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万岁约阿希姆-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夏树祭出最后的大招:“陛下,在1588年的英西海战之前,西班牙无敌舰队百战百胜,而且拥有数倍于对方的雄厚实力,结果英国舰队以坚定的决心、优势的技术和灵活的战术一举赢得此后三百多年的光辉。以面积不及欧洲大陆四十分之一的不列颠发展成为称霸世界的帝国,伊丽莎白女王由此成为比肩凯撒、亚历山大的君主。普奥、普法之战过后,世人莫不将普鲁士军队视为最强陆军,无有不敬,威廉一世皇帝因此也成了欧洲最有名望的君主,所至之处皆闻‘万岁’。陛下,以德国陆军的强大实力,即便我们击败法国、打垮俄国,人们也只是对我们多一分敬意,而如果我们打败了英国海军,不仅德国海军将获得全世界的尊敬,您,同时统御着世界最强陆军和海军的伟大君王,必将获得到世界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族群的深深敬畏,并以无敌之威名载入史册,直到千年之后任受人敬仰!”
鞭策与激励并用的方式,通常只会让威廉二世恼怒,夏树的耐心铺垫显然起到了效果,这位渴望得到世人尊重的德国皇帝仰头饮下整杯的啤酒,藉此壮胆,豪情万丈:
“为了德意志对斯拉夫人和凯尔特人的胜利,为了德意志此后一千年的光辉荣耀,我们的舰队将升火起锚,哪怕前方是一场狂烈的暴风雨,我们也要勇敢向前,赢下这场胜利!”……章节内容结束……》
第135章 必战之战 上
read336;……章节内容开始……》
百度搜索本书名+看最快更新
因为错综复杂的同盟、协约关系以及由来已久的种族矛盾,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之间一触即发的战争牵动着欧洲各大国的神经。7月15日,英国海军根据动员计划书进入备战状态,并举行了试验性的动员。英国的法律虽未规定后备人员必须在这种情况下应召报到,却有多达两万余名后备人员来到海军兵站。这是英国海军有史以来第一次对总动员进行实际测试和彻底检查,海军部还专门派出军官在每一个海港察看动员过程,以便报告存在于动员制度中的每一个不足之处并加以纠正。海军大臣丘吉尔与第一海务大臣路易斯亲王则亲自前往查塔姆视察,看着全体后备人员扛着他们的个人用具登上指定的军舰。
到了7月18日,在朴茨茅斯南部的斯皮特角海域,英国海军举行了规模空前的阅舰式。这是世界时尚曾经见过的无可比拟的舰艇大聚会,受阅的是以五十五艘战列舰、四艘战列巡洋舰为主力的大舰队,军舰的行列长达30余海里,几乎将斯皮特角与怀特岛之间的索伦特海峡填满。英王乔治五世乘坐皇家游艇“亚历山德拉”号进行检阅。整个舰队的每艘军舰都悬挂满旗。甲板上排满身着盛装的水兵和海军陆战队员,军乐高奏,礼炮齐鸣,这些以15节航速行驶的舰艇,足足花了6个多小时才从“亚历山德拉”号前方一一驶过。海峡上空一共有17架海军的水上飞机和陆上飞机不断盘旋。这一次被称为动员检阅的大规模阅舰式,为的是检查预备舰艇的动员体制,表明作为预备的第三舰队也已经能和大舰队以及海峡进队一道投入迫在眉睫的战火之中。
……
7月26日傍晚,德国皇家游艇“霍亨索伦”号从北海驶入威廉港。在这座军港戒备森严的码头上,皇室家庭的极为主要成员相互道别,然后各奔东西。威廉二世携皇后前往波茨坦行宫,皇储威廉返回第5军团司令部——他已被任命为这20余万部队的正牌指挥官,身有军职的其他王子们也各自归队。
至于夏树,此行已不负所望地劝说德皇改变了心意。如若英国参战,公海舰队将获准出击,用一场全力以赴的战斗打破宿命。所以,他将回到舰队司令部,协同冯…英格诺尔及参谋们完善作战方案,及早实施各项前置准备工作,一刻也不容延缓。
当德皇乘坐专列抵达波茨坦时,欧洲局势正朝着夏树所描绘的“最糟糕情况”发展。在德国有意无意的纵容下,奥匈帝国政府向塞尔维亚发出条件苛刻的最后通牒,要求塞尔维亚政府在48小时内做出答复。
接到奥匈帝国最后通牒之后,塞尔维亚迅即向沙皇俄国求援。由于火速访俄的法国总统普恩加莱强硬主战,允诺法国倾其所能地支持俄国,俄国遂决定对塞尔维亚提供坚决的支持,包括必要时不惜动用武力的承诺。得到了俄国和法国的支持,塞尔维亚拒绝了奥匈帝国最后通牒中“允许奥匈帝国官员进入塞尔维亚参加对行刺事件的调查”和“允许奥匈帝国派员协助在塞尔维亚取缔反对奥匈帝国的行动”两项。在后人看来,这是任一独立国家都无法接受的苛刻条件,然而在这个时代,情况却有所不同。早年有人图谋刺杀塞尔维亚的米赫尔亲王,当时奥匈帝国就充分给予了配合,允许塞尔维亚派官员前往帝国境内开展调查。
在向奥匈帝国提交答复之前,塞尔维亚即下令进行部分动员,向奥塞边境派遣了15个师的兵力。知悉情况后,奥匈帝国于当天深夜动员20个师准备对塞尔维亚作战,俄国则于次日拂晓开始进行各种军事准备,战争动员实际已经启动。
在塞尔维亚向奥匈帝国递交了最后通牒答复的当日,为迎接英王乔治五世检阅而集中起来的英国舰队在英吉利海峡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作战演习。鉴于巴尔干形势的急剧恶化,这次演习参加的舰艇一律按战时定员配足,而各分舰队和中队原定在演习结束后解散,有些将去公海进行各种训练项目,有些将返回港口基地,把部分人员遣回训练学校,有些将进坞修理。但是,从维也纳传来的消息让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在与海军部第一海务大臣、巴腾堡的路易斯亲王紧急磋商后,他命令舰队不得解散。接着,经外交大臣格雷同意后,丘吉尔向报界发布了海军部的命令,希望这个消息能够让柏林和维也纳“保持清醒头脑”。
获悉英国本土舰队全员集结待命,7月27日,冯…英格诺尔以德国公海舰队总司令的名义签署了一项特别演习命令,要求各分舰队、分队召集全体现役人员就位,并从海军院校和飞行学校抽调学员补充编入舰队。同一天,驻扎在威廉港及周边兵营的德国海军第1陆战旅也借演习名义派出大批海军步兵,对威廉港沿岸及附近岛屿进行了地毯式的扫荡和严密的驻点警戒。
7月28日清晨,威廉二世在波茨坦行宫看到了奥匈帝国遣人送来的密件——塞尔维亚对奥匈最后通牒的答复内容,并从前来谒见的奥匈帝国外交官员那里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弗朗茨…约瑟夫皇帝已准备在对塞宣战书上签字!
尽管奥塞边境已是战云密布,阅过塞尔维亚的答复原文后,威廉二世当即建议奥匈帝国取消战争计划。因为塞尔维亚在答复中表明了屈服态度,发动战争的理由已经消失,若此时强行宣战,将导致奥匈帝国在舆论和道义上处于不利位置。
尽管有此明确意见,但当奥匈帝国的外交官员询问一旦奥塞开展,德国是否会忠实履行早先全力支持奥匈帝国的承诺时,威廉二世仍做出了肯定的答复。
当天晚些时候,奥匈帝国以塞尔维亚不接受最后通牒为由向其宣战。
得知奥匈帝国已向塞尔维亚宣战,丘吉尔命令英国本土舰队开赴远在北方的斯卡帕弗洛基地。大舰队连夜驶出波特兰港,近百艘舰艇排成长达18英里的纵列,穿过多佛尔海峡向北驶去。
舰队完成部署后,丘吉尔在他的日记里写到:“无论如何,突如其来的鱼雷袭击已成为昨日的恶梦,一去不复返了。”
落笔之时,丘吉尔心中也许仍存一丝隐忧,而无独有偶,另一位“海军大臣”,德国海军国务秘书冯…提尔皮茨在日记中记述到:“等到英国参战的现实打破了那些人一厢情愿的幻想,他们必定会为我们刚刚失去的机会而感到无比懊恼——三艘德国潜艇本可以在英国舰队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起袭击,保守估计,至少可以重创四到五艘英国主力舰,从而大幅抵消英国本土舰队对我们的优势……不宣而战的耻辱?今天,人们只会承认日本的崛起,还有谁指责它在清日和日俄战争中不宣而战的卑劣行为?”
7月29日,奥匈帝**队越过奥塞边境,并对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进行了炮击。尽管此时许多人仍希望将战火控制在局部战争的范围内,但纵横交织的盟约、协约已经让欧洲各大国无法置身事外。7月30日,奥、俄两国都颁布了总动员令;7月31日,德国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限令它12小时内撤销动员并“向我们明白宣布业已照办”,俄国未予理会。
在向俄国递交最后通牒的同时,德国也向法国递交了最后通牒,要求法国在18小时内答复它在俄德战争中是否保持中立,并说如果法国保持中立的话,德国“要求将土尔和凡尔登两地要塞交由德军占领作为保持中立的保证,待战争结束后归还”。
换句话说,就是要法国把大门的钥匙交出来。
德国驻巴黎大使舍恩男爵感到难以递交这份“蛮横”要求,在他看来,此时此刻的法国如果保持中立,对德国具有莫大好处,本国政府大可以为此主动付出代价而不应采取惩罚性手段。最后,他向法国政府递交了要其声明中立的要求,而没有提出德国关于两处要塞的要挟,但法国人截获和破译了柏林给他的指示,对实情还是清楚的。
对于德国的通牒,法国的答复是“将按自身利益行事”。
战争导火线既已点燃,一切都变得无可挽回了。边界上战云压境,各国政府惊恐不已,挣扎着力求避免战争,但一切都是枉然。国境线旁的情报人员把每一支骑兵巡逻小队都上报为抢在动员令前头布防的队伍,各国总参谋部为它们无情的时间表所驱使,拍着桌子要求及早发出调兵遣将的命令,生怕对手取得提早一小时行动的便宜。各国首脑都临渊畏惧,毕竟是要他们来承担国家命运的责任,他们想要退缩规避,但是军事行动的时间表还是把他们推向前去……
……
8月1日清晨,赫尔戈兰湾内雾气弥漫。夏树以德国公海舰队作战参谋长的身份登上大型鱼雷艇k29号,随布雷舰队从威廉港启程,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海上航行抵达了被誉为“北方直布罗陀”的赫尔戈兰岛。
赫尔戈兰之名意为“神圣之地”,在北欧神话中,它是正义、和平与真理之神弗里斯提的居所。1721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隔断了赫尔戈兰本岛与其沙滩之间的天然通道,故而此后的赫尔戈兰岛由有着61米红褐色峭壁的本岛和伸入海中、有着洁白海滩的离岛两部分组成。岛屿周围水域被称为“赫尔戈兰湾”或“德意志湾”。
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赫尔戈兰岛有着与其面积极不相称的重要战略地位。在历史上,它曾扮演过北海沿岸各国的海上堡垒、北海海盗们的巢穴、迷航水手们的落脚点等多个角色。在18世纪前期,它甚至是欧洲最大的货运中转站。1714年,它归属于丹麦,1807年又转入英国手中直至1890年。1890年7月1日,英国与德国签署了《殖民地与赫尔戈兰条约》,将赫尔戈兰岛转交给德国。当时的英国首相不顾维多利亚女王和赫尔戈兰岛岛民的反对,把这座重要岛屿拱手让与德国,换来了非洲东部原属德国的一个殖民地以及德国不在非洲东部继续扩张殖民势力的承诺。
获得赫尔戈兰岛之后,德国人迅速将小岛建成针对英国的军事基地,这里的泊位可供轻巡洋舰停靠,本岛和离岛皆建有海防要塞,配备了射程远、口径大的岸炮,兵营、电台、水上飞机库等设施一应俱全,原住民则全部遣送往德国本土。
登上赫尔戈兰本岛,夏树凭高远眺。前方是波涛涌动的北海腹地,后方是威悉河和易北河的入海口,德国最大的海港城市不莱梅和汉堡,北海沿岸的最大海军基地威廉港,皆位于这片水域。从形象和战略上,此时的赫尔戈兰岛就像是一名哨兵,孤独而英勇地戒备着德国最重要的一段海岸线。不过,由于赫尔戈兰湾的地理轮廓是属于开放型的港湾,赫尔戈兰岛与东、南两个方向的海岸各相距五十余海里,英国舰队若要强行攻击威廉、不莱梅、汉堡等港,仍可绕过赫尔戈兰岛进军,而且北海常有大雾,飞艇和飞机有时难以发挥侦察警戒作用。因此,德国海军在赫尔戈兰湾的防御策略是以赫尔戈兰岛为战术支点,以轻巡洋舰、大型鱼雷艇和布雷艇对开阔海域实施警戒封锁。
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德海军的第一次正式交锋就是在赫尔戈兰湾展开的。英国海军以潜艇为诱饵,用轻巡洋舰和驱逐舰伏击德国巡逻舰队,然后突入赫尔戈兰湾,同前来增援的德国轻巡洋舰队展开激战,在战斗的最后阶段,负责支援的英国战列巡洋舰加入战团,最终对德国海军取得了一场完胜。是役,德国海军损失三艘巡洋舰和一艘大型鱼雷艇,多艘舰艇遭到创伤,伤亡、被俘人员达一千多人,而英国海军仅有四艘舰艇遭到重创,伤亡人员不足百人。
在夏树的注视下,随行而至的布雷舰艇于预定海域敷设水雷。就历史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击沉击伤军舰最多的武器既不是舰炮也不是鱼雷,而是这些看似呆板的水雷。四年间,各国在交战水域布下了成千上万的水雷,英国海军的新式无畏舰“大胆”号于开战不久被德国海军布设的水雷炸沉,德国海军则因为俄国水雷损失了装甲巡洋舰“腓特烈…卡尔”号,而英法舰队联手进攻达达尼尔海峡一役,土耳其海军布设的水雷接连炸沉三艘法国战列舰,从而发挥了扭转战略形势的巨大作用,德国海军进攻俄国的“阿尔比翁”行动中,最新最强的“巴伐利亚”号战列舰触雷受损,另有多艘轻型舰艇触雷沉没。
从几百吨的轻舰艇到几万吨的超级无畏舰,稍有不慎,便可能葬身于一枚不起眼的水雷。
征得德皇威廉二世同意,提尔皮茨于7月30日签署了一份警戒准备命令,各舰队和海军基地由此增派了警戒巡逻力量,并从当晚开始布雷。平日的严格训练很快显现出了效果,短短十几个小时,德国舰艇就已在赫尔戈兰湾内布下了六处雷场,按照预定的作战部署,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他们还将在这片重要海域布设4000多枚各式水雷,从而形成较为完备的警戒防御体系。
有计划地大量布雷能够最大限度地防备对手突袭,而夏树的意图显然不是龟缩死守,他早已在严密的水雷阵中留出一条可供大型舰艇快速进出的通道,并与负责赫尔戈兰湾海上警戒防御的马斯少将协商一致——为防英国潜艇跟踪侦察,德国舰艇平日巡逻只走预设的巡逻通道,并故意摆出不断加布水雷的架势,好让对方错误判断德国海军的真实意图。……章节内容结束……》
第136章 必战之战 下
read336;……章节内容开始……》
百度搜索本书名+看最快更新
1914年8月1日,星期六,柏林。
繁华街头人群扰攘,皇宫前聚集了成千上万的民众。这些德国人,官员、军人、警察、商贩以及为数众多的工人,显得情绪紧张、焦虑不安。因为历史的宿怨,在多数德国人心目中,没什么比野蛮、残暴的斯拉夫游牧民族更具威胁。前一天晚上,德皇在皇宫的阳台上发表了德国面临战争危险的演说,晓喻民众“我们已被迫拿起武器”。
不过,人们仍抱着最后一线希望,等待俄国答复。毕竟,这是一场奥地利与塞尔维亚之间的冲突,人们固然同情不幸的费迪南大公,但战争本身又是无比残酷的,那些奔赴战场的士兵们将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许多人都会葬身异乡。
正午,德国给俄国的最后通牒限期截止,俄国没有答复。
不出一小时,一份电报发给了驻圣彼得堡的德国大使,令他于当天下午5时宣战。
5时整,德皇颁发了总动员令,而在一天之前,先遣部队就已秘密开赴战位。
斜阳下,一名官员出现在皇宫门口,以抑扬顿挫的语调向人群宣读了动员令。
在最后一个音落下之前,皇宫前的人群鸦雀无声。
紧接着,人们开始恭敬地唱起了国歌,气氛随着旋律而升温。唱罢国歌,许多人都已群情激奋,他们一哄而散,冲向那些有俄国间谍嫌疑的人泄愤去了。
不久,站满着军官的车辆沿着菩提树下街飞驰而去,他们挥舞着手帕,高呼着“动员起来!”
动员的命令在德国一经下达,征召、装备和运送200万人员的庞大机器便整个自动地运转起来了。后备役军人到指定的兵站集中,领取制服、装备和武器,先编成连,再编成营,然后加上骑兵、摩托兵、炮兵、医疗队、炊事车、修理车以及邮车,按预定的铁路时刻表,被送到邻近国境的集结地点。在那里,他们编成师,再由师编成兵团,由兵团而组成军团,待命出征。单调运一个兵团,军官需要火车车厢170节、步兵965节、骑兵2960节,炮兵和给养车1915节,总共需要6010节,分别组成140趟列车,同时还需要同等数量的列车运送兵团的军需品……从动员命令下达那一时刻起,一切都在按预定时间表规定的时间运行,时间表订得非常精细,甚至对于多少对火车轮子将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桥梁,都作了具体规定——这就是德**事参谋体制的惊人之处!
德**队按照施利芬计划的详细步骤以及他们年复一年的军事操演内容从容有序地开赴西线,对法宣战以及对比利时发出最后通牒的文件草稿也都摆放在了威廉二世桌前,箭在弦上,任多数人都不会有临阵变卦的想法。可是,一份来自英国的电报却让优柔寡断的德国君主又一次动摇起来。
这份电报是由驻伦敦大使利希诺夫斯基发来的,他向德皇报告了英国的新建议——据利希诺夫斯基的理解,这个建议是说“如果德国不进攻法国,英国将保持中立,并保证法国也保持中立”。
这位大使,在德国属于讲英语,模仿英国人的举止、消遣方式、服饰,千方百计要成为英国绅士模式的那类人物。他不仅在举止上,而且在内心世界也是一个诚挚的亲英派。对这位大使来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生我育我之邦和我所钟爱之邦发生战争,所以他抓住一切时机避免两国兵戎相见。因此,那天上午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在内阁会议休息时间打电话给他的时候,利希诺夫斯基出于自己的迫切愿望,将格雷的话理解为英国的建议。事实上,格雷说话一向简略而含糊,他所表示的不过是:如果德国答应对法国和俄国保持中立,就是说对两国都不发动战争,静待各方为解决塞尔维亚事件努力的结果,英国将答应使法国保持中立。
利希诺夫斯基的误解让德皇威廉二世自以为找到了避免两线作战的办法,他将小毛奇从赶往前线的路上召回,给小毛奇念了利希诺夫斯基发来的电报,并且得意洋洋地说:“现在我们可以只同俄国作战了。我们干脆全军挥戈东进!”
小毛奇大吃一惊。把部署到西线的百万大军,在关键时刻180度地转过头来调运到东线,需要更大的、远非毛奇力所能及的铁的毅力。他脑海中浮起一个幻影:整个部署垮了,一片混乱。这里是军需给养,那里是士兵,中间是丢失的弹药,连队没有军官,师部没有参谋,那些都作了精确安排的列火车将变得紊乱不堪,有史以来计划得最完善的军事行动就此荒谬地毁于一旦……
事实上,小毛奇的顾虑为免有些夸张。德国总参谋部虽自1905年以来就在从事拟订首先攻打法国的计划,但在它的档案里却另有一份所有列车东进攻打俄国的计划,这份计划在1913年以前还年年修订。不过,如若德**队的反向调动进行当一半,或是好不容易将大部分军队部署到了东线,这时一旦西线再生意外,德**队确实会陷入到极端被动的境地。
“皇帝陛下。”毛奇进谏说,“这不可能办到。成百万大军的调动部署是不可能临时急就的。如果陛下坚持要把全军带往东线,那这支军队将不再是一支枕戈待旦的军队,而将是一群带枪而没有给养供应的乌合之众。单单安排他们的那些给养,就花了整整一年艰巨复杂的劳动才完成的。凡事一经决定,就不能变动。”
“你伯父肯定会给我一个不同的回答,”德皇无可奈何地对从小毛奇说。
这句话对小毛奇的自尊心无疑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他愤而坚持道:“我坚决认为德法两国既然都已动员,要维持两国之间的和平是不可能的。”
犹豫许久,威廉二世勉强接受了小毛奇的意见——军队继续按“施利芬计划”向西线集中。
陆军的作战部署差点出现大变故,海军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在提尔皮茨签署警戒准备命令之后,察觉到公海舰队可能采取极其冒险的主动进攻,德国海军总参谋长冯…波尔、海军内阁长官穆勒、海运大臣米勒以及刚刚被任命为波罗的海分舰队指挥官的海因里希亲王一同觐见德皇。他们深知威廉二世对舰队的疼爱不逊于他的任何一位王子,内心底又对英国海军的实力感到深深的敬畏,声情并茂地向他描述威风凛凛的德国舰队如何变成一堆废铁的过程,进而劝说他收回成命,强令公海舰队严守不出,仅以“存在舰队”牵制英国海军,从而让德国舰队安然度过这场陆上取胜把握很大的战争。
一多半的海军高层持此态度,威廉二世顿时犹豫起来。好在他总算记得对幼子约阿希姆的承诺——在更改决定之前给他最后陈述的机会。
收到德皇拍来的电报,夏树没有一刻钟的耽搁,他从威廉港的舰队司令部驱车赶往15公里外的海军第2飞行大队基地。遵照他的指令,飞行大队安排了一架容克…20型陆基飞机随时候命。这种装配两台直列活塞式发动机的远程飞行器,设计概念与历史上的战略轰炸机始祖——德国哥达式重型轰炸机相类似,即采用开放式座舱,螺旋桨叶片置于发动机后方,机体可灵活拆分成机翼、机身中前部、机身后部与机尾,方便生产、运输和维修。在不挂载炸弹的情况下,容克…20可以持续飞行3个小时,最大航程450公里,能够轻松完成威廉港到柏林的不降落飞行。
飞抵柏林之后,夏树没有直奔皇宫,而是先跟提尔皮茨碰了面。老谋深算的提尔皮茨虽受到了架空,但在海军内部仍有众多忠实支持者,他因此掌握着权力竞争者们的主要举动和意图。利用搭乘飞机所节约的几个小时,夏树与提尔皮茨细致周全地商量了一番,最终决定一同前往皇宫觐见德皇。
有些出乎意料的是,两人抵达皇宫之后,威廉二世并没有立即接见他们,而是令其在休息室等候了近一个小时。黄昏时分,德皇带着一脸倦色走出办公室,让夏树并提尔皮茨陪同他去花园散步。
离开了几乎人人都带着凝重表情的地方,肃穆压抑的气氛顿时缓和了许多。三人默默无语地走着,一直走到了花园的中心地带,威廉二世方才找了张长椅坐了下来,拄着他的佩剑说道:“你们必是要劝我允许舰队出击,同英国海军展开一场决定命运的海战,我也曾渴望得到这份至高的胜利荣誉,可是相比于我们所冒的风险,这份荣誉似乎过于滚烫了。你们……明白我的意思吗?”
夏树和提尔皮茨相互看了看,由夏树回答道:“是的,陛下,我们很清楚舰队出战所冒的风险,如若形势还有周旋的余地,我们也宁愿舰队完好无损地度过危机。根据刚刚获得的情报,6个师的英国远征军已在英格兰南部集结,运输和护航船只随时待命,一旦战争爆发,他们可以在四到五天的时间里登陆法国,协同法军抗击我们的攻势。”
“即便这个情报是确凿的,6个师的英**队不足以扭转形势。事实上,在我们新近调整的作战计划中,已经将这支英**队考虑进去了,即便他们的兵力达到10个师,我们仍有迅速取胜的把握。”
威廉二世的话让夏树明显感觉到,他此时的想法已与北海巡游期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与其说是胸有成竹,不如用“不容有失”来描述更为贴切。
这样的情况并未超出夏树的预计,他使出自己最厉害也是最管用的招数:“陛下,近期的局势发展是否符合我在十几天前向您做出的推测?”
威廉二世闭眼点头。
夏树道:“那么最迟后天,英国将向我们宣战。”
英国的宣战无疑是威廉二世以及许多德国权贵、政要最不愿看到的情况,英国拥有世界第一的海军力量自知关键因素之一,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大英帝国遍及全球的资源意味着能量巨大的战争潜力。听到夏树的断言,威廉二世猛地睁开眼睛,以惊愕的眼神注视着自己的幼子,须臾,他自我安慰地重复道:“这是我们已经做好的最坏打算。让英**队来吧,我们会将他们连同法**队一并击败!”
“我们当然会将他们击败。”夏树恳切地说道,“所以,陛下,请将您早已磨尖的海军利剑拔出鞘吧,它渴望用一场光辉的战斗证明自己!”
“会的,会有这样的机会,只是我们现在的时机还不十分成熟。”德皇抬头看了看提尔皮茨,“您说呢,我永远的提尔皮茨。”
提尔皮茨温缓地回答说:“陛下,在战争刚开始的阶段,各方的准备往往都不很充足,这可以是不利因素,也可以是有利因素,关键在于我们的内心。”
“我们的内心?”德皇不解地看着功勋卓著的海军缔造者,17年前,他们眼光一致、志气相投,因而视彼此为知己,联手合力,用短短十数年时间打造了一支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的远洋舰队。
提尔皮茨慢慢说道:“在1910年以前,我们的造舰规模是占有优势的,主力舰队的实力达到与英国海军最接近的程度,而当英国人调整策略,加快造舰步伐,我们的优势荡然无存,实力差距也在逐渐增加,这其中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英国的造船业强于我们。以过往的经验可以看到,和平时期,一个国家的军备规模受到了经济和财政的实际制约,而在战争的刺激下,军备规模就变成了脱缰的马匹,只要产能允许,便可近乎无节制地投入军工生产,这就意味着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英国海军获得的补充越多,对我们的优势越大。”
德皇凝眉思虑了好一会儿:“一个陆军师若是蒙受重创,几个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