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谋生手册-第2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原本是嘉靖年间一位侍郎的府邸,但那时候风云变幻,主人失势回乡,这大好宅子过手了几位主人,等到了王崇古手上已经破败不成样子。他置宅之初,家里人也不是没有顾虑,毕竟那时候高拱下台张居正执政,张四维又并未回朝,他孤身一人未必能在京师呆的长,但王崇古却想都不想就买了宅子慢慢修缮,如今屋宇焕然一新,门前的牌匾也早已旧貌换新颜,成了王尚书府。
而小北虽说给史元春和史鉴春分别递了帖子,约时间去看她们,但原本并没指望身为王崇古次孙媳的史元春会先答复,本以为怎么也是耿定向家先有消息。然而此时此刻,她的轿子却是停在了这座王尚书府门外,因为恰是史元春先邀了她。幸好汪孚林并没有打算让她真的做什么,否则她就要觉得对不住史元春了。因为她是女眷,不在前院待客,轿子径直从西角门抬了进去,等到了一座垂花门方才停了下来,她一下轿子就看到了笑吟吟的史元春。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你过来见我!”
“是我的罪过,不该成天在外乱跑。”小北真的笑着屈了屈膝赔罪,等到史元春嗔怒地将自己搀扶了起来,她方才低声说道,“还不是担心大宅门规矩大,我有些发怵,不太敢来吗?”
“老太爷虽一把年纪了,却成天在朝中处置公务,老太太早就殁了。太太主持中馈,又要周顾老爷还有我家相公和大伯读书,我其实轻省得很,反正我又不想管家。再说了……”史元春说着便冲小北一笑,声音更轻了几分,“再说多亏了你和明月姐姐,我和妹妹这私房体己攒得不少,何必再去和人争?”
小北自己和叶明月嫁的都是人口简单的人家,就是史元春,丈夫也只有一个兄长,上头公公婆婆也是家里独子,再上头就是王崇古这位老太爷了,和那些真正人口多多的大家族没法比。饶是如此,从史元春的口吻中,小北还是听出了几分端倪。果然,史元春接下来便眨了眨眼睛,又轻声说道:“话说因为婆婆点头答应让你来看我,大嫂也顺便开口,请了好几位闺中密友来,所以说今天家里可热闹了。不过她乐呵她的,我们说我们的。”
两人一路说笑,须臾就来到了史元春起居的西路最北面的一处院子。也许是因为独门独院的好让小夫妻两口住,这院子不是朝南开门,而是朝西面开了院门,进去之后到了北面上房,史元春把丫头妈妈全都一股脑儿留在了外头,等携了小北进屋之后就常常出了一口气。
“太羡慕你了,嫁了人之后还能到处乱跑,这大半年的竟然还到辽东溜达了一圈,看着你家相公惹出一大堆事来!快给我说说,辽东究竟是什么样的?”
小北被史元春这口气给逗得一乐,可想想自己也确实够陪着汪孚林胡闹的,回来之后爹娘还都训斥了她一通,她又不禁有些汗颜。既然史元春问的纯粹是辽东景象,她就只说所过之处的风光地理人情,半点不提官场人事,史元春也不多问。当她说起在广宁城中那座万紫山上踏青初遇李如松那无巧不巧的一幕,史元春终于轻咦了一声。
可就在这时候,门外突然传来了一个声音:“二少奶奶,太太传话说,难得家里来这么多年轻媳妇,不妨都到她那儿热闹热闹。”
PS:好像又鼻塞感冒了,看在我月初年会月末生病都不请假的份上,最后不到五小时求月票(未完待续。)
第六二三章 以点破面
从前在徽州府的时候,小北也曾经跟着叶明月去过不少名门望族的家中,见过很多闺秀名媛,后来身份摇身一变的时候,还曾经引起过很多审视的目光和议论,但她素来就是大大咧咧不在乎人言,更不在乎那些刺眼目光的脾气,因此照旧爱咋咋的。所以,如今听到王崇古的儿媳,也就是王谦的妻子杨氏要见自己,她不过是诧异了一下,倒是史元春皱起了眉头。
“不用说,又是大嫂捣鬼。去就去,还怕她们不成?”
史元春嘴里这么说,但当起身和小北预备过去的时候,却不免对她多提了两句王家的情形。就在数年之前,朝堂上有所谓的蒲州三杰,杨博居首,王崇古其次,再接着方才轮到张四维。三家之间不是打断骨头连着亲的血缘关系,就是姻亲,杨博的儿子杨俊彦娶了王崇古的女儿,张四维则是王崇古的外甥,而王崇古之子王谦娶的则是杨崇古的同族侄女杨氏。杨氏作为婆婆,儿子的婚事却都听公公的,仿佛是个没有太大主意的和善妇人。
而小北更记得,史元春的妯娌,也就是王家的长孙媳葛氏,乃是都察院那位正在闹致仕的左都御史葛守礼的孙女。尽管汪孚林没说回京之后那一场场风波和这位都察院最大的头头有什么关系,但小北当然能觉察得出来,汪孚林对过度耿直的葛守礼并没有什么好感。
故而,当来到东路第三进院子的大上房时,瞧见门口两个墨绿比甲的丫头正侍立在那儿。她突然就只觉得史元春一把拉起自己的手。继而就如同未嫁闺中密友那般往里头走去。一时猝不及防的她竟是有些发愣。直到进门时,两边丫头笑着称呼大少奶奶,汪大奶奶,她方才恍然回神,跨过门槛之后,他就看清楚正厅里一个三十五六的妇人正含笑坐着,一旁侍立着一个和史元春年纪相仿的少妇,周围的椅子上则坐着另外三人。全都是梳着圆髻的已婚少妇。
没人想到史元春竟是这样把小北给带进了屋子,葛氏便愣了一愣,这才掩口笑道:“弟妹和汪大奶奶真是好交情,怪不得当年还在闺中时便一同做了一注大生意。”
史元春带着小北先见过婆婆杨氏,这才若无其事地说:“当初若不是明月姐姐和小北,我和妹妹也不至于在如今杭州赫赫有名的楼外楼里掺了一股,如今那可是西湖边上最有名的馆子。我到现在还记得明月姐姐那时候说服我爹让我们姊妹入股的的话,用我们手上可有可无的一点钱,却能够让人过上靠勤劳双手谋得温饱甚至致富的日子,何乐而不为?”
“史姐姐说的这家馆子。我也听说过,如今的楼外楼说是日进斗金也不为过。当初你们投的那一点钱,现在可是一转眼就几十倍几百倍的大利吧?”
发觉葛氏和坐在下首第一把椅子上那少妇接连挑刺,小北这才意识到史元春故意挑明当年旧事,是因为这早就是人尽皆知的秘密了,而且惹人眼红,当下便替史元春接下了话茬:“楼外楼那位林老爹一手好厨艺,人又勤勤恳恳,当初看上他那块地的势豪之家肯罢手,又修缮了一番,自然有的是人光顾他的馆子。不过日进斗金着实夸张了,每年我们那一份所得的红利也就是一两千而已。”
此话一出,小北就看见一众人等神色各异。上头没有婆婆,作为儿媳妇执掌家务的杨氏一直都微笑不语,而葛氏却已经捏紧了手帕,至于那三位客人,神情就着实勉强了。汪孚林曾经提过葛守礼的清廉,作为这种人家的孙女,自然谈不上多少陪嫁,偏偏嫁的又是王崇古这样的晋商豪门,耳濡目染皆是金玉富贵,日久天长,清高中难免就会多上几分偏激。而长辈意气相投,小辈才会相交,葛氏这些闺秀手帕交之中,性相近的人应该是大多数。
果然,她很快就听到了一声轻笑:“汪大奶奶,一两千的银子,足够几十户穷人过一辈子了。既然是帮人,何妨帮到底,你们当初既然愿意拿出了几十两银子,送给别人做本钱不是正好?”
“我虽说不是徽州人,可我在徽州呆的时间长得很,耳濡目染,总免不了沾染几分市井俗气,我素来信奉的道理是,救急不救穷。想来诸位都是书香门第出身,不知道小民百姓当中升米恩斗米仇的道理。更何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楼外楼能有今天,也许别人看来,我们看似只是出了银子,其实无论是翻修,经营,又或者是风雅字画,我们都没少下工夫。就和科举考试一样,有些人只看到旁人的一时风光,却没看到十年寒窗的辛苦。”
小北突然把话题一下子拐到科举上,屋子里一下子安静了片刻,就连原本不服气想要反唇相讥几句的葛氏都哑口无言了。毕竟,就连主位上的杨氏,丈夫王谦都还只是举人,尚未考中进士,其他就更不必说了,甚至还有人的丈夫不过是秀才功名。在科场路上,纵使家中再有背景,也是要拼天赋,拼勤奋,拼机缘,而从这一点来说,她们也唯有嫉妒小北的好运气。
还不到二十丈夫就成了进士,再过几年丈夫熬到六品,就能封安人了!毕竟文官不同武将,不可能一步登天。
史元春本来只是气不过葛氏缠枪夹棒,这才故意把当初那件事给说明白,却不想小北直接替自己堵了两个挑刺的,紧跟着又把话题拐到了科场上。知道汪孚林这个十八岁的三甲传胪足可震慑别人一阵,她无意让婆婆太过尴尬,当即巧妙拨转话题,便说起了些时令闲话,毕竟,这中秋节就要来了。然而。她固然有心转圜。却抵不住葛氏这边三个手帕交中。两个都是出自都察院的御史女儿,总试图压倒她和小北,一来二去,顿时让她憋了一肚子气。
就在这时候,帘子外头突然传来了一个声音:“汪大奶奶,跟您的丫头说是有急事求见。”
小北眉头一挑,主位上杨氏原本始终笑呵呵看着一众小媳妇唇枪舌剑,此刻却比谁都反应快:“快让她进来。”
碧竹匆匆进屋。面对一大堆探究的目光低头屈膝行礼,继而就快步来到小北身侧,快速低声言语了几句。还没听完,小北就怒喝了一声道:“没王法了吗?怎么有这种无耻鼠辈!”
听到这话,葛氏不禁眼神闪烁,当即笑问道:“汪大奶奶,可是家里出了什么事?”
“有劳关切,家里倒是很太平。”见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小北就索性站起身来,淡淡地说道。“却是京师刚刚出了一桩奇闻。大兴县令杨县尊派人去都察院试御史王世芳家,说是有女子告他在去岁应考期间眠花宿柳。这也就算了,顶多不过是荒唐罪名,可他却千不该万不该骗了人家女子的体己私房一走了之后,还冒名谎称自己是我相公!若不是那女子找到了他遗落在外的文章,和自己那留存的做了比对,只怕我相公就要无故背了个污名!”
听到前半截时,葛氏的脸色就变了,等听到后半截,她不禁又惊又怒。虽说小北提到的人既不是她丈夫也不是她兄弟,和葛家也谈不上多大关联,但都察院三个字却触及到了她敏感的神经。而就在这时候,下头却传来了一个极其尖利的声音。
“胡说八道,你这是血口喷人!”
“冯**奶反应这么激动干什么?”史元春皱了皱眉,立时对碧竹问道,“大兴县衙难不成派了捕快去抓人?”
小北也有些狐疑地瞥了那女子一眼:“说是顺天府去王家门前当众读了状子,让王侍御限期去县衙把事情说清楚,否则杨县尊就要据实上奏了。”
听到这里,坐在末位的妇人终于神色大变,身子猛地摇晃了一下,险些坐不住,却是再也说不出话来。看到这光景,小北当然不会在王家继续停留,歉意地向杨氏告辞,而杨氏挤出一丝笑容之后,请了史元春把人送出去。而她们这一走,葛氏立刻上前搀扶住了刚刚那质疑的女子,低声劝慰道:“事情八字还没一撇呢,你可千万别当真,肯定是小人污蔑……”
“肯定是的,肯定是的。”那女子神经质似的连声念叨,这才脸色悲愤地说道,“王世芳很得爹爹赏识,马上就要娶我妹妹了!”
而史元春和小北一路往外走的时候,小北突然轻声说道:“以后外头的事情你不要管,有什么话只管和你家相公说清楚就是。至于你家大嫂若还觊觎你那点钱,你就索性拿出来交给你婆婆,反正王家有的是钱,总不会吞了你的。”
史元春已经隐隐体会到了某种危机,那不是萦绕在她身上,而是仿佛萦绕在两家之间。刚刚在正厅中的时候她就隐约感觉到了,婆婆杨氏虽说一直很少言语,却仿佛是偏向大嫂葛氏那些人的,换言之,希望的是拉拢言官。否则,又何必在她邀了小北的时候,却还允了葛氏请那些昔日手帕交来?此时此刻,她忍不住紧紧攥住了小北的手,声音第一次多了几分惶惑。
“小北,如果将来……”
“什么将来啊,汪孚林那家伙还没当官呢,他那次在司礼监秉笔太监张公公面前都撂下狠话了,就是当官也决不去都察院!而你太公公还是刑部尚书呢,当初又是功勋彪炳。”小北笑着回拍了一下史元春的手,这才眨了眨眼睛,“放心,等姐姐进京,我们四个还有机会聚会的!”
嘴里这么说,可是当出门时再次紧紧握了握史元春的手,最终上了轿子时,小北却一下子就咬紧了嘴唇。
天下最残酷的事之一,就是昔日要好的姊妹却因为各自婆家的缘故不得不渐成陌路!
PS:用电脑看的书友别漏了昨晚的上一章。二月一号求保底月票!(未完待续。)
PS:昨晚起点PC端的书签系统又挂了,大家以后在电脑上没有准时看到更新,可以用手机客户端试一试。我如果只更一章肯定是会请假的……
第六二四章 寻衅碰铁板
大兴县令杨县尊听从马师爷建议,用的这一招狠手,便如同在本来就是一锅看似平静的油锅中猛地又浇下一瓢水,顿时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质疑此事简直荒谬,是对都察院言官节操的污蔑,也有人幸灾乐祸,故意四下传言,更有人静观其变,缄默不发一言。然而,最惶恐忧惧的人,却无疑非当事者王世芳莫属。他做梦都没想到,明明已经一年多平安度过了,而且那秦三娘不过是一个下贱的青楼女子,竟然能够查到他,竟敢到县衙去告他。
最最匪夷所思的是,大兴县令这个天子脚下的县太爷,竟然会把事情闹得这么大!而且他邀了两个同僚助阵盛气而来,杨县尊竟然在大堂摆出三班衙役全数上阵的架势,这说明什么?气急败坏的他摆明车马和杨县尊唇枪舌剑了一番,甚至两个同僚也并肩子上,却硬生生被杨县尊给顶了回来,气急败坏的他只能扭头就走。可出了县衙,他方才觉得后背心被汗浸透了。
如今已经过了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他贴身穿的又是质料最好的绢衫,论理怎都不至于如此汗湿重衣,全都是因为心中恐惧所致。想当初他落到三甲最后一名,也不知道被多少人笑话,汪孚林却不凭真本事就得了三甲传胪。而他好容易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都察院试职御史,汪孚林没有授官,在外优哉游哉晃了一圈捅了那么一个大篓子,却转眼就得天子垂青,眼看就要进都察院。为此都察院上下群情激愤,他不过顺势鼓动了几个比较要好的同僚加入弹劾阵容而已,怎会被翻旧账?
都是那个奸猾刁狠的小子用的手段,一定是!
“王贤弟。这大兴县令定然是受人指使,这才死揪住你不放,干脆我们直接去见那个胆敢诬告你的女子!但使她能够说出真相,旁人还敢说你半句不是?”
王世芳登时心头咯噔一下。自从那次殿试名次出来,最后一次从勾阑胡同的那座院子离开之后,他几乎就再也没有在西城出现过。成日就是在都察院和自家租赁的小宅子两点一线地跑,成功在上司和同僚之中营造出一个勤勉的形象,归根结底就是生怕被人撞见。而因为这勤勉,元配过门一年就病故的他这才在中进士一年多之后,几乎就要敲定那一桩很理想的婚事。
而且,这一年来他刻意修饰容貌,早已和一年前有了不小的区别,可即便如此,他依旧丝毫不敢去勾阑胡同。生怕被人认出来!
当下他一咬牙,一字一句地说道:“那女子也不过是提线木偶,二位兄台若真的想要再祝我一臂之力,便和我一同去找那汪孚林!无缘无故让我背上如此污名,我定要找他讨个公道!”
王世芳这么一说,其他两人本就是因为心怀义愤这才同来的,此时此刻顿时想都不想就答应了下来。大明官员俸禄微薄,他们又都是出身家境贫寒的寻常之家。故而雇不起车,坐不起轿。王世芳是未来岳父家送了一头还算不错的骡子,而另两人则是一人一头小叫驴,更没有随从伺候进出。三人从大兴县衙出来,往西上了安定门大街,再一路往南,到了双碾街方才往东拐。又穿过好几条胡同之后,便到了汪家。
才刚一停下,王世芳就听身后一个同僚说:“不是说汪家乃是徽州名门吗?这小胡同坑坑洼洼好生难走,而且也不好找,他怎么挑的这地方?”
“明明有钱却住在这种地方。那还能为什么,不过是沽名钓誉而已!”王世芳轻蔑地冷哼一声,下了骡子正要去敲门,可身后却传来了又一声惊咦。
“王贤弟从前来过这里?我看你一路上熟门熟路,不像是第一次来。”
没料想别人竟是如此观察敏锐,王世芳顿时脸色一僵。所幸这时候他在最前头,别人看不清楚他的表情。他镇定了一下情绪,随即头也不回地说道:“自从大兴县衙指鹿为马,将此事闹大之后,我一怒之下就来过这儿,最终还是打道回府。毕竟,事情是大兴县令闹出来的,我凭什么到这里来闹?可现在大兴县衙我们都去过了,杨县令什么嘴脸你们也清楚,分明是为虎作伥,我除了到这里为自己讨公道,还能如何?”
说到这里,他便深深吸了一口气,忿然拍响了那两扇黑漆大门。砰砰砰用力拍了好几下之后,他就只见大门一下子被人拉开,紧跟着现身的就是那个让他又嫉妒又痛恨的人。而紧跟着,他就听到了一句更让他险些气炸的话。
“有这样敲人门的吗?还有没有礼数了!”
“汪孚林,你少装蒜,你敢说不是你找人诬陷我!”
“诬陷?”从大门口出来的汪孚林微微眯起了眼睛,继而就笑了起来,“我还以为是谁,原来你就是王世芳。这真是黑白颠倒,是非倒过来了,我还没去找你算账,你居然到我这里来兴师问罪?怪不得还三个人全都穿着一身鲜亮的官服,敢情是怕别人不知道你们是都察院的御史?要讨公道,行啊,我平白无故背了这么个名声,也早就想算算这笔帐了!趁着你这两个同僚都在,一块走一趟勾阑胡同,我倒要看看,别人是认得你还是认得我!”
王世芳也就是在礼部进士恩荣宴上见过汪孚林,然而彼时那么多同年,他又是在末尾那一桌上,再加上心存嫉恨,哪里和汪孚林打过交道,所知的也就是市面上最流行的那些消息,什么汪孚林出身松明山汪氏,家财万贯,什么伯父是兵部侍郎汪道昆,什么进出过首辅张居正的家诸如此类等等。哪怕是之前文华殿上汪孚林舌战余懋学的经过流传出来,他也只当成是有大佬替其虚张声势。如今真的正面对上,他直接就被汪孚林这个提议给砸得有些懵了。
可身后还有两个助阵的同僚,他就算心头再慌,也生怕被人看出破绽,当即色厉内荏地叫道:“朝廷命官不许眠花宿柳,莫非你不知道不成?”
“大白天的去勾阑胡同就是眠花宿柳?看来王侍御这心理实在是太龌龊了。不敢去,怕被人认出来,那就直接说,瞎掰这种道理,也不怕闪了舌头?”
“你……”
见王世芳被气得快炸了,他身后另外两个都察院的御史终于沉不住气了。就当他们忍不住上前打算帮腔的时候,却只听胡同口有一骑人飞驰而来。那人到了汪家门前也不下马,直截了当地说道:“奉都察院葛总宪之命,请去岁甲戌科进士汪孚林明日上午巳时,至京畿道街都察院听候问话!”
汪孚林早就听汪道昆说过,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提出致仕,虽说天子挽留,并加秩太子少保,但葛守礼一再上书,至今已经是第三次了。可如今在这节骨眼上却还要叫自己问话,这用心不问自知。见王世芳满脸狂喜,另外两个御史也是兴奋之色溢于言表,他便哂然一笑道:“葛总宪一个人过问此事,只怕还不大够吧?要我说,京畿道街既然有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法司,干脆就来个三司会审,再让我汪孚林过堂一次,岂不是正好?”
那来捎信的信使没想到汪孚林竟然是这般态度,眉头一皱正想说话,却不想汪孚林伸手朝门口站着的其他三人一指,又似笑非笑地说道:“还请你回去传话给葛总宪,今天这场公案的另外一个当事者王世芳,还有他两个同僚也都在我这兴师问罪呢!”
王世芳隐约认得那信使乃是葛守礼身边的一个小吏,正打算为自己辩白两句,却不想对方竟是**地说道:“都察院试职御史王世芳?你在这正好,葛总宪传话,明日你也一块到场,正好彼此质证!”
见那小吏对自己竟也是这般毫不客气的态度,王世芳登时涌出了一股很不妥当的感觉。然而,不论冲着葛守礼是都察院的掌院,又或者是那顶尖大佬的地位,他都不敢有分毫二话,只能赔笑应了下来。偏偏就在这时候,胡同口又是几骑人拐了过来,那服色相比捎话的小吏鲜亮许多。当人到近前时,头前一人那麒麟白泽服在阳光底下熠熠生辉,分明是锦衣卫。
看到这汪家大门口拥着一堆人,为首身穿麒麟服的那人眉头一皱,随即开口问道:“谁是汪孚林?”
汪孚林对这新来的一行人也有些犯嘀咕。毕竟,上次他这边就来过一次锦衣卫,带队的还是刘守有和冯邦宁这样职位的锦衣卫高层,如今来的这身穿麒麟服的人却面生。想归这么想,他还是干脆利落地答道:“我就是。”
见汪孚林应了,来人不禁打量了他几眼,继而直截了当地问道:“你就是汪孚林?那这些人是谁?”
“这是都察院试御史王世芳,其余两位大概是他的同僚,至于这位骑在马上的,是代都察院葛总宪来传话,让我明天去都察院的。”
“嘿,嘿嘿。”身穿麒麟服的年轻人笑了一声,继而意味深长地说,“那还真是巧了,两宫皇太后和皇上刚给了内阁懿旨和圣旨,这状子既然是递到了大兴县衙,那么当然就在大兴县衙审,其他衙门如若要干涉,便是越权!再说了,人家苦主告的是都察院的王世芳,和你什么相干,关你什么事?你一回京就惹出这么多事情来,还不如在家好好抄几本佛经,找家好寺庙供一供,省得这些都察院的言官在背后骂你灾星!”
PS:继续求月票,春节前要fighting^_^(未完待续。)
第六二五章 当李皇亲看上汪财神
万历皇帝朱翊钧还小,尚未亲政,仁圣陈太后和慈圣李太后也并不像当年的仁宗诚孝张皇后——张皇后刚正果断,从仁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一直参与国事,因此在仁宣英三朝都能插手军国要务——但是,平日不管不代表某些特定的时候她们不能管,于是,当司礼监传了两宫皇太后懿旨和皇帝圣旨到内阁,道是御史闹出如此卑污劣行,实在让人震惊,就让大兴县衙好生审问,其他文武百官若担心诬告,要去旁听的尽可去,只不许插手审问,违者治罪。
如此一来,本就在致仕边缘的葛守礼想要在都察院问清楚此事的打算,也就无疾而终了。
至于此时此刻的汪宅,汪孚林眼见得王世芳气势汹汹带着两个帮手跑到自己家来兴师问罪,最终却失魂落魄犹如丧家之犬似的狼狈而走,他心中痛快,更高兴的是不用再抛头露面去应付那位难对付的老大人,自然乐得清闲。毕竟之前文华殿那一趟唇枪舌剑后图穷匕见的一幕,他实在不想再经历一次。而他更好奇的,反而是此次来捎口信的这位麒麟服年轻人,对方把王世芳三人气走之后,却打量着门楣,一副不想走的架势,他顺势就把人请了进来坐坐。
如此一来,自然少不得要探寻对方身份。而这一问之下,却叫他吃了一惊,来的竟然是武清伯李伟的次子李文贵!
如今那两宫皇太后中,慈圣李太后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生母,却没有住在慈宁宫,而是一直住在乾清宫亲自照料儿子。这位李太后的身世汪孚林当然清清楚楚,民间也广为流传。只因其父李伟不过是一个瓦匠,李太后当年以良家女的身份入裕王府。生下朱翊钧前只是区区都人,也就是宫人。虽说民间常流传说李太后当初母以子贵,在王府的时候就封为侧妃,但实际上嘉靖皇帝在时,哪管得上儿子裕王,更不用提给儿子的小妾提封号这种事了。
更何况。明朝从来就没有侧妃这种不伦不类的封号,侍妾在平常时候顶了天能封个夫人,若要封次妃,要么是明初,母家身份高贵到和王妃平齐,要么就是亲王的侍妾熬到了自己的嫡亲儿子封亲王,这才母以子贵封次妃。所以,因为当时还是裕王的隆庆皇帝怕老子嘉靖皇帝怕得要死,王府讲读官高拱又主张不要因为这种小事惊动了嘉靖。引得这位喜怒无常的皇帝发火,故而李太后那时候只能委委屈屈和另一个侍妾江氏一样,连个夫人封号都没有。
一直熬到嘉靖驾崩,隆庆皇帝登基大半年后,李太后这才在隆庆元年三月一步登天直接册封皇贵妃,其父李伟也进了锦衣卫都指挥佥事。到了万历皇帝登基,这位李皇亲自然水涨船高,迈出了关键一步。得以进位武清伯。而据汪道贯私底下对汪孚林说的,李太后在自己的嫡亲儿子即位之后。选择了张居正而不是高拱,除了高拱跋扈,冯保谗言之外,很可能也有高拱当年不曾帮她请过封号这一层因素。
现如今亲自招待这位仿佛特意跑来传话的武清伯次公子,汪孚林在心里把这些资料在脑海中过了一遍,却发现自己对于慈圣李太后的了解不少。对于武清伯李伟的了解,却仅限于史书上提过一笔,说是人很贪婪,但看上去就犹如木讷老仆,见到士大夫就畏畏缩缩。不敢作威作福,除此之外就是那座清代皇家名园畅春园的前身清华园了。至于李伟的儿子们,他只在去年进京之初为了避免无意间得罪人,打探过名字,据说都是纨绔子弟,他也就没太理会。
可如今,李文贵偏偏主动登门来了。
和张甲徵之前拉着哥哥张泰徵来,一进屏门就挑刺不同,李文贵随着汪孚林进门之后,却饶有兴味地摸了摸下巴说:“这房子不错啊,我看那倒座房的门像是扩建过的,至于对着外头那堵墙则像是新砌的,看这格局,从前这里是客栈还是店铺?汪公子你先不忙说,让我想想,这小胡同坑坑洼洼的破败得很,从前应该是客栈,而且应该专做熟客生意,否则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