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铁血宏图-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请您放心,我以上帝的名义发誓,一定将我所知道的全部知识,完全教授予你的军官们,绝不会辜负您的信任!”

    在这一瞬间,多年来靠着酒精麻醉自己的莱纳斯,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更为重要的是,他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荣誉。

    给予足够的荣誉、金钱、地位,最终,这些人才都会为自己所用,而这恰恰是朱宜锋愿意给予的,非但愿意给予莱纳斯,这个落魄的普鲁士军官,就连温克这样的三流的工程师,朱宜锋同样给予了他们足够的尊重。

    有时候相比于金钱,人们同样也看重荣誉,尤其是对于这些三流的、在本国不受重视的人们来说,当一位“元帅”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时,他们所感受到的便是那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也正是这感觉,让他们甘愿为之他人的事业而努力,“士为知己而死”这种观点并非仅仅只存在于中国,在欧洲同样也存在着类似的观点,毕竟有时候,人性是共通的。(未完待续。)

第147章 工业初步(第一更)

    (8月15应该是双倍月票,若是您的手里有月票,不妨给《铁血宏图》留着,到时候再投,一张顶两张啊!您的每一个定阅、推荐、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新书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拜谢!《铁血宏图》小说群:150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

    几乎是在悄无声息中,一座近代化的工厂便“耸立”于武昌城内,当然,这并不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工厂,而是一座混杂着原始与现代的作坊。

    说其原始是因为,这里耸立着两座传统的旧式化铁炉,充斥着一群传统工匠,他们在这里铸造着火炮、炮弹,而且还是用最原始的方法铸造,而说其现代,则是因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这里安装上了几十台近代化的机器。也正是这些从上海、香港购进的二手的,甚至采用人力的机器使得这工坊变成了工厂。

    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工业的初步!

    来到一台手摇机器面前,朱宜锋看着随着工人摇动机器的曲柄,尺长的铅条不断的变短,同时一个个铅丸依次摇出。

    “大人,这是生产弹丸的机器,其生产的弹丸既可用于的步枪,也可用于霰弹或者榴霰弹……”

    其实根本不需要温克解释,朱宜锋也知道这是在制造什么,先前这里制造弹丸完全采用人工——用最原始的弹钳铸造,而现在终于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这些铅条,都是工厂自行铸造的,铅锡按照2:1的比例熔合,然后铸造成两英尺长的铅条,再经机器挤压制成弹丸,完成这一步后,再倒入转鼓中混入与稻糠一同进行抛光,最后一步就是弹丸浸蜡……”

    作为一名工程师,对于弹丸的生产,温克并不陌生,实际上无论是弹丸的制造,亦或是火枪的生产,本质上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比生产许多机器更为简单,就像这台机器,实际上正是由他利用现有的设备改制的。

    “这台机器每分钟可以制造多少弹丸?为什么使用人力?如果用蒸气机的话,产量不是更高吗?”

    “每分钟65…70发,只要原料充足,他可以日夜不停的生产,当然,如果换成蒸气机带动,产量至少可以增加三倍,但是相应的模具的温度就会在不断的升高,最终导致弹丸无法成形,所以即便是在英国,弹丸的生产,也是用类似的机器,以人力机器摇动生产。”

    作为武器生产的外行,朱宜锋当然没有再去问什么,而只是看了一眼那个机器,又询问道。

    “我要的线膛机制造好了吗?”

    线膛机,这才是朱宜锋所关心的,相比于其它的机器,他更关心线膛机,毕竟现在义军可是装备着近三万支老式的滑膛枪,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他则凭着记忆,“设计”了米尼弹。

    “是的,大都督!请你到这边来。”

    在温克的引领下,朱宜锋来到了另一个房间,这是房间中一字摆放着四台机器,四个人正在那里不断的借助曲柄转动木轮,而随着木轮的转动,曲杆不断的前伸后拉,在卧式的机器上一根圆木随之前伸后拉。

    “这就是膛线机?”

    睁大眼睛,朱宜锋瞧着那几乎全是用木材制成的“机器”,这未免也太简单了!

    仅仅只是几块“木头”。

    “是的,实际上几百年前,在北美人们就用与之类似的爱荷华式膛线机拉制膛线,因为推拉费时费力,后来就有工程师为其安装了转轮,转轮带动连杆,在曲柄连杆的带动下棘齿木杆的不停的推拉,从而提高了工效,不过现在,这种生产方式似乎被正在被更为先进的技术所取代,在美国好像有一种更为高效的机器,它可以为步枪提供统一规范的膛线……”

    福兰克林于一旁提醒道,去年年底刚刚从离开英国的他,比温克、汉克斯更了解时下的技术,当然也非常清楚,滑膛改线膛的生产困难。

    “实际上,这种膛线机需要经过严格的控制才能够提供规范统一的膛线,阁下,比如需要严格的记录每根膛线拉了多下,像现在每根膛线需要拉上600刀才能成形,这意味着,每根枪管的膛线制造最快也需要30分钟……而采用新型的线膛机,只需要十分钟,既可制造出一根合格的枪管。”

    福兰克林之所以了解这些,是他从机器杂志上看到的报道,实际上早在两年前,英国就开始将滑膛步枪刻上几条膛线,但是给火枪刻上规范统一的膛线并不简单,工人既无法适应新的工作条件,也忍受不了监督人员越发苛刻的加工要求,结果导致军工厂罢工频繁,也正因如此,在机器杂志上才会刊载出美国发明的新型机器。

    “非但美国的线膛机器拉制的膛线是极为标准的统一规格的膛线,甚至就连同他们生产的武器的每一个零件,都是可以互换的,就像美国人生产柯尔特手枪一样,在伦敦买一支,拿到亚洲,如果损毁了,可以同另一支损毁的同型号手枪互换零件……”

    标准化!

    福兰克林的话让朱宜锋立即想到了这个词,想到了在课本上学习过内容,想到了常常被称为“美国制造体系之父”的怀特尼。他于1798年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一项两年内生产一万支步枪的建议,不过这一计划11年后才完成,而之所以用11年才完成。他按照枪支零件的尺寸设计出一套专门器械和流程,让一般工人通过使用它们分工生产不同的零件。用这种工艺流程生产出来的零件尺寸及公差一致,任何零件皆能适用于任意一把同型号的步枪,只要将它们组装起来便可成为一支完整的步枪。

    也正是以此为开端,奠定了美国的制造体系——以标准化为核心的制造体系,而美国制造体系在国外惟一重要的应用也是在军火生产方面。似乎也就是在今年,英国政府采用美国机器建立了英菲尔德兵工厂,美国的装备还被用于普鲁士和法国。美国制造体系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为了支付最初建立这种新体系所需的厂房和设备,政府的合同是必要的。但是,美国的特别之处在于把这种体系应用到了没有政府资助的其他产业领域之中。这一方面是由于技术工人缺乏,另一方面是没有欧洲那种根深蒂固的手工艺传统。柯尔特在与英国工程师讨论时说:“未受教育的工人最适于新的批量生产的方式,因为他没有传统的包袱。”

    而这恰恰也正是自己所面对的问题——技术工人缺乏!

    福兰克林的提醒让朱宜锋立即意识到,自己忽视了什么,作为一个拥有超越这个世界一百多年记忆的人,居然会忽视这个堪称革命性的“技术变革”,实在是不可原谅,不过还好,现在准备还不晚。

    “之林,我们在美国那边有什么关系吗?”

    转脸看着习之墨,朱宜锋有些激动的开口询问道。

    “如果有联系的话,看看能不能联系美国的机器制造商,为我们设计一座军工厂,引进美国的机器和制造方法,制造武器,当然,将来还可以引进他们的制造方法制造机器设备……”

    标准化!

    这不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吗?

    人们往往只看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进了“电气时代”,但是他们显然忽视了一点,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的同时,工业制造的标准化为其铺平了道路,甚至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没有工业制造的标准化,人类就不可能进入“电气时代”。可以说是标准化奠定了这一切的基础。

    而事实上,欧洲各国现在的工厂仍然停留在“作坊阶段”,如英国那样的“工业国家”实际上仍然是一个由数以十万计的“作坊”组成的“工业国”,而在随后的十几年间标准化以及随后的科学化管理推行,使得工业大生产成为了可能。

    可以说,现在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将拉开序幕的前夜,只要自己抓住机会,首先在军工厂中适应“标准化”并且推行科学化的工厂管理、品质控制,进而以兵工厂为基础,建立起一系列的现代化的工厂企业,这些企业从一开始便采用标准化以及科学化的管理,又何愁抓住不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

    “大都督,这……”

    习之墨诧异的看着朱宜锋,他显然没有想到,福兰克林的一句话,居然引起他这么大的反应,这真的很重要吗?

    “如果你需要的话,等回到上海之后,我会同美国人开办的洋行联系一下,但是,大都督,我们现在已经在花掉了一大笔钱,再从美国购买机器,恐怕……”

    “钱不是问题!”

    摇着头,朱宜锋说道。

    “我会尽快恢复同太平军那边的贸易,实在不行的话,就把库存的几千枪先卖给他们,还有,咱们现要不是已经铸炮了吗?虽说质量不及洋炮,可胜在便宜,也可以卖给他们,这件事你要抓住去办,争取明年年初把机器还有技师都带过来……”

    盯着的线膛机上的枪管,他又询问道。

    “以现在,咱们的拥有的设备,可以制造滑膛枪吗?一天可以制造多少支?”(未完待续。)

第148章 天京事(第二更)

    (提前求一下月票吧。8月15应该是双倍月票,若是您的手里有月票,不妨给《铁血宏图》留着,到时候再投,一张顶两张啊!您的每一个定阅、推荐、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新书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拜谢!《铁血宏图》小说群:150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

    “喀!”

    虽是坐在轿中,但在进城前,孙茂林还是听到轿外传来的斩首声,随着那斩首声,他更是听到苦苦哀求声,于是便掀开轿帘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只见一排人被摁在路边的空地上,刽子手正准备行刑。

    “这是怎么回事?”

    瞧着那边排成队要被斩首的数百人,孙茂林心下犯起了嘀咕来,按道理来说,现在应该不需要这般砍头了,毕竟这城都已经拿下几个月了。

    “回大人,这些人家中藏有妖书,按天王命,私藏妖书者定斩不赦,这不,都已经砍了好几千人的脑袋了……”

    “哦,”

    听着是这个原因,孙茂林只轻声一声。

    因为科举屡试不中,而对儒家四书五经和孔夫子极端仇恨的天王洪秀全,非但沿途捣毁孔庙,且定都天京之后,又下诏宣布搜禁焚烧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

    “凡一切妖书,如有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

    这一旨意恐怕在历史上只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能与之前后相映,不过唯一的区别,恐怕就是其未曾掘坑活埋哓舌的书生,只是将其“斩首”而已。

    一时间,这天京城中人心惶惶,谁还敢公然藏书,不是冒险悄悄藏之密室,便是一担担的挑到天朝搜书衙去焚烧。

    “敢将孔孟横称妖,经史文章尽日烧。”

    这么一声感叹道,孙茂林便于心底长叹口气,像天国这般滥杀,又焉有丝毫夺天下之气势?

    当然这中间也有不少好书甚至珍古孤本由搜书衙献到各王府,甚至就连孙茂林也跟着沾光,搜得些许珍本,当然,这事万不能让外人得知,要不然单就是一个“私藏妖书”便能让他与旁人一般,被摁于路边斩首。

    对于救其它人,孙茂林并没有兴趣,实际上,他没有这个能力,作为王府内官的他,根本无法干涉这种“军国大事”。

    几名轿夫抬着轿子,很快便进了天京城,此时的天京全见不着以往的繁华,街上尽是穿着黄衣,头系红巾的太平军,在江宁攻克后的第三天,东王便下令在天京实行男女别营,全城居民以25人为一馆,分别按照性别编入男馆或女馆,夫妻不得同居,百姓私财全部没入“圣库”,生活必需品由圣库按定额供给。60岁以上老人和16岁以下儿童入“牌尾馆”,男性青壮年则住“牌面馆”,其任务除参加战斗外还从事体力劳动,有手工业技能者进入诸营与百工衙,天茶衙、豆腐衙、酱人衙……在监管之下劳作,产品不经过市场交换直接入圣库分配,生产者除按定额分配的吃、穿外也别无报酬。

    而按天王“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旨意,这天京城内外的商家物款皆被没收,甚至就连小商贩也不例外,铺店虽说照常买卖,但本利皆归天王,不许百姓使用。经商所获利润全部上缴圣库,如此一来,这天京城又焉可有还有往日的繁华。

    在经过女馆时,可以听到男女响亮的话声,那是因为丈夫到女馆探妻只能在离门数步之外问答,而且声音必须洪亮,让大家都听见,以防说“私房话”。

    “妄顾人伦如此,焉能不亡……”

    于心底冷笑数声,孙茂林又一次庆幸着自己在武昌之行期间做出的选择,既然他们没有夺天下气势,那么莫怪他人自寻他路了。

    实际上,若是有选择的话,孙茂林也许会转身投靠官府,可他只一不显其名内官,于官府眼中又有何价值?但投靠朱宜锋却不同,武昌那边需要有人在天京为其张目。

    “把这趟差事办好后,总得寻个理由离开此处……”

    心里这般嘀咕着轿子停了,只听轿夫压着轿子说道。

    “大人,王府到了……”

    这东王是是八旗驻防城江宁将军署,实际上也就是前明宫城,一听到了王府,孙茂林立即收敛心神,将那纷乱的心神收回,那腰身不由自主的弯下数分,待其叩见东王时,那腰身又是压低数分,那里还有丝毫于武昌的意气风发模样。

    “臣叩见九千岁!”

    “免礼!”

    “谢九千岁!”

    杨秀清摸摸下颏上几绺短须,看着立在那,腰身几乎完全弯下的孙茂林,他的眉头微垂着,语气显得很是平淡,此时的他,说话的气派,倒是越来越有“王气”了。

    “此次武昌之行,结果如何?”

    “回九千岁,此次武昌之行,有负九千岁重托!”

    面对杨秀清的询问,孙茂林连忙跪下的请罪,请罪之后,他自然将此次武昌之行的过程一一道出,在他的嘴中,武昌所谓的“义军”对天国可谓是颇在怨言,当然这怨言大都集于“翼王”的身上,谁让当初他们是“翼王”所属。

    “臣虽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方才说服武昌一众人等,重归天国,只是这当初投奔天国却为弃子的经历却让他们心有余悸,因此,其不敢再像过去那般,悉数重归天国,其言道……天国之中,且有奸臣,唯恐唯奸臣所害,因而只敢受天国之封,却不敢受天国之调……”

    “哼哼,好一个不敢受天国之调,若是这样,又要他们何用!”

    冷笑一声,杨秀清瞧着跪在地上叩头的孙茂林问道。

    “你答应他们了?”

    “臣,臣……回九千岁,臣以为,九千岁眼下所图者,是借其之兵,纵是今日应下了,但他日西征事成之后,自然也腾出手来收拾这群目无君父之徒,再则……”

    突的,他又把话锋一转,急忙说道/

    “那姓朱的又献重礼于东王,臣以为,暂时先应下他们,倒也无不可……”

    “重礼?”

    “回九千岁,那重礼便是江忠源以及江家三兄弟的脑袋!”

    “什么!”

    一听江忠源的名字,杨秀清猛然站身来,对这个人他可以说是有着铭心刻骨般的记忆,原本还寻思着早晚有一天非报当初“蓑衣渡之败”之耻,可谁曾想那江忠源却死在了武昌。这会一听,武昌把江忠源的脑袋献了过来,他又如何能不激动。

    “那江妖的脑袋现在何处!”

    片刻后,看着面前用盐腌着的已经变了形的脑袋,杨秀清来回的踱着步子,那双三角眼中尽是满目的喜色。

    “哼哼,姓江的,你也有今天,你也有今天啊……”

    蓑衣渡之败,对于杨秀清来说是其毕生之耻,若如无蓑衣渡之战,长沙必将陷落,湖南必将尽入天国之手,这天国的局势恐怕亦将又有大不同,更重要的是云山又岂会惨死于蓑衣渡!

    这一切皆是江氏之罪。

    片刻的激动之后,杨秀清看着跪在地上的孙茂林,突然开口说道。

    “你觉得那姓朱的,为人如何?”

    “回东王,臣,臣有一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想到朱宜锋的嘱托,孙茂林便试探着说道。

    “说……”

    “那姓朱的曾言与九千岁于汉口有过一面之缘!”

    于汉口有过一面之缘?

    这会反倒是轮到杨秀清诧异了,自己什么时候……突然,他的双目猛然一睁,目光顿时一冷。

    “你是说,他朱宜锋便是当初的朱明宗!你这混帐,当真该死,既然如此,又为何许他为我天国丞相!”

    “臣死罪!死罪……”

    感觉到东王身上流露出来的杀意,孙茂林连忙叩头请罪!

    “臣,臣也是为了东王,那姓朱的手下有精兵十万,臣,臣以为若是能为东王所用,必能助东王大事成……”

    “哼哼,他姓朱的胆子当真是不小哇!”

    在孙茂林谢罪时,杨秀清冷冷笑道,

    “精兵十万,好一个精兵十万,难道他就不知道我天国精兵岂下百万……”

    冷笑之余,杨秀清的眉头猛然一蹙,虽说天国兵力数十万,但现在他还真腾不开手对付那人,

    “哼哼,还有你这狗东西……”

    猛的一脚将孙茂林踢翻在地,而后只听杨秀清说道。

    “你这狗东西倒是为会替我考虑,哼哼,你当真以为本王不会杀你……”

    听着东王的冷笑,心知其杀心已谈的孙茂林又连忙说道。

    “君让臣死臣不敢不死,九千臣,小臣全是为了东王,今日先纳其为用,待到他日,那姓朱的可不就是想杀便杀……”

    待到他日……冷冷一笑,杨秀清摇头说道。

    “他日先不说,先说眼前吧,那姓朱的是个生意人,他既然把这江忠源的脑袋送过来,恐怕不单单是想让本王饶他一条狗命吧!你说,他还有什么要求!”

    “这,……”

    “说……”

    瞧着孙茂林那副唯唯诺诺的模样,杨秀清的心底便是一阵冷笑。

    “是,是,那,那姓朱的吃了猪油蒙了心,他,他说,说,说愿与天国互通有无,行以通商……”

    “好一个通商、好一个互通有无啊……”

    感叹一声,杨秀清突然大笑道。

    “这姓朱的当真是个生意人啊!好,好的很啊……”

    一声长叹之后,杨秀清却没有继续说下去,而是突然把话锋一转说道。

    “来人,把这姓江的脑袋送入宫中,祭我云山兄弟!至于你……”

    再转眼瞧着跪于地上的孙茂林,杨秀清冷哼道。

    “这事以后,就由你去办吧……”(未完待续。)

第149章 胡润芝(第一更)

    (提前求一下月票吧。8月15应该是双倍月票,若是您的手里有月票,不妨给《铁血宏图》留着,到时候再投,一张顶两张啊!您的每一个定阅、推荐、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新书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拜谢!《铁血宏图》小说群:150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

    时光飞逝,转眼间,胡林翼已经来贵州有八个年头了。

    岁月已经在他的脸上留下很浓的痕迹,皱纹早已经布满了他的额头,下巴上也畜起了一大把胡子,八年来,于贵州任上剿匪、治民,胡林翼可谓是政绩蜚然,在贵州安顺知府任上,立志安定一方。他经常芒鞋短衣,深入群众摸民情探匪情,带领官兵与盗匪作战数百次,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编成了《胡氏兵法》,也正因如此,其才会为新任的云贵总督程矞采和贵州巡抚乔用迁保荐为贵东道道员。

    此时虽说圣旨未下,可于外人看来,其升任贵东道道员已经是早晚之事。就在任上的等待之中,胡林翼等到了来自京城的旨意,非但有他升任贵东道道员的升迁,同样还有一份调令,随着调令而来的还有湖广总督吴文镕的一封信。

    因为湖北半省之地皆为“贼逆”所占,所以身为湖广总督的吴文镕才会向朝廷告急,并上书咸丰皇上,调素有“知兵善剿”之名的胡林翼到湖北帮办军务,因为朝廷知道湖北的危急,便批准了吴文镕的请求。

    此时面对户部的调命,胡林翼不由的陷入沉思之中,夜已经深了,胡林翼披衣坐在书桌前,面前放着吴文镕的书信。

    就这样,胡林翼呆滞的看着那静静燃烧的烛光,心中说不清是喜还是忧,接到朝廷的旨意后,他自然很高兴,他先是想起这十几年来的经历,先是在家赋闲五载,后来到了贵州,自己兢兢业业,用尽平生所学,终于将治下治理的井然有序,赢得了一个好官声,现在他终于受到皇上的重视,也不枉这十几年来自己的辛苦,但是随着这高兴一起涌入他心中的,是一种深深的忧虑,虽然在自己的治理下,这里的匪盗已经几近消失,但放眼望去,广西、湖南、湖南……处处都有乱民起事,粤逆最为势大,而湖北的汉逆亦已成气候。

    想到这里,胡林翼便长叹一声,现实的危机感又紧紧的抓住了他的心,国势不昌,凭自己一人之力能够改变这天下大局吗?

    烛光摇晃着,胡林翼站起身来,剪掉了烛花,他走到了窗前向外望去,此时一弯新月,正凄冷的挂在天上。

    想到了湖北,他又一次想到了,就在数月前,当时尚于湖南巡抚任上的张亮基曾两次奏请皇上,要将自己调到他身边,但是巡抚蒋大人却坚决不放他走。若是当初走了……想到张亮基身死于武昌,胡林翼不知是应该庆幸,还是应该有其它的什么情绪,但是他却又感到自己的重要,这个念头一起,他不由的猛然一惊。

    “对啊,既然自己在别人的眼中如此重要,自己就得起到重要作用,方能不负皇上重托,不负众人的厚意!”

    胡林翼拿起了书桌上吴文镕的信,这封信他已经看了好几遍,又一次抽出信,吴文镕那充满求救之意的语句又一次跃入眼帘。

    “文镕无能,虽拼力抵抗,然仍无法战胜贼逆,致使湖北半境告急,兄才学过人,文镕素来钦佩,文镕观普天下,能解方前湖北之围者,只有兄一人,兄有孙武之才,能胜利大任,如能赴湖北,带兵剿匪,定可全胜,万望兄能体察文镕之难处,助文镕一臂之力,文镕将感激不尽……”

    胡林翼的眼前幻化出一幅激荡人心的画面,战场上,杀声震天,两军激战难解难分,自己运筹帷幄,指挥军队大胜长行,他就是当年的周郎,“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胡林翼不由露出了微笔,正想至此下,他忽然又争邓一下眉,这些年来,他尽力治匪,不知剿了多少匪,杀了多少人,有些官员指责他“滥杀无度”、“贪功擅杀”,而他也惊讶的发现,自己一介书生,能像武半一样面对血腥而镇定自若,这一瞬间,他不由的困惑了。

    “难道做错了?可是对匪徒不硬一点儿,岂能达到目的?”

    胡林翼叹了口气,心想到此番前往湖北,一定又少不了血战,突然,他只觉有些厌倦。厌倦于那种撕杀了。

    烛光闪烁一下,胡林翼摇摇头,似乎要将这些不快的,甚至有些不切实际想法抛开,他打量着自己的书房,嗜书如命的他,到那里都离不开书,这些年来贵州,几经调动,每到一处,他都会带着这些书一同上任,这时留恋的看着这处书房,现在就在离开这些收了,只可惜这些书是不能随身带走了,只能暂时搁于此间,待到湖北局势稳定之后,再运往湖北,或者运往湖南老家。

    看着这书,又想到了张墨谷,张墨谷跟随自己八年了,随着他东调西调的,这次要离开贵州,因为前途不定,也要和其告别,整个人便越发不舍起来。若是可以的话,他自然希望带其一同前往湖北,可他却非常清楚,自己的这个师爷只能当年太平官儿,其绝非乱世之人,若是带其去了湖北,自然也就害了他!

    望着沉沉的黑夜,一时间,胡林翼整个人的心潮起伏不定起来。

    第二天,张墨谷来到胡林翼的书房中,他早已知道东主要调离贵州,他的心中不知是什么滋味,东主才华横溢,治民有方,八年来与手下干的很是舒畅,如今他要走了,自己将何去何从?

    作为幕僚、师爷,原本张墨谷应该随大人一同去湖北,可他却知道自己的本事,过去大人一心剿匪,而他则于幕后代其操持地方,至于兵事,他全然不懂,若是跟了大人去,恐怕只会误事,如此,自然也就不能再追随大人了。

    一时间,两人相对无方,彼此的心中都有些难受,胡林翼身上上级,他不能让自己的感情随意的流露出来,胡林翼轻咳一声说道。

    “任达,我就要奉旨去湖北了,你……”

    话到嘴边,他说不下去了。

    张墨谷默默点头,良久后才说道。

    “大人,此番到湖北,自是要建功立业,墨谷愿大人马到功成!”

    摇摇头,胡林翼说道。

    “前途尚不可测,想那汉逆能以数月而定半省之地,自有其过人之处,一切听由天命吧,任达,我走之前,会奏请巡抚蒋大人,请他好好的安顿你,你不必扰心!”

    张墨谷叹道。

    “墨谷无福,不能追随大人,效劳于鞍前马后了,大人千万好自珍重,不能过于劳累!”

    胡林翼点头说道。

    “在贵州八年,正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