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铸清华-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帝点点头:“我也想到过这个。本朝从无此制度,我想,没有人敢轻奏。”想到前些日子听到宫人的流言,说皇后和恭亲王在京中有非礼之事,皇帝正了脸色,“妇人不得干政,这是祖宗家法,朕在一日,皇后自然服帖,日后就不好说了。”

    这虽不是直接的答复,但皇帝决不准有垂帘的制度出现,意思已极明显。自来幼主在位,不是太后垂帘,临朝称制,便是特简大臣,同心辅弼,肃顺心想,话已说到这里,索性把顾命大臣的名单提了出来吧!(未完待续。)

    ps:  谢谢月票,谢谢打赏,谢谢订阅,这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十一、宫车晏驾(四)

    略略考虑一下,他还是用迂回的试探方式,“皇上圣明!”他跪着说,“敬天法祖,念念在祖宗的制度上。奴才承皇上隆恩,托付大事,只怕粉身碎骨,难以图报。不过奴才此刻有句话,不敢不冒死陈奏,将来责任重大,总求皇上多派几个赤胆忠心的人,与奴才一起办事,才能应付得下来。”

    肃顺平日的口才很好,这番话却说得支离破碎,极不得体。好在皇帝懂他的意思,便即问道:“你是说顾命大臣吗?”

    肃顺不敢公然答应,只连连地碰头。

    “唉!”皇帝忽然叹了口气,“这件事好难!”

    语气不妙了,肃顺有些担心,不得不逼紧一步:“皇上有为难的事,交与奴才来办!”

    “这是你办不了的事。”皇帝摇摇头又说:“照你看,有那些人可受顾命?”

    “此须上出宸顾,奴才不敢妄议。”肃顺故意这样以退为进地措词。

    “说说无妨,我好参酌。”

    于是肃顺慢条斯理地答道:“怡、郑两王原是先朝受顾命的老臣。随扈行在的四军机,是皇上特简的大臣。还有六额驸,忠诚谨厚,奴才自觉不如。这些人,奴才敢保,决不会辜负皇上的付托。”

    “嗯,嗯。”皇帝这样应着,并且闭上眼,吃力地拿手捶着腰。思索了片刻,皇帝的头天昏地转,险些就栽在地上,肃顺大骇,连忙拉住,又连忙叫太医,栾太带着李德立和杨春,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地赶了来,匆匆行了礼,一齐来到御榻前,由栾太诊脉。无奈他自己气在喘、手在抖,而皇帝的脉又细微无力,所以两支手指搭在皇帝的手腕上,好半天还是茫然不辩究竟。这时候景寿、醇王都到了,三位御前大臣都极紧张地站在他身后,等候结果,肃顺出去吩咐了一声,叫大阿哥过来伺候着,肃顺第一个不耐烦,低声喝问道:“到底怎么样了?”

    栾太不知如何回答,李德立说了句:“自然是虚脱。”

    “那就照虚脱的治法,快救!不能再耽误工夫了!”

    就这时,栾太算是把脉也摸准了,“是虚脱!”他忧形于色地说,“事不宜迟。先拿参汤来!”

    参汤是现成的,小太监立即去取了来,由李德立和杨春亲自动手,撬开皇帝的牙关,用金汤匙,一匙一匙地灌。虽没有即时复苏,但参汤还能灌得下去,这就很不错了。

    这时栾太已开了方子,“通脉四逆汤”重用人参、附子。

    开好了亲自送给肃顺说:“请中堂过目。”

    “不用看了。快去煮药!”肃顺等他把方子交了下去以后,又问:“情形到底怎么样呢?”

    栾太很吃力地答道:“怕是很为难了!”

    “你们要尽力想办法!估量着还要用什么药,趁早说,这里没有,我派人连夜到京里去办。”

    “回中堂的话,”栾太答道,“皇上的病,什么方子都用到了。这是本源病,全靠……。”

    “你别说了!”肃顺不悦地申斥着,“全靠谁?有了病不就靠你们当大夫的吗?你不必在这儿糟踏工夫,好好儿跟你的同事商量去吧!”

    栾太碰了个钉子,不敢申辩。下来与李德立和杨春商议了一阵,都是一筹莫展,唯有看“通脉四逆汤”的效果如何,才能定进一步的办法。

    就在这时,张文亮抱着大阿哥,飞也似地奔了来。三位御前大臣纷纷出屋迎接,但把大阿哥接是接来了,却不知跟他说些什么。大阿哥也不知出了什么事,只觉得先是一路飞奔,这时又看到所有的人,脸色均与平时不同,心里不由得害怕,“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张文亮赶紧去捂他的嘴,哄着他说:“别哭,别哭!在这玩一会儿,咱们就回去。”

    “先把大阿哥抱开吧!”肃顺吩咐张文亮,“可也别走远了!

    皇上说不定随时要找大阿哥!”

    张文亮答应着把大阿哥抱了到殿后去玩,到天快黑时,还不见动静。

    其时消息已经遍传,宫内宫外,王公大臣,文武百官,无不以惊疑焦灼的心情,希望了解皇帝昏厥以后的详细情形,但肃顺已经下令封锁消息,甚至就在烟波致爽殿外的朝房中,等着请安问疾的亲王,包括“老五太爷”、惇亲王,以及睿亲王仁寿等等,都得不到一个字的消息,这使得他们在焦忧以外,还有愤怒,觉得肃顺的把持,太过份也太可怕了!

    德龄默不作声地看着殿内的人慌乱成一团,杨庆喜伏在德龄耳边急切地说了什么,“已经下锁了,人去不了京师。”德龄点点头,也不多说什么。(未完待续。)

十一、宫车晏驾(五)

    六宫嫔妃们也知道不好,顾不得男女大防,由贞贵妃带着头,一齐跪在烟波致爽殿外的汉白玉地砖上,众女也不敢高声痛苦,只是拿着帕子流泪,是啊,才二十多岁的光景,怎么不能伤心呢,这以后所托何人?

    到了晚间掌灯时分,皇帝能够转侧张眼,开口说话,“我不行了!”他的声音极低,转脸看着肃顺说,“你找人来吧!大阿哥、宗令、军机、诸王!”

    “是!”肃顺跪着回奏,“皇上千万宽心,先让御医请脉。”

    说着,向外做了个手势。

    站在门口的栾太、李德立和杨春,急忙上前跪安,栾太诊了脉,磕头说道:“六脉平和,皇上大喜!”

    “该进点儿什么了吧?”肃顺问道。

    “只要皇上喜爱,什么都能进。”

    “倒是有点儿饿了。”皇帝的神气似乎又清爽得多了,“有鸭丁粥没有?”

    “早给万岁爷预备了!”敬事房首领陈胜文,跪着说道:“还有贞贵妃进的冰糖燕窝粥,丽妃进的奶卷……。”

    “奶卷太腻了吧?”肃顺问栾太。

    “不妨!不妨!只要皇上喜爱。”

    “那就传膳吧!”肃顺吩咐。

    摆上膳桌,依旧是食前方丈,肃顺亲自动手,带着太监把皇帝扶了起来,但望一望膳桌,便摇摇头,什么都不想吃。御前大臣和御医苦苦相劝,算是勉强喝了几口燕窝粥,倒是玫瑰山楂卤子加蜂蜜调开的甜汤,似乎颇能疗治皇帝口中的苦渴,喝了不少。

    就这一起一坐,可又把皇帝累着了,睡下来闭着眼,只张着嘴喘气。这时要召见的人,除掉大阿哥据说因为从睡梦中被唤醒,大不乐意,哭着闹着,正在想办法安抚以外,其余的都已到齐。但看此时的情形,皇帝还没有精神来应付,所以肃顺一方面请醇王去向大家说明情况,一方面把栾太找到僻静的地方去悄悄密议。

    “你看,皇上这样子,到底还能拖多久?”肃顺率直地说,“你实话实说,不必怕忌讳。”

    “今晚上我可以保,一定不要紧。”

    “可是这个样子怎么成呢?”肃顺忧心忡忡地,“有多少大事,都得等皇上吩咐。起码总得让人有说几句话的精神嘛!”

    “这个……,”栾太慢吞吞地说,“也许有办法。”

    “有办法就行。你快想办法吧!”

    于是栾太又开了药方,并且亲自到御药房去检了药,亲手放入药罐,浓浓地煎了一小碗,由肃顺亲自捧到御榻面前供皇帝服用。

    果然,这付药极有效验,萎靡僵卧的皇帝,眼中有了光采,示意左右,把他扶了起来,靠床坐着,吩咐肃顺宣召亲王及军机大臣进见。

    以惠亲王绵愉为首,一个个悄悄地进了东暖阁,排好班次,磕头请安,发言的却仍是唯一奉旨免去跪拜的惠亲王,用没有表情的声音说道:“皇上请宽心静养!”

    “五叔!”皇帝吃力地说,“我怕就是这两天了。”

    一句话未完,跪在地下的人,已有发出哭声的。皇帝枯疲的脸上,也掉落两滴晶莹的泪珠,这一下欷殻е椒⒋似鸨寺洌钔庖蚕炱鹆随慑堑目奚嗨忱魃鹊溃骸昂昧耍馐鞘裁词焙颍谷腔噬仙诵模俊

    这一喝,欷殻е棺K嗨潮阆バ邢蚯耙徊剑耐匪档溃骸扒牖噬显缍ù蠹疲园踩诵摹H诵囊话玻ヂ亲钥恚庋餮欢ǹ梢钥蹈础!

    皇帝点点头,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宗社大计,早定为宜。本朝虽无立储之制,现在情形不同,大阿哥可以先立为皇太子。”

    此是必然之势,惠亲王代表所有承命的人,复诵一遍,表示奉诏:“是!大阿哥为皇太子。”

    “大阿哥年纪还小,你们务必尽心匡助。现在,我再特委派几个人,专责辅弼。”

    这到了最紧要的一刻了,所有的亲王和军机大臣都凝神息气,用心听着,深怕听错了一个字。

    “载垣、端华。”皇帝念到这里,停了下来,好久未再作声。

    每一个人都在猜测着,皇帝所念的下一个名字,大概是奕�!甚至连肃顺都以为皇帝的迟疑,可能是临时变卦,在考虑恭王的名字了。

    然而他们都猜错了,皇帝继续宣示名单,是:“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

    这一下喜坏了肃顺一党。但自然不便形诸颜色,载垣看了看端华和肃顺,磕一个头,结结巴巴地说:“臣等仰承恩命,只恐才具不足以负重任。只有竭尽犬马,尽心辅助,倘有异心,天诛地灭,请皇上放心。”

    这番话虽不甚得体,总也算交代了,皇帝点点头,又问:“大阿哥呢?”(未完待续。)

十一、宫车晏驾(六)

    这番话虽不甚得体,总也算交代了,皇帝点点头,又问:“大阿哥呢?”

    大阿哥刚由张文亮抱了来不多一会,奉旨宣召,张文亮便把他放下地来,半哄半威吓地说:“皇上叫了,乖乖儿去吧!记着,要学大人的样子,懂规矩,皇帝说什么,应什么,千万别哭,一哭,张文亮倒霉,也许就会关了起来,明天可就不能陪大阿哥玩儿了。”

    穿着袍褂的大阿哥,听张文亮说一句,他应一句,但一掀帘子,只见满屋子跪的是人,把他吓得愣住了,回身就跑,不想张文亮正好拦在后面。

    “小爷,小祖宗!”张文亮急得满头大汗,“进去!别怕!”

    幸好景寿及时出现,六额驸是熟悉的,大阿哥胆子大了些,让他牵着手,直到御榻面前,跪了安,叫一声:“阿玛!”

    看见儿子只有ba岁,便要承担一片破烂的江山,皇帝万感交集,自觉对不起祖宗,也对不起子孙,此时才知生死大限是如何严酷无情!万般皆难撒手,而又不得不撒手,人世悲怀,无过于此。就这样一阵急痛攻心,顿时又冷汗淋漓,喘息不止。

    大阿哥看得慌了,“阿玛,阿玛!”大叫着扑倒在御榻上去拉住了皇帝的手。

    这对皇帝是极大的安慰,那一只小小的、温暖的手,仿佛有股奇妙的力量,注入他的身体,他的喘息止住了,心也定下来了,而且也不再那样恐惧于一瞑不视,茫茫无依了。自己的血脉得到传承,圣圣继续有人,也不至于没脸见列祖列宗;他微笑着伸出枯瘦的手,摸着大阿哥的脸,看着载垣等人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了!”

    “是!”载垣肃然答道:“大阿哥纯孝天生,必是命世的令主。”

    “要好好教导。李鸿藻一个人不够的。”皇帝说到这里,低下头来向大阿哥说:“你也认一认我所托付的八大臣。给他们作一个揖吧!”

    载垣代表顾命八大臣辞谢,皇帝不许。这番推让,皇帝厌烦了,于是“老五太爷”发言劝阻,顾命八大臣站成一排,与大阿哥相向而立。一面作揖,一面跪下还礼,这样皇帝算是当面托过孤了。

    在形式以外,还有最重要的一道手续。肃顺命人抬来几案,备了丹毫,要请皇帝亲笔朱谕,以昭慎重。但这时皇帝已经无法写字,握着笔的手,不住发抖,久久不能成一字,唯有废然掷笔,说一句:“写来述旨!”

    这“写来述旨”,应该就是军机大臣面承旨意后写呈的“明发上谕”,但时间迫促,没有工夫按照规定的行款套语来处理,同时这些头等紧要的文件,最宜简洁,免得以词害义,生出不同的解释。因此,杜翰纯粹以为皇帝代笔的立场,简单扼要地写了两道“手谕”,捧交最资深的军机大臣穆荫,穆荫转交御前大臣肃顺,肃顺拿起来先极快地看了一遍,深为满意,随即把他放在皇帝身边的几案上,并且亲自捧了仙鹤形的金烛台,照映着皇帝看那两个文件。

    “念给大家听听吧!”

    “是。”肃顺放下烛台,把那两道手谕,交了给穆荫,然后自己也归班跪听。

    穆荫捧着上谕,面南而立,朗然念道:“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特谕。”又念第二道:“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着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特谕。”

    那“赞襄一切政务”六个字,是杜翰自己加上去的,但既经皇帝认可,不啻出自御口,谁也不敢说话。只是头脑冷静些的人,已有戒心,这班亲承顾命的“忠臣”,一开始便颇有揽权的迹象了。

    办了这件大事,勉强撑持着的皇帝,一下子泄了劲,颓然垂首,双眼似闭,于是老五太爷说了句:“皇上歇着吧!”大家纷纷跪安退出。

    除了顾命八大臣以外,没有一个不是感到心情沉重的,顾命大臣没有恭王,不是一个好兆头!只怕朝中从此要多事了。当然,也有些人怕肃顺的权越来越重,气焰也会越来越高,此后更难相处,而有些人只怕为了恭王不平,以他的身分、才具,说什么也不应该被摒于顾命大臣的行列之外。皇帝对恭亲王的心结实在是太深了!这可不闹着玩的,说不定以后就要折腾出什么风波来。

    皇帝毫不在乎这些,或者是他根本不在意几个顾命大臣的揽权,闭上了眼,眯了一下,又吩咐肃顺,“让嫔妃们进来。”(未完待续。)

十一、宫车晏驾(完)

    贞贵妃带着丽妃云嫔等人进来,见到皇帝盖着被子,被子地下几乎没有人影的样子,眼泪就止不住的流了下来,丽妃喊了一声皇上,就梗咽地说不出话了,皇帝勉力的抬起头,看见一个个儿朱颜玉容,只少了那一个最想见的人,没想到已经来不及了。皇帝一阵心酸,又觉得滑稽,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起来,对着嫔妃们放肆地笑了起来,在皇帝的生活之中,似乎从未笑的如此洒脱。

    站在外头的肃顺等人瞧了进来,皇帝支起身子,摆了摆手,“去吧,都去吧。”

    “皇上,”有一个女声响起,“请恕臣妾无礼,皇后娘娘不在此地,臣妾要多问一句,皇上有没有话儿要对娘娘说。”说话的正是云嫔!

    肃顺的眼睛猛地一缩,抬起了脚正想入东暖阁,想到东暖阁里面都是嫔妃,又忍住了脚。

    “云嫔你这话是什么意思?”皇帝止住了笑,干瘦的脸色古井无波,没有丝毫表情。

    丽妃看着云嫔强自镇定的面容,突然明白了什么,“是啊,皇上,”丽妃含着委屈梗咽说道,“万一万一这些孤儿寡母的,该托付何人,臣妾、臣妾该怎么办,臣妾绝不独活!”

    丽妃梨花带雨,触动了皇帝的情肠,皇帝叹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一丝眷恋的表情,似乎在怀念什么事儿,带着碧玉扳指的手打起了拍子,嘴里喃喃唱着皇后还是兰贵人的时候首次侍寝唱的曲子,“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殿内悄然无声,站在帷幔后头的德龄眼中也流出了一阵伤感,皇帝唱了几句,就发现自己个忘词了,双眼放空,那个如兰般要强的女子,这辈子已经是见不到了,跋扈的权臣,羸弱的儿子皇帝想了想,看着嫔妃们哭泣的样子,下了主意,“也罢,你们担心也是自然,你们服侍朕一场,朕总要给你们想好退路。”皇帝摸着枕头下头,摸了好一阵子,摸出来了两个锦盒,“朕已经定下顾命大臣,”皇帝洪亮地说着,红光满脸,“这皇太子日后尚未亲政,无需用玉玺,就用‘御赏’之章,贞贵妃,你先帮皇太子拿着,等日后皇太子登极,就给他。”贞贵妃拭了泪,接过一个锦盒,磕头谢恩。

    皇帝拿起另外一个锦盒,抚摸了许久,犹豫不决,嫔妃们都望着那个锦盒,云嫔见着外头人影重重,皇帝的精神慢慢不济,催促了一声,“皇上!”

    咸丰皇帝下定了决心,将锦盒交给德龄,“拟旨,同道堂赐给皇后!”

    这方印是完全属于皇帝的,自乾隆的“五代五福五德堂”开始。列朝皇帝都象文人雅士那样,喜欢取一个书斋的名字,作为别号。嘉庆是“继德堂”、道光是“慎德堂”、当今垂危的皇帝便是“同道堂”。同道堂有两处,一处在“西六宫”的咸福宫后面,一处在圆明园“九洲清晏”。去年八月初八一早,皇帝就是在圆明园的同道堂进了早膳以后,仓皇离京的。想不到自此一别,皇帝亦不能生还京城!

    德龄跪着受了,转身出了东暖阁,肃顺脸色大变,却也不敢多说什么,皇帝吩咐了这些事,常常舒了一口气,天大的担子以后就交给你了了无牵挂的皇帝顿觉一阵轻松,挥手让嫔妃们退下。

    夜凉如水,人倦欲眠,嫔妃们刚刚退出在殿外,忽然首领太监马杨庆喜匆匆自东暖阁奔了出来,惊惶地喊着:“皇太子,皇太子!”这是让皇太子去送终。唤醒穿着袍褂,被搂在陈胜文怀里睡着的皇太子,赶到东暖阁,皇帝已经“上痰”了!

    王公大臣都跪伏在地,皇太子在御榻前拜了下去。皇帝勉强睁着眼睛,手指着南方,想说什么,喉咙已经堵住了,眼神黯淡下去,手也不动,就此冥逝。

    众人看看久无声息,肃顺点了根安息香,凑到皇帝鼻孔下,去试探可还有呼吸。那支香依旧笔直的一道烟,丝毫看不出有鼻息的影响,肃顺便探手到皇帝胸前,一摸已经冰凉,随即双泪直流,一顿足痛哭失声。

    贞贵妃等人在殿外齐齐跪倒,眼中的泪忍不住刷的流了下来。

    行宫各处钟鼓齐鸣,奔出宫门的德龄听到背后的钟鼓声,转过头,眼眶已经是红了。夜鸟惊起,红墙深沉,暮色昏暗,如同这个古老帝国一般,看不到前途和未来。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亥时三刻,大清朝第九任皇帝,咸丰皇帝驾崩,享年三十一岁。(未完待续。)

    ps:  一个朝代结束了。接下来我们该换称呼了。

十二、顾命大臣(一)

    皇后在御花园赏今年新进的碗莲,神色却是有些恹恹的,安德海除了变着法子让皇后开心之外,也是无计可施,幸好这一日,西亭乡君冯婉贞进宫朝见,安德海就怂恿着冯婉贞展露武艺。

    “主子,我在外头就听说了乡君的武艺极好,手刃了好几个洋鬼子,如今恰好乡君在宫里,不如让乡君露一手,也好让我们见见世面。”

    杏贞看着宛如玉树一般婷婷站立的冯婉贞,只见她穿着旗装也是英气勃勃的样子,不由点头笑着道:“这是自然的,乡君,你意如何?”

    冯婉贞爽快应下,不多会换了短打衣服,就在御花园滴翠亭边上站住,冯婉贞左手一掐剑诀,右手挥舞了木剑,从自己的右上方斜斜劈下去,便演了一路剑术来,只见冯婉贞身姿婉若游龙,翩若惊鸿,木剑被她舞动地虎虎生威,似有风雷之声,杏贞看的目眩神迷,不由得拍手叫好,等到冯婉贞一声娇喝,原本飘逸的身影瞬间定格,一个金鸡独立,冯婉贞剑指半空,安德海等一帮伺候的宫人也连忙喝彩,冯婉贞气不喘汗不流,一抱拳,“娘娘,臣妾献丑了。”

    “那里的话,”皇后点头,笑眯眯地说道,又挥手,让宫女拿上毛巾给冯婉贞擦脸,“你的武艺确实出众。”

    “臣妾这些只是小巧的功夫,”冯婉贞谦虚地说道,“比不过堂堂正正之兵,就单单说洋人的火器吧,就算武艺再高再强,遇到了火枪火炮,”冯婉贞想到之前被洋人追击时候的情景,心有余悸,“那血肉之躯也敌不过铁枪铁炮的!”

    “这是自然,”杏贞点点头,“可预见将来热兵器,哦,就是火枪火炮,将会成为主流作战手法了,你也瞧见了,若不是李鸿章的火器营顶住,洋人早就打进北京城了。”

    皇后觉得两个女人在风景如画的御花园谈军事有些煞风景,于是就把话题转了一下,“乡君都在家中做些什么?”

    “回娘娘的话,臣妾原本是通州人士,在外头野惯了,”冯婉贞有些不好意思,“在这京城里头觉得闷的慌,臣妾的父亲又要叫臣妾学些针线活,学着管家,不要老是舞刀弄枪的,天天在我耳边念叨,比嬷嬷还要碎嘴,哎哟,真是烦的不得了!”冯婉贞夸张地说道,皇后不由得一笑,边上伺候的宫女太监也无不捂嘴窃笑。

    “京城之中确实是闷了些,本宫以前也是觉得闷,不过还是要自己找乐子,偷的浮生半日闲就极好,不过你若是平日里得空了,就递牌子进宫陪陪本宫说话,这紫禁城虽然规矩不少,但是本宫是最喜欢自在的,你进来,本宫定然不会拘了你,”皇后接过了唐五福奉上的茶,“等皇上回銮,本宫就带你去圆明园里头玩,那里才热闹呢。”

    “那就多谢娘娘了。”冯婉贞天真烂漫心直口快,皇后最喜欢这样性格的人,两个人说说笑笑,不多会,就到了晚间,皇后留冯婉贞用了饭,宫门马上要下钥,冯婉贞起身拜别,皇后点点头,“你去吧,得空了就进宫来。”

    冯婉贞低头称是,转身走出储秀门的时候,一个腰间系着白布的太监连滚带爬地跑进正殿,冯婉贞转过头,只听见正殿里面响起了呵斥声和叫喊声,不多会,深沉夜色笼罩下的巍峨宫阙里响起了低不可闻,却又连忙起伏的哭声。

    “当~~”钟声响了起来,冯婉贞看到所有的太监宫女脸上都露出了惊恐的表情,这是?

    。。。。

    恭亲王流着泪换下了身上的锦袍,把麻质的白布披在了身上,北京城内外道观寺庙的钟连绵不断地敲响,夜色下分外凄厉,管家指挥者佣人把喜庆颜色的物件全部换成颜色惨淡的,恭亲王府内外支起了白色的灯笼,头上已经戴白花的福晋瓜尔佳氏,上前帮着恭亲王整理衣服,恭亲王木然呆立,由着瓜尔佳氏伺候着,脸上的泪水却是如同断了线的珍珠,滚滚而下。

    是啊,几乎就是一母同胞了,二十多年来的往事,霎时间涌上心头,两人都养在孝静皇后的膝下,一同上学,一同骑射,自己爱玩贪睡,每天四更要起来上学的,自己却总是赖床不起,但是只要保姆说一句,“四阿哥要走了,”自己就会连忙爬起来,顾不得洗脸,就要做皇帝的跟屁虫去。

    这些日子再也不在了,兄弟二人居然生死永隔,临时之前居然都见不到最后一面,恭亲王想到这里,忍不住颓然坐下,撕心裂肺地痛哭了起来。

    。。。

    “皇上驾崩了!”

    杏贞觉得耳边轰的一声,殿内别的声音都听不见了,只是觉得一阵茫然,等回过神来,见到那个太监跪在地上,才想起自己刚刚听到的话,不由得微笑道:“你说的是什么混账话,前些日子万寿节皇上还亲自给本宫赐了礼物呢,皇上在热河好好的呢,再乱胡吣,小心你的脑袋!”

    那个太监在地下不敢多说话,安德海肝胆俱裂,连忙喝道:“可是真的?什么时候的事儿?~!”

    “是昨个晚上亥时三刻的事儿,昨个龙驭上宾,宫车晏驾的。”那个太监战战兢兢地说道。

    储秀宫外响起了连绵不断的哭声,听着声音,大概是留在紫禁城里头的嫔妃们哭着赶了过来,景阳宫的钟声当当当地响起,安德海脸上带着凄色,对着皇后跪了下来,唐五福等人都跪了下来,“娘娘,节哀啊!”

    “皇后娘娘!”外头响起了嫔妃的哭喊声,钟声和哭声终于钻进皇后的脑子里,皇后不敢置信地看着跪了一地的宫女太监,又听到外头响起的钟声,皇后突然明白了,那个太监不是在讲胡话,自己的丈夫,大清国的皇帝真的驾崩了!想到这里,皇后再也支撑不住,胸口一痛,哇的一下猛然吐出一口鲜血,整个身子软软地倒在地上。(未完待续。)

十二、顾命大臣(二)

    残月犹在,各处宫殿,有人住的地方,都点起了灯烛,烟波致爽殿和毗连的敬诚殿,更是灯火通明。王公大臣的哭声已经停止,顾命八大臣尤其需要节哀来办大事,他们就在烟波致爽殿的后面找了一间空房子,暂时作为中枢,特别是顾命大臣的发号施令之地。

    内务府的司员,敬事房及各重要处所的首领太监,包括小安子在内,几乎都赶到了,静悄悄地在廊下待命,或是打探消息,遥遥望去,只见肃顺一个人在那里指手划脚地发号施令。

    第一件差使派了景寿,“六额驸!”肃顺说,“请你护送皇太子,不,不,如今是皇上了!扈从圣驾,去见皇太妃等人。把大行皇帝升天的时刻,奏告太妃们,大丧礼仪,等商量定了,后行陈奏。”

    哭肿了双眼的景寿,点一点头,一言不发地站起身来,管自己办事去了。

    “敬事房的首领太监呢?”

    肃顺这一问,立刻便有人递相传呼:“肃中堂传陈胜文!”

    “陈胜文在!”他高声答应着,掀帘进屋,先请一个安,垂手肃立,望着肃顺。

    “马上传各处摘缨子!”

    凡遇国丧,第一件事就是把披拂在大帽子上的红缨子摘掉,陈胜文答道:“回肃中堂,已经传了。”

    “好!”肃顺接着又说,“从今天起,皇太子称皇上,皇后称皇太后。”

    交代了陈胜文,随即又传内务府的司员,预备初步的丧仪,宫内“应变”的措施告一段落,顾命八大臣又移地军机直庐去开会。在这里所商议的,就不是宫廷私事,而是要布告“天下臣民”的国家头等大事了。

    首先提出来的是“皇帝”即位的时刻和仪典。

    当时由载垣首先发言:“常言道得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