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女主三国-第2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解开死结,才能证明大叔聪明。”雷绝招道:“虽然说能者各有侧重,但不够聪明的人在自己侧重的方面也不会有多高造诣的。大叔如果解不开这个死结,也就不用治国了。”
“好,老夫领教了。这个死结,容老夫慢慢细想。”天心继而又道:“今日老夫既然到此,欲以治国之术讲述一二。不知三位姑娘有时间听否?”
雷又招答道:“给你半个时辰。请讲。”
天心沉吟了一下,道:“有人抓来一只老虎,关在笼子里,送给了一个没有老虎的国家,让百姓观赏。人们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老虎,纷纷赶来观看。有人说,多漂亮呀。有人说,干嘛把它关在笼子里,多委屈它呀。于是就有人打开笼子。放出了老虎。
“张永对于四川的治理,就等于是打开了笼子。而老夫的治国之策,就相当于要把老虎赶上山去。
“有一首诗,名叫‘悯农’,三位可能都知道。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首诗的原意,乃是替农夫叫屈,乃是向苛捐杂税及其自然灾害的控诉。从治国的意义上讲,这首诗还有特别的深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并不是说,每种一粒粟都能收到万颗子。实际上,农夫在播种的时候,也不可能一粒一粒地种。秋收万颗子,并非指万倍的收成,只是形容多。‘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指的是一年的收成足够农夫全家之用,在上交各种捐税之后,还略有剩余的一种自然的民生现象。
“在这种自然的状态之下,农夫们年年有余,年复一年,积累在不断地增加。而积累过多就会产生本质的变化。为了维持自然民生的平衡。于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天灾**随之应运而生。各种灾祸,旨在杀鸡取卵,旨在冲减积累,旨在将天下的百姓重新打到原始的状态中去。于是又开始了下一个轮回。
“自古至今,天下的民生就这样不断地轮回。悯农诗,就表述这样一个轮回的兴衰。而张永的入川,则打破了这种轮回,放出了百姓的‘生产能力’那样一只笼中之虎。
“一入川,张永便对都江堰进行整治。并且还一劳永逸地根除了泥沙淤积的现象。从此,河床不再抬高,洪水不再泛滥,极大地减轻了洪涝天灾。其次,紧随温姑娘之后,姜百弯、鲁仁寿等一大帮能工巧匠相继投奔张永,将官府一分为八,从种子的筛选到交子的发行,官府到处介入,充分给予指导,四川百姓的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秋收万颗子’真的变作了现实。百姓的‘生产能力’这只笼中之虎终于被释放了出来。
“无心于治国之道者可能会说,秋收万颗子比秋收百颗子要好。这是因为,从表面看,自张永治蜀以来,四川民众吃饱了,穿暖了。自然人口不断地增加,外地人口也蜂拥而入。如果把四川看作一个国家,可以说国力正在逐渐地强盛。然而,在平静的水面之下,却隐藏着汹涌的暗流。
“月有圆缺,潮有涨落。损有余而补不足,世上万物都在一定范围之内进行着变化。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超过了限度,就会遭到天遣。四川物品的出产超过了人们的需要,同样会产生许多有违初衷的后果。
“首先,高生产能力使出产物品增多,每一个百姓都不能完全消耗掉自己出产的物品,势必刺激经商的活跃。而经商本身所固有的投机特点,又必将导致物品的表面形象与物品的实际功用相互背离,使万物趋向浮华,信用逐渐沦丧。
“其次,高生产能力,使出产物品的总量远大于总体消耗量,将直接产生两个严重的结果。
“前一个结果是各种物品在堆场、转运、货架等环节大量囤积。对囤积部分物品的生产,实际上是对天地资源的掠夺,是对自然的破坏。
“后一个结果是必将出现各类物品卖不掉的现象。必然促使各类物品的价格一再下跌。而一再下跌的价格却始终不能改变物品卖不掉的局面。薄利不能多销,诚实厚道的经商观念将会受到冲击,是非将从此颠倒。
“当出产物品的总量持续大于总体消耗量二十年左右,老百姓还会因为自己出产的物品卖不掉而无钱购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又反过来影响物品的出产。最终进入‘卖不掉是因为买不起,买不起又是因为卖不掉’那样一个怪圈。
“第三,高生产能力在使同样多的人能够出产更多物品的同时,也使得出产同样物品所需的人数急剧变少,迫使人们转向非生产领域。
“我们可以这样想一想:原来需要五个人种的地,现在一个人就能种了。那四个人干什么去?土地有限,不能想当然地随意开垦,其他人又该做些什么?
“打鱼怎样?鱼儿有限,越捕捞它还越少。很快地,打鱼的人口出现饱和。做工如何,贩运如何?很快地,做工、贩运也相继出现了人口饱和。这样,愈来愈多的人口将势不可挡地转向剃头、客栈、戏班、ji院、当铺、钱庄、食客、官差等非生产领域,充斥到不直接出产物品的各个方面。
“现在,四川境内非生产领域业已形成并正在逐步壮大,已经产生了许多复杂的问题。
“生产领域的劳动成果是具体的物品,人们曾经为之付出了劳动,每一件物品都有具体的用处,其价格根据当时的市场比较容易确定。而非生产领域的劳动成果却是无形的,不具体的,其功效也就相应地不能具体确定,它的价格只能是‘凭良心说’。‘凭良心说’的价格,将使非生产领域在与生产领域进行劳动交换的过程中,逐渐丧失良心。
“在非生产领域中,还存在类似地主、钱庄、食客、官差等具有惟一的、不可再生优势的行业。在今后举国皆商的投机气氛里,地主手中的土地、官差手中的权力都将逐步演变成要挟别人就范的工具,促使其畸形发展,最终成为寄生虫那样的食利群体。
“老夫预料,按目前张永之法,十年之内非生产领域就会产生这样的食利群体。那时,表面上仍然是招牌晃眼,商品琳琅,一派太平盛世的假象,实际上贫富却极度不均,每个最底层的百姓都感到难以生存。
“这一切,都是因为‘生产能力’这只猛虎,因为总出产超过了总消耗。
“低生产能力的时候,一般的天灾**就能打回原始,从头再来。现在是高生产能力,什么样的灾祸才能打回原始?这一次闭合堂扣留两位军师,差一点就酿成百万大军血洗成都的惨祸。因此,老夫必须想办法让猛虎上山,让高生产能力有个去处,避免更大的惨祸发生。
“以上这些,仙师张道凌已经知道,不存在能讲不能讲的问题。其中的谬误,尚请两位军师指正,请温姑娘指正。”
第二卷 第638章 麻姑妙手
第638章 麻姑妙手
停了一会儿,雷又招才道:“我不想说大叔在危言耸听。目前大叔也只有危言耸听才有可能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适才大叔之言。非常独到。只是过于深奥,过于曲折,恐怕只有张道凌才能够完全听懂。对我们讲这些,大叔只怕是对牛弹琴了。”
雷绝招道:“大叔之言,坚生古怪,闻所未闻,我们实在无法评说。闭合堂及其常执会,朝左看它左面丑陋,往右看它右边欠缺。总之我们早已知道现在的官体不够完美。大叔此言,虽然让我们知道了又一个方面的不好,但终究于事无补。这些言语,若散布于民间,除了扰乱人心之外,没有丝毫的益处。要紧的还是尽快拿出化解的办法。在没有化解之前,我们只能让闭合堂作主。闭合堂让我军打向哪里,我军就打向哪里,总不能乱了法度。”
温玉华道:“两位军师言重了,大叔不要介意。从我个人来说,我只听过‘苛政猛于虎’,却不知生产能力提高了也能变作猛虎。”说到这里,温玉华故意忽略天心。将话题扯开:“别说,那一天,也就是七月底,我从冰湖赶往望子关的路上,还真的遇见了一只猛虎。当时我没注意,猛然听到后面有细微的声音……啊,对不起。天心大叔,还是您说,您说。”
天心的脸色变了几变,然后“老夫告辞”,悻悻而退。
“总算把他打发走了。”天心走后,温玉华说道:“他所说的话很有煽动的力量,叫人不自觉地产生同感。但不知怎的,我听了总感到不大舒服,心情也十分沉重。”
雷又招道:“准确地说,这是一个兴风作浪的人。如果由他来治理四川,最终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雷绝招则道:“办法还是有一套的。他不是说过九十年吗?就像治病一样,他也许有足够的办法将病情延后。虽然说九十年之后暴发将更为猛烈,但那是下辈人的事,他也就不用管了。”
“好了,你们休息吧。明日还要给万临山讲兵法呢。”温玉华说完,告辞而出。
万临山学习兵法,粟玉都陪读。尊重、王济恩闻讯也赶了过来,经请示之后,被允许旁听。
雷又招讲道:“我和四妹学习兵法的过程是纸上谈兵的过程。许多前人的兵书,讲述了用兵的各种要诀。这些要诀各自成理,但相互矛盾。相互冲突。为了探寻真正的要诀,我和四妹就借助各类曾有的战例,假设攻防,加以印证。总之,要诀多而演练也多。如今,我们已经得知了真正的要诀。我和四妹单独在一起的时候,已经不需要再进行纸上谈兵的战争演练了。
“真正的用兵要诀我将直接告诉各位,实战演练的机会就只能给万临山一次。其余各位,还是只有自行纸上谈兵。希望各位能认真体会,在今后我和四妹再次离开军队的时候,能够把军队的担子挑起来。
“要诀共两个字:稳妥。也就是有把握。我和四妹,自认为都能做到十成把握。也就是说,我们设下的计谋,无论敌军怎样变化,都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使敌军必然中计,一般人会误以为因为我们高明。其实不然,是因为我们有把握。
“四妹曾经评点过一个战例:说古时候有位军师准备挡截一支败军,远远地设下埋伏。败军一路行来,经过许多岔道。这位军师利用败军统帅多疑的心理,故意遣人在通往埋伏的山坡上放烟。果然败军统帅认为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径直投奔罗网。
“四妹认为,这样的用兵等于算命。它是以对败军统帅心理的掌握为基础的。人心是善变的,是不可琢磨的。更何况对方新败,在懊悔、沮丧情绪的影响之下,败军统帅所作的决定很可能与平时大为不同。这样的计算,第一个岔道算准的机会有五成,第二个岔道就剩下两成半;四个岔道之后就不足一成了。
“那么,以稳妥的要诀用兵又该如何呢?应该置前哨于岔道旁边的峰顶,置伏兵于或左或右的中间地带。敌军经过岔道之后,前哨发回信号,我军伏兵这才决定行动的方向,这样,才能确保伏击成功。
“这里有两个前提,一是哨兵传回信号的速度很快,二是伏军预置的中间位置要比岔道至伏击地点的距离短。哨兵传信,可用火光、旗号进行接力,一站一站地进行传递,达到瞬息千里的效果。中间位置与岔道至伏击地点各自的距离则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不能保证我军先到,则应该变更伏击地点,甚至取消伏击。
“这里我再讲一个战例:说古时候朝庭十万大军南下,进剿剑南某处反贼。贼兵势弱,但有一杰出军师。该军师选一山谷设下埋伏,准备火攻;派遣一名绰号‘常胜将军’的猛将挑战朝庭大军,然后往谷中诈败。朝庭军队统帅十分狂妄,过于轻敌,跟踪追击而至,十万士兵全部葬身火海。
“这本是一个经过夸张的战例。这里,我们不要管剑南丘陵地带坡缓谷宽山势小巧,根本就不存在能够一举烧死十万人的山谷;也不要理会为何十万士兵全部葬身火海而随军十几名将军却能够尽数逃生的问题。我们只谈论它的把握性。此役火攻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朝庭军队统帅狂妄自大、过于轻敌,跟踪追击所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朝庭军到底追不追,只是五五之数,只有五成把握。而‘常胜将军’诈败,等于在自行****,就变作两成把握了。
“以稳妥的要诀,对此役进行修改:朝庭军南征的目的是进剿反贼。所谓反贼,一指贼首,二指贼首盘踞之城池。朝庭军直奔贼首盘踞之城而来,中途转向被引往山谷,引敌者只能是贼首。加之贼首武艺不高,能真实战败;贼首坐骑乃宝马良驹,又能轻易逃脱,其把握性就能增至八成。
“最好的计策具备十成的把握,虽然有可能很简单,甚至看上去很笨,但能够真正管用;便如这一次二姐所献远撤之计一样。算命的计策听起来神奇,看上去玄妙,但不能致胜。纵有千策万策,我们只能采用稳妥之策。
“在座的万临山、尊重二人没有读过兵书,我也没有按照兵书来讲。死读书不如不读书。读书有读书的好处。没有读过也不要气馁。
“我曾在书上看过一个战例:说有一支军队缴获敌船却弃之不用,参将不解问之,主帅立即说出一番大道理,并对其冠之以美名。此例大惑人心。很多事情或左或右,左右皆可,任选其一可也,并没有那么多讲究。很多人就是被‘瞒天过海、假途伐虢、上屋抽梯’之类的名称引向了歧途,未学到真正的兵法。
“有道是‘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我和四妹的兵法就两个字:稳妥。当然,要真正做到稳妥,必须将稳妥二字。扎进骨子里去。
“上午就讲到这里。你们几位相互讨论一下。我去了。”
下午,由雷绝招讲解。雷绝招先遣人在椅子铺上棉垫,泡好茶水,并贴了一张易贡藏布冰川地图,这才姗姗来到。
“用兵之目的在于全胜不在于美,故兵法之语言在于会意不在于文。
“我军军师两人。本可相互牵制,互补不足。然而三姐与我一母同胞,骨肉情深,外人无法离间。若加害,必然同时进行。这次闭合堂扣留我们,便是一例。张永大人曾言,有了闭合堂便会有常执会这样的派生产物,便会有算计军师这样的举动。这是由闭合堂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这一次,侥天之幸,三姐和我被救了出来。但这样的事情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就像治水一样,这里堵住了,它又会从别的地方钻出来。为了防止将来三姐和我再次同时离开军队,我们必须培养参谋。
“自领兵以来,三姐与我十分才能只出两分,就得心应手,无敌于天下了。此后的战争虽将涉及到天朝及契丹、突厥、奚国、高丽、日本、铁勒等国家,相信亦无人会成为阻碍。不过如此。战争竟不过如此。我们的心中已经开始厌战,开始感到战争没有意思。而惟一有意思的战争,即三姐与我互为敌对的战争,又因为我们立场一致而不可能。同时,对于互为敌对的战争,我与三姐都有些惧怕。那么,我们还留在军营干什么?仅仅是为了建立并非我们所愿的功勋么?
“我们不归隐,至少现在不会。我家重男轻女,回家也没有意思。除了军营,我们也没处可去。但是,说不定哪天便有了恰当的去处,我们就可以归隐了。因此,我们必须提前培养出领军的参谋。
“三姐和我的兵法很简单。要诀就俩字:稳妥,上午三姐已经讲过了。现在我要讲的是,运筹的步骤。
“在接到战争的任务之后,才开始运筹。孙子兵法云:‘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这是指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闭合堂不让打,也应该坚持进攻。这里,乃是一处谬误。是否应该打,要从大局出发,要进行军事、政治、经济等全盘考虑。回纥和龟兹我们能胜,但没有打,只是将其储君强行掳为人质就收兵了。对于大局的判断,非常复杂。个人能力有限,我不能要求你们在学习兵法的同时,还要去学习大局的判断。我只能要求你们放弃,将对于大局的判断,完全交给张永或者皇帝、闭合堂去办。而你们,则必须在接到战争的任务之后,才能用兵。
“设计之初,要想出理想的目标。要乐观,敢想才能敢干。但不能怪异,不能过于异想天开,不能将敌军将士当作草包,不能设想敌人一听到我们即将出兵的消息就立即投降了。
“目标出来之后,我们就要想办法实现它。我们的目标有相应的手段去实现,目标就能成立。否则,目标就得降低。
“目标和手段齐备,就成了完整的计划。计划能否实现,我们得站在敌人的角度,对计划进行挑剔,寻找计划的漏洞,然后修改我们的计划。
“‘定开始,设目标,想手段,找漏洞。’这就是运筹的步骤。在常人眼中,通常将运筹用兵等同于实现目标的手段,认为手段高超,才能算计于人。手段拙劣,只能任人宰割。其实手段不过是运筹的一个环节而已。
“记得三姐曾向万相公询问过行军之道,万相公当时答道:应该使大队人马的进发在敌国探子的眼中变作小股军队的行动。换言之,就是指突然将大军开到对方城下。这相当于行军的目标。当时万相公未能想出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现在通过包围龟兹、回纥两国首都的战役,相信大家已经知道,手段便是:要突然包围一点,使大军列成一个小圈,必先在小圈的外面画上一个大圈;调动大军分别赶赴大圈各点,然后在约定的时间,同时向中间进发,将大圈缩为小圈。此乃手段的例子。
“在我军远征通麦战役中,敌军谨遵孙子兵法,选择坚守。坚守必须有粮,必须安定。在切断敌军退路之后,我军如果用火炮间断轰城,或者派遣江湖高手进行骚扰,便可以败坏敌人的军心。然而三姐没有这样做,三姐选择以黑油融化冰川,以冰川之水冲毁通麦的手段。此例说明,手段是多样的。关键在于勤思。勤思,便能层出不穷。
“这张纸上,写有今年以来大理军队的重要情况。王公公和尊重更知道详情。这几日,你们要仔细运筹下一步我军对大理的行动。初五卯时,我向万相公索取答案。”
第二卷 第639章 梅花粉面
第639章 梅花粉面
初三,雷又招传令各营。要求全体监军于初五到中军旁边的点将台应卯,布置南征大理的行动。万临山得知这个消息,担心在众人面前出丑,找到雷又招,道:“既然各营监军初五应卯,在下是否可以现在就提前交卷。”
雷又招道:“交卷是四妹定下的时间,我不便更改。”
万临山又找到雷绝招。雷绝招沉吟道:“嗯。万相公初次运筹大军行动,恐有不周。为防惹人耻笑,我将请三姐改令初六点卯。”
到初四,还没有得到变更时间的消息。万临山再找,雷又招、雷绝招二人都不在中军,找了一圈未能找到。温玉华劝道:“万兄这样瞎找是没有用的。多与王济恩、尊重、粟玉都商量才是上策。”
初五寅时,天还未亮,万临山就悄悄摸向雷绝招的帐外。刚走近,里面就传来雷再招的骂声:“想钻帐篷么?小心你项上人头!”
万临山无奈,只好在中军至点将台的道上远远地等候。
良久,营帐先后亮起了灯火。再隔一阵,开始有人走动。至寅时三刻,一队亲兵簇拥着温玉华及雷家四女走了过来。万临山当即迎上前去。
雷绝招道:“我说的是,我向你索取答案,并不是要你将答案交给我。你且随我同行。何时索取。我自会掌握。”
雷招弟道:“万少侠,我们一道走吧。”
“万兄放心,我支持你。”雷又招道。
点将台乃泥土夯筑而成。台前一亩平地,四周插满旌旗。两三百名士兵环列周围,四十多位监军齐聚中央。卯时正,擂响大鼓。雷又招开始点名。监军们无一迟到,全部到齐。
雷又招道:“自从成都脱困,休整已近一月。大理一隅,不能不顾。今日点将,乃为南征。
“我是女子,必然会有不方便的一天。当我不能行令之时,必将请绝军师代之。然而,当我和绝军师都不方便的时候,大军将由何人调派?是故,我们培养中军万临山将军为参谋,以备急需。现在昭示各位。请问各位是否愿意听从万将军的指挥?”
众监军齐道:“愿听从万将军调遣。”
“好。”雷又招挥手做了个手势,道:“试一试,就从现在开始。有请万临山。”
万临山尚未明白。旁边雷招弟忽出一掌,将万临山推至台前。万临山刚刚立定身形,旁边雷又招道:“请万将军点将发兵。”然后就下去了。
台上万临山手足无措,尴尬之极。站了片刻,未能说出一字。
雷绝招缓步走了出来。台下众监军一齐抱拳:“见过绝军师。”雷绝招微笑着将手一按:“罢了。”然后走近万临山,道:“我曾经要你设想南征的行动,现在是索取答案的时候了。请万将军按照自己的设想调兵遣将。”
万临山小声道:“可是,可是在下的设想很粗糙,还没给您看过,肯定不行的。”
雷绝招道:“南征之行。又军师和我随军,为万将军把关。凡事都有第一次。只要不枉送将士的性命,左右略有偏移,事属寻常。万将军尽管发令。”
万临山又踌躇了一下,吞了吞口水,道:“好,在下就点将了。”说到这里,又惟恐有所遗漏,从怀中掏出写好调兵答案的纸,照本宣科起来。
按照万临山的安排,军队采用前哨前锋双重配置。前哨由原名江湖营的神刺营担任,全营派出三队,一队前探,两队分左右并行南下。每晚返回中间大本营,次日再轮流派人。前锋由子支一保四甲弓骑营担任,并配备凌向山、俞常泰等猛将,由敖闻喜监军。粮草辎重由神机营等部队押送。在二十余万士兵之后才是中军,余下六十万大军紧随其后。
“这么调兵到底行不行?”事后,万临山的心情依然忐忑不安。
“这是万兄难得的机会。冥思苦想,运用一次,才能铭心刻骨。终身受用。”温玉华道:“我也不瞒你,其实两位军师早就谋划好了南征的全过程。装在一个锦囊里,火漆密封,由我保管。不过,她们交待了,一定要事后才能打开。”
前哨至汉源,大理杜闻秀军队如期出现。前锋敖闻喜率兵逼近,俞常泰挑战。大理杜闻秀军严阵以待,高挂免战牌,坚持要两位军师前往。
第三日,中军赶到。得到消息之后,雷又招道:“这倒不好推辞。听说这杜闻秀乃是世间少有的美男子,大姐二姐,同去看看吧。”
看见中军旗帜,大理军打开了营门。士兵蜂拥而出,以利箭射住阵脚,摆出了一副交战的架式。
杜闻秀横刀勒马:“大理杜闻秀在此。请川军军师出来答话。”
雷家四女闻言,一齐催马,奔向中央。大理甫石良、周泽国等将领大惊,准备上前为杜闻秀掠阵。杜闻秀摆了个手势,止住众将。
雷家四女手中空空,兵器均挂在鞍旁。冲至杜闻秀身旁,打马回转,将杜闻秀围了起来。
杜闻秀问:“你们谁是军师?”雷招弟道:“杜兄不是见过一次吗?怎么不认识了。”杜闻秀拱了拱手,道:“失敬。那日乱军之中忽忽一睥,又相距遥远,请恕在下眼拙。还望姑娘引见另一位军师。”雷招弟道:“我是大姐。我又没说我是军师。”雷再招插言道:“别逗他了。我是二姐,也不是军师。”雷又招道:“我是三姐,又军师。”雷绝招道:“我是四姐。是你家绝军师。”
杜闻秀被四人说得有些头晕,但迫于形势,只能隐忍。当下只团团拱手,道:“杜闻秀这厢有礼。”
雷又招道:“川军中温姑娘官位最高,我又军师权位最重。但此次南下,我们都不作主。调兵遗将乃是万临山,你的老熟人。故此我只有闲话,没有真章。”
杜闻秀道:“难怪此次川军南下破绽百出,原来调兵的乃是新人。”
雷又招道:“只要你军不敢进攻,我军的破绽就算再多一倍又有何妨?”
“领教了。”杜闻秀道:“不过,关于接收我军之大事也要与万临山说吗?”
雷又招道:“这是自然。杜兄在顺表中写道:需我和四妹亲自接收。现在我们已经来了,你就应该无条件马上交出军队。我和你没有什么可谈的,要谈你只能找万临山去谈。”
杜闻秀道:“请问绝军师也是同样的意思吗?”
“嗯,”雷绝招点头道:“你很英俊,不愧为美男子。”说完打马离去。三位姐姐也随后退下。
“万临山,该你上了。”相距尚远,雷再招就喊了起来:“我们什么也没跟他说。”
四骑跑拢之后,雷又招道:“万兄去吧。无论你答应他什么,我都认可。”
万临山向雷又招抱了抱拳,一声谢谢梗在喉咙未能出口。当下****一夹,驱马驰向阵中。
杜闻秀远远地朗声问候道:“万兄别来无恙乎?”
“托福。”万临山加了一句道:“杜兄风采依然啊。”
“万兄今日手握百万大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哪。”杜闻秀也回赠几句。
战马驰近,万临山拉住缰绳,住了马匹。道:“杜兄取笑了。在下赶鸭上架,奉命而行,正感不堪重负。”
杜闻秀突然话锋一转,问道:“却不知万兄为何率兵南下,攻我大理?”
“这个,”如此气氛之中,万临山不料杜闻秀突然有此一问,略为一顿,才答道:“因为大理百姓疾苦。民生低下。为了让大理的民众能够过上与我们四川百姓一样的好日子,故此率兵南下,吊民伐罪。”
“万兄此言,乃对侵略行径的托辞而已。”杜闻秀笑道:“我大理虽然相对民生较差,但最近几年,还算太平。大理皇室纵然不济,却也一心为民。不愿劳动他国费心。”
“杜兄此言差矣。”万临山字正腔圆地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理、天朝,不过是列强分裂土地的结果,不过是列强加在百姓头上的锁链。其实天下百姓本是一家,你之百姓便是我之百姓。而今,眼见你之百姓受苦,我四川将士又岂能坐视不管?”
“不错,万兄所言不错。”不知为何,杜闻秀忽然顺着万临山的话语,说道:“眼见我国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万兄义愤填膺,挥师南下,势要推翻大理皇室,让张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