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铁血宏图-第2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容茗慧口中所说的考虑指的是成立专门公司的事情,成立专门公司用于管理皇家的产业,这是容子毅,那个她看着长大的侄子在进入内侍省后的提出的建议。

    “这是当然!”

    容子毅连忙回答道。

    “所有的皇室产业,都必须由专门的公司加以理管理,以臣之见,每一区域的地产运营管理,都应成立至少两家公司负责,从而避免其公司决策失误,导致皇室产业受损,而帝都的管理公司则负责监督……”

    众所周知,皇室的产业极多,虽说容子毅出身于容家也算是见过世面,可是在进入内侍省之后,皇室的产业之多仍然让他为之咋舌,皇家的产业实在太过于庞大,甚至就连同负责协助皇家管理的内侍省,也弄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也正因如此,才会导致有部分产业外流。

    在过去的几年间,皇室在上海、南京以及武昌等地的上千处房产,被内侍省派出的管理人员以种种理由处置,要容子毅看来,这根本就是损公肥私,所以他用了两年的时间收集证据,最终导致数百名内侍省的官员被起诉,尽管那些产业都被追回了,但容子毅知道,想要杜绝这些,必须要建立更为现代的管理机构。

    “娘娘,皇室投资的企业,不需要担心会有人染指,因为公司的股东以及法律都会杜绝他们的这个念头,最容易动手脚的就是皇家的地产,就像那些人之前那么干的一样,他们总是可以借以一些借口处置皇家的资产……”

    只有身处内侍省之中,才知道为何古往今来那些内臣都把皇上当傻子,即便是以抠门闻名、提钱就翻脸的道光,也被内臣忽悠着一个补丁要花费五两银子,吃一个鸡蛋要花费三十两银子。

    而内臣们之所以这么干,就是利用皇帝对外界不了解,尽管现在陛下看似可以通过各个渠道了解外界,那些内侍省也绝不敢弄出三十两银子一个的鸡蛋,但他们却总能够利用皇产捞取个人私利,处置皇产是一方面,更为普遍的是将皇产低价出租或者“闲置”,至于他们出租多少是否真的闲置,都不是陛下所能了解的,就是容贵妃,他的这姑姑也没有办法了解这一切。

    “那些啊……”

    摇着头,容茗慧冷笑道。

    “他们也不看看是谁的东西,什么东西都敢伸那个手,皇家的东西也是他们能碰的吗?”

    而在冷笑的时候,她同样显得有些紧张,或许对于外界来说,她这个贵妃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对,宫里就那么几个姐妹,这个陛下可没有什么三宫六院的七十二妃的,

    虽说在陛下对她和皇后的宠爱上可谓是一碗水端平了,但是她很清楚,不知道多少双的眼睛盯着她,谁让她把持着皇产,要怪都怪陛下太会做生意了,家业大了,难免有人想着,他当初投资的时候是随意的,现在丢给她也是随手的。

    话音落下的时候,容茗慧看着面前的侄子说道。

    “子毅,你是自家人,有些事情,你也是知道的,陛下当初把家业交给姑姑,是因为皇后不长于商事……”

    容茗慧的话语间尽是无奈,甚至还略带着一些苦楚,因为只有她才真正了解那个枕边人。

    “……所以,本宫就只能勉强操持着,几年来不敢有丝毫差池,若不然,不知会有多人会趁机勾陷本宫……”

    话声稍微一顿,现在她反倒是庆幸着皇家“家小”,若非如此,便就是上次内侍省贪腐一案,估计就会有人逼她交出皇产,至于朝廷虽说知道此事,但是他们却不能插手宫内之事,对此陛下早就定下了规矩,廷内之事绝不容外廷插手。所以那些觉得她是个“威胁”的大臣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她继续持掌皇产,“威胁”着皇家当来的安危。

    “所以,本宫才会同意子毅所请,之所以同意你的建议,不仅仅是因为你是本宫的侄子,也是为了皇家的利益,若是……到时候,非但你没办法向本宫交待,本宫恐怕也没办法向陛下交待,但是到时候,容家肯定要给陛下一个交待,你明白吗?”

    容茗慧的话音不大,但听在容子毅的耳中,他立即明白姑姑话中的意思,他能不能办好这件事,直接关系到整个容家的命运!

    正常双更,第二更!支持铁血宏图再次拜谢您的每一个订阅、推荐、收藏以及每一张月票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拜谢!铁血宏图群:150536833,欢迎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

第612章 私心(第二更)

    古往今来文教之盛莫过今朝!

    无论人们是否愿意相信承认,即便是那些最为顽固的守旧者,也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中华朝的文教之盛远胜过历朝历代。尽管历朝历代皆言教育,但是却从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像中华朝一样,在建朝伊始就开始有计划的推行义务教育,以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教育去扭转满清奴役两百余年阴影下的奴隶思想。

    也正因如此,在开宏元年,中华朝就通过教育令将培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的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意欲从教育入手,去开启民智、发展国家。

    开宏元年的中国面临着的是什么?是民族的生存、国家的兴亡问题,因而尽快的“富国强兵”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就必须“殖产兴业”、“学习西洋”特别是要尽快学习西洋的先进技术,舍别无选择,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全力推进教育发展,就成为了中华朝诸多政务中的首重之事,也正是在国家大力教育的同时,民间同样也在兴办着教育,一批私立的中学、技术学校甚至大学纷纷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而其中位到广州的岭南大学,则是国内最早兴办的私立大学之一。

    作为一所私立大学,相比于官办大学,也许其在资金不一定如官办大学那么充沛,毕竟官办大学有着来自官府的全力支持,在人才上、资金上可以得到充沛的支持,相比之下,依靠私人捐赠的私立大学,显然就没有这些优势,只能从官府获得部分资助,所以相比于官办大学,私立大学的在资金上自然有所不足。

    当然这不是全部,至少不是全部的私立大学都是如此,就像岭南大学就是其中的特例,与其它的私立大学接受各方面的捐款兴办不同,岭南大学其最初创办不过只是汉汉粤铁路公司为弥补自身管理以及技术人员不足而创办的一所私立学院,但几年间得益于汉粤铁路公司每年上百万元的资助,这所私立大学早已经发展成为全中国最为优秀的私立大学之一,尽管这所大学一直以工程师的培养而闻名,但他的第一任院长却是一个不通工科的但却闻名全国的教育家。

    不过作为这所私人大学的第一任校长,现在王运已经主动辞去了这一职务,而是以终身教授的身份在大学内工作,而这也使得他有了充分的时间,将自己过去数年间教书育人的心得整理成书。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

    又一次,王运审视着手中的书稿,对于别人来说,这固然只是一份书稿,但却承载着过去几年间,他在思想上的变化。

    “在这就是说天生的人一律平等,不是生来就有贵贱上下之别的。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本应依凭身心的活动,取得天地间一切物资,以满足衣食住的需要,大家自由自在、互不妨害地安乐度日。但如环顾今日的人间世界,就会看到有贤人又有愚人,有穷人又有富人,有贵人又有贱人,他们之间似乎有天壤之别。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理由很明显。……“人不学无智,无智者愚人。”所以贤愚之别是由于学与不学所造成的。加之,世间有困难的工作,也有容易的工作,做困难工作的叫做身分高的人,做容易工作的叫做身分低的人。大凡从事操心劳神和冒风险的工作是困难的,使用手足从事劳力的工作是容易的。因此把医生、学者、官吏、做大买卖的商贾。由于身分高贵,家里也自然富足起来,从下面的人看来就高不可攀了。但如追根溯源,就可以知道这只是其人有无学问所造成的差别,并不是天命注定的。俗语说“天不给人富贵,人们须凭勤劳来获得富贵。”所以如上所述,人们生来并无富贵贫贱之别,唯有勤于学问、知识丰富的人才能富贵,没有学问的人就成为贫贱。……”

    在这篇书稿之中,王运选择了最容易为人所读懂的白话,因为他的这篇书稿是给普通百姓的看的。

    “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看懂它,都能读懂它!”

    放下手中的书稿,看着来访的潘世亮,王运这个几年前他在回国后的火车上碰到的汉粤铁路公司的董事长,然后用颇为严肃的语气说道。

    “唯自强求学方能独立;唯独立方能自由;唯自由方能平等。……所以,这本书,我准备以自己的名义出版!”

    又一次,王运拒绝了潘世亮的希望能够替他出版这本书的要求,他很清楚,眼前的这个人,从来都不会做亏本生意,或许,对于汉粤铁路公司来说这只是一本书,但是对于王运而言,这绝不仅仅只是一本书。

    “壬秋先生,这可不是一本简单的书!”

    潘世亮在说话的时候,眼睛依然盯着那份书稿,从一个月前获得部分书稿之后,他就希望能够出版这本书。

    “壬秋先生在书中所言政府与国民之责任,实为中华朝开国以来,前所未有闻之学说,实为今世之良言……不得不说,这本书给我上了很生动的一课。何谓自由平等,何谓国家与国民,何谓政府与法律,何谓学者之使命,这些熟悉的词语,直到今日读了此书之后,才开始有实质的了解……”

    看着王运,尽管对方已经表示了拒绝,但是潘世亮还是不愿意放弃的继续说道。

    “所以,我希望能够以个人的身份资助先生出版此书,只是因为对先生之学的崇拜,而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都读到这份书,知晓何谓自由平等,何谓国家与国民,何谓政府与法律,何谓学者之使命,岭南印务公司可以以成本价印刷这本书……”

    在潘世亮的话声落下之后,王运却选择了沉默,面对这样的一个条件,又如何拒绝呢?作为一名学者,他自然希望自己的书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成本价,意味着这本书可以以极为低廉的价格销往全国,到时候自然会有更多的人购买此书。

    但是……他真的没有任何目的吗?

    见其依然犹豫不决,潘世亮的说道。

    “先生,其实,我之所有以愿意资助您出版这本书,是因为,在我看来,这本书告知人们的何谓国民、何谓政府,恰可解今日人们之惑,正像您于书中所言,如政府方面越出本分,施行暴政,这时站在人民立场,就可能采取以下三种举动。一、屈从政府;二、用实力对抗政府;三、坚持真理,舍身力争。”

    潘世亮并滑隐瞒他的想法,他之所以愿意资助其出版这部书,自然有他的用意。

    “在以上三策中,这第三策才是上策中的上策。而满清之奴役,使得人们要么只知屈从,要么只知对抗,而不知坚持真理……”

    别人是否会用真理说服政府,潘世亮不清楚,但是他需要别人去这么做,需要形成这一种社会的氛围,只有如些,他才能够在未来获得更多的保障。

    “……政府是中国的政府,人民是中国的人民,那么人民就不应害怕政府,而应靠拢政府;不应疑惑政府,而应亲近政府。凡属人民,均应一身兼负两种职责:一方面应在政府领导之下,充当一个公民,这是作客的立场;另一方面是全国人民共同协商,结成一个称为“国家”的整体,制订法规,并付诸实施,这是当家作主的立场。可见,民为邦本,人民就是主人,政府只是代表。但是现在的中国还只有政府,没有人民”……先生,您的这本书将会回答人们的疑惑,告诉人们何为政府……”

    尽管潘世亮并没有继续说下去,但是王运却从他的话话中,听出了其心中所想,他并不满足作为商人的地位,他希望像西洋一样,能够对政府发挥大商人的影响力,当然,这需要一点,就是政府承认国民才是国家的主人,而不是政府,同样也不是皇室!

    私心!

    这正是潘世亮的私心!

    “你不愿意做皇帝陛下的臣民!”

    的话显得有些诛心,因为每一个中国人都是皇帝陛下的臣民,面对这样的问题,潘世亮却回答道。

    “陛下曾言,未来之中国所需要的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国民,而非毫无人格之奴隶,我等自不愿为皇帝陛下之臣民,而是愿为皇帝陛下所统治中华帝国之国民!”

    一句看似没有什么区别的话语,听在王运的耳中,让他的眼前一亮的同时,随后又陷入沉思之中,他先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而后看着潘世亮说道。

    “你要知道,这可是有大逆之嫌!”

    是的,一句“不愿为皇帝陛下之臣民”,就堪称是大逆之言了,但这句话却提醒着王运,他似乎在还没有给这本书一个完美的总结。

    “非是大逆之言,而是遵陛下之宏愿!”

    摇着头,潘世亮最后又反问道。

    “陛下是所愿是为如奴隶之臣民,亦是自由人格之国民?”

    正常双更,第二更!支持铁血宏图再次拜谢您的每一个订阅、推荐、收藏以及每一张月票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拜谢!铁血宏图群:15053,欢迎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

第613章 所为何(第一章)

    臣民!

    国民!

    何谓臣民?何谓国民?

    臣民之顶点为满清奴役下之奴隶。国民则始于中华朝!

    一篇文章看似不甚至起眼,但是有时候却会对人造成很大的冲击,为臣民还是为国民?

    对于开宏五年的人们来说,或许不是每个人都会注意到这一点,但是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会忽视这一点。

    “……愿为皇帝陛下所统治中华帝国之国民!”

    看完报纸上的这篇“国民与臣民”的文章,朱宜锋甚至都没有注意到自己的神情变得凝重,甚至就连呼吸都变得有些异样,坐在那里,一时间居然有些走神。

    他脑海中在反复的思索着这件事,思索着有关“臣民”与“国民”的问题,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篇文章至少在这一刻给朱宜锋造成前所未有冲击。

    这是民众的觉醒!

    几乎是一瞬间,朱宜锋的脑海中就得到了一个答案,这个答案甚至让他有些激动,似乎这篇文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开宏五年来初启民智的一个成果。

    是的,五年来的启民智,从这篇文章中可见一二。民智的开启,不是以培养了多少学生、建了多少大学做为象征,而是在这一过程中,民众是否产生主人公意识为标准,是否有国民意识为标准,当然,现在这一切只是模糊的意识,但可以肯定的是,从今以后,民智之路一但开启,将是无法阻挡的。

    “这,是对还是错?”

    突然之间,面对这种突然其来的“国民意识”的产生,朱宜锋居然有些担心,他所担心的不是其它,而是这一切产生是否太早了,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会不会影响到自己的权力。更为重要的是是否会影响到皇朝的统治,影响到他的统治。

    “哎呀,这些东西似乎有些太超前了……”

    在心里嘀咕一声,朱宜锋又一次看了一眼那张报纸,尽管他有些担心,但是他却没有任何心忧之处,因为没有任何人比他更了解政治,至少在中国,没有任何人比他更了解。

    或许民众国民意志的觉醒,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得政府在未来不得不让出一部分权力,但是对于皇室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坏事。权力是需要制衡的,政府的权力现在是自己在控制它,但是在将来,可以用国民去制衡它,至于那些所谓的“贵族”……他们当然也是王朝的一个重要组成,但是他们同样也需要制衡,

    冷笑着,朱宜锋像是想起什么一样,他的脑海中浮现出情报局的一些报告,在过去的五年间,因为中华朝对土地的限制,使得那些新朝勋贵们,无不是纷纷投资实业,投资金融业以及工商业,尤其是前者,国内所有的银行,除了帝国中央银行之外,其它的官办、私营银行之中,都有新朝勋贵的股份,他们通过对金融业的控制,影响着工商业。

    对于新朝的勋贵们的这些行为,朱宜锋一直都是持以默许的态度,就像在武昌的时候,他千方百计的将督府上下的官员与督府的利益结成一体一般,殖民地的封地不过只是一种利益捆绑,至于现在,他们对金融业、工商业的投资,同样也是一种利益捆绑,只有将他们的利益与金融工商业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他们才会支持新朝的新政。

    确实,正是得益于他们的支持,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他们对保守派的打击从来都是不遗余利的,就像在旧时代,官吏们千方百计的保证土地利益一般。而这一切,无不在刺激着国内工商业的发展,正是得益于他们的竭力支持,才使得国内的工商实业有着一日千里的进步。

    国人不是不擅于经商,一但有了良好的环境,国人立即会展现出他们对商业的天赋。但是在国力因为工商业的发展而迅速增加,中华朝的财政收入在短短五年内,就增加数倍的同时,勋贵与商业的结合同样也显露另一方面的弊端,尤其是在战争爆发之后,更是如此。

    闭着眼睛的朱宜锋的脑海中闪过了一张张文件、表格,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数字、条文,渐渐地,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他的眼前变成一幅似乎真实存的图画和故事:

    战争爆发之后,在国内金融界的支持下,总额超过五十亿元的债券一共分成三期发行,而这些债券发行之后所筹集的五十亿元资金,则是在军事拨款和推进工业的旗号下,被分别使用。

    这些钱和巨额的军费开支迅速转到国内数百家企业的身上,当然,那些企业主是绝对不会把钱锁在保险箱里,金钱的威力就在于它的流动。企业家们立刻用它们购置机器,增加工厂产能,同时他们还会试验武器,招聘更多的工业,转产有利可图或利润丰厚的各种武器,以满足突然膨胀的军事需求。

    但是这仅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普通人所能想象中的那一部分,不过只是冰山一角罢了。还有一部分钱那些企业的正常的利润,并不是都投在新武器的研制或者工业生产的扩大上。

    这部分钱被用来认购政府发行的国债,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是企业表示爱国的一种举动,而对于他们来说,对于那些企业来说,他们所要面对的是什么呢?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被打的稀烂的世界,他们发现在英国人的殖民地上,遗留下太多的数之不尽的财富,而这些财富等待着他们去接受,去接管。相比于其它,这才是最重要的!

    战争带来了新的机遇,殖民地的矿山、土地,相比于其它,这样的投资才是回报最为丰厚的,军事管制当局的支持下,那些人用低的可笑的价钱,就买下了许多最有潜力和前途的矿山、地产。

    在这个过程之中,权力与金钱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甚至就连监督的官员也很无奈对于那里的监管是一片空白,而且勋贵们也有他们自己的理由。

    “为了支持帝国的事业!”

    在这种“支持”之中,那些银行、企业将自己的触角从本土一直伸到了海外,他们都在默默地构建着一个新的殖民地,他们的这个殖民地不同于帝国殖民地部所管理的殖民地,但是殖民部却离不开他们,离不开他们的支持,因为殖民地部需要这些银行在殖民地构建立金融,需要企业在那里建立一定的工商业基础,有了金融与工商业殖民地才会繁荣,才能够显示出帝国治理下的变化。

    而这一切的代价是什么呢?

    军人流了血,但是大企业和大财团得了一切。

    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所有的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当年湖广等地的商人随着义军的脚步进入全国各地,最终成长为全中国最为成功的商人群体一样,现在,那些企业同样也在追随着帝**队的脚步,将他们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

    当帝**队在世界范围内为构建一个世界帝国而努力的时候,那些商人们同样也在构建着他们势力范围,当然这个势力范围不同于军事参谋部的地图,不同于其它任何一份地图。

    尽管知道这一切,但是朱宜锋却不能去阻止这些行为,因为在殖民帝国组建过程中,这些商业力量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可以说是必须的,帝国需要对殖民地进行“产业化分工”,需要从殖民地获得利益,这些都需要依赖商人,需要商人的付出。

    但是在另一方面,朱宜锋却不得不警惕的看待着这些商人的举动他们并不是一群简单的商人,他们是一群勋贵,那些帝国的勋贵现在已经深刻影响到了国家的经济,甚至可以说,他们正在形成另一种力量。

    这种力量在中国任何一个朝代勋贵、官员都不曾拥有过的,他们的力量在于金钱!当然也在于权力与地位,当这一切与金钱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制衡!

    想到这两个字,朱宜锋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去,在将来,谁会去制衡他们呢?

    对于信奉平衡之道的朱宜锋来说,他知道,一但权力失去了平衡,那么结果将是极为可怕的。就像明朝时,失去制衡的文官团体的一家独大,最终导致了皇权的衰退,导致了王朝的灭亡一样。

    如果任由他们控制那个最为强大的力量,那么后果无疑将是灾难性的!

    谁能去制衡他们呢?

    思索中,神情越来越凝重的朱宜锋,目光慢慢的落到了报纸上,看着报纸上的那些小小的文字,他似乎看到另一种力量,他们的力量既然可以用来制衡政府,同样也可以用来制衡另一群人。

    就在朱宜锋意识到可以借用另一种力量,去平衡这一切的时候,他的心底却又涌起另一个声音。

    “会不会有些杞人忧天了?”

    毕竟,现在战争仍然在继续着,毕竟,现在那些所谓的“财团”在皇权面前都是畏缩的。

    “不过,还是应该想办法加以防范……”

    正常双更,第二更!支持铁血宏图再次拜谢您的每一个订阅、推荐、收藏以及每一张月票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拜谢!铁血宏图群:150536833,欢迎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

第614章 帝国擎柱(第二更)

    上午,李仁杰所在的部队到达刚刚被占领的布里斯班,相比于国内的城市,这座号称是新南威尔士殖民地首府的城市,更像是个镇子,其实,在整个澳洲都没有什么可以算得上城市的地方,也就是悉尼和墨尔本勉强算得上城市,至于其它地方,与其说是城市倒不如说是城镇。

    布里斯班是最后一座英军控制下的“大城市”,现在这座城市的陷落,尤其是随着新南威尔士殖民地总督在其总督府内投降,标准着整个澳大利亚已经完全为中国所占领,战争结束了!

    至少对于现在总兵力超过十万人的澳洲军来说,战争已经结束了。

    尽管澳洲军拥兵十万之众,几乎相当于澳洲人口的10%,但是派往新南威尔士殖民地的不过也仅只有一个师,用于进攻布里斯班的也仅仅只有一个团的部队,即便如此,一个团的部队闯入这座城市之后,依然让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是穿着土黄色军装的中国士兵。

    部队进入布里斯班之后,就分散驻扎在城内外。在之前并不算激烈的战斗中,城内的不少民房在炮击中被摧毁了,依然还是一片战争的痕迹,在一座被遗弃的仓库院墙外,两名持枪而立的卫兵,在天空的衬托下显提格外渺小。

    因为在没有了战斗、加之所有人都知道这里的英国人已经投降了,战争在某种程度上结束了,所以这些远征数月的战士们表现得十分悠闲,简直就像是他们在国内的时候,在某一种名胜古迹进行集体旅游观光一样轻松。

    布里斯班的天气很好,风和日丽,因为地处热带的关系,城市的街道上随处可以看到一些不知名的树木,还有灌木丛中盛开的鲜花,在一处已毁坏的西洋式房屋的门前走廊处,一条饥饿疲惫的狗躺在坍塌的缺口处晒太阳。

    战士们骑着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弄来的澳洲马在城市中有不少被遗弃的马,在空荡荡的马路上轮流骑着玩。还有一些人用绳子拉着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的猪,正在往宿营地牵去,对于在来到这里之成天吃着牛肉、羊肉的战士们来说,猪肉是他们渴望已久的肉食,不用说这些无主的猪将成为战士们晚饭时的美味,变成喷香的红烧肉。

    对于这些身在异国他乡的战士们来说,或许在这里牛羊是供之不尽的,他们可以天天吃到足够的牛羊肉,但是对于他们来说,猪肉仍然是最好的美食,毕竟,对于汉族百姓来说,从明代以来,他们记忆中最美好的肉食就是猪肉。

    在炊事兵忙活着杀猪的时候,并将猪肉分到各班之后,尽管猪肉不多,但是仍然让战士们大流起了口水,那怕听是一块尽是肥肉的大肉块,也足以让他们回忆起在国内军营中过年时的热闹,至于刚抵达澳洲时见到牛肉走不动路,闻着羊肉流口的模样,早就消失不见了,毕竟相比于国内,以畜牧为主的澳洲或许可以提供可供部队食用的牛羊肉,但是面对规模庞大的澳洲军,猪肉供应自然紧张了起来。

    在享用完这一顿丰盛的晚餐之后,夜幕降临之后,战士们又围着篝火东拉西扯。没完没了的在那里聊着天,他们闲扯的内容无非是些国内报纸怎样刊载他们的事情啦。自从到新南威尔士之后就没有收到过家乡的来信和慰问袋啦,东西会积压在什么地方啦,所谓的“慰问袋”只分给了后方的部队,而真正在前方打仗的部队却得不到啦,就是想往前线寄也无处可寄啦,一时间那些装着瓜子、果子,还有小学堂学生们在老师的教导下书写的“慰问信”的“慰问袋”在战争们的口中就变成了“未闻袋”。

    虽说对于那些“慰问信”里的东西并没有什么

    诸如此类的话题在战士们的口中说道着,他们聊着聊着,便打起了哈欠,一个个不解绑腿,不脱皮靴,当然在这里他们甚至都不需要盖上毛毯,不知不觉地他们就那么坐在那里,抱着枪便睡着了,篝火中飘起的白灰钻进他们的鼻孔,可即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