心的凑过来,不过细想想也是无奈,山西和草原贸易,最要紧的几样东西同样都在徐州手里掐着,烧酒,这个不必说了,如今这一斤汉井名酒在草原上直接可以当硬通货,而草原上急需的铁器,目前也只有徐州能提供足量的好货,更不要说徐州对毛皮、对牛马、对草原上的各种特产都有需求,购销两项上都是大笔的银子进进出出,这同样是拿命根子掐脖子的事情。

    还有些人出不了这么多的银子,却对赵家军欢迎无比,比如说河南的士绅地主,他们知道赵家军来了会对他们的利益有损害,但依旧盼着赵家军来。

    原因很简单,在河南各处,大明藩王已经占据了太多的田地和产业,挤压的其他人喘不过气来,而大明现在又有重税,一层层的扒皮喝血,地面上盗贼蜂起,大家只能结寨自保,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

    河南距离山东很近,自然看到了山东没有税负是什么样子,也看到了赵家军统治下的秩序。

    不需要什么聪明人,不需要什么慧眼,谁都能把赵进的统治看清楚,那不是什么爱民如子的慈悲,而是残酷无比的铁幕,顺从他的秩序,你可以活着,你可以温饱,若是不顺从,那就是身死灭族,永世不得超生的惩罚。

    可这样的惩罚,这样残酷的秩序,也比这种无时无刻的混乱要好,在赵进治下可以夜不闭户,但在河南大多数城池之外,已经没什么王法,已经没什么规矩,纯粹的弱肉强食了。

    他们需要赵进和赵家军来解万民于倒悬,挽狂澜于既倒,给大家一个活命的机会,给大家一个做人的机会。

    而北直隶那边的士绅百姓,尤其是靠近徐州附近的士绅百姓,更是心里有一杆秤,尽管赵家军没有把手伸过去,可那边已经被赵家军和云山行渗透的千疮百孔,城池内有云山行分店,城外则是农垦田庄,事事按照赵家军的规矩来做。

    这次赵进统领大兵向北突进,大名巡抚卢象升原本准备领兵阻截,他也知道此去必死,但已经准备为大明尽忠了。

    结果在出军前,地方士绅居然联名去衙门前磕头请愿,说此时太平,何苦再兴刀兵,大人若真是体恤百姓,还是不要妄动了。

    若是从前,卢象升此时非得怒发冲冠,毫不留情的命令手下诛杀这些大逆不道的反贼,不过在这个时候,只能无奈悲叹。

    他治军森严,麾下兵马即便不是秋毫无犯也差不多了,如果这样的兵马放在大明其他地方,早就被夸上天去,可在这边却不怎么被地方上待见,原因也简单,这所谓的“天雄军”几千人马全要本地供应,这是个不小的负担,更不要说,因为这天雄军在,随时会被赵家军打过来,这等风险谁也不愿意承担。

    那赵家军在地方上,不仅仅秋毫无犯,还会在当地建立一套供应制度,真金白银的采买,还可以照顾到很多地方上的子弟,让市面变得繁荣,而且天雄军毕竟是驻军,很多事管不到,那赵家军一来,什么匪盗帮派都会被扫荡干净,换地方上一个朗朗乾坤。

    这么一比较,自然就分出了明显的高下,何况大势所趋,越是徐州附近的越能意识到这一点,特别是本地官府默许甚至是纵容差役劫掠流民,在赵家军和天雄军都不管范围内发财,这件事虽然没做多久就被赵家军清算,却让卢象升颇为无奈。

    至于魏忠贤曾经过境自己的辖地,据说还闹出些牵扯京师徐州的是非来,若从前的卢象升肯定觉得阉贼不对,可这几年的经历却让他宁可对这件事视而不见。

    而卢象升麾下的兵马也明白这个,他们是按照赵家军的训练法子练的,连火器都尽可能弄了些鸟铳火炮之类的,他们的教头据说是赵家军出来的团练。

    不练还好,越练越意识到差距有多大,越练就越意识到赵家军强到什么程度,天雄军已经有信心横扫大部分旧法操练的官军,却觉得自己会在赵家军面前碰的粉碎。

    随着时间推移,有些事大家也都心里有数,搞不好那些认真负责的教头不是什么逃出来的,那赵家军放任敌人这么强到底为了什么,不说那些让人不寒而栗的猜测,这份自信就足够让人胆寒了。

    如果说不得不打,少不得要硬着头皮上去送死,卢象升抓兵训练很有一手,加上他自己本就武勇出众,这支天雄军里可没有敢跋扈不听号令的,可现在不光是大家不想去打,百姓也是如此,卢大人最在意的就是民意民心,现在民心如此,咱们还是不要逆民心而动了。

    “这天下已经不是大明的天下了。”卢象升当众悲叹。

    好在京师的一道旨意让他免去了这个为难,京师那边调集北直隶各处有战斗力的兵马勤王护驾,守卫京城,尽管这个举动在知兵的人眼里没有丝毫的用处。

    最让卢象升伤心的还不是本地百姓,在任何时候,本地士绅百姓都不愿意被战事波及,被牵连到自身,这个倒也正常,可大名的府州县官员居然也是这样,他们做大明的官,拿大明的俸禄,身家富贵全因为这大明,却还是这般的顾及自身。

    不过卢象升也没有痛心到什么地步,甚至他自己也奇怪,对眼前发生的这一切感觉没那么痛心疾首,似乎根植在心的大义没有起作用。

    卢象升很快找到了原因,只不过这原因只是在心里想想,没有和别人说。

    “赵家军所做尽管让人看不懂,但却比大明所做强出太多,让赵家军来,对百姓,对江山社稷或许都是个更好的选择”

    就在赵家军到达济宁的时候,却从山西那边有急报传过来,孙传庭率领大同新军,塞外大败察哈尔部,斩首两千余

    这消息当真是提振天下人心,也让很多本来笃定的态度开始犹疑,自成祖朱棣到现在,与蒙古各部的激战,何曾斩首过千过,这一下子就是两千,看来那孙传庭当真练出了一支强军。

    谁不知道这孙传庭的大同新军是按照赵家军新法练出来的,难道这个变法革新真的有效果了?

    甚至山东各方都在劝告赵进慎重,按照各方想来,原本赵家军是北上无敌,横扫天下,可现在突然多了大同新军,如果这支兵马趁机攻打赵家军的侧翼或者后方,多少都是麻烦。

    ??现在可是做大事的时候,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波折,务求万全,可这次赵进依旧不听众人的劝告,沿着运河向北行军。

第1419章 无耻的与国同休

    ?赵进统领大军还在路上的时候,又有消息传来,督抚山西的孙传庭不听朝廷旨意,按兵不动,山西大同士绅民众劝孙传庭保境安民,不要妄兴刀兵。

    ??这个消息甚至比赵进率领大军北上都要震撼,到这个时候,大家才真切的认识到,大明完了,真正有实力的地方派系已经不服从朝廷的权威。

    ??细想想也没差,如今的朝廷难道不是靠着孙阁老和王阁老的兵马撑着,不然的话,谁还理会这么个空头皇上,尽管崇祯皇帝自己不这么想。

    ??在孙传庭拒绝旨意的消息传开后,地方上立刻混乱起来,好在各处地方文官武将连同豪强士绅联手将局面压了下去,勉强维持着从前那种不死不活的局面。

    ??因为赵家军通过各条商路将消息传达到了尽可能多的府州县,地方上如果维持不乱,那大家还有相见相谈的可能,如果乱起来,那就请各位自求多福,大军一到,刀不留情。

    ??旁人说这个威胁谁会理睬,可赵进的话,没有人敢不听,徐州赵天王手里沾血太多了,流民、官军,现在还多了鞑虏,尸山血海,那么强悍的都被杀败,大家还是不要自寻死路。

    赵家军书信只发了北直隶、河南和陕西三省,山西有孙传庭维持,以他做事做官的风格,以及在他背后支持的晋商团体,断不会容许山西乱起来。

    ??而南直隶的江南各府州县,浙江、福建等处,这些地方掌握地方的并不是官府,而是豪门大族,江南浙江是科举世家,而福建则是纵横海上的海商,他们跟赵家军的关系是一回事,但他们同样不希望地方大乱。

    ??当然,还有湖广、四川、广东、江西、云南以及边关各处没有通知到,但赵进掌握了其他地方之后,剩下这几处也没有丝毫的抵抗之力,压根不用考虑太多。

    ??“按照本来的计划,我们从容消化山东和南直隶江北地,统合人口、培养人才,然后用这些地方练出来的兵马,培养出来的人才,攻占一地,消化一地,就和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不会有什么波折,顺理成章的接收天下。”

    ??“可世上事哪有那么随人心意的,现在各处即便投靠,即便一时风平浪静,将来必然也有波折,但这也没什么可为难的,遇到难事,处置难事,从容对待,平常心就好。”

    ??各省对赵家军的要求都回应的很积极,经办的徐州人等颇为兴奋,认为是众望所归,天命在我。

    ??不过赵家军的核心层面却没那么多兴奋,天底下没那么多便宜可赚

    大明讲究的是皇权不下县,讲究的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赵进的体系则是要控制到每个人。

    赵进所控制的地盘上,他能动员起每一粒粮食,每一个人,每一项活动都在掌控之中,或者在允许中,或者需要缴税,但大明不是,大明的动员、收税和管理这几项上始终在博弈,和士绅们拉锯谈判,和士绅的代表们往复沟通,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贪墨、浪费和琐碎,形成了极为低效的平衡。

    这些贪墨、浪费和琐碎就是大明地方豪强的立身之本,他们向赵家军的臣服也是为了保存这些权利,或者尽量保留一些。

    徐州给他们准备的则是另外一条路,让他们投身工商之业,或者安心享受土地产出的红利,而不是去掌握那么多的人口,要求那么多的政治权力。

    或许有人能识得大势,按照赵家军的安排去做,在新体系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可想要舍弃自己的财源,放弃从前的地位,没有那么容易,他们暂时害怕威权会低头,但早晚会因为不满去反抗,那时候就是血腥的清洗。

    与其在投靠之后下狠手清洗屠杀,还不如在彼此是敌人的时候杀个痛快,但眼下的局面显然不能如此了,只能默默的等待将来。

    这么想的恐怕不止徐州,其他各处臣服的势力未必不是这么想,如今不得不低头屈服,将来怕是还要费一番手脚。

    “河南、陕西已经残破,江南则是不同,世家大族盘根错节,利益深重,这么二百余年下来,可不会让旁人动这块大饼,将来若乱,只怕先乱江南。”

    话已经明明白白说出来了,但这些话只是内部讨论,大家都知道眼前最要紧的并不是这些事。

    赵进还没有进入东昌府的时候,京师那边却有人过来传递消息,却是想向新朝效忠,甚至还想要在赵进手下求得富贵,想要投诚卖身,自然不能空口白牙,只是这位开出来的条件却让赵进等人吃了一惊,他们说是要把崇祯皇帝朱由检献给赵进。

    居然能有这样的投名状,大家惊讶归惊讶,却没表示出如何的热心,这崇祯皇帝最多是个象征,甚至算不得什么关键,如今大明的关键是在那几位掌握兵马的大臣手中,要说文贵武贱,如今的大明倒是有那么点意思,只不过这掌握兵马的文臣本身和武将区别不大,他们就是目前大明最大的军阀。

    过来传递消息的使者没有得到肯定答复,但态度依旧谦卑到了一定地步,答应为赵家军传递消息,尽可能的顺天行事。

    这人刚离开回返,他的身份就被内卫和情报局调查了出来,这人无官无爵,却是京师内某家顶级勋贵的幕僚,这家勋贵做事,很是能代表其他公侯伯等人,甚至有部分文官也牵扯其中。

    这与国同休的勋贵,这和天子共治天下的士大夫们,现在就要把这给他们荣华富贵的天子给卖了,细论起来,的确可怜可悲可笑。

    其他人不可能知道,赵进记忆中也没可能记住那么多的细节,在没有赵进的那个时空中,李自成率领的顺军就要进入京城,崇祯皇帝想要让驸马带着自己的儿子走,结果驸马哭着拒绝,崇祯皇帝想要自己出城,却在城门处被守城武官用弓箭逼了回来,然后还被大臣清流们说什么不可迁都,天子要与国同在。

    这些无能颓废的勋贵文臣们想要把崇祯皇帝卖个好价钱,在李自成那里博个新朝富贵,可又掌握不住崇祯,等李自成进京之后把他们一扫而空,当真演了一场只能被外人笑话的喜剧。

    在这个时空,他们还想卖,只不过赵进懒得去卖,赵进百战百胜,富国强兵,在混乱中整顿秩序,在衰颓中给人振奋,赵家军又是天下最强,这就是他的法统,这就是他的根本,有了这些,不需要去搞什么谦让禅让的戏码。

    当然,京师中有孙承宗、王在晋掌握军权,有杨涟和左光斗掌握舆论,京师西边有孙传庭拱卫,京师东边有熊廷弼镇守,这些想要投机的勋贵文臣们也没什么空子可钻。

    赵进对这次行为的评价只有一个字“蠢”,他们光想着自家富贵,却没想到身边的危险,贸然举动,恐怕等待他们的只有血洗了。

    想想如今支撑大明的这些重臣,在没有赵进的那个时空里,孙承宗没有回到中枢,只是在内外交迫之下辞官,最后清军入关,孙承宗全家守城激战而死,熊廷弼没有从诏狱里出来,在魏忠贤和东林矛盾激化后,死在狱中,王在晋从辽镇回到京师后就被党争纠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