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小闲人-第6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微臣遵命!”
李治又道:“相信各位爱卿也知道,韩尚书与吐谷浑谈成了一笔买卖,用吐谷浑的盐从中原交换所需物资,此事………!”
他本想说这事就交给韩艺去处理,可他话未说完,李义府突然道:“陛下,关于此事,臣倒是有些看法。”
李治哦了一声,“爱卿请说。”
李义府先是问道:“敢问陛下,这贸易是朝廷与吐谷浑接触,还是让商人前去?”
“这………!”
李治看向韩艺。
韩艺道:“臣认为由朝廷负责谈判,将规矩定好,再由商人前去贸易。”
李义府道:“我倒是认为此事该有朝廷前去接洽。”
李治听得很好奇,在经济方面,他一直倚重的是韩艺,李义府也少有发表言论,不禁问道:“为何?”
韩艺也隐隐感到有些不妙,难道这里面还藏着什么利润么?
李义府道:“回禀陛下,臣认为韩尚书在吐谷浑帮助弘化公主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可以值得我们大唐借鉴。”
此话一出,众人不禁一怔。
李治皱了皱眉道:“你的意思是,朝廷对盐施行专营。”
原来这厮打得是盐税主意啊!韩艺不禁皱了皱眉头。
李义府道:“不仅仅是盐,铁、铜等矿也应该全部纳为国家专营。”
不等李义府将话说完,卢承庆就立刻嚷嚷道:“不可,不可,此举万万不可啊。”
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 盐铁会议
关于盐税,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国家倚重的税收,唯独隋到唐初这一段时期,是征盐铁税的时期,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例子在,哪怕到二十一世纪,朝廷就是控制着几个大盐池,但不对外出售的,就是内部消耗,也就是官员,军方用。只要官府不介入,价格一般都很低,如今长安的盐价是一斗盐十文钱,这可以说是非常的廉价了。
李义府瞧向卢承庆道:“卢尚书有何见解?”
卢承庆道:“我朝建国以来,一直都是奉行儒道并行的思想,而在百姓生计方面,一直采取的都是无为而治,因此我朝没有任何商品是采取专营的,全都是由百姓自给自足,如今盐价不过十文钱一斗,百姓都能够吃得上,如果朝廷采取专营,那么就是将会与民争利,给百姓带去沉重的负担。”
“区区盐税,难道就会使百姓生活不下去么?卢尚书这话是否有些危言耸听。”
李义府不屑一笑,又道:“陛下,如今我大唐国泰民安,四海升平,可也得未雨绸缪,如今西北已经纳为我大唐版图,东边高句丽兀自猖獗,西北吐蕃又蠢蠢欲动,这哪一样不需要钱,若是国家没钱,什么都做不成,从长远看来,这始终是一个隐患。
百姓之利,固然重要,但国家大利,亦不可忽略。如今我朝税收全都是凭借租庸调制,依仗天下的农夫,而在韩尚书的经济学论著里面,曾提到一个非常令人认同的理论,就是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征收盐铁等税,可以使得财政更加完善、稳定,增加国库收入,令国家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再来,可以统一调配,利于国家发展,至于给百姓带去沉重的负担么,只要我大唐足够强大,即刻免于周边战乱,又能开疆扩土,区区小钱,百姓并不会在意的。”
靠!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韩艺听得暗自皱眉,他没有想到,李义府还会来这么一竿子,这是他大意了,他认为在经济方面,李义府不是他的对手,可是却没有想到,李义府现在不玩女人,改研究他的经济学了,这尼玛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
李治听得神色动容,似乎有些动心。
他为什么对于吐蕃畏首畏尾的,就是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打仗就是花钱,现在国库是有钱,但是比起文景时期,就还差得远,要是这一仗就打完了,国家就可能面临崩溃,可若是有足够多的钱,那他的丰功伟业就指日可待啊!
别说他动心了,李绩也非常动心,有钱就能够打仗了。
许圉师见情况不对,急忙站出来道:“李中书,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曾有不少朝代都征收盐税,对盐铁施行专营制度,可是结果如何,一方面为了控制盐田,朝廷必须增加官吏,造成更多的财政支出,而为了平衡这些支出,就必须抬高盐价,这跟从百姓口袋里抢钱有何不同。
再来,一旦朝廷专营,就会只注重盐的产量,而不注重盐的质量,因为盐乃百姓必须的品,再贵再不好的盐百姓也得从朝廷购买。还势必会造成吏治**,一旦开征盐税,其中利润将会是巨大的,官员必定会从中谋利,哼,这就好比朝廷与官员合作,抢百姓的钱,然后再分赃,到时国家必将大乱,国库的收入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面临崩溃。”
李义府道:“许侍郎此话,我可不敢苟同,是,以前的确因为盐税而出现这些问题,但为什么历朝历代都还征收盐税呢?可见其中还是有它的道理,我们可以吸取教训,避免这些状况的发生。只要我们坚决执行朝廷的政策,控制盐价,杜绝官员贪腐,这还是可行的,况且我们有韩尚书这种人才在,相信这都不是什么问题。一旦国家有充足的财源,对外可威震四方,开疆扩土,成就霸业,对内也可以救济穷苦百姓,此乃利国利民之举。”
卢承庆一听李义府谈贪腐,都将脸给偏过去了,你李义府有什么资格谈贪腐,就属你生活作风**了,你这么大力推崇盐税,不就是先租庸调制过于死板,不便于捞钱,要是征收盐税,你这宰相可以躺在盐上面数钱了。
其实关于盐税的讨论,一直都有,只是贞观时期,房玄龄他们是坚决反对,永徽初期,长孙无忌也是坚决反对,如今再度提起,许圉师、卢承庆奉行儒道思想的大臣,还是坚决反对,因为他们主张德治,认为行仁政就可以无敌于天下,这种专营制度,就是属于霸道,你要卖多少钱,就可以多少钱,这不是霸道又是什么,而非王道。
韩艺听得暗笑,你还真是要钱不要脸,连我都夸上了,可见一旦征收盐税,你这孙子得捞多少去。
其实这不光是钱,李义府如今掌权,这权力是来自于朝廷,朝廷的权力越大,他的权力就越大,要是各种专营的话,那能玩的花样可就多了,宋朝就是如此,宋朝官员俸禄高的吓人。
但是李治很动心,这有钱谁不想要,可是他不是李义府,他还是要脸的,他知道肯定会有大臣反对的,于是看向韩艺,道:“韩艺,你身为户部尚书,你对此如何看?”
韩艺道:“陛下,微臣在长安做买卖有些时日了,可是微臣是一寸田地都没有。”
李治一愣,道:“你这是答非所问啊!”
“臣这绝非答非所谓。”
韩艺道:“以臣的财力,想要广置良田这不是什么问题,可是土地如何赚钱?靠得卖粮食,想要卖得多怎么办,炒高粮价,为什么粮价容易抬高,是因为百姓离不开粮食。盐也是如此,百姓离不开盐,如今盐价才十文一斗,朝廷如果专营,从制造到监管,再到运输、贩卖,哪样不需要人,这得养多少官员,还得缴纳大部分利益给国库,说不定还得依靠商人贩卖,商人也得得利,这么算下来,我估计至少要提高十倍,才能达到充盈国库的目的,否则的话,还可能亏本,当然,亏得是国家的钱,官员还是盈利的。许侍郎说得很对,这其实就是在抢钱,而且极其下作的做法,毫无智慧可言。反正臣是绝不会这么干的,因为这有损臣的名誉,臣赚钱,历来就是靠头脑,靠智慧,不屑于用这些下三滥的手段。”
这话说得李治脸上是一阵红,一阵白,道:“朕只是问问你而已,你说得这是什么话?”
韩艺道:“陛下问臣,就证明陛下动了这心思,陛下作为天下人的君主,而如今四海升平,国泰民安,国库充盈,为什么要去增加百姓的负担,臣感到费解。”
卢承庆呵呵笑道:“韩尚书言之有理啊!”
许圉师、杜正伦也纷纷表态支持韩艺。你皇帝别打这注意,咱们可不会答应的。
李治瞪了眼这厮,你犯得着说得这么明白么。
韩艺也不想,但是这方面,他是要坚决杜绝,因为朝廷一旦开始专营,那就什么都会专营,这会令人上瘾的,而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再要拉回来,可就难了,一旦形成这种局面,商业就很难发展起来了。而且,这也是韩艺最喜欢唐朝的一个原因,对于商业是采取非常宽松的政策,没有那么繁琐规定,这个要是改变了,他的很多政策都将废弛。
李义府笑道:“韩尚书,自从你上任之后,财政收入不但没有得到什么提升,反倒是支出增加了不少,这花钱谁不会呀,也许韩尚书做买卖靠得是智慧,毕竟是自家买卖,但是对于财政的贡献,我真没有看到什么智慧。”
韩艺呵呵道:“不瞒李中书,我也有想过税收改制,但是心里有些忐忑,一直不敢提出来,如今看到李中书如此为财政操心,我觉得朝中大臣应该都跟李中书一样,我现在觉得可以值得一试。”
李治道:“你说来听听。”
“遵命!”
韩艺道:“陛下,这钱它不在普通百姓手中,朝廷如果多征收一文钱,可能就会将百姓给压死,这是杀鸡取卵,显然不可行的。但是富人有钱呀,朝廷从富人手中多拿一点钱,也不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好比我这些枢要大臣,如今我们是免税的,其实征税也无所谓。”
李义府听得脸就跟茄子打了霜似得,他是想要捞钱,结果韩艺要刮他的肉,这也太狠了一点吧。
李治笑道:“看来韩爱卿愿意交税给国家。”
韩艺道:“陛下难道忘记了,臣连俸禄都捐给朝廷了。”
李治顿时无语了,韩艺是朝中唯一一个不领俸禄的人,有钱就是任性。
韩艺又道:“租庸调制是按人丁算税,我一亩地和一千亩地,缴纳的税收是一样的,这公平吗?因此臣认为应该按田亩数量征税,以及个人资产来确定该缴纳多少税收,官员更加应该以身作则,天下富人若见连宰相就缴纳高额的税收,他们还好意思不交税么?”
李治听得目光一闪,这厮又动心了,这听上去似乎比征收盐税更加合理一些啊!
李义府急忙道:“陛下,此举万万不可呀,如今四海升平,国泰民安,若是贸然改变税制,这会出大乱子啊!”
韩艺哇了一声,“李中书,你还真是要脸呀!方才你建议征收盐税的时候,难道这不是贸然求变么?但你就说得却是大义凛然,为国为民,我差点都被你感动了。而如今你又知道四海升平,国泰民安了,两者的区别就是,一个是让百姓掏钱,一个是让你掏钱。我韩艺生平很少佩服别人,尤其是在经济领域中,但对李中书我是佩服的五服投地,无法自拔啊。”
第一千四百三十章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原本这盐铁之税,是一个非常严肃且敏感的话题,历朝历代无不为之而争,可是韩艺硬是营造出了一种黑色幽默的氛围。
李义府方知上当了,尴尬的恨不得挖一条地缝钻进去,他脸皮多厚,能够让他尴尬到这种境地的,实在是不多见。
许圉师、卢承庆等人听得差点没有笑出声来,拼命的憋住笑意。
许敬宗并未参与此事,他毕竟也是高门出身,也经历过贞观时代,他虽然爱钱,但是他也有很多的追求,比如说名望名誉,钱方面他是已经满足了,这是他跟李义府最大的区别,李义府出身卑微,那是想尽办法捞钱,这好不容易当上宰相,权力有了,如何将权力转化财富,他可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但是面对韩艺,许敬宗自然要跟李义府站在一起,如今见李义府这么不争气,三两下就被韩艺给套进去了,于是赶紧站出来道:“陛下,老臣认为李中书和韩尚书二人说得都有道理,但都有不足之处,而如今朝廷还是应当以西北为重,此事应押后再议。”
李治沉吟片刻,道:“今日会议就到此为止吧!关于与吐谷浑贸易一事,韩艺,你明日呈上一道奏章来。”
“微臣遵命。”
出得两仪殿,李义府是气急不过,他早就有这方面的想法,因为一旦征收盐税,朝廷的权力就大了,他的权力自然也跟水涨床高,而且还可以无止尽的捞钱,涉及到各州县,对他个人而言,简直就是百利而无一害,刚好韩艺给跟吐谷浑谈妥盐贸易,他就准备借此征收盐税,准备得也是相当充分,说得也是有理有据,却没有想到不但没有成功,反而被韩艺狠狠羞辱了一番,径直来到韩艺跟前来,质问道:“韩尚书,我提议征收盐税,那也是为了充实国库着想,你就算反对,也不需要针对我吧!”
韩艺笑道:“李中书,你这是征收盐税,还是惦记着毁我啊!我朝建国这么多年来,从未征收盐税,我这才刚刚担任户部尚书,你就要征收盐税,这盐价上涨,这百姓能不骂娘么,只怕到时我韩艺走到街上,都会被人指着鼻子骂。”
李义府道:“是你个人名誉重要,还是国家大利重要?”
“当然是国家大利,但是我个人名誉也重要啊。”韩艺笑道:“因此我才提议按个人收入纳税,如此国库也充盈了,我还能博得一个好名声,这我可非针对你,这么做,我交的税可比你多多了。”
“你………!”
李义府哪里辩的过韩艺,一怒之下,挥袖而去。
许敬宗倒是没有离开,反而来到了韩艺身旁,笑呵呵道:“韩尚书,这一回老夫倒是比较认同你的那种看法,目前均田制却有不公之处。”
杜正伦、卢承庆、许圉师也悄悄来到韩艺身旁。
韩艺苦笑道:“许侍中,还有各位,当我求你们,方才我说得那些话,可千万别传出去,我纯粹就是为了阻止陛下征收盐税,才这么说的。可要征收盐税,百姓最多也就是背地里骂我几句,我可以做到眼不见心不烦,可若是征富人之税,那人家就敢指着我鼻子骂,方才李中书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我又不下贱,没事找抽。”
顺便还暗讽了一番李义府,李义府就是典型的没事找抽型。
卢承庆道:“可是咱们也不得不说一句,按人丁收税,确实………有诸多不足之处啊!”
韩艺道:“这天下之事,哪能尽求公平之道啊!我是这么想的,如今四海升平,就没有必要求变,即便要变,也必须得让穷人和富人都心服口服,这富人他也是百姓,咱不能剥削穷人,但也不能将富人当猪宰,要贯穿仁政思想,这需要智慧,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那最好就不要动。”
许敬宗、卢承庆他们都纷纷点头,这韩艺难得说一回儒家思想,忒不容易了,得给他点一个赞。
许敬宗听罢,是心满意足的离开了,他方才就是试探韩艺,是不是真的要变法,如果真按韩艺说得去办,他就是最大的受害者,宰相肯定是大地主,这是毋庸置疑,如今见韩艺确实没有这意思,也就放下心来,他相信韩艺不是在忽悠他的,因为韩艺从未提过这事,是李义府挑得头,韩艺才反击的,说是预谋,不太可能。
许敬宗走后,卢承庆又小声道:“韩尚书,这盐税是决计不能征的,此乃祸国殃民之根源所在,只要韩尚书你坚决反对,我等愿意以性命相助。”
许圉师也直点头。
他们心里也害怕李义府,李义府目前势力很大,又是李治身边的近臣,而且他们也看出皇帝动了一点点心,故此非常担忧,他们得拉拢韩艺,在这一点上,我们就是同盟,我们坚决反对征收盐税,只要你坚持,愿与你共同进退。
因为李义府的这个政策是纯粹的重利,行以霸道,而他们的思想是重义,主张仁政治天下,行以王道,因为一旦征收盐税,百姓的负担肯定会加重的,这是明面上的,都不需要去算,傻子都知道,这就完全是违反了儒道思想,这是两种完全敌对的思想,在这一点是不能妥协的,因为他们要是答应了,那他们就失去了思想,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信仰,他们不可能答应的,宁可不当这官。
韩艺再怎么跳,再怎么冲击传统,但是韩艺的主流政策,还是以民为本,还是以儒道为基础,韩艺自己都说他的贤者六学出自儒学,《劳工法案》就是典型的保障穷人的利益,在韩艺上任以来,粮价小幅度上涨,农民收入增加,物价下降,百姓生活质量提高,这都是仁政思想。
甚至可以说是兼备儒道两家思想,在他的政策下,朝廷只是无形中干预,或者说引导,并没有直接干预,没有与民争利,你可以说有为,也可以说无为,因此他们心里还是认同韩艺的做法。
因此提升韩艺为户部尚书的时候,满朝文武就没有人反对,韩艺可是最年轻的尚书,一个这么大的国家的财政,交给一个这么年轻人小子,这是从未有过的,竟然没有人反对,这可不是皇帝权威,可见他们心里也是认同的,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要是韩艺乱搞一通,跟李义府一样,一心冲着钱去的,你皇帝再支持韩艺,他们这些大臣们还是会反对的,尤其是贵族出身的大臣,他们还是有着极强的原则性,王安石不就是如此么,皇帝支持他,有个球用,你弄不好,你就得下台,只是说他们之间还有阶级矛盾在,不可能太亲近,彼此之间,还是就事论事。
韩艺拍着胸脯保证道:“各位还请放心,只要我韩艺还在户部,就决不可能征收盐税。”
卢承庆、杜正伦、许圉师得到韩艺的保证,这才拱手告辞。
他们一走,年迈的李绩突然迸发活力来,一下子就来到了韩艺身旁,道:“你究竟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啊?”
韩艺笑道:“司空请放心,灭高句丽的钱一直存着的,没敢动,打吐蕃的钱,已经在挣了,相信也快了。”
李绩呵呵一笑,便不再询问了。
出得皇宫,韩艺抬头望着天上的朗月繁星,一声长叹,“难啊!”
。。。。。。。
翌日一早,韩艺就揣着奏章来到皇宫,呈给李治。
李治拿到奏章,都还未看,便道:“这一道奏章你昨日就已经准备好了吧?”
韩艺道:“陛下真是料事如神。”
李治道:“那你为何当时不呈上?”
韩艺道:“因为臣知道陛下一定会找臣的。”
李治哦了一声,很玩味道:“那你又是否知道,朕找你所谈何事?”
韩艺道:“税收一事。”
李治也没有否认,道:“那你究竟对此是何看法?”
韩艺道:“回禀陛下,其实李义府说得很对,如今的租庸调制过于单一,一旦有个什么天灾,百姓与国家都将蒙受重创,其他的就不说了,至少国家到时也无力救助百姓,另外,如今国库虽然充盈,但是底子太薄,国家无法主导发展,如果国家有钱,就可以修路,就可以开办教育,等等,但是没钱什么都无从谈起。”
李治点点头道:“朕昨日确实动心了,但绝不是贪图其中财富,朕不是一个贪图享乐的皇帝,正如你所言,国家要是没有钱的话,很多事都干不了,因此开源税收,朕认为是必须的,这能使得国家财政变得更加稳固,至于征不征盐税,这并不是关键。你这个户部尚书,既然知道其中之害,可否想过如何去解决?”
靠!我这才上任多久,你好歹也给我喘口气啊!韩艺道:“臣当然想过,最合情合理的做法,就是如臣昨日所言,根据每个人的资产、收入来制定税收,这样不但能够增加国库,也能缓解贫富差距,就均田制而言,它的根本思想不在于分田的多少,而是在与平均,为什么要平均,为什么要抑制土地兼并,因为这样国家才会稳定,一旦贫富差距拉大,那么势必会引起大乱。因此这种臣建议的那种税法才是真正的均田制。”
李治眯了眯眼,虽然屋内就两人,但他却还是小声道:“看来你是真有这打算?”
韩艺一脸憨厚道:“陛下误会了,臣只是说说而已。”
李治愣了好半响,突然一拍桌子,“你这是在戏弄朕。”
韩艺反问道:“陛下,臣若建议,你会批准么?”
李治道:“只要你能够说服满朝文武,朕就答应。”
靠!你真是习惯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得罪人的事都让我来做!韩艺暗骂一句,道:“问题就出在这里,臣也无法说服不了满朝文武,朝中哪个大臣都不是大地主,他们家的田地最多,国家若这般征税的话,他们可是最大的受害者,他们会答应吗?
可若不征他们的税,这天下人会信服么,即便陛下和臣强行推行,他们也一定从中阻扰的,陛下与臣只是两个人,没法照顾的一一俱全,办事的还都是官员,他们想要捣乱,陛下与臣都没法制止,一旦变法,可能会越搞越糟,但是征盐税的话,国家也许会盛极一时,但是很快就会走向灭亡的,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再好的政策,也不如百姓生活的好,只有百姓生活的好,国家才会安定,如果陛下要征盐税,那么还不如赌这一把,联合穷人,跟富人死磕到底。”
ps:求订阅,求打赏,求月票,求推荐。,。,,,,,
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 有卿为国守财,无忧矣
韩艺这一番话,总结下来,就一个字………难!
你征地主的税,大地主不是宰相,就是将军,你要敢征,他们就敢弄死你,人家为你拼死拼活为得是啥。
这就是封建社会悲哀之处,再英明的皇帝,也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可你征盐税,剥削百姓,隋朝是怎么死的,可还历历在目,那些钉耙、锄头可也是能够敲死人的。再加上唐朝初期民风非常彪悍,人家陈硕真一个女人,都敢起兵造反,做皇帝,你得冒多大的风险去征税。更加关键的,如今太平盛世,你这时候征税,你连个理由都找不出来。
但这话说回来,这国库也要未雨绸缪,不管是发展,还是打仗,这都需要钱的,不是说皇帝想要钱,毕竟国库的钱又不是皇帝的,皇帝要用钱,还得经过宰相的批准。
要知道唐初的国库是真不富裕,跟隋朝是完全不能比,隋朝的国库,如今的唐朝仰着头都看不到尽头,当然,百姓还算过得不错,这就是李世民提倡的藏富于民。
这国库的账很好算,唐朝是人丁税,可人口就那么多,还得扣除逃税,免税的一部分人,还得维持政府的日常开销,这七七八八算下来,能够有多少钱入库,大家心里都有底的,要是有个天灾,皇帝都得缩衣节食。
当然,这些年风调雨顺,存是存了一些钱,硬着披头也能够说上一句,国库充盈,好歹也是有存款的,但是一旦动用了大半国库,这一时半会是补充不上的,故此皇帝不管干什么心里都没有底,生怕出个什么事,没有钱应急,大明宫现在都停在那里的没有动。那李渊死后,一般也就是冬夏两季,农闲之时,去弄一弄,建一建,而如今经济发展,农闲之时,农民都跑去务工赚钱,不愿意去修了,因为你皇帝不给工钱,都是属于劳役,是义务劳动,李治索性就停了,毕竟这不是国家必须的东西,劳役百姓修宫殿,阻碍百姓赚钱,他也拉不下这脸来。
但不是户部没有钱,户部有钱,但是那钱是得存着,以备不时之需,你将这钱拿去修宫殿了,万一打仗,你皇帝就自己拿刀去砍吧。
简单来说,这唐初的时候是属于中产阶级,钱够用,但是得精打细算,不能挥霍。唐玄宗就是最富裕的时候,因此贪官也多,唐初就没有什么贪官,李义府最大的捞钱手段,也就是卖官鬻爵,赚那些人的钱,国库的钱就那么多,算得是清清楚楚,想贪污公款,你得死多少脑细胞,而且还捞不了多少钱。
就是这不上不下的,令李治有些郁闷,他也想国库更加富裕一点,任何一个中产阶级人士,都想走向上流社会,身为皇帝,谁不想名垂千史,成就霸业,这无可厚非,但这都需要钱。
李治看着韩艺,笑道:“朕还不知道你么,你既然想到了这一点,那就一定不是无的放矢。”
“陛下圣明!”韩艺道:“臣管理财政,一直主张徐徐渐渐,不宜操之过急,这不比做买卖,臣做买卖是可以去赌的,输了最多也就是就去码头搬货,但是国家的财政是属于国家的,是属于千万万百姓的,臣没有资格代表陛下,代表百姓去赌这一把,这需要时间去转变的。”
李治道:“你继续说下去。”
韩艺道:“李义府说得很对,财政收入单一,的确不利益国家发展,可是为什么财政收入会单一,追根溯源,还是缴纳税收的人单一,咱们大唐九成九的都是农夫,有钱得全是地主,如今商人才几个,你征他们的税,也征不上多少钱来,想要税收变得更加稳固,首先得让纳税人变得多样化。简单来说,也就是士农工商,如果士农工商相对平均了,税收的种类自然就会多样化,这都不需要陛下你出声,税收自然就会改变。而且,征税的阻碍也会变小,如今征税,只能征地主的税,因为有钱的都是地主,故此这是很难去征,因为你伤害一个地主的利益,就等于天下地主的利益,而天下有权有势的人都是地主,因此这是不可行的。但是如果分散了的话………!”
说到这里,他嘴角露出一抹奸笑。
李治听得兴起,催促道:“你倒是快说啊!”
“遵命!”
韩艺道:“打个比方,士地工商四个阶级拥有的财富差不多,基于人性而言,他们都不想对方比自己好,因为财富代表着地位,如果要征收商人的税,其余三个阶级肯定是拍手叫好,商人能够反抗么?征完商人税,朝廷又要开征地主的税,那商人必定坚决拥护的,不惜血本,也要报这一箭之仇,其余两个也会拍手叫好,以此类推,等到最后,宰相还好意思不纳税么?士农工商肯定是支持的,因为前面征他们税的可都是官员,呵呵!”
李治听得都笑了,道:“你小子还真是够狡诈的。”
韩艺道:“为君为国而狡诈,臣视之为光荣。”
“这些话你就别说了,到时真要怪起你来,你肯定又会往朕身上推。”李治哼了一声,这一细想,挺有道理的,若是一个阶级太庞大,皇权必定会受制于它的,要是有权有势的都是地主,你皇帝敢问他们要一文钱么?可如果分散开来,皇帝处理起来就能够游刃有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