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女主三国-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在这时,涿县士兵跑来了。报告说黑山军轻兵突袭,已经取了涿县。
涿县可是乐步的老巢。当即大急。一问,袭取涿县的黑山军士兵并不多,只有一千余人。在鲜于辅、鲜于银还没有做出决定之前,乐步就下达了命令,鸣金收兵。
幽州士兵自云梯上撤了下来。本来,这种撤离是要付出极大的伤亡的。而这时却没有。黑山军已经不放箭了,只是扔了少量石头下来。也许,黑山军的箭矢不多了吧。
云梯也顺利地扛回来了,下次还可以使用。一般来说,每次攻城,云梯都会损毁。通常都会损毁一半左右。而这一次,居然全部收回,仅仅少量云梯的踏步被踩坏了。稍微修理一下,就能够使用。
第二卷 第190章 半路伏击
第190章 半路伏击
此次幽州士兵攻击易县黑山军。双方伤亡都不大,都只死了几百个人。这样的伤亡情况,对幽州士兵是不利的,因为幽州士兵的人数仅为黑山军的十分之一。那日一场追击变成反追击的大仗打下来,让幽州士兵士气倍增。他们都知道黑山军不堪一击。所以才敢以一敌十,到易县来攻城。没想到黑山军还是黑山军,依然是低下的战力,居然就完全挡住了幽州兵的进攻。而幽州兵的将军,除了大骂黑山军卑鄙之外,一时之间还想不出应对的办法。
一次攻城不利,就意味着次次攻城不利。黑山军以人海战术成功地挡住了幽州兵的进攻,下一次,黑山军必然会故伎重施。除非幽州军想到解决的办法,否则这座易县城就甭想再打了。
屋漏偏遇船头雨,船迟又遇打头风。黑山军居然还派轻兵突袭了涿郡。鲜于辅、鲜于银、乐步三人本来就在气头之上,闻报之后,更是气都不打一处来。涿郡,位于黑山军所在的易县与幽州州治所在的范阳之间,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可以说,谁占据了涿郡,谁就占据了主动。
当然。这样说,是站在幽州全局的角度上说的。而对于鲜于辅、鲜于银、乐步三人来说,就不是这样了。鲜于辅、鲜于银本来是援助涿郡来的,涿郡失陷,就相当于到手的功劳被别人抢去,煮熟的鸭子飞了。乐步更严重。涿郡就是乐步的防地。失了涿郡,自己的官职就有可能保不住了。因而三人之中,以乐步最为着急。
此时幽州军编为一军,共五千人。由于涿郡与易县较近,而涿郡又没有多少马车,粮食就由士兵随身携带了。每名士兵带了两天的粮食。实际准备进攻的时间为一天。若天黑了还没有攻下易县,就回到涿郡休息。不需要在城外扎营。因而他们除了云梯之外,没有携带更多的辎重。
涿郡被袭,靠着士兵携带的粮食,倒是足以维持到范阳的。但是,范阳有州牧刘虞。如此败绩去见刘虞,后果一定严重。
此时的五千人实际上为涿郡兵三千人,渔阳兵两千人。本来同样可以一齐行动,但乐步心急,没有编队就叫士兵往回赶。涿郡兵听乐步的,就开始走了。渔阳兵不听乐步的,就稍稍缓了一步。然后在鲜于辅、鲜于银的带领下,也同样赶往了涿郡。
……
乐步的心里很急,而且越来越急。
一般来说,遇到急事,心急是正常的。心急之后,立即采取了行动。于是那种焦急就会减轻几分。比如某个时候,我们听说自己的亲人被车撞了,住进了医院。撞得怎么样、有没有危险等等,都不知道。这个时候,我们心里就着急了。于是,我们就会驱车赶往医院。而驱车赶往医院,这就是我们在着急状态下所采取的行动。行动开始了,我们的汽车已经风驰电掣地行驶在道路上了,心里的焦急程度就会降低下来。遇见红灯,依然知道踩一脚刹车,尽管那时我们依然不知道医院里亲人的情况。
乐步的情况与常见的不同。乐步心里一急,召集了士兵之后,就快马加鞭赶往涿郡。驰出一截路程,乐步就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冲在前面。虽然报告的偷袭涿郡的黑山士兵并不多,但不多也有一千多,自己一个人冲上去必然是送死。于是,乐步就转回来催促士兵快走。而士兵这边呢,则是刚刚经过了攻城之战,已经打了将近一个时辰了,没有力气了。而就算有力气,以士兵的双脚又怎么快得过乐步的坐骑呢?于是。乐步就更加着急了。
乐步的更急,在于明明存在较高的速度,偏偏不能达到。自己的战马,那速度就不用说了。就是乐步的士兵,平时也不是这样慢的。此时看上去,士兵们竟然是越走越慢。你说,乐步又怎能不急。
前面说过,当我们的汽车风驰电掣地行驶在道路上的时候,心里的焦急程度就会降低下来。遇见红灯,也不会更急。那是因为我们知道红灯很快就会过去。假设那个时候遇见的不是红灯而是堵车呢?对了,乐步此时的心急,差不多就是堵车的心情。
实际上,乐步的士兵已经尽力了。一个时辰的攻城战,怎么打的先不要说,至少,都站了两个小时了吧。听到鸣金的声音的时候,士兵们心里一松,都想到即将能得到休息了。哪知道会是立即赶赴涿郡呢?涿郡是乐步的窝,同时也是这些士兵的窝。乐步着急,实际上士兵也照样着急。没办法,实在是没有体力了。
……
关羽就在这个时刻冲出来了。
“快、快、快,你们这些死猪!还不快一点……”乐步对士兵的漫骂是少不了的。同时乐步还拿鞭子抽打士兵,就差没有挥刀杀人了。就在这一刻,关羽突然就冲出来了,两刀就斩了乐步!
长期不锻炼的张燕,曾经十余合就将乐步击退。由此可知,乐步的武艺当然是不高的。不高的武艺,而且又在没有注意的情况下,关羽怎么还会用两刀呢?当初斩颜良。颜良也是没有注意,但颜良的武艺比乐步不知高到哪里去了。那时,关羽只用了一刀。
哦,原来关羽的第一刀杀的是乐步身前的士兵。一刀下去,斩了三人。第二刀,斩了乐步。
关羽给自己士兵说的是,自己冲出去,大家就跟着冲出去。等到大家冲出来的时候,关羽已经杀了将近百人了。这一股劲,关羽已经憋得太久。
关羽算武将不能算文将。关羽虽然不笨,但确实不能算聪明。关羽最大的长处是爱学习。刚开始的时候关羽在用兵方面是一窍不通。就连张飞为士兵编队,关羽也要站在旁边学习的。当然,这么说,不是指张飞不爱学。张飞同样爱学。比如张飞后来就能够带骑兵了。但是,如果将所有爱学习的将领集中起来,我们就一定能够发现,里面最爱学习的,还得是关羽。
诸葛亮有鞠躬尽瘁一说,其实关羽又何尝不是。只不过关羽常常假装成没有花费力气。有人说关羽傲慢。但傲慢得有傲慢的本钱。关羽的傲慢,并不是没有本钱的傲慢。就比如现在,带骑兵就不用说了,那个,张飞都会了。现在。关羽已经学会了带水军!
厉害吧?殊不知这样的厉害,花费了关羽多少个日夜。所有的本事都是学来的,而且是一个并不算聪明的人,躲在人后,偷偷地学来的。
……
关羽不是现代人,关羽有关羽的世界观。关羽的所作所为,至少自认为是没有错的。斩颜良,是因为颜良斩了自己的千夫长。套一句现代的话说,那就是千夫长同样是人。千夫长与颜良,并不能因为其中一位史上留名就能够抹杀掉另一个不留名者的生存权利。士兵哗变,关羽是不知道的。关羽知道的时候。事情已经发生了。诛文丑则纯粹属于误会。是文丑找关羽不死不休了结私怨的。关羽并不知道文丑离开是因为曹军。面对太史慈的质问时,假若关羽是一个卑鄙的小人,那么就会斩了太史慈。但不是,关羽乃堂堂丈夫,关羽冲向了曹军。
关羽与田兰纠纷的产生,从客观的角度讲,关羽也是没什么错的。当然,田兰就更没有错了。双方没有错,而一方却死了八千人。这样的血海深仇,应该怎样了结?要么就是杀掉这边的一万士兵,要么就是杀掉那边的两千士兵,置之不理、既往不咎是肯定不行的。关羽选择了后者。但是却被田兰跑脱了。
关羽与田兰的纠纷,以关羽斩向张辽的一刀而划上了句号。那一刀当然属于田兰误会了。但关羽却感觉浑身不得劲。关羽感觉似乎是老天故意的。关羽隐隐地感觉到自己肯定也存在着过失,只是自己想不明白而已。
最后,田润回来了。田润做出的最终裁决是杀了郭嘉,但是却没有宣告为什么要杀郭嘉。关羽知道在整个纠纷过程中,郭嘉一直在张辽的军营。纠纷里面一直没有张辽什么事,自然也没有郭嘉什么事。因而在关羽看来,郭嘉实际上就是自己的替死鬼。出了那么大的事情,田润是一定要杀掉一名高级将领的。也许是因为结义的情谊,田润留下了自己,杀掉了郭嘉。
于是,在这种看法的驱使之下,关羽就觉得非常憋屈。如今这一股憋屈,就化作了万钓的力道,随着青龙偃月刀而片片飞出。
……
如今的关羽,早已不是初上战场的关羽。当初,在广宗城外,关羽杀黄巾的时候,总是要绕到其人的正面去,往正中的位置一刀劈下。声势倒是十分的惊人,却远远没有高顺杀掉的人多。现在的关羽,可没那么讲究。青龙刀上下翻飞往复伸缩均可杀人。并且,关羽还十分注意整体战场的情况。总是将敌人往自己士兵最多的地方赶。充分发挥士兵的群体杀人优势,而并不贪图一定要独自杀掉多少人。此时的关羽,已经到达了最佳的状态。
涿郡三千人猝不及防之下,就死掉将近一千人。等到醒过神来。却又因为体力透支,强弱不敌。而关羽带领的田军,本来就是经过了裁军之后的精兵,并且还在蔡琰的带领下,经过了弘农郡的实战。这些士兵无论是哪个方面,都是极其拔尖的。就算是正常状态下,幽州兵也是打不过的,更何况现在幽州兵早已体力透支。
很多幽州兵至死都以为自己是死在黑山军的手里的。打不过,他们以为是因为自己太累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选择了投降,但可惜对方没有接受。没有人逃跑,倒不是没有人选择逃跑。逃了几步,就逃不动了。因而就转向了投降。投降之后,关羽的士兵过来就是一刀。照样是个死。
关羽并不是嗜杀之人,不接受投降是有原因的。眼前,自己的人六千去掉一千五,又去掉照看辎重的五百。以四千杀三千,接近一比一。在这种情况下是绝对不能手软的。手稍微一软,敌军后面的两千人就上来了。杀到后来,剩下几百投降的敌军,杀不杀?如果不杀,就得缴械、编队、分组、带走看管。而探骑已经来报,后续的两千幽州兵相距已不到半里。没有时间受降了。于是,关羽一声令下,全部杀掉。
……
鲜于辅、鲜于银的两千人慢了一程,并不等于说他们的士兵体力就好些。或者,就算好些,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一边,是刚刚激战之后的战场。战场的痕迹,短时间内是清理不掉的。因而,关羽就命令士兵自两侧迎向前方。
两侧,一边是树林,但前方的树林却不怎么密集了;另一方是土丘,可以绕到土丘的另一边,伏低而行;缺点是距离有些远。但是也只能这样了。
关羽原地不动。等了一阵,鲜于辅、鲜于银率兵来了。这二人的武艺,要比乐步高出一大截,手底下曾经斩杀过不少乌桓将领。一见之下,鲜于辅问道:“红脸的那厮乃何人?可知乐涿郡何在?”关羽道:“某乃黑山关英是也,特来送尔等上路。”鲜于辅道:“黑山张燕,某已经战过了。尔乃张燕手下,也敢如此放肆?”关羽伸手一指:“你军仅有二将,就一齐来吧。”
鲜于辅大怒,驱马上前道:“莫非一定要杀了你,你才知道什么叫做天高地厚?”关羽也不再说,迎向鲜于辅。
鲜于辅经过了与张燕的战斗之后,又与鲜于银交流了一下,领会了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的道理,因此,一上来就抢攻。一枪扎向关羽心窝。并打定主意,假如关羽挥刀砍向自己,自己也不可变招,拼他个同归于尽。
第二卷 第191章 对穿范阳
第191章 对穿范阳
关羽的功夫又岂是长期不练武的张燕所能比拟的。关羽将刀头甩向肩后。作势欲劈,却并不劈下。见到鲜于辅长枪扎来,关羽以刀杆一崩,弹开了长枪,随即一刀就劈了过去。鲜于辅大惊失色。就在两马交错的一瞬间,关羽竟然能够又弹又劈,使出两招。鲜于辅将将一侧。刷的一下,青龙刀劈了下去。鲜于辅的护肩亮甲被劈飞了出去。两马这才错开。
鲜于辅一圈战马,同时往肩上瞟了一眼。见到肩甲已失,皮肤露出在外,不禁有些害怕。鲜于辅拉缰纵马,准备再战。一阵风吹过,却感到肩头火辣辣地刺痛。再一瞧,肩头已经渗出了鲜血。刚才还以为没有受伤,搞了半天结果已经受伤了。
看远处关羽已经圈马过来了。鲜于辅一咬牙,向鲜于银叫了一声:“一齐上!”这才迎向了关羽。
关羽跟鲜于辅交了一招,大致上对于鲜于辅的功夫有了认识。关羽料想鲜于银应该跟鲜于辅相差不大。因而关羽有十足的把握,对付二人联手。而此时关羽的目的,还并不在于二人,而在于二人所带的两千士兵。关羽自己的四千士兵刚刚经过激战。因而关羽打定了主意,慢慢地与二人游斗。一方面。吸引敌军的注意力,让自己的士兵对敌军形成包抄之势;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自己的士兵缓上一口气。
因而,关羽就等了一等。待鲜于银距离差不多了,这才纵马过去。三人兵器一交。过了一个回合。钱于银不顾自身一心伤敌的狠劲,在关羽这儿也没有行得通。不过,关羽也没有给两人以太大的压力。因而两人感觉基本上属于平手。
就这样战了五十余合。幽州兵的注意力全在三人这儿。而关羽却分明看到自己的士兵已经围了上来。关羽见时机差不多了,下手再不容情,猛然发力,一下就将鲜于银劈为两半。鲜于辅见状大惊,拨马便跑。关羽暂时没追。拿了弓箭出来,一箭射去,正中鲜于辅的马身。战马吃痛,就跑得更快了。
两名主将一人被斩一人逃走,幽州兵士气顿时遭受重创。正好关羽的士兵冲到,立即展开了屠杀。对于幽州兵来说,眼睛就只看见关羽,以及关羽带的几百个人。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什么时候来了这么多的敌军。猝不及防之下,更是死伤惨重。
不过,这两千渔阳兵跟前面的三千涿县兵不同,他们的体力要好一些。因而逃走了两百人。
……
两百人的逃走,有他们体力的因素,另外还有关羽的因素。关羽临战调度士卒,哪一队向左、哪一队向后,在歼灭大部分敌人的情况下,还让出了一个空档,让两百渔阳兵逃走了。
关羽随即抽调出五百名体力较好的士兵。吩咐他们,跟踪追击。以跟踪为主,追击为辅。并且沿途留下记号。然后关羽让士兵打扫战场,自己则领了三百人到辎重那边去了。
辎重这边,还有五百人看守。关羽过来了,让这五百人卸车,腾出五百匹马出来,然后骑上。看守辎重的任务则由关羽带过来的三百人接替。
关羽吩咐,待战场那边收拾完毕之后,转到涿县待命。然后,关羽就带着五百名骑在马上的步兵出发了。
两百渔阳兵往东而逃,后面五百假冒黑山军的田军衔尾而追。双方的速度都不是很快。逃了一截,渔阳兵逃不动了,干脆坐地休息,死就死。哪知,后面的追兵也同样坐地休息,偏不让你死。
休息了一阵,又有力气了,渔阳兵再跑。没跑多久,居然追上鲜于辅了。原来,鲜于辅的战马伤后狂奔。最后倒了。鲜于辅就弃马而行。鲜于辅身上有伤,且经过大战,盔甲又重,就被渔阳兵给追上了。
鲜于辅本来就是这些鲜阳兵的将官。因而见到了鲜于辅,渔阳兵似乎就有了主心骨,士气没有那么低迷了。士兵们搀着鲜于辅逃跑,脚步反而稍稍轻快了一些。这一来,后面的追兵就再也没能够缩短距离了。
实际上这个时候关羽已经追上了自己的士兵。只是因为没有到出击的时候,关羽就躲在后面不出来而已。
鲜于辅等人逃出几十里之后,道路出现了分岔。往北,回渔阳;往东,到范阳。按道理说,打了败仗之后的鲜于辅是不想到范阳的。到范阳很可能会被刘虞罢官。但此时追兵在后,回渔阳尚有百里之遥,路上将有性命危险;而刘虞忠厚,肯定不会杀人。因而鲜于辅选择到范阳。
……
幽州州治所在地范阳的城守,由刘和负责。刘和是文官,擅长治理方面的事情,对于打仗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关心过。正好,刘虞也是这么个脾气。双方见识一致,语言一致。王八看绿豆,对了眼了。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这是李白写的。这个时代李白还没有出来,但这种思想却已经有了。早以《孙子兵法。谋攻篇》就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刘虞正是这样。刘虞在幽州这么个与外族接壤的疆界的所在,推行以德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倒还是基本上做到了“无与之敌者”的。至少。乌桓、鲜卑族人是不会公然进攻刘虞的。
幽州这儿也暴发过大规模的黄巾叛乱。之后,还有张举、张纯之乱。还曾经一度将刘虞逼出了范阳。因而,与全国各地一样,当中央将兵权下放之后,招募了大批的士兵。幽州各郡郡城,通常有五千、八千不等。范阳这儿属于州城,士兵人数曾经高达三万。但后来却被刘虞一减再减,到现在士兵人数为一万。
在刘虞的眼里,士兵就是个光吃粮不干事的摆设,因而人数自然是越少越好。负责军事的刘和,见解跟刘虞差不多。因此,刘和从来不为士兵争取什么福利待遇,反而还主动削减了不少。受不了,就不当兵好了。士兵人数降到零,就是最好的事情。
黑山军北上幽州,由于行动迟缓,还没有进入幽州境内,幽州就知道了。那时候,无论是刘虞还是刘和,都认为黑山军不会进攻幽州。他们都认为黑山军只是一时没有找到进攻的目标,因而才一路北上的。因为按照一般的道理来说,黑山军这种占山为王的土匪性武装,是不宜远征的。远征之后。就算打了胜仗,一时半会儿的,根本就回不了老窝。而在漫长的回老窝的路上,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全军覆没。
哪知,黑山军真的就到幽州来了,而且一来就占了易县。黑山军占据易县的行动,等于是黑山军明目张胆地向幽州宣战了。刘虞虽然不好战,却也是有威严的。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于是,刘虞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刘虞实在不会带兵,也不懂得如何打仗。因而刘虞就将打仗的事情。交给别人去办。黑山军已经占据易县,那么涿郡必将成为黑山军的下一个目标。于是,刘虞就传檄渔阳,调鲜于辅、鲜于银援助涿郡。并调上谷田豫回范阳,准备让其暂时接管全幽州的军事。
上谷,在幽州的最北端。那儿还是免不了会与乌桓、鲜卑等游牧民族产生一些冲突。而田豫却好像颇会用兵。从刘虞得知的消息来看,田豫就没有败过。因而刘虞对田豫寄托了很大的希望。
然而,到现在,田豫还没来,鲜于辅却来了。而且,鲜于辅并不是响应调派而来,而是战败而来的。
……
关羽对于鲜于辅及其逃兵的安排,跟偷袭涿郡的安排差不多,但是却又不同。偷袭涿郡的时候,关羽是真的想要拿下涿郡。因而在前面拿下城门之后,后续有一千士兵。并且当时关羽还知道涿郡城内空虚。而范阳这里,城内有大量的士兵,怎么想也是上了万的。几千人马冲进城内,并没有胜算。因而关羽并没有想要拿下范阳。关羽其实就是想要吓吓刘虞。
城门还是要夺的,不夺城门绝对是吓不到刘虞的。于是,相似的一幕在范阳再次重演。不同的是,范阳的城门本来就是打开的。城楼之上巡视的士兵不足十人,城门口负责收税及盘查过往行人的士兵倒有四五十人。
鲜于辅一行两百人,丢盔卸甲,狼狈不堪地出现在远处。城门口的士兵还没有看到鲜于辅等人,而关羽却已经看到了城门。既然城门本来就开着,关羽就没有再管鲜于辅了。一声令下,五百骑就往城门奔了过去。
城门不是一般的门,城门是比较厚重的,不太好关的。而且,要关城门,还得驱散城门洞的人。再加上范阳士兵确实也不够警惕。看到马队过来了,一点都没紧张。等到紧张了,关羽已经跑拢了。青龙刀挥舞之下,骨肉纷飞。没怎么打斗,关羽就拿下了城门。
远处鲜于辅吃惊地看到这一幕,方知自己乃是诱饵。追兵其实早就能追上自己。没有追上。就是想让自己在前面带路。鲜于辅大惊之余,慌忙命令士兵,调转方向,仓皇北去。
……
关羽得了城门之后,由于人马过多,有五百骑,大部分人就仍然在城门之外。城门楼上如果放箭,将会出现极大的伤亡。于是,关羽就叫了二十个士兵下马,上城楼查看情况。士兵上到城门楼,望见十几个守军正顺着城墙狂奔而走。士兵回报了关羽。关羽听到上面没人,心里就不急了。纵马走到城内的一边,等候范阳城内的反应。
关羽抢占城门,只能说没杀多长时间,但却不能说没有杀人。那儿本来有四五十个士兵,还有数十名过往行人。关羽一冲之下,嘁哩咔嚓,杀了一百人左右。剩下的都跑了。跑掉的人里面,有行人,也有士兵。那些士兵一定会回去报告,然后守城的士兵转眼就会来到。
但是,一等再等,关羽等来的却是些百姓。百姓闻风而至,站在远处看热闹。范阳城内的士兵却不见踪影。再等了一会儿,关羽看见百姓里面有衙役了。可那些衙役跟百姓一样,也是站着看热闹。
关羽此时非常踌躇,拿不定主意。如果就这么撤离,显示没有吓着刘虞。连那些百姓都不怕,刘虞又怎会害怕。但如果进入城中,寻找城内军营作战的话,自己的人又太少了。很可能就出不了城。
……
再等了一刻,关羽受不了了。这……肚子好像都有点饿了。关羽一声令下,率领五百骑,就杀向了东门。
从西门往东门,也就是对穿而过。当然,幽州城不是那么对称,不是完全的对穿,但大致上却也差不了多少。杀进城内之后,本来应该有两个选择,一是衙门,二是军营。对于衙门,关羽到是相信自己这些人能够战胜,对于军营就不行了。而麻烦的是,衙门和军营关羽等人都找不到。由于事先没有准备,也没有派遣细作打探。假如临时性的抓人来问,却又担心别人说的是假话,把自己一行人指到死胡同去。因而,考虑再三之下,关羽决定就这么杀往东门,然后就撤离算了。
田润曾经带着五十几个亲兵在毛城县城内纵马而行,引起了很大的动静。而关羽此时带的却是五百多,十倍于田润当初。虽然幽州城比毛城大,却也是蹄声如雷,动地惊天。并且,关羽一马当先,见人就杀。不管是高人雅士还是贩夫走卒,见面就是一刀。现实的死亡,飞溅的鲜血,无不扩大了恐怖的气氛。因而,幽州城内顿时鸡飞狗走,狼奔豕突。
一丝微笑浮现在嘴角,关羽满意了。这个动静够大了,刘虞应该能够知道了。黑山军大白天就杀到幽州城里来了,估计刘虞应该向田润请求援兵了。
第二卷 第192章 首顿饱饭
第192章 首顿饱饭
关羽没有到过范阳城。也就是凭着感觉往东方乱撞。街道弯曲,拐了几次之后,方向就有了偏差。猛然间,道旁出现一所大院。院门匾额上“幽州府”三个金漆的隶书大字映日生辉。关羽一怔,居然冲到州府衙门来了?
关羽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纵马便冲了过去。衙门口有四名值守的衙役,早就听到如雷的蹄声,及至见到关羽等人过来,仍然没有往黑山军方向想。四人迎上前来,大声质问:“干什么的?竟敢在衙门口纵马,不想活啦!”
关羽不答,手起处,便斩了两名衙役。另外两人大惊失色,扭头便跑。关羽纵马跟上,又杀掉一人。另一人冲进了衙门,边跑边喊。然而,喊的却不是“敌袭”,而是“杀人了!杀人了!”
衙门这儿有屋檐的限制。进入衙门之后,更是要穿堂入厅。因而关羽自己没有进去。关羽的人马,总共有一千人。五百人骑马,五百人步行。此时。关羽便让步行的冲入,骑马的留在衙门外面。
对于冲入的五百步兵,关羽的指示不详。就只是冲入,冲入之后干什么和怎样干却没有细说。因此,士兵们就按照攻城夺地的一般惯例去理解。冲进去之后,但有反抗的,格杀勿论。不反抗的,则驱赶到一处,准备受降。
此时的时间是下午未时末,即将到申时。属于上班时间。勤政廉明的官员,在上班时间内,除了因公外出之外,基本上都在岗位上的。刘虞是这样,刘和也是这样。于是,五百步兵扫荡州府衙门之后,就抓住了刘虞和刘和。
刘虞和刘和都没有吵闹。他们骨子里瞧不起军人,自然是不愿意与军人理论。更何况,在他们的眼里,黑山军连军人都还不是。
州府衙门外的关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提防范阳驻军随时可能的到来。但有动静,就需要把那五百士兵撤出来。而关羽和五百骑在马上的步兵,则肩负着阻击的重任。总之要尽最大的可能,做到全身而退。
士兵出来报告,抓住了幽州牧刘虞。这实在是出乎关羽的意料之外。是把刘虞带走,还是带着刘虞去收服军营?这样的选择题立即摆在了关羽的面前,叫关羽好生为难。
……
跟范阳驻军硬拼,不用想都知道。肯定是拼不赢的。但是,眼下有了刘虞,就可以利用刘虞让幽州士兵放下武器了。这样的****不可谓不大。让关羽为之而动心。
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了。那就是刘虞有没有骨气的问题。假设刘虞很有骨气,不下达放下武器的命令,宁死不屈,那么,挟持刘虞的打算就会落空。刘虞到底有没有骨气呢?
想来应该是有的。这么一位德高望重之人,自然视名誉为生命。那么,除了刘虞之外,其他人呢?其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