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铁血宏图-第2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方的空虚几乎不设防的现实,使得英印当局在最初的几个月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几乎直到俄军一路深入到德里附近的时候,英印当局才勉强在德里一带重新组织起了防线。

    不过的仓促而起的防线,并没有阻挡俄国人的脚步,英印军面对俄军的进攻并没能守住德里,而更致命的是,相比于孟买以及孟加拉等英国传统治地,德里一带正是几年前印度大起义时,刚刚吞并的土邦,即便是附近的一些土邦的土邦主也存在着反英情绪,在俄国人的策动下,数十个北方以及德干高原北部的大小土邦,先后倒向了俄国人,使得俄国人轻易的控制了印度北方地区。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面对原料不足、工厂无法开工的现实,王炽并没有退缩,尽管知道印度仍处于战争之中,但是他还是搭乘商船来到了印度,来到了卡拉奇。

    俄罗斯军队之所以敢于越过波斯,向印度发起进攻,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全力支持,为了支持俄国人在印度的作战,甚至成立了一家“中俄印度洋航运公司”,以保障从中国运出的物资可以顺利的运到印度,当然,这些物资无一例外都是俄国人从中国购买的,俄罗斯驻华公使馆内的军事采购代表团,享有与中**队同等的优先采购权,正是从中国运出的数以十万吨计的物资,保证了三十万俄罗斯军队在印度的作战,而王炽正是搭乘这些运输船抵达了卡拉奇,然后沿着俄军的进攻路线一直深入到到了刚刚臣服于俄罗斯的那些土邦之中印度的产棉地在德干高原西北部,尽管在卡拉奇就能够买到棉花从而保证工厂的施工,但是王炽并没有满足这一点,在来到印度之后,他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而且这个市场甚至还没有人注意到。

    “棉花!”

    骑在马背上的王炽手指着眼前的如白色海洋般的棉田,对身边的李顶一说道。

    “这些棉花就是我来到这里最根本的目的!现在国内什么都缺,但是最缺的就是棉花,印度的棉花质量虽说远不及美国棉花,但是却比国内的棉花质量稍好,最适合纺织16支纱,当然,更重要的是,印度的棉花比美国便宜,即便是从印度运回中国,也比美国棉花便宜三成以上,这其中的利润可以说是极为惊人的……”

    作为商人,王炽从没有把自己定位成工厂主或者局限于某一个行业,在他看来,只要是挣钱的买卖他都不会放过,他在缅甸发现了印度棉,而在印度发现又这里的棉花产量高,且质量颇佳的时候,他立即想到将这里的棉花运往中国。然后卖给国内的工厂主,当然,他甚至已经想好了,通过把廉价的棉花卖给国内的工厂主,然后再和他们签字购货合同,把他们生产的一部分纱线、棉布运到南洋,这样的经营利润之大,远超过寻常的经营。

    机会人人都有,就看你能否抓得住,而对于王炽来说,他绝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机会,就像现在为了抓住这个机会,他不惜冒险深入印度德干高原腹地一样,毕竟在这里依然还有英国人的支持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印度这个地方,他的相貌着实有些太过显眼了,可尽管如此,他仍然来到了这里,为的就是抓住这个机会。

    “……而且现在运回中国的运费根本就不值一排,中俄航运公司的商船,基本上都是满船来,空船回,船舱那样放着也是浪费,而且因为商船紧张,他们都是帆机并用,空船也省不了什么煤,我已经和公司敲定了,运费按常价打3折,对于他们来说,这3折的运费都是白赚的……”

    提及运费的时候,王炽口中的语气平静,可是他脸上却显得极为得意,为了谈下这个运费,他甚至直接去求见刚刚上任的印度总督当然是俄罗斯委任的印度总督,然后告诉他,中国对棉花的需求对印度,准确的来说是对俄罗斯的意义,那是一个每年超过五千万元的庞大市场,如果印度棉花能够大量出口到中国,每年总督府将会直接、间接获得上千万元的收益。

    而这对于在战争爆发后,支付着巨额军费的俄罗斯来说,自然是极为重要的,当然更为重要的是,王炽拿出了50%的股份赠送给了那位总督以及十余位总督府的高级官员和俄军的少数将领,这才是其倾力支持王炽的原因所在,并不是他提出了这个建议,而是因为他的建议可以让所有人都得到好处。

    王炽的大胆得到了回报,在总督的直接干涉下,中俄船运公司同意给予天顺祥最优惠的运价,至于棉花商队,也得到了军队的保护,就在三天前,第一批产自德干高原的价值200万元的20万包棉花,已经通过水路运出了产地。

    尽管知道这批棉花运到广州之后,天顺祥就可以获得的上百万的利润,但王炽并没有停止他的脚步,他仍然在各个土邦之间游走着,游说那些土邦主他们不仅是土邦里的“国王”,同样也是土邦最大的地主,他们大都拥有土邦内半数以上的土地。

    正因如此,王炽才会带上李顶一,这个昆明同文学校英文系的毕业生,作为他的翻译,以便于那些土邦主进行沟通。

    “现在,咱们要做的,就是劝说这些人,尽可能多的种棉花,毕竟这里气候干燥,光照充足,正适合种棉花,他们种的越多,咱们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棉花,到时候,这里自然可以取代美国的棉花……”

    王炽的话让李顶一有些好奇的问道,

    “东家,这里将来肯定都是俄国人的地盘,即便是他们种的再多,将来这里归了俄国人,万一要是俄国人不让他们把棉花卖给咱们,到时候怎么办?”

    他的担心让王炽先是一愣,随后又是一笑,然后他得意的说道。

    “你放心,俄国人不会那么干,现在,俄国人或许会那么干,但是当整个德干高原所有的土邦都种上的棉花的时候,俄国人即便是再想,他们也不敢那么干!”

    今天只有一更。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厚爱,再次拜谢~!您的每一个订阅、推荐、收藏以及每一张月票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拜谢!铁血宏图群:150536833,欢迎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

第631章 干杯!

    印度有几个?

    当然只有一个,对于很多人来说,在他们的眼里当然只有一个印度,就是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对于世界而言,只有一个印度,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但是实际上呢?

    在英国人统治之下,事实上有两个印度,一个是以首都加尔各达为中心由印度的各个省组成的印度,至于另一个则是由五百六十五个土邦组成的印度。

    在英国征服这个国家的时候,印度的各个土邦持以各种态度,反对者早已经失去了继承权,而支持者则热情欢迎英国人到来,或者在战场上骁勇善战,忠心耿耿,后来获准保留他们昔日的王位,但必须以承认英国君主国为前提,各土邦君主和大英帝国之间分别签订条约,上交自己的军队以及外交,作为交换条件,英国保证各王公享有内部事务自治的权利。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土邦王公可以在土邦内享有绝对的权力,实际上,如果他们没有继承人的话,那么在他们死后土邦就会被英国夺走。不过即便如此,对于这些土邦王公来说,相比于五年前,现在的日子仍然好过了许多,当年的大起义尽管失败了,许多反抗者失去了土邦,但是作为起义的回报,被取消的土邦主的年金得到了恢复,土邦的税收重新还予土邦主。

    五年前的起义之中,或许这些土邦主表现各异,唯恐起义不成,危及现有利益。最终许多人接受维多利亚女王的宣言而放下了武器,与英国签署条约,交出了军队以及外交等权力。

    “要像尊重我们自己一样尊重王公们的权利、尊严和荣誉。我们将坚持尊重和维护世袭土地所有权利的坚定意志。”

    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宣言中,印度土邦仍被承认为独立的主权国家,并将其看成是英国政府的盟邦,而不是臣属。前任印度总督达尔豪西的“无嗣失权”政策被废除,只要印度王公保证对英国忠诚,英国允许他们在没有自然继承人时收养继承者,从而保证土邦统治的延续。

    或许从五年前开始,新成立的英印当局在印度千方百计的拉拢着、庇护那些土邦主,试图让土邦从此成为“不列颠印度统治权的基本支柱”,令其死心塌地效忠于英国。

    而且英国的这种统治方式,也得到了王公们忠诚的回报,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王公们是死心塌地效忠于英国的,而这种效忠是往往还可以打一些问号。

    毕竟那些曾参与起义的土邦主来说,曾经参与起义的经历,却使得他们一直担心着英国有一天会清算这一切,尽管英国人现在没有这么做,但同英国人打了几百年交道他们,总觉得那是因为英印当局还没有从起义中缓过劲来,将来英国人一定会算旧账!

    对此,没有任何人怀疑!

    在几乎所有人看来,那些王公们,必定会得到惩罚,也许今天,也许明天,谁知道呢?

    所以对于那些历史不干净的王公们来说,他们所需要的就是尽情的享受,也许就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就会失去一切,这谁都没有办法保证,毕竟眼镜蛇的诺言,没有人会把它当成真。

    也正是因为这种忧虑,在俄国人进军印度的时候,大多数土邦主都在观望着,而当俄国占领了德里,并针对土邦发表宣言,表示尊重“王公们的权利、尊严和荣誉。”当然,还有他们的传统,并愿意与王公签署新的条约,赋予王公们更多的权力,并保证他们的利益不侵犯的时候。

    在对付“土王”的手段上,俄罗斯人并不比英国人逊色,甚至他们比英国人更胜一筹,毕竟多年来他们一直都同那些人打着交道,对于俄罗斯帝国来说,最终那些土王只有两条路可走,一个是融入俄罗斯帝国,一个就是变成死人!

    当然对此,印度的王公们根本无从知晓!面对俄罗斯的慷慨,那些一直以来心满怀忧虑的王公几乎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俄国人,毕竟相比于英国人,现在俄国的诺言似乎更可信一些,更何况,现在英国人是失利的那一方。

    数十个北方的王公背弃了与英国的条约,投靠了俄国人之后,他们的投靠是有回报的他们的权力不得到了维护,甚至他们还得到了新的册封俄罗斯帝国贵族的册封,他们无一例外的获得了俄罗斯帝国的爵位,甚至有人成为了公爵。

    这些新贵们无疑都被俄罗斯帝国的慷慨给惊呆了,和英国人打了几百年交道之后,他们自然非常清楚,他们获得的是什么,这意味着俄罗斯帝国承认他们是俄罗斯帝国的一员,而不像是英国人那样,对他们高高在上的,所谓的承认他们独立,不过只是一个说词罢了!

    俄罗斯帝国是慷慨的,至少现在,俄罗斯给予这些土邦王公的远远超过英国人,不仅仅只是在荣誉或者地位上,在其它的方主面面也是如此!

    相比于英国剥夺了王公的外交权,在新的条约下,这些成为俄罗斯贵族的王公们则获得了有限的外交权在俄罗斯帝国外交部指导下的外事权。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王公的宫殿之中,第一次出现了来自中国的外交官。

    对于会在这里见到来自国内的外交官,王炽并不觉得的奇怪,倒是赵一鸣在见到来自国内的商人时,反倒觉得十分惊奇,异乡碰到了同胞,自然是一件让人非常高兴的事情,赵一鸣便邀请王炽一行来到了新建的领事馆做客一栋曾经属于英国商人的豪华庄园,就是领事馆所在。

    相比于印度式的奢华,在庄园里举行的中式的晚餐甚至显得有些“寒酸”但是对于来访的王炽、李顶一来说,却根本没有这种感觉,反倒是因为领事的招待而倍觉荣幸。

    “即然现在印度就像是一个熟透的桃子,为什么我们不来摘这个桃子?”

    “为什么要占领印度?”

    放下手中的筷子,看着李顶一,赵一鸣笑着说道。

    “按帝国外交部的估计,印度的人口约在1。6至1。7亿之间,如此庞大的印度或许是财富,但同样也是累赘,在这里建立殖民统治,我们需要管理如此庞大的且宗教信仰千奇百怪的土著居民,或许,我们可以在这里得到一定的利益,但是,这个累赘却不符合帝国的利益,对于帝国而言,我们更希望追求的是商业利益!”

    看着王炽,赵一鸣语气认真的说道。

    “你是幸运的,在这个时候来到了印度,我们已同俄国人签署了条约,作为承认他们对印度的占领的回报,未来的印度必须持以“门户开放”,当然,这种开放是对中国的……”

    即便是作为外交官,赵一鸣也不知道,在签约之中还有一个国家法国,甚至法国还在印度获得了属于他们的势力范围,但是现在法国却一直没有任何行动。

    “相比于殖民利益,帝国未来对印度的政策就是利用地理近缘优势,寻求商业利益,印度将会作为中国商品的市场以及原料提供地,王先生,就像你现在办的这样,让德干高原全都种上棉花,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主意,如果有需要的话,我可以提从一些协助……”

    身为外交官的赵一鸣在明白了王炽的想法之后,立即意识到他的想法,对中国的好处。

    “王先生,你告诉我,你是怎么想到这个主意的?”

    盯着王炽,赵一鸣笑着问道。

    “要知道,如果整个德干高原变成棉海的话,那么到时候即便这里是俄国人的殖民地,但同样也是我们的经济殖民地,即便是俄国人修通了通往印度的铁路,也无法改变这一点!”

    虽然没有读过经济学,但是赵一鸣很清楚,如果所有的土邦或者说德干高原上的印度人都种上了棉花,到时候,他们绝不敢冒天下之大不违切断对华棉花出口。因为大半外印度都依赖对中国的出口,而这就是经济殖民。

    “大人,在下不过只是一时狂想罢了,让大人笑话了……”

    在官员的面前,王炽那里敢表现出自己的得意,他的谨慎让赵一鸣笑了笑!

    “王先生,这件事是好事,本官会上报外交部,到时候外交部肯定会配合你的行动,如果有需要的话,我相信帝国银行也会愿意向你提供贷款,哦,现在帝国银行已经决定在这里开设分行了……”

    听着这位领事大人的话,李顶一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们在说什么?

    惊讶的看着面前的这两位,不过只有二十六岁的他,根本不敢相信自己所听到的,种棉花居然和中国在印度殖民事业有关。

    “俄国人不敢!”

    又一次,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东家曾经的话语。当时东家的自信和赵大人的话语相互映衬着,让李顶一看着东家的目光也变得复杂起来,在听到帝国银行的支持时,更暗自感叹着东家的运气,并为自己当初的选择而庆幸,有了来自国家的支持,东家的生意,又怎么可能做不大?

    “……不过,不能仅仅局限于棉花,还要在其它方面的动些文章,想些办法,几年前,对于西洋人来说,中国是他们的经济殖民地,而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将印度变成我们的经济殖民地,相比于西洋,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源,因为中国拥有太多的人,四万万人,正是因为人太多,所以在殖民地的选择上,我们需要的地广人稀适合移民的殖民地,但是像印度这样的地方,我们需要这里作为中国的经济殖民地,为我们提供我们所需要的工农业原料……”

    在过去的几年间,为了推动殖民事业,不仅帝国大学开设了“殖民学”专门研究殖民地的管理与经营,甚至就连许多大学的文科,也纷纷开设的类似的课程,而赵一鸣作为外交官,自然对殖民学有着一定的了解。

    面对领事大人的吩咐,王炽当然立即表示赞同,实际上此时,在从领事的口中得知了这一切,得知了政府将会对支持他在印度进行“商业殖民”的时候,他整个人已经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激动之中,什么是“经济殖民”,他不清楚,但是他很清楚,有了政府的支持,他可以更容易的实现这一切,更为重要的是,这将会给他带来数之不尽的财富。

    “赵大人所言极是,在下一定会想办法在这里拓展其它的……”

    就在王炽开口回答着的时候,一名领事馆的工作人员急匆匆的走了进来,然后将一份电报递给了赵一鸣,王炽注意到那个工作人员的神情似乎极为兴奋,这是怎么了?诧异中,他只听到赵一鸣猛的拍了一下桌子,兴奋的叫喊道。

    “太好了,法国人和英国开战了!来,喝酒,让我们为法国干杯!”

    或许对于国人来说,他们相信在没有其它国家的帮助下,中国也能够击败英国,但是现在,随着法国卷入这场战争,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法国的参战,并且向英国宣战,象征着英国的彻底失败即便是英国再强大,也无法抵挡来自三大帝国的同时进攻,现在,战争的结果已经注定了,没有任何疑问了!

    对此,作为外交官的赵一鸣自然是再清楚不过,作为外交官他很清楚中国与英国的实力差距,这也是所有人忧心的根本原因,但是现在,法国的宣战就像是一计定心丸似的,让赵一鸣看到了胜利之光,看到了一个更为明晰的未来,这个未来,已经没有英国了。

    “什么?大人,法,法国宣战了?”

    在王炽的惊诧中,赵一鸣兴奋的说道。

    “是的,来,为法兰西干杯!”

    拿起酒杯的赵一鸣,在喝下一杯酒后,又主动的倒上一杯,随后又说道,

    “还有,让我们为在爱尔兰的将士们干杯,正是他们的勇敢,奠定了这一切!”

    今天只有一更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厚爱,再次拜谢!您的每一个订阅、推荐、收藏以及每一张月票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拜谢!铁血宏图群:150536833,欢迎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

第632章 棋手与棋子

    战争是残酷的!

    没有到过都柏林,就不知道战争是何等的残酷!

    在1862年岁末的欧洲,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从8月到12月,整整个四个月,尽管这并不是欧洲历史上时间最长的攻防战,但是整个人欧洲都知道这场战役,整个欧洲也都在注视着这场战役。

    当然,人们之所以关注这场战役,并不是因为这场战役有多么的重要,而是因为,伦敦都在谈论着这场战役,谈论着这场旷日持久且伤亡惨重的战役。

    对于伦敦的政治家们而言,在战争爆发后的一年之中,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拿得出手的胜利,可以作为他们的谈姿,维多利亚女王在关注着战争,不列颠的臣民们在关注着战争,同样,整个欧洲大陆也在关注着战争。

    为了能够让人们满意,准确的来说,为了维持不列颠的荣誉,在伦敦的政治家们的口中,那怕是发生在某一块遥远的殖民地上的一场不值一提的战斗,在他们的口也会变成一场史诗般的战役。

    为了能够让不列颠的人们相信,英国仍然在战斗着,他们会用尽一切华丽的词藻去形容,去赞美那些战斗,在那些战斗之中,那引起勇敢的不列颠勇士们,英勇且顽强的与残暴的敌人战斗着。

    总之一句话,不列颠需要胜利,需要胜利去震奋民心,去让欧洲各国相信,不列颠是不可挑战的!

    但是,这一切无法掩饰他们在爱尔兰步步败退,而在这个时候,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伦敦的政治家们兴奋了起来都柏林!英**队守住了都柏林!

    不仅守住了那里,而且还在那里重创了爱尔兰人以及中国人,嗯,应该说是中爱联军!整个都柏林都变成中爱联军的屠宰场!

    政治家们从都柏林的卡迪根伯爵的英军司令部以及那里的记者们发来的电报中看到了发生了都柏林的战斗,他们看到了一场屠杀,同样也看到了胜利,而胜利,正是他们所需要的。

    在英国,发生在爱尔兰的战斗是为所有人所熟知的。在英国政府的宣传之中,那些残暴的中国人与爱尔兰人勾结在一起,让那些爱尔兰人为他们所驱使,进而投入了反叛不列颠的事业之中。事实上好像的确和这个没什么大的出入,爱尔兰人确实是这么干的。

    而让英国人郁闷的是,尽管早期还可以看到胜利,他们还相信发生在那里的叛乱很快就会被平定,但是接下来的一切却跌破了他们的眼镜,中国人不但在爱尔兰站住了脚,爱尔兰的叛乱分子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甚至英**队在战斗中更是不住的败退。

    这一切,完全超出了英国人的想象,质问、质疑,最终所有的一切都使得内阁政府的形势变得岌岌可危起来,甚至人们已经开始质疑起了政府能否领导英国取得的胜利,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都柏林的胜利传来了!

    都柏林守军在中爱联军的进攻下,不但守住了城市,而且还重创了敌军,歼敌上万人!这可以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胜利!

    这样的胜利,自然要加以宣传,这正是政府所需要的胜利,也是英国所渴望的胜利!不过在宣传这一胜利的时候,英国政府的那些御用文人们为了达到更好的文学效果,或者说,为了让这场战役看起来更为壮观,更具史诗性,他们稍微在细节上多加了一点料,稍微充分发挥了一下想象力,用词又稍微华丽了一些,充分的发挥出了英语的文学作用,结果都柏林战役被他们写成了像荷马史诗里特洛伊之战一样壮丽的战争诗篇。

    不对,应该说是像温泉关下的斯巴达三百勇士一样的战争史诗!

    在他们的笔下,中国人以及爱尔兰共和军成为了一群魔鬼的臣仆,他们与魔鬼签下了契约,就像是大流士麾下的不死军团一般,至于守卫在都柏林的英**人,则变成了斯巴达三百勇士,他们在,不,是在勇敢的英国将军卡迪根伯爵率领下,在劣势之中,守卫着都柏林,守卫着英国的城市,为英国的荣誉战斗着。

    战争以一个让人震撼的史诗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在文学家的修饰下,这篇战争史诗震惊了整个英国,同样震惊了整个欧洲,全世界,几乎所有人都被发生在都柏林的战役惊呆了,人们从未曾想到过,战争可以如此的残酷,同样更没有想到,战争可以如此的伟大!

    一时间,都柏林成为了史诗的代名词,同样也成为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不列颠的胜利,顽强。

    而且所有的宣传者之中,当数身为英国首相的帕尔姆斯顿最为卖力,为了掩饰他在战争爆发之后,所犯下的数次致命性的失误,同样也是为了推卸,他更是夸大了中**队的力量。

    在他上议院的发言之中,他把中国列为不列颠数百年来面对的最危险最恶毒的敌人,当然,他并没有抵毁中国,而是不断的夸大中国。

    在他的描述里,中**队拥有世界上第一流的武器,当然还有数千万“野蛮且没有灵魂”的士兵,他们在那些毫无教养的将军们的率领下,不让伤亡的向英国发起进攻。

    在演讲之中,他把他在演讲上的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终于,他让所有人都相信一点中国是强大的,中**队是强大而野蛮的。

    但是!

    现在,中国人的脚步在都柏林被阻挡了,他们的脚步不但被阻挡了,而且他们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在短短几天之中,中爱联军的伤亡就超过万人,整个战场上遍布着两**人的尸体,这一切似乎都在证明着首相的观点中国人在进攻时,野蛮且不计代价,他们会用生命冲破英国人的防线。

    不过,现在他们找到了阻挡中国人的办法。英勇的英国将军卡迪根伯爵已经成功的阻挡了中国人的进攻。

    不仅阻挡了中国人的进攻,而且还重创了中国人!

    这一切似乎都在证明着去年面对失利时的演讲“不列颠将会在不久之后,如历史上任何一次相同,暂时的失利并不妨碍不列颠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

    一开始,人们以为都柏林的胜利是偶然的,所有人都在谨慎的观望的,尤其是欧洲各国的观察们,但是在接下来的四个月间,不断传来的消息,使得他们的目光也纷纷被都柏林所吸引。

    中国人至今都没有攻下都柏林!

    都柏林成为了不列颠勇气与骄傲的象征,同样也是其顽强的象征,当然,也是胜利的象征。

    如果说四个月前,大多数欧洲人还不知道都柏林是什么地方,但是现在,几乎所有的欧洲人都知道了这个地名,都知道了这个爱尔兰的城市。

    同样,也知道了发生在这里的战斗。

    “我们相信这场战役最终会决定战争的走向!”

    面对旷日持久的战役,几乎所有的观察家们都相信,都柏林战役的走向,直接关系到不列颠的未来。

    如果中爱联军攻克都柏林,那么英国人在爱尔兰的力量就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中爱联军就会迅速占领整个爱尔兰,到时候,即便是再不愿意,英国也都必须进行本土防御作战。

    如果英国守住都柏林,那么中爱联军就会遭到重创,到时候爱尔兰将会成为中国人的滑铁卢,从战争初期打期中恢复过来的英国会先平定爱尔兰,然后向北非、向中国人的非洲殖民地发起进攻,最终,他们将会在黑海和土耳其人一同击败俄国人,并在东南亚击败中国人。

    都柏林是战争的转折点!

    几乎所有的观察家都相信这一观点,同样,观察家们的观点也在影响着欧洲各国政治家们的观点,对于这个观点,他们同样也不再怀疑了,甚至变得深信不疑。

    面对来自都柏林的胜利,伦敦的政治家们表现出了政治家们的本色,如果说一开始,都柏林的胜利对于他们来说,是雪中送炭的话,那么现在,他们需要用都柏林的胜利,去告诉全世界不列颠是不可战胜的!

    在都柏林守城战进行到第100天的时候,身为首相的帕尔姆斯顿又一次在上议院发表了他振奋人心的演讲,在演讲中他不惜用尽一切可能的华丽的词藻去赞美着在都柏林战斗着的英国士兵,赞美着将军,赞美着那场战役,当然,他更是直截了当的提到。

    “都柏林的战役,已经不仅仅只是一场战役,它将直接关系到不列颠的命运,于不列颠而言,它就像是另一个特加法拉,另一个滑铁卢,这场战役,不列颠必将获得胜利……”

    在的演讲中,帕尔姆斯顿所提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