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铁血宏图-第2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我们必须要着眼于未来,要把船坞建大一些,要可以建万吨轮……”

    “万吨!”

    不等林玉峰把话说完,徐川的眉头便是一跳,看着他说道。

    “万吨轮,现在最大的运输船才多大,六千多吨,还长兴船坞造的,咱们造万吨,就是炮舰也没有那么大的!”

    徐川不懂造船,可并不意味着他不了解船舶,中国根本没有那么大的船,嗯,除了一个从英国人手里俘虏的“大东方号”,“大东方号”号结束漫长的航程抵达长兴船坞的时候,所有人都惊呆了,谁都没有想到世界上会有这么大的船,像一座小山似的,徐川当然也从报纸上看到了那船船。

    “我们没有,可英国人有!“大东方号”足足有几万吨!”

    看着船东,林玉峰深吸口气,而后认真的说道。

    “我们要着眼于将来,现在我们或许不可能造那么大的船,但是船坞可以建大点,设备也可以弄大点,这样将来,我们就可以建立更大的船……”

    盯着厂东,林玉峰的语气带着不容质疑的味道,在中国的工厂之中,有一个极为特殊的现象,就是作为投资者的厂东在大多数时候,都要让步于工程师,因为工厂的生产离不开工程师,他知道自己一但坚持这个决定,最终厂东还是会选择让步。

    正像他猜测的一样,感受到林玉峰的坚持,心知工厂想要生产就离不开他的徐川在犹豫片刻后,有些无奈的说道。

    “要是这样的话,恐怕咱们还要多银行多贷一百多万啊!”

    “东家,一百多万不多,船坞大了,咱们可以同时造两艘船,造三艘、四艘船,只要有了大船坞,以后咱们就能告诉那些船东,咱们能造大船,船越大,越能挣钱,毕竟,咱们要着眼于将来,考虑到以后,而不是眼前,如果有可能的话,我甚至想在船上试试新机器……”

    一直在努力码字,肾结石的折磨暂时结束了……争取在未来的几天内恢复每天两更!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支持无语,支持铁血宏图再次拜谢您的每一个订阅、推荐、收藏以及每一张月票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拜谢!铁血宏图群:15o536833,欢迎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

第602章 北平(求月票)

    一辆火车沿着京平铁路疾速行驶着,与普通的火车不同,这列火车的车头并不像寻常的列车一样喷吐出可以笼罩整个车头的烟雾,这是一列内燃机车。

    内燃机!

    从开宏元年,第一台内燃机完成试制,到开宏二年年末完成实用化,尽管直到现在,内燃机主要应用于飞艇上,但国内仍然尝试着将内燃机应用在各个方面,比如轮船、火车,都是可以采用的范围。

    而第一辆采用内燃机的火车,并不是寻常的机车,其从投入试验后,便一直服务于皇家列车。之所以采用新技术,一方面固然是为了表示皇室对新技术的支持,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相比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有着他的天然优势长途行驶不需要补充煤水,就像从帝都往北平一千多公里的京平铁路,如果使用蒸汽机车,沿途需要补充三次煤水,而后者则不需要进行补充,可以直达北平。

    对于时速超过80公里的皇家列车来说,从帝都前往北平,只需要十几个小时,在车厢里休息了一夜之后,在清晨醒来的时候,朱宜锋已经抵达了北平,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何来北平。

    为什么来这?

    在骑兵队护卫的马车驶出火车站,看着车窗外的北平城,朱宜锋默默的问着自己,看着窗外的城市,他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没落五年前,这里还曾拥有百万人口,但是现在,这座城市却只有不到三十万人,这是因为城内二十四旗以及还有内务府三旗、京营四郊19处旗营里的八十余万旗人都被迁出,从而导致人口不过百万北平为之一空,尽管在过去的几年间,北平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现在其北方第一大城的名声,早就让位于天津,现在华北第一大城市是天津,至于北平。

    除了紫禁城、圆明园之外,似乎再也没有了其它,曾在人口百万的城市人口骤然少了大半之后,自然显得空落落的,甚至就连同街道也不那么繁华,事实上,相比于天津,北平城内市街整治一直都显得有些滞后,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的财力有限,毕竟,相比于北平,商人们更愿意到天津做生意。

    骑兵护送的马车,沿着贯穿北平市中心的正阳门大道,疾速朝着北方的正阳门奔去。骑兵们的神情肃穆,对于北平城的人们来说,数年来,这还是他们第一次在北平看到大队的骑兵进城。

    人们纷纷伫足目视着这列队伍,在那里窃窃私语的谈论着。

    “这是那里来的大人物?”

    “啊!那是……”

    突然有一个眼尖的人指着马车上的纹章。那是蟠龙纹章,在中国只有一个人,不对,一家人能用这个纹章皇室。尽管海军的舰徽同样是蟠龙,但那是皇帝的赏赐,是不是嵌于马车上的。

    皇上来了!

    皇上居然来北平了!

    从五年前皇气南移之后,北平城就没落了,尽管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大多数百姓都是满清灭亡后迁入这里的汉民,但是他们难免会从一些“老北平”的口中,向往着昔日的繁荣,不过那些都是过去式。

    当然,作为北平人,他们最大的便利是什么?恐怕就是可以花上2毛钱去参观一天。做为现在中国的三座皇宫之一,紫禁城是唯一一个全面开放的,而对于普通的百姓而言,皇家的紫禁城总是新鲜好奇的,也正因如此,四年前,在结束了紫禁城的财物清点之后,其才开始对外开放,准许普通百姓参观,当天北平可以说是万人空巷,第一天开放售票大约十万张,因参观人数太多不得不派军警弹压。当时北平的《顺天日报》这样报道“……两日系全部开放,故游人较往日为多,开放之第一日,计有游人二万余。开放第二日,游人较第一日为多,计有三万余。紫禁城地址本属辽阔,然因游人过多,触处均现非常拥挤之象”。当然这仅仅是紫禁城首日向公众开放时的情景,正常情况下的紫禁城可没这么多人参观,也绝对开不到现在到处都是人流的场景,毕竟对于北平周围的民众来说,没多少人有钱有时间专门跑北平去看一趟紫禁城。

    这种开放满足了人们对紫禁城的好奇心之余,同时却也让北平的人们意识到一点皇家永远不可能再迁回北平,这座城市从更名为“北平”的那天起,便不可能再成为都城,至于所谓的“北直隶”不过只是习惯罢了。

    而现在,当人们看到皇家马车出现在北平城的时候,那些百姓立即就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皇气”,在这一瞬间,几乎所有人都是一愣,显然,对于这些北平的百姓来说,这一切都是陌生的,他们或许习惯了过去那种净水扫街、黄土垫道式的招摇,却无法适应这种不告知外人的“过市”。

    就在所有人都纷纷本能的跪下去的时候,在路边的一个小饭馆门口,一个穿着青布汉裳女子,神情复杂的看着马车,她的目光中谈不出是恨或者其它的什么味道,只是显得有些复杂。

    难道,这车里坐着的就是那个汉人皇帝?

    想到旗人所受的劫难,她不由的长叹口气,这时她身旁的那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则看着她说道。

    “咋了,兰儿,你这娘们,都过了这么多年,还放不下,看晚上回家怎么收拾你……”

    男人的话让女人的脸蛋一红,立即垂眉说道。

    “有什么放不下的,只是想着,哎,算了,算了……”

    嘴上这么说着,她的眼睛朝着那远去的骑兵队看去时,目光中似乎仍然带着些不甘,但更多的却是无奈。

    在上百名骑兵的护送下,马车在进入正阳门后,然后便直接进入了紫禁城。经太平门进入紫禁城之后,车队沿东岸便道开至位于南海之北的丰泽园,在园内主体建筑敦叙殿前停了下来。

    丰泽园于康熙年间建造,本是养蚕之处,雍正年间皇帝在举行亲耕礼之前在此演礼。敦叙殿是皇家园林的一座较大的殿堂而已。而在另一个时空中,这里却是举行最高国务会议所在。

    不过朱宜锋并却没有在此停留的意思,下了马车之后,最终绕过敦叙殿向西,进了湖边的一座别致小亭里。

    “荷风蕙露亭,果然名如其景。”

    李子渊望着亭额的牌匾感叹道。

    第一次进丰泽园的李子渊总是会忍不住打量着这座皇家园林,如果不是朱宜锋做了皇帝,然后将紫禁城全面对外开放,他以及很多人恐怕此生都没有机会一睹这座皇家禁苑的风采。

    从荷风蕙露亭南望,一座长长的石桥连起了南海北岸与湖心的瀛台,只见岛上亭台殿宇纵横高下,红墙琉瓦掩隐于翠柳槐荫中,湖水随风荡碧,沿岸荷叶却已渐凋残,稍显美中不足。

    “等将来退休了,若是你喜欢这里,想到这里住,随时可以和朕说。”

    朱宜锋面带着微笑,在帝国高层没有人会不相信他的承诺,无论是过去或者现在,他从不轻易承诺,但有诺必行,而且一切小恩小惠都能让他演绎得豪放自然,这或许就是身为帝王必须掌握的。

    “退休……”

    话到这里李子渊立即想到了几年前出台的法令,普通公务员、教员都必须交纳养老保险,待到65岁时就可以退休,即便是他这样的高级官员,到70岁时,也必须退休。

    和过去的官员致仕差不多,只不过与致仕后不同的是,他们可以领取相对丰厚的养老金,也正因如此,才使得普通寻常官吏不需要为退休之后的生计担心,进而千方百计索取贿赂。当然更重要的是,陛下对官场贪腐一直都持以零容忍,不但出台了大量的法规约束官员的权力,甚至还设立了直属于陛下本人的专门机构用于惩治**/

    “臣谢陛下恩典,只是退休以后,臣若是还能经海路颠簸,到时候,臣恐怕会去封地,当个逍遥侯岂不美哉!且又能为陛下守以疆土!”

    在回答陛下的问题时,李子渊显得极为谨慎,作为臣子的他很清楚,这地方虽好,可不是“凡人”所处之地,做为臣子的必须要谢绝。

    “你啊……”

    笑看着李子渊,朱宜锋能够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他的谨慎:

    “哎,若当真如此,只恐怕到时候咱们君臣二人,恐再无见面之日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陛下的话让李子渊的嘴角微微一颤,随即又掩饰般地端起了茶杯,甚至连他自己都没有注意到,他的手指微微颤抖了一下。

    “你看,这地方,十年前,咸丰于此可曾想过,有一天他会身死承德,亦可曾想过所谓的“大清江山”会如此土崩瓦解!”

    转身指向紫外线,朱宜锋的语气里尽是颇多的感叹,他之所以来到北平,不是为了感受其它,而是为了感受这里的“亡国之气”,是为了警示自己。

    有时候,表面上看起来越是顺利,实际上,却总会让人对于一切都有那么些担心。尤其是现在,面对着纷扰的局势,朱宜锋总希望自己能够清醒一点,而不是因为眼前的胜利而飘然。

    毕竟没有任何人比他更清楚,在后世,类似现在中国的例子太多了,战争初期总是能取得辉煌的胜利,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后继乏力的例子太多了!

    就在朱宜锋神情肃穆的想要从这里的王朝更迭之中得到一些启示的时候,突然,一阵似歌非歌的声音隔着宫墙远远的传了过来,那个声音传来的时候,李子渊整个人不由的一愣,对于这种声音他显得有些陌生,但是朱宜锋听到那个声音时,眉头便不由的一皱,脸上顿时露出不快之色。

    “这是什么地方传过来的!”

    他没有想到在北平,在紫禁城里居然会听到这种声音,原本的有些纷扰的心情,因为这一声音而变得有些沉郁。

    “陛下,那是弘历为讨好其宠妃为其于宝月楼外修建的回回寺唤拜楼传来的声音……”

    听着侍从官的介绍,朱宜锋的眉头先是一锁,唇边念着“宝月楼”、“宝月楼”,突然,他的唇角微微一扬,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说道。

    “现在紫禁城既然已然开放,进入紫禁城多有不便,以朕看来可以另开一门,以为专用,可以将宝月楼下层当中三间打通,改建为大门。嗯……至于门前的红墙可以扒开一段缺口,加砌了两道“八字墙”,使缺口与大门衔接……”

    想到后世的某一个典故,朱宜锋这会倒是充分展现了身为帝王的专横。

    “嗯,这新门之外,自然要重新拓修道路……”

    剩下的就不需要朱宜锋再解释下去了,作为臣子的自然知道陛下的心思所在,三言两语间,实际上就已经决定了那里的命运。在将自家的“园子”重新加以规划之后,朱宜锋听着空气中传来的那似歌非歌的异族言语,然后认真的说道。

    “佛教传入中国不过数百年,就已经用汉语讲经,并“以儒诠经”,所以后其成为中国之宗教,这基督教亦是如此,“以儒诠经”是任何宗教进入中国所必须之事,任何宗教都必须本土化、中国化,这是不容质疑的……”

    接着他又冷笑道。

    “可有那么一些人却千方百计的抵制这些,抵制本土化,天主教抵制,那么朕就禁止他们与中国传教布道,要么接受,要么禁止,只有这么两个选择!没有其它的任何途径,有些东西也是如此……”

    嘴里这么说着,原本还算不错的心情,这会因为那低沉的似歌非歌的经声而变得更加沉郁,此时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的不满,而李子渊仅仅只是笑了笑,众所周知,对于某些宗教,陛下没有任何好感。

    “朕多次下旨,方今教育实为强国第一要务,为此既然地方上可将土地庙甚至寺院可以改学校,那些地方也不例外!”

    一直在努力码字,肾结石的折磨……以为结束了,结果还是没有完全结束……争取在未来的几天内恢复每天两更吧!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支持无语,支持铁血宏图再次拜谢您的每一个订阅、推荐、收藏以及每一张月票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拜谢!铁血宏图群:150536833,欢迎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ps:另外推荐一本同站小说《八卦修真报社》。

第603章 天津(求月票)

    从北平到天津,不过只是短短几个小时,但是在某个方面来说,从北平到天津,却像是往返两个世界。

    从满酋同治为换取西洋人支持,将还只是一个水陆码头的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引英美等国于天津设立租界,再到其于天津设立枪炮局。随后天津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迅速成为中西异质文化的交汇地,并率先登上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车道。而天津真正的发展,却是在开宏元年之后,在天津被选定为华北地区的经济中心之后,这座城市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不过只是短短数年,便随着钢铁厂、纺织厂等机器工厂的建立,而迅速发展成为华北地区的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并迅速取代了北平。

    在开埠伊始,在华外国人将天津视为中国“最肮脏、最骚乱、最繁忙的城市之一”,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一度遍地皆是深沟、大洞、臭水沟的使人恶心的可恨的道路……被铲平、拉直、铺平、加宽……城壕里的好几个世纪集聚的垃圾也清除掉了。”而在一些外国游客的游记之中,更是用另一种方式描述着天津:“走在天津城里最气派、最整洁、最美丽的街区,令人仿佛来到了欧洲的都会。“

    欧洲的都会是什么模样,朱宜锋并不清楚,但是现在的天津新城相比于武昌、南京以及上海、广州等地亦毫不逊色。街道两侧四年前种植的悬铃木,这会已经长出了高大树冠,于人行道上形成连绵的林**。

    透过车窗,可以看到一列电车从街上迅速驶过,从两年前,第一列电车于帝都投入使用,开通第一条公共电车线路,再到现在南京、广州、上海以及天津等地的公共马车迅速为电车所取代,中国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可以说,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而作为这一切的倡导者,朱宜锋很多清,在这看似进步神速的背后,实际上完全是自己的“一意孤行”,如果没有他当初在帝都建设中拍板定下使用公共电车,并直接参与电车的研制,恐怕就不会有现在初露锋芒的电车掀起的城市交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坐在马车上的朱宜锋在心里如此嘀咕一声,在另一个世界,从19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发电机、电灯、内燃机等发明的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了,人类也由此进入了“电气时代”。

    “电气时代!”

    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进入了电气时代?

    从1855年发明电灯、发电机,再到次年发明电动机,再到……想着那辆采用内燃机的火车,似乎中国已经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没错,中国现在的领先,实际上完全得益于一直处于推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先位置,不仅初步建立电气工业,甚至还建立了合成化学工业,尽管只是刚刚打下一个基础,但是这个基础却正是英美等国所欠缺的。

    甚至,战争的爆发还导致了诸如电车等新发明不能像电灯、发电机一样传播到海外,1860年代的技术传播远不能同后世相比,尽管中国和这个时代的各国一样,除了少数保密技术之外,并没有限制技术的输出,但那些技术大都没有引起西洋人的兴趣,至少现在还没有。

    “技术优势……”

    在唇边念叨着这句话,朱宜锋默默的点点头,只有通过不断的保持技术上的优势,中国才有可能在这场战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毕竟,国力上的差距在一时半会,不可能追平。

    “看来,还是要想办法迅速完成基础国力的发展啊……”

    心底这么思索着,朱宜锋想到了今年刚刚制定的战时工业发展计划,根据这一发展计划,在未来的三年内,帝国中央银行将会向大冶、广州以及天津三大钢铁公司提供1。5亿元的贷款,用于其进行钢铁厂以及铁矿的扩建工程,同时还会提供1。2亿元贷款用于煤矿建设。而这只是累计三十亿元工业发展计划中的一部分。

    除了提供低息贷款支持这些企业扩充力量之外,政府企业同样也得到大量的资金,以期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力量的迅速加强。而这甚至还不包括去年战争爆发后,帝国度支部以及中央银行提的六亿元工业备战资金,从现在看来,这笔投资无疑是值得的,上百家重点的工厂的规模都扩充了一倍,部分工厂企业的产能增加已经显现出了效果。就像天津新港船厂,这座隶属交通部的船厂在去年,不过只能建造2000吨商船,但是现在其设备已经可以满足建造万吨轮。

    “……新港船厂现在已经承接有12艘交通部定购的2000吨以及5000吨运输轮……”

    作为新港船厂的负责人宋培恩的每一句话都显得很是谨慎,他没有想到陛下会突然造访天津,更没有想到其来到新港船厂。所以他才会显得有些紧张,以至于不知道应该向陛下说些什么。

    “听说现在新港船厂和大连厂一样,都已经开始造军舰了?”

    听着空气中传来的气锤敲打铆钉时发出的轰鸣声,朱宜锋笑着问道。

    中国的官办造船厂中分成三个体系,一个是海军体系,既海军自办船厂,如黄埔、江南以及大连三个船厂,他们皆是由海军投资创办,而海军的军舰定单也大都发自这三家船厂,尽管其船厂少,但其规模大、设备齐全。还有一个体系则是交通部投资创办的船厂,相比于三所海军船厂,交通部投资船厂多达二十余家,其不仅局限于本土,在朝鲜、日本、越南以及南洋、非洲殖民地亦有交通部设立的服务于商业航运的修船厂,其特点是船厂多,但规模大都有限。最后一个则汉阳集团名下的武昌等多家船厂,其在船厂设备规模上无法同海军船厂相比,在数量上亦无法同交通部相比,但是它的技术力量最为雄厚,并且有着“中国造船之母”的称号,因为无论是海军亦或是交通其造船厂的设备以及人员,大都出自汉阳集团。

    而现在,战争正在改变着这一切交通部名下的船厂获得了超过一亿元的投资以及贷款,以用于船厂的扩建,得益于巨额资金的注入,其属下的多年大型船厂的规模迅速扩张,论其规模已经不逊于海军船厂,当然,许多船厂的扩建仍在进行之中。

    之所以造船业会得到重视,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海外作战需要大量的运输船,而且海军的作战也需要大量的军舰,正因如此,现在交通部的船厂才会在大扩充的同时,也参与到军舰的生产之中,毕竟相比于国内的那引起民营船厂,交通部的船厂设备以及技术力量更为雄厚一些。而作为交通部名下五大船厂之一的天津的新港船厂自然也不例外,在其船坞中就正在建造着四艘军舰。

    “我们去那里看看!”

    来到船坞,朱宜锋便看到了船坞中的四艘正在建造的军舰四艘千吨级的护航舰,这是海军部舰政处于去年设计的一种商船型护航舰,海军之所以设计这种商船标准的护航舰,正是为了借助民间船厂建造商船的经验建造军舰,从而在尽可能的短的时间内扩充海军,增强海军力量,至于其选择商船标准,则是因为海军认为,在舰队决战的情况下,英国舰队不可能出击拦截船队,装备120公厘舰炮的商船型护航舰,足以在海上保护运输船,避免其被英国旧式巡洋舰拦截。

    当然,在特定情况下,这种商船型军舰也可以参加到海战之中,毕竟其庞大的数量就是赢得海战的基础海军一次就定购了多达65艘商船型护航线,现在全国有23家船厂同时开工建造这种廉价的商船型军舰,因其吨位小、建造速度快,现在已经有近十艘商船型军舰服役。当然他们甚至都没有用在护航的“正途”上,面对铁甲军舰数量严重不足的现实,在它们服役之后,海军立即将其充实到各舰队之中,用于增强舰队的力量,至于船队的护航……依然是由旧式的木壳军舰提供,那些旧式木壳船,在有些人看来,甚至还不如增加了火炮的武装商船,毕竟那些商船也是铁壳的。

    “……排水量1212吨,吃水3。2米,动力为一台三胀式蒸汽机,输出功率为1500马力,航速12节,储煤150吨,其武装为120公厘舰炮六门,15公厘地11管加特林炮6门……”

    在宋培恩的介绍中,朱宜锋看着船坞中这四艘已经初显舰形的军舰,对于这种商船型的军舰,他并没有太多的印象,当然也不会反对海军大量建造这种军舰应急,毕竟在另一个时空中,无论是一战或是二战,英美都大量制造过类似的护航舰,以满足护航需要。

    但在另一方面,朱宜锋却很清楚,这种护航舰并不能满足海军的需要,现在海军需要的是真正的可以用于舰队决战的军舰,而不是这种简陋的“代用品”。

    “宋先生,你是船舶工程师,那么我想问你,在海战中,它们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扭头看着宋培恩,朱宜锋神情严肃的说道。

    “这……”

    面对陛下的问题,宋培恩整个人立即变得犹豫起来,片刻的犹豫之后,他立即回答道。

    “陛下,微臣并不是军人,对于海战并不懂,但是以微臣看来,一型护航舰的战斗力并不见得比武装商船强,他们的船壳都是相同的商船船壳,至于火炮,也就是120公厘汉式舰炮,除了其机动性较好,以微臣看来,似乎他们并没有太多的优点……”

    尽管在嘴上这么说着,但是他又把话锋一转,为海军辩解道。

    “但是现在,这却是船厂唯一能够在短期内提供的军舰,或许其性能远无法同普通军舰相比,但是陛下,就目前来说,海军需要的是足够多的军舰,微臣以为这个优点足以弥补他的其它弱点,再则……”

    看着若有所思的陛下,宋培恩又特意说道。

    “待到将来战争结束之,这些军舰可以用于出口他国,微臣觉得他国必定需要我国制造之军舰,再则亦可用于殖民地巡航,毕竟我国在太平洋以及印度洋上广泛的殖民地利益,都需要军舰去悍卫……”

    专业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自然有他的不同,宋培恩或许并不是军人,但是作为造船工程师,他却很清楚一型护航舰的优点。

    “而一型护航舰虽然吨位有限,但是其载煤量高达150吨,使其航程远超过同吨位军舰,加之其亦装有风帆,这使得其具备小型巡洋舰的远程巡航能力,所以,以臣看来,若是能针对其部分不足加以改进,其完全可以满足海军未来的需要,而不仅仅只是应急之作!”

    “哦!”

    宋培恩的话,让朱宜锋看着他好奇的问道。

    “针对其部分不足加以改进,你来说说,有那些地方需要改进?”

    “回陛下,微臣并不懂得军舰设计,但微臣以为,若是能进一步加大其动力,增加其航速,并适当加厚其舷侧装备,一型护航舰倒也不失为一种性能优良的小型巡洋舰!”

    然后宋培恩又把他的想法一一道出,他的这些想法完全都是根据他对船舶的了解提出的,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向海军提出这些建议。

    “……海军在设计一型护航舰时,为便于民间船厂建造,所以其严格遵守商船规格,从而导致其在商船标准下有着装甲薄弱、动力较差的不足,以臣看来,适当增加其装甲厚度,并不会给民间船厂的建造带来困难,毕竟32公厘的船板和45公厘的船板,对于船厂而言,并没有制造上的难度,如果非要说难度的话,恐怕还是……”

    在宋培恩话声打顿的时候,朱宜锋立即反问道。

    “是什么?”

    “陛下,恐怕还是钢铁产量的问题!”

    回答陛下的问题之余,宋培恩又说道。

    “从开战直到现在,钢铁产量一直限制着很多企业的生产,陛下,臣以为,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争取在未来的几天内恢复每天两更!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支持无语,支持铁血宏图再次拜谢您的每一个订阅、推荐、收藏以及每一张月票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拜谢!铁血宏图群:150536833,欢迎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

第604章 新技术(求月票)

    白天烟雾弥漫,夜晚火光冲天,这就是南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